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的特点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苏轼诗歌的特点范文

苏轼的诗歌有哪些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歌,欢迎阅读参考!

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3、《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4、《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5、《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6、《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7、《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8、《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9、《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10、《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的生平简介:

诗人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此时的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诗人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在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在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诗人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他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第二篇:苏轼写的诗歌参考

苏轼是以为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写的诗歌,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写的诗歌:《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

苏轼写的诗歌:《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苏轼写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上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写的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写的诗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的诗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上,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写的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三篇:关于苏轼诗歌

月到中秋,怀念东坡(外三首) 222134

江苏省赣榆县城西镇店子小学校刊编辑部

麦收(原名:王经涛)

手机:13815681957

E_mail:wjt100@163.com

孤寂的身影策马持鞭 奔跑在北宋的疆土上 追赶落日的余辉 竹影却在晚风中摇曳 蓦地看到洁白的中秋之月 不知何时爬上《水调歌头》

大宋辽远的田野里 晚风吹拂,河边的芦苇 欢畅地飞舞 中秋的 月光落成一地的银白 你站在赤壁念奴娇 怀古

窗前的油灯忽明忽暗 你神情忧郁 泪流双颊 中秋月下你想念子由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就和月亮一起消瘦

秋风古道 小桥流水

散落成唐宋晚秋的夜雨梧桐 满腔的血液沸腾

热情比龙脉还要坚韧挺拔 仿佛地表喷出的火焰 周身都是炽烫的岩浆

无法忍受历史的沧桑 无法割刈的傲气 山崩地裂般狂啸

哪里有真心的顶礼膜拜

脚下的脆弱经不起蹄铁的践踏 疼痛的心

经不起生死别离的苦痛

就让娇羞的江山握紧拳头 激起千万层浊浪 承接易水江边传来的 刀 戈 相向

秋 水

忆,千年的诉说 忆,万年的精华 翻阅厚厚的竹简 满眼的星光爬满句章

甲骨上的符号是先哲的信念 根根曲折的笔画 都勾勒出动人的旋律

听,跳动的中华脉搏 华夏儿女恒古的青春

娓娓控诉一部部血泪的历史 从古到今,由远及近 在洪水的摧残声中 在回旋的湖泊中

始终流淌着带有中华民族的 正气的殷红血液

忆,铮铮中华的铁骨 忆,威武东方的雄狮

历史的河流

几千年就这么 一闪而过 大海远离了 我们的视野 关山之月

依然浮现于夜空

历史就成为

一条永不休止的河流 生命里有绿色的血液流淌

淡淡的月光漫步在 吱呀作响的板桥上 历史就和波纹 一样颤动不止

【作者简介】麦收,原名王经涛,80前出生,生肖属羊,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在《青春潮》、《少年儿童文学》、《鸭绿江》、《哲思》等发表过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著有作品集多部。

第四篇:浅谈苏轼诗歌与佛教

浅谈中国诗歌与佛教

姓名:夏琳

班级:09级本科3班

学号:2009401008

摘要:当人们步入中国古代诗苑会惊奇地发现: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远起魏晋,近至晚清,历代士人皆有咏寺院、佛理、禅机之诗,而历代诗僧也多有写社会、生活、自然之作;上达帝王,下至庶民,工诗者多涉佛教经义,佛门中亦不乏传世之作。

关键词:佛教、诗歌、文化、创作

正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社会生活中,诗作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心智之果,已经很深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理解生活,净化情操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一例外地在诗歌的王国中打下了烙印;或者反过来说,就反映中国文化而言,诗歌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几乎与中国的文学走向自觉同步。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的影响,即佛教徒创作文艺作品,宣扬佛教的思想;一是间接的影响,即非佛教徒创作的有关文艺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这种重大影响的集中表现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内容。

例如佛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形成了一种融汇梵文的新文学即翻译文学。其中很多佛经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一部宏伟壮阔、想象瑰奇、文学色彩极浓而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的佛经经典,日本有学者赞其为英国的宗教小说《天路历程》。 佛家主张宽容,所谓有容乃大,便是佛家与道家相通的一种人生哲理。例如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的一副对联便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位弥勒佛就是五代后梁的契此和尚,亦即“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传说他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化身,他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不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死前端坐于岳林寺盘石。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以为弥勒佛显化,到处图其形象,便为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等八大宗。

宋、明以后,佛教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有不少诗人对佛教有所研究,能较好地以佛教语言、典故、禅理入诗。佛语有特定的含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巧妙运用,不仅给诗注入了新的语言,还扩展了诗的意境。佛典产生于特定环境,一个佛教典故就是一个深藏哲理的故事或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佛典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文学和佛学造诣,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诗的高雅格调和深湛意象。禅理在认识论上属于主观唯心论,但其论说方式却有诸多可取之处,如说理直接了当、明晰透彻、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往往一语道破真谛,言尽意无穷。这种思维方式进入诗歌创作,必然使作品在抒情、说理、寓意的结合上更趋完美,达到新的境界。

佛教在丰富我国古典文学内容、扩展其领域及为其发展增加活力和养分这一点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不研究佛教,就很难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典诗歌。

在宋代,诗人与名僧相交游并留下了很多的趣闻轶事,最著者当属苏轼。有一次,苏轼欲拜访佛印禅师,拜访前先写信给禅师,要佛印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那样迎接他。赵州禅师迎接赵王是禅史上一段有名的传说。据传赵王很尊崇赵州禅师,便上山参拜禅师,禅师不但没出门迎接,而且睡在床上不起来,并对赵王说:“对不起,出家人素食,力气不足,加之我已年老,所以才睡在床上见你。”赵王不但没责怪禅师,而且回去之后即派人送礼给禅师,禅师闻讯,赶忙从床上起来,披上袈裟,到门口去迎接。门人对禅师此举感到莫名其妙,便问禅师:“刚才赵王采时,你睡在床上迎接他,他的部下来了,你反而到门口去迎接,这是什么道理?”赵州禅师说: “你们不懂,我接待上宾是躺在床上,以本来面目相见;次一等的客人就坐起来相见;再次一等的客人,就取世间俗套出门迎接。”苏轼要佛印禅师接赵王那样迎接他,亦即要佛印禅师以上宾之礼迎接他。但是,当苏轼快到寺院时,老远就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迎接他。苏轼便嘲笑佛印禅师道行没赵州禅师高远,禅师便回教了一偈, 日:“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意谓赵州禅师不起床之接,是不谦恭而非道行高远,而我到门口来接你亦非离开禅床, 因为整个大千世界都是禅床。佛印禅师的回答使苏轼很是叹服。

苏轼少年就接触佛教,涉入佛教时间很长,交游的僧人很多,受佛教的影响很大,这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因苏轼的父亲苏洵 (历史上有名的“三苏”之一)涉入佛教颇深,与名僧多有交往。苏轼的母亲也笃信佛教。 苏轼诗歌与佛教关系颇深,现举数例以说明之。

由于长期受佛学熏染,作品中始终贯穿着随缘任运、安然洒脱、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其高远清新的意境,开阔奔放的风格,是在前人基础上实现的一个巨大突破,把诗歌的创作带入一个更加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新高峰。

苏轼涉及佛教的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阐释自己在学修佛法期间的体悟;一类是在写景抒情中透露的禅意。

第一类学佛体悟,申明见地。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后来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直呈,比如著名的《庐山三诗》,是苏轼修学佛法早期,游庐山宿于东林寺,与照觉、常总两位禅师,彻夜讨论无情说法,而有所发省,于次日黎明创作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说,佛法不离世间万象,而事象的差异在于个体的观察角度不同。不认识本来的真实面目,是自身智慧开显不足,也不需心外求法。此诗中苏轼没有单纯的游山写山,而是借助庐山的形象,揭示了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要强求,不要形成对立。对立的局面容易让我们陷入被动,看不清事实的真相。只有跳出人为的界限,换位思考,才能够客观的评价。《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就是让人看破、放下。放下一切二元对立,进入一如真法界。苏轼认为要了解庐山的全部真相,只有淡然立于庐山之外。而置身于庐山之中,纵然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至多也只是看见庐山的局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是因为他没有“我”的束缚而清醒,当局者迷是因为他在“我”中迷失辨别的能力了。不同背景、不同阅历的人,即使看待同一事物,每一个人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只有“无我无法”,去掉我的见解,学会倾听,才能获得真如真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行人在修学过程中,对修行成果不免有种种猜测,往往联想成某种特殊的境界,因此会在某些阶段一味追求新奇特异的经验。苏轼在这里指出,现行契入真如,不同于大家的夸张想象,虽然超越日常经验,却也不脱离日常经验,强调了智慧真如与万法显现“不二”的道理。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则讲“无情说法”。“举似人”,向别人讲。没办法跟别人解释,是应禅宗不立文字的宗风。禅宗重视行动,不重言语,“举言即乖”。而佛法中说的“无情”,包括山河大地,石头草木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无不是真如显现,溪水犹如“广长舌”在说法,青山犹如“清静身”在住世。广长舌,是佛陀三十二相好庄严之一,可以随缘说法,令闻者各得其所。清静身,是行者通过持戒精严,而获得身心清净的妙果。

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坛经》)苏轼顿悟后认为虎溪中轰隆阵响的水流声,便是佛陀以广长舌说法的法音,听溪声就等于是再聆听佛法。看到庐山美好的景色,就好像看到了佛陀的庄严清净的妙相一样。顿悟后的苏轼,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将森罗万象的宇宙自然,视为自性所变现之物。自然得出结论——既然砖头瓦块都可以说法,溪声当然可以也说法,青山美景又怎么不是清净寂灭的法身呢?苏轼用“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来表达自己一个晚上听闻、悟得了非常多的佛法偈语,日后又将如何传授给别人知道的困惑。

第二类是作者经过多年佛法的学修,在写景抒情时,将内证深厚的现实感受。提炼升华,加以文学手段的润饰。部分作品中对人生深本质的思索,明显带有佛教人生观的影响。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此诗头四句,引申自云门宗天衣义怀禅师的法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全诗感慨人生无常难以揣测,流露出无限惆怅,体现了判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的佛教人生观。 苏轼才高志远,却命途多桀,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袒露心迹: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谵州。” 这首诗表明作者,自“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可随遇而安的自在状态。黄州,惠州,谵州,是当年苏轼被贬谪之地,也是常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困苦之地,身处其中,却被诗人视作一生中过得最充实最有价值的日子。因为诗人具备丰沛的内心,自足的愉悦,才可以潇洒明朗地面对一切,将荣华与窘迫看作没有两样。

苏轼临终前,僧友惟琳禅师来看望,说:“端明毋忘西方。”劝导苏轼求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东坡居士回答:“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是说,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但有目的地抱力求取,是求不得的。语毕而逝。

紫柏禅师曾赞叹:“东坡老贼,以文字为绿林,出没于峰前,路口荆棘,丛中窝弓、药箭,无处不藏,专候杀人不眨眼,索性汉一触其机,刀箭其发,尸横血溅,碧流成赤,你且道他是贼?不是贼?”。这段话对苏轼在佛法上的造诣给与了相当肯定,认为苏轼的文学成就并未掩盖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能够熟运文字又不着于文字相,甚至善于利用文字设置关隘,提点学人突破闻思修上的局限。针对有人说“东坡门外汉耳”,紫柏禅师不客气地指出“坡公见地犹在门外,则佛法岂易言乎?”

天下多少人因喜读苏轼文章而接触佛法,从佛门角度,这是功德无量的大事;立足文坛,苏轼文章无论从内容文采到思想情操,都为后世树立了不朽典范。

第五篇: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

苏轼是中国从古至今少有的文学全才和巨匠,但个人觉得单就他的诗歌水平而言,放在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水平,这不是对苏轼的贬低,而是较公正的定位。这也是对于某些狂热的苏轼粉丝过于吹捧苏轼的有感而发 。以下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

我知道煮酒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但自己很遗憾并未赶上,但还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讨论苏轼的诗歌水平到底在唐诗中算几流,首先要对唐朝诗人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超一流的毫无疑问只有李白,杜甫两人,其他的唐朝诗人跟这两位都有明显的差距。一流的唐朝诗人个人认为只有三位,既李商隐,王维,白居易,杜牧虽然与李商隐并称,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二流诗人主要有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杜牧,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以上分层个人认为应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苏轼到底应该排在哪一个档次呢,个人认为李杜那档没有必要比,相信了解诗歌的人都是能够知道答案的,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把苏轼的诗歌与唐朝一流诗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即能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但是白居易,李商隐与苏轼诗风差距太大,不容易得出准确判断。王维与苏轼都算艺术全才,都算各体兼工,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都受过比较深的佛老思想影响诗风也有相近之处,比较容易判定优劣,下面主要拿他们两人做一下对比。

苏轼流传最广的诗歌有以下六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王维的代表作有以下几首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伊州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 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 归雁来时数附书。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相信只要稍微熟悉诗歌的人都能够得出结论苏轼代表作脍炙人口的程度远不如王维。

以下在做一个具体的对比,

两人都算诗歌的多面手,但对比一下如何呢引一段章培恒、骆玉明版的文学史

诗歌到盛唐已经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律如《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神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如《同崔傅答贤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极具跳宕飞跃的力量,洋溢着一往无前的青春气息。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

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

五、七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其实,王维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维的五言诗水平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苏轼明显不如,七言歌行也是唐诗仅次于李杜的大家,七言律诗可谓杜甫后的盛唐第二人,七言绝句也有千古名篇,整体成就比苏轼七言不遑多让,更有六言,楚辞奇招致胜,整体比较苏轼处于劣势显露无疑。

以上分析可大致得出苏轼不如王维的结论,根据王维水平与李商隐,白居易大体相当的判断,苏轼不能排在唐朝一流之列。

然后再说一下文学史评价的问题

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

讲高适2900多字,包括高适生平。

讲王维3700多字,包括王维生平简介;

讲杜牧2300多字,包括杜牧生平简介;

讲李商隐3600多字,包括李商隐生平简介;

讲苏轼,纯粹苏轼诗歌,不包括简介,用了3800多字。

这是某位煮酒苏轼研究的大家给出的数字,我们先不说文字多少到底说不能说明诗歌成就,他引这段数据其本身是相当不厚道的,他没有引这部文学史介绍白居易的文字,那应该是远远超过介绍苏轼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强调什么诗歌的思想性,文学界对唐朝白居易的评价过高,而对李商隐,王维的评价偏低,这本文学史也不例外,如果把介绍三人的文字平均一下,稍微公正一点,超过苏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说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唐朝一流诗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个人主要是因为苏轼虽说比较全面,但没有哪一类型的诗如王维的五言,李商隐的七律达到了唐诗的最高水平,这就限制了他的成就,使他虽然明显高出唐朝孟浩然,杜牧等二流诗人的水平但仍只能算准一流诗人也就是二流顶端这个档次,这也是苏轼只是诗歌名家而不能算大家的原因所在。

最后,想说一下个人完全认同唐诗与宋诗双峰并峙,成就差不多的观点,但其实这与苏轼作为宋朝成就最大的诗人并不矛盾,因为个人理解宋诗的成就是靠整体取得的,总体水平较高,宋朝经济比唐朝更发达,教育比唐朝更普及,社会总体文化水平比唐朝高,这就使宋朝诗人更多,是唐朝的四倍,诗歌总数是唐朝的八倍,典型的宋诗风格的形成与取得伟大成就主要是整体的功劳,个人的作用相不如唐朝突出,也就是说宋朝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一流的大诗人凭一己之力就奠定了唐诗的成就,这也就可以解释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但诗歌还是有比较大的缺陷,并不是一流大诗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宋朝相对而言缺乏一流的诗人,但二流,三流水平的诗人要比唐朝多得多,水平较为平均,没有特别突出的,总体的高成就缩短了与唐朝顶尖的差距,使两朝诗歌水平差不多,毕竟从概率论来说宋朝八首诗出一首好诗就可以达到唐诗的成就,也就是说达到诗歌差不多的水平宋朝比唐朝花费了更大的努力,唐诗和宋诗比,质量和效率还是好的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轼作为宋朝最伟大的诗人但也只是唐朝二流水平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拓展培训后感想范文下一篇:三句半剧本搞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