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2022-08-17

第一篇:教育家四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 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

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

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第二篇: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换一种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他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了,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这个男同学到了陶先生的办公室,陶先生掏出第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然后掏出第二颗糖给这个学生:“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当这个同学深感意外之时,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说:“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同学欺负一个女同学,你才想拿砖头砸人的,这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这时,这个同学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学生的话,掏出第四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给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大家都应该阅读过,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没有狂风暴雨般的责骂,而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发现其身上有尊重人的品质和自我矫正的潜力。可以让我们感受陶行知的教育魅力,体现了陶老高超的育人技巧。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换换方法,对老师的疾言厉色学生只是暂时、表面的接受,要真正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心灵入手,在心灵的交流中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从孩子心灵世界中洞察变化和发展,唤起他们心灵深处自我矫正的愿望,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善待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扶持学生。

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系列材料之二

教学生学会做人

当学生把“张学良”读成“张学友”时;当学生知道“林俊杰、周杰伦”,却不知道“雷锋”是谁时;当清华学子把硫酸泼向黑熊时,我们是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时候了!是该好好检讨我们的德育的时候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人”。 我觉得对学校来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德育工作的成效又不如教学工作来得快,且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制度还没有根本的转变,社会还是以学生成绩来论“英雄”,很少从德育成效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成绩。这就间接导致了学校领导的工作重点在于教学,而轻视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成绩但低素养的状况。

台湾的一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对德育这样说道: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的确如果说学校培养的学生智育不合格,那是一个人不能高水平工作的问题;如果说学校培养的学生德育不合格,那就是培养了一个对社会带来潜在危害之人的问题。

德育工作应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应当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注重发挥集体优势,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去教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 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系列材料之三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强调统一。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座姿,举手发言的姿势,甚至连发自内心的掌声也要整齐划一,这种“统一”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学生象一个个被驯化的木偶人,根本没有个性可言。

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强调要尊重儿童,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也就是与成年人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人。教师和家长要把在学生发展中的一切看成是平等的,给孩子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也要承认孩子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允许孩子有差异。评价孩子时要看孩子自身的努力,不断鼓励孩子进步,让孩子在关爱和激励中健康成长。

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系列材料之四

学习陶行知的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过严格要求:“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关于师德系列思想颇有研究。陶行知的师德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对事业要有忠心。陶行知深信“教育是立国之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深信“教育是有可为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的事。他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与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陶行知高尚的师德首先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片忠心之上,体现在他对人民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上。 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这特别体现在育才教育时期。1941年育才学校经济已到山穷水尽,难以维持的地步,有人劝他停办育才,他却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说:“除非我自己、我的朋友,整个中华民族都没有饭吃了,那时也只有大家饿死,而没有自动停办。”在最困难时期他所想的不仅仅是使育才能生存下去,而且要为育才谋求发展。甚至连每个学生要有一套出客衣这样的事也在他的筹划之中。陶行知对学生的爱更主要表现在全面关心学生,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③教师对工作要有雄心。陶行知本人在工作上始终雄心勃勃。他在给吴树琴的信中说过:“我现在觉得我是一只狮子,在人们睡着了的时候,巍然雄视一切。”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在不断创造,不断开辟,都在“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为最可为之事”。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④教师对学习要有恒心。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学,关于教师要加强学习有一系列论述。他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等等。总之,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010年9月30日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一)

库区第一小

第三篇: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心体验,他是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它比教师采用说教而是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效果要好很多。再者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这个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件,当他要解决事件时,内心中就会有一个正确处理事件的航标,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事件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资料补充: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Shè)县人,原名文浚。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陶行知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第四篇: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感

今天在看书的时候又看到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读了之后,我对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陶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也变得愈加高大起来。

作为育才小学校长的陶行知,一天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即遏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作为校长的陶行知一定会狠狠地教育这个“顽皮”的学生。可是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可一见到陶行知,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学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王友,说:“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陶老先生没有严厉的训斥,更没有粗鲁残暴的打骂,而是用四块糖果感化了他,使他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哭流涕,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这是那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悔恨,还有什么比这种喊声更真诚呢?那么,是什么使孩子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呢?仅仅是这四块糖果吗?不是的,是师德的力量,是陶行知老先生身上那种熠熠闪光的师德!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

看看陶老先生,再想想我们自己,简直惭愧得无地自容.我们老师们也经常在一起谈论起班级中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对于他们犯下的五花八门的错误,老师们是应用了各种对策,绞尽了脑汁,可对于有些学生仍然无济于事.老师刚刚严厉地批评完,或者拿着戒尺的手还没有放下,紧接着便又听到那名学生惹出别的祸了.如此下去,确实令老师束手无策.那些束手无策的老师们,我建议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本书,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变严厉的批评教育为动之以情的心灵感化,还愁什么学生不听你的呢?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教师的不仅需要具有爱生的情怀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可以说,陶行知把肯定和表扬的教育手段用到极至,也充分说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和肯定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有效的.看来,我们的学生身上并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为人师者缺乏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教师要修炼自己教育的机智,培养对学生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

第五篇:生活就像一颗糖

生活犹如一桌满汉全席,里面包括了许多味道,甜的涩的,苦的,有苦,有咸……对于生活的味道人们的看法都各有不同

也许有人会埋怨生活,埋怨生活的不公平。其实生活很无私,它只是喜欢胃口好的人而已。如果有人能微笑着把困难当作糖一样吃下去,就能得到生活的青睐。

也许有人爱生活,爱生活的幸福美满。其实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只不过是从前的付出,再美的生活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无论现在你有多么幸福的生活都要有新的目标,为新的明天奋斗。

有人恨生活,恨生活的无情。其实生活很善良,只要你肯付出,就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看贝多芬与阿炳,他们在面对自身的残疾时是那么坚强,那么坦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台前的笑容,却感受不到他们在幕后的坎坷。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还不是因为他们乐观、自信,知道自己的生活不能那么枯燥乏味,既然别人给不了自己快乐,那么我们就为自己创造乐趣。

朋友们,其实生活对谁都是一视同仁。但这要取决你的看法,你把它看成一头猛虎,它自然就可怕;你把它当作一位朋友,它自然就贴心。无论何时都不要怨恨生活,只要你往生活中添点糖,活着送它一个微笑,它定会还你一个精彩人生!

上一篇:井下钻探工题库高级下一篇:节约道德讲堂主持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