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27

口感丰富的米食2020年的开端,一场疫情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暂别了社会餐饮。然而,这又是个思考饮食的好时机,我们该有怎样的饮食态度,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做到无害于香蕉叶卷米团生态,正是人类应该反思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篇1:

中法文化差异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中法文化的差异性,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去正确对待这种文化差异性并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首先,通过对文化含义的了解进一步得到中法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其次,再通过对饮食、节日和服饰三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得到中法文化差异性的重要原因;最后从这些原因中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取长补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重要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流;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具有着广泛性、地域性、人文特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不同的人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的,故此我们也可以从中认识到文化的源头所具有的差异性和文化在人类意识形态的认知之中所具有的同一性。文化源头所具有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各个地域中的社会存在的差异、同一个地域不同群体的社会意识的异同、同一个地域中同一个群体在社会历史上的异同和地域的异同;在人类意识形态中,这些不同文化却具有同一性,例如:中文中的“吃饭”和法语中的“Manger”相比,它们在语言文化的表达中是各具千秋的,但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根本上来讲都是填饱肚子的生理活动。正是这些由于各色各样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才形成了如今人类社会中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那么,在这些多元文化之中的中华文化与法国文化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从上面对文化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中法两国在地域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发展路线各异从而导致了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截然不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被海洋所包围,从古至今,法国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正是这种漂泊不定的海上环境,才造就了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个性。这些个性深深扎根于法国人民的思想之中,不仅为法国近代殖民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也间接地为法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路线提供了资本积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中国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生活日常都有着农业或多或少的影子。这种小农人家、安居乐业的环境让中华人民拥有了艰苦耐劳、朴质善良、团结一致的精神,这些精神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与每代人的精神财富融合,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民,使其产生信仰扎根于脑海之中,不仅为中华之崛起提供了红色信仰,还为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法两国在地域上的差异不仅决定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发展路线各异,还影响了饮食、节日和服饰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饮食方面上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因素。就物质层面说,饮食文化主要取决自然因素:就精神层面看,饮食文化却由民族生态文化环境所影响。根据相关历史文献显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早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时间里,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城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三大饮食文化不同风格的区域类型。又经过约四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等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位。这11个子属饮食文化依旧延续着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的三大饮食文化区的饮食文化风格,但在后人的不断创新和对外开放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主食古今一致,副食随时代潮流不断完善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至今仍然持续着,不断地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俱全菜谱。而法国的地域远不及于我国地域辽阔,故此受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区域,从而难以去追求食材制作程序中所体现的味道上的层次,而是去从根本上追求完美的食材得到十分单调却深得法国人民偏爱的菜系:对食材材质苛刻,以浓、鲜、嫩、肥为主,味道上偏向于酸、甜、咸等味道的普遍法國菜。这种菜系也受到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民族文化影响,搭配不像中国饮食文化那般讲究,比如中国饮食文化中一桌上有着多盘菜,这些菜各自的摆盘上和菜的含义上又代表着许多含义,但法国餐桌上搭配就没这么多要求,随意搭配,只要健康、有营养、管饱就足够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发达解决了法国饮食文化上生态文化环境上的难题,已经有不少法国厨师去尝试着学习各国饮食文化的长处,弥补自身饮食文化的短处,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国菜,迎合法国人民的同时也在面向世界。例如:灌汤波士顿龙虾、辣爆蜗牛等。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节日方面上的差异。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它是具有周期反复性、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殊日子。在这些特殊日子中传统节日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累和凝聚的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对比中法两国的节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两国在节日时间的规划上、节日的类型上和节日的风俗、庆祝内容上有着十分大的差别:1、中国的节日主要为法定节日和传统节日两部分,它们在时间的规划上,除了法定节日是由阳历划分外,传统节日都以农历划分为标准,有个别还会以气节的名字直接命名去,例如:清明节与冬至。而法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节日都是根据阳历来指定时间划分除了个别的法定节日;2、中国的节日是百姓的节日,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它们由民心生为民而生,通常都带着儒家文化和工农文化的文化色彩,没有西方国家那种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节日。而法国恰恰相反,它的节日内容以宗教信仰文化居多,多起源于法国文化之中的宗教信仰文化,例如:复活节、诸圣节和圣诞节等。其中最重要的圣诞节就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法国传统节日。但是,法国的节日也有一些非宗教性的节日,它们由文化启蒙所引发的文化艺术狂潮赋予生命,是法国在历史长河上宗教和艺术激烈碰撞的优秀文化产物。例如:夏至音乐节、阿维尼翁戏剧节等;3、在节日的庆祝和风俗方面上,中国多以吃饭为主,任何节日的环节都少不了一群人围在饭桌上享受美食和天伦之乐,正应了古人那句话:“民以食为天。”而法国节日的庆祝和风俗方面则受到扎根于法国人民思想的那种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个性的影响,多以聚集社交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为主,许多法国节日也可以被称为每个人通过节日活动相互了解与认识的社交节日。中法两国的节日各自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所凝聚,它们各自代表着属于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文化色彩,各具特色,都属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人类文化财产,不断在人类历史上添砖加瓦。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法两国在服饰方面上的差异。服饰是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上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文化财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故此,一个人的服饰不仅展示着自身的外在形象,也对外表现出自身内在的文化修养和自身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也起着弘扬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中法两国服饰各有千秋,在彼此的民族文化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异:1、服装特征的差异。与中国相比,受法国人民向往自由浪漫、崇尚冒险和洒脱的个性的影响,法国服饰在色彩上和设计上更具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不”:无论性别,无论季节,不论年龄而中国服饰比较保守,注重于场合、时间、人物,色彩上和设计上大同小异,多为普遍上的延伸;2、服装结构上的差异。中式服饰结构多以整体扁平型为主,主要强调服饰的立体空间效果,并且服饰直而松散,而西式服装结构分为立体,强调立体效果,服装更贴切;3、服饰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的服饰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可贵和最充满力量的颜色,它不仅表现在服饰文化之中,在思想上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法国服饰中,紫色象征着高贵的色彩偏好,这意味着注重赋予色彩一定的情感意义。从总体上来讲,这些差异性造就了两国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两者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故此,当今世界和平开放的环境中,两者应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在人类文化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在了解了中法文化差异的同时,身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如今这个开放的世界格局上,要扛起“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交流大旗,我们不仅要了解中法文化差异,也要克服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陌生感,从而做好中法跨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不仅要吸取法国优秀文化,还要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8.

[2]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本文指导老师:吴梦玲。

作者:周文金

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篇2:

蔬食让味觉回归自然更愉悦


口感丰富的米食

2020年的开端,一场疫情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暂别了社会餐饮。然而,这又是个思考饮食的好时机,我们该有怎样的饮食态度,如何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做到无害于
香蕉叶卷米团

生态,正是人类应该反思的。我想,能与整个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美食才是最值得鼓励的,不失美味的同时又能担当起一份公民责任,何乐而不为呢?这正是素食回归更多人生活并受到关注的理由。

多年前,素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能谈及的无非是佛家净素,或是为满足食素之人对肉食的口感而做的仿荤菜。直到七八年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健康的角度发现和挖掘素食,素食因被赋予现代理念而越发有力量,也有了“蔬食”的说法与概念。健康、环保、护生、创意、乐活……越来越多的关键词诠释了蔬食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同时,很多国家的人也对蔬食都有由衷的爱。有的因为生活习惯或是文化历史而崇尚蔬食;有的完全是出于蔬食健康环保而对其钟爱,还有的国家普遍热爱某种蔬食食材,而将其诠释得极为丰富。无论怎样,蔬食都是当今国际餐饮不可忽略的关键词。蔬食并不寡淡,它有根植于文化中的精彩,有现代的创意与美感,让味觉回归自然的同时,更收获愉悦欣喜


日本,魔芋的创想

当听说魔芋也可以做一整套美味的怀石料理,你是否也会感到惊讶?在日本山形县的“楢下宿”魔芋店,侍者依次端上刺身、煮物、烧物等,丰富的烹饪方式与精致的搭配格调,着实让人难以想象这些都是魔芋做的。

前菜多小碟,每一种都是以魔芋为食材,既有“蛤蜊”,也有“黑豆”。那黑豆做得实在是太像了,令人以为真的是日餐中的蜜汁黑豆;魔芋也被发挥成“虾酱”,配上“海带”卷等其他魔芋美食,很有创意。

细细的魔芋丝被紧紧捆成一束,切成很短的一小段,如同扇贝丁一样,有着紧致的竖列纹理;融合了海藻的魔芋有了海洋的味道,做成了鱼肉般的刺身。最让人赞叹的是魔芋做的“三文鱼”,用胡萝卜取色,做出和三文鱼一样的模样。魔芋本身爽滑,切成片,口感和三文鱼颇有相似之处。

年近古稀之年的“楢下宿”社长兼主厨丹野益夫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把魔芋做得好吃。“魔芋本身没有什么味道,要想做得好吃,需要和其他食材相融合,而食材属性不同,融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丹野益夫说。这一餐怀石料理的前餐是梨与魔芋结合的美食,绝非把梨绞碎拌上魔芋碎那么简单。

据丹野益夫介绍,梨和魔芋的酸碱性以及质地都有很大差别,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将梨的香甜与魔芋的滑嫩恰到好处地融汇在一起。“楢下宿”呈现的魔芋已让人眼花缭乱,而魔芋能够制成的各类美食已经达到300多种。
楢下宿院落

钵盂供养的开胃小菜

松茸油豆腐

荷叶饭

韩国,寺院饮食入宫廷

提起韩国美食,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都是烤肉、炸鸡等荤食,其实韩国也崇尚蔬食,而且蔬食的地位不低。这是因为在其历史上,寺院饮食已深入到宫廷料理文化中,并得到沿袭。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积极接受佛教为治国理念,君王以慈悲为怀,减少狩猎并倡导宫廷餐饮多食素。于是,僧人们便将寺院饮食文化带入宫中。

國王食素也引起王公大臣们纷纷效仿,逐渐地,民间也流行起了食素。朝鲜与周边各国友好往来,多有外国人来到朝鲜半岛,住不起客栈的人就会住寺庙。僧人们会招待这些外国人食素,客人临走时,僧人们还会给他们带些素食路上吃。食素的理念也由此被带到了周边国家。

素食相对单调,怎样才能好吃?僧人们向宫廷传授了他们的饮食秘诀——多加酱料。平淡无味的蔬菜在酱料的搭配下口感就会变得丰富起来。另外,豆制品也是丰富素食口感的重要食材,于是酱菜和豆制品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以豆酱、辣椒酱、酱油等腌制的香椿、山椒叶等酱菜可达几十种。

“钵盂供养”是首尔著名的餐厅,将寺院素食改良得更为精致,并带给大众。小米粥和萝卜水泡菜清津开胃;松茸油豆腐火锅温暖肠胃;绿豆煎饼、蔬菜煎饼与烤豆腐的组合,搭配上香菇冷面和素饺增加了饱腹感;软糯的荷叶饭散发着清香。在首尔,有很多人愿意学习寺院饮食文化。寺院饮食文化体验馆会教授烹饪课程,让更多人把美味素食带给家人和朋友。


烤蔬菜裝在贝壳中

荷兰,让食素充满玩趣又健康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央车站区域大概是城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这块繁华的区域,维米尔(Vermeer)餐厅占据着广场上最显眼的地理位置。多年来,它只做晚餐,一直保持着米其林一星。每到夜幕降临时,你经过它的玻璃窗,总会看到里面几个并排的隔间都是座无虚席。

行政主厨克里斯·内勒是个爽朗风趣的人,他的菜则和他本人一样充满趣味。一般西餐厅桌上摆放的都是刀叉,这家餐厅还预备着镊子。第一道“主厨惊喜”就是让你用镊子吃的素食,菌菇早已融于无形,变成了你想象不到的海绵蛋糕,搭配着芒果制的酸辣酱。用镊子夹着放入口中,海绵的大孔早已吸收了酱汁的精髓在口中自然地化开,让你觉得好吃又好玩。

刚刚开始上菜,一只被面包裹着边缘的特大贝壳就上了桌。当你正想着这呈现怎会如此特别时,顺手打开了贝壳,里面又是很多值得回味的惊喜,是烤的梨和根芹菜。带着这样的互动趣味去体验美食,舌尖和心情都深深感到愉悦。

对于食素的人来说,甜品在每日的食谱中似乎有着更重要的地位,它给选择相对有限的素食菜单增添了美食的趣味。然而,西式甜品中的大量糖分又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阿姆斯特丹有一家倡导长寿饮食法的长寿饮食餐厅(DeshimaFoodshop)。
Vermeer 菜品

Chris Naylor 爱用的食材菊苣

深受荷兰人喜欢的长寿饮食餐厅

所谓“长寿饮食法”,是一种强调平衡饮食的种类及食量,提倡多吃谷物、豆类、蔬菜等的饮食理念。在这家店,你可以遇见能量十足、制作时不用糖粉的甜点,所有甜品的甜味都取自蜂蜜、天然糖浆等,吃起来不那么甜,又健康。

最诱人的坚果挞有葵花籽、南瓜籽等近十种食材,口感格外紧实。有一种大米蛋糕则少了许多奶油,而多了米粒的糯感和香甜。饮品则有更多健康的选择,如一种融汇了16种植物调配而得的茶,口味类似于姜茶,而又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与层次。午餐或晚餐不同时间段来到这家店,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素食风情。如果你在阿姆斯特丹可以逗留更长的时间,还可以考虑来这里参加烹饪课,把健康的烹饪方法带回家。

作者:邱妍

饮食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在海南自由贸易区(港)不断探索、建设、发展之际,海洋意识的培养应始终在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全过程中一以贯之。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成为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海南省高校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应有共识。在把握时代潮流,树立大学生南海战略思维和课程体系建立等方面做几点思考。

关键词: 海南自贸区    (港)大学生海洋意识    培养方法

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海南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就积累基础上,凭借先天的区位优势及国家战略部署的政策支持,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前进。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具有天然区位优势和国家积极政策支持的海南岛,对于海南大学生有关海洋意识的培养问题,应在海南各高校中存在共识。

一、海洋意识培养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应有之义

意识教育的核心是让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海南省管辖着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域,在我國海洋强国战略中担负着重任,更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强省战略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有关海洋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中,一般涉及的海洋意识可大致分为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指人们对人类与海洋相互关系的认识的总和①。因此,在意识教育领域中,海南省的意识教育毫无疑问落在“海洋意识”这一关键词上。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今的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海南省已在海洋经济、海洋技术、海洋旅游、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优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既为海南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奠定和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又对海南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可以说,对海南省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同样是一项战略的、固本的、铸魂的系统工程,意义深远,作用长久。

二、海洋意识培养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必由之路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努力提高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海南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毋庸置疑,海南的发展靠人才,海南的特色是天然的区位优势,正如迟福林先生指出的:“海南的优势来自南海,海南的战略地位亦来自南海。”②因此,对海南人才的海洋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海南高校意识教育的重中之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引领行动,决定行动的成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理念是发展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理念具有发展性、反作用性。

从理念的发展性来说,海南省在有关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总体情况中,普遍存在传统上对海洋的战略重视不足、高校海洋意识教育不足、高校海洋意识教育中老师的海洋知识水平不足等“历史遗留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因此,对在琼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要把握好四个正当“时”:一是海洋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正当“时”;二是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下,对既要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又要处理好与海洋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正当“时”;三是海南省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培养不落后正当“时”;四是处理好海洋意识培养的手段、方法、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等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关系之间的规律正当“时”。

从理念的反作用性来说,实际上,包括理念在内等各类意识形态的建设大多数时候往往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政治经济建设,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有着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有着轻重缓急之分。当下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国人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相对滞后已经有了相当清醒的认识,国家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面也下了大力气,如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八荣八耻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等,无不彰显出意识形态的发展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或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或是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海南省的国内国际自我定位问题、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对外关系问题等。

海南省在自贸区(港)建设过程中,以政府牵头,企业、社会、群众等团体在共同应对上述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为理念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素材,也为深化高校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提供了充足的案例参考。反而言之,有关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研究不仅可为相关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步伐,还可充实并完善我国的海洋政策体系和海洋意识培养体系,从政策的宏观角度指导海洋知识普及事务,引导大学生树立为海洋事业服务的理想信念。在全海南省形成海洋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海南省高校教育的表率。

三、有关培养海南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几点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博鳌论坛之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为海南指明了发展道路,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等具有战略性、国际性、指向性的定位。随着海南岛国际地位的提升、游客的增多及大型企业的积极进驻,围绕海洋资源的各类开发利用将随之增长,与海洋有关的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合作意识、权益意识等非常重要的海洋意识就显得必不可缺。因此,有必要把握几点:

首先,始终牢牢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既要回顾过去,又要前瞻未来,更要把握当下。从宏观层面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中国海路统筹战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家复兴的征程上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我国的海洋战略历史方位。这个历史方位决定了对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既是手段更是目标;从微观层面说,对大学生的意识培养,尤其是海洋意识培养,必须授课方与被授课方同时着力。教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誰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高校应将海南省的过去——文化、历史、传统与当代——“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一带一路”与南海关系等方面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深入吃透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基础上,以岛内的20所高校为阵地,重点了解海南海岛、海洋、热带、生态、南海等突出特点,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宣传党和国家制定海洋战略尤其是与南海有关的战略举措的宏伟统筹和长远意义,力求全面营造具有海洋意味的教育环境。

其次,树立在琼大学生南海战略思维。在琼大学生在海南省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接受了海南文化的熏陶,对海南这片具有极其重要战略位置的地域海域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也对海南省自贸区(港)的建设现状具有更加清晰的自我定位。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00后”,是一个在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环境及国家整体环境等各种因素共同孕育下的群体。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个体感受,在学习方式上受益于普遍高学历的父母,在娱乐生活上具有互联网思维,在生活态度上更加具有理性与目的性,在人生理想上趋于务实化④。无论是社交能力还是社会资源利用方面都十分得心应手。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群体,高校在对其海洋意识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意研究培养策略,探索出适合“00后”大学生的教育规律。

当下的海南岛同时具有多重身份:既是中国战略总环境和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海上地理起始段,更是我国有关命运共同体等核心外交理念的“试验田”……早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相关硬件软件建设已经步入正轨。目标是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打造成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这些身份给予了海南岛当代青年关心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能力发挥空间等更多留琼工作的动力来源。正如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海南省“聚四方之才”招聘会上的诚挚之邀:“海南是实现梦想和抱负的地方,有诗和远方等着你。”⑤因此,高校在有关对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可引导大学生充分了解海南的战略地位、未来发展定位及海南的区位优势等,并注意收集利用好政府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发展红利,做好国家有关海南省人才政策宣传,增强大学生对海南岛未来前景发展的自信心与自豪心。

再次,形成在琼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海南省内共有20所高校,但并非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关海洋意识培养的课程,也并非高校之间在有关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上有足够的教学交流。目前,海南省各高校的海洋特色专业更多集中在海洋科技、海洋生物、各类海洋学科知识等自然科学方面,对有关海洋的社会科学内容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可从以下几点开展培养课程建设:一是将海洋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融合在相关课程中。以专业意识形态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思政课为例,在思修课程中,应更多涉及海洋的相关法律思维、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在纲要课程中,应将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前后的海洋发展历史、海军发展历史、海洋权益斗争历史等向学生传授;在概论课中,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我国有关海洋方面的战略部署、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新时代时代任务及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与中国梦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二是紧密联系海洋与海南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刻挖掘具有“海南特色”的传统海洋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意识,将海南传统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契合点发掘出来。如将海南民俗风情、海南饮食文化特色、涉海政策法律法规等海洋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既发挥出海南省高校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又积极响应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三是编写相关教材。牢牢把握当代“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突出知识点的创新性、趣味性和学术性,又要紧随我国政策的整体要求,选取有时代性、示范性和科学性的相关海洋基本知识,并在各高校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四、结语

对于海南省而言,关心海南省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不仅是顺应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大势,更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原动力,对海南省高校教育提出了崭新内容和挑战,是海南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涉海高校应当承担起这一时代使命,应积极重视强化社会和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注释:

①张一平.让海洋意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J].今日海南,2015(3).

②迟福林.海洋文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J].新东方,2011(1).

③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④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⑤海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18/11/182084/:2018年11月10日上午,海南省“聚四方之才”招聘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上网时间2019年6月17日)

作者:谢梦莹

上一篇:经济林基地建设林业科技论文下一篇:机房管理难题计算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