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拥有互融共生的环境和土壤,校企文化互融成为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也成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充分解析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进而构建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方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自身的建设实践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川港青年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是打造高校品牌的关键一步。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浅析学院利用港资优势,借助“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平台,学习香港先进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川港;交流;校园文化;建设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67

在當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以高度历史责任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元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脉搏、推进校园文化向特色化发展已成为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迫切命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民办院校,发挥独特优势,坚持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此活动已经形成规模并成为学院的常规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始组织“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主要由“四川大学生香港行”、“香港青年学生来川交流”、“香港大学生来川实习”三项活动组成。其中,“四川大学生香港行”是活动的主要部分,即组织我省高校学生赴香港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在港开展“讲座与讨论”、“座谈与分享”、“交流与联谊”、“参观与访问”等实践活动。从2011年起截止2016年12月,共选送了省内42所高校138批次合计2066名学生到香港学习交流。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分析论述该项活动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从文化学角度说,校园文化乃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全面、协调的发展,共同形成高校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和氛围。

2“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在塑造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2.1活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包括各种教学场所、科研设备、生活设施、校园建筑及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存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作为具有港资背景的高校,以“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为载体,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香港元素的注入。

在生活方面,学院专门修建公寓“香江之家”供川内赴港学子及香港来川学子交流实习和居住。同时学院在图书馆二楼打造香港小屋,方便川港学生进一步交流学习。学院食堂也能处处体现香港元素,设立旺角餐厅,以香港主要地区名称红磡、葵涌、赤鱲角等命名分设小包间。这些基础设施的构造和设计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教学方面,学院借助与香港高校及省内高校建立的紧密联系及校企合作资源,联合川内五所本科高校与香港五所高等院校、教育机构,以及四川省内行业优势企业,建成了“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新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训中心”、“川港不动产研究发展中心”五个川港合作特色实训中心。五个特色实训中心在川内高校与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支持下,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优质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活动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规章制度中所体现的文化,包括学院制定的各类制度、章程、条例及培养方案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推动“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进程中,学院吸收香港高校及教育机构的相关管理理念及模式,制定和完善了以人文关怀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归属的各类制度文件,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互动教学指导意见》、《港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手册》等。同时学院依托五个特色实训中心,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VTC、香港专业进修学院等香港院校合作,将香港能力标准说明和“以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开发与改革中,对我院的课程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院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共同开发《中国金融服务》与《汉语普通话研习与文化交流》课程,目前这两门课程已获得香港教育局审核通过,已对川港两地部分高校学生开放。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调节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了学院的有序化管理。

2.3活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校园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和风貌,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自学院成立以来,组织相关科研团队研究学习香港素质培养理念,包括义工服务、环保意识、情绪健康、体验拓展等八个方面。经过研究和沉淀,实现了香港八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我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即“法治、诚信、公益、自强、环保、尚礼、体验、分享、感恩、健康”。十大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起到了价值引导作用。

2.4活动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内师生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类娱乐性及学术性活动,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在开展“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过程中,学院成立了香港协会,定期举办香港主题活动,同时在团委的组织和各系部配合下,形成了与十大文化相关的主题文化月活动,由辅导员老师定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和学习十大文化主要内容,使十大文化深入人心。

学院多次组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连续六年举办以川港交流为主题的大型迎新晚会,如“赞两江风华 谱青春乐章”、“两江缘 追梦行”;连续举办九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大型系列活动。同时以五大实训中心为载体主办“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践教学研讨会”、“川港金融教育與实践研讨会”、“川港不动产发展实践教学研讨会”等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与高校、企业与高校、四川与香港相结合的多重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建设的研讨,发挥了特色中心实践教学研究平台的积极作用。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学院先后组织各类特色学风建设活动。例如组织了“寄梦动漫,创意无限”川港动漫学子互访交流、“东方之珠对接成功之都”川港金融学子互访交流、“通信引领未来,网络连接你我”川港通信学子互访交流等活动。同时学院联合香港和川内部分职业院校共同开展“创新科技行”、“寻中山先生足迹,追民族复兴梦想”“两江缘 中国结”等主题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使具有学院特色的十大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语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作为学院的一大特色活动,应常抓不懈,学院将以此活动为载体塑造的特色校园文化应成为长期战略发展重点,以此为契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软实力,凸显学院办学特色,增强综合竞争力。在物质文化上坚持人文性,立足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在制度文化上坚持规范性,立足在约束激励中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在精神文化上坚持凝聚性,立足在引导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行为文化上坚持实践性,立足在身体力行中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予捷.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34.

[2]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8.

[3]张群,韩丽佳.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9.

作者:张丽丽 李泽虹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

摘 要: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拥有互融共生的环境和土壤,校企文化互融成为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也成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充分解析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进而构建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方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自身的建设实践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互融机制

作者简介:秦祖泽(1963-),男,江西湖口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严俊杰(1975-),男,湖南平江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ZJGA2009001);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XJK08CZC020);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高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研究”(批准号:ZJJX11ZY026)的部分成果,主持人,秦祖泽。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轮次的大调整,各高职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重新“洗牌”的严峻局面,“生存问题”已成为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在这一轮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中立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质量”是关键,“改革”是保障。高职院校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改革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求得生存与发展。工学结合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拥有了互融共生的环境和土壤,校企文化互融成为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也成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融合和构建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充分解析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进而探索校企文化互融机制。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校园文化即“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某一社会文化背景、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特质,不同高校形成了属于自己所特有的校园文化形态,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个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鲜明个性。专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和行业指向性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对身居其中的高职院校师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濡化作用。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导向、规范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企业文化的个性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学术界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2]人本性、稳定性和独立性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例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主办单位湘电集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战略,提出以“力”为特征的企业文化精神,“力道”文化已成为湘电集团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3] 企业文化的功能价值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在企业系统中起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校企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

文化即人化,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在文化共同属性的统领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对接点,这是校企文化互融的基础。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而校企文化互融能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是工学结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实现机制。

(一)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教育本质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通过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教育过程,高职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实践,使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磨练,并且置身于企业生产环境中,高职学生必然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为其成为“职业人”打下职业道德素养的铺垫。同时,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中为合作企业输入了优秀的文化因子,能够为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创新带来先进理念,补充和丰富企业文化系统。虽然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其本质就是学校与企业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双向交流,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本质。

(二)文化互融:工学结合的实现机制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途径。校企双方能否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机制得以良性运行的关键。在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的通道进入高职院校,能够有效补强高职校园文化的不足,从而对高职学生产生文化辐射作用。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学习形成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提前进入了职场,提前接触到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工学结合需要在校企文化互融互渗中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校企文化互融能够为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提供必要的育人环境。校企文化互融是工学结合人培养模式的实现机制。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与湘电集团形成了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校企间顺利实施,学院通过校企文化互融来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一,通过营造校园环境的职业氛围来引入企业文化。本着环境育人的基本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积极推进校园物质环境的企业化。在校园绿化美化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企业文化元素,如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湘电集团技术能手的风采(有国家技能大师董日中、牟密等);实训楼张贴湘电集团优秀管理人员的照片及其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经典语录;以湘电集团企业员工的工作服作为学生的校服等等。第二,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来注入企业文化。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办学,充分利用湘电集团的丰富资源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湘电集团内的事业部和分公司建立了15个稳定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与互融,湘电集团所倡导的“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文化宗旨在学校已深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与学校文化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了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通过共建学习型企业来强化校企文化互融。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流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应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流向学校,又应有学校的优势资源流向企业,从而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基于校企文化互渗融合,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既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也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三、校企文化互融机制的实践性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和深入,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校企文化互融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企业文化引入机制

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践行了“文化三进”的具体做法:一是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环境。将湘电集团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入校园,融为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外化为校园物质环境,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湘电集团杰出校友墙;设立充满湘电企业文化气息的雕塑、壁画、宣传标牌等人文景观;实习实训室引入湘电车间文化;举办湘电集团企业文化培训班;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让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学院师生员工的心灵。二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生课堂。湘电集团的“力道”文化是在湘电七十余年的发展史逐渐积淀而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和深厚的底蕴,是湖南省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为更好地融入湘电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文化进入课堂,学院开设了湘电力道文化课程,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托“职教新干线”建设了“力道文化空间资源课程”。另外,学校还设立了“企业家论坛”(侧重管理内容)、“专家论坛”(侧重技术内容)、“大师讲坛”(侧重操作内容)、“校友讲坛”(侧重创业内容)等。三是让企业文化进入学校管理。学院借鉴湘电集团6S管理理念,通过实行校园6S现场管理,使学生的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服务意识等得到有效培养;把湘电集团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用湘电“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来激励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进而转化为学院的办学精神。

(二)建立学院文化输出机制

湖南电气职院主动适应湘电集团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建立面向企业的学院文化输出机制,为湘电集团实现产业战略转移服务,为湘电集团构建学习型企业、创新性企业服务。第一,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湘电产业建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系企联合构建“湘电电机学院”、“海诺电梯学院”、“湘电风能学院”等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湘电集团培养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二,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员工培训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对员工素质更新的需求,学院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岗位培训、岗前培训,每年为湘电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干部队伍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等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和各层次的管理干部、管理人员培训,年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根据湘电集团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需求,帮助湘电集团员工建立“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享受世界大学城资源,为湘电员工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第三,建立面向湘电集团的技术输出机制。根据湘电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电气职院与湘电集团公司电机事业部成立了“电机研究所”,与湘电风能公司成立了“风电技术研究所”,与海诺电梯公司成立了“电梯技术研究所”,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方面提供服务,目前,校企共同开发产品23项,获得专利19项,为湘电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校企文化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充分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既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让校企文化渗透在工学结合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以文化为纽带来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既让高职学生在车间生产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又让企业员工在文化互动中得到学校文化的滋养,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的和丰富工学结合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

[2]魏杰.企业与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

[3](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0-12.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秦祖泽 严俊杰 汤忠义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刘伟(1987-),男,陕西西安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哲学硕士。

袁旭(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工学硕士。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下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网络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丰富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道德教育,蕴含在网络之中,存在于教育之内,内外结合,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逐渐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又一突破口,在新时期它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内涵及价值,对于综合提升“人”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1.网络内涵

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网络道德是如何合理、正确应用网络资源的价值与行为指导。在3G、4G等手机媒体新型的时代,新媒体与网络的关联性显而易见。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内涵需要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们加以理解和掌握。在认识网络客观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作为网络主体的人对于网络的重要作用。“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这是人们如何规范网络道德的重要环节。

2.道德内涵

网络道德中重要的一方面是“道德”,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历史渊源等有密切关联。目前网络正在以其特殊性不断适应人们的要求,给人们以多样的感官体验。辩证地看,网络道德向人们提出了道德指向性,在网络世界中仍需要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规范网络主体行为是必要的。“道德主体只有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自觉自愿自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认同并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能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自我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1]大学生们作为一支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需加强“三观”的学习,逐步形成健康成熟的观念。大学生们需从我做起,关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涵,关系自我的价值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自控力,宣传网络道德的规范力和价值内涵。

3.教育内涵

教育内涵成为网络道德如何输出和提高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网络道德不仅是大学生个体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更是高校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提高大学品味,凝练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多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内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牌文化项目建设,增大投入,加强多校联系,使大学生们切身体验到网络世界的道德指向,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内涵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的综合力量能给予人们足够的道德力,但更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体味公德的内涵,促进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应用并完善,切不可因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忽略道德力,从而出现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关系到学生的个人规划与成长成才教育的效果,更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

1.目的性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有其目的性的。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尤其是对于网络线上和线下的同期建设。在高校内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紧密,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识力和判断力;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多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大学精神的凝练不仅仅要熟识院校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渊源,同时需要师生互动,在古与今,传统与时尚,硬件与软件,积累与成效之间建立合理的关联,从而体现出本校的特质,从而凝练精华。更多的网络道德力能给大学校园文化以新鲜的途径,帮助学生辩证地理解网络道德,更好地树立“三观”。

2.多样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多样性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关联的多样性。多重内容结合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网络技术多样性毋庸置疑,终端形式也日渐丰富,而网络传播信息的可见形式更是日新月异:图、文、声等基本因素在技术手段下表现地更为多样,因此形式着多样的教育途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内涵与其他教育内容有密切关联性,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主题教育等;关联性赋予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广阔的外延,同时也给予了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

3.长期性

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长期开展,在确定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后亟待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在高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同时需要形成多方面合力帮助教育活动有序长效地开展。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行为规范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在教育成效中突出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成果,因此建立、适应、反馈、互动、提升联动机制成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发展同样也带动着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期进行,在交流和互动中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分享网络道德教育成果,更为合理地吸收和配置资源,为合力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道德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也促进者校园文化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成果显著,仍需要各方面共同促进,让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所需,让网络资源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最为丰富的资源库,共同展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学检 刘强.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312页。

作者:刘伟 袁旭

上一篇:中小型餐饮企业食品安全论文下一篇: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