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团体贷款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大量的农业活动由于缺乏资金,发展举步维艰。同时,团体贷款在信贷程序,运作机制的特点以及在中小企业的成功实践,结合我国农村目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成为一条理想的信贷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论文 篇1:

农村金融破与立

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从全局出发,重新考虑发展思路,明确权责,构建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经历6年的潜心摸索,浙江丽水的局部改革终于获得高层认可,成为人民银行确立的全国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今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发文,决定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意在为未来的农村金改探索出可供复制的新路径和模式。

在中国高层集体换届之际,各类地方金融改革遍地开花,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确立并未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但部分资深金融界人士对此则颇为看重。国务院参事夏斌曾对记者表示,丽水改革的意义甚至大于温州金改。

与温州、深圳前海金改不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开端实为2006年。其特色项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在经历多年摸索后,目前正在由单一点的实验向全市推开,并形成农村金融的区域综合体。

丽水金改由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下称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牵头,改革总体方案初稿已形成,正在修改和完善中。人民银行丽水中支金改办主任吴振勇称,方案最快于明年初上報。

10月10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携同相关司局负责人前往丽水调研,对金改给予很高期待。而这场自下而上的局部探索,能否推进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业界在抱有期待的同时,亦不乏担忧。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当前丽水金融改革推行的各项举措,其本质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和技术产品的创新,是在现行政策框架范围内的制度整合和有限探索,鲜见真正意义的“重大突破”。

丽水金融改革的现状恰恰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缩影。

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启动商业化改革后,全面撤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网点,城乡二元金融格局逐渐加深并固化。为打破这一格局,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2004年以来历届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重要会议,都将农村金融改革列为重要议题,2008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具体要求。

但近几年改革成效有限。银监会金融空白乡镇覆盖计划已流产。在金融服务最薄弱的县域以下农村地区,农信社高度垄断。伴随着农信社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农信社亦出现服务上收迹象。而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一直未能实质性放开,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过度倚重商业性金融,忽视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培育,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层级混乱。中等偏低收入农户金融服务孱弱的现状未见根本改观。

一位长期参与中央农村金融政策制定的人士认为,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各方从全局出发,重新考虑发展思路和路径,明确权责,构建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合理分配金融监管职责,丰富和创新监管手段,建立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搭建基层金融网络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近90%土地面积为山区,农村人口占80%左右,属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探索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新方式是此次金改试点的重要内容。

基础金融服务即“存、贷、汇”业务。2000年前后,随着四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启动,大型金融机构集体撤并县域以下网点,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逐渐衰落、金融服务短缺现象加剧。

丽水试点则首先着眼于偏远山区农民取现难。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行行长孔祖根回忆,2008年在山区村庄调研期间,发现农户距最近的金融机构物理网点较远,农民各种涉农补贴种类繁多、分散、额度小,取现不便。

于是, 2010年上半年人民银行丽水中支将改善“取现难”的试点方案报至总行,后获央行支付结算司批准。申报方案中将这项试点内容称为“小额取现”,但总行出于和银监会业务交叉的考虑,将其改名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该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为:由中国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和丽水农信社分片包干,在辖区内行政村指定商店安装POS机终端,持卡农户刷卡后,其卡内资金转入商店老板账户,商店老板再以现金垫付给取款人,实现了脱离传统商业银行网点的小额取现。目前,由于商铺老板每天预留现金数额有限,每张借记卡限额一周最多取现三次,每次最高额度为1000元。

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统计,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共在2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小额取现49.3万笔,金额9291.66万元,实现农村全覆盖,小额取现“不出村、零成本、无风险”。

这项业务本质上是支付结算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延伸,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据了解,自2010年起,人民银行先后在重庆、山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组织开展试点,当前已在全国范围推开。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励跃近期向媒体表示,希望2013年实现助农取款在全国乡镇、行政村基本覆盖。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一贯思路,满足农村地区“存、贷、汇”基础金融服务,必须依托物理网点辐射。但银监会的这一思路是否符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则值得反思。

对此,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国际金融组织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无网点银行最大的技术障碍已经解决。摆脱传统物理网点全覆盖的陈旧思路,发展低成本、广覆盖的无网点银行,并合理拓展金融服务的种类,是解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主流趋势。

打通信贷供需通道

支付结算渠道的延伸仅能满足农村地区有限的基础金融需求。一直以来,贷款难是农民金融服务的核心难题。目前,丽水金融改革的另两项重点即在探索农民有效抵押物创新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打通信贷供需双方之间的“任督二脉”。

据人民银行丽水中支统计显示,近三年,丽水市涉农贷款平均增速4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孔祖根说:“这得益于林权抵押贷款开展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基础金融服务工作。”

丽水市林权制度改革始于2006年。丽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朱国桥称,当时丽水市林权管理比较落后,改革初衷是解决农民致富资金来源难题。为此,丽水林业局等部门相关人员先后前往福建调研,并研究制定改革方案。

改革刚一启动,便遇到山林面积大、林业资产评估难的困境。为此,丽水林业局将实测和估算相结合,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每家农户山林资源。按照不同类型林地不同价格进行评估,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

丽水市林业局林改办主任李秀旺透露,起初商业银行并不认可林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为推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政府成立了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分别提供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和林权流转交易平台。

相关配套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由2008年年底的2.8亿元增加至2012年9月底的29亿元。目前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信用+林权抵押”的方式核定最高贷款额度,提供小额循环贷款;二是林权直接抵押贷款;三是林权收储中心担保贷款。

当前29亿元存量贷款中,90%左右为第一种类型。受制于林权流转困难和林权收储中心担保逐步退出,后两者贷款模式遭遇瓶颈。近几年,林权抵押贷款最早开展试点的丽水市龙泉县,便出现林农违约,银行无法处置抵押物的案例。泰隆银行丽水分行副行长丁业强坦言,林权抵押并不像城市房屋抵押,银行能按照信贷合同处置抵押物,其实为“假抵押”。

在林权抵押制度尚在完善成熟的过程中,丽水金融改革的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其看来,土地是农民最核心的资产,若能将其盘活,将对解决农民贷款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人民银行已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简称中农办)进行沟通,希望消除中农办对于农民失地而带来农村地区社会安定的担忧。一位中农办权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农办之所以态度谨慎,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偿获得的,其流转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制度调整,不能单纯视为一般抵押物;二是《担保法》《物权法》明文限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法律底线尚难逾越。

制度阻力尚未消除,但丽水市已开始行动。近日,丽水金融改革相关部门已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层面的法律、制度研究,同时调查丽水市农民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开展此项试点积极筹备。

重构金融组织体系

在孔祖根看来,经过这几年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丽水农村金融“三级公路”已提升至“一级公路”,未来要建成“高速公路”,通过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农村。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丽水市下辖1区8县,县域地区四大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已经设立网店,其中共计5家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泰隆银行和稠州商业银行也陆续在县域设点,不过县域以下仍然为农信社一家独大。上述银监会丽水监管分局副局长称,当时在县域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希望产生“鲶鱼效应”,促进县域及以下区域金融服务延伸。但是事与愿违,村镇银行因为各种原因,缺乏活力,未达到预期效果。

可见,丽水金融改革在金融组织方面仍倚重商业性金融,忽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发展严重不足,这也是几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早在2008年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2009年前后調查显示,中国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但只有32%的农户能获得正规渠道贷款,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40%以上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同时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填补银行商业化带来的金融空白,2007年人民银行主推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破土而出,银监会也提出了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服务空白乡镇的政策目标。经过几年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达到5600家左右,村镇银行已超过1000家,数量和贷款规模快速增加。不过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却偏离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即集中在县域开展业务,进一步下沉乡镇等农村地区缺乏动力。

显然,总结2007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在机构布设和服务方式上,相关部门侧重发展商业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最大的特点是追逐利润,其效益考核机制和服务“三农”目标相互对立,这加剧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抽水”效应。长期以来,商业性金融机构县域以下网点主要任务是吸收存款,放贷权限小,大量存款资金通过高效率银行体系,几乎毫无限制地转移至经济发达地区,这成为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主要通道。

而从国际成熟经验看,在任何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解决农村地区相对弱势信贷需求主体主流方式,甚至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40%左右的份额。合作性金融的特征是自发和民主,有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带有互助、服务、互相救助的特征。但中国合作性金融现状是发展滞后、无序混乱、监管缺失。国际金融组织专家认为,中国合作金融之所以曾出现大面积风险,与农民知识、经验水平有限和民主的有限性有关,政府也没有为合作金融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土壤。

他认为,泰国经验值得借鉴,即首先成立主管农业合作金融机构的相关部门,提供合作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并定期进行严格审计,违规经营者可提交司法部门处置。

除了合作性金融,中国农村金融政策性边界切分不清晰。凡是商业可持续的,应该放宽金融准入,留给商业性机构。商业化经营无法提供服务的,如果确实需要金融服务,要通过财政的方式解决,这属于政府职能。

“温州因危机触发改革,而丽水改革水到渠成。”孔祖根说。2011年人民银行丽水中支在总结丽水农村金融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提请丽水市政府,提出争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设想,多次制订、修改和上报改革相关方案。

后经人民银行研究局现场调研和研究,基于前期点状试点已取得一定成效,人民银行同意丽水的申请。可见这次改革试点并非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推动,亦非最高决策层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统筹安排。上述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坦言,人民银行启动这项工作,而金融改革涉及很多部门,不同部门要从各自角度推动。

推行差异化监管

要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必然要求配套监管制度的改革。而现实中,监管政策及制度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

以村镇银行监管为例,为顺应国务院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政策,银监会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比例由20%降低至15%,但同时仍旧对村镇银行实行并表监管。这意味着主发起行持有15%股权,需承担100%责任,进而造成村镇银行决策链条较长,经营活力受限。

业内人士评价,这真实反映了相关部门“重风险,轻发展”的思路。

而在丽水当地,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已搞得轰轰烈烈,但县域金融监管仍基本缺失。一位银监会丽水监管分局中层人员坦言,随着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数量逐渐增加,监管压力与日俱增,人手紧张、矛盾突出。

丽水面临的金融监管难题实为全局性难题。目前,基层监管力量的不足已反向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上述中央农村金融政策制定人士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监管和发展职责由同一部门承担,相关部门必然因为忌惮风险而限制发展。解决之道是,将监管和发展职责赋予不同部门,制定一整套有别于城市金融的差异化监管制度。

首先,在监管制度方面,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着本质的差异,目前农村金融监管套用城市金融监管制度,错位明显,要根据不同金融活动的特质制定不同监管制度。其次,对于监管人手不足的难题,一方面可以着力增加人手;另一方面不妨尝试将县域及以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监管责任集中统一归入人民银行系统,由人民銀行代为监管。此外,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一定要辅之以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这两条缺一不可。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认为,不能因为监管力量不足而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也是一种监管的补充,可以减轻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

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刚刚启动,局部性的改革能否成为推动全局性农村金融改革的样本,尚需进一步观察。一位决策层人士总结称,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相关部门改革推进迟缓,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改革不尽如人意,甚至尚未“破题”。可见未来农村金融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用人民银行丽水中支行行长孔祖根的话说,目前,丽水农村金改 “只是在自留地里面自行摸索,尚未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律”。金融改革停留在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域性改革的共性,亦是此类金融改革遇到的最大瓶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增长方式、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阶段,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农村金融改革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如此看来,决策层及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全面梳理和权衡政策得失,重新调整改革思路和方向。

作者:王培成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论文 篇2:

团体贷款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要:团体贷款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大量的农业活动由于缺乏资金,发展举步维艰。同时,团体贷款在信贷程序,运作机制的特点以及在中小企业的成功实践,结合我国农村目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成为一条理想的信贷途径。通过行政制度的完善,传统合同的灵活变动以及相关政府的引导和推广,来保证团体贷款的适当运用,可以促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活跃,推动农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团体贷款;农村金融;中小企业;三农

团体贷款主要是面向农村区域的小额度贷款服务,其核心机制就是农户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愿组合,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针对“鄉村熟人社会”的模式设计,其优势在于成员之间知根知底,相互担保和监督透明度极高,信息不对称的偏差度小,能把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人民政府以银发[2012]82号文决定在浙江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其核心内容就是寻找试行一种适合中国农村社会的团体贷款金融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丽水市成功实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林权抵押+团体贷款”相融合的小额贷款金融模式。因此,深入研究“团体贷款”的内在机理,找寻适合国情、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模式,有益于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为金融业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农”建设稳步推进农村资金需求迅速上升。随着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不合规范的金融机构逐渐被裁撤,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集中和规范,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扩大。2009年以来,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截至2012年末,县域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年均增加超过1000个;乡镇新布设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231.7万台,较2007年增长29.5倍;在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30.4万个行政村。农村保险服务网点达到2.2万个;非正规金融逐渐活跃,民间借贷尤其是地下借贷的规模不断增大,包括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以及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在农村金融发展和“三农”建设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不到位,信贷资金不足,农村缺乏足够的金融资源,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融资受到不同程度的信贷制约,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贷款分散,单笔贷款额度小费用高

大部分农村的贷款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向银行申请的,由于个人申请者的数量较大,所以大部分金融机构难以面面俱到的去评估每一个贷款者,并且每个申请者的资金需求较小,但是由于每笔贷款都有较高的固定费用,这加重了金融机构和农民双方的负担。

2.信贷制度不完善,小额农业贷款较难评级

我国目前的贷款信用评级是针对企业而设置的,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数据与动态情况相结合、现实状况与发展条件相结合,综合各种财务比率来评定。但是小额农业贷款以个体生产者为单位进行评级,其规模不适合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由于个人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使得许多变量无法确定,从而导致评级难以进行,因此目前市场上运用较为广泛的评级制度对小额农业贷款不适用。

3.农业产品生产和销售风险大,导致坏账风险大,使得对农业发放贷款更加困难

2013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约为0.96%,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高达1.57%,农业贷款风险巨大,主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性和季节性,贷款周期较长,贷款的流动性较差,导致长期贷款的成本较高。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在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农产品损失,加打了贷款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个体的农业贷款能否偿还取决于个人生产活动,因此个人的意外事故等可能直接导致贷款坏账的产生。

4.农村金融体系在结构上的不合理

(1)低担保的金融机构少,专门提供大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困难,造成主要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的经营网点,而国家为“三农”建设所规划的金融服务机构又没有跟上需求,使得目前的农村金融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导,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农业发展银行的自身性质限制以及农业银行将发展重心转移,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匮乏。

(2)地区之间的农村金融机构密度不同,使得供需上各地情况不同,从而容易引致标准不同。在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其他城市密集区的农村,其金融机构覆盖率一般较高,且资金供给充足,因此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信贷,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大,各种金融机构会提供较优惠的信贷政策鼓励其发展,例如降低利率,减少税赋及扩大信用额度等。相反,在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如山区等人口分散的地区,由于交通及通信不便,导致当地金融机构设置受限一个网点往往要服务周边几个乡镇的金融活动,因此不仅服务压力大,资金不充足,同时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提高信贷标准,择优服务,从而导致农民贷款更加困难。

(3)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供需,加重了农民负担,并且民间借贷的流动性很高,一旦出现民间资本逃离现象会使农业生产无法继续,这也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我国的团体贷款

团体贷款是一种负连带责任的集体贷款,银行要求没有能力提供抵押担保的贷款者组成一个贷款团体,银行对团体放贷,团体内每一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归还负连带责任。只要该组中有成员没有全部清偿贷款,所有团体成员都将丧失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直至贷款全部清偿为止。通过团体贷款,团体中每个成员都能够以更加便捷,经济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现在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50多个国家都在运用这种方式发放贷款。

团体贷款之所以能够降低风险,促进信贷是因为其自身的自我选择机制,包括成员甄别,同伴监督和违约惩罚。在团体贷款中,由于团体成员之间会存在连带责任,因此要求贷前寻找成员时自动选择风险低,信用好的人作为成员,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同时,连带责任也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援助并且组织高风险行为的实施,从而提高了整个团体的经济收益期望,降低违约可能性。而且由于团体贷款主要以成员的信用为纽带,因此某位成员违约将会极大损害其信用程度,影响其今后发展,所以成员会更加注重其个人行为。

目前我国团体贷款主要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团体贷款调动了企业、银行的积极性,实现了社会效益、企业效益、银行效益、政府税收等多方共赢。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福建、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获得成功实施,并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单独贷款成本大或者贷款难的中小企业联合组成联保人,银行分别向这些加入联保的企业授信,根据授信余额等具体情况不同来缴纳保证金,有部分联合企业以他们的厂房、机器设备等不动产作担保,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实现成员企业自愿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较好地降低了银行与企业的风险。

三、发展农村团体贷款可以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在我国农村推广团体贷款有充分的市场和社会条件

(1)在我国的农村中,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因此促进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大,但是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体系和资金规模使得其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2)我国有良好的团体贷款的基础,在农村虽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上世纪末的农业合作社制度在现在仍存在一定影响,例如我国许多农村的内部区域划分仍以农业合作社制度为标准,相同的组、队内部仍存在合作生产销售的关系,若形成贷款团体则易形成规模,降低了均摊的成本和风险,产生规模效应。

(3)我国的农村人数众多,农业贷款的笔数巨大,若一笔笔处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成本过大,业务繁重,因此减少贷款数量,增大贷款额度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发展团体贷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也面临着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相类似的问题,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的发展团体贷款也将对我国的农村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以团体贷款的集体为单位,并且以集体财产为担保,可以提高贷款信用,获得更多的资金,再按照组内信用状况进行分配。银行的贷款信用主要以贷款抵押的资产为标准,团体贷款下,贷款主体变为集体,担保物变为集体财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一般的个人贷款,贷款信用获得极大提高因而可以贷得更多资金

(2)团体贷款条件下实行合作生产制度,降低因个人原因而导致的坏账的风险。合作生产又称协作生产,是指生产者采用协作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有利条件,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共同生产某项产品。由于在正常生产活动条件下,个体农民总会有一定几率因意外事件而中止生产,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中断,个体的贷款变为坏账。在团体贷款中,由于贷款偿还风险共担制度,促使集体内部实现合作生产,在个体意外发生时集体仍然能够保持生产经营活动不中断,从而降低了坏账风险

(3)团体贷款可以进行农业保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保险标的规模小,价值低,投保成本大,使得大部分农民不愿投保。如果农民加入团体贷款小组并共同为其农业生产进行保险,则保险成本得到分摊,农民可以在获得风险保障的同时减少投保的费用负担。

四、对团体贷款在农村推广的若干建议

1.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掌握贷款者活动信息是导致团体贷款难以被银行接受的重要原因,因此,团体贷款的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对贷款者的违约行为和还款行为进行披露,使得金融机构能够直接的了解贷款者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具体的贷款要求,同时,团体贷款的其他合作者也能通过信息披露来了解某个农民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并挑选适合的人加入贷款小组,提高团体贷款的质量。另一方面,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机构和其他贷款小组内成员监督贷款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随时了解贷款小组的信息可以让金融机构及时对风险作出反应,也可以让小组内部及时处理风险行为,维护集体信用。

2.完善奖惩机制

贷款违约惩罚是保障还款的重要条件,在违约惩罚规定的约束下,借贷者会主动遵守合约规定及还款时间,这有利于诚信理念的形成,这样更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与借贷者之间的信任,从而促进已有的信贷合作关系的长远发展。奖励机制主要是针对信用度较高且信息真实公开的的借款人所采取的措施,对还款率高,无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机制例如提高贷款额度,提供低息优惠以及延长还款期限等。

3.实施灵活的贷款合同条款

传统的农村小额信贷合约条款并不适用于金额大、贷款主体多的团体贷款,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设计合适的贷款组合与合约,避免因为合约期限和信用评价标准的不合理而阻碍农民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关注农民的生产条件,当地的自然和经济环境以及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程度,并据此调整贷款合约内容和风险评估标准。同时根据具体的生产特点和生产周期以及农民的经营需要调整贷款期限,使其符合客观生产和经营需要,最大限度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4.政府和信用社鼓励

由政府和农村合作社牵头,集中农户的贷款需求。我国的农村人口密度低,往往以队、组来划分,地域上较为分散,合作性有限,由政府统计并协调贷款需求,向银行申请团体贷款,由政府作为中间人,可以避免贷款过程中的许多纠纷。同时,在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条件下,可以由政府或者银行牵线,引导参与团体贷款的农民与下游农产品生产的乡镇企业进行合作,锁定价格和产量,减少因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销售风险。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风险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存在的原材料风险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旭东:农村金融的现状以及原因探究.金融保险.2009.

[2]周 萃:我國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时报.2013.

[3]李莎莎: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研究. 2011.

[4]张卫国 冉 晖:张琳团体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新方式 2007.

作者:李修文

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论文 篇3:

丽水:来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第一线的邮储实践

“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广人稀少人烟”,地处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因地处偏远,地势险要,过去金融网点稀少,农民取现和领取各种涉农补贴都存在困难。2012年开始,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如何将“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本”?

农业大市浙江丽水农业人口大约210万,占全市人口的八成多,而且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多年来,囿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丽水全市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缺位严重。

如何将“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本”?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准在丽水市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丽水成为了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卡助农取款等系列工作的推进,丽水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金融支农惠农的“丽水模式”,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丽水分行自2008年5月对外开办第一只信贷产品以来,信贷产品额度由小及大、贷款主体从个人到公司、担保方式由单一到多元,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并率全国之先开办了个人林权抵押贷款、创新了集体林权担保、茶园证担保新方式和低收入农户贷款新模式,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同时,邮储银行丽水分行还成为唯一覆盖城乡二元经济、并实现全国实时联网的国有银行,以其所搭建的与城乡二元结构完美契合、相辅相成的邮政金融网络体系,成为服务“三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金融服务惠及九山半水半分田

“家里需要用钱想进城去取,没想到刚到村口,发现邮储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到村子里来了,足不出村就可取款,今后再也不用来回跑了……”2013年4月8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三石村村民任忠灵看到邮储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到村子里来,足不出村就可以去银行取钱。随后,任忠灵转身上茶山继续忙农活,不仅节省了来回车费钱,还节省了一天时间。

不要小看这样的改变。按目前丽水市120万户偏远农村居民每人每季度往返乡、镇、县城网点取款一次平均10元交通费计算,这个“家门口的服务点”每年单是为全市农村居民节省的交通费用就达7200万元。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因地势以山和丘陵为主,被描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广人稀少人烟。”因地处偏远和地势的特点,过去丽水的金融网点稀少,农民取现和领取各种涉农补贴都存在困难。

金融服务缺位、农村金融网点少、机构布局单一、基础设施薄弱,面对这块“硬骨头”,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凭借城乡网络优势和长期服务农村的实践经验,率先在浙江省完成了丽水市16个金融空白乡镇的网点建设任务。

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先在农村指定商店安装“商易通”固话终端。持卡农户刷卡,卡内资金转入商店老板银行账户内。平常,村民们从商店便可领取现金,实现了脱离传统商业银行网点的小额取现业务。每周他们还可以享受到邮储银行柜员轮流驻点的其他金融服务。

“以前村里没网点,每次领养老金都要跑几十里山路,像我这样年纪大,腿脚又不方便的老人只能干等,现在可方便了。”家住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徐宅村的王桂仙老人凭借邮储银行的“绿卡”在村里助农取款服务点取到了每月100元低保金和60元农村居民养老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地取现。

在丽水的偏远乡村,像王桂仙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很多,方便的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了这些老人的取款难问题。过去对金融术语一无所知的山区农民,如今切身感受到金融服务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0年,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在全国首创“商易通”固话终端,为偏远农村农户开展小额取款即“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有效解决偏远山区农户取款难的问题。2011年,丽水分行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模式在邮储银行全行范围内推广,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政府等的高度肯定。

2013年,邮储银行丽水分行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投入700多万元,在浙江省完成了16家“空白乡镇金融服务点”的升级建设任务,解决了近10万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分行还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与邮政村邮站完美结合,实现了小额取现、代理转账、小额及残损币兑换、农户基本信用信息采集、反假货币以及金融知识宣传等各类金融服务功能,还兼具邮件代收寄、报纸信件代投递、综合信息咨询等邮政便民服务功能,成为集“金融流、物理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农村综合性服务中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既方便了百姓,又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多元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

创新产品“贷”动新农村

“多亏这10万元贷款,让我能赶在清明节前添置新的炒茶机,茶叶加工量一下就提高了一倍多。”2013年初,一直为缺少资金购置新设备发愁的松阳县西屏街道西坌村茶农吴春法,在邮储银行丽水分行松阳县支行通过“茶贷通”申请到了10万元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邮储银行丽水分行结合松阳县农业发展实际,将“茶贷通”小额贷款项目适时全面推向了全县农村市场。支行营业部抓住机遇,先后走访了斋坦村、花田坌村、小石村、东圩蓬村、项桥下村、丁山头村、乌形山村等种茶大村,并组织召开产品推介会,及时向茶农宣传行里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宣传会上,邮储银行工作人员积极与村民们形成互动,详细地介绍茶贷通的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及其担保要求等,并对村民的询问一一进行详细解答,使得营业部与斋坛乡小石村、花田坌村、西屏街道水南村等多个村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简化贷款手续,减少费用开支,方便客户办理,邮储银行丽水分行积极提供上门服务。营业部的客户经理们经常利用晚上及周末休息时间,带着复印机和照相机等,到偏远乡村对农户贷款进行集中受理,一次不够就去第二次,两次不够就去第三次。他们这种热忱周到真诚服务精神,使得各村村民非常感动。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位陈姓农户说:我们农民一辈子就是干活,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得出去采茶,如果少去一天,就减少了收入。你们晚上帮助我们办理贷款相关手续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啊。

邮储银行丽水分行通过创新“茶园抵押+信用农户”贷款模式,通过“茶贷通”扩充了农户的有效抵押物,解决了茶农担保难的问题。在短短一年间里,“茶贷通”为523户农户送去了“创业及时雨”,发放贷款金额达3100万元。

“现在申请贷款,只要获得村里的审核就可以直接到邮储银行取钱。不但方便解决了贷款抵押难的问题,还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多实惠,因为这个贷款的额度最高可以放大4倍。”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村民施龙光所指的贷款,是丽水分行的另一创新产品“林贷通”。

针对丽水市山多、地少、林多的特点,邮储银行丽水分行率全省之先首创了“林贷通”贷款模式,将村集体林权作为抵押,由信用农户与村委签订协议,以农户自有林权、宅基地或农房等其他资产作反担保进而获得贷款。

每发展一个村,丽水分行的工作人员就携带着大量信贷资料、办公器材等,前往该村现场办公,为村民集中受理“林贷通”贷款业务。通过“送贷上门”,集中答复客户咨询,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办理速度,使业务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在推广“林贷通”、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茶贷通”的基础上,邮储银行丽水分行不断拓展林权附加、农房附加、农村贫困村保障金质押、农房抵押等新品种,全面增加农户贷款的便利性。此外,加快推出了小水电抵押个人商务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汽车按揭贷款、公司+农户的授信新模式、农资机具贷款、恢复了全款交易按揭贷款等业务。

辛勤汗水浇灌“三农”发展之花

在服务“三农”,推进金融服务,扩展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有一大批在农村金融服务一线的员工,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用辛勤汗水浇灌了丽水“三农”的发展之花。

对此,邮储银行府前支行综合客户经理鲁梅玲深有感触。她手头客户很多,工作已经十分繁忙了,2013年三四月份又碰上了邮储银行信贷新系统上线、府前支行人员调整,真正使压力达到了极限。尽管如此,鲁梅玲为了不耽误客户贷款的放款时间,宁肯自己加班加点,每天早上9点多从办公室出发,直到两三点才吃中饭是常有的事,并且晚上要干到12点多才能睡觉。鲁梅玲回忆起来,最难忘的是到养殖户的养殖场去调查,“当踏进养殖场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气味把眼泪都给呛出来了,不得不捂着鼻子跑了出来”,但是,为了做好金融服务忍受着难闻的气味再次走进去,“时间一长,才渐渐地习惯了。”

截至2013年底,鲁梅玲的个人贷款余额为1.22亿元,客户投诉为零。她的故事是丽水分行众多一线员工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

成立6年多来,邮储银行丽水分行一跃成为丽水市金融界的一匹黑马。先后荣获中央、省市级表彰11次,今年4月26日,丽水分行荣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先进集体称号。多项“单打冠军”的收获,离不开丽水分行邮储人在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第一线的辛勤实践。

(责任编辑:安嘉理)

作者:赵志刚 赵啸虹

上一篇:医学英语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经济体制转型转变政府职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