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实践下小学体育论文

2022-04-27

互动教学实践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1:

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在体育活动中师生互动比较频繁,但是互动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难以准确为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在激励学生运动方面的言语互动效果也十分有限。针对此,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的设计,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从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并总结如下:加强课堂观察,保持对学生提问的敏感度;设计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规范教学示范,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融入小组合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现状可知,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意识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采取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依然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过去小学体育教育中,由于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师对几十个学生,所以很难做到一对一教学,这样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完全关注,同时教学的内容比较死板单一,主要包括球类活动的教授,操课的练习等,更多时候学生是一对一进行练习,缺少集体活动参与。为应对新课改要求,教师需要调整授课方式,更多地采用互动教学开展授课活动,在课程设计上多采用分组授课。例如,教师可以依据授课内容,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授课,其他小组可以开展练习。小组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新课改要求学生能达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协调发展,而教师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学生开展互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自信,促使小学体育教学不断进步。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通常都是以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热身运动、演示体育运动技巧、自主练习、自由活动等几个环节为主要部分,这种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及兴趣。基于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需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并坚持平等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为师生互动奠定基础。小学体育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频率很高,但是,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经常是以命令者的高姿态出现,这样会影响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限制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让教师无法有效获得学生的反馈,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针对此,教师应树立生本理念,基于平等的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二)设计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小学生在进入课堂后注意力并不能保持长久的集中,这是这一阶段学生所存在的基础特点,其很容易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出现走神、发呆的问题。尤其是在比较难的体育篮球知识和技能点的讲解时,一旦方式方法不正确,未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最终失去对小学体育篮球兴趣,使相关的课程开展困難。传统的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大多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批评,或者通过增加运动量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等形式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然而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十分有限,很多时候都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进一步酝酿,影响最终的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而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能降低学生上课的心理压力,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运动锻炼、参与师生互动。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上做出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将体育游戏引进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准备体育游戏,合理安排互动情节,可以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条件。

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跳长绳”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动力,教师参与学生队伍,与学生共同展开跳绳练习。为了锻炼学生的跳绳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整摇绳速度,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耐心指导学生在调整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不断尝试的勇气;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花式跳绳比赛,通过示范跳绳花样,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在游戏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被有效拉近,继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优化教学示范,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示范教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示范有着诸多的好处,不仅可以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教学示范来提高动作的规范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为学生展示所要学习技能动作的动作形象、技术结构、动作方法等。在示范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示范内容,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在示范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示范内容,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动作指导,技能动作,按正确的动作方法,完美地展示给学生,同时设计正、误动作对比示范,强化学生的印象,并通过语言与学生实时交流,随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其次,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示范方法,如指定学生完成所要学习的技能动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设计师生合作示范环节,让学生充当“助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成为示范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用规范、准确的语言配合示范动作,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提高示范教学效果。

(四)依托小组合作,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组合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体育项目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为确保各小组的有效建立,可以在小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分配等方面与学生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个人个性和特长,协调各小组的实力,同时尽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再如教师在各组学生展开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运动,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错误,指导他们发表自我的观点,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迎接挑战。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活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小学篮球的竞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加入“3V3”的竞技游戏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提高,将学生分成三人小队促进学生的篮球技术进步,并且改变传统的单一动作和技巧理论,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配合欲望和胜利的渴求心,让学生能长时间地集中精神,放松身心,最终达到培养师生互动的目的。

(五)进行角色互换,增强在师生互动中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之所以较为不足,未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主要是受到角色方面的局限,在展开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体会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小学生也未能知晓教师的教学展开目标,而此种角色方面的局限和隔阂,会使师生二者之间在互动,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往往均会将自身的思维局限在以自我为核心的状态下,难以冲破限制更好地了解对方,而在此种情况之下的互动,就会在限制的状态下失去根本价值。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若想保障师生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还强调于进行角色互换,提高在师生互動之中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应重视和小学生之间互换角色,可让小学生做体育课堂中的“小老师”,让其能感受到在备课以及指导环节中教师的不易,而教师也应投入小学生的团队中一同加以学习。在此种角色互换中,可使师生之间均感知到教、学的根本内涵,进而可在推动师生二者之间的充分理解以及更为迫切地实施互动等方面上产生较好的效用。

例如,在讲述足球运动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和小学生进行角色转化,让小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更为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足球运动的技巧,如在展开足球运动技巧的讲述工作时,由小学生作为课堂中的“小老师”,先自主地摸索和了解足球运动的技巧,而后加以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小学生加以指点,并对其讲述成果进行评价,以便保证运动技巧讲述的正确性。体育教师也应投入此种学习状态下,努力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小学生也会更乐于和教师接近,进而更能保障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六)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运动的展开不可仅限制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二者之间的互动也不可只限制在体育教学中。拓展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以个性化模式进行,体现加强重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渗透,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实现全面提升学生体育游戏学习效果的发展目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固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缺乏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不能通过针对性教学方法帮助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在此背景环境下,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可以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合理渗透其中,结合学生基础学习水平角度进行提升和探究,从而保障以学生个性及兴趣方向为核心设计科学化的拓展活动。在新课改下,终身体育也成了实施体育教育指导的重要观念,而结合于此,教师也应将促使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习惯作为重要的着手点,不但要重视实施体育课堂中的有效互动,也务必重视展开更为丰富化的课外拓展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向课外环境中加以拓展和延伸。而在展开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并无限制性的要求,所以小学生也会和体育教师倾吐自身的想法,使小学生可更好地表现出自身所具备的运动天赋。所以说,若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保障师生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运动技能,那么还要结合小学生所具备的相关特征,实施课外拓展活动的有效性设计,这样才能够在小学生参与课外拓展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有效性互动。在应用上述方式之后,不但有助于充盈小学生的课下生活,也有助于保障师生二者之间的互动切实发挥出作用,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进行体育学习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所在,最终可实现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这也能够在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出其他方式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运动会举办篮球比赛,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裁判的角色,除了按照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进行评分,还要根据球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和球技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在比赛结束后可以根据总分的高低选出胜利的一方,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篮球技能以及团队协作性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升华。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教师一定保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进而提升自己的篮球素养以及体育精神,增强师生互动。在展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能针对小学生的真实情况积极设计出课外拓展的体育活动,如能带领小学生投身于课外的健美操以及踢毽子等相关的活动中,这样就会使小学生在参与此项活动时,实施更为主动的互动,进而就可保障师生二者之间的互动效果,也可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效果。所以说,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务必要将课外活动拓展作为一项必要举措。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用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优化教学示范,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依托小组合作,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进行角色互换,增强在师生互动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

(宋行军)

作者:武涛

互动教学实践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2:

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互动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    要:为探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支持中小学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办学宗旨,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实施3年(2014—2017年)的成果进行实地调查,围绕“五项任务”所开展的工作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提炼出包括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4个方面的互动育人模式。该模式能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的服务功能,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盘活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利益方之间“责”“权”“利”分明的互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并将教育资源配置到小学。

关键词:育人模式;高参小;体育发展;高校;小学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1]。为了使小学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和谐地开展,使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设立了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2]。“高参小”的主要任务目标包括: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特色,缓解择校压力;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强化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协作共建、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关于高校参与小学的教学改革和育人工作,国内外已有先例。1983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处于危险当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紧急报告,报告提出如何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使高校和小学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发展[3-4],上述改革方案的实施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主题项目”(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项目”(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与无锡阳明山中小学等学校的教学实验(1995年)及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市多所小学的合作项目(2001年)等均是我国高校与小学合作发展的典范,有些项目的开展还延续了10多年[5]。虽然,我国在高校支持小学育人工作方面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但从合作方式来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有研究显示,高校与小学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3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学校[5]。

高校和小学合作之所以较难形成默契,有2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二者的合作主要依托于科研项目。一般而言,科研项目主要由科研团队来实施研究计划,很难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全方位参与小学的育人环节。虽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丰硕,但尚未见到有关高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的研究。二是从文献来看,对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高校和小学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进行探讨。那么,所谓的育人模式,其核心要素是什么?能解决何种教育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互动育人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对“育人模式”“小学课程发展”“高校与小学合作办学”“教育资源供给理论”等关键词进行了检索,检索到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新闻报道等相关文献60余篇,对其中的30余篇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明确了育人模式的概念,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内容框架。

1.2  调查法

对首都体育学院和各结对小学的10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深度探讨了如下问题:1)如何通过“高参小”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2)高校的支持能否解决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3)高校与小学在合作中各自的角色定位是什么;4)如何建立实现高校和小学各自诉求的合作机制。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文字编辑和提炼。此外,还对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办公室进行调研,获得2014—2017年有关“高参小”项目的计划、实施过程记录、评估报告、成果汇编等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互动育人模式的内涵

育人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服务教育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做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6]。育人模式既包括可遵循的教育规律,又涵盖可操作性的方法论。基于以上所述,互动育人模式主要从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4个要素来论述。

2.1.1  互动育人模式的指导原则

2.1.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重视人的全面发展[7]。“高参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体质健康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任务。以人为本是互动育人模式的首要指导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体质的整体增强,注重学校体育氛围的营造,注重全体学生基本技能普及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尽量避免为了片面地追求体育竞技成绩,而耗费体育育人资源。以人为本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育规律,不揠苗助长;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合理使用小学现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或配备符合小学生身心状况的教学器材。

2.1.1.2    整体协作的原则

整体协作原则是指有效地整合高校、社会力量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均围绕“高参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协调运行,发挥最大的整体效能。互动育人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高校、小学、社会力量等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又囊括了高校教师、研究生、高水平教练、培训人员的师资队伍。不论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教学人员的合作,都离不开多方组织机构间的沟通合作,最终实现协同参与“高参小”项目的实施。可见,整体协作原则是使多方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并形成合力的保障。

2.1.1.3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人在所从事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8]。互动育人模式的主体性原则包括2个方面:对结对小学而言,主体性原则体现在育人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既开放接纳,又不失自身特色;对高校和社会力量而言,主体性则是指能动地和创造性地为小学提供优质育人资源,积极参与到育人活动中。主体性原则对于高校和小学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1.2  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

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由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组成,包括高校职能部门、小学体育工作小组和社会力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委员会等在“高参小”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负责监督和协调,故未将其纳入到互动育人模式的组织架构中。

2.1.2.1    高校职能部门

首都体育学院是“高参小”项目实施的依托单位,具有优良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育人理念,共与6所小学结对开展体育育人工作。首都体育学院专门成立了以校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高参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并在首都体育学院校内招聘6位教师担任结对小学的兼职副校长,兼职副校长直接与小学对接具体工作。

2.1.2.2    小学体育工作小组

结对小学成立了“高参小”工作小组,由校長、体育工作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其中:小学校长与“高参小”领导小组对接,商讨“高参小”项目的重大决策;体育负责人与兼职副校长对接,落实“高参小”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课程负责人则主要负责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课程建设工作。

2.1.2.3    社会力量

互动育人模式中的社会力量主要是指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而参与到“高参小”项目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高参小”项目实施过程中,课外训练、体育器材的采购和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是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招投标工作结束后,具体事务均由体育俱乐部或体育企业来完成,这就需要社会力量负责人的协调配合。

2.1.3  互动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2.1.3.1    复合型管理机制

互动育人模式引入了传统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管理机制。在传统管理的方式上,“高参小”项目立项后,由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调研、集中研讨的方式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年度计划,由兼职副校长和结对小学负责人共同负责执行。学校财务处、资产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在项目管理的方式上,“高参小”项目所结对的6所小学相当于设立了6个不同的项目,每所小学有各自的育人目标、组织运行机制、协调方式及考核机制等,各所学校独立运行。复合管理机制有如下特点:1)管理工作职责较为清晰,比如,高校主要负责“财”和“帐”,小学主要管理“人”和“物”。2)每所小学可根据自身需求制订工作计划,在育人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1.3.2    保障机制

保障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人力保障方面,除了高校教授、博士等可作为优质师资,还在社会、高校公开招聘兼职教师、教练员。“高参小”项目实施3年来,共计有500多人次师资力量参与小学的体育育人工作。物力保障方面,通过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形式,为小学提供场地、器材、文化用品、赛事门票等物资。“高参小”项目累计购买场地服务的总额为600多万元,采购体育器材2万件,文化用品1万件,赛事门票4万多张。财力保障方面,截至2017年“高参小”项目投入的总经费累计达7 000余万元,投入金额逐年上升。文化保障方面是互动育人模式所特有的,属于无形保障方式。高校、社会力量将校企文化、育人文化资源配置到小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的育人环境。

2.1.3.3    考核评价机制

除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计部门对“高参小”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外,“高参小”办公室制定了以学年、学期和每月为时间节点的考核评价方式,例如,年度末考核6所小学的育人目标完成情况,学期末考核兼职副校长、兼职教师、教学督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月末考查当月教学实施及课酬发放情况等。

2.1.3.4    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目标导向和激励措施来引导“高参小”项目发展。互动育人模式制定了2方面的激励措施:1)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共同制定“高参小”育人总目标和总计划,并将上述目标和计划嵌入到小学的教育计划中,使小学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体育活动,从而使体育育人活动得到有效实施。2)制定教师的激励措施,对投身“高参小”项目的教师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

2.1.4  互动育人模式的实施方式

2.1.4.1    开启“专家式”的授课方式

为了使小学体育教学能有更高水平的教师资源,高校每年选派教授、博士或运动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到小学授课。授课的主要形式如下:高校教师直接到小学授课;与小学教师联合备课和授课;指导小学教师授课等。“高参小”项目实施以来,首都体育学院共派出教授80多人、博士100多人、运动健将近30人到小学授课。

2.1.4.2    开办多維度的培训课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9]。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高参小”项目设计了多维度的培训课程,例如综合类的培训、专业类的培训、学术研讨、汇报会等。2014—2017年,首都体育学院共为小学体育教师举办各级培训班12次,参与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达500人次。

2.1.4.3    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

为了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课程,“高参小”项目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切入点,以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为抓手,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近4年来,首都体育学院共为结对小学开发校本课程8门,出版教材10部,并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建言献策,部分小学还出现了“一校多品”的情况。

2.1.4.4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是小学体育工作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首都体育学院为小学设计了多维度“金字塔型”的课外兴趣班和体育俱乐部。其中开设的项目包括田径、健美操、舞蹈、跆拳道、武术、篮球、足球、国际象棋、网球、棒球等,分布在6所小学的40多个社团和兴趣班。学生参与的形式有:课堂教学、大课间(“塔基”部分);课外兴趣班、体育社团、班级代表队(“塔身”部分)和校级代表队(“塔尖”部分)。

2.1.4.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失是制约小学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首都体育学院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小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协助小学举办各级各类校内体育文化活动。“高参小”项目开展以来,共为小学举办校园体育文化活动30余次,购买体育赛事门票2万多张,添置体育文化用品1万余件。

上文对互动育人模式的指导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实施方式四大要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四大要素可确保“高参小”项目的有效实施,且4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互动育人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其方法论,且育人效果显著;但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教育难题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2.2  互动育人模式的作用

2.2.1  互动育人模式为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开创了新局面

促进教育公平是“高参小”项目设立的初衷。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的入学政策,例如按学区入学、多校划片和随机派位入学等,为学龄期儿童入学提供了政策保障,营造了公平的教育环境,但仍存在个别学区内小学办学资源贫乏、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升及素质教育开展不足等难题[10]。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能与2个因素有关:1)办学资源高度集中且分布不均;2)小学的办学相对封闭,与外界教育资源隔离。那么,开辟一条小学和外界资源的连接通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互动育人模式改善了高校和小学各自闭门办学的状态,开启了高校与小学的双向联动、合作共赢的局面,并成功地将高校、社会力量的优质办学资源配置到小学,这就为解决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2.2.2  互动育人模式为盘活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北京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家长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上好学”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上好学”首先要解决有优质学校可上的问题,如何提升小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小学知名度是“高参小”项目的重要课题。互动育人模式将高校、社会力量的优势育人资源整合并融入到结对小学,使小学有机会吸收校外教育资源的“养分”,从而提升其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高参小”项目实施4年以来,多所小学的办学实力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使部分学校成了“上好学”的最佳选择。同时,高校和社会力量通过“高参小”项目也实现了文化传承、高校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互动育人模式为打通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之间的办学通道,解决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2.3  互动机制使多方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更为分明

高校、社会力量进入小学易产生价值冲突、话语冲突、功能冲突和标准冲突[11]。这就需要一个能达成多方共识的协作机制,以保证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互动育人模式推出的协作理念,使高校、社会力量围绕小学体育的育人需求来开展工作,尊重小学的文化和办学理念;同时,使小学自主地、选择性地采纳高校、社会力量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体育服务。这样的互动机制使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之间的“责”“权”“利”分明,既有助于高校、社会力量融入小学,又有利于小学体育育人工作的自主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

2.2.4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优化了小学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部分小学存在学生体育需求多样化与小学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12]。 互动育人模式通过政府购买高校、社会力量的服务来助力小学体育发展,例如文化活动服务、体育场地租赁、体育器材和文化用品的采购、高水平师资的聘任等。这不仅丰富了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效缓解了小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2.3  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取得的成效

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紧密结合6所结对小学的实际情况,围绕“高参小”项目的5项基本任务,遵循互动育人模式的教育规律和方式开展体育育人工作,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见表1 。

3   结束语

互动育人模式将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有效地联结在一起,促进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科学有效地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首都体育学院“高参小”项目开创了高校与小学“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不仅提高了小学的体育育人水平和办学声誉,而且为自身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动力,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基本实现“促进小学体育工作科学、有序、和谐地开展,促进高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學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的双重目标。当然,“高参小”项目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2020年项目结束后小学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否能满足今后的育人需求;高校、小学和社会力量三者是否可实现文化融合;互动育人模式能否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区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10-28].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  舒宗礼,夏贵霞,王华倬. 高校承接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服务:行动逻辑、问题透视与策略跟进:以北京“高参小”实践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97.

[3]  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外国教育动态,1985(3):8.

[4]  钱在森.美国中学教育改革的近期动向[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4):4.

[5]  于倩倩.高师院校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4.

[6]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张景荣,赵永忠. “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8):72.

[8]  张秉福. 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与自我教育法[J].学科教育,2002(6):18.

[9]  胡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90.

[10]  施翔.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36):11.

[11]  金忠明,林炊利. 大学—中小学合作变革的潜在冲突[J].上海教育科研,2006(6):13.

[12]  朱玉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8):16.

收稿日期:2017-11-0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16TZ005)。

第一作者简介:文世林(198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田径理论与实践,E-mail:313811819@qq.com。

通信作者简介:陈钧(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chenjun@cupes.edu.cn。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作者:文世林 骆秉全 马克 李文超 刘晓华 辛迎喜 高原 陈钧

互动教学实践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3:

阳光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共同作用下,小学体育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众所周知,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阳光体育的推动下,小学体育课有了明显的变化,把学生的健康放到了第一位,突出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好多学校也制定了相关的运动计划,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使得小学体育改革不够深入。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彻底转变思想,对阳光体育运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根据该县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特点,从学生角度出發进行教学改革,确实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阳光体育  素质教育  身心发展

2006年,我国教育部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刊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重要决定,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面向小学生全面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做出启发与推动。发展阳光大课间使学生拥有了健康的身心。阳光大课间侧重的是细节、过程以及反思等方面。阳光大课间使广大师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正生活在阳光下,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锻炼。学校应结合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特点,尽可能地丰富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也要更加灵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只有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这样才能从所学知识当中发现其意义,进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才算是真正的学习。阳光大课间主要围绕小学生来开展,它追求的是人性化,学生只有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享受体育活动的和谐氛围,才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1  阳光体育运动理念

“阳光体育”的概念于2006年被提出,是针对进入21世纪以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滑的情况而提出的。综观我国近年来的小学体育教学,会发现其中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弱,体能下降,生病率上升,近视率上升。二是课堂教学思路陈旧,教育模式滞后。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实现引导学生走出书房、走到阳光下,教育部门开始关注并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在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指导之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以阳光体育为标准,重新审视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其一,尽管有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动,但是多数情况下,教师观念转变慢,尽管已经接触到了相关理念,但是在组织教学工作中仍然受到限制。其二,小学教师素质有限,从业人数较少,且城乡分布差异较大。其三,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比仍然比较小,受到资金投入、器械投入等的限制,在阳光体育推行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  阳光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发展

2.1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概念,关注到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启蒙。在阳光体育理念指导之下,体育教育工作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是融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中。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照顾学生的体能实际为基础,全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及发展。终身体育理念,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真正地实现发展,保障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最终实现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扎实的基础,全面达成发展,给学生以启发。

2.2 合理设置课程门类

合理改革和设置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我国当前的教学发展中,不同地区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差异,这与当地的经济、教育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学校发展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适当的选修课,如武术课程、篮球普及课等,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埋下体育学习的种子。

2.3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能够全面促成发展,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关注,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氛围,使体育课堂成为行走在阳光下的活跃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师,能够积极与学生沟通互动,促成发展,全面达成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实现课堂氛围的全面创设及发展。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遵循阳光体育理念,不仅是让学生身体进入阳光下,得到舒展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心理的阳光。

2.4 合理安排学生负荷

在组织体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遵循阳光体育的发展理念,需要关注到教师,实现发展,推动学生的成长。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强度。毕竟于体育学科而言,对学生的体能有所要求,由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负荷,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逐渐培养学术的体育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实现终身体育理念的建设于形成,为学生做好教育的启蒙。

2.5 创建特色, 彰显智慧

众所周知,在小学教学中,大课间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而且师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才智。当然, 开展大课间活动需结合体育特点, 这样的体育活动才有意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练, 由此展现出他们的特长, 这是一种竞争关系, 也是密切合作关系。体育活动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 使学生的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大课间活动中加入跑操, 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具耐力, 培养其耐力素质。学校也可根据场地大小, 或是每个班级的实际人数, 采用变队形或环形跑等方法, 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喊出口号, 同时配上富有激情的音乐, 营造一种欢乐气氛, 从而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尝试为学生构建终身体育的意识萌芽,启发学生进行成长,实现全面发展,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最终实现发展,完善教学工作。阳光大课间主要围绕小学生来开展,它追求的是人性化,学生只有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享受体育活动的和谐氛围, 才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在阳光体育指导之下,教师要对自身教学工作做出进一步的反思,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推动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步军,官卫英.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115-118.

[2] 李霞.特区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再认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16-17.

[3] 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17.

[4] 刘辉阳,朱勇,王冰洁.浅谈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20-221,227.

作者:尕让曼

上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