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生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第八章学生范文

第八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的概论

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它们运作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领导职能完成。管理的领导职能是通过管理者实施影响下属的领导行为,把组织成员的个体的目标进和组织目标进行有效匹配。因此,从根本上说,组织成员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通过管理者的指挥和协调,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这说明管理的领导职能在行为的作用方向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管理的权力的领导者;二是管理权力的作用对象组织成员,或者相对于领导者的追随者(员工或下属)。所以,从领导者方面来说,管理者的领导力量从何而来、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的基本类型以及领导者采用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关系到能否使员工的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的问题。

一、领导的内涵

1、 领导与管理

“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是“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所以,领导既可以指一类型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作用于被领导者的一种活动。可见,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是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的结果。

②它们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而领导者和管理者两者相分离的情况也会存在。从行为方式的作用对象来看,行使管理职权的人称为管理者。但管理者的本质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惩罚,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利。相比之下,作为行使领导职权的领导者,则既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某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

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但是,并不等于所说的领导者必然具备完成其他管理职能的能力,因此,不应该所有的领导者都处于管理岗位上。一个人能影响别人这一事实,并不表明他具有组织运行及其岗位要求的管理能力,如计划、组织、控制以及创新等。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有些具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管理学意义上的领导者,是指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的制度权力的人。

2、 领导的作用

领导包括三个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2)领导者拥有追随者的能力和力量,它们既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领导的作用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1)指挥作用,系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的的路径。(2)协调作用,系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3)激励作用,系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生涯的行为。

二、领导者的类型

1、 权力和领导

权力,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一般认为,这种能力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响权,即来自与追随者认可的由个人经历、性格或榜样产生的力量;三是领导者担任的管理岗位所赋予的管理制度的权力。领导的管理职能能否实现,与行使领导的管理权利的领导者类型有关。

2、 管理制度权力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

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复数而非单数,是一群人而非一个人。领导者的类型划分首先可从管理的制度权力的集中和分散进行,一般可以分为两类: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1)集权式领导者

所谓集权,是指在管理学的意义上,领导者把管理的制度权力进行收敛的行为和过程。因此,所谓集权式领导者,就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力相对牢固地进行控制的领导者。由于管理的制度权力是由多种权力的细则构成的,如奖励权、强制权和收益的再分配权等,这就意味着对被领导者或下属而言,受控制的力度较大。

(2)民主式领导者

和集权式领导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民主式领导者。这种领导者的特征是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权和影响权影响下属。从管理学角度看,意味着这样的领导者通过对管理制度权力的分解,进一步通过激励下属的需要,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3、 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

(1)维持型领导者

维持型领导者一般也称为事务型领导者。这种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他们对组织的管理职能推崇备至,勤奋、谦和而且公正,以把事情理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引以为豪。这种领导者重视非人格的绩效内容,如计划、日程和预算,对组织有使命感,并且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2)创新型领导者

① 魅力型领导者

这种领导者有着激励下属超越他们的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于以下方面:A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象力的未来远景;B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公司价值观系统;C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的信任回报;D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机理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而超越自身的利益。这种领导者对下属有种对下属某种情感号召力,可以鲜明地拥护某种达成共识的观念,有未来眼光,而且能就此和下属沟通,激励他们的工作方向。

② 变革型领导者

这种领导者激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而且不同寻常的影响,如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这种领导者关心每一个下属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帮助下属用新观念分析老问题,进而改变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下属为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付出加倍的努力。

③ 战略型领导者

战略型领导者的特征是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战略领导行为系指拥有预见、洞察、保持灵活性并向他人进行管理,包含整个企业的管理,并帮助组织处理随着竞争环境的巨变带来的变化。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是战略领导者最重要繁荣技能。能干的战略领导者有能力创造生产知识资本的社会结构,能提出组织创新的思想。对企业来说,21世纪的竞争将不止是产品之间或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是组织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之间和管理框架之间的竞争。

三、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领导方式是一个回答怎么领导的问题,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 专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这种领导者要求下属绝对服从,

并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2、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

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3、 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他的职责仅

仅是为下属提供信息并与企业外部进行联系,以利于下属的工作。

第二节 激励

一、激励的原理

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影响他人的能力,激发人们为组织提供有益贡献的工作热情,去实现管理者为组织制定的目标。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1、 激励的概念和对象

(1)激励的概念

激励(MOTIVATION),在管理学的一般教科书中,通常是和动机连在一起的。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动机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因此,无论是激励还是动机,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一般而言,动机是指诱发、活跃、推动并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所以,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激励的对象

激励是一个适用于各种动机、欲望、需要、希望以及其他相类似的力量的一个通用术语。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内的员工或领导对象。激励的对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激励的对象,有助于体现领导的管理学职能。从激励的内涵看,意味着组织中的领导者应该从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出发,认识员工的组织贡献行为,即,认识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

2、 激励与行为

对激励的对象的讨论说明,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需要的追求。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是需要得到的满足,之后再发生对新需要的追求;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遭受挫折,追求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行为。

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折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的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满足的可能性。

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期望值

第二篇:第八章 记忆

第八章 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

(1)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2)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对艾宾浩斯的批评

批评1: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 批评2: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巴特利特

(一)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

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1,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 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的故事。 实验被试:英国学生

实验任务:阅读故事,之后回忆故事的内容。

实验结果: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实验结论: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加强、突出,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另外,“鬼魂的战争”是一个讲述美国印第安的故事,被试对它的文化背景并不熟悉,再加上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大家趋于对识记的内容更倾向于进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个人习惯。

也就是说,原始识记材料越模糊,记忆重建就越明显。

2、关于图画的研究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二)图式理论: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三)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Bartlett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重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比较他们: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家,都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规律;但是Ebbinghaus是新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家,而Bartlett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图形记忆的变化:曹日昌(1963)

图片变化倾向:简略、概括;完整、合理 ;详细、具体; 夸张、突出.

遗忘曲线:曹日昌(1964)

用回忆、预期回忆、重学、重组材料、再认等五种方法测量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的记忆成绩。

二,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回忆法

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这些材料的方法。所以又叫作再现法或复现法)

主要形式

1、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是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的概括。 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目的:测量被试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遍数。 别名:依序回忆法、学习时间(遍数)法 基本程序

(1)确定熟练标准: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确定被试对材料达到 “熟练标准”。 (2)测试:要求被试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3)确定回忆水平:根据被试的学习时间或遍数来确定其回忆水平。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习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最难记忆 。

2、对偶回忆法

两种基本程序:预期法和检验法 (1)预期法:程序分成两步

第一步先单独显示刺激项目,要被试者努力预想对应的反应项目; 第二步将刺激项目和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刺激材料全部呈现完毕后,实验者改变顺序做第二轮。每出现一次刺激项目就要求被试者尝试报告反应项目,不管被试者能不能报告,间隔一过就同时呈现刺激项目和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作为强化或反强化,如此,一轮一轮做到被试全部记住为止。

(2)检验法程序 不同于预期法的地方是,被试者先学习材料的所有刺激和对应的反应项目。 检验一般不规定速度,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让被试者回忆,但具体操作时实验者仍可限定时间,比如30 秒。

检验程序也是一轮一轮地进行的,被试者全部通过为终结,而每实验一轮要改变呈现顺序。

3、自由回忆法

自由回忆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自由回忆过程的规律 :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材料效应。 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再认法

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有关刺激)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无关刺激)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二择一”选择程序: 再认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做“是”或“否”的判断。 “多择一”选择程序:再认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做“多项迫选”的判断。 记忆的类型: 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的意识水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在时间序列上的指向: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根据信息提取的准确性:错误回忆与真实回忆

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的控制层面:客体记忆与元记忆

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

例如,记住每天早上取订阅的报纸,下班回家前要去幼儿园接孩子等等。 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例如,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住刚刚学过的这本书中前面章节的内容,再认一幅图片等等。 错误回忆和真实回忆

错误记忆: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 真实记忆: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相似的实验程序

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简称DRM)范式(集中联想研究范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包括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寒冷),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然后在测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共同的影响因素

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

客体记忆和元记忆

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W.James(1890)提出了记忆的两个组成部分:

初级记忆 :直接记忆,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事物的忠实图像,离不开当前意识,有短暂性。(运算器)

次级记忆 :间接记忆,储存过去的知识经验,有长期性,不易提取。(存储器) 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的多重存贮模型

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容量大,保持时间短暂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与听觉回声的存储。 视觉形象存储研究:Sperling(1960) 听觉回声存储研究:Darwin(1972) Darwin(1972):回声存储研究 方法:类似部份报告法 材料:数字、字母

步骤:将9个项目呈现给被试听,其中3个(B3F)给右耳,3个(J6Z)给左耳,3个(QR8)给双耳。然后要求被试根据面前的指示符号(左、中、右)报告所听到的字母和数字。 结果:回声存储容量为4.9个项目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回顾

(1)短时存储的容量

短时记忆容量的测定:记忆广度测验

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 正确再现一个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

以得1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 (2)短时存储的声音编码

许多研究表明,短时存储使用声音编码. Conrad(1964):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结果发现回忆声音混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写成M,等等。 Baddeley (1966):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一类单词有类似的发音(如man, mad, can,map); 另一类单词发音差别较大(如pen, rig, bar,sup); 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如huge,big,broad, long,tall); 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如old,late,thin,wet, hot)。 结果表明: 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

意义相近的单词正确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 说明短时存储是以声音编码的。

在短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否必须是听觉的呢? 要看具体情况: 语文材料(如字母单词)用听觉编码、用内部语言复习是适宜的; 动作或图画用听觉编码就不大方便,而用视觉编码则是必须的了。 莫雷(1986):汉字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

研究中,记忆材料为汉字,实验自变量为字型复杂程度、字义的使用频率以及噪音类型,因变量采用信号检测论指标。

结果发现,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证明了汉字短时记忆中的视觉编码机制。

长时记忆 复述的作用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首要区别在于: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其次,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干扰因素也有所不同。

(1)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证据 系列位置曲线

曲线的3个部分: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渐进线

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2)长时记忆的类型

塔尔文(1972)依据所贮存信息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划分为两种类型: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运用语言时所必需的记忆,它接收和贮存各种知识。 佩威奥(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它构成了非言语思维的表征方式;

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具有听觉-运动性质。

内隐记忆

格拉夫和沙赫特首先提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分。他们认为: 外显记忆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内隐记忆则是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什么是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潜意识记忆、无觉察记忆)

1. 从现象上看,它是被试在操作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应了先前所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 从研究模式上看,它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3. 从测量上看,它是另外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种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4. 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它与外显记忆是两个功能独立的记忆系统(Tulving et al. 1985)。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 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二者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影响小(Schacter et al. 1985; 1986)。 2. 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二者影响不同

例如,学习阶段(听觉) → 测试阶段(视觉)

对外显记忆无影响,内隐记忆影响大(Jacoby & Dallas, 1981) 3. 二者的记忆保持不同

目前的结果不一致。

4. 某些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无影响(Graf & Schacter, 1987)。 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实验逻辑:分离逻辑

区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 分离逻辑:分离逻辑是内隐记忆实验逻辑的重点;其核心在于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指标。由此思路发展出两类测验——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直接测验:指传统的记忆测量法,如自由回忆和再认等;这些方法的指导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他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外显记忆测验) 间接测验:指导语中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殊任务上的表现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内隐记忆测验)

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验对应着外显记忆,间接记忆对应着内隐记忆。这种以操作任务的不同区分两种记忆的实验性的分离方法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任务分离逻辑的基本假设:不同的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不同,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同。因而不同的测验任务就可以反映不同的心理机能。 因此,如果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结果相反,就可以推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

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

罗迪格等人归纳了13 种内隐记忆测验的类型,包括:残画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决定,词的确认,知觉辨认,同音词拼写,相关信息的自由联想,新联系的完词,偏好判断,条件作用,习惯化,单词提取,人脸辨识等。 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二大类。 (1)词干补笔

这类测验来自最初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补笔的另一种形式为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字。 (2)知觉辨认

知觉辨认是指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特定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 速示辨认:速示条件(如30毫秒) 模糊字辨认:

从任务分离到加工分离程序 任务分离程序的批评

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可比性问题 如何保证测验任务的纯净性

Jacoby(1991)提出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简称PDP) 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研究设计的重点不应放在如何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工上,而应关注如何分离记忆任务中意识成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此即加工分离程序的基本思路。

加工分离程序的两种测试条件:

第一种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因而它们的关系是协同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包含条件; 第二种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因而它们的关系是对抗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排除条件。

第三篇:第八章 答案

第八章 流动负债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

1、 什么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流动负债是相对于长期负债而言的,是负债的一个组成部分。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以流动资产或增加的流动负债来抵偿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 应付票据如何核算?附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如何核算?

答案:企业应通过“应付票据”账户,核算应付票据的发生、偿付等情况。由于应付票据的期限较短,无论其是否带息,发生时均按面值计入该账户的贷方;对带息票据应于年度终了计算应付利息,计入该账户的贷方;到期付款或因其他原因注销票据时,按票据的账面价值计入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本金和利息和。 “应付票据”账户一般按债权人进行明细核算。

若在赊购过程中,销售方根据买方的付款时间给予一定的折扣时,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即总价法和净价法。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要求按总价法进行核算。在总价法下,应付账款发生时,直接按发票上的应付金额总额记账。在折扣期内付款,说明企业合理调度资金,所取得的现金折扣收入作为理财收益处理。

3、 职工薪酬包括哪些内容?职工薪酬如何进行核算?

答案: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既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又包括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这里的职工包括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等。在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下,虽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或企业未正式任命的人员,只要是为企业提供了类似服务,也纳入职工范畴。

企业应当设置“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用来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提取、结算、使用等情况。该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已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项目的职工薪酬的数额,借方登记实际发放职工薪酬的数额,期末一般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应付未付的职工薪酬,若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支付的职工薪酬的数额。该账户应当按照“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外商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在本账户核算。

4、 一般纳税人的哪些业务应视同销售?

答案: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将货物委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对外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行为,视同销售货物,需要交纳增值税。

5、 企业收回哪些应税消费品支付的消费税应计入应税消费品成本?

答案:企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扣代交消费税,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收回后直接对外销售的,委托方交纳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成本,该产品销售时不再交纳消费税;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交纳的消费税按规定准予抵扣,计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账户的借方,待最终产品销售时再计算交纳消费税。

练习题

1、某企业购入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60 000元,增值税款为10 200元,合同约定付款条件为货到后按2/

10、n/30进行付款,现已将货物验收入库。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按下列条件采用总价法进行有关会计处理:

(1)1月31日,计提货到后第9天付款;

(2)货到后第27天付款

答案:

(1)购货时,根据发票账单:

借:原材料6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 200

贷:应付账款610 200

(2)该企业在第9天付款,可以享受12 204元(610 200×2%)现金折扣:

借:应付账款610 200

贷:银行存款597 996

财务费用12 204

该企业超过第27天付款:

借:应付账款610 200

贷:银行存款610 200

2、某企业2009年4月应付工资总额为583 000元,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列示的用于生产人员的工资为310 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为63 000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为120 000元,销售人员的工资为90 000元。

要求:编制该企业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

借:生产成本310 000

制造费用63 000

管理费用120 000

销售费用90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583 000

3、资料:某企业为一家电生产企业,共有职工190名,其中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160名,管理人员30名,2009年3月,该企业以其生产的每台成本为3 000元的电冰箱作为福利发放给每名职工。该型号的电冰箱市场售价为每台4 000元,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要求:编制该企业上述与职工薪酬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答案:

借:生产成本748 800

管理费用140 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889 200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889 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7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9 200

借:主营业务成本570 000

贷:库存商品570 000

4、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存货收发采用实际成本核算。该企业2009年3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6日,购入原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400 000元,增值税68 000元,货款已经支付,材料已经到达并验收入库。

(2)13日,用原材料对外投资,该批原材料成本为500 000元,双方协议不含税价格为600 000元。

(3)15日,销售产品一批,销售价格为468 000元(含增值税),实际成本为360 000元,提货单和增值税发票已交购货方,货款尚未收到。该销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4)19日,在建工程(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领用库存商品一批,实际成本为30 000元,计税价格为40 000元。

(5)月末,用银行存款缴纳本月增值税70 000元。

(6)月末将本月应交未交增值税转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明细科目。

要求:根据上述业务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

(1)

借:原材料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 000

贷:银行存款468 000

(2)

借:长期股权投资702 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6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 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500 000

贷:原材料500 000

(3)

借:应收账款468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360 000

贷:库存商品360 000

(4)

借:在建工程36 800

贷:原材料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 800

(5)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增值税)70 000

贷:银行存款70 000

(6)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38 800

贷:应交税费—未交交增值税38 800

5、甲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10%。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2009年6月发生了下列经济业务:

(1)委托加工原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发出原材料成本为250 000元,支付加工费20 000元,增值税为3 400元;受托方代扣代缴消费税。委托加工的原材料已全部收回,将直接出售,加工费和税金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2)收回的委托加工原材料全部出售,收取价款320 000元,增值税54 400元,存入

银行。要求:根据上述业务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答案:

应支付的消费税为:(250 000+20 000)÷(1-10%)*10%=30 000元

(1)

借:委托加工物资250 000

贷:原材料250 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 400

贷: 银行存款53 400

借:原材料300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300 000

(2)

借:银行存款374 400贷:其他业务收入32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4 400 借:其他业务成本300 000贷:原材料300 000

参考文献:

李桂荣.财务会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王君彩.企业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卢永华,徐玉霞.企业财务会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高新阳,高凤革,张帆.财务会计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戴德明,林钢,赵西卜.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李素英,吴永立.中级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余恕莲,史玉光.企业财务会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刘海云.财务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葛家澎,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信元.财务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张孝友.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刘学华.财务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会计准则研究组编.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李桂荣.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指导.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张玮.新编财务会计学习指导.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四篇: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教学(教育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双主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课程概念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泰勒,社会经验)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与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梁启超——趣味教学思想

蔡元培——“自动自学,自主自研” 陶行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 理论观点:斯金纳为例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2)相依组织的教学过程

相依组织即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系统的安排。(学生查,“先行组织者”) 在内容设计方面,强调小步子原则。 (3)程序教学法

理论来源:强化作用理论

评述:一是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程序教学法未必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二是程序教学方法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方法,学生独立学习时,缺乏师生互动的因素,因而仅适用于能力较强且个性较独立的学生。 程序教学法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认知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认知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探讨。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泊尔 观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学科的基本结构

(3)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4)发现教学方法

评述: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

二是适应方位和对象是有限的,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学生。 三是发现教学费时较多。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罗杰斯 观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2)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3)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真诚,二是接受,三是理解。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齐勒尔和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五步教学法:第一步:创设经验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第二步:提供思维唤起的刺激物,这个刺激物由情境内部产生,也就是根据书本知识而创设的经验情境中产生的。第三步:应道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者提出不同一些不同尝试性的不同答案,为问题解决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步: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步: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己发现并验证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取得有意义的知识。

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赞可夫: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最近发展区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布鲁纳:教学过程应依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学习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六环节说: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具体化、计划教学手段、执行计划、检查教学、分析教学结果。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 (3)认识的简洁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教学不能停留在感知上,必须理解教材,这是领会知识的关键。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效果

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在遵循教学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因对教学规律的认知不同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展和掌握,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原则。只有正确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才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原则与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1)正确选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系统性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七)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

(二)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依据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以下五方面。 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分类: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注意事项: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分类: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注意事项: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趣。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三)讨论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或缺知识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及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者巩固知识的方法。 注意事项: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注意演示的过程 (3)关注演示结果

(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注意事项: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找我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重视练习质量。 (3)严格要求。

(六)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注意事项: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注重过程与结果。

(七)实习法

实习法又称为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注意事项:

(八)读书指导法

(九)参观法

(十)研究法

一说、二做、三研究。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发现教学

发现法也称为发现学习法或问题学习法,实质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结构;或者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发展自己“发现学习”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一般程序: 第一,提出问题 第二,创设情境

第三,利用材料,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二)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方法。 基本操作程序:

解释—问题(提问)—解答—确认

(三)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举一反

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知识稠密区) 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掌握“个”的阶段,即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用典型事物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二阶段:探索“类”的阶段,即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根据第一阶段获得的“个”知识来进行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 第三阶段:理解规律和范畴阶段,即对前两个阶段获得的认识进一步探究,得出规律性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四阶段: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阶段,认识更为抽象的规律。

(四)暗示教学

暗示教学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注意利用暗示、联想的手段,通过听音乐、做游戏、表演戏曲等综合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心理潜能,使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暗示教学的基本程序:

准备阶段、暗示阶段或讲授阶段、操练阶段。 暗示教学法的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原则,暗示相互作用原则。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策划,因此也称为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

(二)了解学生

(三)设计教学

(四)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或课题)教学进度计划 3.课时教学进度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标、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新开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单一课、综合课

将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一般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2.教学内容:内容科学,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灵活得当

4.表达形式:语言清晰生动,板书规范 5.教学组织:严密紧凑,起风热烈 6.教学效果良好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 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四点基本要求:

第一,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二,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第三,作业的要求应明确,具体。

第四,教师应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四、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三是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和帮助。

五、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学生成绩考查与评定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考查,第二是考试。

(一)检测与目标

(二)试题类型 分为供答题和选答题

(三)检测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四)评价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2.局限:

(1)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2)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 (3)教学形式固定化、程式化。 (4)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

三、分组教学制

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照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进行学习。

(一)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

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的一般程序:

提出活动课题——确定活动目的——制定活动计划——实行活动历程——评判活动成果。

(二)道尔顿制

是指教师上课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察。

第七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和特征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2.可操作性 3.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内容型教学策略 结构化教学策略 问题化教学策略

(二)形式型教学策略

形式型教学策略事宜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

(三)方法型教学策略

(四)综合型教学策略 九件“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旧有经验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 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问题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第五篇:第八章-题目

1、程序设计工作应在()阶段就开始。

a、系统设计b、系统分析

c、系统实施d、系统规划

2、在项目管理中,主要需协调()之间的矛盾,并要采取措施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a、系统设计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

b、领导和计算机技术人员

c、系统分析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

d、系统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

3、计算机设备的折旧费属于()。

a、一次性投资b、管理费用

c、经营费用d、可变费用

4、程序员设计程序和编写程序时主要依据下列资料进行:()。

a、系统流程图

b、程序流程图

c、系统流程图、程序编写说明书及输入/输出说明

d、处理流程图

5、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中有()。

a、文件和数据库设计b、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

c、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d、制定设计规范

7、调试程序时,用空数据文件去进行测试,检查程序能否正常运行。这是属于(a、用异常数据调试b、用正常数据调试

c、用更新数据调试d、用错误数据调试

8、系统实施后的评价是指()。

a、新系统运行性能与预定目标的比较

b、确定系统失败原因,进行适当调整

c、在系统切换前进行的评价

d、a、b和c

9、对程序设计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10、 系统实施阶段包括哪些主要工作内容?

11.系统测试有三种,分别为、。

)。

上一篇:大班报纸鱼范文下一篇:常州市市长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