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文章对工学结合下高效教育模式的现状和时代意义进行研究,并针对工学结合下高校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论文 篇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等的转变,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是一个环环相扣、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也应该随着教学的改革进行转变,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心理防护、网络等方面优化社会资源,浅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高职院校“大德育”工作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大德育 工作体系 构建

【基金项目】此文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德育科研基金项目内容——“基金项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08-JY01)”。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学校培养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从学校、企业、心理防护、网络等方面优化社会资源,构建一个环环相扣、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整体协调的 “大德育”工作体系。

一、建立学校育人网络体系

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对学生的大德育工作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包括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校外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应采取“分工协作,统一管理”的模式,动员全院教职工的力量形成合力来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一)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学校要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完整的德育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各系(部)要建立以系党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以及系学生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二)要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功能。在高职院校中,由于教师队伍重技能、轻教育,许多老师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教师、学校学生处、辅导员的事情。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只管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教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的过程中,也应当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具体环节,都应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共同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要在校内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网络线。这种网络线应从学校各种职能部门出发,建立和搭建:①学生处——系书记——辅导员——学生;②学生处——学生组织——文明岗——学生;③教务处——系主任——科任教师——学生;④团委——团干——学生;⑤总务处——宿舍管理员——学生;⑥总务处——后勤人员——学生;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系学生组织——班委——学生;⑧学校——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这个育人网络线能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建立企业育人网络体系

共同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是全社会的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学生的“师傅”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一,他们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及职业素养。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开始“工学结合”,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育人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承担着一定的任务。要在企业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的同时,也应提高思想认识,承受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要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己任承担起来。对学生的使用要制定一定的人才培养规划,学生实习过程中要参考教学模式有规划地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内容、教导方法,把行业、企业需要的素质要求,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贯彻于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从社会人才培养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而不是当成普通员工使用。

(二)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延伸。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专业活动,请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为学生讲解有关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开展学习先进活动,把企业中的先进思想、爱岗敬业的精神传给学生,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接受企业精神。通过学习活动,通过师傅与学徒的传、帮、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育人、实境育人的作用。

(三)全方位渗透企业文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力求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追求来引导学生;内容是相似的,都是运用一定的价值观、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作为导向,激励员学生。全方位渗透企业文化,一是,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渗透企业文化。结合高职学院的校园实际,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渗透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形成标识清晰、容易接受的形象视觉系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学生。二是,在校园中文化中渗透企业中的文化元素。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把企业管理人员送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组织企业专家和优秀典型员工到学校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向学生普及企业文化、工作规章制度教育、工作纪律等,使学生对企业的状况和要求有初步认识,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三是,让学生在实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加强学生对实训的反思,开展企业文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企业中的先进人物典范,学习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适应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并在内心自觉认同企业中的职业形象和身份,自觉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建立心理防护网络体系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大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实、抓好。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的工作理念和“面向全体、区分层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工作思路,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了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

(一)加强组织建设,制定有效工作制度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具体组织和实施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比较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序地正常进行的保障。高职院校应,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建立多级信息报告制度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体系实施意见》(粤教工委思〔2009〕14号)指出:要努力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防护网络体系应包括企业在内,除了要在学校建立宿舍(心理协会会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院(系)级(心理辅导站兼职教师)——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外,还应在企业建立企业宿舍或者企业建立心理信息员,按实习区域建立心理健康兼职辅导老师,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兼职辅导老师要接受常规的培训。同时,要在企业实习队、专业、系、中心、学院建立多级信息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恢复。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对学生做好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就要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使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学生下企业之前,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纳入到教务处的教学计划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编写课程,课程教学老师应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授课。课程内容除了要传授一定的心理知识外,还应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四)深入企业,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常常会比较隐蔽,且不轻易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进企业尤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充分利用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还可蹲点企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随时解答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并提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及时处理学生工学结合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建立信息网络教育体系

信息的传播快捷、生动、开放、交互,能实现跨地域性,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增强,这给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应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信息传播的跨地域性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大、形式多样、便利及时的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的开展能更契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网络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搭建德育工作的信息沟通平台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新型平台,使得师生双向沟通交流更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交流更及时、更广泛、更深入、更频繁、更有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突显,“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这些平台包括建立学生德育工作专题网站、网上班级通讯录、电子信箱、网上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德育工作做到全覆盖、全天候,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校园网、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和相关网络软件构建,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高职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定时发送学生生日短信祝语、节日短信祝福,温馨提示,关心学生,优化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使得德育工作更全面、更具实效。

(二)开发德育的网络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应善于利于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德育信息,通过信息文化的教育功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调控,渗透德育的新内容,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德育的直观性和感染性。如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学生网络党支部,开辟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生活,网上党员与学生谈话,建立党员QQ群,红色网站等。教师们也经常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提高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把德育工作延伸到新的领域,通过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既使教学方法得到改革,又能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目的。

(三)提供网上学生服务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校内信息渠道不畅通,往往导致各种学生服务工作滞后。高职院校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提供快速、便利的服务,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飞.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职业时空,2008(09)

[2]易际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探.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3]甘慕仪, 徐刚. 把握工学结合特点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04)

[4]罗晓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索.职业技术教育, 2007(23)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作者简介:

周紫玲(1979年10月出生),女,广东电白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彭忠祥(1966年6月出生),男,湖北荆州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作者:周紫玲 彭忠祥

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论文 篇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教育模式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文章对工学结合下高效教育模式的现状和时代意义进行研究,并针对工学结合下高校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校 教育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谢荣(1980- ),女,河南南阳人,南华工商学院体育艺术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广东 广州 510507)

工学结合即高校要求学生把在校学习与到企业进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实践中,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工学相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把国际教育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的职教特色相结合,使得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下高校教育模式构建的现状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只强调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很少去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还使得学生更容易忘记所学的知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根据大脑的性能来构建的。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也并不是完美的,还存在一些弊端:

1.实践教学形式化。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模式,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形式化,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本身对待学习就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个毕业证就容易找工作,一切都不用担忧了。因此,他们在平时的考试当中作弊,以此拿到所谓的“好成绩”,对待实习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认为只要熬过实习阶段,拿个实习证明便可。许多实习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工作状态,还是爱玩的心态。第二,现在许多高校招生只注重数量而忘却了质量,不管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和实习,只要学生能达到学校所设下的绩点要求便给予毕业,这种只注重形式的教学模式就算构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无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的积极效应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依旧很偏向理论教学,学校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实践的时间,短期的实践并不能够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与实践结合后的产物。

二、工学结合下高校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应该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以培养出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为主线。为此,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应当是: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适度对毕业生进行基础知识理论传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高素质。为此,各大高校应在工学结合下积极探讨教育模式相关构建对策:

1.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教学。为了实现高校新型的教育模式的构建,各大高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将传统的形式化教学转化为多元化教学。首先,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为实践教学打下重要基础;其次,教师要转变“单纯传授考试知识,学生埋头死记”的传授方法,扩大其教学知识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再次,各大高校要对毕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完成所修学分绩点标准的基础上,也要对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相关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转变,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从制度上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在同样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由于专业不同,具体的实现形式也是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由于职能性较高的专业是靠技术娴熟来取胜的,因此,必须靠顶岗实习、实战演练来培训学生。而对于职能性不高的专业课,则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载体来进行培训,逐渐掌握每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来配合好教育方案,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并能够成功地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伦理法治等知识的传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教育模式建设进程。

2.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构建符合专业、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背景,各大高校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作能力,加大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以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完善、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并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拟设相关的职业岗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深学生对不同职业岗位的了解,从而更快地抉择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各大高校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有效划分学生的学习重点,如在大一、大二学年,课程设置可适当向理论教学倾斜,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到大三、大四学年,课程设置要着重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创造时机让学生与社会提前零距离接轨,从而以时代人才需求为标准更高地要求自己。除此之外,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进程,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共同发展。

3.深化校企间的强强联合,注重实践教学进程。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战演练两个方面都应成为衡量高校发展质量的元素。从我国各大高校发展现状来看,高校普遍理论知识学习方面表现相对比较突出,为了改变此现状,各大高校要积极深化校企联合,注重实践教学进程,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各大高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一个优良的技能训练基地,企业起协助作用,充分利用校园这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毕业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根据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调整训练进程,确保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跟上学习进度。再次,花费一定的资金专门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教学和开讲座,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企业魅力,了解企业所需人才,从而明确方向,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训练基地。与此同时,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摆正自身学习的态度。学生应努力配合老师,遇到问题积极请教,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时代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恰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之所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因为学生不仅是有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知识分子,还是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的高端人才。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这样的态势就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如果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应用到社会,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那么这样的人才就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不仅可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引领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拥有更多的知识、人才,就有更多的力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培养人才,不断积蓄力量才能爆发,才能不落后于世界各国,也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工学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个国家得到长远发展的有利途径。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采用“工学结合”这个教育模式来培养出具有高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辜川毅.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2]姚芬.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工作特点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曾凡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3).

[4]朱明.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破解专业建设难题——我院安全防范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1).

作者:谢荣

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工学结合是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伟(1972- ),男,青海西宁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机床及编程、数控原理等。(四川 都江堰 611830)

一、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工学结合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争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资源和环境。学生在校内为受教育者,按照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校外为“职业人”,则按照市场实际标准进行实训实操,完成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不仅能够增强院校自身与社会的适应度,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创造出理论水平高,生产技能高,满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还没得到政策支持的工学结合便是其中一项。不少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学术研究、德育工作的组织进行,既不重视也不管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而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更愿意接受有经验的工作者,对与高校对接的工学结合并不感兴趣。尤其是在政府没有制定有效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的背景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愿承担学生定岗实习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也就没有参与的热情,工学结合缺乏落脚点。

2.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学生最关心的无非是学习的效果和实用价值,工学结合是检验其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工学结合实践涉及学校内部体制调整,可能会增加学校办学开支,困难较大;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普遍重视的是一般的教学管理、学校基础建设等,很少会去考虑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机制建设问题,既没有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机构,更没有相关的师资和制度保障。学校对工学结合进行冷处理,造成了工学结合只能停留在少数教师的想法上、落实在口头上,最终导致了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无法真正落实。

三、工学结合实践的解决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要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与推广,必须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发展方向相符合。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背景下进行工学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创新要求之一,也是高校教育实践转变观念的一种创新模式。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为定位,开展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以专业技术实践为特色积极调整思想,根据公司人才发展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为根源、学以致用等教学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同时推进实践教育,尤其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推动工学结合;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道德责任教育、团队敬业作风、自主性教育当作落脚点,推动学生实践操作水平持续提高;最大限度地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推动学生技能培养与工作要求相结合;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借助校企合作这一渠道,系统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实验实践,推动校内学业考核与公司工作考核实现完美统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工厂车间进行实践教学。

3.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编制系统,以工学结合发展观引导人才培养战略方向,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相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第一,调整工学结合专业标准。在相关指导委员会的辅助下,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共同设计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标准规划教学进度。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和人才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学实践,努力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转变为“了解—实习—实践”逐层递进模式,积极贯彻“双证书”毕业标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表示为“2+1”教学设计,即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规划。“2+1”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两个不同的育人主体,学校课堂环境和企事业单位实践环境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体现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教育主旨。

第二,设计学生实践课程要求。依照高校职业教育要求,设计出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模型,完善高职教学课程不同角度的实际标准,保证较高的教育水平。在教育方案中,将工学实践教育内容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相协调,内容包含学生素质教育、专业了解、专业技术实习、专业技能实训、实习鉴定、就业鉴定、毕业论文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完成都将为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发展学校与企业配合模式。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模式,这是高校培养人才与发展人才的合理途径。首先是积极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筹集资金;其次是借助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具体操作程序上说,企事业单位对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始终都比较低,其关键影响因素在于,参与工学结合往往会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压力而不是效益,企事业单位需要就职位问题、安全问题、控制问题、工资问题、开支问题等诸多元素进行调整。工学结合开展初期,学校方面往往喜欢把学生统一调派于同一个企业。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节约资源,但是实践活动的质量始终不高。接受学生的企业压力非常大,但又出于情面的原因不得不去负担,在实践过程中则对学生敷衍了事,学生的实践工作始终无法深入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也无从谈起。还有,在工学结合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专业不对口、工资拖欠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学校负责人还有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沟通交流,深入发掘一致利益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才能做到真正结合,实现双赢。

第四,发展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发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建设工学结合模式,科学合理地规范任职标准还有准入体系,招聘具备相应工作经历的老师。招聘过程中,重点关注老师自身职业道德、工作经验还有技术研发水平等方面,并建立培训机制,推动老师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发展。另外还要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在企业单位内部选拔具备相关工作经历及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者做学校的兼职教师,真正实现专兼结合,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育人水平的提高。

第五,推进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全面贯彻“2+1”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根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专业实践教学细化成不同时期,首先是专业了解和技能训练时期。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了解过程,大约需要1、2周,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目标、内容。从第三学期重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大约持续2、3周,学生基本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是职业鉴定时期,需要在“专业了解、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鉴定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是检查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技能的主要时期;最后是预就业、顶岗实习时期。预就业、顶岗实习主要还是应该安排在第六学期,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企事业单位吸纳人才奠定基础,最终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2]龚小勇,包华林.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12-11-16.

[4]张传军,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12).

作者:李伟

上一篇:信用信息信号传递机制分析论文下一篇:现用小学语文教材特征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