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2022-05-01

摘要文章从整体上论述了移动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新闻传者的种类及其特点。首先对移动新闻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随后对移动新闻传者的种类进行了划分:第一类,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第二类,移动化扩张的门户网站;第三类,泛资讯服务的聚合类新闻推送服务媒体;第四类,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活跃于平台上的传播主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篇1:

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篇2:

移动新闻传者的种类、特点及其创新传播方式研究

摘  要  文章从整体上论述了移动传播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新闻传者的种类及其特点。首先对移动新闻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分析。随后对移动新闻传者的种类进行了划分:第一类,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第二类,移动化扩张的门户网站;第三类,泛资讯服务的聚合类新闻推送服务媒体;第四类,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活跃于平台上的传播主体。接下来介绍了以网络直播和VR新闻为代表的移动新闻传播的创新传播方式。最后归纳了当前阶段移动新闻传播对传者的要求。

关键词  移动新闻;移动传播;新闻传者

这是一个纸媒正在逐步凋零的时代,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里全国停刊或休刊的报纸和杂志有近30家[1];这是一个“小屏”正在飞速崛起的时代,过去的2019年里,有超过6.2亿网民曾在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下载安装过各式各样的新闻客户端[2];这是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全面覆盖的4G网络以及正在发展着的5G网络将“瞬时传输”变成了现实,并且又在进一步改变着现行的网络通信模式;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凋零—崛起—改变,我们已经来到了移动传播的时代。

1  概念:移动新闻传播

移动传播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革,移动新闻的出现和传播便是最好的例证。

移动新闻传播,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进行的新闻传-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传受双方身份的不确定性与实时转化特性,移动终端既可以是新闻的接收工具,又同时可以充当新闻的采集工具[3]。新闻的传者、受者与媒介都处在移动的状态下[4],传者与受者具有互动性,新闻可以随时随地被双方共享。

移动新闻的出现,既来源于当前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需求,同时又进一步拓展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宽度和广度。

首先,移动新闻的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任意时刻连接网络得知当下新闻,这适应了现代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闻的需求。

其次,移动新闻的传播突破了空间限制,无论是公交车内还是高铁旅途中,打开手机便可即时获取新闻,这适应了现代受众在不同场景频繁切换的过程中跟进事件动态的需求。

此外,尤其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移动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了新闻“全民参与”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受双方新闻参与的心理需求,也同时使得通过移动端所传达出的新闻内容与新闻形象变得更加真实鲜活起来。

2  移动新闻传者:各有千秋的媒介机构

媒介机构占据了现阶段移动新闻传者的主要部分,是移动新闻传播中最身体力行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但是,由于各类媒介机构的性质或者说所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不尽相同,因而各自呈现出的特征也并不一样。故而本节根据各类媒介机构的性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陈述,在论述了其发展现状并举例说明之后,对此媒介机构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

互联网的极速扩张,使得本就不甚稳定的媒介格局更是发生了令前人难以想象的变革,首当其冲的便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曾经发行量连年稳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份额,被誉为“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强势媒体”之一的《京华时报》,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因亏损严重、身陷困境而难以为继,最终只能在2017年1月1日,寂寥地选择休刊,黯然退场。互联网时代,在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选择转战移动新闻战场,借助媒介融合的技术和手段,探索其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以《人民日报》为例。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作为权威的新闻资讯发布媒体,人民日报客户端设有“闻”“评”“问”“听”“视”“图”“帮”等板块,并结合自身固有资源,在2018年3月整合各地资源增加推出旅游板块,就突发新闻、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事政策等进行实时报道、评论与解读。此外,人民日报客户端还充分发挥自身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作用,重点推出掌上移动“政务中心”板块,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了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5]。

作为移动新闻传者,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首先便是较高的权威性。正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进一步延续了《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委会机关报的权威性一般,传统媒体因其采编人员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及其内部较为完善的新闻采编机制等,在纷繁复杂的移动新闻时代仍旧较有效地保持了新闻权威性。其次与其他媒体或平台明显不同的是,传统媒体在移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着较为严格的“把關”机制或“把关/过滤”的流程,这一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准确性。另外便是采编资源优势,这既得益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关于采编权边界的规定,同时也得益于传统媒体多年来自身积攒下来的资源网络。

然而,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在奋力追赶的路途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起步晚。很大一部分太过“矜持”的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适应如狼似虎的互联网环境,因而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上”。在快要被各大新媒体“瓜分天下”之后才意识到危机,才开始奋起直追,这不仅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同时更是延长了其用户累积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只“转型”,无创新。不只是起步晚,诸多传统媒体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做到的只是简单地将报纸、广播、电视塞进小屏,塞进App内,然后就再无创新,这样“简单粗暴”的单调模式,又怎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口味需求?于传统媒体而言,创新应是转型的核心,是能在移动新闻传播变革浪潮中立足的关键。

虽说产生得“应时应景”,但聚合类新闻推送服务媒体却从出生一开始就陷入了各类纷争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版权问题。推送服务媒体往往是在全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推送。技术虽然是“中性”的,但是使用这一技术所获得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没有获得著作权人授权的,这侵犯了内容制造者的版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盗版”行为,会导致原作的点击量下降,着实损害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广州日报》《新京报》《现代快报》等媒体都曾先后与今日头条或其所属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对簿公堂”;互联网BAT巨头们则更是和字节跳动“相爱相杀”,纠缠不清。随后要面临的就是将受众日渐缚于“信息茧房”之中的指责[9]。精准推送机制和信息筛选模式,意味着受众所接触到的信息和观点将会越来越被固定乃至完全束缚在若干具体的领域,这无异于将受众塞入了一个个闭塞孤立的“茧”中且越缚越紧,长久下去只会使得每人获取的信息都越来越狭隘乃至偏激。再次就是无用信息和低俗信息泛滥的可能,这也是现阶段许多人关于“算法推荐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担忧。精准推送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匹配受众的潜在需求,但是并不考虑也无法验证这需求的合法性、合理性或者重要性[10]。因而算法的“冰冷”逻辑虽然使得其既能永远保持标准的新闻采集方式,但也随时会助推无用信息和低俗信息的传播与泛滥。

3.2  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

社媒当道,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方式都随之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每日只发布一次的日报晚报、正午或晚间新闻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要,“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才是如今每个人打开手机那一刻的要求。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以社交为目的,平台则兼具媒体的新闻传播等诸多功能。同时,在庞大的用户数量基础及其数据贡献之上,由于平台具备的实时搜索、热门排行等功能较好地适应了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社交媒体平台在移动传播时代越来越发挥着强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放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移动新闻传者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新闻单位。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一旦产生谣言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单位的权威发布可以尽快抚慰民心,打消网民疑虑。同时,新闻单位的日常新闻报道也可以及时告知网民热门焦点新闻动向。第二类,个体或者普通人,例如直播软件中上传现视频的新闻现场的亲历者。这类主体往往私密性较强,目的较为直接,但因人而异。第三类,自媒体或营销号,例如微博或微信中的公众号、认证营销号。这类主体主要依靠社交媒体平台而存在和盈利,为达到更广泛的传播目的,其对新闻会进行挑选和再加工,往往倾向于传播具有“噱头”的新闻,以至于出现“标题党”的嫌疑。第四类,有宣传、推广或营销等任务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公司部门等。这类主体主要关注并宣传推广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现阶段其中的一些还因为在网络空间的宣传工作到位而使得自身更具权威,品牌更加大放异彩。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移动新闻传播,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其他渠道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从近几年的若干件突发新闻中,如鲍毓明性侵养女案、昆山“龙哥反杀”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等我们都可以发现,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并且互动性强,因而当突发新闻发生时,信息可以更加快速地由下而上、由个人传递到更加广泛的层面。并且这一过程常常会给网民带来“全民参与”的体验,使得网民更加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或是延长了新闻事件受关注的整体周期。但是,也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平台上庞大的用户量,又造成了假新闻或谣言产生和泛滥的可能。过多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在一起本身就使得新闻极易产生失真,更不必说事实要素不齐全、消息来源不明或是有“爆点”且冲突明显的新闻,更是进一步为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而社交媒体平台往往由于其用户的数量多、活跃度高等原因,一旦产生谣言便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4  移动新闻传者的传播方式创新

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使得研究人员与学者从前的各种实验与设想也逐渐变成了现实。并且得益于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降费提速政策的实施,移动新闻传者也在网络空间多次创新自己的新闻传播方式,这其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十分受欢迎的两种方式为网络直播和VR新闻报道。

4.1  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时间消磨方式。传统上,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有零成本消磨时间(如社交、BT资源、小说、影视、在线问答)和高成本消磨时间(如重度网络游戏)两种方式,而直播则刚好介于两者之间。从外部条件看,智能手机等移动端的普及、4G网络的全面推广和5G网络的循序渐进、国家移动网络提速降费政策的推进实施和公共Wi-Fi覆盖范围的扩大等,都使得视频直播的制作和收看门槛已经降至最低;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社交媒体环境下逐渐培养出的信息传播全民互动模式,以及近几年电竞游戏行业的井喷和因二次元兴起而逐渐流行的弹幕文化,都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参与感。“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呈现内容的丰富性、真实性和创意性,已经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代消遣娱乐的最佳方式。”[11]在多重有利条件的联合培养下,网络直播越来越成为受人青睐的、被更多内容传播者或受众所选择的传-受方式。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5亿,占据了网民整体的2/3以上[12]。其中游戏直播、真人秀直播、体育直播和电商直播的四种主要类型,用户规模均超过了2亿。根据淘宝直播与淘榜单联合发布的《2020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淘宝直播连续三年引导成交增速都在1.5倍以上,其带货能力在2019年“全面爆发”,全年直播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总额)超过2 000亿元,仅在2019年“双11”当天就超过了200亿元,2019可谓“电商直播元年”[13]。2020年4月6日,央視新闻派出主持人朱广权,搭配人气主播李佳琦组成“小朱配琦”在线营业,当次直播共卖出总价值超过4 000万元的湖北特产;4月13日,人民日报也邀请青年演员吴倩,和主播薇娅viya一起组成“湖北冲鸭”直播专场为湖北农产品助力。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受到疫情及防控形势的影响,各种形式的直播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

由此可见,网络直播的兴起和火爆极大地符合了当前互联网发展潮流下用户的需求,它的出现着实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各类型的网络新闻传者相继开辟直播通道或打造直播平台,通过新闻现场实时互动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4.2  VR/AR/MR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包括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和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既是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近年新闻报道中媒体实验使用的技术手段。2015年,人民日报全媒体中心借助VR技术报道“9·3”大阅兵;2016年,英国卫报的VR作品《6*9:单独监禁的虛拟体验》,推出之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多家媒体采取VR技术进行现场直播,可谓“科技感十足”。VR技术的使用,使受众由体会到新闻的“现场感”变成为尽可能地拥有事件的“在场感”,即尽可能地还原新闻现场并邀请受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参与进新闻事件之中。VR技术的这一“沉浸”式功能,在将受众“邀请”进场景进行体验之后,同时也会令受众随之产生意识、动作乃至情绪上的变化,这也就是VR技术的第二个功能,即感同身受。在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体的“中介”角色和作用被明显淡化[14],受众倾向于从第一视角出发,更加直接地捕获、分析、解读信息。

5  移动新闻传播对传者的要求

瞬息万变的移动传播时代,始终在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总是在创新的新闻传者使得一切皆无定数,被追赶和被替代都是常事。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网络空间里,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永远是其中最耀眼最优秀的演讲者。但是,一名合格的移动新闻传者,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

首先,在移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一是真实,二是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移动新闻最核心的要素。移动新闻的本质仍旧是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如何变化,都不能抛弃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而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则是因为新闻的准确性关乎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因而新闻一旦失真便极易产生谣言,再加上移动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和影响范围之广,使得新闻的准确性显得更加重要。

其次,在移动新闻传播的支持平台上,经营好无论是自身的客户端,小程序,公众号还是认证账号等“话筒”。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之外,部分移动新闻传者应尽快创新自身在平台上的盈利模式,例如利用线上用户浏览数据开展与线下商户的合作,或是自身开展移动电商业务等。这有利于为传者自身积蓄后续的发展力量,培养更加完善独立的运营模式。

最后,在移动新闻传播的传播方式上,充分利用科技产品和数字传播技术,在创新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大型社会文化活动中进行视频直播,制作令受众感同身受的新闻现场VR体验,尝试精彩赛事的动态3D导览……通过以上方式令受众产生体验和选择的新鲜感与满足感,大胆尝试而不能畏首畏尾,因为要相信受众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改变。

参考文献

[1]2020年看不到的报纸(2019年宣布停刊的报纸全纪录)[EB/OL].(2019-12-31)[2020-04-3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231/17/54871593_883361826.shtml.

[2]极光(Aurora Mobile).新闻资讯行业研究报告[EB/OL].(2019-12-13)[2020-04-17].https://www.jiguang.cn/reports/459.

[3]顾洁,田维钢.移动新闻的新闻形态特征:情境、平台与生产方式[J].现代传播,2013(10):59.

[4]黄楚新,彭韵佳.我国移动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2017(8):33.

[5]人民日报客户端简介[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23231/365207/index.html.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10.

[7]网易传媒.网易品牌价值增长73%[EB/OL].(2016-04-01)[2020-05-03].http://media.163.com/16/0401/13/BJIPAH3T00763NKJ.html.

[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

[9]刘社瑞,孙元鹏.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精准推送的矛盾与化解对策[J].新闻战线,2018(6):38-39.

[10]韩悦.“基于大众喜好的新闻推送”对新闻生产和受众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7(9):91-93.

[11]沈霄,王国华,杨腾飞,等.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J].情报杂志,2016(11):95.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55.

[13]阿里研究院.2020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EB/OL].(2020-04-10)[2020-05-12].http://www.aliresearch.com/cn/presentation/presentiondetails?articleCode=56954219873308672&type=%E6%8A%A5%E5%91%8A&organName=.

[14]杨慧,雷建军.作为媒介的VR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17(6):28-32.

作者:张雨晗

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篇3:

基于易直播平台的“公民新闻”实践教育

[摘要]在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内容的制作流程、新闻报道的观念、新闻移动终端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种“泛新闻”的转向。当下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处在整合与改革的关键期,如何使新闻教育适应新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这种转向,必将是新闻教育界未来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以易直播平台的内容制作作为新闻实践平台,以公民新闻作为运作模式,探讨新闻实践教育的方向,是一种创新。媒介融合使新闻生产走向大众,未来新闻教育应当加强学生新闻策划,培养学生一种“视野融合”观念以实现新语境下创意、技术与内容的互动。

[关键词]易直播;公民新闻;新闻实践教育

在新新媒体时代, 新闻内容的制作流程、新闻报道的观念、新闻移动终端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一种“泛新闻”的转向,“媒介即信息”[1]媒介的不同形态决定着媒介内容的不同表现方式。传统新闻与新新媒体新闻的区别更加注重“传联”而非“传播”的功能。在全新语境下展开的高校新闻教育及其高级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闻教育实践,契合新新媒体的“连通器”属性和媒介素养,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紧随媒体时代新闻观的嬗变而变革,更需要在与时俱进、更新媒介技术教育的同时改变观念。

一、分众的力量:新闻教育思维的转变

2003 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筹建全世界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Convergence Journalsim Programme)” [2],从而推动了学界业界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从以前新闻内容单一的媒体接入口到多元媒体形态的多样终端口接入,催生出一种“泛新闻”理念,“媒介平台化”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直接导致了新闻制作流程的改变。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事件的采集一次性采集音频、视频,再根据媒介属性的素材区别分发媒介融合多元化端口,根据融媒体平台的媒介属性特点以及受众特征进行深度加工制作。“媒介平台化”消解了媒介形态不同而导致的新闻类别差异,强调“新闻内容生产平台”成为媒介融合技术平台的核心。

媒介技术更新时代的语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各大新闻院系都自觉地进行媒介融合新闻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媒介习惯及媒介素养,如音视频制作技术、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可视化新闻、大数据等。媒介技术是基础,可以通过训练培训短期习得,但是树立一种新的新闻观和思维方式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为重要的是,受众可以熟练地应用网络等手段,从数量庞大过剩的信息流中“拉”新闻,还能够自己“推”新闻及生产新闻,尤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发布新闻的常用手段,受众不再是应声即倒的“靶子”,也不是随声附和的“乌合之众”。现代新闻实践不再是像传统新闻一样单向度地发布新闻,而更多地在于为受众在庞大海量的信息流中甄别新闻价值,挖掘稀缺信息,媒体的定位由“采集发布新闻”向“整合交互新闻”发展。这就要求媒体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加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受众自己发布的信息中选择新闻。“新闻策划”“新闻专题”“链接新闻”制作能力对新闻人愈发重要,它与新闻采写能力一样,应当成为当今新闻教育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同时自媒体不设审稿制度,或者虽实行身份审核与实名制认证、信誉循环机制,实际操作过程中提交的稿件不经任何加工处理,怎么写的网站就怎么呈现,包括瑕疵、拼写错误等,存在感性与理智的失衡,偏离新闻客观性本质,当新闻触碰到紧绷的神经时,宣泄的情感便显于字里行间,情感宣泄像病毒一样蔓延感染,最后导致信息的失实、价值的失真,从而背离新闻应该具备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

二、易直播作为新闻实践教育的平台

随着近十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网络逐渐形成新生态模式,移动社交将逐渐从以文字、语音为主,向以图片、视频为主转变。移动直播视频形式将成为主流媒体发展核心,“易直播”则是新时代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的产物。“易直播”是由深圳云聚汇数码有限公司推出的移动直播社交平台,该软件是基于移动视频直播的社交软件,拥有实时视频直播,一键分享,即看即焚,私密共享,现场收声等核心功能。

易直播平台与媒体实习基地具有差异性。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体实习,进入媒体后指派给记者,但实际情况却被当成候补和打杂,加之传统媒体断崖式发行量下滑,集中实习分散人均媒体资源,导致传统媒体实习受到波动和影响。而学生到电视台实习,参与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节目,必须要依靠专业的团队,要用到直播车、卫星等很多普通人不懂的设备和技术,学生也没有直播的经验和参与的可能性。易直播平台的媒体实践在于直播技术在信息传播中运用的便捷性和共享性,学生的媒体实践活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在平时分散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但是易直播平台也不是传统的学生社团实践的延伸,高校的社团实践平台大都设有各类选拔比赛,一般由校团委负责,常需配合校方做硬性正面宣传,在自由度上有原则性限制,发挥空间有限;或者由赞助商提供资金,只看中赛事的广告效应,放任内容的把关。随着手机流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手机直播成为新一代媒体内容和形式革命的突破点,现在做现场直播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即便只有2G网络也能够完成传输直播信号流了。易直播视频产生的零门槛,打通了专业的深度文字解读与最直观的现场视频的多元组合。传媒界对互联网跨界转型的诉求急迫,对直播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运用深表认同。学生的媒介实践平台运用易直播基于移动端视频直播技术,支持IOS和安卓手机系统使用,实现视频直播和分享,与朋友视频直播和文字互动交流分享。以手机直播为交互方式,将爱与生活为展现形式的视频社交APP,用户可以事件、生活、资讯、兴趣为内容基础分享精彩生活。易直播用户可自行掌控所有视频权限,直播内容不占内存,可轻松上传云端。

基于易直播平台的新闻实践教育实际也为未来的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传联——语言及其文化的沟通和链接。易直播作为连接器,具备足够的社交手段与方法,使不同的视频信息传联起来形成互文。“泛新闻”的转向更多是一种视野融合,是一种新闻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技术变革是其思维方式转变的决定基础。

三、易直播平台的“公民新闻”实践

从公民新闻承载的载体来看,资金人才双重缺乏;从公民新闻发展现状来看,自身缺乏专业精神。作为未来新闻业从业者的新闻专业学生在这个“人人可当记者”的融媒时代如何突显优势?如何向社会真实有效地发出声音,将是今后新闻记者以及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基于易直播平台的新闻实践教育试图打通高校与社会的渠道,加强专业记者与普通公民的联系,着手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于场景模式的社区新闻的参与度

公民新闻源自于新闻界应对“公众对公共事务日益冷漠、对新闻媒体不信任”[3]现象的运作模式。易直播平台已经具备需要的媒体资源,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作为专业指导老师,将媒介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激励学生参与到有兴趣的社交运动的场景中去,例如文化产业、金融市场、体育行业、娱乐事业、公益活动、政治法律、宗教信仰等,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鼓励其对某些具体方面感兴趣,例如社区生活、环保问题、边缘人群、休闲活动等。易直播平台可以将手机视频直播应用功能丰富到具体的场景中,主要的场景包括:教育教学培训类,如课程培训、讲座教学;现场类,如体育赛事、演唱会、演出、会议;美食类,如中西餐、烘焙的制作,热门美食实地直播;个人品牌类,如个人特色视频直播,类似于脱口秀;突发事件类,如实时直播突发事件,人人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旅行类,如旅行体验、酒店体验;宠物趣事类,如猫奴狗奴们的日常生活;明星娱乐类,如明星八卦、娱乐报道、海选;征婚求婚类,用直播展示自己,寻找心仪的他(她)。这样搭建的新闻教育实践平台更加多样化,一方面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融入到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中,有的放矢地搜集资料;另一方面建立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运用媒体资源,有效通过所学知识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和发布者,同时与媒体机构合作提供新闻线索。

通过易直播的社交平台建立,在对学生兴趣进行较为系统地了解后,需要建立高校新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传联关系。这种新闻教育实践是把易直播的内容范围从私人兴趣领域引导扩大到社会公共领域。例如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学生可以以常驻方式参与高校各类社团协会工作,用易直播平台直播社团协会中日常工作状况、重大校园事件、志愿者服务故事等,这种实践因深度涉入其中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方面根据报道领域的不同获得广泛而鲜活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学生实践像通讯员一样获得社交媒体的关注,通过在线观看人数的数量、点赞、围观、评论、发布预告、阅后即焚等交互式手段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公民新闻”的新闻实践环境,新闻教育注重培养符合公民新闻精神的“记者”,这些“记者”不是以获得一份工作为驱动力,而是关心社会、倡导公平、关注公益,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服务大众。

在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下,公民新闻举足轻重。一方面传统媒体过分迎合市场,需要呼唤净化媒体环境,刺激传统媒体回归正轨;另一方面对社会机构或社会人群有密切关注,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能够明确问题的源头,知道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要倡导和建立为学生实践跨行业的教育平台,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符合公民新闻时代新闻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可以说,社区教育模式旨在打造以人为本的终身性新闻专业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平台,保证专业性新闻教育的实施、普及和持续。

(二)新闻专题策划的内容创意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意”是新闻人应该具备新闻策划、新闻呈现方式创新的能力,关系到所采集的内容与不同媒介属性的契合。新闻策划能力训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新闻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如何把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具体的报道呈现手段相结合,策划出事件的衍生报道和交互性互动方式,增加新闻附加值和关注度。易直播在第二代社交技术基础上采用移动视频直播的4.0社交平台,将视讯互动完美呈现于易直播平台,具备国内领先的互动、分享、视频直播等功能。易直播软件可实时直播,分享第三方直播,设置封面,标题,权限,位置;一键分享,直播前、中、后,随时可以进行一键分享,分享到微信、微博、朋友圈、QQ、QQ空间等。从抵制晚报歪曲报道华师女大学生遭骚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易直播这个平台增加新闻专题策划的可行性。使用易直播UI界面的关注圈关注时时动态,该功能界面可查看所有关注的好友在直播时公开或者分享的视频,直播的内容会限时在关注圈当中,同时可查看24小时内录播内容,主要关注诸多入驻媒体的直播新闻,促使广泛传播。使用直播主页面有分享、设置、开始直播功能;分享功能可快速分享视频至第三方平台,设置则可针对直播封面、标题、观看权限和公开区位编辑设置。设置完成之后,按下直播按钮进行直播,切入点小。采访华师大学生,跟进骚扰事件的进程,采取镜头自拍或移动镜头介入;采访新闻评论老师,针对该事件做出引导性评论,富有责任感。女大学生遭骚扰事件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关注有其特殊原因:女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吸引注意力的话题性,意见领袖容易成为具有说服力的理性活跃分子,关心校园事务,旨在为校园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抵制晚报歪曲华师女大学生遭骚扰事件的重要载体是新媒体客户端,随后对纸质媒体提出质疑,最终率先报道此事件的晚报对报道过程中的事实交代不清、采访没有核实的问题作出更正和致歉。易直播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多角度、多形式地记录这一事件并产生社会影响。这类新闻策划不仅获得了新闻时效性关注,也充分利用易直播促成了事件的现场还原和后续跟进。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与“公民新闻”的报道理念不谋而合——以公民的视角介入,在新闻报道的同时,帮助公民促成事件的结局和后续关注。

但与此同时,奖金激励和涉黄画面已成为众多直播互联网产品开展营销的一个重要方式。奖励是诱因,易直播靠内容铺底色,易直播总共吸引近120万名主播参与到百万奖励的活动中来,产生了海量的直播,但对内容监控始终严惩不贷,并刻意扶持传播正能量、高质量、高品格视频的播主。易直播能够成功引流,不仅仅是因为高额奖励的原因。奖励是一方面因素,易直播的产品定位是播主积极参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专注打造平台,而不是以投机取巧的内容取胜,倡导以人为本,内容为王的定位,鼓励用户用积极心态让世界发现自己的宗旨,在王思聪投资的“17直播”APP被下架之后,正好顺应了目前视频直播行业的呼声和趋势。新闻专题策划的“创意”并非捏造,更非寻求刺激眼球的注意力,而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具有传播价值和稀缺价值的新闻,以及对相关新闻进行整合与联动的甄别与判断。因此适当加强新媒体的媒介伦理意识也应该纳入新闻实践教育规划之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35.

[2] Convergence Journalism Programme [EB/OL]. http:/ / www.journalism.missouri.edu/ graduate/ mast ers/ two- year- convergence.html.

[3] 郑保卫.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新闻记者,2008,(8).

Practical Education of “Citizen Journalism"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Easylive

Li L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责任编辑:徐雪野〕

作者:李理

上一篇:农村科技人才与新农村建设论文下一篇: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