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的理趣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谈谈诗歌的理趣范文

打造理趣相生的智慧课堂

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求真就是要崇尚真理,上达天理,下合人理。当然,“理”总是相对刚性的,理的贯彻,需要柔性的“趣”来调和,而这正是善的体现。真善生美,故循此而进,就能架构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完整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何尝不需要这理与趣的高度谐和?

一、理的重要性

何谓“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包括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等。我们教学上的“以理服人”就是通过讲明道理、事理,让学生懂得掌握学习之“道”。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贯事物本真之义,说清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就是讲科学、讲真实、讲诚信;就是遵道而行,循理而进;就是不牵强、不做作、不欺诈,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发生、发展的固有规律和基本原理,善于辨析事物的是非曲直。“理”的更高层面的意义在于规范了人类的基本生活秩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基本准则,是构建人类法律法规的最基本要素,而这需要我们课堂教学中“以理服人”,尽早建立学生识理、明理的思考习惯。

学校是讲“理”的地方。教育者首先需要的是以理服人,并以此引领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用真理铸就骨骼,让求真讲理的作风深入学生的血脉。《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既有对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要求,又执果索因,前后逻辑严谨,依理推论,步步为营。孔子历来强调的是先成人而后成才,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一个人不识字还可以做人的话,那么不讲理、不明事理就不能做人了。“瘦肉精”、“毒奶粉”、 “邵阳弃儿”以及接连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都提醒我们这个社会,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讲道理”。通常情况下,“理”的回避,就是“法”的淡漠。学会做人比求取知识更为重要。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为结果。这充分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顺逻辑、循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的把握,教师通常会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不讲“理”。教师的讲授不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不能从学生理解问题的先后顺序步步推进,不能很好地体现“理”的属性,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课堂“跳跃性”大,学生很难把前后所讲的内容有机地“关联”起来。在课堂上只有“陈述性”知识的呈现,而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导致学生无从获得提高思维能力的“程序性”知识,所认识的事物都是孤立的,只能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其二是讲不清“理”。有的教师囿于自己在应试环境下成长的认知水平,讲不清概念,于是就指望学生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由此造成学生心中无“理”路茫茫,陷入盲目操练。或者对“理”的把握不够熟练,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从而落入所谓的课堂上“念教案”、“读课件”现象。“理”的呈现或是凌乱糊涂的,或是僵化机械的。

其三是为理而“理”。从教学内容来讲,“理”是相对严谨的,一些教师或者性格使然,或者过于追求课堂效率,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不容许有丝毫的“旁逸斜出”,只考虑学科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不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习惯。这样的教师,往往脸部肌肉僵硬,表情严肃,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不能对学生的即时反映作出即时应变。这样的课堂,往往枯燥呆板,沉闷乏味,规范有余而活力不足,了无意趣。学生享受不到课堂的乐趣,教师自己也教得很痛苦。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胃口全无,兴趣大减。

讲何理,如何讲,要达到怎样的“以理服人”,确乎是教学中要重视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趣的必要性

“理”是严谨的,但教学是心智碰撞的生命运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年轻的富有新奇心的创造者,而不是纯物质的知识装载容器,课堂要有“理”的阐发,更要有情的激荡与感染。这就有赖于课堂上“趣”的适时生发。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教学中的“趣”,更多指向教师的课堂智慧和风格,适时的或风趣幽默,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或雅俗皆备,凡其言行,能见其寓教于乐、乐中获知、乐中启智的高雅情趣。难以想像一位严谨有余、单一刻板的教师,其课堂会是生动活泼的,他的学生能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想象力培养的。从年轻人的身心特点考虑,课堂上适度的“趣”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来,课堂上“趣”的有效运用,起码有以下好处。

其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好课,是师生双方都能从中收获真理和乐趣的课。而一堂严谨、逻辑的课,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意,导之以行,坚之以信,才是学生学习、消化、吸收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才能使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认知本体。如果只是强调“晓之以理”的重要性,停留于认知层面,没有“动之以情,强之以意”的跟进,缺少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出现认知与行为的“断痕”,并影响其人生信念的确立。学生对新事物的认同、内化,总是要建立在情感接受的基础上,教师饶有兴趣、充满情趣的讲解,有利于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理”的向往、美的追求。如“口之于美味、耳之于悦声、目之于美色”一般,才能更好地将“理”赋予学生。如果老师上课过程中,只是刻板地按照知识点的形成逻辑来教学,这样的课堂往往因为缺少生趣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即使这些内容是无穷的宝藏,学生们也生不起挖掘之心。

其二是有利于学生不同思维模式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推因及果、执果索因,条件结论之间灵活转换,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灵动的表情、诙谐机智的比喻,有利于学生幽默思维的培养;别出心裁的视角转换、眼界开阔的知识拓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课堂,能够激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出学生的乐趣。应试教育的弊病,便在于对学生情趣、兴趣、乐趣的剥夺,使得学生越学越厌学。有些时候,学生会因为学习、情感、家庭等因素而处于两难的窘境之中,就像夹在深渊与追兵之间,教师幽默的语言引发的笑声,就像突然长出的翅膀,把学生带出进退维谷的地方。这样的语言与笑声因为使学生摆脱了刻骨铭心的纠结而终身难忘。教师是操纵人的命运的职业,好教师是学生偶像,会从语言、举止、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学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三是有利于学生喜欢教科书。网络文化、手机QQ,都是即时的,最新的,远比教科书有趣。而教育总是用昨天的教材培养明天的人才。相对而言,列入教科书的,必定是已经“旧”了的东西。但对教育而言,“旧”的,不意味着是过时的。研经品典,启智取道。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把经典背后的动人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把提炼得纯之又纯的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还原出来。这种还原与再现,往往需要教师理趣谐合的教学机智。

三、教之秘诀在于度

有几个机智幽默、与人为善的朋友,乃人生之大幸。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中总是不乏风趣、情趣与乐趣。作为教师,每天和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在一起,总是生活得充满朝气,我们理应感恩于这样一份有趣的职业,理应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诠释得富有新意、饶有趣味。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设计好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把更多的快乐带给我们的学生。当然,在以“趣”动情时,要放得开、收得拢,行止得体,进退有度。倘若过了头,失之于度,或沦落为肤浅的哄笑,或因其不当而难堪尴尬,落个没趣。

所以,教之秘诀在于度。“趣”之灵动不可损害了“理”之沉稳,更加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作用还是以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为主旨。“趣”的运用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课堂上的“趣”应该围绕着“理”来展开,因“理”而“趣”。倘若一味求“趣”,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为趣而“趣”,就丢了教学的根本。同时,还要注意“趣”求高雅。年轻人总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图新鲜、求满足。作为教师,切不可为求一时之乐,口无遮拦,随意迎合。

简而言之,既不能“得理不饶人”,也不能“求趣而失理”。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将精力都用在了与学生的哈哈一乐中,一节课下来,过于展示雕虫小技,忽略了对教学主旨的把握,这便成了表面高效实际低效的课堂。这样的错误最容易在年轻教师身上发生,满腔热情却失于肤浅。

“理”刚劲如铁,“趣”柔情似水。“理”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功夫,贵在总揽全局,立足根本;“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二层功夫,重在用人性化的方式选择,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两者的有机谐合,才是真正的智慧课堂。

第二篇:体物说理,理趣无穷

体“物”说“理”,理趣无穷

——议论说理深刻“思维八式”

广西梧州藤县第一中学

莫羽

联系地址:广西梧州藤县第一中学

莫羽

邮编:543300

电话:13607745502

身份证号码:452421197912010254

苏轼在《赤壁赋》云:“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的,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物质的宝库,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心去感受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收获灵感、感悟哲理,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文学作品。梭罗说:“心灵与自然结合,才智才能开花结果,想像力也由此而生。”可见,自然中蕴含的哲理与人类的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议论说理是否也能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智慧?本文从思维的角度,参照自然界中的一些物体,挖掘议论说理思维与物体性质的内在联系,抽象思维与形象物质相结合,体“物”说“理”,总结出议论说理深刻的八种思维方式:钢琴式、快板式、钟摆式、弹弓式、风筝式、双杠式、弹珠式、沙漏式。

一、钢琴式

【物趣】:钢琴,每一个琴键代表着一个音符,每个音符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一首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乐曲。

【选例】:莠草不顾人们如何称呼它,只是精力旺盛地生长着,最终长遍各地。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曾说:我们仍然在苦熬,所幸的是在盲目中执着向前。在我看来:对别人的评价保持一定程度的盲目,执着向前,人生便能因此而不平凡。(选自高分作文《本心不改,我自菩提》)

【理趣分析】:这个开头段由三部分组成:自然哲理、名人观点、“我”的认识。文段虽短,却形式灵活、论据充分,三个论据围绕着同一个暗含其中的中心观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论据就是音符,论证就是曲谱,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一曲铿锵有力的乐章。写一段话是如此,写一篇文章也是如此。

【思维图式】:表现方式1+表现方式2+表现方式3+……

(同质异构,点题)

二、快板式

【物趣】:快板,一块板子拍不响,两块板子互相打击,一拍一拍,就可以发出悦耳和谐的声音。

【选例】:

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袭,让我们在磨砺中渐渐懂得像沙子一样埋藏自己,追寻属于自己的“珍珠梦”,寻找最好的的归宿。而不是像一片脱离树干的叶子,虽然也会带着喜悦和傲慢,飘过高山流水,可那只是短暂的欢愉。倘若不掌握好自己的命运,随波逐流,那一洼泥潭,就会成为最终的归宿。

一颗珍珠的形成,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磨砺和持之以恒的痛苦付出……

(选自高分作文《磨砺的“珍珠梦”》)

【理趣分析】:文段中,沙子埋藏自己,追寻自己的“珍珠梦”;叶子脱离树干飘飞,偷得暂时的欢愉。作者拿沙子的命运与叶子的命运进行比较,深究因果,“磨砺”二字就得到凸显。这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需要磨砺与付出”,就显得有据有力。这与快板发声,不是同一个道理?

【思维图式】:提出话题+正面论述+反面论述+提出观点

三、钟摆式

【物趣】:钟摆,无论向左摆还是向右摆,总是不会偏移中心的位置,但就在这一摆一摆的过程中,时间指向了另一个位置。

【选例】:诚然,对于他人的过分的批评、刻意的责难,我们选择置之不理、避而远之,但不可否认我们没有闭门思过、负荆请罪的勇气;对于他人的溢美之词、逢迎拍马,我们也许会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但是不能否认我们没有夜郎自大、仗势凌人的羞耻之心。面对他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我们应当虚心采纳,完善不足,方能走向精彩的人生。(选自高分作文《“虚怀”的人生方可精彩》)

【理趣分析】:善言易听,逆语难进,这是人之常情,“虚怀采纳”这是为人处事折中的做法。文段分别从善言、逆语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权衡之后,提出了“虚心采纳”的人生态度,逻辑严密,说理深刻。就像“钟摆”,向左向右,最终归于中点。

【思维图式】:切入角度1+切入角度2+权衡折中,提出观点

四、弹弓式

【物趣】:弹弓,拉弓蓄势,弓拉得越满,积蓄的威势就越强,弹珠就射得越远。

【选例】:“生命是用来感悟的。”史铁生如是说。的确,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便是感悟生命的精彩,然而浮华喧嚣朦胧了双眼时,又何谈感悟?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性情超然之人为摒弃繁华和感悟生命做了完美诠释。康德摆脱贵族社会的纸迷金醉,潜心哲学,感悟到万物之源;汤一介先生回避媒体,专心编写《儒藏》,感悟到圣贤之光辉;杨丽萍摆脱舞蹈商业化的困区,编演《藏迷》,感悟到原始的本真和自然的率性……在他们感悟生命的过程中,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也成就了自我,成就了大业。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对喧嚣浮华的摒弃。(选自高分作文《摒弃繁杂,沉淀自我,走向成功》)

【理趣分析】:文段开头引用史铁生的名言提出论点:生命需要感悟。用一个反问句提出观点“当生命被浮华喧嚣蒙蔽时,生命何谈感悟”,这是蓄势一;举例“康德潜心哲学,感悟万物之源”,这是蓄势二;举例“汤一介专心致力编著,感悟圣贤之光”,这是蓄势三;举例“杨丽萍编演舞剧,感悟生命之美”,这是蓄势四。最后顺势收束,揭示本质、点题。说理蓄足威势,尽显力量之美。

【思维图式】:观点+反复蓄势+点题

五、风筝式

【物趣】:风筝,凭风而飞,时而凌空起舞,时而低回盘旋,可怎么也摆脱不了拽在手中的丝线。

【选例】:一粒沙子,被随手丢在沙滩上,很难找到它的身影;一颗珍珠,被轻掷在沙滩上,却不难找到。沙子变成了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你也许留恋那意气风发的燃情岁月,你也许向往那功成名就的理想人生,你也许追慕过圣贤古人的雄韬伟略,你也许叹服过时代先锋的壮志豪情,但请不要沉迷。要想使自己也变成一颗璀璨的珍珠,绽放美丽,只有挣脱命运的枷锁,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选自高分作文《磨砺的“珍珠梦”》)

【理趣分析】:文段开头用一个分句点明了沙子与珍珠的关系,提出“沙子变成了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的观点。接着宕开一笔,分别从“燃情岁月”“理想人生”“雄韬伟略”“壮志豪情”四个角度畅想人生理想,情思翩至,文采飞扬。突然笔尖一收,发出“要想变成珍珠,必须经历生活的磨砺”的警示,如黄钟大吕,如空谷足音,全段的中心收束于结句。

【思维图式】:提出观点或话题+宕笔渲染+转笔收束点题

六、双杠式

【物趣】:双杠,两道直杠,互不相交,但相邻相近,往哪一道杠使力,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选例】:虚心求教与不耻下问看似是近义词,实则体现出发问者心态上的不同。“不耻下问”,说明发问者心中藏有上下有别的羞耻之心。试想,当孔子或孔圉摆出了贵族身份向平民百姓发问,尽管被问的人也诚惶诚恐一一回答了,但这样的问答是否因内心的隔膜而大打折扣呢?只有虚心求教才能在问答之间形成平等对话,即使你是某一领域里的大师泰斗,只要虚怀若谷,真心求教,又何必在乎彼此的身份地位,更何来羞恶之心呢?(选自高分作文《“下问”何言“不耻”》)

【理趣分析】:两种论证,并列呈现,一头是“不耻下问”,一头是“虚心求教”,同是发问,但发问者的姿态和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两相映照,孰上孰下,其中的道理不辩而明。这种说理方法直观明了,论证无需大费周折,道理却尽显深刻。

【思维图式】:论证1+论证2

(类比呈现、点题)

七、弹珠式

【物趣】:弹珠,如珍珠般坠落,叮叮当当,弹跳起伏,划出了一道美丽的曲线。

【选例】:

许多怀揣着“文学梦”的年轻人,提笔作诗希望自己这匹“千里马”遇上伯乐,从而轻轻一跃从“鲤鱼”变成“龙”。而我们的刊物杂志出版商似乎为了助燃文学热情,在“感动”之下逐渐降低了对文学作品审查的门槛,于是一个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拥有“新锐作家”的标签。

出版商的好意诚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些年轻人在一跃成“龙”之后,却缺乏对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认知,在“龙”的位置以“鲤鱼”的姿态书写小资情调的文章。殊不知,旧时代的文人们需要经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体验生活,历经磨砺才能当起“作家”这个头衔。

余华的《活着》通过讲述福贵这一小人物历经家破人亡等多种磨难却依旧活着的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下有许许多多人如福贵一样坚韧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若不是余华亲身经历生活的磨难,体味他人人生的坚毅,能有这样敲击世人心灵深处的作品吗?

“门槛”并不仅仅是对作家文学造诣、专业知识的起码要求,更是度量一位作家的生活阅历、内在素养的必需标准。

(选自高分作文《

“门槛”去哪儿了》)

【理趣分析】:文段先写年轻人“鱼”跃“龙”门,圆了作家梦,这是一“扬”;接着写他们在“龙”的位置以“鲤鱼”的姿态书写小资情调的文章,这是一“抑”;随后写旧时代的文人需要经受生活的磨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又是一“扬”;接着又写余华用亲历的“磨难”去书写《活着》,这又是一“抑”;最后提出“生活阅历”“内在素养”是作家的“门槛”。文段就是在这一抑一扬之中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清楚明白。思维跳跃起伏,尽显跌宕起伏之美。

【思维图式】:提出话题——抑扬说理——点题

八、沙漏式

【物趣】:沙漏,漏中聚沙,承载的是沙子的重量,随着沙子慢慢减少、变薄,最终穿透漏嘴,追寻到沙那边光亮的世界,给人一种如释重负、澄澈空明的感觉。

【选例】:

一个家庭,两代婚姻,面对意义相同的结婚纪念照,处理的方式竟然如此的不同。

这是代沟?可为什么父母亲的话越听越到心坎上?可为什么当年父母亲在我面前唠叨的话,如今又借用到自己儿女的身上?

这是生活的理念不同?可是除去岁月的铅华,我发现我们与父母在看待很多事情的态度是一致的:家和万事兴、俭朴持家、勤劳致富……

虽然,有时候觉得父母落伍、刻板,甚至有点冥顽不化。但每当跨过人生的某一阶段,回首前面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沿着父母亲走过的足迹在前进:当年父母抽在自己屁股上的树枝,如今又抽在了儿女的身上;当年生病时母亲端给自己的热粥,如今又端到了儿女的手中;母亲当年对父亲的唠叨,变成了我对妻子的关切……在相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与父母亲行事的方式与情感是一样的,父母走过的路,就是我们将来要走的路。

那不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父母相对我们,走在人生更远的阶段,他们思考更多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们感触更多我们现在所不能感触的情感。他们离生命的节点越近,那么离过去的东西就越远,对“传统”的东西就越依恋。这也是父母为什么能把结婚纪念照保存得完好如新的原因。而我们处在生命的华年,对于走过的人生,也许有太多的晦涩与惋惜,但对即将逝去的东西我们是无法倍感珍惜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把婚纱相册尘封角落的现实。也许有一天,当我们也步入“珍惜过去、珍惜当下,珍惜将来”的年龄,再去珍惜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东西,是否会为时已晚,落入扼腕嗟叹的现实。

(选自高考下水作文《遗忘在抽屉里的婚纱照》)

【理趣分析】:一样纪念价值的婚纱照,两代人却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父辈珍视,子辈忽视。文章抽丝剥笋,先是否定代沟的隔膜,接着否定生活观念的差异,最终作者卸下了生活重重的包裹,从“珍视生命”的角度找到了根本的答案,就像沙漏,卸下了沙子的沉重,追寻到一种澄澈空明的感觉。这种辩驳式议论说理方法,先破后立,思维严密,论证有力,主题深刻。

【思维图式】:提出问题,探究原因+否定原因1+否定原因2……找到本质原因,点题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孕育诞生了屈原、李白等数不胜数的伟大的诗人;这里酝酿、创造了《诗经》、《离骚》等举不胜举的不朽作品。古典诗歌是一园芬芳馥郁的奇葩,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新教材古代诗歌比重增加,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提高。可是,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老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语文教师都在思考与探索着。

我的想法是: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抓住意象,充分联想想象,扩展延伸课外内容进行比较等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⒈诵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口、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

第一、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避免浅尝辄止的“应景”朗读。④叫读。要避免生硬无趣而无创造的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教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宿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披文入情,携情入境。诵读《琵琶行》时,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小提琴配乐;诵读《雨霖霖》时,配以排箫,效果教好。

第二、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古人就很强调通过吟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疏通了词语含义,朗读容易流利畅达;了解了作家背景,知人论世,朗读容易把握情感;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

第三、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同样,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要“出乎其中”,要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教师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深情地朗读反映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便会给学生以美的薰陶;深情地吟咏歌颂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豪情志向的名句,如体现屈原高洁品质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杜甫崇高境界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便会给学生以善的启迪。 2、抓住意象,透过意象领悟内涵

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是社会人事。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李白《送友人》),其中“浮云”、“落日”就是两个重要的意象。读懂这两个意象,对理解诗歌就很有帮助。“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用眼前之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无穷之意。“日暮黄昏”, 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意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透出的是男女相思之苦;“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联想想像,填补“空白”

“诗外有诗方为好诗;词外有词,方为好此。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清•陈廷焯)。中国古诗非常强调作品的“空白点”。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根据伊塞尔的“接受美学”学说的阐述,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作品本身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歌是高度凝炼含蓄的艺术,留有的空白更多,更典型,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加以填补理解。 一要填补诗歌内容连贯的“空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另外,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体味,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直接组合,造成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任何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发现仅只是情感的碎片,与整首诗蕴含的凄凉的羁旅思乡情绪关系也不甚密切。

二要填补诗歌言外之意的“空白”。对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体味,就更要通过联想想象来获得。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诗人只问“知多少”,并没有展开回忆。这些给读者许多“空白”的诗句,教学中要学生就“春花秋月”展开联想:昔日的一国之君,今日的阶下之囚;昔日花月春风名花美酒佳人,何等风光,今日曲终人散,囚禁异国他乡,何等落魄。这些景象即为“象外之象”,要真正挖掘其内涵,还需要读者的历史积淀去呼应。在一些用典诗句中,这个特点体现更明显,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知其出处,意思就明白了:作者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降,早已没有起用他的念头了,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有的诗词,含义隐晦,难以一下子把握,这就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揭示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这样运用的妙处。

三要填补诗歌形象塑造的“空白”。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如形象浅露而不含蓄,就会成为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优秀的诗歌塑造的形象有时意味含蓄隽永,总是留有形象的“空白”,会驰骋人们的想象,吸引人们在此描绘各自不同的美妙图画,涂上千差万别的绚丽色彩。有时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形象的多义性,这也是一种空白。学生由于性格、经历、出身等不同,对这些形象的理解也就各异,这是学生联想与想象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它的理解从古以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 “想象就是创造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 2 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这种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4、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阅读一首,扩展延伸若干首,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由此及彼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关键是确定好延伸的方向和比较的对象。

第一,向同类题材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领会诗风诗情。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同一题材也往往风格有别,情趣各异。老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都描写了歌女的孤独凄凉、情感哀愁的生活,两者抒发的情感相似;细细体味,其不同点更多,特别是风格迥乎不同;不同的作者更是如此。同是以梅为题材,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就迥然不同。如果对照着鉴赏,学生收获更大。 第二,向诗人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理解诗人诗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反映了他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如果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几首对照着教学,领会便能更深刻。如再延伸学习《咏荆轲》《读山海经》,还能发现陶渊明也曾具有积极进取的个性,可见,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延伸,也可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局限。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读诗还可以举出很多方法,教师就是通过这些方法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谈谈喝酒的感受

喝酒确实无所谓好坏,可是这酒怎么喝可就大不同了,所以,端起酒杯时一定不要忘了这个“度”。

昨晚酒喝的高兴,今天却头痛的难受。虽然头痛不好受,但还是没有胆量放言此后绝不再喝酒之类的大话,因为总体看来酒应该还是个好东西吧。

人逢喜事酒可助兴,人逢愁事酒可排忧。称别人喝醉,会说那人喝高了,细细想来“喝高了”这一说真还有点意思,“高了”就是高兴了,高兴的忘形自然觉得自己酒量大增,一杯再一杯,孰不知频频举杯时,大多都是喝得迷糊了。

喝酒讲个氛围,通常情况下和看的对眼的人一起喝酒是很高兴的事,会越喝越对味,越喝越动情。要是和看不对眼的人一起喝酒就有些痛苦了,比如原于利益关系在一起喝酒的人多少不会那般自在,倘若见惯了这种场面见的,兴许还会自然一些,无论心里到底是不是舒服面子上总还能挂着兴高采烈的脸,然则少见到这种场面的,可能就比较压抑,干杯时估计笑容比较僵硬,要是酒局时间拖的太长面部肌肉还可能会受抽筋之苦。

酒量大在某些时候是颇有面子的事,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快不言而喻,只是不知真到了那种状态会不会也觉英雄寂寞,若真千杯不醉,喝酒也就索然无味了,一则浪费时间,二则浪费金钱,即无意境更无情趣。

毕竟不是个酒客,不敢再吹牛皮,头还痛着,再到床上躺会吧,朋友今天回西安,晚上约在酒吧小聚,无奈现在的状态,人还飘忽着呢……

最向往的是和朋友在一起喝酒。酒为情生,情由心起。量少量多也不怕,因为有情来添度数。每一次举杯,每一句倾述,都在带着无尽的祝福和关爱. “酒后吐真言”这也算是喝酒的好处吧,尤其是对女人来说,要想知道自己喜欢的男人心里想的什么,那就猛灌他酒,就不相信他不说实话!酒和烟是不分家的,有酒必有烟,有人说:“不吸烟、不喝酒,活着的男人不如狗。”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不失道理,没有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整天坐在沙发上去打毛衣吧。但喝酒也不可以过量,过量了最主要的是自己难受,看看徐志摩在《自剖》里怎么说吧:“你们知道喝醉了想吐吐不出或是吐不爽快的难受不是?这就是我现在的苦恼;肠胃里一阵阵的作恶,腥腻从食道里往上泛,但这喉关偏跟你别扭,它捏住你,逼住你,逗着你——不,它且不给你痛快哪!”我想大概当年徐志摩喝的不会比我昨天少。算了,不写了,难受!

第五篇:谈谈法律的本质

时至今日,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法律无处不在,犹如空气,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每个人都知道法律,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法律是什么?那么今天,我就来浅显的谈论一下法律的本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系列的规矩,通常需要由一套制度来落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

从法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点:阶级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阶级性?在下定义前我们来看一下法律的另一方面,既法律的特征,来佐证我初步提出的结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法学者结合中西方,古今法学研究得出:法律之特征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方面,既: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对法律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法律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另一种形式,或者说是道德的一种提高与进步。道德规范的存在即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那么法律,也应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因而法律必然可以作为调整社会行为关系的规范。

然后,由法律的定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特征:“由国家机关制定”也是必然的。同时,这也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阶级性的体现!

再者,如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由,民主,平等。而平等,众所周知,只是相对的。我认为这也是权利与义务存在是必然性。倘若我们失去权利,仅仅保留有无尽的义务,那么现在的社会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那么权利,是否也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一种民主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利益牺牲?

最后,法律的强制性。法律拥有与道德规范相似的功能,但是道德的约束依赖于人类内心的良心底线。而法律,作为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品,决定了其必须拥有强制性。否则何以体现统治者的决策性?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尤其在统治者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的时候?

由此,我们难道不能确认法律的本质是强制性?当然,我所提出的阶级性仅仅体现在统治阶层与被统治者之间,仅仅是侠义上的阶级性。

继而,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关乎法律本质的重要问题:“法律的本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一直以“阶级性”来体现?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法律本质”就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关于“法律本质”,既“统治阶级的意志”观点,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研究。进入八十年代,社会的变革,人民思想的进步无疑对旧有的法律思想造成冲击。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发生改变?法律是否拥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本质?

无疑,答案是肯定的。法律作为道德社会规范的一种提高,一种统治者用于体现统治领导阶层威严的工具,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其阶级性是无可避免的,其暴力性强制性也是无可避免的。自古以来,唯一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其阶级压迫的严重性。也就是说,古往今来,无数次朝代更迭,无数次改革,唯一改变的仅仅是阶级性的严重程度!那么,综上所述,法律的本质,即是社会的阶级性!

上一篇:商品销售流程图范文下一篇:投诉函回复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