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04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课堂评价教师能够及时将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这是改善教师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关注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 而且应该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引下,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首先要改变自身的评价观念。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伴随着教师的评价成长的, 教师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了解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 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 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 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物质, 并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进其全面发展。

1 评价内容要真诚、有针对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课堂评价时, 教师要全身心投入,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 以情动人。如果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回答得真好”之类的表扬话语, 课堂评价则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 这样的表扬鼓励就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感到教师、同学的肯定是真诚的, 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有更好的表现。除口头表扬的方式外, 教师还应该是充分利用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两种方法。教师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宽容的微笑, 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 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 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互动, 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过度表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评价, 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 反而会使评价失去了激励学生的意义。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因此,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应该是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教师要能够从每个学生的回答中挖掘出他们的优点, 指出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身, 促进他们的发展。

2 评价准备要充分

教师如果想进行成功的课堂评价, 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评价准备。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预想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尽管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多元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求教师预设出课堂中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回答是不可能的, 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忽略课前对评价的预设。那些认为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境做出评价, 随机调控就可以了, 一切都是学生说了算, 教师无法预设的思想会使课堂评价变得盲目和无效。缺少预设的课堂会出现下列问题。

(1) 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评价过高, 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 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评价过低,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从欲望, 容易使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3) 学生求异思维活跃, 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教师因准备不足而无法应付。

因此教师要对课堂评价进行充分预设, 具体来说, 就教材而言, 教师要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就学生而言, 教师要清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例如, 教师在课前要考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 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教师应该进行怎样有效的引导;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会怎样回答, 有几种答案, 教师怎样评价不同的回答等。一旦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了细致的预设, 课堂评价就会变得更加精彩了。

3 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传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片面的评价。而在现在提倡的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 通过学生相互评价,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具体来说, 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外, 在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3.1 学生互评

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使学生获得自尊感的满足, 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同一题目, 同一个问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 学生的解答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学生互评,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不断地对学生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

另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困惑或解答的评价, 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使不清晰的问题变清晰, 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 也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

3.2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都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是建立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手段。另外,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可以防止由单纯的“他评”方式所容易造成的同学间的敌对情绪, 从而提高评价效果。

3.3 评价主客体的适时换位

现代教育评价观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的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做出评价, 教师与学生在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这种换位, 让被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 使评价客体由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变为主动地位,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语言要艺术化

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评价语言不在于用词的华丽, 而在于教师能否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本质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艺术化的语言, 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感, 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作用。

4.1 要注重用词的变化

在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使用“不错”“很好”“再想想”“你能比他还好”等评价语言。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长期重复使用相同的语言,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课堂评价也会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更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变化, 不同的评价角度都应该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要能够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他们的问题, 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样的评价语言既抓住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又能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 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如, 表扬学生时也要针对学生回答的特点进行点评, 而不是以“你真棒”一概而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并感受到教师赞扬的真诚。

4.2 提倡幽默化

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和严谨的, 这就直接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没有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要改变这个现状, 教师需要从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开始, 让课堂评价语变得幽默, 使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趣味。例如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 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橘子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橘子有60重。”教师此时并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而是笑着问:“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130厘米。”“不, 你身高大约130高。”学生马上回答:“不对, 不应该这么说。”说完后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就是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 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我们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 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 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 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习过程, 注重学用结合, 着眼全面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出发点,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扎实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 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 获得形象而有用的知识, 掌握灵活而生动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学论原则就是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 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上, 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 发展智能, 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 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正确评价, 可以有效总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 诊断教学的不足, 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晓霞, 李建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6.

[3] 郜舒竹.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数学教学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

[4] 陈亚明.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 2005, 9.

[5] 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8.

上一篇:新时代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