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2024-05-15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通用6篇)

篇1: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审美活动P14-15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4.总而言之,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活动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了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P16-19 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与人生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关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意境267 意境是指,在艺术意象中,可以区分出一种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范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像,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意境作为审美意象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限于出现在艺术美的领域,它也可以出现在自然美的领域和社会美的领域。

意象(自查)

1.意象,即情景交融,是指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的融合。“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2.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但是这里说的“景”与“情”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景”“情”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情;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境界(自查)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形式 P64-65 1.“形式”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在形式”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观念。

2.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词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 a.形式是各个部分的一个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b.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与之相对的是内容。c.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

d.形式是某一对象的概念性的本质。与之相对的是对象的偶然的特征。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e.形式是人的心灵加在知觉到对象之上的,所以使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与之相对的便是杂多的感觉经验。这是康德提出的

3.“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是现成的、实体化的,“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形象P66-67 1.“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把“形象性”或“形象思维”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2.在我国当代文艺学著作和教科书中,一般把“形象”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3.“形象”是生动的图画,尽管它有思想情感的内容,但它是现实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现成性;“形象”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反映论)模式

现象P67-68 1.“现象”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与“本质”、实体相对的“现象”。“无论是经验论者(洛克、贝克莱、休谟)还是唯物论者(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都将现象看作由人的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观念、印象、感觉材料,以及由它们直接混合而成的还未受反思概念规范的复合观念。简言之,就是在感觉经验中显现出来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现成的、个别的、私有的和纯主观的。这种现象被看做是认识的一个起点。

2.“现象”的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内在相关。“现象”具有“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和““悬中”性”。所谓的“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就是指任何现象都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被构造)着的,即必含有一个生发和维持住被显现者的意向活动的机制。所谓““悬中”性”,是说现象在根底处并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对象,所以对它的体验,不可能偏执某一边或某一实在形态,正因为这样,现象知觉就可以具有康德说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的愉快”

丑P68-70 丑是和美相对的概念。人们习惯上一般把丑作为与美对立的概念,即真与假相对立,善与恶相对立,美与丑相对立。但这种与“丑”相对立的“美”的概念是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对象,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也包括在广义的“美”之内。

美感P98 1.传统美学家一般把审美主体对于美的认识感受和反映称为“美感”,当代西方美学则将“审美经验”当做核心概念。

2.美感,即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木然的生活世界。3.所以说,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美感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美感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美感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审美态度P98-106 1.审美态度是指,在西方美学史上,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的条件;在中国美学史上称其为审美心胸。

2.要想获得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

移情P106-112 1.移情是指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使得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注意到移情现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曾指出荷马常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第一次用“移情作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他反对用记忆或联想来解释这种移情现象,因为移情现象是直接随着知觉来的物我同一,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可容许记忆或联想起作用。对移情说最大贡献的是立普斯,他说,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这种“移情过程”即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去,并且在下意识中深刻地观察该对象,同时塑造出它的形象来。

快感P112-120 1.我们平常所说的快感主要是指生理快感,即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的因素引起主体的感官或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反应。

2.一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但我们并不赞同。我们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生理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它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3.但快感与美感又不能完全区分清楚。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之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4.在人的生理快感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生物本能想联系的“食”“色”两种快感。

高峰体验P120-123 1.“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 括。高峰体验包括:性爱体验、父母体验、神秘的广大无边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体验、创造时刻等等。

2.高峰体验的特征有:

a.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

b.高峰体验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在存在认知中,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是“完全的认知”,且如果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c.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d.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

e.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高峰体验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有着自身的价值。高峰体验是一种拥有巨大价值的体验,是一个伟大的启示

f.高峰体验的欢愉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质,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

g.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远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它们共同反映是感到“受之有愧”。在高峰体验中,人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朗的震动

3.高峰体验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高峰体验的对象是存在的全体、是独一无二的;高峰体验是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确证,在高峰体验中,更容易见到世界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更加接近自己的存在和完美性;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哥特式建筑P158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由于前后延续五百年的蛮族的入侵,田园荒芜,城镇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恐惧、愚昧、强暴。人人灰心丧气、悲观厌世、抑郁到极点,把财产送给教堂和修院。在这种情况下,哥特式建筑出现了,它充分的表现那个时代的极大地精神苦闷。

哥特式教堂追求无穷大,以整体的庞大与细节的繁复震动人心,目的是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刺激,令人惊奇赞叹,目眩神迷。哥特式教堂的形式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以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和好奇心。哥特式教堂的整个建筑设计都是为了强化当时人那种恐惧、绝望而又充满幻想、渴望温情的精神状态。

这种哥特式的建筑持续了400年,遍及整个欧洲,无论是民间的和宗教的,公共的和私人的建筑,都是这种风格,就连市民的衣着、桌椅、盔甲等等也都是受这种风格的影响。

审美趣味P160-161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审美趣味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审美趣味的功能是审美行为的指向性。审美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的体现,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的审美指向。

审美趣味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的生成。审美趣味不同的人,在表面上相同的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美是不同的。这是审美趣味的重要性

审美格调P161

1.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或称为审美品位。格调或品位是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2.一个人的格调(品味)同样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它同样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一个人的趣味和格调(品味)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审美风尚P164 1.审美风尚又称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在某个时期为社会上多数人追求的审美趣味,它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直到社交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气氛。时尚(流传于社会上多数人的精神气氛)的存在最有说服力地证明,社会中每个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2.时尚的特点:影响面广,往往不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渗透力和扩张力强;有时间性。

时代风貌 P172 1.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2.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体现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为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自然美181 1.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自然美就是“呈于无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2.自然美是人心所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向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所生成的美。

自然的人化179 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于是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环境美学182-183 所谓“环境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出现的一种美学派别。这一派别的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条:第一,他们认为传统美学不重视自然美,而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美的欣赏;第二,传统美学把自然美作为一个孤立地、个别的存在物来欣赏,而他们则主张把自然物开放为一个环境(甚至与欣赏者本人联系在一起)来欣赏

肯定美学184,186-187 1.近二十年在英美美学家中流行一种“肯定美学”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美学家认为,自然中所有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如哈格若夫说“自然都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 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

2.“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勃然而兴”,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这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肯定美学”所持有“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

3.持“肯定美学”观点的美学家认为在自然美领域不能有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等级分别。这理论实质就是要把文化、价值的内涵完全从审美活动中排除除去。他们要求人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所谓“纯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将自然纯粹的看作自然而不是文化世界中的价值的象征”。

生态美学196-197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有人倡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这些学者们呼吁人们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他们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国内外学术界有些学者提倡建立一种生态美学。但从现有论著来看,生态美学并不成熟,因为所谈的生态美学都强调平等的对待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这实质上还是生态伦理学,而不是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各适其天,是指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了最大的美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社会美230 社会美是之见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生活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社会美是一个意象世界,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的意蕴,照亮了老百姓的生活的本真状态。

社会美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条件,要超越主客二分,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实现人与世界的沟通和融合。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等等都是这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在这些社会生活状态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状态,从而浑然忘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这些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

巴赫金狂欢节理论227-228 节日狂欢(任何节庆活动)都是人类文化及其重要的第一性的形式。他不是人类生活的某种手段,而是和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和理想相联系。节庆狂欢文化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狂欢节具有全民性质。狂欢节没有空间的界限,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所有人都生活在其中。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狂欢节超越了世俗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以及观众特权,禁令,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这种种局限和框架,显示了生活的本身面目,或者说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本真的生活世界。

狂欢节作为平民的节日活动,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第二生活”,实际上是回复到本身的日常生活。由于这样,普通老百姓也就超脱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超脱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这就是一种复归,即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狂欢节的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

在狂欢节的感受中还包含一种人生感,因为在狂欢节的感受中,总是显示着不断的更新与更替,不断的死亡与新生,颓废与生成,显示生死相依,生生不息。所以人们在狂欢节的感受是一种渗透着形而上意蕴的审美感受(人生感)

休闲文化228-230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休闲文化。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休闲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的状态。所以休闲文化往往包含有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而且休闲文化所展现的意象世界,往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进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民俗美220-226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人们称之为民俗。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成为风情。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民俗美,就是对民俗风情的审美。

荷兰画派218-219 荷兰画派是指17世纪的画家创作了一大批真实描绘当时荷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绘画。荷兰画家在他们的绘画中创造的意象世界就是显现这个世俗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些绘画渗透着荷兰人对正当的愉快生活的美感,渗透着他们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只在瞬间出现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敞开眼界的新鲜感,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和虐浪笑傲的喜剧性。

波普艺术244 波普艺术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前期的英国和美国,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安迪 沃霍尔,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家认为这样的“现成物”就成为艺术品了。

观念艺术244 观念艺术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的一种观念。观念艺术家约瑟夫 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

模仿说233 表现说234 惯例说235 艺术美239-242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世界,是美,所以说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从本体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就是美的。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除了审美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政治的层面等等。美学只限于研究艺术的审美层面,否则就和艺术学没有区分了。

形式美253-259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本身的意味。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音韵,节奏,构成一种形式感或形式美。绘画作品中线条,色彩,形状等等形式因素以及它们构成的象是作品的形式层,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可以具有某种意味。形式美也包括技巧美,艺术形式要依靠技巧来创造,这种技巧美可以引起观众的惊奇感和快感,从而引起欣赏一出戏(意象世界)的整体美感,从而具有审美价值。

科学美289 科学美表现为科学定律,公式,理论结构,它们反映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结构,但它们是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科学美是诉诸理智的,是一种理智美。物理世界的美和真是统一的,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美离不开科学家(观察者)。

彭加勒“雅致”284 雅致是指在解题和论证中,所有那些导致秩序,给出统一,使我们立刻对整体和细节有清楚审视和了解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觉。雅致感是由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显示出一种形式美引起的美感。这种形式美的显示,先于逻辑,是一种瞬间的感觉。

达·芬奇297-302 功能主义P305 包豪斯P306 审美形态P320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往往带有时代特色或在一定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P339/325 《论崇高》P328 悲剧的美感P356、347 日神精神P343 酒神精神P343 狂欢化 “狂欢化”这一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的巴赫金(1895—1975)提出来的。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1、重视民间的诙谐文化,把狂欢化文学看作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2、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否定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

3、寻求各种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4.、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的分析。

5、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和世界,拒绝把人和世界看成已经完成的。

荒诞感P371

1、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理解/429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三境界,王国维则采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辛弃疾的原词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篇2: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概念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指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美。

2、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 人体美及其表现(1)、人体的自然形体美

形体美的原初意义起源于原始人类生殖和繁衍的需要,事实上,人体美和性感常常浑然一体。“性择优”法则必然会滋生出关于形体美的意识。人类对于形体美的追求有着漫长的历史。(2)、人体行为举止的美。(3)、人体装饰的美。人的装饰是衬托人体美的重要辅助手段。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们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去装饰自己。

3、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 “生活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世界”的主要领域。

 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更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单调和重复,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

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旅游)

 超越功利和突破冷淡麻木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同样可以生成意象世界。在日常生活领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

4、人物美(1)、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人体的形式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2)、人的风姿和风神

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3)、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人物美的这个层面,比较前面两个层面,包含有更丰富的历史的内涵和人生的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

5、日常生活的美

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氛围,犹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最深处。他们在富裕中能简朴知足,在住宅和环境方面显得简单、幽美、清洁,在一切情况下都小心翼翼,能应付一切情境,既爱护他们的独立和日益扩大的自由,又知道怎样保持它们祖先的旧道德和优良品质。

——黑格尔

6、节庆狂欢

节庆狂欢活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人和人融为一体,而且人和自然也融为一体。这种形式超越了世俗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以及各种特权、禁令,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这种种局限和框架,现实了生活的本身面目,或者说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本真的生活世界。

7、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有了这种情趣和快意,“玩”就成了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在“玩”的活动中,玩家就能体验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获得审美感兴、审美享受。

篇3: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科技文体中名词化的成因

科技英语在词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名词化。名词化倾向主要是指广泛使用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起名词功用的非限定动词。英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典型的作用是做句子的谓语, 而一般来说, 一个句子的谓语只是一个;名词则不同, 一个句子中可以容纳多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化把大量原来的动词短语变成名词短语以后, 句子显得简练了;但是, 另一方面, 句子中可容纳的多个名词或名词化短语使句子更复杂。所以说, 名词化既是句子简单化的手段, 也是句子复杂化的手段。名词化的意义在于能使语篇中的信息结构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使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 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表达中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 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 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这种表达正符合科技文体关于客观, 严密, 紧凑, 合理, 简练等行文要求, 因此, 科技文体中会出现大量的名词化现象。

科技英语的名词化倾向是与科技文体的基本要求密切相关的。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 其特点是:准确、清晰、严谨;名词化的使用符合科技英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复杂, 讲求逻辑的条理清楚和叙述的准确严密的特点。例如:The Secretary General has prepared a five-year survey program which is design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indi- cat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pproaches to the ex- 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se resources. 本句中, 名词化的使用有利于不断句子向后发展;同时, 可以看出development, explo- ration, assessment虽然都是名词的形式, 但动词的特性非常明显, 它们都带有各自的“宾语”。

译文:秘书长提出了一个为期五年的调查计划, 旨在有助于开发自然资源, 渠道是找到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先进的方法去探测和评定这类资源。

二、科技文体中名词化的美学欣赏

1.行文的客观美

科技文本大多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 讲究所陈述事物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在翻译时译文所表达的意义应力求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一致, 做到准确无误。只有突出了科学上的“真”, 才能做到“真中见美”。例如: (1) Instability is thetendency in certain systems of a quantity associated with energy, such as current, to in- crease indefinitely in the absence of excitation.译文:不稳定性是指某一系统中与能量相关的某个量, 例如电流, 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无限增加的趋势。 (2) When parts must be inspected in large numbers, 100% inspection of each part is not only slow and costly, but in addition does not eliminate all of the defective pieces. 译文:如果要检验的零件数量很大, 即使对每个零部件都做百分百的全面检查也不一定能把所有的次品全部都检查出来, 且费时费钱。例句 (1) 中的名词化现象 (tendency, absence of excitation) , 例句 (2) 中的名词化现象 (inspection of each part) 这样的结构表现出所叙述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 是无可辩驳的。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 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 公正性, 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这完全符合正式语体想要达到的效果。

2.行文的简洁美

科技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科技文章, 所以译文之美, 除了靠思想内容的真实准确外, 还要力求表达形式的简洁精炼。 汉译英过程中常常出现罗嗦, 臃肿的现象, 而地道的英语翻译应极力避免出现这些情况。在翻译时, 译者要有意识地对原句进行简化处理, 保持用语的简洁、精炼, 使读者能够抓住问题的重点。 (1)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s, effects, measurements, and us- es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is valuable to the worker in that it en- ables him to use more effectively the manifold electrical devices now so vital to our efficiency and comfort.译文:搞懂电和磁的来源、效应、 测量方法及其用途等等, 对于操作工人是很有价值的;有了这些知识就可以使他得心应手地使用种种电气设备, 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效, 生活更加舒适。这句中名词化现象主要有under- standing, efficiency, comfort. 句子中的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s, effects... 表层结构是一个A of B的短语, 深层结构是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effects…;因此在翻译时把它译文“搞懂来源、效应……”;原文中作者用了一个形容词vital修饰两个名词efficiency和comfort但汉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形容词来同时修饰效率和舒适, 因此仍然采用对这个两个名词的形容词的字根的翻译, 译成“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效, 生活更加舒适”。 (2) In prac- tice, the selected interval thickness is usually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need for a thin interval to maximise the resolution and a thick in- terval to minimise the error.

原文中使用compromise between A and B, 使句子在结构上显得简洁对称。在翻译时如何安排附着信息和中心信息, 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需要对这一名词化结构好好理解。译文:为保证最大分辨率必须选用薄层, 为使误差最小却必须选用厚层, 实际上通常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最佳厚度。

3.行文的连贯美

科技文章是表达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 必须逻辑缜密, 推导合理, 无懈可击。科技隐喻中名词连用主要有一下组合形式:

(1) 递进式:前一个名词一次修饰下一个名词, 而形成递加层次, 如:

(2) 意群组合式:名词前置修饰语之间有更紧密的意群组合, 通常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

(3) 并列式:中心词前形容词化名词取并列式, 它们之间并无修饰关系, 如:

三、结语

翻译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它的研究只能是宽口径、多角度、多层次的, 通过所有这一切努力, 共同推动翻译质量朝更精、更准、更雅的方向提高。将美学理论与科技翻译结合起来, 在注重科技译文“达意”的同时, 也更加讲究其如何“致雅”。科技翻译中的美不是奔涌的文思、华丽的词藻、以及多变的修辞手段, 它是体现在准确地使用科技术语, 流畅熟练地运用科技句法, 缜密合理地衔接篇章。尤其是科技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 在处理具体的科技翻译文本时, 按英语的思维方式从美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对名词化的内容进行适当转换, 从而避免出现词对词翻译带来的弊端, 使译文体现科技英语之美。尽可能地让译文具备与原文等效的审美效果, 进一步提高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3]李庆明.隐喻性动词的形象功能及其翻译[J].科技翻译研究, 2003 (5) .

[4]袁小陆.新时代科技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摘 要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从解释美学和接受美学两方面,分析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设计理念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遇到的问题,旨在对两者进行全面而客观的美学认识,为今后的设计提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手法。

关键词 解释美学 接受美学 设计理念 大众文化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伽达默尔就曾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真实意义的获得永远不会终结。它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只是新的误解根源不断被消除,从而真实意义从掩盖它所有事件中显露出来,而且新的理解源泉也.从那儿不断涌现,展示出意思丕到的意义因素。⑤显而易见,在伽达默尔的心目中,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向读者观众开放,向历史开放。

每一件设计文本在被设计师设计完成之后,再由大众文化的参与,接受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对设计理念进行再创,这就是大众文化的解读,从而赋予设计文本以别样的生命。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理念的表达上,不在于把设计理念一览无余地暴露给接受者,而在于制造悬念,给接受者以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只有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充满了许多未知,充满了设计师未曾点透的空白点的理念中,才能给接受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方能使得接受者用心去体会设计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

[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0(1).

篇5: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美感: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

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个要素:欣赏者、眼前的人事景、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种类型:接近联想、形似联想、对比联想,简答题:

1、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另: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它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参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批评的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价值意

识,即审美文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融会;

2.欣赏因素与创造因素的兼有;3.审美情感与科学理性的结合;4.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评价。

3、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4、孔子的美学思想

 美善不可分,甚至是同义语。

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

同别人做坏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 “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和善、德一个意思,可以共同使用。

5、柏拉图(前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大希庇阿斯篇》)

6、康德(1724—1804年)

 1.一种情感的判断。

 2.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论述题

美和美感的关系: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2 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3 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4 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

二、美的本质

(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就无所谓美。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寸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所谓的“尺度”有二:一是指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指内在尺度,即人的主观目的、要求。

所以,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是以捕食另一种动物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完全没有想到什么美味之类的。但人在摆脱了野蛮人的生活之后,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后,开始寻找一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享受的方式,比如他们会去研究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味道,通过合适的恰当的配合(合规律性),研究出各种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合目的性)。

2、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产生的。它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即劳动创造了美。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生存活动。

(2)劳动使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成为可能。

(3)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升。

(4)劳动使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人类的观赏对象,从而使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3、美是在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1)自由——合规律性,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2)自觉——合目的性,指人类对自身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自由”与“自觉”二者相统一、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

4、自由自觉的劳动成果以宜人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才是美的。

感性形式: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把握的事物形式。包括:事物的外形、线条、构造、颜色、整体风格和搭配等等。如,法律条文能够为人所感觉,但其形式并不宜人,故不能说它是美的。

宜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

(二)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价值P29

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愿望、才能、情感等等。

美是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的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美的事物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事物。

当然,这里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人的本质力量不能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它受到各种因素——如个人学识和整体素养等——的影响。

例如,同样是做一个杯子,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杯子,它的外形、质地、用料、颜色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设计里蕴藏了设计师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情感。

审美过程:

㈠ 审美的准备阶段:是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主体特有的情感状态。

㈡ 美感的实现阶段: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准备阶段和美感的实现阶段并无明确的界限。美感是现阶段的首要活动是对对象的审美感知,„„侧重于知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㈢ 活动的成果阶段:审美欣赏者切身感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实现。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

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创造生活的愿望。

艺术与艺术品的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康德美学特点是什么

第一,审美是一种无利害却又生愉快的活动,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

第四,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实际上是主观的,却又在逻辑上、理论上要求普遍有效性。

.柏拉图为美学定的调子是什么 ?

柏拉图就为康德以前的西方美学整个地定了一个调子:美的研究,就是关于“美是什么“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美学就这样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狭

义的“美的哲学”,就专指针对“美是什么”它主要集中在从古希腊到康德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我把这个历史时期,称之为“美的哲学阶段”

第一他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问题。

第二,柏拉图告诉我们,美学当中“美是什么”的所指的那个“美”,不是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简单地说,就是谁得到了它,谁就是美的。美是独立自在的,是先于人、外于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它。

第三,既然美是一种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那么,对美的研究,就只能是哲学的。既然美带有普遍性,搁谁身上谁就美,那么,美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结合美的具体现象,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差异。

答案要点: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篇6:美学复习资料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B.孔子)提出来的。

中国美学界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被称为近代美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带头人是B.康德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中国美学界持“美在心物之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D.朱光潜

艺术的(A.自由性)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

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B.文明社会之初)时代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A.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不属于美的形态但属于审美范畴的是(D.丑

中国当代美学界被称为“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艺术是(C.现实美)和理想美的审美统一

《阿Q正传》是(B.悲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说是(D.黑格尔)提出来的。

美学诞生之后,沿着(C.哲学美学)的道路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有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杜威……

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C.恩格斯)说的。

B.建筑艺术)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

“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C.艺术的功能)。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黑格尔E.荣格)。

下面属于悲剧美的有()。A.《欧米哀尔》》C.《拉奥孔》D.《祝福》

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社会性D.潜移默化。

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A.康德B.谢林D.黑格尔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美学史上属于唯心主义美论阵线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B.华山之美C.《自由神引导人民前进》E.命运交响曲)的美是崇高美

下面属于喜剧美的有(B.《武大郎开店C.《钦差大臣》)。

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敦出版了《美学》一书,这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的定义是: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3、“里仁为美”是提出的美的观念;“充实之谓美”是

4、中国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四派观点,分别是 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客观论社会论统一论。

5、一般说,审美心理的构成元素主要是 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解释

美学:指专门研究客观存在的美和人对客观美的反映和创造的学科。它以审美关系为研究中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崇高:是一种与优美相对立的、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美。其感性特征是大、粗、刚、直、涩、动,其美感特征是:审美心态是动荡不安,心境复杂,情感波澜大起大落;想象和理解活动活跃;心理过程由推拒到吸引,从痛苦到愉快。

喜剧:是一种以丑为嘲弄、鞭挞、清算对象,以可笑性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撕破丑的假面具的审美形式。

美感:是一种对美的审美活动过程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它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移情说:是一种解释美感本质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它的主要内容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我的情感移注到非自我的对象中去,使对象具有人的情感,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在欣赏对象过程中获得无限自由,从而产生愉快。这种理论,它把美感的根源归结为人的心理调节的作用,抹杀了美感的客观基础,因而是唯心主义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指审美活动中一个美的事物引起某一种感官的反应的同时也引起另外感官的反应的心理现象,也叫感觉的挪移。其心理机制是联想。

三、判断:

生活中的悲剧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

答:正确。因为生活中的悲剧跟人建立的关系是伦理关系,不是审美关系,所以它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美感与理智不能共存。答:错误。美感过程虽然以情感活动为主,但理解如盐之于水,悄悄起作用,理解越深,美感越强烈,大量审美事实足以证明。

审美活动中,换一种情感便换一种意象。因此,美是飘拂不定的,随人心变化而变化的。

答:错误。因为美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审美活动中意象可以随着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但是意象不是客观的美的对象。

四、简答题

简述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比较雕塑与绘画的不同审美特征。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五、论述与分析

举例论述悲剧的实质和审美意义。

提示:悲剧的实质主要讲清什么是悲剧,审美意义主要讲悲剧对人的教育意义和美感意义,具体请看讲稿。

2、一名美国军官在观看《奥赛罗》的演出中,当剧中人牙古(挑拨离间者)出场时,他开枪打死了牙古;接着又开枪自杀。人们为死者写了两块碑文,对扮演牙古的演员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演员”。对该军官

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观众”。

请运用学过的美学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后一快碑文的看法。

提示:我们不赞成后一块碑文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角度去展开:

一、审美距离说;

二、审美中情和理的关系。这位军官没有跟现实功利保持审美距离;没有以理节情。分析时要把上面两个理论的具体内容阐述清楚

3、阅读朱淑真词《生查子》并回答问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请回答:(1)审美联想有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其内涵?(2)这首词中运用了什么联想?为什么?

提示:关于第一题,请看讲稿。第二题提示:该词中至少有两种联想:

一、时空接近联想;

二、对比联想。今年元夜时和去年元夜时是时间接近,花市是空间接近,两者合起来就是时空接近引起的联想。今年元夜时与去年元夜时的情景完全相反,去年是人约黄昏后,今年是不见去年人,惟有泪湿春衫袖,这种由相反情景引起的联想,就是对比联想。

【判断题

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不包含道德感答:正确。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有没道德感,因为自然美本身不包含道德内容。

美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因而美感是拒绝理性介入的答案:答:错误。审美活动中有理性活动,即理解,但美感中的理解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理解作为美感心理结构元素之一,但它以积淀的形式隐藏于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暗中起作用。

美不是形式,但美表现为形式。答:正确。美是有内容的,就是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但其内容必须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感受到,所以美表现为形式。如人的高尚道德必然通过言谈举止的形式表现出来。

凡是真的就是美的答:错误。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是人的意识加工的结果错误。自然美与人有关,但不是人主观意识加工的结果,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即自然通过人类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所以,美存在于人化自然之中。

现实美是最高形态的美。:答:错误。现实美是一个最广阔、最丰富的美的领域,但是,现实美有其局限性,比较分散,不够集中,不够完善和理想;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然美的内容朦胧,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思想感情。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才是美的最高形态。

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答:错误。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上的,审美主体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的刺激而产生美感,不一定主体移情才产生美感,移情仅是美感产生的一种方式,不能用局部现象概括全部。所以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五星红旗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错误。五星红旗的美表现为一种形式美,但它的形式美已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所以不是纯粹的形式美。

真的不就是美的,但真是美的基础。答:正确。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但真不等于美。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答:错误。自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但自然美是在人类出现之后与人类发生了关系,经过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而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

凡是崇高的都是令人恐惧的。答:错误。崇高的自然会令人恐惧,但崇高的人不会令人恐惧。

审美活动中如果产生联想就是心思旁迁从而必定破坏美感答:错误。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绝对化的。审美活动并非一定要联想,但积极的联想有助于打开广阔的审美视界。虽然有的联想如涉及功利内容则会破坏审美的心态,但并非一切联想都如此。

不同的人心中产生的月亮意象是不同的,这说明,月亮的美是因人而异的答:错误。美具有客观性,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审美对象会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但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具有客观性,不以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而改变,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月亮的美不同,是月亮意象不同,但是月亮本身的美没变化,即不因人而异。

人类劳动都是美的。答:错误。人类劳动必须是自由自觉的,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的劳动,异化劳动就不美,因为它既不合规律,也不合目的,人在异化劳动中不感到愉快,而是感到痛苦。美感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答:正确。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但是,这种非功利是个人心理状况,其背后隐藏着社会功利内容,没有一定的社会功利内容为基础的事物是不会引起美感的。这就是美感的二重性。

美是生活答案: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针对唯心主义的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的原则,即“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但他的美学思想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对什么才是“美的生活”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美学答案: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美、审美和艺术三部分,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优美是狭义的美,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中国古代所谓“冲淡”、“秀巧”、“秀婉”就是指优美,也就是“阴柔之美”。

异化劳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也不同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而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情感是人审美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求美是审美主体的最终目的。

审美移情说认为美感是由于审美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感情移入到知觉对象中去而发生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他认为,移情中审美主体使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有了人的生命、感情,而有限的“自我”进入无限的“非自我”,自我自由伸张,物我同一,从而感到愉快

审美距离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美感是由于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即主体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距离,客体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完全割断,是美感发生的根源。这个观点,就叫做“距离说”。距离说是从心理上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即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美感才能发生。

净化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净化意为熏陶、宣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喜剧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不仅包括了喜剧艺术,同时还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在人的情感上,喜剧以“笑”为载体,还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次等形态,它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因此表现了理性内容的虚无。喜剧感的笑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所以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才是美学范畴、审美形态。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凶残的自然和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是不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在原始巫术和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深层欲望,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的意义。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美感答案:所谓美感,就是由美的事物所激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情感的激动和愉悦。也叫美感经验、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美感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其突出特征是情感性、直觉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

通感通感就是在对一事物的感觉中,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现象。

审美对象指一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事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原生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是打下了人类实践活动印记的自然,也叫做人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

美是关系从事物的关系中寻找美,结论是“美在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他的“关系”有一种是与人无关的,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另一种是被察知的物的关系。由此他提出有两种美:“实在美”和“相对美”。这种观点显然也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即理想美的观念,是人们认为现实生活和审美对象应当如何的观念,即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从心理活动的实质说,美的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审美理想是在对现实中众多美的事物的集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理想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是审美意识的灵魂,也是美的创造活动的灵魂。

艺术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美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下对现实的能动的审美创造,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典型化、审美化的活动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悲剧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引起激荡和振奋。

社会崇高:即社会事物的崇高。凡是体现着真与善高度统一的内容的,对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社会事物,就是社会崇高。社会崇高偏于内容,偏于善,善在斗争中掌握了真而达到真美善的统一,才能构成社会崇高。社会崇高主要指人及其社会实践。

如何理解美感的特征答:(1)愉悦性。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2)非功利性。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3)直觉性。即不用通过概念、逻辑推理、理智思考就能从对象获得美感。这种现象叫做直觉性。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有经验准备的、没有意识到的知识。(4)情感性。美直接向人们提供形象,而美的形象具有娱乐的感染性,能打动人的感情,所以,一方面,美引起的美感反应主要是情感被打动,表现为动情心态;一方面,对美的把握主要通过情感去体验和品味,表现为以情揽物的心理活动形式。所

上一篇:2024年药剂科一季度继续教育试题(含答案)下一篇:施工图审查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