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念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探讨

2022-09-11

1 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 越来越多企业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作用, 最初以大型企业为主, 现在也有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引进管理会计, 以协助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预算和规划、控制与反馈以及业绩考核评价。

除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外, 由于管理会计的日渐盛行, 还催生了“注册管理会计师” (CMA) 这一职业, 其考核不仅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有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工作经验, 这一“高门槛”也把很多看中管理会计师的行业价值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考生拒之门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现有持会计证的会计人员1500多万, 但当中注册管理会计师只有40多万, 真正管理会计人才缺口保守估计达300万。可见, 管理会计师对企业的重要性及其当前的紧缺。

2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 它较为微观。按照传统的定义来阐述“工学结合”, 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无论以什么形式实现工学结合, 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工作, 相当于半工半读。在这里指的工作并不是模拟的工作, 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 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并给予相应学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下, 管理会计的实训、实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质量和效果决定了学生能否充分掌握实际应用中所需的理论以及能否将所学的理论通过各种实践迁移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 对管理会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3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概况

管理会计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 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 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 制定计划, 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 并对业绩进行评价, 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会计的分支。

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 (CVP) 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责任会计等。但由于学时的限制, 一般的管理会计教学会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放在前半部分、即从成本性态分析到全面预算等内容上, 而教学难点则是变动成本法、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等。

4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科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建议

4.1 重构课程体系, 确立围绕“工学结合”定位课程目标

在课程体系上紧紧围绕企业的管理会计岗位要求开展设计, 建立以岗位需求、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模块。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深入到多家管理会计应用较完善的企业中对管理会计工作和岗位进行了解并作必要的统计, 总结管理会计岗位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 进而归纳这些技能和方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构建完整的岗位、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而教材的编撰需要紧贴课程体系设计, 和课程模块设计一并构成一个课程目标重构的有机整体。

4.2 调整现有的教学目标

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即为用人单位提供实践能力强、能马上投入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 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 面向企业能满足用人单位对管理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 (2) 就学生的内在修养而言, 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即会计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群相关领域岗位的技能等专业技能。再者, 学校不能一味以自身出发培养学生, 必须以企业的角度出发, 真正做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工学结合”则可以连接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机制。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调整过程中, 必须在“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 进行必要调整。

4.3 合理调整教学模块,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上, 理论教学需要占一定比重, 但教师要调整思路, 不能再一味地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评价来学习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按照前述的分析, 我们必须要进行调整。但调整需要循序渐进, 因此现阶段可以在原有的课程模块上进行调整来实现逐渐转变, 从而适应“工学结合”对教学模块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原有的教材内容划分和增补, 构成四个基本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改革进程在这四个模块中进行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的取舍, 由于学时有限, 某些模块可以减少学时甚至取消, 改成学生课后完成。因此, 授课老师不一定要按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编排教学内容, 但专业技能模块则必须保留甚至分配更多的学时, 因为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工学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 在案例选取上, 目前教学中所运用的习题、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情况为主, 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能很好体现我国各类型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研团队尽力收集整理我国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中的企业既运用了“本土”的管理办法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需求的方法, 值得我们参考。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学校需要根据国家倡导改革的机会, 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摘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经营服务的一门学科, 国家对管理会计的改革, 对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理念下的管理会计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姚辉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 2015 (10) .

[2] 汪振刚.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商情, 2012 (45) .

上一篇: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PM2.5研究下一篇:新形势下解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