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美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工业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电影工业美学是产业化生存、技术化生存、媒介化生存语境下,对我国电影是什么提出的新思考,也是电影产业升级的新使命,电影工业美学在保证工业性的同时,又坚守着艺术美学的品格,电影工业美学在商业性与艺术性这个“二元对立”的情境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力求达到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美学统一。

第一篇:工业美学论文范文

基于环境美学的工业建筑设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工业建筑的数量与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问题的影响,当前工业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工业生产需求,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求将环境美学的思想融入到工业建筑的设计中来。为此,本文对环境美学理念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环境美学的工业建筑设计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美学;工业建筑;设计策略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正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限度,最终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的巨大的环境危机,而环境美学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从美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间关系进行了审视,其对于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引起重视。

1工业建筑设计美学特点

1.1统一性

艺术形式的呈现是各种各样的,但当其落实在一件物体上时必须具有统一性。在工业建筑中,为了实现各个功能空间的实用性,建筑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这样的多样化会让人眼花缭乱,所以这些多样性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统一性是十分必要的。体现在细节上会体现在下面一些方面,如:色调的协调;建筑材料风格的和谐。当工业建筑的大比例及其局部构建的比例类似或协调时,建筑物的美感就产生了,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完美。

1.2韵律性

韵律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呈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在建筑中,这种特性体现在建筑的视觉可见效果的韵律节奏上。建筑的韵律性可以是确定的、开放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封闭的,从而在复杂的建筑物中体现出一种有秩序的变化效果。

2基于环境美学的工业建筑设计策略

2.1以环境美学要求为基础

工业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各方面影响,而要想避免这一点,将环境美学理念融入到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就必须要从工业建筑的前期规划入手,以环境美学要求为参考展开对建筑的整体规划,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现状,减少工业建筑建设施工对环境的介入与影响。例如:在环境美学理论中,审美感官突破了传统美学思想中视觉与听觉的局限,将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类身体上的所有知觉都列为审美感官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工业建筑的设计中,除了要注重建筑的观赏性,提升建筑景观的视觉美感,同时也要从声音、空气环境等多角度入手,对建筑的整体环境进行美化,如采取隔音设计以降低工业建筑噪音污染,通过密封设计减少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各种异味,或是利用空气净化设施来控制空气污染排放等等。这样一来,通过对环境美学要求的贯彻,工业建筑的设计方案不仅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可以缓解生态环境与工业建筑建设工程间的矛盾,这对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利的。

2.2灵活创设生态园林景观

在工业建筑的建设施工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即便是以环境美学理念为基础,对各种环保节能建筑技术进行了利用,其区别仅在于环境破坏程度的大小。因此,为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工业建筑设计不仅要将建筑工程的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同时也要对建筑工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弥补,而生态园林的创设,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工业建筑虽然在建设要求较为严格,占地面积也比较大,但对于建筑周围环境的利用却比较少,只要建筑能够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即可,而这就给园林景观的创设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1]。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完全可以利用工业建筑中的剩余空间,将各种各样的园林景观加入到整个建筑系统之中,并以此为纽带对建筑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这样一来,工业建筑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也有有效弥补了工业建筑施工及后期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3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3.1在前期规划阶段

应安排专业勘测人员对建筑周围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植物生长状况以及地貌特征等自然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明确各种可利用的自然條件,以保证工业建筑设计的经济性与可行性[2]。例如,在西北地区,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常规能源进行替代,在设计中添加太阳能集热器等设施设备,从而降低工业建筑对能源的消耗。

2.3.2在外部空间布局上

工业建筑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实现各种公共资源的共享,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而对于内部的工业生产空间,则要以集中式布局为主,这样才能够在节约占地面积的同时,实现建筑整体环境的高效利用,这同样能够达到很好节能的效果。

2.3.3从整个建筑系统出发

对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进行协调,利用分景、组景、借景、添景等手段,使工业建筑能够达到远近结合、重点突出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整个环境的审美需求[3]。

2.4积极应用建筑节能技术

首先,在建筑外墙设计上,可以对复合式墙体结构以及空心砖进行利用,空心砖作为新兴的节能建筑材料,能够在替代传统墙体材料的同时,大大提高墙体的导热性,从而使建筑在温度调节方面的能耗得到降低。而复合式墙体结构是内侧空心砖墙体与外侧保温材料相结合,在保证墙体承重力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这同样能够使建筑的温度调节能耗降低。其次,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工业建筑可以围绕弹性设计思路展开,为各车间预留可伸展空间,从而提高室内空间的可变性[4]。这样一来,每一个车间的面积大小就都能够根据车间具体功能以及实际生产需求来进行灵活变动,以免因生产线变化或是工业升级而导致就建筑的频繁改造。

2.5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沟通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不仅要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够让建筑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设计者需要优先利用自然元素与自然资源来满足建筑的建设要求,并将现代科技与建筑技术作为辅助,从而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是提高建筑本身的功能。例如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上,如果能够合理设计房间进深,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对建筑的朝向、门窗位置等进行适当的调整,那么就能够实现对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在为工业生产提供良好光环境的同时,降低照明系统的能耗。而对于空气环境的净化,则可以利用建筑周围园林景观中的树林与花草来实现,取代传统的风扇与风机盘管[5]。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调整来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从而使工业建筑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自然空气循环系统。这样一来,工业环境也同样能够变得更加舒适、健康,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员工也会更加充满活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美学对于现代工业建筑的绿色、节能、环保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际设计之中,设计者则需要在技术应用、设计理念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够实现工业建筑设计与环境美学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马佳丽,孙文佳.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趋势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68.

[2]陈礼顺.浅谈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05):122.

[3]李欣.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79.

[4]迟慧.数字信息时代建筑美学的发展与实现[J].四川戏剧,2016(08):63-66.

[5]傅志前.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趋势[J].工业建筑,2016,46(07):198-201+187.

作者:刘超

第二篇:电影工业美学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电影工业美学是产业化生存、技术化生存、媒介化生存语境下,对我国电影是什么提出的新思考,也是电影产业升级的新使命,电影工业美学在保证工业性的同时,又坚守着艺术美学的品格,电影工业美学在商业性与艺术性这个“二元对立”的情境中不断寻找平衡点,力求达到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美学统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电影工业美学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梳理,进而揭示电影工业美学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电影工业;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建构;批评实践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58

1 电影工业美学的源起与发展现状

2017年12月15日,电影工业美学这一理论命题在北京大学第十五期人文论坛上首次提出,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是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与电影市场的语境、电影本身的特性和电影发展要求密不可分。

2018年年初,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一文可视为电影工业美学的开山之作,之后许多作者加以评价 、引用。截至2020年4月,以电影工业美学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共计73篇,其中报纸3篇,学位论文1篇,其余为期刊论文。这些论文既有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论文,也有学者对专家的专访,还有几篇批评、述评的论文。

2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

2.1 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探讨

陈旭光首次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其包括电影观念、制片人中心制、体制内作者的身份意识、类型电影四个方面。随后,陈旭光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进行扩充,总结出电影的本性和观念在电影生产实践中可以得到体现,其建构离不开电影文本、技术和运作,在电影生产中弱化个人情感,彰显理性意识。经过一年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证明,陈旭光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电影工业美学观:其一,秉承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生产原则;其二,电影工业美学是工业和美学的折中;其三,“新力量”导演应该践行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这无疑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高度概括。宋法刚从理论、现象和创作层面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建构,理论层面本质上来讲工业美学是其基础;现象层面体现为“轻工业化”和“重工业化”两个特征;创作层面上,对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双重要求。陈旭光从波德维尔电影观来探讨电影“二元对立”的情境;他把电影视为以大众文化为主导的、主要面向青年的艺术样式;他剖析出技术美学是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资源的同时,也指出技术美学的发展滞后;在体系建构上,他指出我国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陈旭光教授及其博士生的研究为主体,这些文章对电影工业美学产生的背景条件、社会环境、理论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动态的理论阐释。

2.2 以电影工业、产业为出发点

饶曙光阐述了类型片是重工业电影市场诉求与产业逻辑应对的基础,提出了“轻工业电影”与“重工业电影”供需失衡、“大剧情电影”情感共鸣的缺失、创新型人才的匮乏、资本市场的恶劣环境、“新导演”定位与能力等问题,总结出重工业电影产业升级和美学升级才是解决重工业电影困境的途径。刘强从故事层面、技术工业层面和电影的运作、管理、生产机制三个层面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和表征进行了探究,他认为电影工业美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艺术和商业间达到平衡。向勇从电影的本质、创作特征、产业范式和生态创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理论图式,其实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文章中提出的四个“二元对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对电影创制环境进行动态描述,因此,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电影美学观念。

2.3 以电影美学为出发点

郭涛还以技术美学为切入点,从形式美、功能美、协同美的视角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分析,其优势在于拓宽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研究视角。李立指出想象力消费的出现有其现实依据,想象力消费是建立在后假定性美学的基础上,并提出想象力消费可以通过影游融合、电影与文化融合、与体验融合形成新的消费形态。

2.4 以电影文化为切入点

郭涛则从文化研究与创意批评的视角来探究电影工业美学,其优点在于他看到了影视和文学一样具有综合性,明确了影视批评则要把握时代脉搏,提高电影制作质量,这符合电影工业美学的发展要求。陈旭光从文化语境、新力量导演、观众品位、电影类型的变化等现象,阐述了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转变,总结出电影人要加强文学素养,电影理论也需进一步完善。

3 电影工业美学的批评实践

3.1 针对电影公司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开心麻花影视公司。张丽娜以开心麻花影视公司为例,对其作品如《夏洛特烦恼》《匆匆那年》等进行分析,得出开心麻花在主流价值观、娱乐性、深度体验等方面深刻地践行电影工业美学的原则,这无疑是我国电影工业美学升级的新力量。

3.2 针对某一部电影的研究

这方面大概有17篇。高原以《妖猫传》为蓝本,他肯定了该片在制作方面、视觉呈现和营销方式的优势,同时指出了影片主题割裂,主旨晦涩难懂,类型多样化并不统一的局限。高原从电影工业的制片、创意、影像风格的呈现、暴力美学的表达等方面探索了《红海行动》中彰显的美学观,证明该片是中国现代战争电影的开山之作。陈晓达对《攀登者》进行探析,从创制机制、视听技术、营销策略等方面体现出该片在电影工业美学上的探索。黄嘉莹对《我不是药神》进行拆解,总结出该片的叙事是典型的好莱坞的叙事节拍,人物表现合理、丰富,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能够体现电影工业美学的折中之意。对某部电影的研究是近来比较流行的趋势。

3.3 针对艺术电影的研究

把艺术电影单独划为一类,因其有独特意味。李立挖掘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所特有的诗性和美学意味,因此,这里是对艺术电影的肯定;另外,他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运用了商业电影的营销策略,是对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僭越,与此同时,他剖析出青年导演在资本面前没有真正的话语权,虽然艺术电影的界定还不明晰,但是无论如何《地球最后的夜晚》打破了当下电影工業美学的平衡。李冀从“作者”立场和“电影工业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作为小众的、低成本的艺术电影的发展策略,从现实的思索和诗意的表达等方面剖析出李睿珺导演及其作品体现的“作者”意识,还对艺术电影如何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不再是完全割裂,泾渭分明,而是有了比较清楚的界定,电影工业美学是具有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生产、创作者身份意识、制片人中心制等属性或者特点,促使电影达到经济效益与美学效益相统一的电影观念。另一部分论文则是以电影工业美学为理论,对近年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实践证明我国电影已经初步践行着、映射着电影工业美学的理念,但是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比如艺术电影。

影视公司作为一个营利的企业,它的主战场不仅在于拍摄设备、艺术技巧,更在于关注消费者的头脑,即明白消费者的情感领域,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以此进行影视制作,生产出对消费者有用的、易用的、渴望拥有的作品。有用的主要对应它的物质功能,如影视公司可以盈利,观众可以消费购买;易用的对应它的认知功能,电影在影院这个特定的空间与观众的交流,如艺术电影需要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参与其中,激发观众联想,才能理解其意义;渴望拥有的对应审美功能,通过电影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使得消费者愉心悦目、畅神益智,唤起人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这主要是从受众的心理和体验式消费入手,当然有学者提出的电影与游戏的融合、电影与文化的融合也是践行电影工业美学很好的方式。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于该领域的细致把握还不够,若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张立娜.电影工业美學原则与创作实现[J].电影艺术,2018(1):99-105.

[2]陈旭光.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1):18-22.

[3]陈旭光,陈奇佳,赵卫防,等.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实录[J].齐鲁艺苑,2019(2):86-95.

[4]宋法刚.电影工业美学的三重建构路径[J].艺术评论,2019(7):36-44.

[5]陈旭光.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思辨与体系建构[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17(008).

[6]饶曙光,李国聪.“重工业电影”及其美学: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18(4):102-108.

[7]刘强.中国新主流大片“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与思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51-62.

[8]向勇.后“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新时代的概念性图式[J].艺术评论,2019(7):16-24.

[9]郭涛.技术美学视域中的电影工业美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4):109-114.

[10]李立.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美学特质与未来路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57-65.

[11]郭涛.文化研究、创意批评与“电影工业美学”建构——陈旭光的影视理论及其批评实践[J].长江文艺评论,2018(3):93-99.

[12]陈旭光.文学、剧本、新力量导演与“电影工业美学”——试论“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的剧本生产之维[J].现代视听,2019(4):21-26.

[13]张立娜.“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的“工业美学”实践与话语建构[J].电影新作,2018(4):63-68.

[14]高原.《妖猫传》:“工业追求”与“作者表达”的冲突[J].电影新作,2018(4):69-76.

[15]高原.新主流电影的新台阶——论《红海行动》的电影工业美学生产[J].齐鲁艺苑,2019(4):77-82.

[16]陈晓达.电影工业美学视阈下《攀登者》的制片机制、特效技术及网络营销研究[J].电影新作,2019(6):15-20.

[17]黄嘉莹,薛精华.现实主义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共生——《我不是药神》分析[J].长江文艺评论,2019(5):45-53.

[18]李立.《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艺术电影之平衡问题[J].电影评介,2019(8):40-44.

[19]李冀.“作者”立场与“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策略——李睿珺电影创作研究[J].四川戏剧,2019(12):43-49.

[作者简介]陈艺,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陈艺

第三篇:韩国电影“力量”溯源:工业、美学与产业关系研究

陈旭光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亚洲电影新力量新美学的问题,值得学界一起讨论。略知得到韩国电影者的认同,在亚洲电影新版图中,韩国电影工业的分量、作品的风格、美学特征都独树一帜。

韩国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世界影坛开始显山露水,一批电影摘取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桂冠,以林权泽、李沧东、金基德、朴赞郁、奉俊吴、洪尚秀等为代表的一批资深导演,他们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电影表现手法得到世界性认可。在21世纪初,韩国电影更与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游戏等合流,成为世界瞩目的“韩流”文化现象。继之崛起的一批青壮导演,如朴赞郁、奉俊吴、张勋、柳承莞等导演风头正劲。韩国电影的影响力已经毋容置疑。而韩国人口现今才5100余万。这样的人口规模,尚不及中国一个大省,按理说,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有分量的电影市场。然而事实恰好相反。21世纪以来,韩国电影历经曲折起落,但在世界电影版图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经验,除了韩国电影的产业扶持政策之外,个人以为,从其电影体现的整体美学倾向、从其制作和创意特点以及影视人才的成长等方面,都值得好好总结和借鉴。

一、用人文精神通约艺术和商业

韩国电影工业发展过程中,有个所谓千万观影人次现象。迄今为止,韩国有《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等17部影片观影人次超过千万。如去年的《与神同行:罪与罚》达到1441万人次,按其去年人口基数计算,这意味着,大约3.5个韩国人中就有A.看过这部影片。这是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肩的惊人记录。如果再加上票房接近千万如《雪国列车》(935万人次)、《觀相》(913万人次),观影在500万人次以上的《柏林》《伟大而隐秘》《阳光姐妹淘》《生死谍变》《摩天楼》《丰山犬》《恐怖直播》等一大批影片,它们便可以组成一个高票房电影的“集团军”。它们可以作为观察韩国电影特点的一大扇窗户。

韩国电影振兴协会的朴喜晟女士在分析韩国电影的成功经验时认为:“韩国电影赢得人气的原因,除了完成度高,类型和故事丰富多样,主题和素材令人感到亲切,演员富有魅力等之外,既有现代气息,又包含亚洲固有的‘感受性’这一条也被指出。”朴女士这里的“感受性”一词,大约指亚洲电影与其地理和文化相连的独特风格和气韵,是亚洲电影具有的某种共性特征。而韩国本土电影的特征,除了她分析的外,还有其他独特性。

工业与美学,艺术和商业,是电影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中始终面对、但始终难以调和的问题。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独步世界,但其思想的贫瘠屡受诟病。欧洲电影艺术的独创和精致常令人击节称奇,但与市场之间的阻隔又难以填平。

韩国影人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当然也有多重面向。既有金基德、李沧东等风格偏向欧洲的、偏小众化电影,更有许多师法好莱坞的,甚至低俗不堪的作品。在韩国极度开放的电影体制下,许多作品格调低俗、娱乐至死,以情色招揽观众。但这些作品难以成为市场主流。但观察广受市场欢迎的高票房“集团军”影片会发现,用人文精神作为通约数,寻求艺术与商业的均衡,是其重要特征。

韩国电影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追求。李沧东导演执着于关注边缘人物的命运、生存状态和内心的呼喊与挣扎,金基德导演喜好挖掘、呈示极端、幽暗的人性,而韩国电影的“教父”林权泽导演,则沉湎于在历史、现实的各种题材中,刻画与张扬韩国的民族性格与文化个性。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浓烈的人文精神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的作品托举着韩国电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高度。而那些制作时就定位为商业电影的高票房影片,其品位也不低下,它们主题严肃,价值观正向,普遍具有人文情怀。

比如奉俊昊的《雪国列车》,通过对地球“末日列车”的想象呈现,表达了他对人类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人性自私、贪婪的顽疾难除的一种悲观认识。他的厌恶和批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对人性本质的深沉思考。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七号房的礼物》。作品在喜剧的外衣下包裹了很丰富的意义层次。作品的喜剧效果,源自智障主人公与周边人物与环境的笨拙、可笑的应对和互动,许多情节表现了边缘人物(尤其是监狱里那些“罪犯”们)身上善良、正直的品质。他们偷运进牢狱和爸爸团聚的小女孩,引领他们的人性向真、向善前行。他们投射到小女孩身上的温情,是人性之美,人性之光。影片同时具有尖锐的批评色彩。主人公蒙冤受难,善良的人们被关进监狱,而冤狱和不平等的制造者,不仅逍遥法外,而且平步青云。影片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好人”和“坏人”的角色认知,批判的锋芒直指司法黑暗、权力腐败和阶级差异。

《釜山行》《汉江怪物》《海云台》等灾难片类型中,不独表现灾难片所惯常呈现的视觉奇观,灾难中人浮萍一般的命运,普通人之间的守望相助,英雄们的大智大勇和责任担当,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普遍体现批判意识,比如对权力的专制与颟顸,资本的恣肆与贪婪的批判,构成了影片的另一维度。它们虽然是影片中细小的一脉线索,若隐若现,但观众能感受到,它们一起加重了灾难。

《出租车司机》《辩护人》等影片,在历史题材中挖掘现实的意义,有浓厚的现实关怀情结,体现了导演们的责任与担当。

可以说,韩国这批高票房导演的“产业化生存”;不仅有“产业”,而且还有道义、责任和良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二、用精良的制作技术、精巧的创意赢得海外市场

观赏韩国高票房影片,屡屡被其精湛的制作技术所折服。无论是战争场面中那些近乎残忍的真实感和力量强劲的震撼效果——炮弹爆炸,烈火硝烟,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残酷搏杀……还是灾难片、恐怖片里的稀奇古怪的怪物怪兽造型,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场景,以及对、自然灾害中诸如火车脱轨、海啸来袭、山崩地裂,飞机失事,车辆连环撞击……种种难得一见的、匪夷所思的场景,韩国影人都依靠数字电影技术进行了逼真的视效创意、模拟和呈现。这些视觉奇观,构成观影愉悦的重要部分。中国观众在观看《太极旗飘扬》《实尾岛》《军舰岛》《釜山行》《海云台》《南汉山城》等影片时,都不得不惊叹过韩国电影精良的制作技术。

韩国幅员狭窄,人口基数小,依靠本土市场发展电影等文化产业的条件并不优厚。早在1996年,金泳三执政时期制定的《电影产业振兴法》,就提出要扶持电影创作人才。其后的金大中政府,提出“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基干产业”的口号,并引导三星、大宇等大企业、大财团的资本进军影视领域。大资本进入电影领域,不仅直接投资电影摄制、发行和放映,而且还积极发展影视技术,培养影视制作力量。现在韩国排名前几位的制作公司,都在那时涉足影视娱乐行业。比如,后期制作公司CJ Power Cast,隶属于希捷(cJ)集团旗下,于1995年开始投资韩剧《情陷撒哈拉》的制作,并负责市场营销。1998年涉足放映行业。2000年正式创立cJ娱乐公司。2002年,推出多频道娱乐公司(cjEntertainment)。如今,它也发展成排名第一的制作公司,能3个调色工作室同时开工,并拥有亚洲顶级的DII作室,经手制作的数字电影超过300部。韩国本土电影如《向着炮火》《海云台》,华语电影如《鸿门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军中乐园》等,其中不少场景的特效和调色都由该公司完成。冯小刚的《集结号》,特效团队则来自《太极旗飘扬》。

数字创意有限公司(Digital Idea)也是一家非常知名的影视特效公司,早在1988年夺得过第19届青龙技术奖(《灵魂守护者》)。中国观众熟知的影片《寻龙诀》《三打白骨精》《救火英雄》《龙门飞甲》、《武侠》《十二生肖》《大闹天宫》《楚乔传》《三打白骨精》等作品,都是他们成功的案例。他们在3D视效创作技术上也非常知名。

类似这样的公司,韩国还有多家。他们将韩国电影的制作技术力量,带到了世界电影前五、亚洲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有网友惊叹,看过《大明猩》,才知道“韩国电影特效已甩开我们这么远”。

韩国电影新巧出奇的创意,屡屡为人称道。也因此,许多因此,我们看到,许多韩国创意的影片被“一源多用”,如韩国影片《奇怪的她》,在中国大陆被翻拍为《重返20岁》。最近热映的影片《找到你》,就翻拍自《迷失:消失的女人》。此外,还有《礼物》(《分手合约》)、《盲证》(《我是证人》)、《凶咒》(《笔仙2》)都被重新翻拍或合拍。

精良的制作技术和精巧的创意,带给韩国电影巨大的变化。“在2010年前后,与摄制完成的电影作品出口势头下降相反,韩国电影人力与技术进军海外,韩国的企划力、剧本和制作诀窍等参与海外电影制作的案例增多。于是,谈起韩國电影进军海外,不能单单拿完成作品的进军海外来说明了。”制作技术输出,创意输出,为韩国带来了不菲的服务贸易利润。《分手合约》《我是证人》都创下2亿多票房。2017年韩国电影在海外完成销售1879万美元,同比增长17.5%。但与此同时,其服务输出、技术输出呈现大幅度增长,达到36.5%,是海外市场增长的两倍。因受萨德入韩事件的影响,中国当年几乎没有和韩国合拍影片,但对其技术购买的增幅却达到81.8%,总计7806万美元。从这个数据来看,韩国电影持续增长的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以制作技术为代表的服务输出。

三、导演、制片人等人才新力量不断涌现

韩国电影人才,有自己非常独特之处。

韩国导演的教育背景,大多非电影科班出身,李沧东毕业于庆北大学,专业是国语教育。金基德学的是绘画。郭在容毕业于庆熙大学物理学系。朴赞郁毕业于西江大学哲学系,奉希区柯克为偶像。同为延世大学毕业生的奉俊昊和许秦豪,一个出自社会学系,一个出自哲学系。杨宇硕本身是漫画家。金荣华曾是摇滚乐手。延相吴,祥明大学西洋画科毕业,最钟情动画。崔东勋毕业于韩国西江大学国语国文专业,是推理小说迷,大学毕业后才专门研修电影艺术。洪尚秀上了中央大学戏剧专业,算有是与电影相近…对电影的热爱,使他们最终走上了电影之路,同时也在电影中折射了他们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作品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朴赞郁的作品,即使是商业电影,也显露了某些哲学的冥思。

韩国导演界,虽然也有所谓“386世代”之说。但并没有像中国电影那样多层次的代际之分。之所以如此,可以从韩国学者林大根对中国电影界的“代际论”的批评可见一斑。因为在他看来,“代际论”“要么切断中国电影史的历时性纵断面,要么切断某一特定时期的横断面”,“与研究者的知识视域在新闻性和学术性之间辗转徘徊、难以定位不无关系”。不重代际,在比较讲究尊卑有序的韩国文化里,使得新老导演之间能够交流畅通,也有助于新人快速崛起。《出租车司机》《爱情就是爱情》的导演张勋,在金基德手下干过多年副导演。柳承莞高中毕业后结识朴赞郁,曾作为喜剧电影《三人组》的副导演。他除了《老手》创造了高票房,其《军舰岛》《柏林》也取得不错票房。

韩国导演群体,不管是年龄稍长的李沧东等,还是新一代导演,都有自编自导的才能。李沧东本身是知名作家,郭在容被称为韩国第一个“作者导演”,有1/3的影片是自编自导。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引导他们走上了电影之路。也做编剧。许秦豪的最重要作品《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外出》《好雨时节》等,都由他自己亲自编写剧本。许多出道前的青年导演,都把编写剧本当做热身活动。有人甚至花5-7年写一个剧本。

韩国电影界注意扶持电影新人。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每年都有专门的新人导演长片支援项目,只要通过剧本和投资审查,新人就可以获得拍片机会。如受其资助的导演苏相民拍摄的《我陷入了困境》,就获得第1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奖。而釜山电影节比较偏爱亚洲电影新秀,则有口皆碑。面向新人展示窗口的不仅有主竞赛单元的“新浪潮”,而且还有“亚洲电影之窗”。他们成为扶持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亚洲电影青年导演的重要平台。中国导演贾樟柯,就是从釜山电影节走向世界电影舞台。1998年,他在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凭借电影《小武》,获得“新浪潮奖”。青年导演王学博的处女作《清水里的刀子》,也是在这里引起国际关注。

韩国电影的成就,也与其偏向制片人中心制有关。已故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副主席、首席选片人金智爽先生曾分析说:“韩国电影的快速发展也正是有赖于这些才华横溢的制片人的存在。如果说导演是造梦之人,那么制作者便是让梦成为现实的魔术师,是有才导演的提携者和他们电影之路的导游。一个优秀的、有能量的制片人往往可以发掘出不同类型的若干有才华导演。这也正是过去20年问,韩国电影能够持续快速发展、跟中国电影界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在韩国的电影制作体制中,一个导演往往在剧本阶段,就得到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的辅导,帮助分析其剧本的商业潜力,引导导演找准着力点。而韩国的电影投资公司,都设有投资审核的职位,他们大都有市场营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职责是负责审核影片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正因如此,人们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些在正式入道前,只拍过一些实验短片的青年导演,很快就能适应电影界的商业化环境,拍出有模有样的商业片。

总之,韩国电影在工业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经验,促进了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而生生不息,后浪推前浪的人才涌现,为韩国电影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近些年不断为中国大陆电影界所重视,双方的合作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尽管政治或意识形态的风波,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文化的交往,但基于地缘和儒家文化圈的悠久关系,中韩之间长久合作交流的趋势不会停滞。如何以“拿来主义”的姿态,更好地借鉴韩国电影的经验,是中国电影界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作者:彭涛

上一篇:数字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