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美学原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现代美学研究,尊重人类生存的直接现实,对人的生存事实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总结出人的生存发展即审美与创造的生存发展。它以整体的人生为依据,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规律;美学表达的话语力求与现实对位,构成一个自然合理的理论体系。美学对于人生完整建构具有引导作用,对于审美和创造具有内在尺度的规定性。

第一篇: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建筑美学原理在现代烛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在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审美意识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灯具电器电子产品各种设备都有了飞跃性的变革。再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满足就能让人们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在此本文将基于如何将建筑美学的设计运用于现代烛台设计进行解释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建筑美学的概念,现代烛台设计的概念,建筑美学原理是如何在现代烛台设计中运用的,以及建筑美学在现代烛台设计中相结合的目的意义。

建筑美学内容及特征

1.建筑美学的内容

自从世界上第一栋房屋的建成,建筑美学就开始诞生了,建筑美学是一个主观的认知态度,它的形式是人们一步步的发展最后形成的,建筑美学的构成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筑中体现了的美学知识,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建筑美学如何按照美国从事创作的建筑之美和创造主体,客体,身体的法律关系,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任务。根据目前的趋勢,建筑美学,专注于建筑之美和城乡环境,建筑之美,建筑美山水园林关系的美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建筑美学的意义

建筑美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复杂,不是特有的概念。审美品质的升华集中表现为功能性的

提高;有审美形式与建筑类型之间的直接关系;审美角度的出发点也不同。人文与景观的艺术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当地的地域和人文风情,像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能够与之不同地理环境相适应,做出自身的调整。建筑之美在于它的提炼升华,在中国从文化中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视幻的手法相结合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建筑。

3.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

在世界的建筑上中国建筑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不失自己的中式传统风格,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主流文化还是汉族的建筑。它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它的风土民情密切联系,其次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作用、使用价值,最后重视环境的整体意境造型高于单纯的造型美观。

烛台发展

1.烛台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烛台是插蜡烛的装置,方便来点燃蜡烛和移动蜡烛。也是佛案上常用的产品。烛台的形状有圆茎叠重的形状,有各种动物组成的形状。烛台的质料有木制的,有铁造的石雕的,更有甚者直接用金子造。烛台起源于欧洲,在10世纪大约上升,在当时的作用就只是单一的摆放蜡烛油脂和照明等作用,因此造型设计极其简单,用料也是金属,包括结构是烛台,手柄和底座。

2.烛台的演变

烛台的发展不是很很快,18世纪以前,烛台都是金属制作的而成比较笨重,后面到出现有插口的烛台,它的变化大都只是在纹理装饰的改变。18世纪40年代,有了电镀这门技术,烛台的成本得到降低,这样才开始方便大批量的生产,开始烛台的造型也变得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电的发明烛台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现在主要是它能作为一种装饰性的材料来给我们的生活空间加以点缀。

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1.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

建筑美学元素是一种主观对建筑的认知态度,包括建筑造型方面的美学,建筑装饰这方面的美学,和建筑文化内涵方面的美学元素。烛台是一种照明的装置,现在主要用在装饰,营造氛围的作用上。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元素的目的有:第一,增加烛台设计美的元素表现;第二,展示建筑的美感,增加烛台的设计内涵; 第三,通过别具一格的建筑美学元素为烛台表达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

2.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的缘由

建筑美学是一种能够展现人文习俗,时代特征的美学艺术表现,烛台设计又是一种生活产品的设计,现在主要运用在室内的装饰效果中,在烛台设计中加入建筑美学能增加我们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一:能增加我们烛台设计的艺术表现元素,美学的元素更加丰富。第二:能借助建筑美学元素表现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

3.解构主义建筑美学与烛台设计

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以解构主义手法设计出的建筑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吴焕加教授将其概括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五点。散乱,是指解构建筑在总体形象上的破碎、零散,在建筑外廓上的参差交错,在建筑形状、色彩、比例、尺度、方向的处理上极度自由,超脱建筑学已有的一切程式和秩序,抛弃古典的建筑轴线和团块组合。残缺,与传统的讲求完整统一的构图方式不同,解构主义建筑往往力避完整、齐全,在许多地方故意作成破损状、缺落状、不了了之状,看后令人谔然,但又耐人寻味。突变,解构建筑中的各种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往往没有过渡,也没有预示,表现得很偶然,很突然,看上去生硬牵强,似乎无规律可寻。动势,是指解构建筑常常采用颠倒、倾斜、扭曲、变形等手法,造成建筑物的失稳、滑移、错接、倾覆等动感,使建筑物呈现出某种动态,或有危危然如履薄冰之感。奇绝,解构主义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采用一些超越常理、常规、常法以至常情的概念和手法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常效果。

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人类对建筑美的追求日益显增,对美的渴求也越来越大。建筑美学的元素对烛台设计注入,不仅是在家具用品设计中,智能家具风行的今天,烛台当然不会缺席。为了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更加美好,我们也应该去设计更加出色完美的产品。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陆裕

第二篇:美学原理的形成与理论表达

摘 要:现代美学研究,尊重人类生存的直接现实,对人的生存事实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总结出人的生存发展即审美与创造的生存发展。它以整体的人生为依据,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规律;美学表达的话语力求与现实对位,构成一个自然合理的理论体系。美学对于人生完整建构具有引导作用,对于审美和创造具有内在尺度的规定性。

关键词:美学原理;人生整体依据;人生建构;内在尺度

现代美学的科学主体论思维,既追求美学研究的高度科学性,又立足于人类的主体性(离开人类主体就无所谓科学),并且力求把握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真实地掌握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现代美学的思想理论,实现了从整体事实把握到整体性规律提升、再到整体思想理论的转换,始终体现着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思维路线,真实理论话语的具体描述,事实与理解相统一的整体表达。

一、美学原理的形成与表达

为了真实表达美学规律,首先必须使用真实的词语来构成表达的话语;而要坚持美学理论话语的现实性与整体性,就必须对过去美学和哲学中的虚假概念进行筛选,以新的话语体系做出符合事实的、亦即整体真实的表达。

真实地表达思想,形成较为科学的理论,这是科学研究和科学思想表达的基础。可是,现在不少研究者只是沿用过去流行的概念来说话,这里必然出现表达上的严重问题,或者就是模仿和重复前人的思想观点,或者就是用陈旧概念表达自己的新思想,而文本中呈现的依然是陈旧观念。这就出现了难于言说的困境。

现代美学的思维和表达,力求科学准确(即真实性),这是现代科学或学术研究与语言表达必须注意的基础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过“正名”之论。名不正,即名与事实不符,就说不清道理,或者就是说虚假、错误的话语。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分析哲学也提出清洗虚假概念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为现代科学思维和科学的语言表达扫清基地并奠定基础的重大工程。现代美学原理体系的思维、思考与理论表达,充分注意到了词语的真实性问题。对于过去虚假的或模糊性很大的人为设定的二元对立概念,如: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心与物、意识与世界等,现代美学思维不再沿袭其二元对立的意义,而是在整体事实基础上进行整体思考,使用整体性表达的词语,如:整体人性、整体生存、人生主体、整体对象、整体形象、整体关系、生存体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生活意识、审美意识、整体认知、整体理解、整体领悟、整体把握、审美意象、审美意境、作品整体、艺术意象、艺术意境、作品意义世界、人生意义世界、审美价值等。这些词语不是空洞概念,它们都是具体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人们内心世界中的整体事实,也对应于人生世界中的事实,即名副其实,名实相成——循名得实,据实得名,相生相成,確凿无误。今天是讲究科学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时代,人们思考表达必须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现代美学原理体系表达的话语体系,力求做到与人类生存的整体现实对位。例如,在审美发生原理的研究和描述中,首先按照人类生存的事实指出,人的生存,就是接触外界事物的生存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人的生理、心理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这是人生最基本的活动。活动过程结束,就在大脑中留下体验印痕,这就是生存经验,经验结构中有印象、感觉、感受、情感、欲求、知性、意念等因素。对生存经验的回忆反思,就出现生存意识。在经验或意识积累基础上,就有了人对事物感受的比较与选择,对积极感受的选择积累日益丰富,就形成了审美感受和感受的需求冲动。这就是审美发生的具体描述。当然,要进一步精确说明,就得做更深层更细致的研究、总结与真实表达。这比过去的笼统模糊的审美心理研究和对审美下定义,更具有人生的现实具体性和真实性。

在准确运用真实词语、真实表达人生事实的基础上,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的理论陈述,表现了跟以往理论不同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较强的话语体系。以话语体系为载体,表达了审美与创造的多方面的原理,初步构成了较为科学的美学原理体系。

二、美学原理的整体人生依据

美学原理体系的实质内涵,体现出美学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学问的主旨。美学原理体系建构以人生为核心,以人文思想体系为理论框架,以人类文明创新发展为主线;力求初步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理论体系。

美学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学问,必须关心人的正常生存问题,以人的正常生存结构为美学原理建构依据。人类生存的总体结构,就像一座楼房的建构。正常人的生存应该是:

第一层,生命基础。这一层次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性基础。首先要有生命,进一步还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才能支持人生高楼的建造。但是,不是有了身体就自然具有一切。人们还要以身体为基础,培养和造就生存发展的精神(即立志)。不然,身体再好,也是徒有躯壳而已。不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情况下,对身体的重视情况又有所区别。从婴儿至少儿时期主要是长身体,要保障身体发育正常;在疾病中要抓紧治疗和保健;老年人身体渐渐衰弱,更要注意保养。就是健康的青壮年,虽以学业或事业为主,也不可忽视身体锻炼和必要的保养。

第二层,日常生活。这一层次是社会条件保障下的生命延续。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社会性的生存。衣食住行用,性爱、婚姻、家庭、娱乐、运动等,都是一个生活正常的人自然也是必然的追求;同时也是社会应当保障的人生的基本生活方面。这一层面表现出人性正当的需求,但又不可过分追求,“过犹不及”,就是指这一层次里的生存适当把握。人性中的物质欲望(如金钱欲、权势欲、酒色财欲)过分膨胀,导致人生出现问题,甚至犯罪,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人性欲求的适度与均衡状态。一切人性欲求,适度就是正常的,过度就是不正常的。过去时代的人常在这一认识上出问题,或者放纵人欲,造成人欲横流,破坏人生与社会秩序;或者压抑人性,残害人生而至社会封闭僵化。现代美学为现代人生提供了自然合理的认识,按照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实现的原则,处理好自身与生活对象的内在关系。

第三层,社会事业。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要靠自身的社会事业或社会职业来实现的。人对社会事业或职业的需求,不仅是为了获得生存的经济来源,更主要的应该是实现生存价值的基本方式和必需条件。没有社会事业,人生就感到无所寄托。当然,社会事业是多领域、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古代的社会事业不多,主要是农业、畜牧与手工业,读书也只有当官这条路可走。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社会事业将会越来越多。如果现代美学原理向社会展开广泛应用,它对社会事业的开拓将是无限的。

第四层,科学文化。这一层面虽然更高,但是,层次高不等于它就可以远离人生现实。恰好相反,在现代美学看来,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来自现实,又能返回现实。如果不是来自现实又不能回到现实,这绝不是真知。科学性和现实性是一致的。现代美学在这一层面上完成了自身的初步建构,它又要回到人的生命、生活和社会事业之中,指导人们的生存,并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第五层,自由审美。当人们达到一定时代较高的知识境界时,他就能够获得较大的自由度,进入自由王国,展开自由的审美与创造想象。只有在这一高度上审美,才算是审美主体较完整健全的实现。低层次的审美是不充分的,往往是狭隘片面的;对审美对象不能整体把握和整体评价,主体自身也不能充分显现自身的本质。因而只是一般性的观审。只有达到较高的科学知识境界,人才能享受到自身本质在审美中的自由展现时的“神游”快乐,感受到自身完整性实现的自豪、尊严和幸福。席勒说过,只有在人们审美时,人才感觉到自身的完整性。

第六层,文明创造。在自由审美的高度上,人才能自由地将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创造出具有时代高度的审美价值。不论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还是物质产品的设计制造,都有可能达到文明创造的新水平。过去时代的创造在历史上已经显示出不朽的价值。现代和将来的创造将不断涌现,展现出现代和将来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和新水平。

第七层,价值实现。这是一定历史高度上的文明创造的成功实现。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从小就有价值感萌生,在成长中又逐渐形成社会价值意识,并且向往着越来越高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但由于个人发展素质和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少人价值取向出现失误,最终出现价值失望;只有少数意志坚强的人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生存的价值。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曹雪芹就是。

认识了人生的正常结构层次,按照这些层次从整体上研究、把握人和关心人,就能做得合理到位。

三、美学原理的人生现实性

现代美学原理,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它必然要貼近人生现实,特别是符合人生完整实现的基本建构层次,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不断充实审美意识体系和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可以说,人类生存发展的始终,就是追求美好生活、越来越完美地实现自身生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基本上就是逐渐达到上述人生建构层次的完满充分实现。因此美学不能远离人生现实,不能将美学搞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学,或是将它看成放在书斋里空谈的玄学。在人类逐渐走向全面解放和自由审美创造的现代,本属于广大平民的美学,同样要解放出来,回到人间生活中,与平民的生存发展同步并行,成为民众生存发展的密友。现代美学回归平民生存现实,贴近人生完整建构的事实,体现其超前的现实性,这是现代美学的根本特征。

现代美学,来自于人生事实,它又要回到生存事实中去,成为人们自觉把握的规律,在人生中发生它应有的引导作用。

现代美学可以提高人性完整性的认识,保障人生的自由舒展的全面提升和价值意义追求。在过去的许多学问中,多半是轻视经验或感性,形成了人类学术的空洞理性主义的强势。虚假的理性主义形成了对人生的高压和扭曲,瓦解了人生整体性,将人变成了失去人性的躯壳和工具。现代美学看到了人性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统一的结构,既不能压抑人性,也不能放纵人性,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人性。必须看到人的衣食住行用、性爱、婚姻、娱乐、运动、求知、审美、创造、价值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求,保持人性欲求的内在整体协调性。只有这样,人生才有自身的完整感,也才会有幸福感。不然,片面生存中的快乐感、幸福感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这是不符合人生完整价值意义的感觉。这里要特别强调,不可只强调金钱和权势欲而使之过度膨胀,出现人性的恶性异变。人生的恶变或异化,关键是人性某些物欲因素的片面膨胀,导致生存的全面恶变。例如,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唯权是求,那么他就可能变成恶魔,只要有利可图,什么坏事都可能去做。现代我们看到的邪恶人生中,最可怕、最危险、最有害的就是这类人。

现代美学形成了人生正常成长的观念,保障人的完整塑造和整体发展。人生成长的观念,自古以来就一直不健全。多数人认为人生成长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古代的孔丘主张求学,学得好可以成为君子;他的弟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但孔子说的“学”根本不是后人误解的读书。可是至今,教育基本上就是读书本、考书本。这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现代美学提示人们要注意人生的完美发展,就是尊重人性的完整性和人性的自然合理舒展,引导人性走向个性的成熟和价值创新之路,努力造就适合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能够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人才。因此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教学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该按照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实现的原则,认真设计,逐步改善。教育主体的责任是:一切为了人们合乎生存发展规律的成长与生存的完整实现。

现代美学尊重和培养人的审美个性,使之逐渐达到健全成熟,最终形成完满的创造个性。人都有自然生成的气质,这是以人的整个心身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人们从小就有气质的发展差异,这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生长特征,美学应当尊重这一气质特征。但是,人生在发展之中,气质个性也要有良师的引导,须在良性环境中逐渐走向个性的成熟,特别是要形成较为成熟的审美个性;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创造个性。美学引导下的生存目标,主要就是塑造健全的审美创造个性,走向创造的成功与生存价值的较高实现。

现代美学按照人生正常发展、完整实现的生存发展规律,要求社会各方面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相适应,改造社会弊端,使之成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良性环境。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总是与人生的合理要求相适应;社会历史的文明进步,也与人生的逐步完整实现同步展开。社会是保障人类生存合理实现的社会,是社会为人生服务,而不是人生被社会压抑。人生对社会承担着历史性责任,那就是推动社会向整体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美学的社会历史责任。

现代美学在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实现的原则指导下,引导人类的生存发展顺利走向理想生存目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未来理想社會应该是,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同一实现,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全部消除,人与整个自然社会(世界)达到高度的同一性。这同时也就是人生的完整实现,或者说是完美实现,这是美学的终极目标。

四、审美原理的内在尺度作用

美学原理的内在尺度作用,指的是美学原理体系化入主体的意识世界,成为主体审美创造活动的内在基础、内心参照系和内在的表现对象。这一尺度不再是纯粹的理论形态。审美主体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之后,又理解了美学原理,原理体系与内心中较为完整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取得了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美学高度上的审美意识体系,这就是审美主体应有的、内在的审美尺度。美学原理作为审美与创造的尺度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具体的思维总体,是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同一体。当然,人的文化水平、知性高度、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各不相同,在审美和创造中自然就表现出内在尺度的高低不同。就算素质接近,审美创造的个性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与创造个性。这里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尽可能掌握美学原理,并与审美经验相统一,形成较完整的审美意识体系,亦即形成较高层次的内心审美参照系,即内在的审美与创造的尺度。

(一)作为人生内在尺度的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为内在尺度在审美与创造中发生作用,不能孤立地看成美学理论的作用。从人类审美创造事实中提升出来的美学原理,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是联系一体的。因此,美学原理作为内在尺度发生作用,也就有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支持下的具体形象的参照作用。如果达不到美学原理体系的高度,审美经验作为内在尺度发生作用时,也自有美学潜规律发生隐性作用。

古希腊人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话语比较笼统模糊,其含义可从多方面来解说。马克思用“内在的尺度”[1]一说,主要指的是人类制造的内在尺度,近乎审美与创造的尺度。仅就内心意识来看,人的知识是认识外界事物的尺度,人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与美学原理,是审美的尺度和创造的尺度;不过,在对审美与创造规律把握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原理体系,是更为自觉、更具有科学性的审美与创造的尺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积累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去认识和欣赏对象,这是经验性的尺度。内心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意识体系,那就具有自觉意识高度上的审美创造尺度。如果进一步掌握审美与创造的原理,那就具有美学高度上的内在尺度的作用。美学原理是审美规律的总结,它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渗透于其中的。当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作为内在尺度发生作用时,其中也就有潜在的审美规律发生作用。

正常的人生,必然要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而且还要将审美经验提升到审美意识的高度,这就为审美奠定了内在意识的基础。因此,对正常的人生来说,审美创造尺度的形成和发生作用也就是必然的。这里强调正常的人生,是审美创造研究的重要前提。因为人的生长发育与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会出现少数生存不正常的现象,古代就有“嗜痂之疾”的怪异口味,今天除了有人生异化反常之外,还有故作怪异的表现。这些情况应看作例外。不过,这些不正常表现的后面,也有正常心态的压抑和扭曲。对于大多数正常成长发展的人生来说,他们都追求自身审美个性的丰富完善,追求自己理想的审美对象,追求理想审美境界的创造。正因为有这种主导倾向,才有人类的文明发展,也才有人类共同的美好事物创造,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美好产品的日新月异和不断更新的审美设计。人类审美创造规律规定下的文明发展总趋势,任何个别或少数反常表现都是阻挡不了的。如今网络中的各种生存表现,无论是低尺度还是怪异反常尺度的表现也是如此。

人生审美尺度有高低层次差异。由于人们受到的生存文化影响层次不同,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积累深厚程度不同,审美规律的把握与美学原理的理解程度不一,就会在审美中,表现出审美尺度的层次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审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解的深度不同,这又导致审美评价不同。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一般人认为很平常的生活,在作家和艺术家那里却往往感到具有审美价值和创造表现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是最明显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看人看事,经验丰富的人看得深说得准;而少不更事的小孩或经历不丰的年轻人,往往就只看表面,出现审美判断的失误。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艺术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更能准确地理解把握作品内涵;而对于大型的伟大作品,则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如西方的古希腊悲剧、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司汤达的《红与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现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和表现主义的文学作品,对音乐、绘画作品的审美也一样。自然审美的差异也许不够明显,但只要弄清楚什么是自然审美的问题,差异也就自然现出。如中国的自然审美观念中,将梅花、劲竹、兰花、菊花等称为“四君子”,一般不读书识字的人,就不知为何称之为“君子”。生活困苦的人,多半追求物质生产的成果,如栽竹子制器物卖钱,栽梅树结出梅子可以食用;对自然物的欣赏就退居次要地位。在衣食有保障、具有文化修养并有人格精神塑造理想的条件下,主体的审美尺度才可能表现出对梅花、竹子、兰花和菊花赞美。

人生审美尺度还具有完整性的差异。在美学原理高度上形成的审美尺度,具有较高的完整合理性。但是如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人生审美尺度就表现为多种差异。主要是,因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结构层次、结构方面的差异而出现意识结构残缺、不够完整和较完整等多种差别。首先,审美经验不完整,导致经验尺度作用下看人生、社会、文学和艺术的偏误;这会造成一个人审美认识中的偏执或偏好。如果一个人的生存经验偏于金钱意识,就会用金钱观念审视一切,特别欣赏有钱人并做出好评;如果一个人生存经验偏于权力,就会热心于欣赏当官的人并将其看作自己的理想目标;一个人如果在交往中偏重于姿色,就会特别对外表倾注更多兴趣,审美中就特别注意猎取美女帅哥;一个人如果对饮食服饰特有偏好,就会在这些方面有超强追求,甚至沉湎于物质享乐。审美经验意识残缺,是内在审美尺度的片面或偏误,在认识和审美中的表现还有多样,如审美中的偏狭注意、片面评价和故意“恶搞”等,这实际上无损于审美对象,而恰好表现了审美者意识的病残。其次,审美经验不够完整的状态,若是主体审美经验积累趋向于完整,情况会好一些;主体能够逐渐在经验教训中自觉完善经验结构,学会较为完整地看人看事、审视文学艺术作品。当然要提高人生的完整性是一生努力的目标。若是审美经验结构不够完整而自以为是,那么审美评价就难免主观武断。第三,审美经验意识比较完整。这可以保障较为完整地掌握审美对象,对于对象做出完整的、较为客观的审美评价。特别是对人生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不能随便误解一个人和一件作品。人的整体内涵表现为文学艺术作品,人与文(或作品)具有统一性;因此人生审美评价和文艺作品审美评价应当慎重;要求审美主体具有丰厚而较为完整的审美意识作为内在尺度或基础。这种高度上的审美追求,对人生来说就是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标。人生成长过程,主要就是审美意识日益完善的过程,即走向人生成熟的过程;社会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各类人才,但真正的人才,绝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意识结构较为完善的人。这当然不是说教育要培养全才。人的才能和经验意识是两回事,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不过,如果一个人有某一种卓越的才能,也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意识;一个人具有丰富完善的审美经验意识,不仅不妨碍他成为某种人才,反而有利于他的某种才能在更大空间里发挥更大的多方面效能,成长为巨才。教育过程为什么要强调美育?那就是在审美过程中积累丰富完善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才能具有更大的展开空间,才可能成为大才,即“杰出人才”。完整性较高的审美意识结构,不仅是内在的审美尺度,更是创新的内在尺度,也是真正人才的内在支撑。这一内在原理对于教育弊端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生审美尺度有价值方向的不同。人生内在审美尺度,由于个体的价值感不同,积累起来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也就各有差异。有的价值追求境界较高,有的则较低,有的偏重于某一层面或某一领域的价值,有的偏向于某一生活方面的价值。一般说来,文明社会对人的价值要求是文明创新的价值方向,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文明价值意识;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特别是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都以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提高人类生存的价值境界为主旨。如果失去这一正大的价值方向,任何生存和行为都会失去意义。人的内在审美意识体系,一般说都具有正大的价值方向。符合这一方向,人们才会认定为真善美的对象,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否则,就可能评价为假恶丑的事物。

人生内在审美尺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审美经验不断增生,审美意识不断积累丰富,也不断强化,作为内在的尺度也就不断提高、不断开展,其中蕴涵的生命能量也就是无限的,其作用也就是强大的。内在的审美创造依据,或审美与创造的尺度的作用,主要是对人生指导与塑造的作用,对社会事物的审美、改造与创新作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与创造作用,对文明、思想、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开拓作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二)审视现实的尺度——美学原理的现实应用性

在现实生活中,现代美学原理与生活具有现实对应性;它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审视现实,透视现实,分辨美丑,改善人生,变革生活,推进社会。这与古典美学或别的虚假美学根本不同。虚假美学是人为假定的东西,它只会歪曲审美事实、欺骗学子、误导人生。而现代美学则是既出自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又适用于人类生存引导。

掌握了美学原理,具备了以美学原理为内在尺度的审美与创造设计水平,那么,美学原理就会通过审美创造的主体在社会现实中爆发出强大的创新力量。但是对美学原理的整体理解把握,是一个伴随着艰苦的生存体验、生存经验意识积累与规律探索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美学理论。人们可以凭记忆来记住原理,却不一定理解原理。真正的理解和完整的认知,必须以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要形成以美学原理体系为内在尺度的审美创造主体,就必须自觉主动地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思考、探索、创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业绩优秀、创造成就突出的主体。

具备美学原理的内在尺度,人就基本上可以作为审美主体,审视、评论社会人生现状和多方面的生活现实,大胆批评现实,指出生活中的弊病;不断改进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使之成为越来越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优质生存环境。

具备美学原理的内在尺度,就能够不断审视反省自身,丰富和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不断追求人生价值意义的实现,完善人格,健全生存,塑造自身美好形象,努力达到人生应有的高尚境界。

具备美学原理内在尺度,可以自觉地展开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审美中提高审美透视的能力,既能透视评价生活,又能透视评论古今各种社会现象;既能评点当代一般文化艺术,又能欣赏评论高层次的文学艺术作品;既能创造社会文明事物,又可以追求高层次、高价值文明事物的创新,甚至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美学原理本于人生,又归于人生。它或者在人身上沉睡,终无作用;或者是在人身上爆发,石破天惊。关键是要自觉掌握原理,自觉主动运用。人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诀窍在此;人是否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奥妙在此;人是否能够生存得幸福完满,答案也在这里。人对于美学原理的自觉探索、把握和运用,对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一种内在尺度确定和内在精神支撑的强大作用。

(三)创生理想的尺度——审美创造理想的发生依据

在理想高度上,美学理论促使人们主动自觉地追求生存价值意义,不断在审美活动中丰富审美意识,不断塑造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理想的境界。要成为完整的、自由的审美主体,就必须在观念建构上形成完整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美学原理高度上形成的人生理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力量。中国人强调立志,主张“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立志,实质上就是树立人生远大的理想目标,具体说就是形成悬置于未来的理想生活境界。这样的人生境界设计得越美好,人生努力的过程就越坚定。现代美学原理非常强调人生理想的审美意识境界的合理创设。它既符合生活理想,也符合审美理想;既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也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立志,是建立于个体生存与社会人类生存的统一性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立志,就是古人说的追求仁义,成为君子或圣人;或志在天下——立下为国家为人类献身的“鸿鹄之志”,也就是“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怀抱或志向。

当今社会出现一种不利于人生立志的时弊,这就是权钱崇拜,唯利是图。今天不少人立志,就是成为富翁,拥金亿万;“吃香喝辣”,享有美女、香车、豪宅。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丧尽天良,无恶不作。这是否也是立志呢?表面看像是,但这不符合美学原理要求,也不符合我国优秀思想文化传统。与其说是立志,不如说是丧志。人生之志,大众认可的是对人类共同事业创新发展的贡献,特别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而创造伟大业绩的志向,也包括在经济上创办实业,提高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政治上实行民主管理,保障民众的人权和平等,真正成为社会公仆。为了一己的物质占有和纵情享乐,违背人生正道,丧失人类生存应有的价值意义,难道不是丧志?这恰恰就是美学视域中的丑恶形象,是现代美学坚决否定的社会现象。在美丑对照之下,人们应该更加明晰地做出审美辨认和明智选择,追求美好的生存,塑造自己光辉的人生形象。如果人生都有美好的志向与追求,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美好。由此可以想见,现代美学的学习研究有重大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

美学原理高度上形成的理想审美意识,是文学艺术创造与其它各种文明事物创造的重要目标和向导。审美与创造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审美,一般都是在理想的高度上追求更新、更美的满足;创造,也是在超越已有事物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追求更新、更美的设计和创制。而理想境界的审美意识,就是支持人们不断提高審美指标、不断创新设计的内在高尺度。人们审美,就是以它作为内在参照的尺度,相当于这一高度就比较满意,低于这一尺度就感到不满意,并批评其中的缺陷。人们的制造或创新行为,也为这一内在尺度所制约。人们的制造不可能高于或跨出这一尺度。一个土木建筑师若未见过洋房,他不可能设计建造好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楼;一个中国的国画家没见过西洋画,也不能作好一幅油画。他们要超越自我,必须把握更高的创造事物,树立更高的理想目标。这几乎是常识的问题,却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原理:人生应该有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境界引导,这才能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存。

因此,美学高度的理想审美意识境界的形成,又是人生塑造的内在尺度。这个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席勒提出的美育问题。人生塑造主要是靠自己。人自己要做什么人,他会在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榜样。读书人则会在历史人物中选择楷模。教师教育人,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不在于说教。美育的规律,在于人们自身内心中形成做人的设计,在现代美学高度上设计出理想的生存模型(内在尺度),他就会按照内在的尺度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最终实现自身较为完美的生存,成为健全的或较完整的人。这样,他就是一个幸福的生存者;不然就是一个有缺憾的人。这里说的完整,是在人生过程中由片面逐渐走向完整;但不是任何时候的行动都要完整,事实上也无法做到这一点。经历片面是必需的,走向完整是必要的。人生的完整发展,关键在于内心理想审美意识的整体导向作用。

人生塑造与艺术形象塑造和物质文明创造具有一致性。在美学原理的指导下,人们自觉追求审美与创造的生存发展,随着审美意识的日积月累,审美意识组织达到成熟时,就会产生符合更高理想的审美意识,这时就会出现创造冲动。将内心构思成熟的理想形态的审美意识结构通过艺术表现手段显现出来,这就是各种艺术作品、各种物质产品创生的内在机制,也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创造主体在创造对象之时,他同时也就在塑造自身;主体自身的塑造也就在文学艺术或物质产品创造中同时实现。他成功写出一部小说,就是小说家;他写出好诗,就是诗人;他发明了某种科技产品,就是发明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

作者简介:李健夫,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美学原理。

作者:李健夫

第三篇: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剪纸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中国式美学原理,从题材到符号化表现手法都不同于西方剪纸。文章将中国剪纸通过阴阳对比、镂空、印花图案、装饰刺绣纹样及新型材料的探索等几个角度,运用在服装设计上,为服装时尚领域带来新的设计思路。文章以剪纸纹样为设计点,借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出镂空纹样面料,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在婚纱和旗袍的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一研究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以期在服装设计领域得到创新运用。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学原理;镂空;图案;刺绣纹样;服装设计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极广,中国剪纸与西方剪纸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着自己的起源发展,独特的美学原理、造型方式、题材特点、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这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将中国剪纸艺术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为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思路源泉,同时,也为中国剪纸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载体。

1中国剪纸的起源

剪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剪纸蕴含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东方艺术文化的传承。剪纸是如何孕育产生,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剪纸艺术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门艺术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向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启迪和珍贵素材。比如,形态各异的树叶、花草,晶莹剔透的雪花及山川景物的剪影,这些都是类似剪纸的形象,促进了人们对剪纸造型艺术的思考。

中国古代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在纸张出现之前,剪纸的载体是什么呢?据记载,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在树叶上进行剪刻纹样、镂空刻花。后来则以金银箔、绢帛、皮革等为载体,进行雕、剔、剪、刻、镂,制作装饰品。1950年在河南出土的战国遗址中,就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严格说,这些装饰物虽不是剪纸,但从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角度看,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前身。

2中国剪纸所蕴含的中国式美学原理

在中國,剪纸发展迅速,并大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欢迎。如此“接地气”,如此普及的艺术并不多见。中国剪纸蕴含了一种怎样的中国式美学原理?

2.1中式题材——中国儒家对善的追求。决定了剪纸的题材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情感表现。作品中注入的是美,是爱,是憧憬。题材擅长运用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图案造型结合谐音寓意,来表达美好的夙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在中国剪纸作品中,主要是喜庆、幸福等吉祥题材,找不到悲伤、忧愁等题材。通常,中国剪纸从以下两方面取材:

一方面,中国剪纸多为祥瑞题材,即富贵、吉祥等。主要用具有象征、谐音寓意的动植物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生的现实寄托。如婚嫁寿筵喜庆之时,剪纸图案多选喜、寿字或“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长命富贵”“松鹤延年”等图纹。

另一方面,中国剪纸的传统纹样也离不开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此类剪纸的主题是镇宅保平安,也是为了避邪除疫。纹样主要有葫芦纹、狮虎纹、鸡鸟纹、猪羊纹、驱鼠疫婆婆、猴王降妖魔、辟邪娃娃等。

2.2中式表现手法——符号式转化

中国剪纸擅长把喜、福等抽象意义转化成具象事物,并将其纳入剪纸题材。这种符号式转化是中国剪纸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剪纸图案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利用字的谐音,以象寓意、以意构象进行构思造型。将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等抽象的精神向往,转化为同音的动植物图案等具象符号,以此作为剪纸图案。

例如,中国剪纸中常有“喜鹊”图案,喜鹊是喜事的象征,表示喜事临门。人们通过符号式转化,将喜的心理转化为喜鹊这一具象事物,以剪纸为载体,去表达喜庆、欢愉的心情。再如,中国剪纸经常出现的鱼,这个题材实际上是将“连年有余”的心愿转化由莲花和鲤鱼的具象符号。莲是连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

可见,中国剪纸很擅长运用符号的象征性,采用艺术的手法,借用具象的事物,表达美好的心愿。在中国剪纸图案中,符号化寓意的事物有很多,如花生、石榴象征多子多福,蝴蝶、鸳鸯象征婚姻美满,松鹤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等。

3中国剪纸与西方剪纸的区别

3.1表现手法不同

中西剪纸的区别,就像中国水墨画和西方油画之间的区别。在西方,剪纸有的被称作剪影,即像影子一样用外部轮廓表现主题,而内部不做镂空。如人物的面部多用侧影表现,看上去像是从照片上直接剪下来的一样:同时,西方剪纸对细节的表现要求很高,非常注重主题刻画的细致性,整幅剪纸细腻至极。若是人物题材,会清晰地看到眼睫毛。若是植物题材,会清晰地看表现每片叶子,甚至叶片纹路。无论是外轮廓还是细节,西方剪纸都力求还原物体本身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在中国,剪纸不是艺术家专有,它是从民间兴起并广为传播的一门大众艺术,是民俗艺术。在古代,剪纸是一门传统手艺,是“女红”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将生活中积累的技能本领转化为造型艺术的劳动性创造,即把裁剪衣物的本领转化为裁剪图案纹样的艺术。中国剪纸与女红的相生关系,揭示出了中国剪纸艺术独特的产生源流和发展脉络,即中国式剪纸的“线线相连”的镂空特征。镂空是中国剪纸最擅长运用的表现手法。这里的线是广义上的“线”,不仅包括具象的常规线,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抽象线。民间劳动人民在剪纸中为了方便、实用,特意创作出各种不能零散脱落的花样。为保持剪纸图案的完整性,人们创造出如折剪、掏剪和破型法等多种剪铰技法,这些方法都为了使纸线图案能线线相连。这与中国画类似,中国画非常强调笔法的运用,把点可以理解为最短的线,面可以理解为宽线或线的集合。研究中国剪纸中的纸线可以借鉴中国画中笔法的思维,即擅长用写意和平面线条的手法去表达主题。

3.2题材不同

艺术本身是不分地域的,但不同地域却给它的本土艺术烙上了不同的印记,都蕴含了当地的人文符号和图腾。西方剪纸题材中常常有希腊神话中的神或其他西式图腾,而中国剪纸题材偏向于国泰民安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像猫头鹰这个题材,很受西方剪纸选材的欢迎。因为希腊神话中的女战神雅典娜,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米娜瓦,身边就有一只猫头鹰,在西方人眼里,猫头鹰就是智慧的象征。但在中国,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传统剪纸中找不到猫头鹰。中国剪纸是扎根于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人们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所以中国剪纸只有美好的题材。

4中国剪纸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中国剪纸积淀深厚,表现形式质朴而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中国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塑造出透空的艺术感。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将剪纸的载体换成了服装。刻板与柔软的结合,精湛的剪纸手法,与极具美感的服装设计相结合,将剪纸的艺术美在服装设计上得以延伸,给服装设计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国剪纸在服装上的运用,载体以婚纱礼服为多,设计手法主要为以下几个角度。

4.1利用剪纸的阴阳对比

中国古代就有观点:世界万物,非阴即阳。基于此朴素的思维模式,中国剪纸既讲究阴阳刻手法,也注重构图的均衡稳定。为保持剪纸作品完整的画面感,剪纸过程要遵循阳刻的线线相连和阴刻的线线相断法则,不然整张作品将支离破碎。与西方剪纸追求立体感和真实感不同,中国剪纸偏向于平面效果的塑造和符号化的传播。所以中国剪纸即使内容很丰富,却终究是一张平面。把中国剪纸运用到服装设计上,就完成了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在三维的人体上,通过大面积的剪纸的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增强了服装的立体美感。

中国剪纸艺术,十分讲究虚实结合,擅长运用虚实表现手法,如以虚为用、虚实相生、虚实转换等。将剪纸艺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上,独特的优势在于它容易做出立体感,黑白阴影的对比效果会更加凸显服装的层次感。

4.2利用剪纸的镂空纹理

中国剪纸是一门镂空艺术,是运用刀法形成特殊纹理,来展现大面积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在造型上讲究实体和留白、主体和衬体、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剪纸运用在服装设计上,突破了书法与绘画等纯二维面料印花图像,利用剪纸压花可制作出镂空的面料肌理。在服装设计上采用剪纸纹样面料,几何形状的镂空使着装者神秘、精致又性感,而且剪纸压花设计不仅美观更有加强服装牢固度的作用。精致的剪纸花纹可以与裸色薄纱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透视”美,丰富了服装的装饰效果,提升了服装的艺术魅力。

但服装设计中的剪纸不能直接照搬民间剪纸中细致入微的风格特点。在剪纸中,阳纹须线线相连,阴纹须线线相断,进而形成镂空效果。而运用到服装上,阳纹的线,需延展成一个面。阴纹的线则是剪断的,延展成大面积的镂空效果。这是因为服装的视觉感触很强,需将剪纸造型概括处理,以增大阴阳差距。即增大阳纹与阴纹的对比面积,用大块面和大块镂空的对比,增强服装的视觉效果。

4.3利用剪纸的印花图案

这一角度的重点是寻找或创作合适的中国剪纸图案纹样,将其进行再创作后运用到面料印花工艺上。将剪纸纹样以印花形式,选择合适的面料和色彩,制作出具有精美图案的面料,并以此面料设计服装,烘托出一种充满民族味道的含蓄美。在剪纸图案的构图选择上,对物的比例和透视都有所要求,这和绘画类似,即在二维图形上,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事物;也可对剪纸图案做对称、均衡、渐变等处理,使其按美学规律布局;也可动静结合或虚实结合,如利用衣袖衣带的飘动与主体服装的静相结合,或利用面料的流动和人体的静相结合,给观众造成一种视错觉。

将剪纸图案运用在服装上时,可提取剪纸图案的少量元素来放大后再运用,避免图案过于复杂。可整体运用,也可局部运用,局部图案运用是指将剪纸作品中最有表现价值的部分直接运用或通过二方连续等构造法组合运用。

4.4利用剪纸图案作为服装装饰刺绣纹样

刺绣剪纸纹样是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是将剪纸作为刺绣纹样进行服装装饰设计。一般程序是先描图画出纹样,标明分色界线,再剪制,制作刺绣底样,最后将剪纸贴在面料上,选择针线根据剪纸图纹进行刺绣。

民间出现的剪纸刺绣基础纹样有肚兜花、绣片花、颖口花、石刻花、帽花、鞋头花、砖雕花、袖口花等。剪纸刺绣形状很多,常见的有糸状、月牙状、针刺小点、锯齿纹等。在进行剪纸刺绣纹样设计时要注意服装款式、廓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剪纸纹样的形状和形式的选择。设计原则匀称疏朗,和谐自然,所以设计方法或适合其形,或填充其间。为刺绣所剪的花样,不同于一般的剪纸,是民间剪纸中很有特色的一类。为适应不同的款式需要,可以在剪纸结构内配花,也可以根据缝纫的结构而设计。

4.5剪纸服装的材料探索

面料是服装设计中一重要元素,在剪纸服装中,面料的選择尤为重要。剪纸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时要剪出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面料的性能与特色,使剪出的图案面料与所用的面料、服装的造型、风格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常见的棉、涤、麻、灯心绒和各种中厚型毛料,化纤织物等,面料挺阔,线条清晰,有体量感,这类面料厚重且组织结构较密,可以直接在服装上做镂空效果的剪纸。而针织或丝绸等柔软面料,悬垂感好,轻薄、光滑,适合做剪纸图案的印花面料。

新型面料如无纺布,也是很适合做剪纸镂空处理的。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或随机的纤维构成,是新型环保材料,防潮、透气、柔韧、质轻、可循环再利用,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在厚实、硬挺的无纺布上进行剪、刻都是很容易出效果的。操作时,可在无纺布底部加双绉里料,双绉里料下面粘一层硬朴,使面料更加硬挺厚重,让服装更容易出廓形。整个服装剪纸流程即在面料上雕刻、熨烫、粘朴、接里、裁剪。

4.6中国剪纸艺术在婚纱礼服上的设计尝试

根据对中国剪纸艺术的研究探索,笔者尝试了以剪纸为灵感的婚纱和旗袍的设计和制作(图1)。作品采用阴刻的雕刻手法,用激光纸雕机在白色不织布面料上做镂空。镂空图案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牡丹花和古铜钱。把设计好的图案导入电脑机器,用激光机器在不织布上雕刻出统一规格的镂空图案。以此所设计的婚纱礼服,独具东方韵味。

5结语

将中国剪纸艺术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是将剪纸的美学原理转移到服装这一载体上,由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立体,由纸张艺术转化为面料及服装艺术。同时,中国剪纸的传统特色为服装增加了民族的标识性,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将中国传统的剪纸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运用大量的雕刻、镂空、精准对称的线条、近乎抽象符号化与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大胆明艳的用色搭配大面积剪纸印花图腾,为服装时尚界带来融合东西方艺术灵感的视觉盛宴。

作者:王卫静 李颜肖

上一篇:跟踪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系统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