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2024-05-06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通用6篇)

篇1: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30年不断深入、不断推进的历程。回顾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中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不仅有利于我们真切地体会广阔农村怦然跳动的时代脉搏,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第一,市场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体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经济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农村改革就是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的,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等,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之路。

一是确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先是实行“包产到户”,确立了家庭经营形式,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迅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农村多种实现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活力日益增强。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是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期限,起初为15年,后再延长30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会同时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此外,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是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先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其他大部分农产品由市场自由流通。此后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销价,并加强对购销渠道的管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加快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等,与境外的农产品直接竞争。2004年实行种粮直补后,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农民有了更充分的农产品营销权和农业经营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上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也由于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现实任务。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要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

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第二,现代化 把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之上

农村生产关系上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促进了农业生产供给能力的极大提高。但要继续增强和稳定农业生产供给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央一直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质投入、体制改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党的**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涉农的决定、意见及纲要等,都强调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将农村基本建设事业拓展开来,对农村各产业的基础设施、农村村屯、村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整体纳入,统筹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科教兴农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集中力量进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推广科学栽培及饲养,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等,不断加强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在科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不断优化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就提出了发展 “两高一优”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强调加强粮棉主产区建设,发展和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产区。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不断推进农业产品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在农业产品的现代化,即农业产品要具备现代标准、品质和形式,能够满足现代消费之需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及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强调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把优质、安全放在农业产品建设的首位。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不断推进农业及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多年以来,我国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将有力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民主化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

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迈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30年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构成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权、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自主营销权,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真正启动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这也是农村经济民主的根本体现。多年来,通过不断理顺农产品的价格体系,实行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建立各种补贴制度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措施,进一步维护了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权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取消人民公社后,农村建立了乡镇基层政府。此后,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等,我国颁布施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根据该法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目前,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村民自治制度充分表明了农民在农村的政治主体地位,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政治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切实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昭示了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前景。

第四,一体化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联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及治理方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使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式。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理念,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政策体系建设的新基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的改革取向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这涉及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有: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

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等。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和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县域亦城亦乡,实际上是一个大农村的概念,按县域范围运筹,有利于继续推进合乡并镇、村屯整合、建立大村庄制等相关改革,为现代农业及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空间,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创造必要条件。

第五,科学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年,农村改革充满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又依靠农民,需要培育新农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新农村,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多方面内容,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通过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篇2: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摘要:总结30年中国农村改革成果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提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五大取向。

三十年时光荏苒,三十载气象万千。

三十年风霜雪雨,三十载阔步向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到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9亿中国农民的定心丸,是中国广大农村改革发展的引路标,准确地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向——市场化

中国农村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等冲破计划经济藩篱,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之路。

1978年,从安徽小岗村发起“大包干”开始,确立了“包产到户”家庭经营形式,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后,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决定》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此外,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决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30年的改革中先是取消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其次是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销价,并加强对购销渠道的管理;然后实行种粮直补,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农民有了更充分的农产品营销权和农业经营权;价值规律在粮食等农产品流通领域作用加强,国家将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二、农业生产力发展取向——现代化

在30年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央一直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

现代化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矛盾,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各产业的基础设施、农村村屯、村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整体纳入,统筹加强建设;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倡导“科教兴农”,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推广科学栽培及饲养,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30年中逐步调整,农、林、牧、渔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80:3.4:15:1.6变为2007年的52.3:4.0:34.2:9.5,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09亿元,跃升至2007年的0.96万亿元,我国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为农村经济腾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在农业产品的现代化,30年改革中,全国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内蒙古的乳品、肉类和羊绒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黑龙江、湖南的水稻加工,江苏、浙江、福建的茶叶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加工,山东、山西的果品加工,沿海各省的水产品加工,京津沪等大城市郊区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等,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随着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完善,通过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农户+公司+基地模式的创造,我国农业逐渐改变了过去极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取向——民主化

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权、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自主营销权,使亿万农民实现了经济民主,从而为农民的政治民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取消人民公社,建立了乡镇基层政府,突破“政社合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确保了农民在农村的政治主体地位,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政治权益。另外,通过不断理顺农产品的价格体系,实行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建立各种补贴制度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措施以及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维护农民的各项权益。《决定》在提出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的同时指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表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

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取向——一体化

30年改革开放,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为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

会结构及治理方式创造条件的积累过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使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这种局面已经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十六大以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措施,有利于继续推进合乡并镇、村屯整合、建立大村庄制等相关改革;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理念,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进一步指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的改革取向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还提出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等八项措施。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向——科学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30年的农村改革历程充满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通过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决定》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诸多方面做了阐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篇3: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人文关怀,开放课堂,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得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启示, 首先必须厘清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不是相互排斥、互不联系的个体, 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相互替代。笔者认为, 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二是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是三大载体;三是共享发展是最终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及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 创新的发展也需要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载体, 方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正外部性效应。

一、树立创新理念, 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低效”状态

1. 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与增量”关系

存量和增量问题作为经济学概念, 是指“企业或社会所拥有的全部可确指的资产或资源以及比期初增加的资产或资源”。借用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 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与增量问题”是指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与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和学生不断接触和获取的新信息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和增量”关系问题, 实质是要处理好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与能否满足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之间的矛盾。当前,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对学生的知识需求来说“老化”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爱听, 不想听”现状, 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获取和学习新信息、新观念和新知识, 导致“学生需求”与“教师供给”之间不匹配。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应该以“存量”优化为主, “增量”扩张为辅, 以激活“存量”引进新的“增量”。即面对学生获取信息量的日益增大, 教师必须具备能以激活、深化、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正确、科学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即思政课教师要想有效驾驭每天获取丰富信息量的学生, 首先必须使学生能正确、科学地用自身已有知识分析其了解到的新的社会现实。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逐步丰富、加深和优化自身学识, 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实现教学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转变

长期以来, 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是必修课, 迫于考试压力和教师点名、提问压力而“被迫”上课和学习, 而真正从内心喜欢思政课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这种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五大发展理念中,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即思政课教学应从考试驱动、教师驱动等外部驱动向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驱动转变。

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由“外驱动”向“内驱动”的转变, 必须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和教学理念。一方面, 就考核方式来说, 思政课教学可采取教师布置社会热点课题 (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 —学生选题调研—写调查报告—教师及学生共评的实践调研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较之传统方式的好处, 一是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政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在情感上达到与所学知识的共鸣。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大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 就教学理念讲, 思政课教学应朝着建设“人人爱听, 终身受益”的目标改进, 要求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而不能一味追求以课本为中心, 即要做到能使教学给学生自身成长和人生发展带来深刻启迪为宗旨。

二、构建生态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绿色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教学改革时要注意把握学生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要充分围绕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所谓“动情点”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这种人文关怀应涉及学生成长、学业、就业、婚恋、为人处世等。即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应找准动情点, 如讲解国家大政方针一般较枯燥无味, 教师可以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和政策与学生自身的成长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为例, 书本上的爱国主义理论看似枯燥无味, 但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为什么要爱家, 爱是一种归属心理需求等角度入手, 阐释青年人为什么要爱国, 把理论与学生切身利益和感受相结合,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也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会“爱”思政课, 更爱上思政课。

同时, 高校思政课还应着眼于构建学生个人成长的“生态教育”, 即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灵与社会实践相一致的“生态人格”。这种生态人格的宗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 即使学生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 “知行统一”。因此, 教学方式方法上, 高校思政课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着眼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自身,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不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适用, 其他课程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也要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处理好个人的各种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三、打造开放课堂, 坚持思政课课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破传统局限在校内和课堂的体制性障碍, 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和校外课堂。

以西安交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除了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外, 还开辟了一些新模式:如与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建立合作关系, 每年邀请区人民法院到校公开审理一次真实案例;这对帮助学生树立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护法观念, 不仅形式震撼, 也成效显著。再如, 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基地, 与银桥乳业校企合作, 将该集团设置为校外德育基地, 组织学生每年进行参观。此外, 银桥乳业董事长刘华国本人作为全国道德模范, 也经常受邀到学校给学生们现身说法, 其“奶品就是人品”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诚信等品质有了深刻体会和认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 思政课校企合作的模式带来的是双赢效果, 对打造思政课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

此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树立学生的道德感, 为达到这一目标, 学校可与当地精神文明办联系, 为高校学生采访道德模范开辟渠道。一方面, 可以加大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和介绍, 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在全社会的模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大学生对道德模范的亲自采访又将激发其热爱生活、磨练意志、践行道德的情感和动力, 这无疑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打造开放课堂, 坚持思政课教学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才能将思政课教学的“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 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贯彻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着力补足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这一短板

目标导向, 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 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启示我们应从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和解决高校思政课遇到的突出问题需要入手,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最大干扰是来自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干扰。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需要探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带来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危害。必须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 即能使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不至于在多种社会思潮面前迷失方向, 误入歧途, 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需着力补足的一个短板。

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社会思潮的开放与把好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口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 应把对社会思潮的评析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当穿插对各种社会思潮客观分析、辨别、评价和引导, 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能力, 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选择与认同。在教学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 关键在于针对社会思潮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如比较分析法等。

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要将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作为教学的原则之一加以贯彻, 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总是加以回避, 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靠拢, 进而不断补足短板, 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同思政课, 爱上思政课。

参考文献

[1]张霞.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J].商, 2015 (48) :65-80.

[2]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 :4-8.

[3]谷亚光, 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J].经济问题, 2016 (03) :1-6.

[4]彭凌.学生情感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2) :37-38.

[5]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5 (2) :182-185.

[6]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6) :70-72.

篇4: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新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文件,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聚焦五大领域,进一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共分4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任务目标,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的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等内容。方案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沪港通一年答卷:安全平稳

新闻链接

@人民日报 截至2015年11月16日,沪港通累计交易金额2.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沪股通共230个交易日,交易金额1.54万亿元人民币,累计使用总额度1207.06亿元人民币,占总额度的40.24%。港股通共225个交易日,交易金额5898.60亿元人民币,累计使用总额度921.48亿元人民币,占总额度的36.86%。数据显示,沪股通569只标的股票全部发生交易,港股通295只标的股票也全部发生交易。一年间,上交所与港交所、中国结算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实现了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的目标。

专家声音

@方星海(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总体平稳有序,经受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资本市场波动的考验。下一步,正准备扩大投资标的股范围,加大跨境执法力度,并加快基金互认步伐。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关门练拳不行,必须打开国门调结构,着眼全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桂敏杰(上交所理事长) 将进一步提升上交所市场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程。上交所正积极落实中英两国元首会谈成果,研究推出“沪伦通”,以探索跨时区交易所互联互通合作新模式。

国务院发布国企改革配套文件 明确国资监管运营顶层思路

新闻链接

@财新网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做出“顶层设计”。《意见》强调,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意见》指出,此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意在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问题,健全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专家声音

@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 组建两类公司(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后,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改革后由于国资委不再承担公共职能,未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分红上缴问题,将由公共政策制定部门来决定,而不再是国资监管部门自身。

@许宏才(财政部部长助理) 今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指令主要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一平台,通过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的方式往下层层传导,规避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沪“自贸金改40条”出台

新闻链接

@中国日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即自贸金改40条。《方案》分成总体要求和具体的任务措施共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提出了下阶段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共计五个方面40条,主要包括:一是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二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三是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四是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五是不断加强金融监管。

专家声音

@屠光绍(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40条备受关注,是因为其传递出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开放具有方向性的战略安排,也向外界表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

@郑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方案》的出台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与殷切希望,向全世界表明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信心,此举还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入SDR货币篮子等起到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架机在上海总装下线

@新华社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新建成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厂房内正式下线。这不仅标志着C919首架机的机体大部段对接和机载系统安装工作正式完成,已经达到可进行地面试验的状态,更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工程发展阶段研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8座,全经济舱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目前,C919大型客机国内外用户数量为21家,总订单数达到了517架。

专家声音

@金壮龙(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 首架机作为试飞飞机,首飞前需要完成系统调试、试飞试验设备和仪器安装等工作,计划于2016年首飞。

@高博安(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 C919项目不仅激起了国外企业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更激活了中国民机产业,正在让中国成为航空领域的大国和强国。

工博会闭幕:46个项目成“风向标”吸引境内外观众13.6万

新闻链接

@解放日报 历时5天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闭幕。数据显示,本届工博会参展规模、观众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共吸引境内外观众13.6万人次,较上届增长近12.4%。本届工博会上,中外机器人“军团”同台打擂,“上天入海”式高科技夺人眼球,“互联网+制造”描绘智慧生活;此外,还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悉数亮相。国家工信部46个试点示范项目集体亮相工博会,成为中国制造的“风向标”。

专家声音

@冯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中国制造2025》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各国间产生的合作分工,推进全球制造业创新发展,一起分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我们的共同使命和美好愿望。

@王镓垠(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 目前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达到能全面推广智能制造的水平,要通过试点一步一步来。智能制造对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要求非常高,是传统制造业的大幅“升级版”。

中国与东盟结束自贸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

新闻链接

@人民网 近日,在李克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东盟十国部长分别代表中国政府与东盟十国政府,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是我国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升级协议,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是对原有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双方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和现实需求。

专家声音

@高虎城(商务部部长) 李克强总理此次与会期间,就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广泛深入做各方工作,推动《议定书》最终达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最大的自贸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

201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3万亿元

新闻链接

@新华网 工信部直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近日发布预测称,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突破8.75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消费已成为创新最活跃的领域,预计今年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这项于2015中国IT服务年会上发布的预测说,“互联网+”时代来临,促使中国IT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产业规模平稳增长,今年我国IT服务业将保持17.6%的增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与运营、数字内容服务等增长迅速。

专家声音

@李树翀(赛迪顾问总裁) IT服务未来将呈现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四化”趋势,分布式的远程服务、用户定制的个性服务、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服务以及共生互生的生态格局,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IT服务的演进方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硬件产品及应用开发呈现快速增长,同时移动办公、移动社交、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引发IT管理服务新需求,另外云服务也将受到行业用户普遍认可。

我国立法机构批准亚投行协定 有望年底正式开张

新闻链接

@新华网 近日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标志着这一关系亚投行能否顺利开张的法律协定已获我国立法机构批准,向最终生效迈出关键一步。《亚投行协定》是指导亚投行未来运作的根本大法,为成立亚投行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协定规定,至少10个已签署协定、且股份占比不低于50%的国家提交批准书,协定即告生效,亚投行才能正式宣告成立。

专家声音

@楼继伟(中国财政部部长) 中国较早完成国内立法机构批准程序,对于推动更多国家及早完成批准程序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目前,除缅甸、新加坡和文莱已提交批准书外,亚投行其他意向创始成员国正在抓紧履行国内批准程序。

@陈欢(亚投行筹备工作组副组长) 亚投行正按照年底宣布开张、明年正式投入运营的时间表有序推进,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未来将立足高效、廉洁、绿色宗旨投入运营。

我国10月CPI同比增长1.3%

新闻链接

@国家统计局 2015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1.9%,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1.9%。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

专家声音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目前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随着国家各项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措施逐步产生效应以及去年最后两个月CPI基数较高,虽然今年最后两个月CPI涨幅仍将在高位运行,但同比涨幅不会很高。

篇5: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2014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四川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四川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3年来,四川市在中央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产业融合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县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概况及其要点 为破解“三农”问题,四川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决策,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以城乡一体化破解“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并开展统筹城乡的试点工作。

(一)都江堰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作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2008年3月都江堰市选择柳街、石羊等六个镇的10个村进行试点改革。以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为改革思路,首先选取柳街镇鹤鸣村进行先行先试,探索确权颁证工作模式,然后进行大范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工作,有序实施了农村宅基地、房屋、承包地及林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制定了农村产权流转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搭建起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建立了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规划用途管理,制定完善了农村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土地补偿、就业养老保险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改革重点及路径。2014年初都江堰市被确定为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的“点中点”,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江堰市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开展“三项确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确权的工作,简称“三项确权”,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明确把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行“产量亩”和“实测亩”的对应关系,确定以原承包台帐记载的“产量亩”作为确权登记基本依据。坚持承包地确权不打乱重分的原则,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结合农村实际,以户为单位确定权利人和共有人,并逐一登记。研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测绘、户调、校对同步开展,并联作业,提高“三项确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办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目前在法律上是个盲区。为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好地行使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收益、使用和处分等基本权利,就需要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进行界定。按照权利主体行使权利和所尽义务的范围不同,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划分为普通成员和特殊成员两类,同时明确规定成员权的确定、丧失、权利和义务。将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为开放性组织,其特殊成员的取得途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捐交公积公益金的形式加入;二是与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经该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与其成员形成产权转让关系的形式加入。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开放农村土地经营,推进资本运作,解决主体限制的瓶颈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出让。明确集体建设用地的出让主体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险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再生产,同时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用途管制和计划管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在现有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基础上,增加完善市场功能,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当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用途以及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须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公开交易。实行严格的最低限价(保护价)管理,规定凡出让或转让价格低于最低限价的,市土地储备中心可优先储备。鼓励通过土地综合整理,归并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成片使用。经批准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参照划拨土地补交出让金标准向土地所有权人交纳相关费用办理双证后,可以自由上市流转。

(4)建立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引导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内部事务调解、议事、监督机制,化解村内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基本不出事”。每个村民小组成立由组长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调解小组,负责处理本组内部争议。在村一级成立由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会,负责处理本村内部对集体财产归属的争议。同时,村内有威望的年长村民组成的督查组,对全村改革过程进行监督。

(二)龙泉驿区“龙华实践”农村综合改革

大面街道龙华社区(原龙华村)地属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是四川中心城区与龙泉城区的连接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龙华实践”创新了农村土地产权和分配制度,补充深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了农民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集约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四年改革实践,龙华农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35m2)。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劳动就业率明显提高。5060人群的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解决,实现了股民个人固定资产10万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人均村级集体资产10万元。“龙华实践”实施后,多余宅基地建设用于租赁的住房、商铺等,促进集体经济极大发展。

改革重点及路径。针对农村产权改革发展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的城乡统筹发展难题,探索实践“钱从土地中来,人到产业中去,耕地有大户种植”的改革发展模式。“龙华实践”创新农民股份合作社,创新农村宅基地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探索招商引资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效途径。

(1)农民股份合作社作为开发主体。明确土地权属后,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取得入社资格,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社员以1万元现金入股,取得股份,成为社员股东。村集体以村集体土地及集体资产作集体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成立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其中,现金作为工商局注册资本,个人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仅作为内部股份,成为股民收益分红依据,从而,确保农民土地收益权不因农民股份合作社经营不善或破产导致失地。创新股权认定办法,对“出嫁女”、“迎进郎”等股权认定难题坚持“村民自治、民主决策”,以三分之二以上股民通过有效。创新股本管理机制,实行“长期分红方式”、“细水长流方式”和“一次性退出方式”三种方式。

(2)土地整理集中非农用地。按照“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土地向业主集中发展”的思路,合作社对农民宅基地、废弃工矿地等非耕地进行土地整理,共集中土地1100亩,其中370亩为集体建设用地,这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可开发的土地集中置换到经济价值高的成龙路沿线,建设农民安置房、服务业用房,增加土地级差,实现非农用地的快速升值和回报。

(3)将非农用地开发二三产业。依托四川经济技术开发新区,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引进培育业态高、市场前景广、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农民新居西博苑(130亩)。建设农民兴业市场(40亩),实行包干租金(400万元/年)的租赁经营。通过批租建设四川国际汽摩商城(303亩),发展市场产业。加大对名雅山庄、龙景山庄及周边五朵金花等的扶持,发展休闲产业。围绕四川师范大学主校区、省财政校,布局教育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引进中美合资棒棒娃食品、彼尔丽服装等公司,培育新型工业。多余200亩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发展房地产业或建设工业厂房。通过土地复垦整理,耕地从1407亩增加到1600亩,统一规划为300-500亩一块,引进蜀山菌业等一批高附加值项目,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4)实现农民就业保障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同时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向产业转移,解决农民就业。采用“大病统筹、小病保险”的办法解决医疗,社区医疗站就医免收门诊治疗费和药费。实行粮油补贴,逐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免收小学义务教育学杂费、水电煤费和物业管理费。

(5)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龙华村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特点,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以产业为龙头,联动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四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的汽车制造业,配套发展汽摩展销。结合周边名雅山庄、五朵金花等布局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将偏远山区(大兰村)分散的农户分批安置到农民新居西博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移民后,将偏远山区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符合规划、级差地租较高的龙华片区开发建设。将大兰村5000余亩耕地进行统一流转,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6)建立投资回报平衡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资金平衡的总体思路是“资金从土地中来”。一是整理集中非农用地,置换到土地级差高的区域,通过国家征地批租开发二三产业,实现较高的土地升值和回报。二是耕地整理集中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经营,收取承包经营费。三是建设商贸设施、工业厂房,实行租赁经营,获取租金收入。四是通过将兴业市场铺面和剩余住房等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发展置业、物管、花卉等产业,进行资本运营。五是产生潜在的“预征地”效应,一旦规划建设地块实施开发,合作社已经安置的农民房产,就会得到征地补偿,收回投资。二、四川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对我县的启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其特定的背景,四川市统筹城乡试点取得的成效有许多有利条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必须客观地分析规律性问题,对他们的改革思路与我们的借鉴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有针对性地明确对我们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一)农村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思路设计

土地、资本、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繁荣的三大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但得不到充分利用,资金资本短缺,发展缺乏动力。破解“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开展农村产权改革势在必行。四川市开展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并不是只搞宅基地置换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而是从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和“耕地谁来种植”三个问题入手,对改革进行系统性思路设计,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进行一体化谋划。首先,实行区域联动,整理集中农民宅基地,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置换到土地级差较高的区域,实现土地一次增值,积累农村发展初级资本。整理后土地除用于建设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土地可以建设工厂、商场等二三产业设施,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增加平衡前期农村产权改革投入成本的途径。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变市民。最后,通过土地复耕整理,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三项确权”工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产权性质不清、权属模糊,就会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土地是承载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村产权改革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三项确权”主要是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的权属问题,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三项确权”为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农民到哪里去”、“耕地谁来种植”,为有序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实现途径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对城镇建设用地而言总量巨大但分布分散、利用低效。整理集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能有效解决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大大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和工业化小区所支付的成本,加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必须要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支撑,才能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供保障。当前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整理集中分散的农民宅基地。二是整理农村分散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农村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平移集中管道,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建设经营性项目的制度性平台。

(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化和工业化 我国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和地域五分之四的农村,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农业农民的弱质性、低效益决定了“三农问题”的破解必须跳出农来寻找突破,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带动、工业促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四川龙华村,地处交通要道,紧靠工业经济开发新区,实施系统性改革,具备土地升值、非农就业、产业融合的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果离开了这些背景,进行“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就会带来诸如就业、保障、资金平衡等一系列后遗症。这就要求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依靠城市化和工业化。

因此,借鉴四川经验,关键在于他们实行改革的系统性思路设计,采取因地制宜、区域联动、产业融合等对策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三、对我县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结合《中共外海省委办公厅 外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推进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1、全面推进农村“三项确权”工作。在明确农村产权主体的基础上,首先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职能部门制定调查摸底表、确权登记表,制发确权颁证指导意见、纠纷调处指导意见,组织人员参加由乡镇组织的户调,研究确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乡镇制定确权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户调;村组制定村规民约,各村成立议事会、监事会,成立调解小组。其次,确权公示工作,职能部门开展权属调查、认定工作;乡镇负责公示调查摸底结果,同时收集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异议,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再次,登记颁证工作,组织村民提出登记申请,乡镇向职能部门提交调查摸底结果,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发布受理登记公告,制发权属证书。

2、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系统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一是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的“双挂钩”机制。改革的核心是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实现途径,即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在县域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平移。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除可以用于集中建设农民安置房外,还可以就地或异地开发经营性项目。三是试行退包养老制度。对年满60岁的老年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的,给予适当的养老金补贴。

3、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农村产权的交易、耕地的流转。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发布交易信息,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具体承担为农用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交易提供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依法批准从事其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等业务。同时,要制定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流转交易程序及交易办法,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和农村房屋产权买卖、赠与、作价入股、抵押、租赁等形式实现农村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的流转畅通。进行建设用地平整及经营开发,提升土地价值,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4、开展各种模式的农村系统性改革试点

(1)人口产业集中模式。选择江北经济开发区、临海工业区、江北工业园和月亮新城、海山风景区等重点开发地区周边的部分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试行以宅基地置换为龙头,发展三次产业融合,促进“三个转变”。特别是镇星村、雷北村要积极申报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开发主体,重点建设二三产业配套设施、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等。通过产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增加环卫、保安、绿化管护等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垦复平整集中耕地,吸引农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多渠道筹集先期改革资金,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实现土地升值,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作产业用地,培育符合区域产业规划的产业,或实行租赁经营,回笼资金,平衡先期开发投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

(2)人口疏解纯农业模式。选择在我县比较偏远的村庄,与人口产业集中模式试点村庄联动,将人口和宅基地置换至产业交通发达地区,就地则实施规模化农业开发。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开发主体,主要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等,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宅基地整理后置换到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土地升值空间大的区域,除用作解决农民安居工程外,多余建设用地进行产业用地建设,培育引进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前期投入可以通过土地升值和耕地租赁收入等平衡。

(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等产业布局规划,选择一个乡村旅游业布点的中心村庄,结合“中国美丽家园”建设,通过宅基地置换腾出建设用地,吸引外来投资,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就地配套建设新型农民社区。

根据村级集体经济情况,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共同开发。根据旅游规划布局,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及其它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建设。当地农民遵循个人意愿,可以集中安置,也可以鼓励发展农家乐,提供餐饮、居住服务,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流转的耕地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开发投入通过宅基地置换升值、建设租赁型的餐饮居住功能等设施、多余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等途径平衡。

(4)零散宅基地置换模式。选择一个乡镇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将零散的宅基地置换到新型农民社区,取得建设用地后集中平移至开发区。

篇6: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2008-05-13

人秘股

科室电话: 6328919

科室职责: 负责会议组织、文电管理、信访、接待、保密、人事、资产管理、安全保卫和档案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党群、纪检监察、计划生育等工作。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准备,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指导有关部门、军队和地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国民经济综合股

科室电话: 6328919

科室职责: 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综合分析经济形势,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分析报告和调控政策建议;组织研究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等方面调控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协助做好重要物资储备。

投资与融资股

科室电话: 6328919

科室职责: 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负责提出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议;负责安排市财政性建设资金;负责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预可研、可研报告、初步设计以及投资概算的审查和开工批准等工作。

农村经济股

科室电话: 6975006

科室职责: 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组织编制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及计划,协调相关部门及大企业落实建设资企负责相关投资项目管理。

工交能源股

科室电话: 6975006

科室职责: 会同交通部门研究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提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各专项规划和行业政策,拟订促进交通技术进步的政策,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实施宏观指导;负责投资项目管理。

负责全市国防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争取省项目和资金,制定和实施全市国防交通物资储备计划,调用国防交通物资;指

导、检查、监督国防交通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问题。社会发展股

科室电话: 6975007

科室职责: 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编制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协调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民政、人口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研究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编制下达社会事业部门投资计划和社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负责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审核、管理与发放,以及扶持项目的选择、申报与组织实施。

大项目办公室

科室电话: 6975005

上一篇:在财税收入调度会发言下一篇:单位代缴社保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