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板书

2023-02-17

第一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板书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国军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本文改编至著名古典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自然段略写了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后一自然段写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的友情。文章反映了刘备的胸怀大志,同时体现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沿袭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细节描写,通过刻画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二是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等待机会实现自己远大志想。另外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也是本文亮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研字边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层次分解,学会概括课文,。

3.依托文体特征,多层次品读环境描写,体会诸葛亮志存高远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在研字学文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环境描写中体会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出处,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时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的。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指名读课题。视机纠正“顾”和“茅”两个生字的读音。

二、分析“字源”,整体感知。

1.从字源入手,理解“顾”。

①板书篆书:

边板书边讲解:在古代,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左边的部分像什么?这个部分就叫做“雇”,是一只鸟,一只候鸟。右边的“页”在古代表示人,你看他的头很大。古时候,农民们看到了候鸟回来后,就开始农耕。这个字的本意是“雇”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字一直包含着“看”的意思。

2.你接触过哪些含有“顾”的词语当中的“顾”是表示“看”的?

3.提问: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示范写“顾”字。

4.出示“顾”字的三种解释:①看;②照顾;③拜访。

浏览课文,思考:“三顾茅庐”中的“顾”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三、偱“理”读文,引导概括。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试着用上“拜访”这个词语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紧扣“拜访”,评价引导中学会概括,交流对话中学会“词”、“文”。

(1)要讲明谁拜访谁。

①肯定学生学会了“诸葛”二字。

②讲解“诸葛”为复姓。补充复姓: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

(2)要讲明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①怎样做才能称之为“拜访”?

②读准词组,体验“拜访”之礼: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一个时辰

(3)要讲明刘备到哪里拜访诸葛亮。

①简介“隆中”: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

②读一组词组,品味“隆中”的独特风景。

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的山冈 疏疏朗朗的松林

清澈见底的溪流 青翠欲滴的竹林

③读一段文字,把对词组的品味放到文字中赏读。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4)要讲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结果如何。

①读到“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想到那个词语?

②读一组词语,体会“如鱼得水”般的快乐。

讨论 策略 三分天下 群雄纷争 最后取胜 茅塞顿开

3.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概括课文。

四、依“字”入境,初识孔明。

1.品味“茅”。

①诸葛亮居住于隆中的茅庐之中,何为“茅庐”?找一找文中和“茅庐”意思相近的词。

②试着想一想“草堂”是怎样的?

③补充解释:草堂,常指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

2.这简陋的“草堂”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读课文第三段,划下相关句子。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细读“环境”,逐层领悟。

(1)一读:品味“秀丽”。

①理解“宜”。交流中梳理出“宜”就是适合的意思。

②在能体现秀丽宜人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③交流: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

④引导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交流:“疏疏朗朗”和“欲”

(2)二读:品味结构

①教师引读: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还有那山冈——(蜿蜒起伏)

②通过跟老师的诵读,你发现什么了?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将你的感受带到语句中再次品味。

(3)三读:品味安静

①品读这疏朗的松林,这潺潺的流水,这翠色的竹林,你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②指导学生朗读出安静的感觉。

(4)四读:品味“志远”

①出示:“宁静致远”和“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这个词就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全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读读这段话,你能发现暗藏的表现诸葛亮的志向句子吗?

③引导讨论为什么叫等待腾飞的“卧龙”?

4.写“字”明文,静默品味。

①同学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在不经意间便渲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拿出我们钢笔,让我们在静静的书写中,品味这段文字的精妙所在。

②出示书写要求:行款整齐 大小匀称 字放中间 四边留空

③教师按照书要求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检查。

五、顺“字”而行,留下话题。

通过字词的赏析,对环境的品读,我们对诸葛亮有了了解,如此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终于等到了识才之人的“拜访”,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课文又是如何去写出刘备的那种爱才,惜才,诚心诚意的呢?下节课,我们将在小说中了解刘备其人,并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设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形成的

第一,科学整合课时任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需要界定清楚,这则设计中突出了第一课时需要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阅读话题。教学内容繁多,容易造成散乱的格局。第一课时中字词教学的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我构建了“顺字学文”的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第二,合理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依托文章特点,把握文章脉络,形成步步深究的探索过程,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本设计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将引导概括文本的过程进行的分解,帮助学生建构概括的框架,在这个训练中掌握概括课文的一般方法。

第三,有效突出文体特点。这篇课文是小说改编的从本质上说依然保留着小说的特征。而这篇文章从细节刻画人物是重要内容,我将其纳入的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被沦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鸡肋”,因此我将此内容作为了第一课时的阅读话题。通过多层次的品读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环境处初步读懂诸葛亮,同时感悟小说的写作特点。

(发表于《教育视界》2016年第1期)

第二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沙河中心小学 王龙江

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理念: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尝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张扬。 设计思路:

赠物读句,揭示课题→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思考自得,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特地为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礼物,可是带得少了点。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

师: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 (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学生挤在一起争看礼物的内容。) 师:谁先来说一说?指名说,师相机出示

(出示投影):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看能读出点什么?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关羽走麦城————骄兵必败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2、指名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3、师:这几个人物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师相机板书课题:三顾茅庐。生齐读课题。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把课文主要人物的歇后语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外走向课内,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师相机出示: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恭恭敬敬 拨开云雾 潺潺溪流

(1)指名读词语,师生相机纠正字音,相机指导学生书写:茅、恭。齐读词

语。 (2)上面的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吗?是通过什么方式理解的?指名说,其他同学可补充,师相机指导。

(3)把你的理解带到词语中再读一读,指名读,读出其中的意思。

2、课文也读得这么好吗?同桌相互检查朗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学生尝试自读——同桌之间互读——教师检查读,其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实在在的去接触课文、朗读课文,并在此过程中自主认读生字,感知字形,使识字有语言环境的依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刘备一共几次拜访诸葛亮?课文着重写了他第几次拜访?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这次拜访?

独立思考后,指名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指名概括,其他同学可补充。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问唤起学生探求的乐趣,促使学生进入所需要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了解课文的兴趣,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思考自得,合作交流

1、请同学中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汇总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自答。

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

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题板上。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组长将自己小组讨论出的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上面。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研讨情况。

5、请八个小组把小黑板贴在大黑板上。师生共同看看有没有重复的,相机对每个小组的问题进行评议。

6、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不但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学贵善思,善思则得。”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写字指导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难写的字,并说说难写在哪儿?

2、指名说书写要点,其他同学可补充,师相机板书。

3、学生练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困生。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4、小组相互评议,指出存在的优缺点,学生再次练写。 【注重汉字的音、形、义的结合,踏踏实实进行写字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六、作业设计

1、继续完成《硬笔习字册》。

2、思考小组提出的问题,把你的想法记在积累本上。

第三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的阐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历史英才”的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的学习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故事兴趣浓厚,尤其是对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及背景了解较少,在感悟人物特点及形象、环境烘托的作用时,还需要老师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三顾茅庐、蜿蜒起伏等。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环境烘托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促讲法。课表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抓住重点词句隆中景色的优美。

2、启发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起主导作用。”在多种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感悟各种景物与诸葛亮之间的联系。

3、情境创设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将听、说、读、思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勤思,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本课需要三课时完成。本节课,我要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题。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叫做“三国”的时代,那是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2、板题。提醒学生注意顾、茅的写法。生齐读课题。师:你能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吗?(预设1:不能。没关系,别着急,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知道。预设2:能。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趣的谈话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同写课题,揭示课题,既能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随后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自由读文。

2、出示词语,检查效果。相机教学生字:恭。

3、出示填空,概括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要求读文后,集中出示词语,是为了检查初读的效果,指名读词语后,让学生 自主强调易错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相机范写生字,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本环节的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目的是概括文章大意,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感受环境,体会作用。

1、师:我们常说人杰地灵,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那他的住处也一定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并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松林: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 溪流:奋勇向前、不怕困难。竹林:正直、坚韧、万古长青,生长速度极快(竹根在地下生长3——5年才会破土而出。)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收获。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时,抓住景物山冈、松树、竹林、溪水及它们的特点,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景色片段的练写,切实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推荐阅读、作业设计。

1、收集刘备和诸葛亮的资料。

2、阅读三国故事。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读书。”这样的课外阅读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师生双边活动情况的缩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根据课文内容,我抓住关键词

进行板书,既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凸显了课文的中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进而辅助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最终采用的方法,可能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稍作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顾茅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读准生字新词,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老师这里有一本书,谁能读出它的名字?同学们看过这本书吗?谁能说一说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一起走进《三国演义》里一个有名的故事——《三顾茅庐》(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同学们伸出右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茅”的横钩要比草字头长一些,这样才好看。齐读课题。

二、 词语认读

课前大家对本文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我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词语: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结拜

三顾茅庐、群雄纷争、三分天下、茅塞顿开

蜿蜒起伏、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1) 指名每组1号示范读 (2)领读 (3)小组内互相读(1号指导4号,

2、3号互相读)(4)检查每组4号,做到人人读正确。

三、 词语理解

第一组词语: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结拜 (1) 诸葛亮,字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

(2) 张飞、关羽、刘备,他们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看到这几个词语,我想起了他们之间还有一个故事呢?叫什么?桃园三结义。 第二组词语:三顾茅庐、群雄纷争、三分天下、茅塞顿开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指什么?谁住的?

(2)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群雄纷争”的意思吗?“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那些乱世英雄吗?(刘备、曹操、孙权、关羽) (3)正是因为英雄的争夺,使得当时的天下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地图)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这就是“三分天下”。 (4)“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se,是什么意思?被什么堵住了? 第三组词语:蜿蜒起伏、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1) 这些词语你读懂了那些?学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片,你想到了那个词语?

(2) 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隆中景色的) (3)你能把这些词语恰当的填空吗?

课件出示:冈前几片松林 ,潺潺的溪流 ,茂密的竹林 ,景色 。

(4)同学们,听着潺潺的溪水声,欣赏着青翠欲滴的竹林,真是一种享受啊!应该怎样读好这段文字呢?先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四、了解大意

生词大家都会读了,也都理解了,课文读得怎么样?我来检查一下。

(1) 每组2号读(2)小组内互读(3)抽取每组4号轮流读课文

2、3段 (2)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都读通顺了,看课文的大意你了解了吗? 出示课件:(

)三次拜访(

)邀请他(

)辅助自己( )。

五、写字指导

1、出示汉字“顾”,先分析字的结构,再观察占格,思考如何写好这个字?

注意的地方:左窄右宽,页的竖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2、出示汉字“恭”:上下结构,部首是心字底,心的变形,表示发自内心的恭恭敬敬。

需要注意:心字底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左侧,紧贴着竖中线,右边两个点是并排的。

六、作业:

1、重温《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熟读《三顾茅庐》,说说刘备、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第五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国军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本文改编至著名古典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自然段略写了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后一自然段写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的友情。文章反映了刘备的胸怀大志,同时体现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沿袭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细节描写,通过刻画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二是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等待机会实现自己远大志想。另外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也是本文亮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研字边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层次分解,学会概括课文,。

3.依托文体特征,多层次品读环境描写,体会诸葛亮志存高远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在研字学文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环境描写中体会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出处,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这篇课文时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的。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指名读课题。视机纠正“顾”和“茅”两个生字的读音。

二、分析“字源”,整体感知。

1.从字源入手,理解“顾”。

①板书篆书:

边板书边讲解:在古代,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左边的部分像什么?这个部分就叫做“雇”,是一只鸟,一只候鸟。右边的“页”在古代表示人,你看他的头很大。古时候,农民们看到了候鸟回来后,就开始农耕。这个字的本意是“雇”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字一直包含着“看”的意思。

2.你接触过哪些含有“顾”的词语当中的“顾”是表示“看”的?

3.提问: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示范写“顾”字。

4.出示“顾”字的三种解释:①看;

②照顾;③拜访。

浏览课文,思考:“三顾茅庐”中的“顾”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三、偱“理”读文,引导概括。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试着用上“拜访”这个词语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紧扣“拜访”,评价引导中学会概括,交流对话中学会“词”、“文”。

(1)要讲明谁拜访谁。

①肯定学生学会了“诸葛”二字。

②讲解“诸葛”为复姓。补充复姓: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

(2)要讲明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①怎样做才能称之为“拜访”?

②读准词组,体验“拜访”之礼: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一个时辰

(3)要讲明刘备到哪里拜访诸葛亮。

①简介“隆中”: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

②读一组词组,品味“隆中”的独特风景。

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的山冈 疏疏朗朗的松林

清澈见底的溪流 青翠欲滴的竹林

③读一段文字,把对词组的品味放到文字中赏读。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4)要讲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结果如何。

①读到“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

得到了水一样。”你想到那个词语?

②读一组词语,体会“如鱼得水”般的快乐。

讨论 策略 三分天下 群雄纷争 最后取胜 茅塞顿开

3.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概括课文。

四、依“字”入境,初识孔明。

1.品味“茅”。

①诸葛亮居住于隆中的茅庐之中,何为“茅庐”?找一找文中和“茅庐”意思相近的词。

②试着想一想“草堂”是怎样的?

③补充解释:草堂,常指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

2.这简陋的“草堂”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读课文第三段,划下相关句子。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细读“环境”,逐层领悟。

(1)一读:品味“秀丽”。

①理解“宜”。交流中梳理出“宜”就是适合的意思。

②在能体现秀丽宜人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③交流: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

④引导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交流:“疏疏朗朗”和“欲”

(2)二读:品味结构

①教师引读: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还有那山冈——(蜿蜒起伏)

②通过跟老师的诵读,你发现什么了?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将你的感受带到语句中再次品味。

(3)三读:品味安静

①品读这疏朗的松林,这潺潺的流水,这翠色的竹林,你读出了一种怎样

的感觉?

②指导学生朗读出安静的感觉。

(4)四读:品味“志远”

①出示:“宁静致远”和“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这个词就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全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读读这段话,你能发现暗藏的表现诸葛亮的志向句子吗?

③引导讨论为什么叫等待腾飞的“卧龙”?

4.写“字”明文,静默品味。

①同学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在不经意间便渲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拿出我们钢笔,让我们在静静的书写中,品味这段文字的精妙所在。

②出示书写要求:行款整齐 大小

匀称 字放中间 四边留空

③教师按照书要求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检查。

五、顺“字”而行,留下话题。

通过字词的赏析,对环境的品读,我们对诸葛亮有了了解,如此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终于等到了识才之人的“拜访”,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课文又是如何去写出刘备的那种爱才,惜才,诚心诚意的呢?下节课,我们将在小说中了解刘备其人,并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设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形成的

第一,科学整合课时任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需要界定清楚,这则设计中突出了第一课时需要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阅读话题。教学内容繁多,容易造成散乱的格局。第一课时中字词教学的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我构建了“顺字学文”的框架,对

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第二,合理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依托文章特点,把握文章脉络,形成步步深究的探索过程,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本设计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将引导概括文本的过程进行的分解,帮助学生建构概括的框架,在这个训练中掌握概括课文的一般方法。

第三,有效突出文体特点。这篇课文是小说改编的从本质上说依然保留着小说的特征。而这篇文章从细节刻画人物是重要内容,我将其纳入的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被沦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鸡肋”,因此我将此内容作为了第一课时的阅读话题。通过多层次的品读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环境处初步读懂诸葛亮,同时感悟小说的写作特点。

(发表于《教育视界》2016年第1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板书】相关文章:

第一节内能板书范文06-09

桥第一课时04-28

水第一课时04-11

翠鸟第一课时05-05

《荷花》第一课时教案05-07

第一课时 认识钟表05-08

1、燕子 (第一课时)05-08

盐类水解[第一课时]04-29

桥第一课时课件04-30

《上学了》第一课时04-30

上一篇: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下一篇:施工电梯加固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