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月亮的诗词

2024-05-10

苏轼写月亮的诗词(通用14篇)

篇1:苏轼写月亮的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2:苏轼写月亮的诗词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赏析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联想到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篇3:以苏轼的性格浅析苏轼的诗词风格

一、苏轼性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因为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时代, 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 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苏轼也不例外, 他的处事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他有参政的热情, 跟很多仕子一样, 经科举考试而入仕, 入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的宏大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心壮志。然而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 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 而这种宁静的心态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 险遭不测。往年更被一贬再贬, 直到荒远的海南, 食芋饮水, 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 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 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以苏轼能够随缘委命、随缘自娱、以他乡为吾乡的旷达乐观心态使他无论贬到哪里, 都能与哪里融为一体, 并且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快乐。

二、率真的性格、乐观而又超脱的处世态度

苏轼秉性正直, 为人坦率, 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 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 故卒吐之。”因为这样,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但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 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在“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后, 虽不克忧惧, 因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与精神折磨, 使他心理上猛然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但他没有沉浸在忧郁之中, 没有隐逸江湖, 傲啸林泉, 更没有流连诗酒, 嘲风弄月, 甚至也没有停留在呼冤叫屈, 倾泻激愤, 而是以乐观, 旷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又如苏轼以戴罪之身被安置在惠州, 政治处境极为险恶, 将来结局如何, 也是吉凶未卜, 生死难料。可他一踏上被贬之地就写下了千古绝句“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改惠州“蛮貉之邦”的形象可见苏轼的心胸是多么广阔, 他是一位乐观主义者, 他身上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旷达乐观的个性。“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可谓苏轼一生旷达乐观心态的形象抒写。

三、苏轼的诗词风格

“文如其人”苏轼人格上追求自然纯真、旷达乐观, 自由自得, 追求自我节持, 有所不为,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词给人一种摆脱拘束的意和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多舛的生活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如他被贬黄州当然有痛苦、愤懑、消沉, 但在逆境中的苏轼更多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多石崎岖的破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更写下了千古名篇《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岭南荒远, 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湖州, 柳宗元贬柳州, 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苏轼被贬惠州时, 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到“瘴疠之地”的惠州, 他没有一蹶不振、自我消沉。一到惠州, 就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 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又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 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 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 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 物我皆忘, 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及贬澹州, 又说:“他年谁作舆地质, 海南万里真吾乡。”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就如他在澹州遇赦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大胸怀, 气势雄放。

人生多变, 苏词中也不止一次地在逆境中浩叹“人生如梦”, 但苏轼虽深切感觉到人生如梦,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而是力求自我超脱, 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 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 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 遭遇些挫折与磨难, 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 保持乐观的情绪, 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忍的意志, 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 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他虽然也会有“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念头, 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 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 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总之, 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都是一任他的率真乐观性格自然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 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 在苏轼的心目中, 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 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摘要:苏轼 (1036—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词作家。作为“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的词风独树一帜且千姿万态。豪放中又见清雄之气, 又见韶秀之态, 又见“风流标格”之韵, 可谓如春花散空, 不著迹象。但若简单地用“豪放”二字来概括其词的风格, 显然是不恰当的。应该看到, 苏轼词在豪放中见旷达。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 又是一种胸怀, 一种境界。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本文认为,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率真以及积极乐观, 而他的率真和乐观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真率乐观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

关键词:苏轼,率真,旷超

参考文献

[1]汤岳辉著, 《苏轼文艺学思想》,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 。

[2]冷成金著,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学苑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

[3]张惠民、张进著, 《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4]袁行霈著,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曰第一版) 。

篇4:苏轼在黄州的诗词创作

【关键词】地域文化黄州苏轼

1080年初,苏轼抵达黄州,皇帝命苏轼“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①,苏轼在黄州的身份等同于“逐客”,无论是自身心态还是所处环境均是愤懑和窒息的。苏轼《初到黄州》辛辣的讽刺,和满含无奈的自嘲,是彼時心境的如实体现。在这样落魄的境遇下,却成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巅峰,苏轼的成就与黄州有很大的关联,也可以说是黄州这个“风水宝地”,成就了苏轼的诗词创作。

一.“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黄州的风土人情对苏轼诗歌的泥土气息影响

黄州地域的民风有其地域性特征:崇尚勤俭,尚农尊读。

淳朴又好文的地域文化无疑是苏轼喜欢的,这样的民风感染下苏轼也愈发从失落的情绪中逐渐开朗,放下,一点点融合进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摆脱了初来黄州之时的“闭门兀坐,饮酒浇愁”②,苏轼这时的诗歌已经不再是牢骚满腹,不再“好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心态转为平和怡然,诗作也渐渐含蓄蕴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释然后的轻松自得,韵味悠远:如苏轼于元丰三年创作的《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此时的诗歌就明显少了“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的辛辣和讥讽,全然都是平静自然流转的清新的诗意生活,这里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宁静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快哉的隐士志意,那种安于平静,安于现状,隐藏域平静自然下的波涛汹涌,全部转化为一种更纯粹更绵长的志意,“融七彩于一白”的圆融境界才是苏轼诗歌的臻境。

苏轼在黄州的诗歌创作得益于黄州的淳朴民风,得益于黄州的人民,使得苏轼在极度衰颓的境遇下依旧放开了怀抱,舒展了襟怀,如鱼得水地真正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可以说黄州的地域性文化不仅在心态上解救了苏轼,同时,苏轼也积极影响了黄州的地域文学,苏轼之后,“东坡”也成为后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黄州一景,苏轼在黄州的“东坡”心态也莫不为后代文人瞻仰膜拜。

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州的自然景观奠定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完成

黄州,今湖北黄冈,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雄、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本市189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黄州三面临江,长江两岸苍松翠柏,怪石林立,犹如仙境的地域风貌造就了苏轼词作的又一巅峰,至此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完全形成。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黄州,可谓是苏轼的“千古绝唱”,场面恢弘,气势浩然。黄州的地域风貌在苏轼低落的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苏轼在黄州,位居下僚,闲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样百般聊赖的生活,苏轼只有寄情于山水,游乎山林大川之间,恰恰是黄州赋予了苏轼这样开阔的心境和高远的意境体验,这样的开阔视野下锻造的浩浩然心境直接影响了苏轼豪放派词风的完成。相较于初到黄州时“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的心态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州对苏轼诗词创作心境上的提升

苏轼在黄州的几年时光中,不仅仅磨练了心志,锻造了苏轼旷达豪放的文风,也在心态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升华。

《定风波》是苏轼完成了一生自我提升,内心自我升华的力作。在这首词作中,苏轼将所有人生体验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字之中,颠覆了以往苏轼“羽扇纶巾”的儒者形象,蜕变成潇洒风流、放荡不羁,在灰暗的人生中砥砺前行的行者。佛家讲“提起,放下”,没有提起何来放下?只有真正经历了磨难,并且战胜了困难,才有资格说放下,所以才有了充满哲理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在黄州的体悟,这是苏轼的潇洒,这是苏轼在黄州的得舍,这是黄州赐予苏轼的恩德。

黄州的风土人情、地域风貌,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不仅仅影响了苏轼进行诗歌创作时的内容取材、对豪放派词风的完备,更在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心态和心境上的大幅度提升,对苏轼后期创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且这种独特的黄州地域文化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以及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又形成了黄州独特的“地域文学场”③,对文学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具有启迪意义。

①《宋史·苏轼传》.

②《苏东坡文集》徐中玉著巴蜀书社第12页.

篇5:苏轼写的诗词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下面是苏轼写的诗词10篇,请参考!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篇6:苏轼写的诗词

苏轼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刘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犹然仙。如我当以犀革编。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3.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4.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5.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6.西江月

苏轼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篇7:苏轼在岭南写的诗词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拓展延伸】

苏轼与岭南文化

1、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赵宋文化以文官制度为基础。肇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就这一制度本身来说,除了为历代王朝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官僚外,更重要的,它还造就了一个经由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士人阶层或者说文化阶层,并在此制度框架下对整个士人阶层的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发生着塑造作用。而苏轼正是这种文化培育出的一代杰出人物之一。因此他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他曾考察过儋州的办学情况,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驿站。他热心培养后学,许多学子也不惧政治迫害,浪大风急,路途艰险从他学习。

2、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

苏轼还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带到了岭南。他把中原的先进农具秧马介绍到了岭南。广州近海,饮水咸苦,他同道士邓守安一起积极张罗将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城,解决了市民饮水困难。儋州百姓以溪水做饭,很不卫生,他知道人们挖井,饮用井水,等等。

作为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和学者的苏轼,在被贬岭南之前早已声名远播,其诗文不仅在中原一带广泛传诵,而且在高丽、辽国等地也拥有众多读者,对北宋制下的岭南的影响自不待言。

3、移易民俗中落后的部分。

对岭南文化习俗的落后部分,苏轼尽力劝说以官吏、儒生、僧道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阶层加以改易,积极倡导先进文明的民风。

海南人烟稀少,气候炎热,人们获取食物相对容易,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渔猎,喜经商,轻农业的民风。苏轼《和陶劝农》诗序云:“海南多荒亩,俗以贸易为业,……。予既哀之,乃和陶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他认为汉族人能做的事,黎族人也能做。

海南人极端重男轻女,让女子像奴隶一样劳作,男子在家坐享其成,致使许多家庭让女子长期服役,年纪很大了仍不给找婆家。苏轼曾对此咨嗟再三,力求移风易俗,虽一时未能改变这一顽固的习俗,但他的努力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这一陋俗逐步被人们抛弃了。 岭南巫风极盛,当地人信巫不信医。其文《书柳子厚牛赋后》云:“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哀哉!”苏轼通晓医术,一方面治病救人,一方面劝导他们改变观念。

岭南有着深厚的苗蛮文化的根基和完整的民族文化传统。苏轼的人生思想以儒立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可以说是将中原地区各类代表文化很协调地杂糅于一身。他身上原有的文化在长期的岭南生活中得到了新的洗礼和碰撞,从而成就了他旷达的性格和臻于圆熟的“处穷之道”。

同时岭南对苏轼有着深刻的影响。

1、岭南奇丽多姿的风光唤起了苏轼对大自然的回归和对性命义利的思考。

苏轼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正式到达惠州,到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启程赴儋州,在惠时间是两年又七个多月。在这里,他有过艰难的处境和困窘的生活。然而,这里的秀美风光以及其时他与王朝云风流缱绻的爱情、与友朋的诗酒唱和、种药浇蔬的赋闲生活,使惠州谪居期间成为他生活最丰富、思想感情最复杂的时期。林语堂先生更在《苏东坡传》中把苏轼谪居惠州的一段时光名之为“仙居”。

2、岭南淳朴的民风,使苏轼受到熏染,开始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岭南人淳朴爽朗,胸无城府,充满着自然的率真和生性本能的张扬,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老人孩童、青年男女都生活在自身的协调安适中。苏轼在厄运中仍能坚定人生信念,正是因为他在岭南文化的濡染下,不再把功名利禄看作作高的人生价值,而把内在的功业,即心灵感受和精神自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由此,其人生观、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境界。

3、坦然面对困厄的“处穷之道”的圆熟。

篇8: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苏轼理趣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现象,有些作品因此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苏轼的诗词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主要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如《题西林壁》,纯是从自然景物中得到某种悟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诗中描绘了从庐山远、近、高、低不同角度领略的不同风光,通过庐山形象吸引人、感动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全面认识事物要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同时,不难使人联想到,处理事情时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常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形象鲜明,哲理深刻,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的话,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能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苏轼理趣诗的另一大特点是充满禅趣。所谓“禅趣”,指以禅家的机锋入诗,引人深思、发人妙悟,暗示一种哲理。也就是说不把禅家的机锋直接明白地说出, 而是通过形象化或比喻启发人思考。苏轼诗中禅趣迅捷活泼,把禅机、事理、诗情和画意水乳交融般融合在一起,给人们以格调高雅、奇妙高洁的艺术享受。著名的《琴诗》则是借咏琴阐释禅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认为此诗是“偈”。《楞严经》说:“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首诗以弹琴为喻,说明只有琴与指二者紧密配合,方能弹出妙音。音乐家除了要有琴这一客观条件外, 还须具备精湛的弹技这一主观因素。诗启迪人们:只有主观和客观条件有机配合,方能得到良好效果。琴对古代文人来说本是随身常物,但经苏轼稍加点染,便在高山流水的情趣中蕴含睿智的哲理。

佛教对苏轼的影响不仅是皮毛表象,而且是深入骨髓。苏轼、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是旷达,而这种旷达则是苏轼受佛教影响的积极成果。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说是旷达到家了。然而与这种旷达如影似形追随苏轼的则是佛家的虚空。

纵观苏轼一生及其创作经历, 其诗词中理趣特征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理学的渗透与作用。

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对其同时代的文学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是被历史证明的规律。苏轼诗歌理趣特点是宋代诗歌的一个较普遍现象, 形成原因自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思潮———理学的渗透与作用。宋代理学兴盛,导致宋人不重视外物观照而重视内心体验,使他们的思维更精微。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就是尚理趣,即使是以缘情写景为主的诗歌,也多渗进诗人的理性思索,不同程度地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理趣。苏轼的思想自然受到宋代理学的渗透与影响,所以以理趣入诗,在苏轼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是苏轼诗歌受佛老思想影响。

苏轼的思想杂儒、道、佛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内容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将吸收来的佛老理论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启示,经过妙笔点化,用形象鲜明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正是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具备这种静且空的心境,苏轼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精确地把握物理,才能坦然面对人生坎坷、凄风苦雨,表现出通达的见识。

三是苏轼在艺术上有意识地追求理趣。

苏轼在“以议论为诗”时,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结合单纯的“理”使人“味同嚼蜡”,有了“趣”(指意趣、兴味和情致)便使诗歌生动活泼, 如果再有“奇趣”(指奇特的理趣、超乎常态的———“反常合道”的情趣),就会使诗歌跳跃飞动、色彩绚烂,给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审美感受, 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吸引力。苏轼在诗歌中表现的理趣大多以这种方式传达。

苏轼的诗歌寓有理趣,这是在时代思潮作用下,他本人对艺术的追求结果。虽然这一现象是宋诗的共同特征,但体现着苏轼鲜明的个性。苏轼诗歌的理趣是寓理于形象有趣的语言之中,让人在反复涵咏中细细品味出来的。苏轼这些诗以其寄寓的深刻道理有余味可品,使人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悟出不少人生哲理。毋庸讳言,苏轼诗词讲究理趣,好发议论,固然有助于抒写自由,但对诗的形象性则不无影响,如《满庭芳》(“蜗角功名”);《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诸作皆有此病;又由于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佛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但毫无疑问,苏轼这些充满理趣的诗歌对促进诗歌风格多样化、丰富和繁荣我国古典诗坛起着积极作用。

摘要:宋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讲究理趣,这一时代审美风尚在苏轼诗歌创作中得到比较集中的体现。苏轼的诗歌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二是充满禅趣。因此,苏轼的诗词,情与理完美统一,理与趣相互交融,使宋代诗歌达到了新高度。

篇9:论品茗对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苏轼;品茗;茶道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今诸多文人在钟情于茶的品鉴中诗兴大发,创作很多茶诗流传至今。苏轼一生也嗜茶如命,本文可体现出茶文化对于苏轼本人的思想与创作等方面的影响,可更多了解苏轼的人生和创作。

一、苏轼品茶中的以茶养生的鉴赏体现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创作了四千三百多首诗词,近百首与茶有关,苏轼嗜茶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一)苏轼品茶时注重泡茶的用水与火候

1.水乃茶之母,水质直接影响茶汤质量,品茶至高境界就是精茶与真水的结合。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讲到了沏茶的用水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苏轼的《西江月》中也同样记录:“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描绘了茶水的形态及煎茶时注重使用山泉水,泡茶时茶叶伴随着煮沸的清泉水而上下翻腾,像神仙在山谷里飘游。苏轼常把茶喻成美丽的女子,认为饮茶品茗是件享受又值得深入感受的。

2.陆羽在其著作中还详细阐述了用水火候,原文是“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一沸、二沸至多三沸的水可以品味,四沸水沏泡无茶味不可再品。苏轼的诗词里也记录了用水火候的内容,《试院煎茶》中写道的“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就是沏茶用水火候的最佳时刻。苏轼的茶艺确实非比一般,他创作的茶诗充满了无以名状的美感。

(二)苏轼品茶时注重茶具的使用

中国的茶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制作精湛,茶具材料最佳为陶瓷,既不会夺茶香又不会有熟汤气,苏轼也讲究茶具的使用与煎茶品尝的效果,苏轼在《次韵周穜惠石铫》中写“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写出了铜壶烧水有水腥味,用铁壶会使水变得涩口,用石器烧水才会保留水质本原。后来苏轼任职于盛产紫砂壶的宜兴,苏轼对其十分钟爱,他还用紫砂泥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壶,并题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又将这款壶命名为“东坡壶”。

二、苏轼鉴茶对他的具体影响

(一)内心修养

1.心境更浪漫

《记梦二首》(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诗中描述苏轼在一个下大雪的早晨梦到人们用纯洁的雪水烹煮小团茶,伴着温婉女子动听的歌声,苏轼沉浸在这个美妙的情境中。他在梦中写下两首回文诗,但清醒后只依稀记得两句,便续写了两首绝句。这充分体现了苏轼是非常深入的茶迷,饮茶不仅贯穿于苏轼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睡梦中都在饮茶。

2.处事更坦然

苏轼在年轻的时候对茶的要求很是严格,但他久经波折的人生,晚年时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曾经追求典雅精细但现在一切很顺其自然。他在《和蒋夔寄茶》中写道“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苏轼的心境更加宽大,以淡然的心看待世界及周遭万物,更多的包容生活的种种。

(二)为人品质

1.正直

苏轼曾将茶比作君子,也借茶品质的好坏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写到“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苏轼用建茶来比喻品行端正的君子,也将朝廷中奸诈的小人比喻成劣质的茶,“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用惠建茶的苦味比喻汲黯和盖宽的品性,批评茶的美中不足来喻说张禹不失贤相但苟且保住自己官位的人生。

2.通达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经受到过老师的赞赏,孔子写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观点则不被韩愈认同,他觉得这没有什么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苏轼《颜乐亭诗并叙》的“我求至乐,千载无偶,执瓢从之,忽焉在后”则体现出他不赞同韩愈的观点,韩愈有严肃的文学态度,但他也是游戏诗文之人,其创作认真又险怪。苏轼较之更通达且有很大调和性,他的诗词多元且游刃自如。

(三)仕途交往

1.皇室赐茶

宋代皇帝精于茶道,多次赐茶于大臣。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了苏轼从杭州归程中受到皇帝赐茶的经历。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常在陪酒后饮大量浓茶冲减酒力,于是爱上品茗。苏轼在当翰林学士的时候,太后赏赐给他一种名为“密云龙”的名茶,是只供皇帝和皇太后饮用的福建特产。苏轼的《行香子》中记录:“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描写饮此茶后觉全身凉爽,两腋生风,进入仙境一般闲庭漫步,飘然欲仙的清爽感觉。饮茶既解酒又助诗兴怡情,促使苏轼拥有了豁达开放的豪放派诗词风。

2.友人赠茶

宋元四年,杭州怡然和尚将宝严院垂云亭的新茶赠送给苏轼,苏轼回赠其御赐大龙团,并写诗纪念:“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垂云亭的新茶是香积厨的精致贡品,大龙团是皇帝饮用的珍品,通过互相分享精致的茶来体现怡然和苏轼深挚的友谊,品茶过程加深了朋友间心灵的沟通。

3.乐观心态

苏轼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写了“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在品茗过程中变得更乐观地看待荣辱生活。他任杭州官时,一天中他游历诸多佛寺,又饮七盏浓茶,茶醉之时比自己为维摩菩萨,又比作谢康乐,说自己喝完茶后药都不用吃了。

三、结论

中国是茶的故乡又是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国丰富深厚的茶文化,从古至今茶诗一直不绝如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在中国文化长廊中也熠熠生辉。苏轼亦是爱茶痴茶之人,著有大量茶诗,茶文化融入其仕途与价值观,他品茶注重亲近自然,喜欢田园安居,一生追寻安谧静美的生活状态及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从他的茶诗中可体现在品茗中融进人生思考和高尚人格,使普通的饮茶变得更高雅,甚至可以励志的精神享受与感悟,茶道精神对苏轼的诗词创作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孔凡礼点校,2007.

[3] 王新龙.苏轼文集东坡居士[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8.

[5] 余悦,周春兰.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J].农业考古,2007(2):22~23.

篇10:关于苏轼写的诗词名句鉴赏

2、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3、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

4、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

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苏轼《东栏梨花》

6、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苏轼

7、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苏轼

8、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苏轼《西江月》

9、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1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趣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5、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16、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

1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18、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9、夕阳无语燕归愁——苏轼

篇11:写月亮的古诗词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古诗词填空题及答案

★ 脑筋急转弯填空题

★ 写大雪的古诗词

★ 写莲花的古诗词

★ 写春风的古诗词

★ 仿写走月亮

★ 一辈子写月亮作文

★ 写月亮的作文

★ 数学测试题填空题

篇12:写月亮的古诗词填空题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拟明月何皎皎》

年代: 魏晋 作者: 陆机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春江花月夜》

年代: 唐 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篇13:苏轼诗词中的咏月艺术

苏轼有一首写中秋的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 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 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 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 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 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 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 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 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 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 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 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 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 恍然一梦瑶台客。”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 作于1077年, 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 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 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 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 “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 “千灯夜作鱼龙变”, “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 “归来呼酒更重看”, “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 全诗景情交错, 人我杂出, 气格抑扬, 诗情顿挫, 低回中转酣畅, 激越中出衰婉, 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我们来看诗中最能传情的句子“明月易低人易散”:明月虽然能够升出千丈瑞光, 但是它冷看世间人, 让诗人的心深如一潭寒水, 纵然有振兴王朝的祈愿, 纵然有报国疆场的热忱, 这一潭寒水如何兴起?在这样令人压抑的现实, 明月易低人也易离散, 苏子不能不慨叹光阴虚度, 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苏轼在山东任职仅仅两年, 公元1077年4月转任徐州知府。在频繁的调任之中, 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虽中秋美景, 月色盈怀, 想到明朝日出又在凡尘俗世, 他这一叶孤舟似乎停泊在哪里都不顺, 历尽沧桑的苏子不由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 这不是看破红尘的彻悟, 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 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此时的中秋之月, 美则美矣, 却又惹出无尽的离愁别恨, 惹出辛酸的人生感慨。

再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苏子写中秋之月, 突出了一个“寂”字, 整个中秋夜色, 静寂寂, 悄无声息。瞧, 暮云从有到无, 清寒慢慢四溢, 都是无声无息, 而银汉无声, 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宇漫步, 更是了无声息。诗人何以将中秋夜、中秋月写得如此孤寂, 原因很简单, 因为诗人此时的心境也很有寂寞孤独之感。诗人于熙宁四年 (1071) 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由京城外调杭州, 隔了三年又由杭州调到密州, 过二年又由密州移知河中府, 到达汴京后, 旋又改知徐州, 六年之内, 改任四处, 真可谓辗转奔波, 颠沛流离, 政治上自然是受到压抑、不能得志, 生活上也是衣食难安、无固定栖身之所, 短短六年, 几处过中秋, 自己的命运一直握在别人手里, 心里自然有许多难言之隐。“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既是自己生活现实的写照, 又饱含了对人生失意、前途渺茫的感慨。可见, 诗人写月之孤寂, 其实正反映了自身处境之孤寂, 写景正是为了反映自己命运, 抒发内心情怀, 而且情、景映衬得如此完美, 使诗歌的意境也创造得非常到位。从政治抱负和个人才华上讲, 东坡先生应该说是上上品的, 但“自古英雄多磨难”, 苏轼的政治命运并不如意, 相反的却是多灾多难, 正因此, 东坡先生的作品也就常常流露出感伤悲哀的情调, “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是对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但又无法抗争, 于是乎流露出一丝惆怅, 这种惆怅虽说迫于无奈, 然而, 毕竟给人消极和悲观的色彩。

乌台诗案使当世鼎鼎大名的诗人九死一生, 亲友离散, 被贬谪蛮荒的迁客骚人, 看着天空的一轮圆月, 孤寂之中会是怎样灰暗凄楚的心情呢!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 情绪显得非常落寞, 这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 (1080年) 前夕。“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词的上片写感伤, 寓情于景, 咏人生之短促, 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 借“月”抒情, 感世道之险恶, 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 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 隐喻奸人当道, 排斥善类, 忠而被谤, 因谗遭贬。以上两句, 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 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 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 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 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此情此景, 唯有遥遥北望京都开封, 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这一节拍, 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 确乎令人荡气回肠。此处之“明月”, 是天之一方的明君乎?是死里逃生的苏子乎?冷冷中秋有谁共苏子月下同饮同醉?诗人只好凄然北向把盏, 隔了千万里, 对亲人遥遥寄去思念。以景寓情, 情景交融, 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 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 由秋思及人生, 触景生情, 感慨悲歌, 让人回味不已。

《念奴娇·中秋》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 中秋, 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所写, 当时诗人仍在被贬谪之中。“凭高眺远, 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沁一天秋碧。玉宇琼楼, 飞銮来去, 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便预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万里无云的天空, 作者登高望月, 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 引起了无限的幻想, 联想到现实社会丑恶及自己不平坎坷, 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 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大胆创造, 富有浪漫主义想象, 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苏子乘醉拍手高歌, 举杯邀请明月共饮, 连同影子恰成三位伙伴 (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 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 这美好的夜晚使人忘却一切, 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 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 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笛, 该是多么美妙!境遇不自由, 但他心胸洒脱, 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 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 这正是苏东坡及其诗文的魅力所在。

篇14: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旷达超脱、任性逍遥的思想促成了苏轼“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性格的形成。正是这种性格,支撑着苏轼在极度失意的仕途中却从未倒下,用道家的超脱与旷达的精神主宰他的词风。

(二)佛禅释的影响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终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他一生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不跟风,不苟从。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便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他心中“望美人”(《前赤壁赋》)垂顾的期望一直未能消弭,为朝廷所用的执着也时时撞击心扉。

在面临官场的挫折与劫难后,苏轼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被贬黄州之后,基于对命运的反思,开始对佛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答毕仲举书》中,苏轼说:“学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所谓“静”、“达”,就是身在黄州的苏轼对佛学的期许,那象征着佛教空静与达观的境界,就是既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生,又要在面临人生失意之际,善于开解心结,转换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磨难。道家的“真”,也是苏轼评价一切的准则。苏轼的主体人格有一种独立于世的品质,一种超逸绝尘的性情,因而不苟于流俗。苏轼乐天知命的思想来源于庄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观点。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尽人事直到无可奈何而后已。乐天,是一种无信誉外物,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因而,素食一生既能竭尽人事,又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

二、解读旷达情怀的内涵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其内涵是指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吟咏自然,享受清风明月般的恬然自安

苏轼描写大自然的词,取材广阔,意境深远。在对大自然的吟咏中,也表现出摆脱自我、融入自然的旷达境界。“让自己有限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1.放情山水,忘怀物我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对于经历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他在《西江月》中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这首小词,反映苏轼在黄州的放旷生活,写景之中,处处有“我”,“我”之情怀,即在景中。写于同时期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完上片,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在这安恬幽美的夜晚,他醉复醒,醒复醉,恣意所适;时间于他,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对于历尽宦海沉浮、九死一生的苏轼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物我两忘,自然超适。

2.寄寓物象,彰显人格

苏词咏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高远寄托和旷达情怀。苏轼词中常咏月、咏梅、咏鸿,用这些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己傲世独立的旷达之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词中把红梅人格化,也是苏轼的自我独白。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即使泛点红色,但冰容玉质未肯迎合时俗。苏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苏轼还借孤鸿表明心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里用孤鸿衬托,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孤鸿”不仅表现了某种人生哲理,而且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具体地说,孤鸿的超世拔俗、高举独行正是词人自我人格的写照,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人生如幻的哲理,“杳杳而没,不计东西”。还有透露出人生只是个悠悠长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希望和未来。可见,苏轼在承认人生悲哀的前提下,又始终追求人生的自由;在面对人生的缺憾时,会提出了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躬自反省,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了人生的劫难。被贬黄州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答李端叔书)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要努力创造出兴味盎然的生活。例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其深层蕴含,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词的上片写冒雨而行的心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诗人仍是那样的安闲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词下片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而酒意早已飘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轼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怀。

也正因为这种情怀,从元丰五年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成为千古绝唱。《前赤壁赋》中的一番主客对话:“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诗人用明月和江水比喻人生,揭示人生的两方面:一方面,生命渺小、短暂,不可挽救的逝去;另一方面,生命又是永恒的。江水东流,明月亏缺,但是水流不断,月缺又月圆。每个生命都与江水、明月一样长存天地。苏轼走出了历代文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领悟到只要将自己的每一分投入到自然界无限的境界中,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抒写用心咀嚼的文字,便是永生、永恒。古人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对于此时的苏轼来说,立言成为他在黄州时期实现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身在逆境,他总能把稍纵即逝的感受,把对人生坚定不渝的信念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永留人间,使生命焕发光辉。

(三)通达事理,营建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苏轼遇事通达,能从多角度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使自己不陷于政治的漩涡、不沉于苦难的深渊,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追求。

被贬惠州、儋州意味着苏轼的命运再次遭受重大的挫折。环境更加险恶,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赋予了他解脱忧患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超然自得,不改其乐”(《与元老侄孙书》),林语堂亦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一贬再贬,他早已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苏轼明白,在人生败落低迷的极点上,必须做终极的人生思考方能解脱自己的心灵,超脱现实的苦难。苏轼顿悟,人生并非只能一味地往上爬升,暂停脚步,欣赏沿途风景,也无不可。因此在晚年备尝艰苦,九死一生之际,他笔下的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所咏,多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而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调,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蛮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疑吟》)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综观苏轼一生,正如其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表现出洒脱旷达的精神。现在看来,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苏轼的至理哲语,依然亲切如昨,仍具现实的生命力,在人生不同的心境里,都会折射出智慧、旷达、欣愉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周汝昌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4]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分析下一篇: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