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看我国外交新特点

2022-09-11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顺应新时期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 是中国当下国际地位及世界力量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下的产物。其思想的核心是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建以合作共赢为宗旨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期大格局、大战略、大智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在当前国际大格局下, 运用大智慧顶层设计下的大战略, 是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战略思想, 是能够受益于当今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在新时期下中国外交的新任务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外合作, 确保国内和周边地区长期稳定发展, 完成两个一百年伟大民族复兴计划, 使我国的发展能够惠及周边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成为新时代下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完善国际秩序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

丝绸之路的说法源自于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方式。在两千多年前, 古代中国开辟了陆地和海洋两条丝绸之路。陆地的丝绸之路是启于新疆, 经过中亚, 最终到达欧洲;海上的丝绸之路则是经过了马六甲海峡, 到达印度洋。这样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将古代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了世界多个国家, 更具意义的除了这些劳动商品外, 是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友好情义, 最终赢得了沿线国家的认可和赞誉。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对过往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是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倡议, 它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 通过陆路和海陆贯穿了亚欧非大陆。

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 我国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 旨在从多个层面和领域推动沿线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 同时也能够刺激沿线国家间进行相互合作, 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模式。这种广领域、多层面的战略思维能够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包容和发展的倡议, 它的成功运作会帮助到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交互、贸易往来、民心相连。这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同时也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还能够有助于中国更多的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促进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的沟通和分享。而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 又能够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文化发展模式, 促进当地人的友好往来和沟通, 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的交流与学习, 并最终为人民带来坚实可靠的信任基础。自十八大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以来, 中国各有关部门通过共同努力, 推进了“一带一路”的进一步落实, 取得了部分成果, 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亚洲投资基础建设银行的成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亚投行的成功建立, 有效的增加了亚洲地区国家间的基础建设投资,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互通互联和经济一体化进程贡献了力量, 也为亚洲各国的投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平台, 它适用于多数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创业机会, 创造了各国间优势产业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为彼此的共同进步和成长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提供了便利。

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首个由中国倡议和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 其目的在于加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和互通, 实现联动发展, 共商共享共建, 共同打造出一条共赢之路。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平台。此次盛会, 一共有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五大洲的共计1600多名代表出席, 如此广泛的维度, 在历史上少有, 说明它已然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

二、“海洋强国”战略

(一)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中国对国家安全观念最早的认知仅仅局限在了传统安全领域, 但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形势下国际环境的变化, 国家安全问题的视域变得更加多元和全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曾系统论述过非传统安全问题, 在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报告大会中再次强调了新时期下中国所面临的多重安全威胁。

2015年7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 同时确定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这对于更好的促进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国、强国形象, 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 区别于之前我们党对于安全问题的认知,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 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所倡导的安全观念, 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倡导国际合作, 推进全球治理,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安全治理水平是和风险防范及抵御能力密切联系的, 因此, 想要深入推进国家安全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大国, 必须同时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抵御风险和管控危机的能力。

这其中尤其要注重发展国防军事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屡次发声, 坚持海陆共同发展, 同时更快更强的建设海防。

(二) “海洋强国”战略

和陆地一样, 海洋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 同时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也正因此, 海洋也逐渐成为各国利益争夺的场合。海洋不仅作为经济往来的“通道”, 其本身也是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资源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 “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而想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首先,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贡献点。近十年来,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更稳健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其次, 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海洋科技已经取得了不俗成就, 但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掌握海洋科学技术是成为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维护的重要支撑;再次, 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美丽海洋, 只有保护好了海洋生态环境, 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 振兴海洋经济, 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洋力量做依托;最后,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是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 当下又与周边多个国家存在岛礁主权及海洋划界纠纷。因此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的建设对于捍卫中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而以一只强大的海洋力量为依托, 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生态、创新海洋科技。

习近平海洋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落实, 是在总结了历届领导人海洋思想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背景和世界海洋强国发展经验后得出的成果。因而, 习近平海洋思想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首先, 习近平海洋思想是一种和平性质的战略思想。我们知道历史上众多的强国都是依海而兴、依海而霸。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平崛起, 发展对时代有益、对周边有益的海洋强国战略, 无疑是站在了人类共同体的高度进行阐释, 让世界对海洋强国的定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其次, 习近平海洋思想是一种生态性的战略思想。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海洋生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角度, 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并做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将建设海洋强国置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下, 为确保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努力。

三、结论

总之,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始终会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不管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正确义利观, 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海洋强国战略, 都彰显了在新时代下, 习近平总书记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内涵, 充分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气派和精神。

摘要: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这五年间,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力量崛起势不可挡。在新时代背景下,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也显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本文试从“一带一路”及“海洋强国”战略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交新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新特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 2017-01-20 (01) .

[2] 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4 (09) .

[3] 习近平.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 2014-4-16 (01) .

[4] 宫力.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初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七十九[J].前线, 2015 (03) .

上一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下一篇: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