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6

节目新闻传播论文 篇1: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盛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5G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其更是为新闻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媒体融合成为了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严雪: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 新闻编辑, 研究方向:纪录片创作。

5G技术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契机,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5G技术发展下,在传播路径和形式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5G技术具有设备连接性强、延时性低、耗能量低以及传输效率高等优势,其能够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以5G技术为支撑,加速拓展融合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渠道,发挥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满足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 5G技术概述

5G技术指第五代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属于蜂窝移动技术,基于4G技术而不断完善和丰富。5G技术与4G技术相比较,在传输速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实验测试表明,5G技术的传输速率为4G技术的100倍,5G技术的响应速度更快,在服务范围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了通信时代的引领技术。同时,5G技术还具有设备接入便捷、安全性高、储存空间大、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为电视节目的融合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 5G技术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带来的影响

2.1 消极影响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在移动网路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新闻节目已经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更多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阻碍和压力更大,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取生存与发展,则需要改变以往节目的原有形态,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废弃。在5G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智能设备不断更新,尤其是5G智能手机,其价格也不断降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便捷,不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例如央视主打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内播出,各个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都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转播该节目,促使《新闻联播》节目可以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是在5G技术的支撑下,公众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利用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观看新闻节目,可以实现特定软件、特定终端以及特定时间收看,为电视新闻带来巨大生存压力。同时,在5G时代下,各种新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与节目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尤为激烈,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公信力,但是面对互联网技术,一些新媒体大量涌现,其在互动性、娱乐性、多元化方面都更胜一筹,电视新闻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创作理念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2 积极影响

5G时代的来临对受众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带来了巨大便捷,其主要体现在智能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方面,公眾只需要具备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节目收看,不受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也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方式,相比较新媒体新闻,电视新闻无论在内容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占据一定优势,以5G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可以扩大新闻节目在社会和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促使电视新闻具有功能性、及时性以及多元化特征,满足当代受众的收看需求。5G移动网络与4G移动网络存在本质区别,其信号接受能力更强,画面也更加清晰、信号更加稳定,用户可以利用5G网络完成高质量的节目收看,提升电视新闻在互联网传播中的质量。同时,在5G时代下,更多的智能终端不断涌现,例如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智能手机等,受众可随意使用终端设备完成节目收看,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基于互联网特点开展节目创新,促使节目内容更加贴近受众生活,满足其精神诉求。

3. 基于5G技术下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路径分析

3.1 赋予内容智能化特征

基于5G技术下的新闻节目,要在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坚持和秉承“内容为王”的制作原则,根据受众需求和时代发展,制作出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文化产品。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节目代表,其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和价值,在开展新闻传播中,不仅要将真实的新闻事件还原给受众,还要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体现节目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并且积极探索优质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树立新闻节目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价值,进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5G技术具有传输效率高、安全性强、容量大以及兼容性强等特点,通过5G技术可以为新闻节目有效传播提供广阔空间,进而提升节目制作效率和质量,帮助从业人员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和新闻线索。例如在发生新闻事件后,通过5G技术可以快速掌握事件进程,并且利用5G技术开展跟踪报道,在提升新闻节目时效性的同时,还可以及时更新获取的新闻信息,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节目中,进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2 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5G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更加便于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视新闻节目要应用5G技术中,为了避免单一技術的局限性,要注重合理应用其他配套技术,例如AI技术,将其引入到节目中可以为受众呈现不同的画面,带给其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AI技术还可以将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素材有机融合,利用合理的融合加工和整合编辑,进而提升新闻形式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突破以往的技术壁垒。

3.3 新闻传播路途多元化

5G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升节目直播的清晰度和高效性,拉近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看需求。同时,5G技术所具备的延时性低和传播效率高的优势,也为电视新闻进行传播渠道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电视直播、短视频、移动直播成为了传播主流,受众可以结合自身需求以及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各种收看方式,实现新闻传播路径多元化。首先,电视直播作为新闻节目最传统、最主要以及最常见的传播路径,在5G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完成节目收看,在清晰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可以带给受众更好的收看体验;其次,5G技术的发展也为移动直播提供了可能,其可以满足各种高清信号的直播,甚至能够以多角度、多屏播放的方式,满足节目传播的需求,例如在2019年国庆节,我国举办了盛大的建国70周年庆,在整个节目直播过程中,其在现场画面传递中应用了5G技术,用户可以用各种终端完成节目收看,节目延时性较低,流畅度更高;最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当代受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5G技术的诞生,更是为短视频制作和传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新闻节目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新闻从业者利用短视频,可以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符合当代受众的阅读需求,同时,在新闻报道加工中,从业者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加工,不需要使用复杂设备,将短视频上传到指定平台,用户可结合个人兴趣自主观看。

3.4 应用VR、AR技术

在5G技术的支撑下,VR和AR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和快速普及,在以往受到通信技术的制约和影响,数据加载速度较慢,基于接收终端的多样性,导致VR和AR技术难以全面普及和推广,即使用户在使用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体验感差等问题,5G技术可以充分满足用户使用VR技术的需求,画面清晰度和观看体验良好,在长久观看下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电视新闻制作和传播中,要发挥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VR和AR技术,满足当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70周年庆阅兵仪式上,在传播新闻节目中就采用了VR技术,将报告致敬、吹奏号角以及标兵就位等环节,清晰以及直观的展示给受众,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那一刻,阅兵队伍向着我们迎面走来,整个画面精致而华美,带给受众以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从业者要立足于5G技术的优势,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发挥第二屏效应,强化节目的体验感和感染力。

3.5 体现节目平台性特点

5G技术为各个领域的融合提供契机,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领域在5G技术的牵引下开始尝试融合,因此,基于5G技术的这一特点,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迎合当代受众的精神需求,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促使画面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新闻节目制作中,从业者通过大数据技术发现近期受众关注的焦点以及热点问题,进而进行新闻内容制作,可以确保新闻节目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又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节目制作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内容的播出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预估,帮助从业者发现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调整。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5G时代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也要突破以往的固化模式,迎合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进行大胆创新,提升节目制作质量以及传播效率,将5G技术作为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发挥新闻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为当代受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倩.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2):79-81.

[2]侯金金.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20,12(01):61-62.

[3]吴信训.5G时代仍然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3):133-142.

[4]张勇.技术创新潮流下电视媒体融合的探索与未来[J].中国有线电视,2019(07):763-765.

[5]杨建民.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0):94-95.

[6]谯金苗,漆亚林.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9(06):4-6+10.

[7]延文章.浅谈5G技术在电视4K直播中的应用[J].数字传媒研究,2018,35(11):55-58.

作者:严雪

节目新闻传播论文 篇2:

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初构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文献,分析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初步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教学实践中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模糊,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力和针对性,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思维开发和整合能力训练等问题,提出应通过重新明确教学理念、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且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等途径初步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

【关键词】双语播音主持 多维传播 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双语播音主持人在国际传播中肩负着“外塑形象、内传信息”的重任。伴随着传播全球化及新传播科技的共同推动,国际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方兴未艾,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生产、内容分发、用户接收及反馈等方面发生深度融合,丰富了多维传播的内涵,也给双语播音主持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多维传播能力的要求也必然发生变化,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课程在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当中起到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媒介与信息素养等作用,而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基础理论课开设的目的在于建立学生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宏观认知,培养学生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素养,是构建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基础和重要途径,理应引起重视。本文将梳理近年来多维传播、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素质、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等相关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多维传播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通过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步构建起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多维传播意识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要充分利用好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以初步构建起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多维传播意识,笔者认为应首先理清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具备多维传播意识对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重要性,要考慮国际传播的“多维传播”现状对双语播音主持工作的影响;二是梳理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对于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可行性,既要从双语播音主持人素质构成及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也要从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作用视角考虑;三是考察目前双语播音主持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一)多维传播意识对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重要性

1.“多维传播”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维”的定义,“维”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作一维,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从释义来看,“维”具有一定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有文献基于编码的角度认为“维”是传播手段的形态,多维指的是传播手段的多维。一维传播是线性的单向性传播模式,二维传播是平面传播模式,而“多维传播”指是媒体内容从生产到传播整个过程的路径多样、主题多元、效果多态的一种交互式、发散式的动态传播模式,是新媒体的内容生产的一种传播新形态。还有文献拓展了“多维”的内涵,认为“多维”指的是时空、信息、传播者、媒体功效的多维。这个解释从媒介技术的视角认为“多维”是由“四全”媒体所造就的,使得“多维传播”这一传播模式染上了技术色彩。

笔者认为,以上对于“多维传播”的解读也适用于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R/VR技术、5G技术催生了新兴媒介,也改变了国际媒介生态和发展格局。新兴媒介由于新传播技术的加持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同时也促使传统媒体努力向新媒体进行战略转型。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竞争到融合,多维传播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之一,但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传播当中的“多维传播”的内涵。在一国之内的传播中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信息编码、释码、译码相对简单。但国际传播是跨国界的信息传播,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信息的编码、释码、译码工作比一般的传播活动复杂得多。对外传播必须根据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对信息进行语言转换和文化对接的二次处理:要先在初次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编码,反之,对内传播亦然。因此这也导致立足于双语的跨文化信息交流和互动、肩负着对内传播及对外传播重任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所面对的“多维传播”也更为复杂。具体来说,“多维传播”对双语播音主持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

由于目前“双语播音主持”与“多维传播”的研究尚存空白,因此笔者扩大文献搜索范围,在输入关键词“多维传播”“播音主持”后发现,相关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工作的相关研究,且对于“多维传播”的探讨只局限于“语境”,范围过小。尽管如此,部分文献也为本文思考多维传播与对双语播音主持工作的要求提供了研究思路。谢菲认为播音主持便需要以多维传播语境为基础,打破过去点对点式的传播理念,以受众所需为重点,对多维传播语境进行深入研究,由此保证播音主持与时俱进。白冰分析了播音主持在全媒体多维传播环境中所要面临的新变化和新困难: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受众选择节目自主权也进一步扩大,对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能力和表现提出新的要求。

2.具备多维传播意识对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重要性

有文献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提出对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素养及能力的要求,并且强调要加强“传播意识”。王媛强调“意识先行”,双语主持人应首先树立双语意识、跨文化传播意识和使命感。胡璇提出,应从加强双文化意识和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等方面加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下卷)》,人作为意识主体能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能依据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调整自身的内部状态。具体来说,它既指能自觉抱有某种目的(进行实践),也指对外界的觉察和重视程度。

传播活动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心理现象,研究传播活动绕不开人的心理。具备一定的传播意识能够让传播者在传播实践中更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当前,新兴媒介带来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导致双语播音主持人的主持传播时空、传播信息、职业功能已经发生巨变,对于自身主体传播地位的认知和角色定位也要随之发生改变。而当前对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还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情景,因此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认识到具备多维传播意识的重要性,自觉主动打破在传统媒体中单一的传播意识,才能适应多维传播模式。

(二)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学习对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可行性

从双语播音主持素养构成及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陈虹、郑广嘉考察专业学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与国际新闻主播从业人员三个群体对国际新闻主播核心素养的认知后,认为,新闻专业基本技能是国际新闻主播人才的基础素养,而信息处理能力、事件解读能力属于核心素养。张墨飞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分析了汉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素质——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媒介和信息素质—— 及其构成,并提出各部分素质培养的有关建议。其中,政治素质、新闻素养、媒介和信息素质等的培养贯穿于新闻传播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新闻传播课程在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骆正林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实施背景出发,基于人类学习过程理论强调新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与意义。他认为新闻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和话语、动机和情绪,这是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变化的传媒环境、挖掘个体潜在的传播智慧的重要前提。盛芳、罗兵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阐明了新闻理论课程对学生新闻专业理念、专业意识和专业规范、专业操守等的熏陶和影响。孙玉认为新闻传播理论课程重视对学生认知结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总体来说,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是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开始系统了解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知识,理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性质、功能的门槛。这些课程既能丰富学生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学习的理论视野,也为他们掌握双语播音主持业务技能提供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撑。具体从教学理念方面,应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学习对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三)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新闻传播教育也十分重视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梳理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倾向于阐述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新闻传播理论教学重视不足的现状。在理论型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中,研究对象以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为主,理论教学中基础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于新闻学理论教学改革路径,李永凤认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坚定政治方向、完善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以适应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行业发展的需求。陈海波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切入点,提出新闻理论教学要适应大传播语境中的新要求,在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等多元思维下展开“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关于传播学理论教学,周舟结合传播学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下传播学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教学平台搭建、教学模式革新和课程流程再设计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柳溪更强调传播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媒介融合背景。他认为媒介融合时代创新了传播学理论教学的新视角,既为跨学科教学夯实了传播学理论基础,又用跨媒介教学贯彻传播学理论实践、创新传播学理论教学。

以上文献均是从新闻传播类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展开阐述的,面向非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问题研究少之又少。学生学情及心理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差别,导致面向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课程教学不能全盘照搬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刘晓岚、迟晓明在分析目前我国非新闻传播专业传播学概论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任课教师要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想从而且能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什么知识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只有黄聪慧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角度谈及了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她认为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尊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生这一特定学情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如何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中突出多维传播特点,融入双语播音主持传播的特色,这可以说是目前研究上的空白。

以上文献的多样化展现了通过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随着世界范围内媒介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其所带来的多维传播特点重构了双语播音主持人的传播情境、角色定位、传播功能等。在大学教育阶段,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在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体系当中起到培养学生新闻、媒介与信息等素养的作用,国际传播的多维传播特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认为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首先着眼于意识的构建,原因在于传播意识是不仅是传播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传播心理结构,也是伴随着传播者在实践当中能够有意或无意中调动所需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二、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对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结合对不少开设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方向的高校的系统调查及对当下国际传媒发展的趋势认知,可以发现,目前普遍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模糊,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力和针对性,教学模式陈旧、缺乏思维开发和整合能力训练等问题。

(一)教学理念模糊

由于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式是以应用型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因此实践教学尤其是播音主持相关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诸如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这样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常常被“边缘化”。这种对实操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理念模糊,与双语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形成“两张皮”,未能在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結合多维传播的国际传播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理念。

(二)教材内容与当下国际传播媒介的多维传播实践严重脱节,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力和针对性

首先,相对于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材的更新显得十分滞后,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选用的《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2009年出版的,《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2011年出版的。在媒介融合和多维传播的背景下,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一些传播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扩充是必要的。其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材内容理论深度有余但缺乏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学情,也没有结合双语播音主持多维传播的新特点进行内容整合,导致教学效果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抵触,更谈不上对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思维开发和整合能力训练

传统新闻传播理论课堂是以灌输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庞杂艰深,而由于课程课时有限,讲授法教学可以保证上课效率,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大多性格活泼、思维灵活、勇于表现,这在专业小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讲授法主导下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动力和兴趣,可见课堂教学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

多维传播模式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媒介个性化、交互性更强,时空距离更短,需要学生扭转固有认识,提高自身的临场反应、情境洞察力和感知力,并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信息再加工能力。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对学生理论思维意识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不足,因此,应调整教学方法,注重思维开发和能力训练。

三、以多维传播意识培养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为适应新国际传播生态和传播场域的变化,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借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构建起学生的多维传播意识。同时,还应注意,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要基于为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服务的角度才符合教学改革的初衷。

(一)重新明确教学理念

1.重申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教学目标

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理念能够给予理论教学以一种理性引导。因此不能否认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学习对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意义,更不应淡化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而是要扭转消极应对新闻传播理论教学工作的心态。

首先,双语播音主持学生通过把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舆论领域的新闻传播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把握工作的敏感性和主动权,在多维传播环境中发出职业媒体人清晰、理性而独具思辨的声音。

其次,在媒介融合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媒介传播多维,信息传播多维,传播主体多维,舆论议题也日趋复杂,需要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事物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通过新闻传播理论的学习,建立起对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大局的系统把握,才能在多维传播意识主导下做好双语播音主持创作,才能在声音多维的国际话语舆论场吸引更多受众。

再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可以培养双语播音主持学生的国际意识。当下信息的流动已全球化,因此对于国际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在技术维度、专业维度、政治维度、认知维度调整好自身的定位,以肩负起传递中国声音、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重任。

2.创新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理念

创新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理念就是教师要加强对融合媒体、智能媒体等新兴媒体的了解和研究,不仅将媒介融合知识引入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新兴媒介和新媒介技术进行理论学习。如今新兴媒体和新媒介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沉浸和渗透越来越深入,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媒介和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与自身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割裂开来。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不仅要着眼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重新认知新兴媒介的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从而提高媒介辨识能力和多维传播能力。

(二)整合优化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基本出发点应是跨学科的内容融合,要在保持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脉络基本完整的同时,体现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媒介多维传播发展趋势的要求,又要突出其对于专业学习的实用性。

1.注意从政治维度、技术维度、专业维度、知识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首先,从政治维度来说,教师要重视教学中政治性理论内容的设计。具有政治敏感和正确的政治思想,是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如此,双语播音主持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时才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准确把控现场状况,不偏不倚地处理好现场的突发情况,做好现场解读工作。

其次,从技术维度来说,教师要重点更新教材当中关于新兴媒介和新媒介技术的内容。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R/VR、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智能媒体出现,媒介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全球传媒新业态的宏观了解,自觉提升新媒介素养。

再次,从专业维度来说,教师要注意将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双语播音主持相关业务知识结合起来,增强理论知识对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双语播音主持突破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边界,视频流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媒体等跨媒介平台传播成为可能。不同媒体的传播场景有何不同特点?会产生什么样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特征又是什么?作为双语播音主持人应如何根据国别以不同的传播语境对新闻信息进行二次深加工并提高新闻信息的辨识度和吸引力?諸如此类都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来进行思考。

最后,从知识维度来说,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提前适应跨专业领域传播的趋势。双语播音主持工作是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双语播音主持场景和平台的日趋丰富与多维,加上经济全球化下海量信息持续性流动和互动,学生如不提前储备知识则无法从容应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结合知识点、教学案例进行适当扩展。例如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结合提出的学者、历史背景等的小故事,还可尝试运用传媒英语,即用英文对传媒专业术语和概念、理论、关键词等进行标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加综合性知识,不仅丰富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当然涉及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也可有选择性地突出。

2.以案例分析和对比作为教学内容整合的节点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经常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导入和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来说,他们对理论性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相对来说较差,且自身知识结构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不同,对于理论性知识更偏向于片段性、浅表性、可操作性层面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进行知识点的整合時,要帮助学生联想自己身边耳熟能详的现象或者选择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首先挖掘这些现象或事件当中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其次深入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点和自己专业学习中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些事件,以此勾连不同章节知识点和本课程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点,增加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如讲到新媒体改变新闻传播格局并造就新的传播业态时,既可以学生当下获取信息的途径作为切入点,也可以人工智能虚拟主播作为切入点,甚至从我国的多语种虚拟主播到各国虚拟主播的应用与发展等都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避免教师讲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错位的情况。

整合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运用好对比分析的方法,例如可以运用“中美主播对话”这一传媒事件,通过对比中国主播和美国主播在节目中的表现,既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中美媒体在进行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时的特点与区别。在讲到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时,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可以把中国媒体的中国疫情报道和国外疫情报道与欧美媒体的中国疫情报道和本国的疫情报道进行交叉对比。在说明网络传播特点时,可以将电视台主持人与抖音短视频主播、直播带货主播等不同媒体平台主播的主持传播特点对比作为知识点的引入,等等。这样,可以很形象地把这些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既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三)设计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人性化的教学场景

由于双语播音主持学生此前并没有新闻传播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可分为认知结构模块和创新发散模块。其中,认知结构模块是课程的基础模块。笔者在第一堂课通过双语播音主持行业发展、双语播音主持人的素质要求等角度强调学习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起初始认知图式。在此阶段采用讲授法结合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精选案例讲解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而在创新发散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整合能力等创新思维逻辑。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以下的方法:一是让学生觉察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物,形成主动发现、自主判断的意识。如在讲到“新闻价值”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期新闻资讯节目进行分析。当他们能够对新闻先后顺序的编排原因以及主持人导语中的信息进行独立分析时,就意味着已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二是传媒观察和取向判断,树立学生的“准传媒人意识”。教师可选择近期发生的传媒事件或者热点传播现象,预设学生的职业身份和场景,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来进行价值取向和行业行为的判断与评价,以形成未来从业的认知和经验。

由于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是以班级为授课单位,因此以上的方法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同时教师要发挥好在其中的引导、启发和总结的作用。

总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是奠定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构建的基石,其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多维传播意识。因此,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体、跨文化的综合素质;同时,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的构建仅靠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等形成一定的耦合机制。笔者以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初步构建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多维传播意识和能力构建的相关研究,并推动新闻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传播新形态[J].青年记者,2019(32).

[2]杜丹心.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探讨[J].传媒论坛,2020(5).

[3]谢菲.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研究[J].传媒论坛,2019(17).

[4]白冰.浅谈播音主持如何适应全媒体多维传播环境[J].传播力研究,2019(11).

[5]王媛.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双语主持人才培养[J].新闻界,2013(13).

[6]胡璇.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5(2).

[7]陈虹,郑广嘉.国际新闻主播核心素养认知研究[J].当代传播,2015(6).

[8]张墨飞.汉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素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9]骆正林.卓越人才培养与新闻理论“教”“学”[J].青年记者,2020(1).

[10]盛芳,罗兵.新闻理论教学与职业敏感培养的融合——兼谈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J].东南传播,2010(1).

[11]孙玉.高校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12]李永凤.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2).

[13]陈海波.大传播下新闻理论教学“翻转课堂”的建构——以《新闻学概论》为例[J].阴山学刊,2017(3).

[14]周舟.论《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今传媒,2016(10).

[15]柳溪.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学理论教学[J].云梦学刊,2014(5).

[16]刘晓岚,迟晓明.非新闻传播类专业传播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才智,2013(10).

[17]黄聪慧.浅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J].新闻研究导刊,202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应用型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2019JGA35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守欢(1986—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

(责编 郭晓明)

作者:廖守欢

节目新闻传播论文 篇3: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数字以及网络等媒介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在这一背景下,新闻的接收以及传播等方式都发生重大改变。这要求,新闻工作者积极探究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以更好发挥新闻价值,满足公众需求。鉴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融媒体内涵、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特征及其创新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创新路径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不仅为公众带来了更加多样的新闻获取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内容。同时,公众对新闻价值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新闻行业积极打破以往的传播形式,积极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丰富新闻内容,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更好发展。

一、融媒体内涵

融媒体是一种能够将广播、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共性和区别进行有效挖掘,并在有效整合其中资源的基础上,将新闻媒体的独立服务方式向共同服务转变,促进宣传以及资源等多方面融合。[1]另外,由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较小,只能够单向传播新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融媒体不仅能够实现新闻信息的双向传播,还能够增强新闻传播时效,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能够依据反馈信息正确把握公众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自身工作方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内容更加丰富

融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在传统形式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在科技的推动下,媒体界限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消失情况,这促使各类媒体能够进行有效融合,并实现协同发展。在新闻行业,各种新闻都有其独特的传播媒介和渠道,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种新闻媒介能够进行融合和互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的交流和传播形式。现阶段,在新闻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三种媒体形式主要有数据、语音和视频三种,并且这三种形式已经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促使以此为基础的新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同时使受众接收新闻的方式也从以往以电视、报纸以及广播为主向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转变。

(二)更能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使用传统媒介开展新闻工作时,受众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来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不能有效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还在一定程度阻碍新闻行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便携式设备进入人们生活。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在获取新闻时越来越呈现碎片化趋势。因此,要想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将新闻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受快餐式阅读形式的影响,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之后很少对其进行深度挖掘,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连接和融合各种新闻媒介、驾驭各种设备的能力,并能够精准把握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以实现各类新闻的全程传递。[2]此外,受以往的新闻传播形式的影响,新闻信息与其受众之间进行的是单向交流,获取渠道也非常有限。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与其受众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并且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表现出很强的社交和新闻需求,这也促使其成为新闻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情感体验,实现新闻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优势

(一)有效提升新闻传播时效

在融媒体平台中,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主要是由于,融媒体平台都处于互联网环境中,此时的新闻传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现阶段新闻受众都会使用移动客户端获取新闻,进一步加快了新闻传播时效,促使新闻受众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随时获取新闻。

(二)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在融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新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主要是由于融媒体平台在将信息传播到移动用户端之后,还为其提供了互动空间和条件,促使新闻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之后,能够进行评论和转发,这都体现了受众和新闻信息的互动,并且受众还能够针对获取到的信息来发表自身评价,引导新闻舆论。[3]

(三)实现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途径逐渐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全媒体化。通过对比传统媒体和融媒体不难发现,融媒体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例如微博、客户端以及微信等,这些都能够为新闻传播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还是还够彰显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全媒體优势。

(四)实现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融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这主要是由于在融媒体平台中每一个平台都可能成为传播新闻的渠道,这造就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促使新闻传播工作更加简便,并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四、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现状

(一)新闻传播的创新理念不足

在我国新闻行业中,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新闻工作对新闻传播方式存在不正确认知,错误地将其看作是新闻传播的唯一渠道,使新闻传播缺乏创新性。同时,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对新闻的播报形式也非常单一,在策划节目时过于保守,这都导致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不能很好适应最新新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竞争力。

(二)新闻传播效果呈现出弱化趋势

在以往传播新闻时,可以选择的传播渠道时非常有限的,通常情况下,受众只能选择使用电机或者报纸等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导致新闻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还可以使用微信、视频号、抖音以及微博等移动设备软件来查看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同时,受融媒体的影响,众多电视新闻媒体都选择开通网络平台,这导致传统的新闻传播效果呈现出弱化趋势。

(三)新闻传播的动力不足

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属于单向传播,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互动和沟通。因此,为了加大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一些新闻节目会开设专门的热线平台,但是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其在回复信息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传播,进而实现了双方的良性互动。[4]例如,通过留言板、在线客服、评论区等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参与节目互动的热情,这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较大压力。

五、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制作理念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节目的制作理念应该是“节目和产品”。在新闻行业中“内容为王”的思想长时间占据媒体界的主流,并被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需要意识到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节目,首先必须要尊重新闻受众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求现阶段在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遵循“节目和产品”原则,即把新闻节目当作产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应计划,并做好节目的开发、包装和推广工作。同时,需要做好相关数据分析,严格把控新闻质量,增强新闻受众的观看欲望,开拓新闻制作的商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新闻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正确把握现实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伴随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公众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同时新闻的价值引领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对于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说,需要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提升自身对新闻的把控和挖掘能力,并及时整合在社会上反响程度高,能够引领公众价值导向的相关内容。同时,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不断增强自身技能和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该能够紧跟时代脚步,正确把握时代趋势,并加大对公众的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热门话题或者街头采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标题,杜绝标题党,还要在新闻的排版、色彩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并依据公众心理及时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吸引公众眼球,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其趣味性,引发公众思考。

(三)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形式发生重大改变,要求传统新闻媒体积极转变以往的传播理念和方式,积极创新新闻内容,增强新闻时效,最大限度提升新闻影响力。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相对单一,对新闻的传播速度以及范围都带来一定限制。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行业应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增强新闻时效,借助抖音、视频号以及现场直播等形式,科学合理地报道新闻内容,使新闻受众能够及时解读新闻真实事件,在剧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新闻报道速度,以有效增强自身优势。[5]例如,当河南遭遇强降水时,河南卫视立即停播所有节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防汛救灾进行时》的直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各类新闻媒体记者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时播报河南的降雨、交通以及救灾等实况。在这次活动中,除了题材重大,新闻价值高以外,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语言也非常灵活,这是新闻现场的真实表述,因此能够有效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可见,融媒体时代,要想实现新闻行业的创新性发展,不仅要做好新闻形式的创新,还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实现新闻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打造融媒体平台

融媒体背景下,融媒体平台成为新闻传播创新的主要平台,因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依据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实际进行改革,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媒体平台。现阶段,移动客户端应该是主要的改革对象,这主要是由于新闻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更喜欢使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因此可以使用“互联网+”的手段来打造客户端,以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促使其能够更为及时地传送给用户。移动客户端的大范围应用,不仅能够增强新闻信息的丰富性,还能够增强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过程中,应该适时融入“互联网+”理念,结合融媒体平台的信息共享优势,将各路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信息之间的关联,将所有关联信息都融入到平台中,以增强平台的专业性。

(五)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现阶段,在新闻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并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也具了一定的话语权,促使其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往新闻传播大多采取封闭形式,因此从信息的采集到发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导致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为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一定不良影响。融媒体背景下,要求新闻工作者积极转变新闻传播方式,带动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其中现场直播是一种比较考验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和应变能力的方式,但是其却能够让新闻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全过程,有效保证新闻的传播实效。同时,要求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要坚持专业的态度,提升新闻信息的逻辑性,增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趣味性、思考性。

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的带来,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新闻机构正确把握现实与受众之间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新闻制作意識,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搭建融媒体平台,增强新闻传播实效。

参考文献:

[1]权若青.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路径研究[N]. 贵州民族报,2020-09-24(B03).DOI:10.28302/n.cnki.ngzmz.2020.001792.

[2]熊希伦.融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243-244.

[3]郭筱筱.探析在融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J].记者观察,2019(32):58.

[4]查海霞,俸如春.融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探究[J].记者观察,2019(08):19.

[5]焦磊.融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8(12):15-16.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18.12.008.

作者简介:姓名:毛富涛,出生年月:1980.10,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北郧阳区,毕业院校:湖北大学,毕业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历:大学本科,工作单位:国网丹江口市供电公司,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宣传、党建.

作者:毛富涛

上一篇:师生角色课改论文下一篇:寿险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