山西省静乐县旅游规划

2023-03-03

第一篇:山西省静乐县旅游规划

三明市将乐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我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三明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老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机关参保人数分别为11678人、3959人;月人均养老金分别为1147元与2303元,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达4697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有690名困难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365家,当年新增参保人数58人。城镇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1629.2万元(其中:个人账户570.9万元,统筹基金1058.3万元);基金支出1260.25万元(其中:个人账户458.83万元,统筹基金801.42万元);基金结余368.9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43612人,城乡居民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628.93万元,中央、省级财政补贴2102万元,县财政配套500万元,合计到位资金3230.93万元。发放住院和门诊补偿9061人次,补偿金额1287.27万元,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215.42万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全县已建成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10家、床位334张已投入使用,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14‰,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千分点。老年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88所,在校学员2609人,比“十五”期末增加8所、302人。老年活动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共有老年活动中心(室)88个,老年体育活动场地63个。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修订完善了我县优待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发放《老年人优待证》6139本,全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待,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已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此外,每年老年节县政府对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老年人参与社会不断拓展。全县共有老年协会组织140个,会员12710人,其中“五有”老年协会79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老体协组织网络建设。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在老年人参与社会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渐浓厚,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增强。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的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老年人口,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3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4.16%。目前,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316人,占总人口的13.5%。预测到2015年,我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县总人口的15%。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化程度的加重、空巢化比重的加大和失能老年人的大幅增加,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养老保障体系和为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巨大压力。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县老龄事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养老护理人员匮乏、护理水平有待提高,对老龄事业的投入还不足,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老龄工作体系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要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更高的站位审视老龄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都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任务,老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几年来,我县老龄工作出台多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民生政策、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机制、积累的经验,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老龄工作体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以上,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本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县级老年大学能满足近2000名老年人学习与活动,各级老年学校网络基本形成,争取全社会老年人入学率达18%以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老年社会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老龄工作组织体系更趋完善,争取全县70%以上的村(居)老年协会达到“六有”规范化建设标准。社会敬老爱老氛围更为浓厚,老年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维护。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需求。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六个老有”,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老龄事业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3.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不断提高老年福利水平,逐步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水平。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力求在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出特色。多举措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各类养老模式,提升老龄工作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老年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对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1.健全养老保障

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20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6600人。健全基本养老金政策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保险水平。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企业年金制度。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2015年,全县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在实施新农保制度时,对独生子女父母、生育两个女孩的夫妻及计划生育特殊群体增加补助或提高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做好各项保障制度的协调衔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把“游离”于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人群纳入参保范围。做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扩面工作。提高个体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提倡和引导公民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障,支持商业保险企业建立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试点业务。(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移民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民政局、县各保险企业、县各商业银行、三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乐管理部)

2.落实医疗保障

深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参保率。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探索付费方式改革,稳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和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分别保持在75%和70%左右。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逐步缩小不同制度之间保障水平的差距。(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及财政补贴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医疗费补偿比例。鼓励、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力争稳定在98%以上。(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做好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加强老年病的防治研究,普及保健知识。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工作,针对老年人易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病残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城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5%以上,农村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50%以上。落实老年人就诊就医优先服务工作,完善为高龄老人看病提供“就诊、检查、取药、收费、住院”优先措施。继续实施“光明行动”,为贫困白内障老年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拓展老龄卫生工作服务领域,增加老年人医疗服务项目,县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专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老年康复医院。(责任单位:县卫生局、残联、老龄办)

3.深化社会救助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分类施保、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等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重视贫困、高龄、孤寡、空巢、病残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和政策法规,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建立健全资助参加居民医保(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扩大医疗救助惠及范围。救助政策适当向老年困难群体倾斜,妥善解决老年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4.提高社会福利

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规定。研究制定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特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在有条件的村,继续推行老农民养老金和固定生活补贴两项制度。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实际问题。(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老人、“五保”供养老人及低收入家庭中的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

1.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按照“七有基本建设标准”、“三个基本服务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鼓励社区各单位的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开放,鼓励家政、餐饮、物业等服务企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提供特殊照料服务。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增加托老设施网点或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室),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十五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到2012年,原则上每个社区建立1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5年,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校等现有设施,完善服务、增加功能,力争每个乡镇拥有1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有条件的行政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合理制定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在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社会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对象及失能等低收入困难老年人入住。加强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争取县、乡都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建成敬老院。(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向社会提供护理型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服务,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生活照料问题。到2015年,有1所县级老年护理院。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责任单位: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老龄办)

3.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同时实现与其他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的有效衔接。整合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老年人基本状况、求助热线和为老社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社会化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县数字办、县电信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启动培训工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老年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等专业人才。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在养老服务队伍中的比例。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到2015年,全县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动各类助老志愿者队伍建设,各社区成立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志愿者组织。深入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开展与困难老人结对帮扶。(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组织部、县文明办、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团县委、县妇联)

(三)培育发展老龄产业

1.落实老龄产业政策

将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扶持行业目录。落实国家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用品企业和中介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老龄产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责任单位: 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发生产老年用品和服务产品,拓展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旅游等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积极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培育老年用品专卖商店,举办老年产品展示会,促进流通、扩大销售。扩大老年人有效需求,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促进老年用品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责任单位: 县经贸局)

(四)优化老年生活环境

1.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和楼盘,要按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3‰比例配置社区用房和老年活动场所。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整合现有资源,解决老年活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努力使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农村老年活动场所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做好符合条件的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建筑物,特别是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服务场所无障碍率保持100%,已建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场所的无障碍改造率达到80%。(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

强化子女赡养责任,完善家庭养老功能。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提倡亲情互助,组织开展“老年温馨家庭”、“老年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继续把敬老爱老助老道德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列入公民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文明市民教育和文明市民公约以及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要把尊老敬老作为文明单位考评的一项内容。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等活动,服务行业要为高龄老人设立绿色通道。组织开展“敬老月”、“老年节”、“关爱空巢老人”等系列活动,做好孤寡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活动,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责任单位: 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县残联)

(五)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贯彻实施《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抓好各级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设施和场所,落实县级老年大学办学场所建设,加强乡镇、村(居)老年学校建设和管理。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校、村级综合服务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设立基层老年学校。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推动基层老年教育发展。到2015年,县级要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老年大学,各乡镇、村(居)基本建立老年学校,形成以老年大学(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老年组织为纽带、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责任单位: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加强老年文体工作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建立和规范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到2015年,全县老体协村(居)建协率力争达到100%。发挥老年学校、老体协的作用,开展老年文体汇演、老年才艺展示、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文体交流活动。引导老年人通过参加“社区文化艺术节”、“激情文化广场”、“老年体育健身项目展示”等形式,促进体育健身和文体展示等活动的开展。(责任单位: 县文体局、县老龄办)

(六)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落实老龄政策法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完善人大检查、政府督查、政协视察的贯彻落实老年法规政策工作制度,继续在养老保障、老龄产业、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切合实际和具有前瞻性的办法,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工作。(责任单位: 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2.健全老年法律服务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以乡镇司法所为依托,建立法律援助站和老年人服务点,倡导县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对涉老案件“四优先”制度。继续开展“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人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单位: 县司法局、县人民法院、县老龄办)

3.加大老年维权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老年法律法规,将虐老侵权行为列入打击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研究涉老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涉老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各部门共同查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综合治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老龄办)

(七)加强老年人社会服务管理

1.推进老年群体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成为凝聚老年人、推动老龄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村(居)“两委”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引导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组织规范发展。(责任单位:县老龄办)

2.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引导、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围绕基层和谐社会建设,在民主监督、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和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组织老年人、老干部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老年知识分子和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继续开展“银龄行动”,引导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老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县经济社会建设。(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3.关心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

在落实“六个老有”的同时,结合老年人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途径。发挥基层党支部、老年组织等作用,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时事政治学习,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责任单位: 县组织部、县老干局、县老龄办)

五、组织实施老龄事业重大项目

围绕老龄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薄弱环节取得进展,促进我县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老年优待工程

1.建立高龄补贴制度

做好百岁老人长寿营养补贴发放工作,适时提高补贴标准。结合实际,逐步建立高龄补贴制度,争取全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高龄补贴待遇。发放标准可分年龄段确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负担。(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老龄办)

2.实施特殊老年群体关爱计划

重点解决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初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研究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实施以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内容的“银龄安康工程”。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重点满足病残、空巢、高龄、临终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需求。(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3.推动老年优待工作

继续推动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向周边延伸。继续推动公园、景区和公共文化体育场所等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放和向6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惠开放,优待内容应在售票处告示。(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旅游事业局、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老年医疗保健支持工程

1.发展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老年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体系建设。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动机制,推进中西医结合、中医特色为主的康复医疗进社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康复科。通过新建、改建、转型、整合资源等形式,大力发展老年康复护理院,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料护理问题。(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的目标。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继续推进社区医生进家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采取定点、巡回、上门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3.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全县村卫生所设施、设备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努力提高乡村医生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健全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4.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闽政〔2006〕17号),为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方便和优先服务。将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情况纳入全县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内容,结合等级医院评审,落实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就诊提供的优惠措施。(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5.加强老年疾病防治

依托县级医疗机构建立慢性病医学防治中心,推广慢性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监测。制定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管理方案。加强主要慢性病病人健康指导与管理,全县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支持医疗单位开展老年病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尤其是对老年人相关的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责任单位: 县卫生局)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工程

要把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全省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上级安排,建设、维护农村敬老院及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和完善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扶持建设一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实施“爱心护理工程”,扩大覆盖范围,推广多形式的农村养老服务。(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老龄办)

2.养老服务队伍培训工程

制定养老服务队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在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加大养老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

(四)文化惠老工程

1.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推进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十二五”末,县级力争建设一所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每个乡镇有1处示范性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教育场所,社区、村(居)有教育与老年活动场所。积极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做好远程老年教育收视点建设。(责任单位: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干局、县教育局、县老龄办,各乡 镇人民政府)

2.生产老年题材文化产品

鼓励创作适合老年人欣赏习惯的作品。在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选配适合农村老年人接受能力和习惯的出版物。(责任单位: 县宣传部、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3.组织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和庆典,组织开展具有导向性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责任单位: 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县老龄办)

(五)老年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扶持发展基层老年组织,建立健全乡镇老龄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村(居)老年协会的作用。培育一批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研究出台加强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的意见。(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老龄工作领导,切实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发展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检查指导的职能,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帮助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努力形成推进老龄事业的整体合力。强化执行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二)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老龄事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老龄事业专项资金,各乡(镇)根据各自财力和老年人口实际情况,安排老龄事业专项经费。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老龄事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

(三)加强老龄队伍建设

要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保证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必要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加强老龄干部的培训,把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和使用纳入组织部门工作计划,不断提高老龄工作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组织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责任单位:县组织部、县编办、县老龄办)

(四)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和老龄宣传

加强老龄工作研究,每年围绕1~2个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课题调研和研讨交流。加强与兄弟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专栏或专题,加大老龄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营造良好的老龄工作氛围。(责任单位:县老龄办、县宣传部)

(五)开展督查和评估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本部门实施方案。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和管理监督制度,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方和部门给予表彰,营造发展老龄事业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规划》由县老龄委组织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2015年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责任单位:县老龄委各成员单位)

第二篇:明市将乐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十二五”规划

一、绿化基本情况

(一)绿色城市

城区已建成金溪景观公园,完成金溪河两岸、三华大道、日照东门小区中心绿地建设。现有城市森林面积91.05公顷,其中:华山公园25.89公顷、五马山陵园2.33公顷、金溪公园6.46公顷、龟山陵园6.63公顷、白云公园1.53公顷、环岛广场绿化1.62公顷、天阶山公园28公顷;道路绿化面积12公顷;单株树木绿化面积6.59公顷,城市森林覆盖率17.51%。城市绿地面积199.46公顷,绿地率38.36%,人均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工业园现绿化面积15公顷。全县现有中小学校24所,校园面积44.6公顷,绿地面积17.1公顷,绿化率38.36%,校园绿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高,为我县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绿色村镇

已创建绿色村庄14个,新增公园14处,面积6公顷。“四旁四地”绿化植树30多万株,绿化面积约126公顷。

(三)绿色通道

已完成高速公路56.2公里和省道35公里、县乡道140公里的绿化工作,包括上下边坡的绿化,整体绿化面积达1608亩。

(四)绿色屏障

我县“二沿一环”两侧基本绿化上,改变树种结构,以阔叶树和乡土树种为主,做到香化、美化。在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个别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现已得到较好治理。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绿色将乐、生态将乐”为主题,以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香化环境等活动,努力提高城乡绿化一体化,按精品工程的要求进行规划绿色开发区,以实施绿色村镇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村镇建成区绿化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温馨、舒适、宜居的环境,把我县营造成为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山光水色的生态旅游经济强县。

(二)规划原则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规划相应的建设内容,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宜居城市建设、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强城市绿化,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植树成效,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城区、村镇、“二沿一环”、绿色屏障的绿化,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任务。绿色村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合理安排任务,用5年时间争取实现全县40%的农村达到村庄森林化、街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城乡绿化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争取实现“一年一变化、五年大变样”的绿化目标。

2.生态优先,注重实效。以路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环境为主要内容,根据气候和立地条件,适地适树,绿化、美化、香化同步,以公园和绿地为主,乔灌草花结合,提高绿化率,确保绿化成效。绿色村镇要对“四旁四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做到一村一品,突出田园特色,村庄绿化美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绿色屏障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流域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制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树种,本土树种、珍贵树种,突出

特点,各绿化相关部门的建设制定特色绿化,体现我县的特色。特别是绿色通道要先省道再县道,做到乔木相间,乔灌有层次,地被相衬,四季有花,隔段有特殊景点,突出亮点布置。

4.统分结合,合力推进。在规划城区绿化的同时,也要规划好绿色村镇建设,结合村庄布局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合力推进我县城乡绿化一体“四绿”工程建设。

5.落实到位,做好衔接。为了实现绿化目标,遵照有关技术规程做好规划,结合我县灾后集中重建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造福工程示范村规划相衔接,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站衔接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乡村特色,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确保“四绿”工程建设活动能长久地发挥效益。

(三)规划依据

《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福建省“十二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风景园林“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五年,即2011~2015年。

(五)建设规模与内容

1.绿色城市。2012年申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在城区建设一处占地300亩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公园,创建绿色开发区1个,园区内建设以乔木片林为主(乔木片林面积占70%以上)的森林。2013年在军事通信站创建绿色军营一个。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工作,再创绿色校园5个。到2015年全县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达40%以上(厂区绿地率达26~30%)。

2.绿色村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绿色乡镇1个,绿色村庄60个,其中:2011年28个、2012年8个、2013年8个、2014年8个、2015年8个。辖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95%以上,路旁两侧、水旁宜林地段绿化率达8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到2015年规划期末绿色村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规划区内建成2处公园,集镇内沿河、街道进行绿化、香化、美化。

3.绿色通道。5年内完成省道和县乡道212公里的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55公里、2012年48.64公里、2013年47.36公里、2014年18公里、2015年43公里;完成2.26公里的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其中:2011年1.33公里、2012年0.93公里。

4.绿色屏障。在省道s204线、s304线两侧一重山荒山和福银高速将乐段两侧一重山等交通干线沿线绿化463公顷;环县城周边一重山绿化15公顷。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点1个。从2011年起,5年内对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库库区内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1408公顷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区进行一次基本整治,其中:2011年漠源乡治理323公顷,2012年高唐镇治理428公顷,2013年光明乡治理219公顷,2014年万全乡治理219公顷,2015年余坊乡治理219公顷。选择根系发达的树种,造林密度达到造林树种合理密度要求,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六)造林树种选择

1.用材林树种选择:立地质量等级为ⅰ、ⅱ类的林地,选用以杉木为主的速生树种和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ⅲ类的林地选用马尾松与木荷、火力楠等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混交造林;立地质量等级为ⅳ类的林地营造马尾松等松类林分。经济林树种以

山苍子为主,竹林竹种以毛竹、绿竹、雷竹等为主,防护林、特用林树种以木荷、枫香、香樟、楠木、红锥、檫树、南方红豆杉、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银杏、国外松、油茶等为主。

2.树种组成选择

混交林树种配置。原则上是要尽量使其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等方面协调一致,以便避害就利,合理混交。同时还应考虑到混交树种本身的适地适树问题,要求混交树种也能够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保证混交造林的预期目的变为现实。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要造林树种时,可选择与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速生优质阔叶树树种和引种成功的优良阔叶树树种混交。

复层林树种配置。在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及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项目的林下套种中,有些林分郁闭度较低,但局部林木生长良好,适当补植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强其防护效能,经过多次改造补植,逐步实现把单层纯林改造成复层林,以恢复生态多样性,提高防护能力。复层林树种配置由于是采用林下补植,因此应选择一些耐荫性强、价值高的树种,如南方红豆杉、红椎、楠木、樟树、火力楠、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拟单性木兰、杜英等。

(七)更新造林措施

1.整地措施要求

林地清理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8~11月份的进行,一般推行常规的炼山与不炼山带状清理方式和小面积块状炼山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林地清理应注意保护环境、维护地力,尽可能减少对地被物的破坏,减少土壤裸露、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微生物。必须根据林地坡度、植被多寡确定林地清理方法:坡度30度以下,植被高大茂密时,可采用全面劈草、清杂、晒干后堆烧的方法清理林地;山场坡度30~35度,应采用局部炼山,堆烧清理或沿等高线平铺成带;坡度超过35度或水土流失山严重的山场禁止炼山;若植被较少,宜采用局部劈草、清杂、不堆烧的方法进行林地清理;采伐迹地中阔叶树幼树较多的林地原则上不采用炼山清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不宜采用炼山清理。

整地挖穴方式,推行块状整地、穴垦方式,挖明穴,按株行距挖穴翻土,进行穴状整地。挖穴规格:杉木、檫树、马褂木、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挖穴规格60×50×40cm;马尾松等松类挖穴规格50×40×30cm。挖穴时心土和表土要分别堆放,拣净石块、树根和草皮。时间应在12月底前完成。回填表土施基肥:先将表土打碎,回填至半穴深,土粒直径不能超过3cm,不能有草根、石块;然后放入基肥,每公顷施复合肥100~300千克。和表土拌匀,再填入碎土,土粒直径不能超过2cm,不能杂有草根、石块;最后将剩余的表土回入穴内待栽植。造林各树种的初植密度一般为:杉木类200株/亩、马尾松等松类220株/亩、阔叶树60~150株/亩、油茶80~110株/亩、毛竹20~35株/亩。

2.栽植措施要求

在栽植环节中,抓紧在冬、春季雨后的阴天或小雨天气造林,杉木、檫树、鹅掌楸、枫香、南酸枣、乳源木莲、火力楠、木荷、楠木、香樟、山杜英等采用裸根苗造林,栽植前应沾泥浆,做到随起苗随造林,栽正舒根,压实踩紧,不窝根,栽植填土2/3后稍往上提苗,踩实后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2~3cm的松土保湿,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栽植深浅要适当,深度根据种苗而定;高世代杉木、油茶嫁接苗等采用容器苗造林,栽植时应去掉塑料袋,苗要扶正,居于穴中央。因苗木质量、栽植技术及外界条件等因素,造成部分幼树死亡,影响幼林及时郁闭成林的,应进行补植。如果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且分布均匀,不要补植,而成活率低于41%以下,则要重造。补植必须按原来的株行距进行,要求用同树种的大苗,以便赶上已成活植株,应尽可能在当年补植或翌年春天补植。

(八)种苗规划

依托金森公司、万芳公司等绿化苗木生产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以培育紫薇、福建山樱花、罗汉松、桂花、竹柏、玉兰、红枫、野鸦椿、乐昌含笑等名贵观

赏苗木为主的优质种苗产业,为造林绿化提供优质种苗。

到2015年实现全县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3000亩以上,年产罗汉松、桂花等绿化大苗10万株,杉木、马尾松、木荷、枫香、山苍子等造林绿化小苗2000万株。

(九)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按园林绿化工资标准、草皮价格及绿化规模和后期三年养护管护标准进行估算。

(1)主要工程项目、辅助工程项目及其他各单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2)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造价及费用构成、估算指标、计算方法, 以及其他有关估算文件。

(3)专门机构发布的建设工程其他费用计算办法和费用标准,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物价指数。

(4)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

(5)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动态因素, 如利率、汇率、税率等。

2.投资估算

绿色城市:2011年总投资80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19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1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绿色村庄:2011年总投资26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5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500万元;绿色乡镇:2011年总投资23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6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3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绿色通道:2011年总投资12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80万元,2013年预计总投资200万元,2014年预计总投资50万元,2015年预计总投资150万元;绿色屏障:“二沿一环”荒山造林(含3年抚育)预计总投资390万元,矿区植被恢复总投资30万元,水土流失区2011年总投资240万元、2012年预计总投资270万元、2013~2015年预计总投资58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县“四绿”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相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县人武部:牵头负责驻将乐部队和武警部队的营区绿化,积极支持地方搞好驻地周围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

县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县委文明办:负责将“四绿”工程建设任务列入各级文明单位考评内容。

县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

县监察局、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

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开发区绿化、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县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县财政局:负责筹集县级财政预算资金,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级部门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县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绿化先进单位和个人。县国土资源局:督促矿山企业完成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县城和乡镇绿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牵头组织“园林县城”、“绿色乡镇”、“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制定公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等级公路的绿化任务。

县水利局:负责制定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配合林业等部门做好江河、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县林业局:承担县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牵头组织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规划制订和组织协调。牵头负责实施绿色屏障建设。

县外经办:牵头负责工业园区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县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县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开展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县煤炭行管办:牵头负责煤炭企业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开展厂区和生活区绿化。县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团县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和绿化宣传等活动。

县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县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制定铁路绿色通道工程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车站和铁路地界范围以内的造林绿化。

(二)政策保障

健全绿化管理制度,依照相关法规及“四绿”工程标准制定绿化制度。各乡(镇)、各责任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规划的实施。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各自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要及早制订计划和实施规划,并切实把工程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负责人。落实治理责任制,严把质量关,完善检查、验收、建档等工作。确保创建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三)资金保障

城区公共绿地绿化由财政保障绿化资金落实。工业园按照公共绿地由国有投资、厂区绿地由企业自筹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村镇、绿色通道依靠上级补助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保障绿化资金落实。绿色屏障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筹集资金,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四)技术保障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县绿化办、市政园林管理所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取得其技术支持。

(五)其它保障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每月上报一次进度,每半年进行自查自纠,每年年终对“四绿”工程的检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对执行情况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三篇:昌乐县人民医院创建无烟科室责任书、无烟医院发展规划、禁烟公告、控烟倡议书、控烟工作计划

昌乐县人民医院创建无烟科室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我院控烟工作,进一步控制吸烟的危害,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树立医务工作者良好形象,实现创建“无烟医院”的目标。特制定创建无烟科室责任书,由各科室负责人与医院签订:

一、科室责任内容:

(一)科室必须认真学习医院有关控烟制度,凡在院内严禁吸烟的场所,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执行。

(二)利用科室培训的方式,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控烟培训(7月至12月期间,每月至少培训一次),并对培训人员进行登记、收集记录培训文字、图片资料,做好工作总结,每月底把相关资料交至控烟领导办公室。

(三)科室内设置控烟监督员,由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和控烟骨干担任,负责本科室医务人员的控烟监督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鼓励和帮助吸烟职工控烟、戒烟。

(四)科室内禁止摆放烟草制品及烟灰缸等烟具,保持本区域的卫生,不得看见烟头和烟盒等物,在办公场所及病房明显位置设立禁烟标识。

(五)科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入院患者的控烟宣传及出院健康指导,对病人、家属和来访者中的吸烟者进行控烟健康教育。

(六)控烟区实行包干负责,各科室负责范围内发生吸烟现象者,负责人负监管失职之责。

(七)各科室要把禁烟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议事日程,自觉监督本区域内的全体人员禁烟。

二、考核和奖惩:

医院将在年终对各科室进行考评,参照《昌乐县医院控烟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进行奖励和处罚。

此责任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从签订之日起生效。

医院负责人:科室负责人:

2011年月日2011年月日

昌乐县人民医院创建无烟医院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

建立以医院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科主任负责和覆盖全院各部门的控烟管理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全体员工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和戒烟意识,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无烟医疗工作环境,实现2012年上半年创建“无烟医院”的目标。

主要工作计划:

一、根据《昌乐县人民医院创建无烟医院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创建“无烟医院”计划,主要从组织架构、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步骤包括动员、宣传、培训、调查、评估、总结六个方面。

二、建立长效机制,将创建无烟医院工作纳入到全院质量管理和各科室的计划工作中,把“吸烟与健康”相关内容做为长期宣教主题,推行无烟文化,树立控烟形象。

三、进行员工吸烟情况调查,每两年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员工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统计,掌握吸烟人员比例的整体变化趋势,为控烟工作的持续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定期对医务人员及社会吸烟群体进行有关吸烟危害性与戒烟方法的讲座,推广行之有效的戒烟方法,为促进、提高员工戒烟意识,降低吸烟率打下基础,使吸烟率在原基础上逐年下降。

昌乐县人民医院禁烟公告

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的要求,为了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为了广大患者的健康,我院决定建设无烟医院,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全面禁烟。禁烟区域为:医院内所有室内场所(包括候诊区、治疗区、病房、检查室、手术室、实验室、示教室、医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行政后勤各部办和有天花板的走廊、大厅、楼梯、地下停车场等公众场所)。

禁烟宣传教育期为2011年6月至12月,届时将有工作人员及时劝阻您的吸烟行为;从2012年1月1日起,您的吸烟行为将按《昌乐县人民医院建设无烟医院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熄灭您手中的香烟。

共创无烟环境同享健康生活

昌乐县人民医院控烟倡议书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前沿阵地,医生的天职是维护人民健康。当非典、甲型H1N1流感到来时,医护人员总是战斗在第一线,而如今烟草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医护人员同样应当做控烟领域的斗士,医院也应成为全面禁烟的一方净土。国家卫生部提出要求,2011年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戒烟,为此,我们倡议:

一、 按照卫生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创建并永远维护无烟医院,让医院成为倡导社会控烟的有力阵地;

二、 医护人员带头戒烟,积极宣传控烟知识,劝导身边的吸烟行为;

三、 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要充分认识“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积极掌握并宣传戒烟方法,将控烟融入到日常诊疗工作中,主动指导吸烟者戒烟。

亲爱的同仁们,烟草之害,害己害人,控烟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掌握方法、积极行动。以白衣天使的博爱之心和责任之心,创造无烟的医疗环境,带动全社会控烟,以自由的呼吸,拥抱更健康快乐的生活!

昌乐县人民医院控烟工作计划

一、制定全院控烟工作发展规划、工作制度、奖惩措施及无烟科室评估标准。

二、召开创建“无烟医院”动员会,号召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工作者要作戒烟、控烟模范,为创建“无烟医院”作出贡献。

三、开展创建“无烟医院”的宣传工作。

1、在医院大楼的主要入口处等明显位置设置明显的禁止吸烟警示牌,在所有禁烟区域张贴禁烟标志,告知医院员工、患者、家属和来访者不得在医院室内吸烟。

2、设置吸烟区,有明确的引导标识,并配置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语标牌。

3、在导医台、病房、门诊候诊厅等处摆放控烟宣传资料供取阅或向就诊者、来访者发放控烟宣传材料,宣传烟草的危害和控烟知识(如吸二手烟的危害、戒烟的益处、戒烟方法与技巧)。

4、利用医院网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工具以及例会、职工大会等形式,向全院员工、就诊者和来访者进行控烟宣传。

5、将控烟宣传资料纳入门诊、住院患者指南,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医学知识,告诫病人、家属和来访者禁止在院内吸烟。

6、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主动向病人及家属口头宣传吸烟的危害性,积极劝阻在控烟区域内的吸烟行为。

四、定期做好针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吸烟人群的有关吸烟危害性和戒烟方法的讲座,做好新员工上岗前禁烟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控烟能力。

五、组织控烟工作办公室人员进行月抽查、季度检查工作,将结果纳入科室质控当中。

六、做好包干区域的控烟工作,力求在室内场所(包括候诊区、治疗区、病房、检查室、手术室、实验室、示教室、医护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行政后勤各科室,以及有天花板的大厅、走廊、楼梯、停车场等公众场所)全面禁烟。

七、建立一支监督员队伍,做到群众参与、群防群治,为我院的控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静乐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推进和我省生态兴省战略的实施,我县林业产业迅速发展,尤其去年落实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以来,适宜全县发展林业产业的干果经济林和林木育苗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干果经济林产业

适合我县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区域主要是县城南部的神峪沟乡和丰润镇两个乡镇。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干果经济林核桃3.2万亩,其中已进入结果期的有3000多亩,年平均产量为三万余斤,年产值36万元。剩余二万多亩都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核桃经济林,大面积尚未进入结果期。去年,神峪沟乡东大树村引进河北老板投资营造核桃经济林3400亩,现幼树长势良好,可带动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预计五年后,三万余亩核桃全部进入结果期,全县可年产核桃150万斤,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

二、林木育苗产业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迅速发展的林业生态建

设需要大量的优质种苗。我县近年来林木育苗面积一直稳定在3000亩左右,全县年可出圃各类苗木800余万株,年收入2000余万元。今年,由于全县林木种苗市场的看好,全县育苗产业迅猛发展,具初步统计,今年全县林木育苗可达8000余亩,培育各类苗木3亿多株,苗木远销我省、陕西、内蒙、宁夏等省,成为晋西北产苗大县。尤其是适合晋西北栽植的油松容器苗占到苗木总数的80%,预计从明年开始出售苗木,年可出圃各类优质苗木1亿余株,年产值两亿多元,全县年实现利润6000余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平均增长450元。

第五篇: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9年11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9月19日制定、1997年12月4日修正的《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符合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要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科学编制城乡规划。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公众为决策提供依据。 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六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制定适合本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对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优秀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城镇密集地区规划。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九条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人报国务院审批。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总体规划,报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十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确定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应当编制村庄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镇、乡、村庄,不再编制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或者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

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二条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的独立开发区总体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市的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开发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开发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城乡规划确定的独立产业用地总体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在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区和历史建筑应当编制保护规划,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市级、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由同级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纳入城乡规划,并报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审批机关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向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做好城镇勘测工作。

第十六条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区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目标,城镇与乡村居民点功能定位、规模和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禁止、限制和适宜开发的地域范围以及空间管制措施等内容。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以及水系等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和公路、铁路、机场、邮政、电信、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水利枢纽、广播电视、垃应当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七条城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强制性内容:

(一)规划区范围;

(二)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三)干道系统网络、交通枢纽;

(四)邮政、电信、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广播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用地;

(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六)水源地和水系;

(七)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八)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九)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十)预防和减轻地震、洪水等灾害;

(十一)其他。

第十八条乡规划应当包括乡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用地布局,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以及空间管制措施等内容。 圾处理等区域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十九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强制性内容:

(一)规划地块的土地用途;

(二)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规定;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配套建设的指标和布局等。

规划地块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其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应当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以及保护区界线等。

第二十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一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规划草案通过媒体、展览、张贴等方式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

第二十二条城乡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进行审查。

批准的城乡规划,由组织编制机关依法在专门场所向社会公布,并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送交同级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存档。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镇体系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二十四条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应当优先安排道路、供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城镇新区开发和建设中的土地使用强度指标,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城镇旧区改建,应当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效利用既有建筑,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

第二十五条工矿型城镇的建设,应当以产业多元化和新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十六条乡和村庄建设,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优先安排生产、生活必需的道路、供电、供水、排水、学校、卫生所、文化站等设施,体现乡村特色。

第二十七条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应当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起止年限一致。

第二十八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对年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住房建设以及规划编制等做出安排。年度实施计划还应当包括上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年度实施计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审议的意见交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年度实施计划应当予以公布,并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不得作为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

第三十条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在作出直接关系他人利益的规划许可决定前,应当将拟许可的事项及内容在项目所在地的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必要时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许可决定作出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

第三十二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临时使用土地或者进行临时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包含地下工程的,应当与地上工程同时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单独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信、管线、人防工程等建设项目,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镇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管线动态管理系统。

第二节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第三十四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建设项目前期有关可行性论证和审查工作。

国家规定需要办理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设立开发区,向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向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的建设项目,向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五条办理选址意见书应当提供选址申请表、选址方案图等材料。需要编制规划选址研究报告的,还应当提交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的规划选址研究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符合城乡规划的,核发选址意见书,并提出规划条件;不符合的,不予核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初审意见。

第三十六条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取得选址意见书或者选址意见书过期的,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

选址意见书有效期为2年。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向核发机关申请延期,经批准可以延期1次,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三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供建设项目审批文件、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还应当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符合的,不予核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三十八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包含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地块的位置、界线、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日照要求、绿地率、停车位指标、主要出入口方位、控制点标高、各类规划控制线、必须配置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工业、仓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条件,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规划条件应当符合节能要求。

第三十九条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主管部门不得改变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四十条国有土地使用权经依法转让后,受让方应当持转让合同等材料,向原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改变原出让合同的规划条件。

第四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四十一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供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项目审批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等材料。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符合的,不予核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应当在项目所在地予以公布。

第四十二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改变建筑物外型和色彩、设置雕塑、户外广告等,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分期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编制项目整体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分期建设计划,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分期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一建设期应当包括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绿地。

第四十四条核发施工许可证,不得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放线;在基础工程或者隐蔽工程施工前,申请验线。经验线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工程或者隐蔽工程建设。

建设工程放线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公开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内容。

第四十六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镇、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的,不予核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乡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的,不予核发,并书面告知理由。

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四十七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予批准;可以变更的,对变更内容进行公示后,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是否同意变更的决定,必要时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予以公布;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建设工程竣工核实技术报告、建设工程档案认可文件等材料,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不符合规划条件的,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房屋权属登记机关不得办理权属登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城乡建设档案机构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十九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前,应当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拆除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以及因施工需要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拆除并清理场地。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评估和修改

第五十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作出评估。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经研究和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改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报告。

第五十一条城市、镇总体规划修改分为修编、调整和补充。

修编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编制修编纲要或者修编方案。修编后的规划,按照本条例第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批。

调整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报送调整方案,经同意后,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经原审批机关的城乡规划主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对城镇发展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组织编制机关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并公布实施。

补充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由组织编制机关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后公布实施。

第五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分为修编、调整和补充。

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对修编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专家、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编制修编方案。修编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报批。

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提出调整方案,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公布实施,并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备案。

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后公布实施。涉及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应当征求其意见。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第五十三条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应当包含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和规划审批机关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修改进行监督检查。

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动态监测。国务院审批的规划实施情况,由省人民政府进行评价。

第五十六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停止建设;拒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供水、供电单位停止对施工场地供水、供电,供水、供电单位接到通知后,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作出行政许可的机关应当给予赔偿。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或者擅自增加规划审批条件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有下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规划条件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 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核发施工许可证的;

(四)对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的规定,办理权属登记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六十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并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业务的;

(二)违反国家、省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三)违反上位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的;

(四)违反规划条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工程设计单位违反规划条件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由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设计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未经放线、验线,擅自进行建设的,由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

第六十三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前款所指可以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设工程,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处于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且不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

(二)不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不影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的;

(三)不违反城乡规划确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求的;

(四)没有引起相邻纠纷、不良社会影响,或者经过改正后可以消除的;

(五)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施工单位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进行建设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在收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继续施工的,由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3%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划实施的影响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五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未按规定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实施前款规定的处罚。

第六十六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制拆除的费用由违法当事人承担。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本条例所称市,是指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设区的市和县级市。

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古代、近代、现代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总体规划修编,是指改变规划期限或者对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进行重大变更的行为。

总体规划调整,是指变更规划区范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防灾减灾等内容的行为。

总体规划补充,是指不改变前两款规定的内容,将经过研究和评估提出的、以及专项规划确定的需要对总体规划的部分内容进行完善的行为。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是指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道路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和防灾减灾设施用地等内容的行为。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指变更规划确定的支路走向、宽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内容的行为。

控制性详细规划补充,是指不改变前两款规定的内容,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内容进行完善的行为。

第六十九条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9月19日制定、1997年12月4日修正的《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山西省交通运输管理局下一篇:三项战役工作方案村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