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逻辑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交际,语言交际的成功却离不开预设。本文在论述预设的语义分析方法及其缺陷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预设的语用分析方法。根据预设的语用分析成果揭示了自然语言的内在预设机制,从而阐释了预设作为语言交际桥梁和纽带的重要功能。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语言交际人生活在社会中,须臾也离不开语言交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语言逻辑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语言逻辑学论文 篇1:

略论语言逻辑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摘 要:语言逻辑是在20世纪的指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问题,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问题;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逻辑的研究方法是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建立在形式化方法之上的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是当今语言逻辑研究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其首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丰富和发展逻辑科学,将语用学和语用逻辑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等。

关键词:语言逻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近年来,我国语言逻辑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邹崇理、蔡曙山、黄华新、周建设等中国学者出版了多部关于语言逻辑的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召开了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

蔡曙山在2003年在西班牙奥维耶多召开的第12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宣读了题为“A Formal System f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and Its Use in AI”的学术论文,引起会议关注。在本届大会上,蔡曙山、王巍、蒋劲松等人组成的清华大学学术团队还提出举办下届大会的申请,经过激烈竞争,终于击败竞争对手法国里昂大学,赢得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的举办权。这是该大会自1960年在美国召开以来,近半个世纪首次在亚太地区国家举办。语言逻辑成为第13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关注语言逻辑、研究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是在20世纪的指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问题,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问题。因此语言逻辑也称作自然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的诞生,是继以形式语言为基础的数理逻辑对自然语言和传统逻辑的否定之后,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语言逻辑对形式语言和数理逻辑的否定,其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日常语言学派对形式语言和形式化方法提出的挑战。英国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特劳森(Strawson,P.F.)在其《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逻辑”这一概念。周礼全先生则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人,其主编的《逻辑—— 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1994)一书是最系统、最有理论深度的代表性著作。周礼全先生所指导的两名博士分别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推进了中国的语言逻辑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这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蒙太格的形式语义学,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语用逻辑。

语形学(syntax)也叫语法学,是研究符号空间排列关系的理论。符号的这种空间排列关系是与解释无关的,也就是说,是独立于解释的。传统语法学一般只研究词法和句法,即自然语言中语词、短语和语句的规则。乔姆斯基(N.Chomsky)开创了现代语言学和语言逻辑学的形式语法的研究领域。乔姆斯基反对以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倡理性主义和心理主义。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体现,为人类所特有。语言能力通过基因遗传先天地存在于每一个健康人的大脑里,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视觉和听觉一样。他认为,人类语言的根本特征是语言能力—— 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而不是语言操作,人们要学习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乔姆斯基要建立一种语言模式来反映人们具有的这种语言能力。1957年《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此后,乔姆斯基及其合作者出版多部论著,相继建立了短语结构理论、词库理论、转换理论、原则和参数理论、短语结构的X-阶标理论、θ-理论和功能范畴、移动和格理论、管辖和约束理论、最简方案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理论。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被看作是认知科学第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

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的理论。语形学仅仅反映符号的空间排列关系,其语义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研究符号和由之构成的有意义的符号串即语句的解释,这种解释是通过将语言系统中的符号或符号串指派给现实世界的对象而获得语言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数理逻辑学家蒙太格(Montague)建立了一种新的语义理论,他认为“自然语言和逻辑学家的人工的形式的语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按照描写形式语言的方法描写英语是完全可能的。他还制定出算法,把一部分英语语句成功地翻译成一阶谓词公式。蒙太格语义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真值条件语义学、模型论语义学和可能世界语义学。而蒙太格最重要的贡献是内涵语义学和形式语义学。蒙太格的语义理论发展了逻辑语义学的思想,丰富了内涵语义学的概念,并建立形式语义学的理论体系。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者之中,只有语用学分析到人。凭借语用学研究方法的优势,我们可以谈论人们的意向、假设、目的和目标以及他们通过说话所要完成的行为类型。这种分析的巨大好处是,那些极端人性化的、用一致和客观的方式难以分析的概念,语用学可以完成对它们的分析。语用学首先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W.Morris)和卡尔纳普(R. Carnap)在指号学的理论中提出,再由奥斯汀(J.L.Austin)、塞尔(John R.Searle)和格赖斯(H.P.Grice)等人加以发展。1952年至1955年间,奥斯汀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持一系列讲座,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以言行事”(doing something in saying something)的思想。奥斯汀根据不同的语用力量,将语用行为分为5类:判定式、执行式、承诺式、表态式和阐述式。此后,奥斯汀的学生塞尔(John R Searle)将这一理论传播到美国,促进了日常语言学派在美国的发展。塞尔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面系统化和部分形式化,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并用集合论的方法表述了这一系统。从逻辑发展史看,奥斯汀的理论开辟了语言哲学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领域,而语用逻辑则是在语言哲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学科。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的基础,语用逻辑则是言语行为理论和整个语用学的基础。时至今日,奥斯汀和塞爾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逻辑与蒙太格的语义学、乔姆斯基的语形学一道,已经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核心理论。

语言逻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形式化即指形式语言(初始符号和形成规则)和形式系统(形式公理和推理规则)。自乔姆斯基、蒙太格、奥斯汀和塞尔以后语言逻辑的研究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正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交叉生成的结果。建立在形式化方法之上的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分别称之为形式语法学、形式语义学和形式语用学,它们是当今语言逻辑研究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

语言逻辑经历了两次革命和三个阶段:第一次革命:莱布尼兹领导的革命,以形式语言否定了自然语言,以数理逻辑否定了自然语言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第二次革命:乔姆斯基、蒙太格和奥斯汀领导的革命,以自然语言重新否定了数理逻辑。由这两次革命形成了语言逻辑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逻辑阶段、现代逻辑阶段和当代语言逻辑阶段即AI的逻辑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吸收了前一阶段的积极成果。

语言逻辑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数理逻辑)已经取得的成就去研究人们在运用语言的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推理形式与规律。它的研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与数理逻辑的陈述命题和复句中某些逻辑联结词,也研究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语句中的模态时态、道义的逻辑性;不仅研究语形方面问题,也研究语义和语用方面。

语言逻辑诞生以后,又与众多的学科发生交叉。例如语言逻辑与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和元逻辑、语言逻辑与语言哲学、语言逻辑与理论语言学、语言逻辑学与心理语言学、语言逻辑学与认知语言学、语言逻辑与认知逻辑都是关系十分密切而又互相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这些新兴领域的研究在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方面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其首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丰富和发展逻辑科学。形式逻辑不可能穷尽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语言逻辑能够总结出自然语言中现有形式逻辑尚未精确研究的那些思维形式,总结出新的命题形式的真假规律以及以这些命题形式为基础的推理形式,并且逐步的构造处各种新的逻辑系统,再广泛应用于人类言语行为的分析中去。语言逻辑应该从实有的自然语言的材料中抽象出来,然后又返回去对自然语言产生规定的和制约的作用。如果说数理逻辑具有规定性(prescriptive)科学的性质,那么语言逻辑则具有描述性(descriptive)科学的性质。

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意义还在于,将语用学和语用逻辑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由于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自然语言中内在的逻辑特征做出更恰当的刻画,让机器真正能听懂人的话语。计算机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语用行为,它是由程序控制的,即由语用语句控制的,因而,它也一定服从语用逻辑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周礼全.周礼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周礼全[主编].逻辑—— 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 蔡曙山.学科交叉视野中的现代逻辑[J].科学中国人,2003(11),15~16.

作者:王良滨

自然语言逻辑学论文 篇2:

预设

摘 要: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交际,语言交际的成功却离不开预设。本文在论述预设的语义分析方法及其缺陷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预设的语用分析方法。根据预设的语用分析成果揭示了自然语言的内在预设机制,从而阐释了预设作为语言交际桥梁和纽带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 语言交际

人生活在社会中,须臾也离不开语言交际。要想交际取得成功,避免发生交流障碍,交际双方就得具有各方面的共同背景知识,这些共有知识将会以“预设”的形式出现在交际语境中。现代语言学家和语言逻辑学家的研究表明,预设是恰当地表达陈述的言语行为所需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言语交际取得成功的桥梁和纽带。

一、预设的语义分析及其缺陷

预设的语义分析是建立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分析基础上的。如果将一个语句的预设纯粹地从逻辑语义和真值角度来进行解释,那么这种意义下的预设分析通常被认为是语义预设分析。按照语义预设的解释,一个命题P预设另一个命题Q当且仅当Q是P有真值(或真或假)的必要条件。这即是说,无论我们对句子进行肯定或否定,句子的预设不受影响,它的真值依然保持不变。如果我们用符号X代替某一指定语句,符号X表示它的否定,符号Y表示它们的预设,那么,当X真时Y为真,X真时Y也为真。也就是说,X无论是真或假都预设Y。根据预设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将语义预设形式化定义为:语句X语义预设Y,当且仅当(I)XY,(II)XY,(这里“”是语义蕴涵符号)。如下面的语句:①小赵已不再打老婆了。②小赵还打他的老婆。③小赵曾经打过他老婆。这里,句③“小赵曾经打过他老婆”既是语句①的预设,同时也是语句②的预设。假如语句③为假,则语句①和语句②就缺乏真值,即它们既不是真命题,也不是假命题,而是无意义的,即无真假。

但是,预设关系单靠逻辑语义分析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预设的最终确定,往往离不开语境,它对语境因素可以说十分敏感,即使语句完全一样,但由于语境不同,其所包含的预设也可能不尽相同。语境因素不仅与语句说出的时间、地点、听众、场合等语境条件有关,而且与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性格、文化背景乃至说话目的、说话语调等都有关系。如果仅从语义角度去分析预设关系,不仅很多预设关系难以获得满意的解释,同时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重大困难,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导致预设为常真语句并从而不可取消,具体证明如下:

(1) XY)∧(XY) 语义预设定义

(2)( XY)∧(XY) (X∨X Y) 命题逻辑

(3) X∨XY (1)、(2)命题逻辑

(4) X∨X 排中律

(5)Y (3)(4)命题逻辑

从上面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如果仅从语义角度定义预设,我们就能从逻辑上推出预设Y必然为真,即预设Y为一常真语句,并从而得出预设是不可取消的结论。而日常交际表明,一个语句的预设并不总是真的,在许多场合下,它也可能是假的,并且在一些特定语境里,预设也并不具备不可取消性。例如:语句“神仙都是会飞的”预设了神仙的存在,但事实上神仙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因此,这一预设并非必然为真,它并不具有常真性。而下面语句中的预设“有比赛冠军”则可以被取消:“李明并不后悔他没有取得比赛冠军——事实上这次只设优胜奖,根本未设冠军奖项”。上述例子表明,预设并不具备常真性和不可取消性,预设具有非常真性与可取消性表明,预设概念仅从语义角度分析显然不够全面,因为预设本质上是一个语用概念。

二、预设的语用学分析

系统地从语用角度对预设概念进行分析,早先是从斯塔纳克(R·C·stalnaker)开始的。他认为,基本的预设关系并不仅仅涉及命题或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是涉及人与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三个要素:即说话者S,通过所说语句X,预设命题Y,更确切地说,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因此它更属于语用学研究范围。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理解和使用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语用学认为,一个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即使是同一语句,由于语境不同,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常见的语境因素不仅涉及语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性格、信仰、身份、地位等主体因素,而且还包括语言交际双方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以及说语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因素。斯塔纳克从语用角度出发,重新给出了一个区别于语义预设的语用预设定义:“一个说话者在谈话的某一给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象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象他假定了他和其他听众一样认为P当然真”。该定义表明,一方面预设总是同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语境因素相联系,语境不同,预设也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预设是为了交际的需要而预先假定的一般知识,实际交际过程中,共同的信仰或背景知识有时并不一定是交际双方所实际共有的东西,也可能是说话者为了某种交际目的或特别需要,而认为交际双方(说者与听者)思想上所共有的东西。假如说话者的预设得不到听话者的认同,那么语言交际的桥梁就会发生中断,从而引发交流障碍。例如,一个信奉上帝的基督教徒在向另一个根本否认上帝存在的人宣扬上帝多么高尚多么伟大时,另一个人可能认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可笑之至。

由此可见,共同的背景知识通常是任何成功的交际都不可或缺的要素。语言学家认为,预设对于成功开展语言交际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当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时,他们有着各方面的共同的背景知识,这些共有知识作为交际双方共同承认的交际规则而存在,除非是说者和听者本人,外人有時是难以觉察的。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他们不仅对谈话的特定语境有着共同的认知,而且对整个世界也有着共同的信仰,这些共同知识和信仰构成双方交际能不断进行下去的基础。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双方共有知识的范围也随之不断增多,而语用预设就表现为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的“共同背景知识”,或至少是说话者认为他自己和听众所共有的知识。这也就是说,一个语句的预设总是潜藏或暗蕴于现存语句当中,它们实质上是没有被明确、直接表达出来的命题并通常为交际双方所公认的共同背景知识。因此,在具体交际中,为了使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交际双方一般未必也不必把这些共同的背景知识去一一加以说出或特别给予点明,而主要是通过预设来实现它们。著名逻辑学家凯南(E.L,Keenan)认为:“许多句子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条件和语言环境,为了使说出来的话能让人听懂(懂得想要表达的字面意义),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这些条件自然叫作句子的预设。”该处的“文化条件和语言环境”显然就是一种语境或知识背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社会活动,通常都是具有特定目的或明确意图的活动;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样如此,其过程一般为说话者S利用所说话语T,向听话者H表述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感情,并试图产生某种目的和结果的活动。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一般来说,预设并不位于语句的信息中心,是语句的非重音部分,它通常表现为双方已知的共有背景信息;而人们交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因此,预设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双方争论的焦点,双方交流的核心应当是语句中的新的断言部分;只有当另一方认为预设为假或其真值尚不确定的情况下,交际双方才会直接针对预设展开探讨,澄清预设,从而确保交际的正常进行。当然,上述的分析也表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预设也可以是说话者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故意认为交际双方思想上所共有的东西,这就是说,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说话者可能故意假设听话者了解某种情况,从而产生某种假定性的预设,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断言说话者不会说话或愚昧无知,恰恰相反,他们有可能正好是善于运用预设的智慧之士。

三、自然语言的预设机制

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是自然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为了充分发挥自然语言的交际功能,体现自然语言的简洁、形象、生动、幽默,避免歧义,自然語言的预设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汉语中的“吃花生”是指吃花生仁,“贪杯”中的杯是指酒杯,而不可能指“茶杯”,“贪杯”的意思也不是指人们贪图酒杯,而是指人们贪图酒杯里的“酒”,引申指喝酒无节制。上述语句虽然不太精确,却并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因为交际双方都理解该类语句中所包含的预设。汉语中诸如此类包含预设的语句可谓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吃东坡肉”特指吃苏东坡发明的一种烹饪猪肉的菜肴,“去电影院”特指去电影院看电影等。这些语句表达的含义和语言的字面意思虽然不同,显得很不规范,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并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就是因为自然语言有着广泛的预设机制。

预设的语用分析表明,预设通常是交际双方的已知共有信息或者说话者认为听话者应当知道的信息,其主要功用只是为了使语言更简练。但实际交际中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有时说话者会把一些真值尚有疑问或对方尚不清楚的事实作为预设来说出,其目的只是为了使交际气氛更融洽,避免尴尬的出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总有某些事件不方便直接说出,如果以预设的形式说出,效果更好。比如下面描写的情境就是如此:

王先生和张小姐是一个单位的同事,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王先生对张小姐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展开了心照不宣的追求之举,经常无故献殷勤。张小姐察觉后感觉很劳神,因为张小姐已经有了男朋友了,她并不打算与王先生建立恋爱关系。但如果直接赤裸裸地拒绝王先生的求爱,她又担心他难以接受并从而影响团结。为了早日打破僵局避免王先生进一步的误会和纠缠,张小姐一方面要想办法把这一情况尽快告诉王先生,让王先生知难而退,同时另一方面又要顾及王先生的自尊。一天,王先生请张小姐晚上七点钟一起去看电影,张小姐听后灵机一动,趁机说:“对不起,今天晚上七点钟我和我男朋友有个约会。”张小姐的上述语句中显然包含了如下的预设,即“我已有了男朋友。”这样,张小姐就通过预设把自己想说的话巧妙地告诉了对方,从而不令谈话双方感到过于难堪。

预设的语用分析也表明,预设的命题未必一定为真,有时甚至会故意作假,以便实现说话者真正的说话意图。如下面的著名典故中就是如此:

战国时燕国国王一天十分愤怒,下令把某人剐死,而此人所犯的过失实际上很小。大臣们明知国王命令不当,却不敢进谏。勇敢聪明的大臣晏子却站起来对国王说:“由我来剐他。”晏子拿着刀走向此人。这时晏子忽然问国王:“古圣先王剐人从何剐起?”燕王无言以答,想了一会儿说:“免了他罢!”

在该故事中,古圣先王剐人是该段文字所暗含的预设,而实际状况是古圣先王从来没有剐人的先例,进而使燕王意识到自己剐人行为的错误。这里,晏子巧妙地利用了特指疑问话语的预设得到了规劝的目的,成功地挽救了一个人的性命。

当然,上面所列举的预设都比较简单,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有时话语的预设比较复杂,它涉及到整个客观背景知识,比如下面一段话中的预设:

相传佛教五祖想要传衣钵给弟子,要求诸弟子作一偈送来。大弟子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五祖看了后认为“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后来烧火和尚惠能也作一偈送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此偈见自本性,将衣钵传授给他,使成六祖。

以上两个偈语中所体现的预设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偈语中的菩提树、明镜台意指身与心,比喻佛教徒要随时加强身与心的洗涤与修练,始终保持心明身净,不沾一点尘埃。该推论中潜藏着一个预设,即身与心是客观存在的,该观点意味着大弟子尚未达到彻底的“空”的境界。而惠能的偈语正是针对第一个偈语的预设而来,认为“本来无一物”,因此何谈染尘埃?惠能的“空”论彻底取消了前一语句的预设,更符合佛教教义,因此五祖把衣钵传授给他。通过上述典故可以看出,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所掌握的客观背景知识不同,所以体现在话语中的预设也不尽相同。

总之,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却离不开预设,能恰当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预设,对于交际的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传宇.预设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斯塔纳克.论预设[ J] .胡泽洪译.哲学译丛,1999(2).

[3]黄华新.语言交流的逻辑——表达和理解的理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P137.

[4]沈晓涓.虚假语用预设研究[D] .汕头大学,2008.

作者简介:徐传宇(1968—)男。哲学硕士。江苏警官学院基础部教师。

※基金项目:江苏警官学院科研项目《预设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4SJYSY13)、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

作者:徐传宇

自然语言逻辑学论文 篇3:

高校博物馆藏品资源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探析

【摘  要】高校博物馆针对高校专业教学和研究而建立,受众群体主要为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需深入发掘藏品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其教育服务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藏品资源  教育服务功能

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15XK0051。

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主要针对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建立,因而有着丰厚的学术科研支持,也往往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专业性、学术性的珍贵藏品。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已被诸多学者所认可。[1]发掘博物馆的潜力,主要通过深入开发博物馆的功能实现。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博物馆藏品资源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在探讨中共同促进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藏品资源直接服务于教育活动

博物馆的藏品资源,无论文物遗存、历代书画、动植物标本等,首先均以“物”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自然变迁等信息。实物不言,唯有通过对藏品内涵进行深入充分的开发和解读,将其蕴含的非显见的知识信息归纳转化,通过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才便于向观众传播,实现其教育服务功能。

通过合理的布展陈列方式,进行藏品到展品的转化。目前学界多呼吁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作用。[2]然而不可否认的,高校博物馆受诸多因素制约,其面向的主要观众,即教育对象,仍以高校本校师生为主。受众针对性强,则相应的较之其他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展览设置普遍专业性、系统性强。

首先展品选择时,需要注重其历史、艺术价值和代表性,使受教育者在参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抓住展览的逻辑线索和核心信息,方便构建起知识框架,帮助其由典型认知推广到普遍规律。

其次需安排适当的辅助展品,既要渲染主题,也不喧宾夺主。辅助展品包括复制品,以备展品序列缺失信息时进行补充。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文字、图像展板、多媒体影响资料。

通过博物馆参观而实施的教育服务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所谓博物馆学习,是观众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博物馆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博物馆观众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的变化。”[3]参观者被吸引程度和对于展览的认同程度,对于教育成果影响甚巨。因此加强展陈,变知识的单向灌输为吸引受教育者进行自主学习,是高校博物馆应致力于实现的。

2.在博物馆中进行课堂教学

高校博物馆的现场课堂授课,以定时授课的形式,对藏品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讲授。由于高校博物馆受众较有针对性,主要包括历史专业、自然科学专业、艺术专业等学科的师生,因而讲授内容可以是深入而专业的。

博物馆现场课堂教学的形式,既弥补了藏品实物内在信息难以直接被有效观察的缺陷,也大大解决了多数高校博物馆人员缺乏,讲解能力有限的困境。与一般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博物馆内现场直观教学可以给受教育者带来更为鲜明立体的印象,更为符合感知规律,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数字博物馆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数字博物馆所达到的远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以图文、动画、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技术,给浏览者以真实、形象并可互动的效果。”[4]高校处于学术、科技的前沿,更应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数字博物馆网络资源除发布馆内咨询外,最重要的还是藏品资源信息的共享,包括经研究考证得出的藏品基本文字背景,同时先进的建模渲染技术可将藏品各个细节准确还原并展示出来,供观者进行全方位的观摩。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拥有极大的便利。各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高校普遍设有多媒体相关专业,可将博物馆教育服务与教学实践的专业力量联合。

4.通过间接手段开发藏品资源,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辅助机构,理应紧跟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的新型教育理念,展开博物馆教育服务活动。因而,围绕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形式发掘,帮助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理念对博物馆提出的全新要求。

5.学生志愿讲解员培训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5]招纳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与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对于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开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进行讲解活动,需要讲解人员对于展品各个方面的信息足够熟悉和了解,这是作为讲解人员的首要条件。因而,讲解员培训活动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的藏品相关信息点及知识网络进行讲授和巩固。在讲解活动作为目标激励的参与下,这一学习巩固过程得到了极大强化,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大有裨益。

除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外,讲解活动还对讲解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规范、体态礼仪、应变能力等诸多能力有所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方可获得。博物馆讲解培训即从专业化角度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授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逻辑学、美学等基础理论,并对语言表达、态势语言、礼仪礼节进行训练。随后进行讲解活动,感受现场效应,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检验和发展志愿讲解员的所学知识,开发个人潜能。

6.围绕藏品资源,引导进行文化产品开发训练,以文化产品加强教育成果

博物馆利用藏品资源,创造丰富的精神产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类产物被学界统称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各大博物馆所重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无疑是个中翘楚。

大型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一般由专业的开发团队进行。也有部分博物馆举办社会活动集思广益,这对于高校博物馆是一重要启示,将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长期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参与,无疑是对其能力的极佳训练方式。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过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需要有创意理念和审美水准。

以文化为根是博物馆创意型文化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博物馆藏品周边文化产品研发必须以本馆的特色为创意来源。高校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的先天优势就是博物馆拥有自己独特的藏品资源,其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内涵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文化产品设计参与者只有在对藏品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充分将其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融入到新的产品中去,创造出独具品位的作品。

“美观”也是文化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人类普遍具有对于美的本能的追求,文化产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之后所追求的精神产品。对于精神产品,美观性相较于一般产品而言更为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第一印象的感官刺激。所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美观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实用性也是博物馆文化产品需要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质。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深入挖掘生活,且具备独到的审美眼光。

高校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活动,可作为一项长期课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能力。这无疑是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延伸。

高校博物馆在不断增长文化的需求下,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发挥出自身潜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昝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2期。

[2]戴玮:《高校博物馆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6日,第6版。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3期。

[4]韩国军:《大学构建数字博物馆的优势》,《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4期。

[5]刘建:《高校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培养与发展——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19卷第5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陕西西安

作者:樊一粟 张一帆

上一篇:国际法概念分析论文下一篇:物权法立法草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