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领导选拔一直是人类政治事务的核心,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领导考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领导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创制了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创新特点可概括为“复合举选”,包括复维推举、复向考查、复次票选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 篇1:

赵元任先生对现代语言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摘 要:严格意义上来说,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应该算是语文学。赵元任留学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开始了早期科学活动:他积极选修科学课程,创建《科学》杂志,创建科学社,为《科学》撰稿。赵元任开始对语言科学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在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成果分析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程序调查语言问题。

关键词:赵元任;现代语言科学;中国语言学;自然科学

赵元任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研究汉语的现代语言学开创者。赵元任的很多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国界,联接了东方西方两个学术世界。其实,赵元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家,他还是一个科学家,早年对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对语言科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贡献在中国科学史上和中国语言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

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语文学。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语言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语文学的范畴内。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两个不同的感念,其意义具有明显本质的不同。语文学是研究文字和书面语言,重在考证文献数据和训诂,系统性不强,相对零散;语言学则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它研究得出的是科学系统和细致全面的语言理论。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成燎原之势,西方现代化的潮流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中国。中国那些先进的、睁开了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发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文字是我们进入国际社会的唯一方式。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深谙此理,他说:“出使以通知语言文字为第一要义。”[1]246而面对来势汹涌波涛澎湃的现代化的西方文化,已经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语在这个时候显得苍老了,并且“真成了退化的语言。”[2]一卷二号其老态的表现主要有:(1)语文教育老化;(2)书面话语老化;(3)应试文体老化;(4)缺少语言规范;(5)语言观念老化;(6)汉字老化严重。

国门打开,西学东渐,学习西方语言学的早期,马建忠和黎锦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的先河,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创了中国现代语法的先河。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这样两部开创先河的著作并没有开创现代语言学或者现代语言科学的先河。

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现代语言学和先进科学教育的赵元任,继马建忠、黎锦熙之后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代言人。他学贯中西、横跨文理,他的研究与过去的语言学家比较起来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来,给中国语言学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局面。因此,他被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傅斯年称之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这样的美誉是不可多得的。赵元任时代,也是中国语言学以全新面貌展现给世界的时代。

二、赵元任早年的科学活动

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赵元任是不能不提及到的。他在早期积极从事的科学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泛学习科学课程

1910年,赵元任作为庚子赔款的学生留学美国,准备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学习应用科学,但是,他在清华教务长胡敦复的指点下弄清楚了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之后,决定学习数学。因此,他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其中数学和天文学特别优秀,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和一个九十九分,天文学得了一百分。据说,他的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在康奈尔大学历史上保持了好几年的平均成绩的最高记录。此外,他还学习了哲学、逻辑、美国史、心理学、语音学、德文等课程。在物理学方面,他选修过“机械之设计与制造”“实验物理最近之进展”和“机械学与热力学”等课程。他在学校选修了戴维森教授(Pro.Hermann Davidsen)的语音学课程,学习了国际音标和比较系统的现代语音学理论知识,这给他后来的方言调查和语言科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赵元任先生1912年5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他选修的课程有现代哲学发展史、逻辑学与形而上学课堂讨论、仪器的设计与制备、实验物理的近代发展、力学与热力学、有限群理论、系统心理学和语音学等,大量科学课程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68

(二)创办《科学》杂志

1914年夏季的一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晚餐后聚集在一起闲聊。这些风华正茂的海外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到世界风云变幻,谈到中国的危难局势和未来,便不能不想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当大家谈到应该怎样为国家效力时,有人提议,祖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大家可以办一个杂志向祖国人民介绍海外的科学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成果,让国家的科学事业也发展起来。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年轻人说干就干,很快就动手起草了一个“缘起”,比如,什么章程、方案等,大家决定创办《科学》月刊,并且开始募集资金,为发行《科学》杂志做好准备。胡明复和赵元任首先在“缘起”上签名,紧跟着签名的还有周仁、秉志、任鸿隽等七人。

关于《科学》的创建,《胡适留学日记·卷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是这样记载的:此间同学赵元任、周仁、胡达、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等,一日聚谈于一室,有倡议发刊一月报,名之曰“科学”,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其用心至可嘉许。此发起诸君如赵君之数学物理心理,胡君之物理数学,秉金过三君之农学,皆有所成就。美留学界之大病在于无有国文杂志,不能出所学以饷国人,得此可救其失也,不可不记之。

赵元任的日记和胡适的日记均记载《科学》创建的经过,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正是因为要发行《科学》杂志,所以,留学生们才决定组织科学社。《科学》杂志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与国人见面。

(三)创建中国科学社

据赵元任1914年6月10日的日记中记载,那天晚上,赵元任到任鸿隽宿舍和同学们进行热烈而严肃的讨论,准备成立科学社。参加发起的人还有胡适、胡明复、秉志、周仁、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人。开始时,科学社并不是一个正式组织,只是一种公司的形式。1915年10月25日,会议表决通过章程,将“科学社”改为“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会上举荐任鸿隽为社长,赵元任为书记,胡明复为会计,连同秉志、周仁共五人為董事会董事,杨铨为编辑部部长,并确定10月25日为中国科学社纪念日。中国科学社改组不久,以赵元任为首的董事即向留美学生发出“致留美同学书”。在信中,赵元任等留学生明确提出科学救国的思想,用科学来“救我垂绝之国命”,同时,提出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直到1960年被上海科协接管,这半个多世纪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为《科学》杂志撰稿

《科学》杂志创刊不久,赵元任即成为了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据粗略统计,从1915年到1918年间,他在《科学》上发表的科学类文章包括译文达37篇之多。比如:《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区别》《催眠学解惑》《能力》《永动机》《飞行机黑夜落地法》《用数》《纸连环》《连续数学归纳法札记》《地球圆乎?地球动乎?》《大陵变星》《中西星名考》,等等。赵元任宣传的不是分门别类的具体学科,而是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原理”的综合。由于杂志社经费紧张,给杂志社撰写文章并没有稿费,投稿是科学社社员应尽的义务。赵元任作为发起人和开路先锋的角色,投稿和编辑不仅没有报酬,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弥补经费的不足。1921年以后,赵元任开始在《科学》上发表大量的语言学论文,开始实践他在《中国语言问题》上提出的要对语言学进行“科学的研究”的想法。他的《官话字母音译法》(1921)、《中国言语字调实验研究法》(1922)、《再论注音字母译音法》(1923)、《电信号码根本改良底根本讨论》(1923)、《语音的物理成素》(1924)和《符号学大纲》等文章,既是他早年语言学思考的一个领域,也是他的科学知识背景真正发挥作用的领域,因为多年的科学实践活动使他养成了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来研究语言的习惯。

总之,赵元任早期的科学活动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建者和前期活动的组织者;《科学》月刊的主要创办者和前期的主要撰稿人。[4]35

三、赵元任对中国现代语言科学的探索

(一)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说明语言问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的概念往往比较模糊,很多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主观臆测多于客观描述,不好操作,也不好反复实证。比如,我国从齐梁时代(公元500年左右)开始就有了“四声”的说法,但一直沿用“读若”或“以类相从”的办法来解释声调。例如,梁武帝问他的群臣:“何谓四声?”回答是:“天子圣哲”或者“天子万福”。只能用同样四个声调的字来“互训”。关于调值的描写也是如此,千百年来,只有宋代释处忠的四句口诀,如“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描述,但是究竟所记调值多高多低,让人无处捉摸。[5]由于无法用科学概念准确描述,总是使用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概念,这样直接导致语言学的某些重要领域,如音韵学等,几乎有陷入“绝学”处境的危险,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语言学发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精确的概念体系想发展科学恐怕是相当困难的。以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留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的重要性,所以,中国科学社于1916年正式成立名词讨论会,负责名词的审定工作。名词讨论会社委员5人,他们是周铭、胡刚复、顾维精、张准、赵元任。赵元任不仅在名词审定会做了一些日常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语言研究实践中,十分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和名词术语的规范性。他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把大量的科学技术引入移植到语言学领域,来解释说明语言学问题。许多复杂的用以往的语文学术语难以说明的语言学问题,如果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特别是物理学、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来描述,就会变得简单明了。赵元任先生发表在1924年《科学》第9卷第5期的《语音的物理成素》,就使用了物理、生理概念,以及时间的长度、强度、音高、陪音、噪音和乐音等。这是中国语言学家第一次使用语言学之外的概念。这种生理学、物理学之类的概念的移植使用使语言学变得科学起来。赵元任说:“语音的物理成素的研究也是要紧的就是了,……本篇不过是把物理的常识应用到语音现象上看有些什么问题发生就是了。例如:一个m音,通常以为是一个简单不能再分析的音素,其实m也是很复杂的。发生m音所用的生理作用就是把唇闭起来,把咽头垂下,让鼻腔通气,把声带的口缩小,让肺中的气出来鼓动声带成乐音。”(来源于《语音的物理成素》一文)这种客观精确的描述是以往传统语文学的“读若”之类无法比拟的。

一般来说,汉语字调描述很难,赵元任先生说,对于字调的物理性质,中国 的音韵学家一向只有过很糊涂的观念。多数人不过用“长短、轻重、缓急、急徐、高低”等不相干的字眼来解说它。经过研究后,赵元任在1922年《科学》第7卷第9期上发表《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对辅音、元音、字调的描述则很充足。他说,“辅音是发音器官阻碍出去的地方生出的杂声,杂声的声浪极其复杂,所以是最难实验的;而元音是由于发音器官的形状而生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回应性质。那就需要试验附属音;而字调,是由于因声带松紧在一个字音没有说完的时候,时时刻刻地变,使得元音的基本音高变换成各种腔调”,听起来十分复杂,但是实际上,只要知道基本音高的变化就行。

赵元任在《说清浊》中实际上引用了国际上著名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这个概念本来是讲质子的动量与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可是赵元任把这一概念用来解释汉语语音不同特征间的关系。赵元任在《汉语语法结构的化学类推》一文中同样使用了化学的一些概念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例如,“化合、聚合、离子化、同位素”,等等。

自然科学概念的引入或者植入,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赵元任先生早就意欲将语言学当做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科学的概念就应该尽量清楚明朗,而不能像我国传统语文学那样,有的概念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这样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利于语言学走向科学研究。

(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问题

一门学科在多大程度上称得上科学,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数学成分的多寡,而赵元任的努力正是在于要使语言学成为如科学一般的学科。因此,赵元任在研究中大量使用数学的统计手段,尽量用定量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解释问题。比如,赵元任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中用了统计方法,回答了有关问题。当时有人反对推行国语罗马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话中的同音字太多。但赵元任作了统计,发现“一个单字词的词汇其中每个字音不过派到1.3个字,在两字词、三字词同音自然更少,所以通扯起来,我想中国言语里的同音词和法国言语里的总数差不离多少”。另外,赵元任在声调的标调方式方面,他对四个声调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去声占百分之三十,上声占二十,阴平占百分之十四,入声占百分之十二,轻声占百分之十。于是他权衡利弊,选择了去声为不加符号的原始音,并因此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标调方式。

科学研究不光是用统计法,还要用实验法。赵元任在《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中,采用言语声调的实验法,开创了汉语声调波形的研究方法,他认为:“一个字调成为某字调可以用那个字的音高和时间的函数关系作完全不多不少的准确定义;假如用曲线画起来,这曲线就是这字调的准确代表”。这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也显然是优于原先的“长短、轻重、高低……”等纯定性的方法,因为定性方法无论说得如何详细,总不能使人用口或器具按照那个声调发出来。

赵元任通过实验法撰写出来的论文本身都是很好的实验报告。《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中就有很好的实验步骤、实验工具、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说明,还很好地揭示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五度标记法的初步形成过程。

赵元任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就是把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和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综合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把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人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功不可没。

(三)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分析语言问题

赵元任在分析语音时,善于使用一切现代化的科学工具或辅助手段。他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性质,还有留声机灌制了大量的音档。上个世纪20年代,语音仪器十分简陋,但是毕竟仪器的介入还是使当时的语言学研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年代初,赵元任使用的仪器主要是渐变音高管记录语音,相对客观公正一些。在广州记录语音的时候,赵元任使用腊筒录音;后来,又用留声机记音,把发音刻成铝盘,再倒放出来听。这种记录语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记录者的个人影响,做到了更大的客观性。

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赵元任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创建了语音实验室。建造实验室的目的是想把所有调查来的语言材料,都用仪器记录成永久性的音档,以便以后想听写的时候随时听写,为科学分析语音材料提供方便。语音实验室的建造,从设计到绘制蓝图、购买仪器和各种设备,都是赵元任亲自策划的。他还向国外订购语言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包括最新的录音机、记录声调用的浪纹计、音叉、留声机等。他利用自己的物理学知识设计的超高效率的扩音器,请中国电气公司制造,总的效果比美国制造要好好几倍。实验室灌制了近千张铝片音档,购买了20多套各国语言会话的留声机唱片,同时,也搜集了六七百张供研究方言用的中国各地戏剧和相声的唱片。建立这样高水平的语音实验室,给历史语言所带来了荣誉,受到参观者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当时丝毫不逊于欧美最先进的语音实验室在不久之后被日军炮火毁于一旦。

(四)用自然科學的程序调查语言问题

1928年下半年,赵元任辞掉北京工作来到南京历史语言所从事成立语言组的筹备工作。1929年春天,史语所语言组正式成立。3月中旬,语言组正式开始办公。语言组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方言调查工作。赵元任制定了一个方言调查的长期计划,打算由少数几个人在几年之内对全国方言做一个粗略调查,以便能够画出方言地图来。为了方言调查,他创造了一套为开展方言调查而设计的记录、整理、归纳和分析方言的调查材料的科学方法。他所创制的《方言调查表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应用。这个调查表格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1)设计调查表格;(2)挑选合适的发音者(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不同职业、年龄、性别和语言学习环境下的人进行调查);(3)用当地音与调查者进行对话;(4)用国际音标进行分析(能精确说明语音)。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方言调查表格、方言地图等方式,创制了一套方言调查表格的科学模板,把错综复杂的方言现象都纳入一个固定的分析模式内,这就赋予了“口耳相传”的传统语言学以更多的科学性,使其在操作上更为客观便捷。[6]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赵元任先生创制的《方言调查表格》内容进行了微调之后,更名为《方言调查字表》,以后这个调查字表成为我国语言工作者在方言调查工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一种调查工具。

赵元任是一个科学家,他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语言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语言观。他认为,语言学应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语言科学研究的先河。194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学校授予赵元任等23位名誉博士学位,获此殊荣的还有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Nies Bohr),联合国秘书长Trygve Lie等人。荣誉博士颂语称[7] 290:

赵元任,文学博士: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并对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自己国家多种方言的学者和历史家,他的研究成果帮助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理想。

当我们今天在从事语言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忘记100以前,有一群年轻人为了中国的语言科学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普通语言学、音韵学、语法学、方言学、符号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语文现代化以及语言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和张琨等,这些语言学家早期为中国语言科学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性的贡献,将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和中国科学史上永远留下光辉的足迹。

参考文献:

[1] 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C].北京:北京大学新潮社,1919.

[3]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苏金智,赵元任传[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 吴宗济.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研究上的贡献[J] .清华大学学报,1996(3):58-63.

[6] 屠聪艳.赵元任:活跃在语言学领域的科学先驱[J] .科学,2004(4):38-42.

[7]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赵贤德

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 篇2:

复合举选: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的制度创新

摘要:领导选拔一直是人类政治事务的核心,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领导考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领导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创制了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创新特点可概括为“复合举选”,包括复维推举、复向考查、复次票选等。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不断提升考选的职位级别,不断完善考选的内容。

关键词: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创新;复合举选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对于国家和地方治理至关重要,向来被认为是“治国之要”。而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领导的考选,并不断发展领导考选制度。从先秦的六艺,经过秦汉的察举、两晋的九品中正,到隋唐建立、宋明清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我国建立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古代官员考选制度。1911年后,我国开始建立现代考选制度,后来组建了专门的考选机构——考试院。1949年以后,我国实行领导干部考选部门内部选拔领导干部的考选制度。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创制了公开考选领导干部的制度。随后,我国的领导干部考选制度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体系。

分析制度的创新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更有助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将尝试分析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创新特点,探讨这一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可能,以建立更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

一、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内涵

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属于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就是面向社会,通过考试等多种方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制度。领导干部公开考选是对中国1949年以后一直使用的由上级部门选拔、任命领导干部方式的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新的制度基于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通常采取个人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笔试、面试(含群众面试)、考察(含群众投票)、考核、全民公示等方式进行选拔,有力地破除了委任制常常伴随的贪污腐败、尸位素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选人不当等弊端。

公开考选领导干部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成为国家制度,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发展成为形式丰富的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并逐渐形成以区域为基础。以某一特定的方式为轴心的多元的公开考选制度体系。如浙江的“双推双考”模式、吉林的“一推双考”模式、江苏的“公推公选”模式、四川的“公推直选”模式以及贵州的“公推竞岗”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形成为完善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制度的丰富性使得各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在2013年5月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形式。

在报名、推荐阶段,我们在广西玉林市2013年公开考选正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办法中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推荐与报名形式,即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三种推荐方式具有同等推荐效果。(1)组织推荐。各市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召开党委(党组)会议,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每个单位只推荐1名,并填报《2013年玉林市公推优选正处级非领导职务人选登记表(组织推荐表)》。(2)群众举荐。各级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单独向组织举荐优秀干部。群众举荐须填写《2013年玉林市公推优选正处级非领导职务人选登记表(群众举荐表)》,介绍举荐对象的有关情况并署真实姓名,不署名的为无效推荐。(3)个人自荐。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踊跃自荐。个人自荐须填写《2013年玉林市公推优选正处级非领导职务人选登记表(个人自荐表)》,并署真实姓名,不署名的为无效推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均直接向市公选办推荐。

报名之后,需要进行资格、资历审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的副厅级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对报名者的资历采取了量化打分的评价方法:(1)有两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得1分。有两年及以上县(区)直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工作经历的得2分(上述两项不累计计算,只取得分最高的一项);(2)担任正处级领导职务满三年的得1分,满四年及以上的得2分;(3)个人获得由省部级及以上党委、政府、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授予的或与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授予的综合性奖励的得1分:(4)近五年年度考核每获得一次优秀等次得0.2分。资历量化由地级市党委组织部和区直单位、大中型企业、中央驻宁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审核,填写《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资历量化审核表》,并将资历量化结果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报自治区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资历量化得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在所有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笔试、面试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笔试一般采用国家统一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或者直接选用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心的题库,或者聘请专家专门命制试题。面试大多采用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进行,主要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不过各地往往根据需要决定面试考官的组成。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结构化面试评分采用了“大评委制”,评委由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组成,其中专家评委由7-9人组成,群众评委由10-15人组成。按照专家评委打分占80%、群众评委打分占20%的比例,计算每位面试人员的结构化面试成绩。按照结构化面试占50%、无领导小组讨论占50%的办法,分别计算每位面试人员的面试成绩。

考试通过之后,一些地方还让通过考试者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以考察其实际工作能力,这对于考选专业管理岗位的领导干部特别重要。广东茂名市2013年在选拔城市规划岗位领导干部时就明确将实地调研作为选拔程序之一,要求通过资格初审者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满分100分。然后,在认真进行资格复审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成绩的高低,按选拔职位数1:5的比例确定各职位进入下一轮竞争的人选。

各地的遴选、考察大多采用差额方式进行,以便竞争、择优,广西玉林市2013年正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公开考选采取的就是全过程的差额考选。(1)差额遴选。由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十部和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工作表现等,对推荐人选进行差额遴选。推荐人选遴选总成绩分别按量化得分60%和专家遴选投票得分40%的比例合计得分。然后再根据遴选总成绩,按照选拔名额1:1.5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并向社会公布。(2)差额考察。由市委组织部组织考察组对差额考察人选进行考察,按照选拔名额1:1.25的比例研究提出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票决人选。(3)差额票决。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对提交的人选进行差额票决。常委会成员按照选拔名额1:1的比例投票表决拟任职人选,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为通过。

公示是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必备的环节。公示一般在考选领导岗位的工作范围之内进行,但由于公示基本上通过网站、报纸等进行,所以其公示其实是面向全世界,当然主要是面向全国进行的。公示时间一般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间,任何人都可以给公示所公布的号码打电话、给公示所公布的邮箱发邮件、给公示所公布的地址写信。对任何人反映的问题,考选主办部门都应该核查。经查属实,不宜担任拟选拔职务的,取消选拔资格。

通过考选获得任职资格之后。一般都需要在其所任职岗位进行试用。试用期满,需要再次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正式获得任职。宁夏2013年公开考选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规定是:公开选拔的副厅级领导干部实行一年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受党内、行政警告以上处分的,或在年度考核中民主测评得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确定为不称职等次或不胜任现职的,取消任职资格。试用期满后。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进行考核。考核称职的,自治区党委正式任职:考核不称职的予以免职,不保留副厅级待遇。

显然,这一制度具有丰富性,各地可以根据考选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考选方法进行考选,以保证其考选制度适合考选岗位。

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创新特点

从前述可知,我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丰富的创新。从制度创新视野而言,我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之所以不断创新,乃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学术意义上的制度是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确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而制度创新则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经著名经济学家戴维斯(Lance Davids)和诺斯(Douglass C.North)的发展而形成的理论。制度创新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主要内涵为:(1)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2)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与对策;(3)制度创新是在既定的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下制度供给主体解决制度供给不足,从而扩大制度供给的获取潜在收益的行为;(4)制度创新由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四方面组成;(5)制度创新既包括根本制度的变革,也包括在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具体运行的体制模式的转换;(6)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

从制度创新视野而言,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部门作为制度主体所建立的以获得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优秀领导人才的新制度。这一制度对传统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多种变革,使领导干部考选不再只是考选部门的内部事务,而成为领导干部考选部门主导、全民可以参与的社会事务,而且采用多种考选形式,不仅仅有差额选择,而且有大范围内容的笔试、多种形式的面试、民意调查等,使考选本身能更好地选拔适合岗位需要、能完成岗位职责的领导干部,同时可以促进领导干部考选工作本身的公正、廉洁。

分析前述领导干部公开考选的实践,笔者认为,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以下较为显著的创新特点:

1.复维推举。与传统的领导干部考选部门内部单维度推选举荐不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是领导干部考选部门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推选举荐。在报名阶段,考选部门可以提名候选人,普通群众也可一人、多人提名推荐恰当人选,个人也可自行报名参加考选。在考查阶段,考选部门负责审查资格、资历等,推荐符合要求的人选,群众参加调查、评议、担任面试评委,专家负责命题、担任面试评委等,也参与推举。在考选结果公示阶段。社会各界都可就公示人员发表意见,尤其是提出反对意见,这也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推举。

显然,领导干部公开考选的推举是一种充分体现参与民主的多维度的推选举荐。这一制度不仅相对于我国传统的领导干部考选制度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而且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党内推举、教会内部推举、区域推举而言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2.复向考查。与传统的领导干部考选部门内部对于候选人的政绩、资历与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人选不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是运用知识与能力笔试、知识与能力面试、心理测试、能力考察、民意调查、领导评价调查、投票选举、接受全社会匿名评价的多向度测评活动。多向度的考选方式,尤其是增加客观考试等,可以适度纠正主观认知误差。更有利于考选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

这种多向度的复合考查方式,无论对于我国传统的领导干部考选制度还是西方各种领导人选举制度而言,都是一种制度创新。

3.复次票选。与西方单一的通过投票、以选为举的制度不同,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不仅包括笔试、面试、调查、投票等推荐、推选活动。而且采取多轮、多次(在报名之后的群众评议阶段进行一人一票的直接投票,面试的群众评委与专家评委进行加权投票,提名之后的遴选阶段再次进行与会者一人一票的直接投票)的复合式(群众、专家、评委、党委)的投票选举的方式,选择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其制度具有显著的复次投票的特性。

基于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以上三项创新特点,笔者认为,与传统的通过组织推荐、以推为选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不同,也与西方通过投票、以一次性挑选而推举领导人的选举制度不同,我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是采用复合方式,多维度、多向度、多轮次推选举荐领导人的以举为选(根据我国传统科举制度,考可为举的组成部分)的考选制度。

三、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制度优势

基于对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创新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复合举选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

1.复合判断的制度优势。领导干部考选本质上是人的认知活动,因为考选是基于考选者对候选人的认知而作出的判断。而人类的认知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总是无法凭藉个人生理能力全面认知任何事物,哪怕是一枚硬币,我们都无法单单使用我们的眼睛同时看到其两面。为了扩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克服认知的生理缺陷,人类往往需要借用工具进行认知,比如我们可以借助镜子同时看到硬币的两面。

在对领导干部候选人能力的认知上,我们可以借助复合判断来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领导岗位的能力要求。在逻辑学中,判断一般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我们对复杂事物或情况的认知可以用多重复合判断来表达。尽管复合判断本身无法判断复杂的能力,但复合判断的方法却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丰富的多维多向多次的形式进行考选,从而使我们的判断更接近真实。

考选本身是一种抽样判断,往往需要较为多元的分析才能形成较为准确的判断。我国古代科举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多轮考试,而且一次考试往往要经过经义、策问等多项内容的考试,这其实是基于复合判断而进行的考选。

其实,被认为是西方选举制度代表的美国总统大选也是基于复合判断进行的。美国总统并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选民投票给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在一州获得过半票数则获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最终选举人根据本州选民的投票结果进行投票。这种“过半全得”(得到过半选民投票即获得全部选举人票)的制度,使得多位总统候选人在获得全国最多选民支持但没能获得最多选举人票的情况下,不能当选总统。最近一次的案例是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戈尔获得50999897张选民票,共和党候选人布什获得50456002张选民票,但戈尔只获得266张选举人票,而布什却获得271张选举人票,最后布什在少于戈尔543895张选民票的情况下,凭藉多戈尔5张选举人票而当选美国第43届总统。另外。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议会都采取上议院、下议院或者参议院、众议院的两院制结构,这也是复合判断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不是关于领导人选举的复合判断。而是关于国家立法的复合判断,不过仍然是对复合判断的一种肯定。

显然,复合判断的优势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不仅在中国政治实践中广泛使用,而且也是两方政治实践的常用手段。

现在广泛使用的360度评估考查方法,是由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服务对象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考查,评估考查的内容也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也是一种复合判断的实践。

2.举选的制度优势。笔者曾经专门撰文指出,考选是一种政治民主形态。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等特性,这一价值创新丰富了经典的民主理论。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定不仅有广泛的公民参与,而且有着深度的公民参与;不仅在考选职位上具有远大于西方的广度,而且考选内容也具有比票选民主更大的深度。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群众参与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其意见自始至终受到重视,甚至在很多考选实践中,群众评议意见具有一票否决权。由此可知,中国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广泛和深入的协商特性。

举选与选举的民主特性具有显著的不同。选举是以投票为推举方式,投票者通过候选人的自我宣传、竞选对手的批评来了解候选人的特质。投票人对候选人的了解是基于投票人个人的判断,即使候选人自己及其对手提供了更多信息。投票人对这些信息也只能进行个人的判断,并无专门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分析和介绍。尤其是对候选人未来的行为,投票人往往只能进行个人的感性分析,而缺乏理性判断。选民直接投票选举领导人的制度。看似是民意的直接表达,但往往是民众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民意表达。若能有对候选人更为综合的分析、评估,投票人应该能够更好地作出自己的复合判断。

举选则一般都有较为复杂的考选过程,有接近于360度评估方法的复合判断,这种判断肯定比简单判断更加准确。这种复合判断先举后选,以举优化选,从而更有利于克服人类的简单判断可能带来的致命不足,尤其是避免选民只是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投票决定的现象,从而考选出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举选,采用了与科举类似的多轮次、多领域的考试、考查、推举,其考选的准确性显然优于单纯的投票。当然。现在举选过程中的民意表达需要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这样才能使举选也具有广泛表达民意的制度特性。

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丰富的创新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考选民主的价值取向,适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特性。

四、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发展方向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西方目前的直接选举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当前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中国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在以下方面尚需进一步发展:

1.公开考选应成为中国领导干部选拔的主要制度。我国目前只是对三分之一的领导岗位采取公开考选。公开考选尚未成为中国领导干部选拔的主要制度。而显然,这一制度具有较传统的组织系统内部考核选拔领导干部的制度更为显著的优势,而且其复合判断、举选形式都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笔者认为,应不断扩大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的使用范围,尽可能做到全部领导干部都通过公开考选进行选拔和任用。

2.公开考选的职位级别应逐步提升。目前,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尚仅限于副部级以下职位的领导岗位。而且公开考选的副部级岗位实际只是副部级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岗位,而非政府行政部门的副部级岗位。鉴于这一制度的优势,笔者认为,应不断提升考选的职位级别,尽早实现全部级别职位的公开考选。

3.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应基于领导力模型进行考查。目前,尽管采用了多向度考选的方式,但尚不是基于领导力模型的多向度考选,而是基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试,往往会出现善于考试者而非真正具有领导力者获得更多机会的现象。所以,领导干部公开考选的内容尚需进一步完善,要建立基于一般领导力和岗位领导力的领导力考选模式,使考选本身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参选者的领导力,尤其是其所考选岗位的岗位领导力。

4.领导干部考选应扩大民众参与广度。在目前的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民众只是在组织考察、群众评议环节参与,偶尔也在面试环节有限度地参与。这显然无法真正形成复合判断,也无法真正实现民意的充分表达。为此,应该在领导干部公开考选中扩大民众参与的范围,尤其是应尽可能使领导岗位直接管理的民众能全面参与考选,并有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复合判断。

作者:鲁子问

江苏逻辑学的应试分析论文 篇3: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大打折扣。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势在必行。文章就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的多种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闫向云(1962- ),女,河南漯河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漯河462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点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这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改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共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实践告诉我们:走单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路子难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总体上得到大幅度提高。改革必须从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入手,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就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作为范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可喜的教学成果,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但就总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尚未走出“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①的困境。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而且取决于他的意志和品质。也就是说,21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前沿和载体,更应成为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对此,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将学生置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居高临下,把学生束缚在书本知识上,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知行脱节。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必然导致学习方式的封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够,视野不开阔,学习的途径、方式单调贫乏,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创造活动的时空。只凭小课堂的“说教”,难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更难以形成创新能力。

3.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缺乏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条件。教学中往往用设定的标准框架统一要求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和独特性,就没有创造性,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在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上下工夫。

4.传统教学模式评教评学体系不科学,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模式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改进授课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以学生给教师打分高低来衡量教学水平,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向以学生“满意”为标准,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仍以考试答题定论。考试大都是教师讲什么就考什么。学生被“锁定”在以题为核心的书本知识上,学习评价单一化。考查重点是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指挥棒的职能不转变,就难以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创新方法。

“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出现学生“三率”(即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不高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失和一定程度的心理逆反。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彻底改造,将最终影响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并造成教育资源——教学课时、教师劳动、教学条件的极大浪费。

以上问题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广大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大量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纷纷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整体有所提高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课组、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也存在一定差距。

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相当重视高校德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先后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全面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对教育部提交的《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做出了“甚感忧虑”的批示,与邓小平同志多年前“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的感叹一样,给了我们警示作用和改进工作的强烈紧迫感。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关注学生需要,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要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勇于突破陈规,树立创新精神,开拓新的境界,大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定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找准学生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具体结合点,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特点,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注意把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新信息引进课堂。教师要通过校际间交流等多种学习途径获悉新知。还要注意理论的动向研究,使教学内容具有“预测性”“前瞻性”。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应该运用和引进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如逻辑学、心理学、信息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这样,教学内容才会更加充实、严谨,更有利于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性,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关注具有激发性的典型事例,及时捕捉它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实现开启思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2.着力于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采用渗透性、引导性、探究性、研讨性的教学方法。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创新意识,而不是记住几个概念和原理。良好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是心理自觉能动的内化过程,即把一种理论和观点通过自我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同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教育的作用具有潜隐性,往往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结构和道德结构。因此,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没有情、意投入,没有与教师情感的共鸣,再好的理论“说教”也不会有良好的效应。所以,教学思路应该从把学生当做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需求和向往。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开发、个性和情感的培养,是否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多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感受学术和人文魅力,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使其产生创新激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社会是打造人才的大熔炉,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参加社会实践,使其在领略社会和感受人生中受教育,锤炼意志品质,唤起求知的渴望,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引导大学生参与科研,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使大学生通过科研培养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3.加大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力度。考试是教学的导向,制约着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以往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考试模式是单一的终结性价值导向,局限在课堂闭卷考试上,考学生能背诵多少道德条规,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桎梏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而,要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和任务,重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学习评价体系。着重考查学生是否能运用合理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正确分析和处理道德问题,做出正确道德行为的选择并积极践行。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开卷闭卷相结合、加大实例分析题比重、鼓励求异思维、写调查报告和论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不局限于一种标准答案等。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教育目的上,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问题,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思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维护家庭美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承受挫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在教学内容上,由单纯传授思想道德修养知识向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转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虽然也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但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把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及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思想成果,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重视道德践履,做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行为的人。

3.在教学空间上,由单一的学校小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教学转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课堂,注意拓展课程教学空间,拓宽教学渠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扩大同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从校外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感受人生真谛,树立起危机意识、紧迫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从而自觉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4.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教学方法向以参与式和启发式等为主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学方法不得当,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与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以及信息、网络与多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迫切要求教师必须把改革教学方法摆上议事日程,大胆创新,学会正确地、科学地、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为学生积极思索与敢于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并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在教学手段上,由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丰富的综合性教学手段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手段,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位教师”的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逐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教学方法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是教学主体的转变,其基本原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并把这个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贯彻“精、新、实”“加大信息量”的原则,因此,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改革单纯知识传授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新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及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的能力。

[注释]

①康强.教学模式改革:“两课”改革的“主攻点”[J].高等理科教育,2002(6):123.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蓉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史云波.“两课”教学应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5]薄爱敬.“两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3(16).

作者:闫向云

上一篇:国际贸易应用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