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

2022-04-18

[摘要]发展蓝色文化对青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蓝色文化是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内部动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然而,青岛的蓝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 篇1: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途径

F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但碍于制度约束,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品味不高,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交叉重合现象普遍,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监督市场运作,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合理化竞争,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2002,21(2).

[2]汤学敏,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

[3]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4]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巩慧琴 鲍富元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 篇2:

青岛蓝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发展蓝色文化对青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蓝色文化是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内部动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然而,青岛的蓝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为此,要加强青岛的蓝色文化建设,就要发掘海洋文化遗产,奠定打造蓝色文化名城的基础;加强蓝色文化教育,完善蓝色文化传播体系;做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打造“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统筹规划,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青岛;蓝色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一、青岛市发展蓝色文化的重要性

2009年4月,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发展包括海洋文化在内的蓝色文化,以蓝色文化支撑其发展,孕育其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换句话说,蓝色文化是蓝色经济区的深层结构,它在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等而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青岛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山东滨海文化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发展蓝色文化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积累。青岛市发展蓝色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

第一,发展蓝色文化是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生产力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产力是一个整合、开放的系统,是由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共同合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创造力。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力量,具有激发力、导向力、感通力三个作用。激发力赋予经济以活力,导向力赋予经济以价值,感通力则赋予经济以组织效能。良好的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动力支持。蓝色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是促进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进行交流的文化。青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新型的蓝色文化,发展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支撑的新型海洋经济,如贸易、物流、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还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如海洋娱乐、海洋科技博览和海洋文化艺术活动等。

第二,发展蓝色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内部动力。城市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社会的人性化与人性的社会化统一在城市中的特殊展现,它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城市内部格局的和谐,又要争取城市外部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实现城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蓝色文化是集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创新为一体的文化创新体系,强调人类不是大海的奴隶,而是大海的朋友;强调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全面进步,其产生的精神动力使人感觉到城市的亲和力,使人产生共鸣,从而有利地促进城市和谐。

第三,发展蓝色文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长期的生态干扰破坏与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致使青岛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调控能力减弱,海岸带破坏严重,海洋滩涂生物多样性减少,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消失。与传统海洋文化相比,蓝色文化有着更科学、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蓝色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双赢,强调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强调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程度要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有助于海洋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提高,既要反对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名来取消海洋开发利用,也要反对以人的需要过度开发利用海洋。

二、青岛市蓝色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蓝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亦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据估算,近年来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有效带动了青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人们对发展蓝色文化的深远意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待加强。当前,青岛市蓝色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在青岛市制定的《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没有像《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或者蓝色文化建设之类的规划。对于发展蓝色文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海洋文化遗产的具体统计数据及保护开发措施。同时,缺乏促进蓝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财政投入不足问题还较突出,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同类城市中比较低,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显得过少。专家学者简单地把蓝色文化等同于传统的海洋文化,实际上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支撑的新型海洋经济,如贸易、物流、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已经形成了新型的蓝色文化,这说明有关政府部门对蓝色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第二,缺乏蓝色文化建设的氛围。尽管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但他们的研究较少涉及海洋文化研究,如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文化传播研究、文化控制力研究和文化创新研究等,更谈不上蓝色文化的普及,缺少像海洋论坛、蓝色文化课堂、文化遗产宣传之类的活动。此外,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书籍也十分有限,以最能代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公共图书馆藏书为例,从市级图书馆到社区阅览室很少见到专门的海洋文化藏书。这些都致使群众对蓝色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第三,缺乏蓝色文化的传承网络。传承和建设先进的海洋文化有利于我们借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同时又受制于海洋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大力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文化传承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良好的蓝色文化传承网络可以通过生产、传播更多更好的海洋文化产品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海洋文化,从而大大促进蓝色文化的发展。就当前青岛蓝色文化建设来看,缺乏这样的传承蓝色文化的平台,缺乏蓝色文化专网,缺乏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蓝色文化信息服务体系,缺乏产权明晰的蓝色文化生产、服务和管理网络系统,这些都影响了蓝色文化的传承。

第四,缺乏统筹规划。由于缺乏专门的蓝色文化建设机构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导致在蓝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例如在青岛一些区市的规划中都有海上嘉年华、渔人码头、国际游艇会、影视基地、海洋主题公园、城市乐园、滨海度假城、海洋文化馆、海滨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从整体看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有的甚至打着文化建设的

旗号大肆圈地。

三、推动青岛市蓝色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掘海洋文化遗产

第一,提高认识,确保“蓝色文化名城”打造工作科学有序。一是提高认识。青岛市委、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海洋文化遗产是发展蓝色文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也是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基础,做好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事关蓝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些遗产是我国海洋文明历史及其海洋精神的历史见证,是21世纪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人文历史依托,是人们从事现代生活的人文历史参照,是人们现代精神文化艺术创造与享受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把海洋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上升到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把海洋文化遗产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二是加大扶持。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保证专款专用、专人从事,确保海洋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科学有序;建立“青岛市蓝色文化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为海洋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搭建平台,不断扩大蓝色文化的研究队伍,确保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专家参与论证与指导下确定。

第二,突出重点,确保海洋文化遗产工作扎实开展。青岛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域,历经齐鲁文化、近代海港文化的发展积淀,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无论是青岛先民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还是19世纪青岛开埠后相关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海洋文化特色。据统计,到2010年3月,青岛市有保护要素计3622处,其中主要有历史文化街区类18处、历史建筑类2 174处、工业遗产类16处、自然环境类1261处。下一步,就是要突出重点,对那些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海洋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现状进行调查,诸如对妈祖信仰及其天后宫、徐福东渡历史传说及其遗址、古港口、古航道、古文物遗迹等进行较详细的综合调查,并形成综合的和个案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保护和利用海洋文化遗产,打造蓝色文化名城积累资料。

(二)加强蓝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第一,大力加强蓝色文化教育。要着眼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向和当前国家的发展需要,把蓝色文化教育融入青岛市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党校的干部培训、农村扶贫中的扫盲教育等,使人们了解海洋文化的相关知识,借助数字技术特别是虚拟的三维动画技术,对发达国家的蓝色文化建设和中国优秀的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多角度、生动的演示,加深人们对蓝色文化的了解,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蓝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二,完善蓝色文化传播体系。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充分运用电视媒体、书籍杂志和影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蓝色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其中加强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信息工作尤为重要。据调查,全国1亿上网用户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90.96%,在30岁以下的占74.95%,在24岁以下的占56.11%。可以说,目前中国网民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文化信息工作对他们的成长进步非常重要。文化信息工作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保证。因此,在传播蓝色文化中要抢占“制高点”,创建蓝色文化专网,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蓝色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产权明晰的蓝色文化生产、服务和管理系统,打造富有自主创新含量的网络文化品牌,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蓝色文化的新阵地、传承蓝色文化的新平台。

(三)做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

第一,致力于丰富滨海街区的文化内涵。青岛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是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之一,1994年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2000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计划单列市”,2002年荣获联合国“中国人居环境奖”。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为发展滨海旅游业、打造“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青岛的旅游业还处于看海赏景阶段,从长远来看,要坚持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借助现有的滨海风情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如栈桥、八大关、五四广场、信号山、小鱼山、极地海洋世界等搭建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平台,使滨海街区有着更加丰富的品质内涵。

第二,打造国际知名的“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针对青岛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要素配套不均衡,一般性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邮轮旅游等高端产品少等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打造国际知名的“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一,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在“黄金海岸旅游”品牌的基础上,青岛市可进一步与大连、烟台、威海等旅游区域协作,积极发展国际海洋观光旅游,开辟联结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上邮轮航线,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游客的消费层次,把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相结合,打造以“海洋军事”、“欧陆风情”、“蓝色文化”等为核心的海洋特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二,突出“休闲”特色。可充分利用奥帆赛遗产,做好帆船知识普及工作,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帆船的历史,积极推进帆船运动的大众化、平民化。在金沙滩、唐岛湾等景区发展帆船旅游,大力发展海上泛舟项目,推出趣味帆船赛、帆船知识竞赛等娱乐活动,使“帆船休闲”成为青岛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围绕“休闲渔都”的主题概念,突出“海一渔一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山村民俗文化和以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渔村文化,开展渔家宴、渔家乐等接待活动,丰富“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休闲文化内涵。

(四)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通过电话调查、网上调查、邮寄问卷等调研方式,系统、客观地分析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尽快出台《青岛市蓝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支持蓝色文化建设的文件,全面规划青岛市今后5年蓝色文化建设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对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行业等作出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区市特点,分别设置影视、建筑设计、动漫等不同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带。

第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可通过设立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配套资助、贴息、奖励等形式,支持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文化创新,支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等途径,加强对本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吸引和激励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青岛创业;由政府牵头,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成立青岛海洋文化创意中心,与蓝色文化研究中心联动,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东北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中

心,促进国内外海洋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推动海洋文化产品走出去。推动海洋文化产品走出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要充分利用优秀海洋文化的普适价值,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品,使其既体现浓郁的青岛文化特色,又能为海内外大众所接受,充分利用中韩、中日、中法、中德文化周,利用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等活动,每年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有系统地推广青岛海洋文化,推动青岛文化走向世界。

(五)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第一,壮大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是青岛调结构、扩就业、增财力的现实选择,是推动蓝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要壮大现代服务业。其一,要突出发展海上物流业。不断完善以前湾港区为主体,以董家口港区、鳌山卫港区为南北两翼的海港物流系统,促进铁路、民航与公路等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其二,要大力发展海味餐饮业。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挖掘海味食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发展大众美食广场、海味美食街、海味快餐和连锁店等方式,形成像重庆火锅、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哥本哈根咸鱼那样的城市名片。其三,强化旅游公共服务。针对近年来自驾游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速公路主要人口可设立固定的自驾车游客咨询服务站,向游客免费提供青岛旅游咨询服务、交通指南,免费发放青岛旅游宣传资料,提升青岛“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

第二,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要改变传统观念,把提升蓝色服务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建立公开、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加大对不合理收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使诚信服务成为青岛蓝色服务的“身份证”;加快服务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提供家庭住房、提高专业人才待遇、解决家属就业等方式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服务业人才;积极完善服务集聚区的综合配套功能,真正提升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冰,刘宝森,张旭东.蓝色经济区:我国海洋经济的新“航标”[N].经济参考报,2009-08-12(3).

[2]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0.

[3]孙静芳.岛城再添8处历史文化街区[N].青岛早报,2010-11-11(9).

[4]毛公强,马庚存.青岛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82-83.

[责任编辑: 赵玲]

作者:潘娜娜

我国海洋文化旅游论文 篇3:

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的重点方向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开发是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稳定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缓解资源环境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9.4%提高到2015年的9.6%。据初步估算,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约6.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8%,高于全国GDP6.7%的增长速度,其中海洋矿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增速达15%左右,海洋新兴产业高速增长,海洋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成为领跑海洋经济的重要力量。据国家海洋局预测,到203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5%,海洋经济发展将进入成熟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加强。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海洋经济总量有限、发展方式粗放,现有发展水平不仅和海洋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与发达海洋国家差距十分明显。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海洋资源开发布局不合理,近岸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和深水远海开发不足并存,陆海资源环境冲突和矛盾突出,海洋经济构成中渔业、旅游、海洋运输三大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达75%以上,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鉴于此,着眼于新常态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出发,针对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应该遵循存量优化和增量培植、内部调整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将优化海洋开发战略布局、推动海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海洋开发国际合作等作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方向。

一、优近拓远,优化海洋国土开发战略布局

(一)优化海岸带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

要优化海洋功能分区和海洋产业区域分工格局为基本方向,加强近岸海洋资源开发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合理确定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功能,进一步规范近岸海洋资源开发秩序,控制近岸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合理划分岸线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协调不同岸线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持岸线的原始自然生态属性,严格禁止对重要生态功能岸线的开发利用,加快生态工程建设进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重点,促进海洋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着力推动跨区域海洋产业的空间重组,优化海洋资源开发空间布局和区域海洋经济分工。

(二)加快深水远海资源开发进程

强化海洋国土的主体地位,提升渤海和东海、黄海我国主张管辖海域的国土地位,并纳入沿岸地区国土规划体系。着力推进深水远海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战略布局重点由近岸浅海向远海和深水转移。优先推动对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开发,在专属经济区形成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产品生产基地,在大陆架区域形成油气资源开发基地。充分考虑南海与渤海、东海、黄海在与陆地地理位置关系及其海洋自然属性的不同,突出南海海域远离大陆本土、资源潜力大、战略价值突出、维护领土主权权益形势严峻的实际,以三沙市的设立为契机,科学分析与论证,谋划建设以海南岛和广东沿海为后勤保障基地,以三沙群岛的开发建设为重点,以海洋资源开发和中转贸易为主要方向的南海海上开放开发经济区,使之成为我国海上资源开发合作的重要基地、对外贸易的中转基地和维护主权权益安全的前沿阵地。

(三)强力推进海岛开发与保护

适应南海海上开放开发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海岛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离岸和岛(礁)基围填海的规模。强力推动港口和其他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海水淡化、海洋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建立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和中转贸易基地,加快海岛旅游开发步伐,大力推动海上城市建设,打造海上主权维护和海洋开发管理的战略支点。

二、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海洋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突出海洋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

从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贡献的角度来看,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监测服务等产业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扶持。为此,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为指引,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方向,引导消费需求方向,扩大消费规模。充分认识海水淡化在解决东部缺水地区重要补充水源的战略地位,制定海水产业化的税收和价格补贴政策,有效对接海水淡化供给与消费需求,扩大海水淡化产业规模,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海洋油气勘探开采的投资力度,并把深海作为未来的重点投资空间和新增长点,实现南海油气资源商业化开采。提升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深海油气开采、船舶制造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着力提升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以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契机,着力推动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市场营销、金融物流等海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邮轮游艇、休闲渔业等滨海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促进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产业服务化、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海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

改变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滨海旅游、船舶制造等原有粗放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减轻海洋开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强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适应当前国际发展趋势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围绕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两大环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加快陆域相关技术向海洋领域转化,提高科技对海洋开发的支撑能力。明确国家海洋技术创新的重点,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重点突破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深远海生物资源利用,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公共研发平台、深海科技平台等的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深海科技平台的建设,加强海洋公共技术创新。

(二)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建立完善的技术扩散、渗透机制,保证先进技术的优先选项和推广,以利益调节为动力机制,创造产、学、研、管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在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产业化运作三个环节上合理配置资源,促成各类产业要素的集成,加快集成创新步伐。加强海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建立情报、信息、代理、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加强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作用,积极推进各类海洋企业与科研单位联手,建立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推广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不断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稳定海洋科技队伍,营造让大批优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多渠道筹集解决海洋科技开发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加大政府引导性投资的力度,以此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进行海洋科技开发。通过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收取海洋倾废费和企业海洋开发费,为海洋科技开发筹集资金。设立海洋高技术人才培养基金、海洋科技开发基金和科技人员创新激励基金。设立科技兴海专项基金,建立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对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在海洋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产业化等层次上,滚动安排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重点海域以海定陆,实施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

加快开展污染物排海状况及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评估,按照海域—流域—区域控制体系,提出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染物的控制要求,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推动海域污染防治与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防治工作的协调与衔接。高度关注渤海海域,将海洋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强化沿海地方政府和涉海企业环境责任。

(二)加强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水沙调控的综合管理,维护河口生态健康

在充分考虑维持河口三角洲冲淤平衡所需入河口临界泥沙量、河口三角洲大城市供水安全最低需水量及河口/近海生态最低需水量等的基础上,拟订流域水利工程调控水沙的方案。启动重点河口区的点源、非点源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河岸带生态阻隔等综合治理工程,维护河口良好水环境质量。

(三)突出沿岸重点区域生态修复与治理,优化沿海地区人居和发展环境

基于沿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综合要求,以海岸带作为保护重点,强化对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着力推动河口、海湾和浅滩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加强海洋关键生态系统和功能服务区的保护。加快实施城市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工程,恢复海岸线和近岸海域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提供城市亲海和休闲空间,为促进消费成为经济新引擎提供支撑。

(四)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强化依法依规用海秩序

加快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围填海总量控制、海洋产业用海规模控制、海洋经济评价等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标准体系,不斷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法律基础,以高标准、高要求促进形成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倒逼机制,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五、加强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

(一)加大国际海域海洋资源开发投入

要坚持立足资源、超越资源,加快对国际海域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和产业化开发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公土的利益角逐。立足现有已申请获准矿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估,强化基础装备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多元化和社会化参与,加强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技术研发,加快深海资源开发步伐,促进深海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强化我国在全球大洋的战略存在为指向,进一步扩大国际海域资源调查的范围,积极推动新矿区申请,不断拓展我国在国际海域的活动和发展空间。

(二)积极参与国外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

契合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强和沿线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合作,打造海外战略支点。通过合作建港、港口租赁运营与港口城市间战略合作关系搭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沿线国家港湾资源开发,结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支持国内企业在沿线国家港口城市建立港口物流、海外贸易和补给基地。发挥我国海洋水产大国的优势,以当前我国实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合作,合作组建海洋渔业企业,建立一批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洋水产养殖、加工和贸易基地,促进海外渔业资源捕捞和养殖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积极参与国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促进能源资源来源的多元化,增加能源战略储备。转移海洋船舶制造、交通运输等过剩产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

作者:曹忠祥

上一篇:教师教育良心探讨论文下一篇:智慧化转型城市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