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6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必须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新闻传播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新闻传播论文 篇1:

乡村新闻官:能否成为“新清远经验”?


2019年10月18日,乡村新闻官李庚原在直播平台上介绍黄花村的风土人情。摄影/邱炜民

2018年11月12日,广东省清远市丰阳镇朱岗村。

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中,清远首届乡村新闻官选拔赛拉开序幕,吸引了八方来客和村民们的关注。在选拔赛现场,由当地村民推选的6位候选人现场PK,先后登台,介绍乡村发展故事,推介特色农产品。

头戴斗笠,脚穿水鞋,挎着一个竹篮的朱岗村计生专干李靖云走上台。“大家猜猜,我篮子里是什么?”一上台,这个90后女孩就跟观众互动卖起了关子,台下观众被她的俏皮逗笑,纷纷猜测“是橘子”“是牛肉干”……“都不是,是我们水美塘马蹄。”李靖云说罢,拿出一个沾着泥土的新鲜马蹄,声情并茂地讲解起来。

最终,经过评委评分和村民代表投票,李靖云成功当选。她也成为第一个通过选拔赛现场PK上岗的乡村新闻官。
选“能人”助力乡村振兴

自从2018年8月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以来,清远市一直在探索选拔机制,挖掘和培育开拓型的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乡村新闻官采取村委推荐、自荐、选聘等方式,每个村推荐1名政治素养好、熟悉乡村工作、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员,作为候选人,报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审核,最后由市委宣传部聘任,聘期三年。

连南县三排镇横坑村党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莹敏,是清远市第一位被聘任的乡村新闻官。她说,整个选拔过程非常严格,仅审批环节就要过三关——首先,由镇级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初審,摸底调查;然后,报县级宣传部门二审,进行面试;最后,才是市委宣传部审定,颁发证书。审核的内容包括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本职技能、群众评价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

被聘为乡村新闻官后、正式上岗前,还要接受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采取以老带新等方式,让新任乡村新闻官尽早熟悉责任与业务。此后,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要定期组织培训,每位乡村新闻官每年至少轮训一次,培训方案也要事先向市委宣传部报备。

除此之外,市委宣传部还会对那些综合素质好的乡村新闻官,进行重点培养,推荐到一些短视频平台学习,或邀请全国知名的“网红”,与他们结对子,进行面对面交流。比如,石潭镇水西村党支部委员刘逢明在被聘为乡村新闻官后,就专门到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为了让培训能够常态化、专业化,清远市委宣传部还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定期举办播报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播报方法和新媒体平台编辑技巧。

清远市将乡村新闻官的主要职责归纳为“三传一助”,即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农民致富,具体工作包括政事播报、农事播报、产品播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2018年重点开展产品播报,从2019年开始推广政事播报、农事播报。

为了规范播报行为,清远还制定了《播报手册》,提出乡村新闻官播报要做到“七有”:有一句金句、有一条介绍视频、有一段介绍文字、有一组展示图片、有一段乡村文明文化介绍、有一幅乡村定位地图、有一张《清远乡村文明十二条》图片。在农产品播报上,乡村新闻官还需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上市时间、明确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明确价格。

同时,《手册》对播报频次也做出了规范。乡村新闻官采取线上播报与线下播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播报要做到镇一级两周一次,县一级一周一次,市一级一日一次;线下播报各县(市、区)每年组织至少一场现场播报大赛。

《手册》还要求,每位乡村新闻官要定期搜集村或镇的特色农产品、旅游路线等信息,了解种植和收成等情况,做好播报策划,每季度至少播报一次。

清远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燕红,也是一位乡村新闻官。她说,自己不论多忙,每到农特产品上市前,都会挤出时间,去做产品播报。陈燕红同时还是省人大代表,在她的带领下,隔坑村200多户农户抱团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仅打造出“七拱米”的大米品牌,还带动60户贫困户就业。

乡村新闻官大多都是村里的“能人”。在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其海看来,都属于农村高素质人才。他说,这1000多人就是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是清远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赋能量充实“工具箱”

随着影响力和队伍的不断扩大,乡村新闻官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引起清远一些其他部门和企业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清远分行。

作为国有四大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己任。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建行就探索金融如何服务“三农”市场。建行清远分行副行长王红峰说,他们发现,乡村新闻官正是建行要找的人,“他们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影响、有能力,做好他们的金融服务,应该能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但当时建行针对自然人经营的信贷产品,只有个人助业贷款一个产品,且贷款的门槛较高,需要贷款人有经营实体且从业时间在两年以上,并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等担保。乡村新闻官大多为村干部,从事行业为农业,没有具体经营实体,更没有营业执照,无法满足建行传统的个人经营类贷款条件。
连山黑山村支部书记雷健推介乡村特色产品清水鸭。2018年8月14日,清远市乡村新闻官丰收播报暨首届现场播报大赛在阳山元江村举行。摄影/邱炜民

于是,建行清远分行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乡村新闻官设计了一套授信审批模型,对经市委宣传部聘任的乡村新闻官进行快贷白名单推荐,给予最高20万元的经营类信用贷款授信,并把这个新产品命名为“乡村新闻官赋能贷”。

2019年9月25日,首笔“乡村新闻官赋能贷”成功发放到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大塱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黄永忠的账户里,总额为15万元。这位乡村新闻官拿到贷款后说,“获得这笔贷款我很开心,对我们的发展很有帮助,而且手机一键操作贷款即到账,方便快捷,是我们乡村新闻官融资的福音。”

截至今年7月底,建行清远分行已成功为24名乡村新闻官申报额度256.25万元,户均申报贷款10.68万元。建行清远分行副行长王红峰说,他们今年的目标是,要为10%的乡村新闻官提供赋能贷支持。下一步,建行还将进一步针对乡村新闻官所在农村以及所在农村的其他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关注乡村新闻官群体的还有邮政系统。中国邮政集体有限公司清远市分公司农村电商营销中心主任孙芳介绍说,为了解决乡村新闻官及农户销售难、寄递难的问题,邮政清远分公司发挥寄递网络在乡村全覆盖的优势,专门成立了乡村新闻官助理队伍,由各乡镇邮局支局的局长亲自担任乡村新闻官的邮政助理,做到“有需要就找邮政助理”。同时,针对乡村新闻官联系的寄递,推出了七折的优惠价格。

此外,邮政清远分公司还利用邮乐网、极速鲜等邮政内部的电商平台,帮助乡村新闻官分销农产品。迄今,该公司已签约20家农产品供应商,签约产品包括粮油、米、菜、茶叶、腊味、清远鸡等,累计带动销售超2000件,累计配送农产品超20000件。

事实上,为乡村新闻官赋能的不仅有建行、邮政,还有农村、司法、文化等部门。2019年,清远市委宣传部先后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建行清远分行、邮政清远分公司、暨南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达成共识,在产品认证、法律援助、免抵押贷款、产品快递、产业规划、矩阵式宣传等全方位赋能。

用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的话说,就是“要给乡村新闻官配一个强大的工具箱”,既要解决发展瓶颈,又要给予乡村新闻官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未来,还将进一步充实这个“工具箱”。

要做的不仅是充实“工具箱”,与所有的制度创新一样,乡村新闻官制度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要补齐。
补短板再创“清远经验”

事实上,自2018年乡村新闻官这一制度推出后,立即引起多方的关注,尤其是媒体。《农民日报》报道说,“乡村新闻官是农民的新闻发言人,是乡村自我发声的一次可贵尝试,乡村新闻官值得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将乡村新闻官视为全国基层宣传工作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称赞这是一项创举。

此外,乡村新闻官制度还被评为2019年“粤治—现代化”优秀案例,成为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调研的课题项目;并入选2019年中宣部全国干部学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被认为在打造国家、省、市、县、镇、村多级联通的宣传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但作为这一制度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清醒地意识到,乡村新闻官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比如,目前90%以上的乡村新闻官都是村干部,人员构成比较单一,不利于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崔建军表示,下一步将拓宽乡村新闻官的选拔范围,把更多有能力、愿意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吸纳进来,使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城乡之间信息交流的桥梁。

制度建设是制约乡村新闻官制度的另一个瓶颈。事实上,为了规范管理,清远市委宣传部先后印发了《乡村新闻官管理办法》《乡村新闻官主要职责及播报制度》《乡村新闻官奖励制度》《乡村新闻官报备制度》等工作制度,使其有章可循;成立了乡村新闻官指导服务中心,加强统筹指导,但远没有实现制度化。

比如,根據有关规定,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新闻官,会给予荣誉奖励(年度先进标兵、优秀乡村新闻官)和相应的物质奖励,但由于乡村新闻官不同于其他基层干部,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主要靠个人热情和觉悟参与工作。部分乡村新闻官表示,他们帮着村民卖货,不仅不赚一分钱,有时还要往里贴钱。他们希望,能够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这项工作能持续下去。

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如何总结乡村新闻官制度,使其更具活力,是清远面临的当务之急。历史上,清远并不缺乏改革的基因。上世纪80年代,清远针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曾经备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的高度关注。后来,这一在全国推广的创新模式,被命名为“清远经验”。

今天,如何让乡村新闻官制度,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清远经验”,是摆在清远主政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清远的探索告诉我们,补上农村信息网络缺失的短板,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乡村新闻官制度,不仅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应该作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新闻体系建设的“标配”。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其海也认为,清远的创新经验,是城乡社区治理的大胆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温宪云则提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比如要积极探讨应用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培育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在建设特色小镇上下功夫,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上下功夫,实实在在把粤北文化、饮食、自然资源禀赋,加快转化为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新闻官通过推介乡村美景、美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收获。但在卖力吆喝的背后,应当是现代化大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把点击流量变成老铁粉丝。”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乡村新闻官的定位和目标,对发布的内容、渠道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具有仪式感的独特方式,切实解决一些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作者:蔡如鹏

乡村新闻传播论文 篇2:

在改革中构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必须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当前,要把握大势,就要了解三中全会精神、全球的技术革命,以及传媒界的现实问题;要为大势而改,就要了解学生的培养要求、新闻传播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形态的变化;要随大局而动,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谋大业而进,即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贯彻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立场。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教育体系;改革

选择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了七年的改革攻坚期,涉及我们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和新闻传播行业。第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走过了10年,第二个十年才开始,前不久召开了一次全国传媒界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就学院未来十年改革发展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我们正在谋划怎么把学院办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三,清华大学作为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的试点之一,也将进入改革攻坚期,学校和师生也十分关注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全局,就选择了这个题目,跟大家作一些交流。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把大家聚集起来。选择了新闻传播这样一个专业,无疑就选择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的方向,选择了人生的担当和人生的追求。你们的未来就跟这个选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追求真理、记录历史、声张正义、维护和平、为民执言的光荣岗位上,你们的风险和荣耀也就联系在一起。从全世界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新闻传播这个职业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公开的、大众的,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门类。中外新闻传播实践都证明,我们做这一行的基本功就是要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千变万化的现实中,去发现、去选择、去加工、去传播有利于文明进步的信息,引导舆论的潮流。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学习,大家对这个职业的基本性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我想给同学们讲讲怎么去把握大势,怎么去谋大业,怎么去顾全局。

一、顺大势而行

一百多年前,中国新闻先辈们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搞新闻、搞传播始终要把握大势,引导潮流,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从事新闻传播职业,这更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或是远离城市的一座孤岛,像陶渊明遁世、鲁滨逊漂流一样的经典场景,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人类群体里的一员,自觉不自觉地处在一个社会的公共关系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目前这个大势与我们这个专业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

1.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影响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七个三中全会,过去的中央全会对中国的改革也作过一些决定,算起来大概有十几个,但就其深度、广度和力度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是最大的一次,涉及整体改革、综合协调推进,而不是像刚开始改革时,农村先突破,四年后再转向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接下来再搞科技、教育、文化等改革。大家要很好地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决定》内容,我这里再强调一下大家需要了解和把握的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对改革的各个门类都作出了设计,围绕改革的六大方面全面提出改革的要求,社会最关心的政治体制改革足足用了三部分篇幅进行论述,例如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政府行政职能的改革,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都有明确要求。新闻传播和政治制度联系密切,这次改革将会对新闻传播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是提升改革目标。改革攻坚已经进入决胜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用七年时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具体的要求,是过去所没有的。过去的改革始终是围绕建设市场经济体系展开的,这次中央确立的改革大目标发生了变化,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上升到国家、社会治理制度的层面,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三是突出改革重点。通过六个“围绕”讲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如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展开;在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惠及人民。这更加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四是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过去发挥的是基础性作用,现在是决定性作用,表明了我们转向市场经济的决心,而且围绕这个决定性作用还作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相应部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年东、中、西部和城市、乡村地区发展得很不平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这次改革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是强调人民主体和依法办事。人民是社会改革的主体,《决定》在每一个部分都强调了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的权力、利益,强调了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一切国家事务要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突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依法办事,特别强调执政党也要依法办事。规范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规定很快将出台,强调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制度的规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六是强调简政放权。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大削减了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权力,还权于民、还权于企已经是一个总的趋势。在资本进入限制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教育这些敏感的领域,都要降低门槛、予以开放。另外就是扩大各个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学校、医院这些单位的干预,减少对公民应有权利的干预。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过去政府管得太多,干预了基层社会和公民权利,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活力和公民的创造力。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扩大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把学校当作真正的学校去办,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

七是强调了“三个解放”。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到今天,面临许多困难问题,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社会创造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强调要解放社会活力。这样一个大的局势,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将给新闻与传播领域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发展机会。落实了这些决定,七年之后我们的国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讲这些,是因为改革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也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实践者和同学,要了解这样一个大的形势。

2.全球进入新的技术革命时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给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前景。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些技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变了我们新闻传播的方式,所以今天来讲国界线、防火墙已经不太合时宜了。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就是技术变化所引起的。

信息、空间、制造、微生物等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整个新闻传播的旧模式。特别像3D打印技术,已经能够打印生产小型飞机,改变了过去焊接、部件加工、组装的方式。在电脑中设计好,再配好材料配方,就可以直接打印生产。3D打印甚至可以制造人的器官,扫描技术设备连上3D打印机设备,可以一层一层扫描人体细胞,哪里有缺陷,就在哪里补充,只要有材料,就可以补进去。以前我们认为是神话的,现在都已经实现。空间技术也有突破性发展,上个月有消息称,人类70年代发射的一个宇宙探测装置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过去推测太阳系外还有巨大的宇宙空间,现在这个空间的存在已经被证实。光纤、存储载体的创新使海量信息传播进入大数据时代。大家可以想象,这些技术对我们未来的传播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一个大趋势一定要掌握好、运用好。

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落后,就是因为没有赶上技术发展的需要。技术是解决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就是这么过来的,一开始我们只能面对面交流,后来出现了印刷术,就可以远距离传播,《圣经》上说印刷术的发明使《圣经》得以远距离传播。之后,无线电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声光电的应用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就有了电话、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现在又有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也就有了新媒体、大数据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给传播领域带来巨大的革命。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与时俱进。

3. 传媒领域所发生的一些现实问题

最近一两年传媒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太阳报》、新闻集团在英国出了问题,引起世界公众的关注。紧接着美国的斯诺登事件使整个的全球传播、信息保密等问题又被提到了国际日程上。还有最近接连发生的互联网新媒体影响国家安全、人身尊严的一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共同关注,传媒本身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反响也很强烈。昨天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个会上我讲到,今年的记者节前后,正是中国传媒界非常难过的一段时间,一些问题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一些问题引起了对传媒管理的新思考,大家担心这样一些事件会对我们传媒的管理、政策的尺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往出现的“收与放”“紧与松”“严与宽”之类的议论又多起来了。

你们作为这个专业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也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仅就这几点提醒大家,一定要认清大势,大势之下的新闻传播怎么学习、怎么研究、怎么建设,是与你们密切相关的事情。所以,我们所讲的新闻传播体系要重构,就是因为大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做传媒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存公理,把握潮流和大势,这样才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本真,才能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找到关注的亮点。社会事件是千变万化的,也是相当复杂的,很多真相被遮蔽在背后,规律藏在现象的深处,我们一时还看不透问题的本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许多失误往往来源于此,我们必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修养。

二、为大势而改

三中全会决定,国家要完善治理体系、制度体系,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清华大学改革就是大势的需要,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样也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科在清华大学建立的时间不长,受苏联模式、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小,但由于受到国内教育体制的制约,也显得比较陈旧、过时,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和新闻传播的新实践。我们涉及的面比较狭窄,技术能力比较落后,缺乏创造活力,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时代要求,无力应对全球化传播的挑战。我们总是把新闻传播放在一个特定、封闭的条件下来学习、研究,这与全球化发展现状不符,也与新闻传播发展实践相脱节。所以,我主张按照改革大趋势的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主要方向,改造、改革和重构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是出于这样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学生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三中全会对学生培养提出了包括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从招生、考试到教学,都存在不少缺陷,无法适应新实践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

二是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上级开了会,领导拿个笔记本一记,再一级一级往下传达,信息单向灌输,封闭运行。现在的传播是立体化、即时性的。中央三中全会精神当天就通过各种媒体传达到国内外,全国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一下子都知道了。现在的传播也是一个全球化的体制,已经实现了国内国际一体化,国际的新闻就是国内的新闻,国内的新闻也影响国际的新闻。这已经是大的全球传播的态势,大势上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还固守原来的一套办法管新闻、办新闻,那就是脱离实际、自欺欺人了。

三是新闻受众发生了变化。受利益多元化的影响,新闻受众已经分层化、个性化、对象化。现在十多种传播方式之所以并存,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差异,各自有各自的需要。也许有些人看不惯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受众,形成了几乎近半人口的舆论场。有些人看不上主流媒体,但是主流媒体是国有官办,权威性无可置疑,也有它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分层化、个性化、对象化的阅读时代,各种媒体都可以通过其固有的特性,找到自己的出路、自己的对象。所以,我们教新闻学、传播学仅用一个模式是不能适应外界信息传播需要的。

四是新闻传播形态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新闻传播是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形式,现在则是国际国内互通、线上线下互联、官方民间互动、传统数字互用的新局面。过去只是官方往下说,现在是民间往上说,上下都说,是一个互动的、平等交流的关系。主流和支流也是互融的,既有主流也有支流,甚至很难分清楚哪个是主哪个是次,哪个是源哪个是流。新媒体的源头,也可能成为主流媒体的流,主流媒体中的流也可能成为新媒体的源,它们是上下互动的。

这些发展趋势就使得我们下决心,要对现行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进行认真的改造。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是不是还固守原来的结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是不是扩展到整个全媒体传播领域?新闻教育里边还要不要模式化?这些都是家长、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教育体制上关于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规定限制了大家发挥能动性。笼而统之的新闻学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缺少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形势规划我们的教育体系。

新构建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包括结构性的、制度性的,也包括实用性的。比如清华大学这样的新闻传播学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就属于结构性问题。我们过去提出要培养高手、高级操作人员,尽管培养这样的高手是需要的,但也不见得完全符合我们清华办新闻传播学院的初衷。此外,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往往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只懂得新闻学、传播学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是不够的,因为新闻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去支撑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开拓新的培养途径。当然清华大学本身是有这样的条件的,我们学校有很多全国一流的学科,技术科学、自然科学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知识支撑。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利用起来,“躲进小楼成一统”,很少开设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的课程。这些都是这次教育体系改革中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些要求,对传播方面、传媒方面提出要建立舆论引导的新机制,要加强新闻传播的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防范打击互联网犯罪活动,整顿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资格制度,规范大众传播的行为。这些要求我们在重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认真研究落实,纳入教学体系。

三、随大局而动

对全国而言,清华大学是一个局部,我们学院更是一个局部,教育系统算是一个中局,全国的改革是一个大局。清华大学和我们学院的改革必须同全国改革的大局相一致。在大局下行动,我们才能成功。随着大局来行动,我们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目前的大局是什么?就是在改革中完善国家根本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处在大变动、大改革的时期,我们要深刻理解,人类的实践无止境,对真理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新闻传播领域里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在每一个不同时期的传播过程中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西方国家最早进入民主社会,它们形成的自由传播的理论代表着资本主义时代对新闻传播的认识水平,适应了那个时代自由竞争发展所产生的理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它。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是在我国阶级斗争时代的特殊条件下认识和产生的。现在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很多困惑不解。我首先要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定不移地学习好、运用好,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处理新闻问题,这是没有错的。但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管理上的一些论述,我们必须要和它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联系起来看。比如说,列宁在讲传播的时候说,一切传播的工具,包括报纸、刊物、图书、书店、图书馆、阅览室,都是党的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过分地强调了党性,和我们今天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有一个时代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的认识也是带有时代特色的,也不是一个终极的真理。马克思多次讲过,恩格斯也多次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穷尽了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这个思想理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认识真理的工具。按照这个精神,特殊条件下所产生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我们今天的实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今天讲新闻传播,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随着这个大局来进行建构,而不是照搬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国家的模式,那都是不科学的。这不仅是我们改革的一个内容,还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的理论必须反映我们对当今社会的新认识、新实践。三中全会所概括的内容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和概括,既包括了对规律的认识、对现实的认识,也包括了对未来的前瞻。研究新闻传播也要根据这个大局去思考学科、学院、教育体系的构建,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我们要有勇气,使我们新闻传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够前进一步,而不仅仅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我在跟教授们谈话时,他们都提出了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定位,到底是要跟随,还是要引领;到底是要模仿,还是要开创,问题是相当尖锐的。

那么怎么办?我们必须要改革,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一是要体现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下都要遵循的基本规律。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观察处理今天的新闻教育问题。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作为统帅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灵魂。这样才能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国人民的接受习惯和能力。四是要有现代新闻传播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五是要把握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舆情。将这些基本问题统一起来,才能体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特色。

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立足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来改革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每个学校、每个学院都在酝酿这方面的改革。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把其中一些核心的本质融合在一起,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体系。记得刚到学院来的时候,我就讲过,清华大学办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是寄予厚望的。因为我们有特殊的条件,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比较强大的技术科学的支撑。如果我们用好了这些条件,我们学院就一定能办成全国独一无二的新闻传播学院。用不好,发挥不出有利因素和优势,我们就会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特色。

这方面之前也有一些教训和例子,比如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经有很好的平台,拿到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品牌中心,当时设计时有人提出利用学校各学科的优势来支撑它发展成为校级的名牌。但是由于学校的体制性障碍,力量不足,这个目标始终没能实现。到现在牌子还是牌子,既没有发展,也没有行动,只挂了个名字。所以,这次我们学院整个改革时,要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凸显出来。据最新的统计,与全世界26所重点高校相比较,清华尽管有一流的工科、理科、经济学科和应用类学科,但排名还是比较靠后,原因就是社会科学、新闻传播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发展起来。优势的很优势,劣势的很短腿,这影响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从全局出发,学校也非常希望把新闻传播学科培养成国际和国内顶级的优势学科。在改革上我们就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来谋划我们的改革,打造一流的学科,帮助同学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四、谋大业而进

我们学院的前进是要谋大业而不是治小利。虽然学院本身是一个小的学院,但我们有决心谋大业、办大事。我们学院的老师,都是非常有水平、有影响力的,虽然还没有有效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但这是谋大业、办大事的一个人才基础。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人的作为不完全靠舞台的大小,关键在于你的表演。小的舞台上也可以表演出精彩的剧目,在大的舞台上也可能无所作为。不要看我们的学院小,只要有创造力,就能引导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大潮流,就会有大作为。下面,我想讲的是未来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去突破。

第一,要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前面已经讲到,我们要按照国家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改革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新闻传播学院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有创造力的、能引领潮流的新体制,创办一所独具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这是我们改革的首要方向。

第二,要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我们目前的教学体系比较笼统,一个学院仅有一两个专业设置。实际上好多同学都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设想得不到支持。而且这样朦胧的设置也会给以后的社会就业、适应工作等方面带来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教学体系,包括对科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我们也在考虑,在大的学科之下,按照国际上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趋势,侧重一些方向供同学们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使同学们既具有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一门自己感兴趣、能够发挥自己作用和特长的优势学科。我们将会提出一个方案,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解放思想、研究讨论,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第三,要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教材体系比较混乱,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课程要求。我们清华大学在这方面比较开放,博采众长,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教材体系。对今年研究生、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教授们非常有意见。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依据什么教材来出题,依据哪个方面来出题,大家不明确。受委托出题的老师、教授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出题,结果导致我们学院博士生考试成绩大概在学校里面都是倒数的,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课程成绩仅仅是四十几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水平。究其原因,有的怪教授,有的怪出题的机制不好。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由于教材体系不健全、不明确,无所依据。我们急需一个清华自己的教材体系,教授们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是选择别人的教材,更要创造自己“清华牌”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体现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的功底、教学的实力和教学的水平。

第四,要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短短十年间在社会上建立起了信誉,这得益于其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主导思想。所培养的学生在主流媒体就业率比较高,整体的社会需求也非常好,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有专家评价,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短短十年的发展胜过有的学校六十年的发展,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我们的人才体系定位还要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办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培养几个记者,培养记者的新闻学院现在多得很,专门的有一百多家,挂牌的有四百多家。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我们怎么样确立一个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年学院也在向这个方向调整,如稳定本科招生,扩大专业硕士,加大培养博士生、留学生和传媒领军人物,也办了一些市长、军队培训班。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加明确地定位人才培养体系。清华经管学院上升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定位起点高,瞄准的是工商界的高层精英。能够进入清华大学,进入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应该说都是佼佼者,我们要为每一位同学找到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通道,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走向一个更加有前景的成长通道,这是学院的一种责任。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其结构合理、互相兼容,能够培养高端人才。结构要合理,就是说全部培养博士生不行,全部是高级领军人才的培训班也不行。要能合理配置、互相兼容,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都要互相贯通,多给教师找平台、找前程,多给学生找通道、找出路。

第五,要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清华大学这样一所很有影响、很有国际声望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面向国际方面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概念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范畴太落后,我们的表达不通用。从数量上讲,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新闻信息、大量的理论、大量的言论,但是别人很少关注,也很少能理解。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跟国际传媒界的领军人物见面、交流,也听取他们的意见。一些传媒的老总来北京,我问他们对中国的新闻传播有什么印象,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没有太多人关注,不是自我宣传就是自我辩护,生怕别人听不懂,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关注得不够。在他们的印象中,我们一个劲儿给别人宣传、给别人解释一些在他们看来都是“你的家务事”的事情,没有进入国际视野,没有深入全球共同关注的领域,没有关注涉及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我认为他们讲得有点道理,没有站到世界的那个高点上去,往往是从自己的局部出发说自己的新闻故事,引不起共鸣,这是我们最大的缺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直在强调,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我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应有国际化的视角和追求。一些教授都很了解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体系和表达方式,那么我们就要吸收别人好的方式,融通中外新闻传播的一些经验,努力构建我们新闻传播的一些概念、范畴、体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中国周边居住的就有二十九亿人,我们注定要和世界打交道,如果我们连这些人都沟通不好,左邻右舍不安宁,我们还怎么去影响世界?这里面当然有政治立场、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矛盾的问题,但新闻传播自身的问题也是很大的原因,特别是在公众之间、人民群众之间新闻传播是有重要影响的。我们清华的新闻与传播教育要在这方面好好下功夫,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表达体系,体现我们国际化的新闻传播教育方向。

第六,要贯彻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立场。新闻传播是一个大众的传播平台,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过度的行政化色彩并不利于新闻传播。舆论是指人民群众的舆论,官员、官方的决策是公众舆论的对象,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保证实现人民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中全会讲到,我们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要在人民的监督下运行,更加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记者和媒体方面的事件被处理,有的同志就问,新闻传播的方针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是不是紧啦?是不是收啦?我说没有变化,中央的政策没有变,没有取消舆论监督。建立现代社会民主体系,舆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只会越来越公开透明,越来越依靠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不会因个别记者、个别媒体的问题改变方针政策。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参与一些公众舆论的研究,经常代表公众去说话,当然要正确解读发生的新闻事件,正确看待发生的社会问题,在舆论引导和监督上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

我总的想法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了我国未来改革发展大势的情况下,我们要改革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概念范畴体系,使它更加符合我们新闻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未来十年,如果这些方面都能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今后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我们就会走在全国的前列,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改革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将亲身参与,并在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柳斌杰2013年11月21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记录稿,发表时有删改。)

作者:柳斌杰

乡村新闻传播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保鲜”

【摘要】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递方式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更习惯于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信息,这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新媒体时代中传统电视媒体的“保鲜”策略,是当今时代媒体行业者的主流话题,同时媒体行业还要结合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进行综合考虑,以便让传统电视媒体能将“保鲜”策略落实到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推动传统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保鲜”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今社会,人们能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新兴媒体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及时作出改变,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借用新媒体优秀的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提高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力,从而将传统电视新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加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鲜度”。

1. 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相比于传統电视媒体,新媒体具有许多方面的新闻传播便利性,这都为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增添了难度。首先,在新闻传播成本与收益方面,新媒体可以随时将新闻信息发布到网络平台中,并从广告收入和收视收入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传统电视媒体既需要提供视频播放成本,同时广告收益也在不断降低,这就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及早转变新闻播报形式。其次,在观众粘度和收视率方面,随着新媒体行业对新闻传播市场的扩大化占领,人们更多的是利用手机电脑从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对传统电视新闻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导致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和观众粘度不断降低,增加了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难度。

2. 新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优势

近年来,新媒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短短时间内就取代了传统新闻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新媒体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

2.1 内容多元化

新媒体新闻传播中,媒体制作人从多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材,让新闻更加充实,多样化的新闻传播内容,总有一样被人们所喜爱,由此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首先,在内容选材上,将以往简单的图文传播形式,转变成文字、音频、动画、短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满足了各年龄段人们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内容范围上,新媒体传媒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新闻覆盖面较广,让人们能获得更全面的新闻播报。

2.2 新闻互动性

与传统电视新闻不同,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很高的观众互动性,依托互联网平台,观众能在新闻观看中,随时针对新闻内容发表自身的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观众更有参与感,有效提高了观众对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积极性。同时,利用观众的互动表达,媒体编辑能更好的针对不同观众的“口味”,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编辑,进而不断优化新闻传播质量,满足人们群众的新闻观看需求,这在提高新闻传播活力上有积极的作用。

2.3 信息搜索性

在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中,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新闻收看,一旦错过时间很难在寻找新闻资源,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新闻媒体将所有播报的新闻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信息库中,人们可以随时通过信息搜索来确定以往的新闻内容,并进行新闻复播,使人们在新闻观看中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新闻信息搜索的便捷性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

3.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保鲜”策略

3.1 打造移动电视新闻传播平台

目前,我国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群体高达11亿人,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拥有一部自己的智能手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传播的移动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移动新闻的传播中。在这种背景下,想要提高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鲜”程度,就必须要将打造移动电视新闻传播平台放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要务上,向新媒体移动新闻传播形式学习,将电视新闻传播平台融入到人们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中。当然,在借用新媒体新闻传播优势中,传统电视媒体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自身新闻传播的个性化特点,以便更好的抓住人们的眼球。首先,借用传统电视媒体的资源优势,对移动电视平台进行形式创新,用优质的画面内容来吸引观众,打开电视新闻平台的知名度。其次,将传统电视媒体的资源优势与互联网结合,从多种渠道加大对移动电视新闻传播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慢慢转变人们对电视新闻媒体的看法,从而将移动电视新闻平台作为手机设备中必备的APP,从而增加观众对移动电视新闻传播的观看粘度。例如如今出现的央视新闻客户端,就是从移动电视新闻传播的角度出发,增加央视新闻的推广范围,以便使人们能更加方便的进行新闻信息的浏览和使用,增强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力。

3.2 提高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闻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新闻内容的核心因素,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新闻传播内容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的,也是新媒体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而电视新闻传播则不同,积年累月的新闻播报公信力是被人们群众所认可的,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提高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保证好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用新闻播放的权威性来赢得观众的任何和关注,以此扩大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首先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加强审稿意识,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对于新闻播报内容要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坚决避免虚假新闻信息的发布,这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公信力的前提保障,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要努力打造电视新闻品牌特点。利用电视新闻传播的权威性特点,传统电视媒体完全可以从新闻真实性上,加强对新闻品牌的打造,将电视新闻意识深入到观众的心中,让观众在寻找新闻真相时,能第一时间关注传统电视媒体,从而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竞争力和生命力。最后,要敢于对网络虚假新闻提出评判,并将真实事件反馈给人们。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接收到许多的虚假广告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传统新闻媒体要敢于对一些不法新闻播报予以及时揭露,并从新闻观点中增强人们的新闻认识,提高人们的警惕心,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人民群众在虚假新闻中产生的损失,让群众能更加信赖正规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如各媒体官网、官方新闻传播平台等。

3.3 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引入现代化新闻传播技术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用户收视率和观众粘度上面,由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与内容的单一性,使人们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不断降低,从而减缓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速度。面对这些情况,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进行转型创新,对新闻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才能更好的面对新时代人们群众的新闻需求。在转型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新闻传播技术是关键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也是新闻传播发展的第一动力,传统电视媒体利用好新闻技术手段,能不断优化观众的新闻观看体验,进而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忠诚度。例如,引入现代化的新闻编辑技术,对电视新闻编辑进行专业化培养,提高编辑人员对各类编辑软件的使用技能,从而对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图像、音频、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内容进行后期处理,给观众一个更加优秀的视听体验,这是为传统电视媒体增加观众粘度,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必要方式。

3.4 融合新媒体发展理念,对电视媒体发展机制进行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信息获取渠道的转变,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电视媒体的产业发展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创新刻不容缓。在新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只有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将新媒体发展理念和思路融入到电视媒体的发展体系中,才能有效增强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活力,消除电视媒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创新中,首先要勇于前行,加大电视媒体的创新力度,将新媒体时代中的新业态、新途径、新思想体现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中,从而将传统电视媒体的优质新闻资源与新媒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途径有效结合,不断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这是传统电视媒体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步骤。其次要认识到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局限性,将传统的电视频道新闻传播向平台化传播转型,将电视观众向平台用户转型,将模式化的新闻播报向多样化的用户服务转型,从而使传统电视新闻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使用需求,扩大传统电视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这是对传统电视媒体有效“保鲜”的最佳选择。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想要健康稳定的发展,“保鲜”措施刻不容缓。面对新时代中的各项新闻传播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抓紧自身的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并对新媒体时代的各项新闻传播优势加以利用,借新媒体网络平台,扩大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从而使传统电视新聞传播在满足人们新闻观看需求的同时,完成自我的产业转型与创新,增强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7(12)

[2]任陇婵.融媒体时代:电视江山谁主沉浮?[J].南方电视学刊,20l7(24)

[3]杨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转化与代际共存——基于“媒介四元律”的傣族乡村田野调杳[J].新媒体与社会,2017(03).

作者:谭俊卿

上一篇:中职舞蹈体育论文下一篇:新式节能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