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名句的

2024-05-08

苏轼散文名句的(精选8篇)

篇1:苏轼散文名句的

关于苏轼散文名句的精选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北宋留诗最多的诗人,诗词几千首,文几千首,名句何其多!下面从苏轼的古文中精选了一些苏轼古文名句给大家欣赏:

⑴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糯,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喜雨亭记》)

⑵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超然台记》)

⑶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⑷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曰喻》)

⑸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书墨》)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答谢民师书》)

⑼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刑赏忠厚之至论》)

⑽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论》)

⑾夫当今生民水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教战守策》)

⑿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篇2:苏轼散文名句的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8、天涯何处无芳草。

9、多情却被无情恼。

1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此心安处是吾乡。

1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0、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2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4、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25、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2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名句收集。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9、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0、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3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32、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33、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34、至言不繁。

3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36、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37、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38、夕阳无语燕归愁。

39、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篇3:论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

古人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 诗歌是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要大胆表现自己的主观精神, 展示个人的人生体验。由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使得苏轼的散文在文以载道以外, 带有了他主观心灵的真情流露。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章在叙述、写景中融入情感的抒写, 由景生情, 当“月色入户”, 即使要“解衣欲睡”, 心情却“欣然”起来, 并希望找到同乐者, 表现了作者在贬谪中不以人生失意为患的特殊心境。苏轼的散文在叙述、写景中, 力求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感受。《记游庐山》中“仆初入庐山, 山谷奇秀, 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一句, 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庐山的总体特点和庐山的美妙。此处无具体细腻的描写, 全力表现的是畅游庐山的主观感受。

他的赋也同样如此, 如《前赤壁赋》, 与汉代时兴盛的赋体文相比, 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尽管仍然有主客问答的形式, 但开头的一段, 明显是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以简洁的笔墨交代完时、地、人、事后, 便转入到对江面景色的描绘:“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面对这优美宁静的江面之景, 人物开始活跃起来, “举酒属客”;心情也随之畅快起来,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加上月出后, 江面之景随之变幻得更加美妙无穷,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整个世界都在一片明净之中, 是那么空旷、清幽。在这样的景致下, 没有人不为之动情。所以, 苏轼“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顿时心旷神怡, 超然于世外一般。在这篇作品中, 作者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 即通过主客问答表现作者感受到的人生短暂、好景不常, 最终归于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归于内心的淡泊, 故结尾处写道:“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又恢复到开头的情绪中, 一切显得那样平静。整篇作品中, 作者将内心的情感波澜与大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

所以, 苏轼在这些作品中, 在叙述、写景的同时, 不乏主观情感的流露和表现。由此, 使他的这一类文章带上了令人为之感动的诗情特点, 具有了诗意美。

苏轼的散文除了诗情之外, 更表现出对绘画手法的运用, 使其文章带有如画般的艺术美。对于绘画艺术与文学的融合, 苏轼理论上有着他的主张,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九) 认为诗、画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且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相同的审美趣味。所以,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苏轼全集·文集》卷七十) 从这句评价中可以看到, 苏轼对王维绘画与诗歌表现出来的特点的认识是深刻的, 王维的确将诗与画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这一点, 我们能够从《山居秋暝》、《辋川集》这些作品中明显地感受到。苏轼的这一评价也历来为人们所接受, 正是这种理论上的认识与主张, 使得苏轼的散文创作也表现出这一特点。

在前文提到的这些作品中, 苏轼很好地融入了绘画艺术的手法。如《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月夜下的素描图:“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本处于静态的月光、竹柏, 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组合变得极富动态感, 整个宁静的画面显得生动形象起来, 使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一般。

《前赤壁赋》同样如此, 在月未出之时, 苏轼侧重写能够感知到的清风,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江面宁静。一会儿之后, 当“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时, 整个江面的景色随之变得明亮起来,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多么洁净明朗、广阔无垠的世界!故苏轼为之动情, 尽情地享受眼前的这种自然美景。与这种秋季的景物相比, 苏轼的《后赤壁赋》所刻画的冬天景色又是另外一番风味:“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冬天的景物更多了几分苍劲感, 但同样让人感受到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给人以壮阔、自然美的感受。

正如金圣叹所说:“游赤壁, 受用现今无边风月, 乃是此老一生本领, 却因平平写不出来, 故特借洞箫呜咽, 忽然从曹公发议, 然后接口一句喝倒, 痛陈甚胸前一片空阔了悟, 妙甚。”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游览赤壁, 享受自然美景, 这是苏轼生平爱好自然的表现。确实, 苏轼认为“凡物皆有可观”, 所以,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 或得意, 或失意, 苏轼都能够细致地观察, 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 用自然流畅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图画, 给读者一种画意的美。

散文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特点, 这是苏轼文章区别于他前代以及同时代作家的特别之处。形成这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苏轼受到父亲文论观的影响。朱东润先生在谈到苏轼的文论观时曾提到:“自古论文者多矣, 然其论皆有所为而发, 而为文言文者绝少, 古文家论文多爱言道, 虽所称之道不必相同, 而其言道则一, 韩柳欧曾, 罔不外此。王安石论文, 归于礼教政治, 然亦有为而作。至于苏氏父子, 始摆脱羁绊, 为文言文, 此不可多得者也。苏洵有《上欧阳内翰书》中论孟子、韩愈, 皆直论其文, 不复言道, 其批判亦极当。”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苏洵注重文章的艺术性, 而摆脱历来以文言道的羁绊。苏轼继承了父亲的这一文艺思想, 并在创作中加以实践, 在散文的创作中, 不囿于传统的束缚, 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生体验等种种情感通过写景、叙述表现出来, 从而使其作品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特点。

其次, 苏轼散文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兴趣分不开。据《宋史·苏轼传》载, 苏轼“生十年, 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 博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 (《宋史》卷三三八) 。所以, 苏轼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 饱读经史, 并且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属文日数千言”。更为重要的是, 苏轼的文学创作是发自内心的兴趣, 他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为艺术而进行的, 而非功利的, 创作对他而言, 是一种享受。苏轼曾对他的朋友刘景文和何去非说:“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 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 无逾此者。”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 苏轼以文学创作为乐事, 这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浓郁的兴趣, 能够激发人创作的热情, 更能够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技艺水平, 探索不同于他人的艺术表现力, 故能将诗、画的艺术手法融入散文的创作中, 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再次, 这一特点与苏轼通脱的思想及广泛的艺术爱好有关系。苏轼由于人生经历了种种变故, 最终形成了一种通脱的思想。苏辙在《亡兄子瞻墓志铭》中记载了苏轼读书的过程:“初好贾谊、陆贽书, 论古今治乱, 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 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 深悟实相, 参之孔、老, 博辩无碍, 浩然不见其涯也。” (《栾城集·后集》卷二十二) 从中可以看到, 苏轼接受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 苏轼不是一味地接受, 而是将其融于一体, 形成自身旷达乐观的人生哲学, 达到思想的通脱。这种思想的融通, 自然影响到苏轼文艺创作的思想。在广泛的艺术爱好的基础上, 使他善于打通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进行体会与思考,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所以, 苏轼的文学创作与艺术追求都贯穿着一种“通”的精神, 他能够将不同文体的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如散文中融入诗意的情感表达;同时又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融通, 如文学创作中加入绘画的艺术手段, 从而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诗情画意的特点。

总之, 在前辈的影响、个人的艺术修养及人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作用下, 才有了苏轼这位少有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 才有了苏轼散文的诗情画意这样独特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苏轼 (宋) :《苏轼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2].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3].金圣叹著, 张国光点校:《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苏辙 (宋) 著, 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篇4:宋代散文的杰出代表苏轼

苏轼是沿着欧阳修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他对唐末五代直至宋初散文发展的弊病看得很清楚。他说宋初诸人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但是“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以致造成“馀风未殄,新弊复作”①。基于这种认识,就要同时向浮艳和艰涩两种倾向进行斗争,这就不能不走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路子,就不能不在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作新的探索与开拓。苏轼终身从事积极的政治活动,长期用各种文学样式尤其是散文参加思想论争,又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有益经验,因而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赋予的任务。

在北宋中期的具体环境中,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是突出地重视“文”。他鄙视那种“程式文字,千人一律”②,而认为好文章“如金玉珠贝”③,“如精金美玉”④,因此,他议道论文,远异于柳开、石介诸人,亦不同于欧阳修、王安石。他说: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⑤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辞者,达是而已矣。⑥

这两段文字,从创作的全过程着眼,把苏轼心目中的“道”、“文”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讲得很清楚透辟。他这里所说的“理”、“妙”就是“要言妙道”的“道”。他讲的道,不局限于孔孟儒家之道,而是指的“物固有是理”的理。他曾说:“日与水居,十五而得其道”⑦;又说:“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输扁轮,偻承蜩,苟可以发其智巧,物无陋者”⑧。所以,他说的学道,就是求“通万物之理”⑨,这样来理解道,近于《韩非子·解老》所谓的“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由此出发,他结合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来讲“文”:第一阶段,是“求物之妙”、对“物固有是理”的认识阶段。如学游泳之“日与水居”,学画竹之“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⑩。第二阶段,是对物象物理“了然于心”,即“得成竹于胸中”(11)的阶段。这个“成竹”,当然不是对自然竹的简单表象,而已是主客观统一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中的艺术半成品。这一点,在苏轼以前的宋人中没有人讲到过。第三阶段,是“了然于口与手”、“达之于口与手”的阶段,即用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物象物理表达出来而成为文章。这三个阶段都要毫无缺憾地完成才是苏轼所说的“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12)的“文”。这样来谈文,也是此前宋人中没有一个能窥见的。苏轼对“文”所悬的标准甚高,正是反对浮艳与艰涩两条战线作战的需要。因此,他还就丰富的创作经验,对“辞达”的问题从三方面加以剖析申说。第一,“了然于心”的人,不见得能“了然于口”,因此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是不成立的,只有“德之发于口者也”(13)。而要能发之于口,必须下功夫钻研学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14)。这就明确提出,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解决“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的矛盾。第二,怎样才算“了然”,了然的标准就是“随物践形”(15)。客观的物象物理能具体呈现于胸中,才算“了然于心”;胸中之物象物理能准确地表现在文中,才算了然于口与手。第三,从了然于心到了然于口与手的推移,是“不能不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的过程,如“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16)。对于这个创作中的兴会问题,东坡曾以画家孙知微在成都大慈寺作壁画时的创作状态(17)为例,予以形象的表现。又曾将其父苏淘《仲兄字文甫说》中风水“相激成文”的观点括为一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8)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创作过程中主体的修养和客体的感触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了。论文而不局限于儒家之道,求“物固有是理”而了然于心,再到充满勃郁之后而了然于口与手,所以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这样的创作境界是那些空言载道及“以艰深文浅陋”者流无法体会的。

苏轼创作包罗宏富,正是他上述理论的绝好证明。他一生于散文用力勤,作品数量大,体裁多。由于他积极从政,洞悉历史,为人正直,品德优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敢于直说自己的意见,故其政论和史论大都雄辩滔滔,气势纵横,结构多变,语言明快畅达而尤长于形象地说理,明显地继承了《战国策》、《孟子》、《庄子》及贾谊、陆贽的优点。苏轼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而他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为所迁,杂佛老而不为所溺;立身行事,勤于政事,肯定人生,积极乐观,胸次广阔。因而,他的其他样式的散文,如书信、记、序跋、随笔等等,大都是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笔酣墨畅,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而又自是唐宋文的明白简练。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确如他自己所谓“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19)。明人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20)。总之,苏轼散文吸取了前代传统的重要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一大步,不能不说是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均以散文著称。苏洵文字雄奇坚劲,议政议军,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苏辙文章不如乃兄才华横溢,然亦做到“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21),在宋代散文中也是能够独自树立的。

宋代古文运动,至苏轼而告胜利完成。和欧阳修一样,苏轼也比较注意奖引后进,为青年人开路。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李等,都是北宋后期文坛知名之士。他们的成就虽不全在散文,然而他们的理论都毫无例外地深受苏轼影响。他们的散文创作,也都是沿着欧、苏的道路前进的。

(本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宋文选》一书的前言的一节。该书由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前言的执笔者是张志烈同志。)

①苏轼:《上欧阳内翰书》。

②苏轼:《答王痒书》。

③苏轼:《答刘沔书》。

④苏轼:《答谢民师书》。

⑤苏轼:《答谢民师书》。

⑥苏轼:《答俞括书》。

⑦苏轼:《日喻》。

⑧苏轼:《送钱塘聪师阅复叙》。

⑨苏轼:《上曾丞相书》。

⑩苏辙:《墨竹赋》。

(11)苏轼:《谷偃竹记》。

(12)苏轼:《答王痒书》。

(13)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14)苏轼:《谷偃竹记》。

(15)苏轼:《文说》、《书蒲永升画后》。

(16)苏轼:《江行唱和集叙》。

(17)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18)苏轼:《琴诗》。

(19)苏轼:《文说》。

(20)见其批《书天观壁》语。

篇5:苏轼的名言名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宋·苏轼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宋·苏轼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宋·苏轼

至言不繁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宋·苏轼

夕阳无语燕归愁 ——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宋·苏轼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宋·苏轼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宋·苏轼

君子不重则不威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宋·苏轼

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宋·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宋·苏轼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宋·苏轼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宋·苏轼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宋·苏轼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宋·苏轼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宋·苏轼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苏轼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宋·苏轼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宋·苏轼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宋·苏轼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宋·苏轼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宋·苏轼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宋·苏轼

笔所未到气已吞 ——宋·苏轼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篇6:苏轼的名句

2、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9、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10、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1、人间有味是清欢。

1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3、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1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16、人生看得几清明。

17、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1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9、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4、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25、人生识字忧患始。

26、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2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9、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30、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31、论必作,作必成。

3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忍小忿而就大谋。

34、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6、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3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38、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39、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40、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4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2、志虽大而才不副。

43、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44、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45、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46、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47、成事在理不在势。

48、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49、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5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51、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52、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53、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5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55、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篇7:苏轼的名句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赏析

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并且强调这种茶是不加膏油的。苏轼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之美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后人常把苏轼另一首诗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相对成联。

诗题表明了曹辅(字载德,福建沙县人,宋元符进士)寄给苏轼的新茶。诗中大意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既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自辨之。”)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二、《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赏析

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作者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四、《水调歌头》

篇8:苏轼散文漫谈

一、行文雄奇奔放、语言流利晓畅,说理明晰透彻,且善于随机生变、翻新出奇。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政论文和史论中。由于他知识广博,故敢于并善于对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发表看法,如《平王论》思路开阔,列举历史上因固守旧都而使政权稳定,因避寇迁都而走向衰亡的种种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避寇迁都的严重危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明显的现实用心。《贾谊论》一反旧说,翻新出奇。指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的论断,促人深思,给人启迪。《留侯论》、《商鞅论》也都是独出己见的翻案之笔。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进策》二十五篇。或总论天下形势政治弊端;或设想治国方略、改革措施;或论攻守之势与安边御敌之策,篇篇切中时弊。这些议论文都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语言畅达,见解精辟。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性。

二、随物赋形、表达自由、腾挪变化、舒卷自如。苏文善于将描写、叙述和议论交替使用,结尾部分又能随主题需要而变化多端。这一点上兼有魏晋文的自由通脱,又自似唐宋文的明白简练。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亭台记以及游记、碑传中。如他的《超然亭记》用老庄的“游于物内”,“游于物外”的议论引起人们飘忽超然的意绪,文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严密。又如《放鹤亭记》则把议论放在中间,把酒与国君的好鹤相比较,说明“南面之乐”不如换取“隐居之乐”的道理。《凌虚台记》先写凌虚台的命名修建经过,再以兴废成毁之理的议论作结,诗意、画意和妙理融为一体。再如《喜雨亭记》则把“喜”、“雨”、“亭”三层意思顺写、倒写,分写、合写,虚写、实写,从各个角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同为亭台记,写法不一样,结构也各不相同,而又都那么得体,读来乐趣并生。其他,如《石钟山记》,《潮洲韩文公庙碑》等,无一篇不是写景、抒情纵心如意,叙事、描写挥洒自如的妙文,他的文章的确做到文理自然、随物赋形、舒卷无不如意的程度。

三、苏轼善于用一种鲜明、又仿佛是不经意的笔墨写出一种情调或一种情景。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一些记游小品和寓言杂说中。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八十余字似信手拈来,略不经意,然溶叙事、描写、议论于一炉,风神隽永,引人入胜,深得庄、禅三味。又如《答秦太虚书》,作者用白描手法,写家常琐事,幽默,风趣,情景逼真。其它如《书吴道子画后》,《书蒲永升画后》,《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三篇品画之文虽写法不同,结构各异,但都写得文笔简净,神采飞动,真切自然。至如《嫁说》以种田为喻,《日喻》以盲人识日为喻,均信笔写出而庄谐杂陈,寓意深刻。表现了苏轼具有惊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苏轼赋成就也很高。尤其是《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下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时的冬景,一样风月,两种境界,均声韵铿锵,意境悠扬,被后代文人誉为宋赋之上品。

苏轼散文之所以具有上述风格,取得如此成就,不仅跟他本人勤于学习、不断吸收前人经验和对文学创作自由境界的不断追求、勇于创新有关,更与他本人那种刚毅敢言的性格密切相关。

上一篇:2022年劳动保障局班子述职报告下一篇:初三中考体育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