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的大学教育

2024-04-14

我理想的大学教育(精选10篇)

篇1:我理想的大学教育

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摘要: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这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可是,现实往往与梦想相违背,他们是截然不同的,我眼前的大学没有我要的一切,我曾厌恶他,唾弃他。但,我又明白了,在这样的大学之中,我可以做什么,或许这样的大学给我的会使更多的。

关键词:大学梦想

一、前言

提及大学,让我想起了很多。而最多的却是儿时的梦想!也许那时还小,对事物的认知很肤浅。认为大学是一个遥远而缥缈的世界,甚至觉得读大学是一种唯一的出路。所以进入大学也便成为我最大的梦想!追梦于斯,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龙门跃!

渐渐地长大,心中对大学的幻想就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理想化!

二、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即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即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大学在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时,还要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程。校本教程应该是集中学校科研力量自行编写的与市场接轨的教材,具有所学即可用的效能,同时还要具有学术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第二、大学的授课应该打破固有教育教学的模式,不能再照本宣科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大学生已经经过小学中学12年的培养,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老师在授课前几天应先列出学习的重点难

点,学生人手一份反馈卡,让学生充分运用学校固有的资源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探究,并在反馈卡列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后上交给老师,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上课时才能够有的放矢,节省时间补充一些当前新的已公开的科研成果。

第三、改变学生死做作业和做死作业的习惯。老师在完成一个章节时可以让学生梳理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就某一方面完成一篇论文,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深化知识,以及将知识逐渐转化为一种生存和工作的能力。

第四、改变考查知识的方法,推动学生能力的自我提高。学生的成绩考核传统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用卷面成绩来说话。但是这样做很片面,那些会埋头读书的学生成绩肯定不会差,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活动和社区活动来推动和促进,有意识地就把学生推进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母语的学习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文化氛围浓郁学校是有个性的,而这种个性会慢慢浸入到学生骨子里,学生会因此受用一生,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始终微笑着走在积极向上的路上,最终打开成功的门。

第六、我希望我的大学是精彩无限的。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可以培养我所需要的一切,可以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才,成为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为上社会奠定一切坚实的基础,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

最后,我还希望校园是绿色的,校园里老树还有鸟和鸟的叫声,还希望校园有老房子,让历史默默地站立,给现在和未来指引一个方向。同时,我有希望校园是高科技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科技设备,最现代化的教学楼,最先进的教学氛围。那是一种悠久的历史与科技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身处其中会有之中穿越在时空中的感觉。念于此,一幅幅生活图卷跃然眼前:早上,同朝阳共舞,沐浴在晨曦之中,迈着轻键的步伐,一个人穿梭于校园的廷台楼阁。时而小跑,时而喃喃自语。吸收大自然的灵气,锤炼自己不屈的身体。同时,让新的一天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更想趁着睡梦初醒时记诵那ABCD。而到了中午,又可以小憩几分钟,感受午睡的甘甜。待到晚上,一个人在教室亦或是图书馆安静的自习,享受书中无限的乐趣,或是穿梭于现代科技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迅速。

三、梦醒时分

我渴望着那样的理想大学,十分的渴望。但是,那是梦,那是我的梦,我的理想中的大学,一个不会是现实的梦,梦中有好多好多不现实的东西。然而,真正的大学是不存在梦中的东西的,现实就是现实。我现在就站在这里,站在这所大学的土地上,这里没有亭台楼阁,这里没有科技大厦,这里没有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有的只是一般的一般。

出进入这所大学,我是充满激情的,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可是待深入了解了之后,我有的只是烦躁与厌恶了,我甚至讨厌自己身处其中,想方设法的想要离开这所大学,去寻找一所我希望的大学。可这终归只是梦,只是我的想象。我无法摆脱现在的环境,这不是我的想法可以左右的。

四、安然处之

如今,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无法摆脱他的束缚,那么我就在这束缚中寻找我要的那片乐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我想要的生活,去达到我想要的目标。

每逢学院组织一系列活动时,我总会积极参加,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做一个优秀的实践家。不仅如此,我还可以加入学生机构,锻炼自我,培养自我,考验自我。这样的生活岂不快哉,乐哉!既能学习,又能培养实际能力。简单而又丰富多采,实在又赏心悦目。生活张驰有度,有苦有甜,让大学四年充实度过。

不过,大学有四年,我要好好设计这四年的生活,让这四年有步骤有节奏的度过。在大一,作为一名新生,应该像海绵吸水般向学长老师求寻一些大学规章制度知识以及大学的一些要求,和如何过好大学生活的一些秘方。同时,让自己基本了解大学。而大二和大三上半期便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争取掌握完大学的专业知识。到了大三下半期便抽取更多的时间读习百科杂志和实事见闻。其实,大四才是关键所在,在大四,我们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求真知。做一个有学问,有经验,有能力,有胆量的四有人才。

篇2:我理想的大学教育

看着表姐远去的身影,我又想起了表姐填报志愿的那段日子,那些天表姐总是在网上浏览各个大学的网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清华大学的招生宣传片,短片中清华大学那雄伟美丽的景色把我深深吸引住了,那美丽的花坛、那铺满田田荷叶的荷塘、那高大雄伟的校舍----“清华大学真是太美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表姐转身见到站在她身后的我,她笑着拉我坐到她的身边,并开始给我介绍起了清华大学,表姐告诉我:“清华大学诞生于19,是清政府依托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从这里走出600余名院士,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都曾在这里执教------”说着说着,表姐突然沉默了下来,“可惜我今年的成绩不太理想,还是跟清华失之交臂了。”表姐脸上写满了遗憾。“我是上不了清华了,但是你还有机会,一定要考上清华。”表姐看着我一脸严肃地说。看着短片中的清华大学,我点了点头,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长大了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

小时候的我,每当大人们问起我:“长大后想考什么学校?”我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考大学!”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大学”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长大的我明白,大学是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殿堂,是梦中的象牙塔,它是那样让人向往。而如今的我,对梦想中的大学更明确了,我梦想中的大学就是“清华大学”。

我清楚地知道要想实现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学梦,我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怀揣着大学梦,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着,课堂上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我毫无怨言地参加妈妈给我报的各类补习班,尽管有时应对那些多得像小山一样的作业,我也曾抱怨过自己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了,更别说短时间地玩一会儿了,整天写啊,练啊,我手上都起泡了。可每次考试时,当我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笔,把一道道难题轻松解答出来时,我还是感觉心里美滋滋地,有付出就有收获。我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篇3:大学教育理想的现实批判与重塑

1. 关于教育理想。

冉铁星提出:“教育理想是人类 (或人类中的某个群体甚至个人) 通过教育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根据其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塑造自我, 塑造自然界以及社会上所设想的有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1]他强调教育理想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尹艳秋将教育理想界定为:“一定的主体, 依据其价值观, 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 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依据, 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2]尹艳秋主张教育理想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评价。孙元涛认为, 教育理想是教育对人的未来的一种筹划, 是人所固有的超越性在教育主体意识领域中的表征。可见, 在教育理想的内涵上, 学者们强调了三个方面, 即教育理想的现实性、批判性和超越性。这也是目前学界对于教育理想的普遍看法。

2. 关于大学教育理想。

存在两种理解, 即“大学的教育理想”和“大学教育的理想”, 前者指称的是大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对象, 而后者则可以等同理解为“大学理想”。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后者。结合前面对教育理想的理解, 可以把大学教育理想的内涵界定为:大学根据其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 在对现实否定评价的基础上对大学人的未来所设想的完美状态。

3. 关于大学教育理想的内容。

众多对大学教育理想的表达和描述, 包括对大学的地位、使命、目的、功能、发展轨迹等宏观上的认识, 也包括对大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具体的构想。雅斯贝尔斯 (Jaspers) 恰当地定位了大学教育理想内容的。他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其一, 研究和教授专业知识;其二, 教育与培养;其三生命的精神交往;其四, 学术。这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 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四者缺一不可, 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3]。

二、大学教育理想批判:失衡的现实

在专业教育重心向两极移动、社会对高层次素质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学习能力的强调以及大学社会职能的重新整合等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大学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重视社会服务忽视学生需求、重视学生生存能力忽视学生存在意识的道路。这条道路反映出大学教育理想的失衡。

1. 理性主义的知识中心论。

理性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 追求知识和智能本身就是目的。纽曼 (Newman) 在《大学的理想》里谈道:“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 知识本身即目的, 教育是为了理智的训练。”我国的大学与其他级别的学校教育一样, 具有知识中心的传统。这一对知识的极度追求有两个弊端。其一, 重知识轻学生。大学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均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进行设计和编排, 大学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 大学的教育评价 (包括奖学金评定、推优推免等) 以代表知识掌握多寡深浅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大学教师备课讲课均以掌握和呈现表现为课程内容或教材内容的知识为主, 极少考虑或考查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其二, 重科研轻教学, 即重视知识生产的价值, 轻视知识传授的价值。我国高校按照科研水平来分类。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区分, 其潜在的价值取向和立场是, 科研成果多的研究型大学优于科研实力弱的教学型大学。高校教师以科研能力和水平来分层和评价。正在推广的高校岗位聘任制改革, 就以科研成果对教师分级聘任。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 不论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如何, 已经被边缘化。比如, 某高校在岗位聘任改革中制定了岗位级别对教师科研要求的文件后, 对教学的举措就是开展教风建设大讨论, 要求集体开会、个人发言、意见汇总。这一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规定和对教学建设的务虚之举, 愈发强化了高校科研中心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

2. 工具主义的功能中心论。

工具主义认为, 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 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作为手段, 而不是目的。博克 (Burke) 早就言明, 现代大学已走出19世纪单纯的封闭性, 变成如今沟通社会各界、身兼多重职能的超级复合机构, 其规模与威望同社会对它的需求和干预同步增长。大学应适应环境的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 成为社会大学 (Communiversity) 。

事实上, 人们早已接受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大学教育理想当中自然不可缺少大学与社会相联系的部分。知识急剧增长, 社会对某些技能的需求也急剧增长, 大学要适应这些要求, 已成为人们乘上专业和职业之船的码头。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 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只有传播知识并服务社会, 才能产生效益。当企业不能征聘到所需要的人才, 当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谋求到理想的职业时, 人们就大声疾呼道:“大学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没有起到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作用。”大学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人们对大学的首要理解和要求了。这种工具主义思想已然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意识和行为的主导。

3. 功利主义的学生中心论。

功利主义主张效果论, 即一个行为是否正当, 标准在于其带来的效果。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功利主义的学生观导向学生外在的快乐与利益, 而忽视德性等内在价值。大学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有利于学生利益、适应学生的需求, 以最终能满足学生的欲望为目的, 其教育行为正当与否, 最终建立在人的感官欲望的满足之上, 建立在个人的偏好之上, 成为个人欲望与偏好的奴隶。这样的价值观念使大学教育迷失了方向。一方面, 大学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 强调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 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 却忘记了大学分析和判断其需要合理与否之责, 以及大学教育的引导之责;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单方面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忘记了促进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成长的责任。

三、大学教育理想重塑:价值多元与平衡

大学教育理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单一和价值失衡的问题, 大学教育理想需要的首先是价值的多元和价值的平衡。在价值单一和价值失衡问题上, 本质主义立场难辞其咎。在我们知识成长中的本质主义惯性使我们很容易导向价值一元论, 就像当前大多数研究那样, 承认学术自由为大学的理想, 却无法顾及大学的社会责任;强调大学对文化与受教育者的精神成人的作用, 却把大学对经济与开发受教育者人力资源的价值排除在大学理想的范围之外[4]。

大学教育的多元价值论断并不新奇。科尔 (Kerr) 早就谈道, 大学主要涉及四种价值, 即正义、能力、自由与忠诚, 并且:“就高等教育而言, 任何重大事业的成功都是各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彼此妥协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组织系统本身就显然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旦某些价值观念通过职位和权力得到了具体体现, 而另一些准则和目的却受到了压抑或否定, 整个系统就会因缺少正常的妥协而陷入一团糟的境地。”[5]陈廷柱认为, “自由、卓越、忠诚、平等”可以涵盖传统大学理想的主要诉求, 而且贴近大学发展的真实状况, 可以兼顾大学自身及其主要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前述二人都强调, 大学的四种价值既是相互独立的, 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种价值的价值既在于自身, 也在于是否为其他价值的充分表达预留足够的空间。过于强调一种价值不仅不能成就大学的理想, 反而成为导致高等教育走向混乱的重要根源。这种理念告诉我们, 不能把大学教育理想寄托于某一价值的最大化, 大学的理想在于有效地整合和放大多种价值, 秉持价值多元的立场。

总之, 坚持当代的大学教育理想, 用复杂性反对单一性, 用多样化反对确定性, 为大学教育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为个体创建更宽容的生存环境, 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想, 澄清观念。

1. 重塑知识观。

首先, 在知识生产中是知识中心的, 追求学术自由。追求费希特 (Fichte) 的大学教育理想, 即大学应追求一个目标, 满足两个条件。一个目标是“最纯粹和最高形式的知识”, 即学者应独立地探索真理, 不计功利, 为学术而学术;两个条件即是“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6]。其次,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如果说19世纪德国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贡献, 是使科学研究取得了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话, 那么,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 使大学教育教学取得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 有效地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以人为中心, 还需要考虑是以教和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和学生为中心。作为一名大学的受教育者和教学工作者, 笔者认为, 当今中国的大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观念,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提升学生在知识传授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数量, 而在于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念和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像怀特海 (Whitehead) 所说的, 用“智慧率知识”把教育从死的知识中解放出来。他认为, 大学既是教育的机构, 也是研究的机构, 但它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青年人和老年人联合起来。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的任务就是把想象力与经验融为一体, 培养智慧的力量。他强调, 由积极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 大学的理想, 与其说是知识, 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7]。

我们所追求的是大学教育理想中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实现洪堡论及的教育和科研成为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 自由地进行各种学术上的探索。

2. 重塑大学功能观。

大学教育理想应该涵盖培养什么人和建设什么社会两方面的规定, 或者说包含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 大学将主要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任务, 同时, 大学在养成人格、陶冶精神、启蒙大众方面的使命也是不可缺少的。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包含为学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以往常常被强调的是为社会服务, 但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两种功能从关系上看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逻辑关系上, 为学生发展服务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为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在根本上取决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功能的实现, 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前者对高等教育实践提出的要求也总是要转化为对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8]。杨东平曾经谈道,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 首先是人的发展, 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 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经济和科技能力, 则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后果, 是水到渠成的事[9]。这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 即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是一致的, 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同向的。

3. 重塑学生观。

蔡元培在其《教育独立议》中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大学教育理想的目标是完善的人和人的完善人格, 既要有生存的教育, 更要有存在的教育。

完善的人就像肖川教授描述的那样, 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概括地说, 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 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10]。大学生从学校那里所要获得的, 不是为了糊口谋生所必需的技能, 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要追求的不是掌握这种或那种专门化的知识, 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心理态度、一种思维能力和技巧, 这些是一个完善的人所要追求和必须具备的。

对完善人格的追求是长期以来中西方大学的理想和终极目的。西方自由教育传统, 其自由教育的核心便是完善人格。马克思 (Marx) 尤其重视人的发展, 认为新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我国, 造就完善人格是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 不论是“圣人”还是“真人”都指的是完善人格的最高层面。我们一向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围绕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人格问题展开的。传统儒家的教育经典四书五经, 其主旨都是教人如何形成能够治国治民的圣人君子的完善人格。

篇4:我心中理想的教育

一、大胆创新,教材趣味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地理、历史人文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的知识也很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讲解书本知识,必将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可如果过于脱离书本,又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活用课本,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个教材资源,可以结合学生实情,大胆重组教材,也可以适当地整合课程,大胆创新教材,让教材独具趣味性,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发挥教材最大的潜能和作用。

如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陶与青铜》一课,了解了中国令人骄傲的火焰中的文化,完全可以重组到《我国的国宝》一课,追根溯源,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骄傲与遗憾中学会珍惜,懂得保护文物古迹。另外,品社学科还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丰盈知识,激发兴趣。如五年级下册《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可与语文学科知识整合,将猜字谜等语文学习活动纳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在对本课学习认识到位后,把握这一有效时机适时开展诗文竞赛、书法展览等陶冶情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情满于胸,感露于文,使《品德与社会》与语文教学实现双向的收获,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像这样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本地资源特点、校情、班情活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文本资源的作用。

二、就地取材,资源自然化

由于城乡教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距,身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常因一些课程无法开展而牢骚满腹,认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对课程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忽略了我们农村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只要我们有效地安排、组织,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知识与接触大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从大自然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快乐,我充分发挥了农村自然资源作用,让学生参与农耕,感受劳动的快乐;带学生到原野中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鼓励学生去贫困农户家帮忙,感受助人的快乐……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很轻松地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绝不亚于多媒体资源演示的作用。可见,利用已有的教科书、图册,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亲身去体验、感知学习,更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收获知识。

三、因生制宜,方法多样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教育工作者,能让每一片树叶焕发各自特有的光彩,才是理想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这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实际、已有的知识水平等因生制宜,選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引导,促进差异共享,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

诸如中高年级的品社课,很多活动是让学生参与调查实践,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填写调查表格。而这样的任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的,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互助的方法,在每个小组内均衡分配A、B、C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相长,多让学生在小群体内自己谈体会,谈体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在班内举办节水创意大赛,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引导组长合理分配组员调查任务,保证让成员量力而行,只要能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就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组内自我比拼、组间竞争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活动的热情。活动中虽然有的同学可能动用了网络等资源搜集大量资料,而有的同学仅仅调查了身边人家的节水方法,但却能互相补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收获,而在最终组内汇报中也能彼此相长,这样的活动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给自己定位后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相信,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善用这种资源差异因人施教,学生也会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链接生活,活动新颖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当中,积极开展各种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力求使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主题活动,首先开展班级结对子活动,让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并组织交流互动活动,评选和谐星,在争星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和谐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然后,把家长请进课堂,开展亲子互动与心灵对对碰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互动中增进感情,在心里话的对白中化解矛盾,真正学会和谐相处,最终做到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链接,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篇5: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伴随着高考结束的那一天,在无数期待的日子里,梦最终还是碎了,心也碎了,世界仿佛都窒息了!但生活不得不继续,我还有着很多心愿未能实现。我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可能重头开始,只要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

在无限的憧憬和遐想中,我迈入了宁波大红鹰基础学院,开始了我的大学旅程。理想中大学生活会是到处充满自主性的,各种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从而也潜移默化的促进我们各种能力全面发展。理想中的大学还会是悠闲的,无拘无束的,可以不受老师处处管制,我们可以不去早晚自习,从而有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做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大学生活应该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我们会主动利用浩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接触广博的知识;我们会主动与导师探讨学术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篇6:我理想中的大学

大学是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神圣殿堂,我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应该是绿树成阴,梦中的象牙塔应该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学”这两个字,在所有高中生心目中,是神圣而又神秘的。对我而言,同样如此。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到初中,考进理想的大学,是我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

理想中的大学到处是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欢声笑语。这里是绿树与鲜花的海洋,令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夏天走在校园里,踩着绿的如黛玉色的青草,呼进带着泥土味道的空气,耳边不时有清脆的鸟鸣,真是美的享受!秋日里,走在梧桐树下,踩着蓬松的落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不时还会有摇摇欲坠的落叶从树上落下

理想中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理想中大学中,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让我茁壮成长,可以让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往哪里继续走下去,让我四年后在回顾的时候可以骄傲的说,我学到了很多,我舍不得离开,要和大学里的好朋友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大学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完美的,它能让我们充分展现自己,它能培养我们的自立能力,为我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这里,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泡书,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对话,与大师请教,增加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展现自我,充实自我。在活动中,发现有点与不足,听取他人的建议,改正缺点不足,不断提高自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更高的蓝天飞翔,在广阔的空间留下自己的脚印。

大学,在我的初步设想中,她是一个书香芬芳浓重的书屋。书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想接受它的洗涤。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心腹之地,希望同学们畅所欲游。大家在这儿或其他一角、教室,欣赏各种报刊、杂志、教科书等,以了解民生民意,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世界形式走向等世间百态。即充分满足视野享受和充实自己,又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书香芳香中生活学习实为一种人生享受。

大学,在我的初步设想中,是紧张而富有节奏的。早晨,第一缕霞光,唤醒了我们甜蜜的梦,让我们心情舒畅地迎接崭新的每一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在晨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子进入大学后,更加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投入进紧张的学习中去,不教一日闲过。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和学识渊博、谈吐优雅的师者。无论白天黑夜,学习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成为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因为,在这里,是青春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汇,是理想的碰撞,是人生的体验,是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最佳的时机。我想,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一定会珍惜学校提供给我的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篇7:我心中理想的大学校园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我们现代学子们奋斗整整十二载,就是为了能考取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

我是一名在读大学生,身在XX校园。作为一名奋斗过十二载的青年,我也曾幻想过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的样子。我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应该有宽阔整洁的校园大道,大道两旁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时不时还能听到鸟叫声,大道的尽头是一排排高大气派的教学楼;教学楼里的课堂是轻松活跃的,老师是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学生们则是纯情浪漫的,不受思想的羁绊,在大学里尽情的追逐理想。清晨,第一缕霞光透过宿舍的窗户,唤醒了我们甜蜜的梦,让我们心情舒畅地去迎接崭新的一天。匆匆洗簌完,抱上两本书,走在铺满鹅卵石的圆滑小道上,深吸一口气,仿佛之中都带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朗朗的读书声传来,放眼望去,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晨读的学生。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使我也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不教一日闲过。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XX学子。我的大学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我的大学校园,从正门进来,映入眼眸的是一本厚大的石书,书上是我们的大学校训:“立人,立业”;在校训旁是一条宽阔的双向车道,车道中间有一条栽满花树的绿化带,绿化带的尽头是我们的教学楼,教学楼的白色瓷砖上带着被岁月洗刷过的斑点,天空中微朦的空气让整栋教学楼尽显沧桑,它静静的耸立着,默默无闻,只是为了培养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早晨,闹钟的铃声唤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我们。睡眼朦胧中拖沓着鞋子,走进洗簌间,慢悠悠的清洗完,再带上几本书,走过鹅卵石小道,走进带着一股慵懒气息的课堂,零落的学生散坐在位置上,或趴着头,或玩着手机,或盯着黑板,眼中无不透着一股疲倦。老师匆匆走进课室,讲课严谨,开门见山,下面的同学带着清晨的睡意,听着老师的催眠曲,安然的进入了梦乡。

我是一名在读的大二学生,XX校园的理想规划者。我心中理想的XX校园,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校园。XX校园,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铺满校园的绿色,有耸立的教学楼,有高大的图书馆,但就是少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我理想中的城职校园,最应该有的就是人文气息。我是一名学生,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是紧张而富有节奏的。在清晨的校园里,能听到从校园中传来的读书声;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和学识渊博、谈吐优雅的师者,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这里,是青春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汇,是人生的体验。书香校园,才会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才是对“立人,立业”校训最好的诠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忙碌充实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才是我心中理想的XX校园。

篇8: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理想追求

关键词:大学校长,教育家,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随之空前扩大,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对我国高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大学的掌门人———大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顾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所大学的成功都与一名杰出的校长联系在一起:如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艾略特与哈佛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等。虽然这些校长治校的风格迥异,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以办学为己任,把办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的事业和追求。

一、公众对大学校长的期望

2005年由博客中国网站发布的“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想。有69.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认为更接近教育家的则不过6.54%,认为更接近专家学者的也不过9.98%。显然,这一公众形象定位,与其首先是一个教育家的角色有一定距离。[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教育”,对1 555人进行了有关“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的开放式调查。调查显示,82.3%的人首选“教育家”,其次是“管理专家”(67.2%),排在第三的是“仁人君子”(44.0%)。[2]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对大学校长是教育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二、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必要性

1. 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校长成为教育家

近些年来,国际教育管理学界越来越重视大学校长的教育家角色。并掀起了一场关于大学校长职能的专家研讨会,提出的有关大学校长的基本角色定位的问题,最终认为懂得教育规律、具备卓越教育思想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应是未来大学校长的核心角色。只有首先把握好大学校长的教育家核心角色,才能辐射于其他各种角色,去满足其他各种角色的要求,去开展校长职责范围的科研、社会服务等其他各项工作,这样大学校长的工作才会有条不紊的进行,才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先进办学理念的形成需要教育家型校长

在本质上,办学理念是指要把一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阿什比曾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首脑,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虽因国而异,但是,随着现代大学行政管理的加强,大学校长的权力也不断得到增强,其对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和重大。所以大学校长只有成为教育家才能时刻关注和研究教育,最终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3]有利于大学的长远发展。

3. 大学职能的有效发挥要求校长成为教育家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本质上讲,后两个职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前一职能发挥的效果。只有学生、教师与管理三者的配合,才能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进行,但核心必须是教师。校长对教师教学工作起支撑作用,“校长是为大学教授搬凳子的”。必须形成这样一个制度和氛围。

三、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途径及策略

1. 大学校长自身应该努力提升素质

大学校长应该把校长作为一种职责,而不是一种职位。只要树立这样的思想,大学校长就会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看作是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大学才会真正得到长足发展。大学是教书育人的重地,而相应的大学校长就应该是一位对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具有独到见解的知识分子,并且在治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所以,作为大学校长就应该热爱教育事业,以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份面对学生、面对教师,这样才能深入到师生当中去,既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又有利于教育思想的升华和实践。

2. 要为大学校长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大学的控制由过去的直接方式已逐步转向间接。这就为校长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保障。但从把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要求看,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看,从校长要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的要求来看,留给大学校长进行改革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够宽松。目前,大学校长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有增无减,自然而然,大学校长往往陷入繁忙的事务之中,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相应的对学校发展、人才的培养、大学功能的实现进行战略的、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就显得力不从心,也就很难提出卓越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大学的发展。一言以蔽之,要使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政府就要进一步为大学校长施展才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机制,使大学校长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大学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3. 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

我国大学校长的任用主要是委任制,学校广大师生没有公开选举大学校长的权利,在大学校长被任命之前一般处于不知情状况,因而对谁当校长,也就不予关心,校长也相应没有基层师生基础,不利于学校管理。纵观中外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可以看出,通过竞聘选任大学校长,并赋予师生投票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大学校长的择优。这样的大学校长是本着对“选民”负责和对学校负责,而不同于委任制产生的校长只对“上级”负责。其实,通过竞聘,师生投票来选任大学校长,并没有削弱“上级”的权力,上级既可以确定大学校长竞聘的基本标准,又可以制定校长竞聘的规则。实行大学校长公开竞选制度,赋予广大师生选择领导者的权利,对于调动广大师生关心学校、关注校长治校是具有积极价值的,有利于学校的治理和发展。

4. 大学校长必须淡化官员意识,凸显教育家本色

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不少大学校长对行政级别非常在意,并且把办大学看成是提升政绩的平台。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大学校长的“师气”将会被浓厚的“官气”所掩盖。另一方面,大学校长对行政级别的追求不仅表明其官本位意识浓厚,而且使大学校长变成是一个只是按照红头文件办事的“高级传令兵”。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校长失去教育理念,不能成为教育家。大学也同时沦落为政府的附庸。因此,大学校长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具有反省的品质。要注意在学校管理中的分权,积极配合党委的工作,注意实施民主管理和参与管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相信自己决策的正确性时,也要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局限性,对自己管理学校的言行时刻警醒,对自己所能发挥的作用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回归自己作为人的意识,校长才有可能在办学过程中做到以师生为本,做出令师生满意的成绩,[4]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校长任期制度

根据2006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4.1年,而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8.5年。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不到美国的一半,也明显短于建国初期大学校长的任期。[5]因为,一位校长的教育理念形成发展并付诸实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频繁的换届,大学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半途而废,也相应的打击大学校长创新改革的积极性。只有建立科学灵活的任期制度才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形成和一流的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这样有利于大学校长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也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育实践。

总之,我国要建立一批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有一批卓越的大学校长,尤其是教育型的大学校长。他们更加能够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博,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心系学校的奉献精神,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把培养人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会把学校的管理与学校的命运、学生的命运以及教师的命运连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陈敏.他们这样看校长[N].南方周末,2005-06-30(25).

[2]杜霞.对21世纪中国教育家的期待[J].中国教育学刊,2010(8):3.

[3]刘道玉.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胡秀英.大学校长: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家[J].当代教育论坛,2007(03).

篇9:我理想中的教育

一个清新的早晨,缕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像碎金一般洒落在地上,耳边不时传来几声自由的鸟鸣和孩子们悦耳的晨读。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常常被不远处传来的呵斥声刺破: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单词都学不会,将来能干什么?”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孩子学习单词遇到了困难,妈妈耐心地劝导:“慢慢来,别着急,多读几遍就会了。”

清晨的阳光渐渐明媚起来。终于,孩子微笑着响亮地背出了那几个单词。

一个闲适的下午,阳光暖暖地拥抱着大地,忙了一星期的主妇带着孩子在小道上散步谈心,轻言细语,一片详和安宁的景象。偶尔有一辆三轮车从她们身边驶过。吃力而缓慢。妈妈一下子找到了送上门来的“论据”:“看到了吗,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和这个三轮车夫一样,没钱没地位,靠出卖体力谋生!”

……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三轮车从人们身边驶过,邻居、熟人都热情地和车夫打声招呼,道声辛苦;年轻的妈妈对孩子说:“看到了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你将来也一定要做个有人生目标的人,而且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哦!”

一个等待进餐的傍晚,孩子好奇地在厨房门口张望着,大眼睛盯上了案板上水淋淋的黄瓜。于是,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起刀,笨拙地切起了黄瓜。

“妈妈,将来我想当个厨师”,孩子满怀憧憬地仰面对妈妈说。

“傻孩子,怎么能想当个厨子呢,将来我们要做科学家,做公务员,做白领才行,知道吗?”

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妈妈亲了亲孩子,面含微笑:“是吗?我家宝贝喜欢做菜,将来一定能成为让妈妈骄傲的全世界最出色的厨师!”妈妈走到孩子身后,拿起刀。细心地教孩子如何切菜。

如果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画面,都可以变成我希望看到的那一幅,那么我理想中的教育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降临。

我理想中的教育,不是将我们这些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是教我们死记硬背,更不是教我们一切只冲着一个“官”字、一个“钱”字而去。

教育,应该教给人理想,教给人平等,教给人真诚,教给人勤劳,教给人奋斗的勇气和方法……我不知道这样的理想中的教育何时才能真正植根于我身边的这个世界。

篇10:我理想中的大学作文

阳光,帅气,酷酷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似乎很少,大多数都是明星才能代表的吧。只要是个女生,见到一个好看点的男生,便会有那么一点心在跳动,好感吧!但这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又不知道他是一个这样的人,爱学习吗?成绩好吗?是不是个社会的人?这些我们都未考虑过吧,也未曾想过会有怎样的后果。相信我们每个班里都会有那么几对`情侣’吧,相信他们不会永久的,过不了多久就会找各种理由说分手,要么就是喜欢上另一个人了。这样的事情我见多了,想想这样有什么意思啊?而且不记得浪费时间吗?

男的不就是喜欢`身材好,长得漂亮的女生嘛!’而女生不就是喜欢`长得帅,又高学习又好的人嘛!’这有什么的,大不了努力几年考上理想的大学,出来工作找一个,再说了现在的我们都未成年,谈什么恋爱,真是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但似乎说多了,也都是废话吧!他们会听吗?而且他们怎么样关自己什么事啊!管了他们还会得到祸害。害了自己一把。

上一篇:触犯法律后写保证书下一篇:七年级unit9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