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

2024-05-05

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精选13篇)

篇1: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

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

远在海南的妹妹告诉我她要去相亲,我这个做姐姐的离得大老远什么也帮不到,只有在微信上连珠炮似的交代她——如果看不上就不要吃人家的饭;如果看上了,不要点贵的菜,付账时你要争着去,不是做样子是真的去……

我苦口婆心地交代着,妹妹在那端不耐烦地回复:姐,我记住了,这些话你都说过八百遍了……都什么年代了,你的思想还这么老旧。

听到妹妹说我思想老旧,顿时心里很不舒服,瞬间把不善言辞的我激得打开了话匣子。

十四年前,我和老公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整个恋爱期间我几乎没有花过他的钱,有一回他请我和我的一闺蜜吃饭,花了近百元。事后我把钱又偷偷地塞进了他的口袋。平时他约我吃饭,我极少去,他说带我上街买衣服,我也总撒谎说工作忙没时间。

直到婚前,老公说只在我身上花了一百多块钱。他本以为我各种拒绝是不愿意,没想到竟和他领证了。

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她经常教育我,不要占人便宜,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我长大后,特别是相亲阶段,她更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谆谆教诲:看不上人家就不要吃人家的饭了,免得事后被人戳脊梁骨;两个人谈时,不要总让男方掏钱,我们不要被人看不起;相处时要留个心,万一谈崩了,咱不要欠人家的,该给的给,该还的还……决不能让男方借钱讨你欢心,那都是婚后的债……

奶奶没上过学。从我三岁到婚前一直跟着我的奶奶。奶奶没有文化,但说的都是老实话。奶奶不会讲大道理,但她质朴的话越想越有道理。尤其是教我如何做人,她的教诲让我受益良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相处时那顿饭根本不值一提。但,无论时代再发展,无论人们再有钱,保持人性的真和善是永远不会落伍的!

篇2: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去超市买东西。那是我第一次去超市。一进超市,我像踏进了新世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强力胶一样紧紧黏住我的眼神,令我目不转睛,尤其是堆成小山样的棉花糖,总让我不停地吞咽着口水。可是母亲从不让我吃这些,说对身体不好。我乞求地望向母亲,可母亲和姐姐正在挑选商品,根本没有在意。一个坏念头突然蹦了出来,我可以偷偷拿一包,反正没人看见。

我先张望了一下四周,没看见有人盯着我,于是我悄悄地伸出了小手,拿了离我最近一包,迅速塞进了衣服里。我再次环视了一下,并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小动作,可我的心脏依然砰砰直跳,现在想想,那恐怕就是做贼心虚吧。

本想走在后面,偷偷吃完再追上母亲。没有想到,还是被母亲发现了。

我怀里揣着刚刚撕开口的棉花糖袋子,一手掩盖着,另一只手攥着一颗棉花糖。

母亲的脸涨得通红,嘶吼道:“还没买单不许吃!”她从来没有用这么凶的语气对我说过话。

我当场就被吓傻了,连手里的棉花糖化了都不知道,母亲的脸越发红,但她强忍着一股怒火,一言不发。我灰溜溜地跟在她后面,看着她结账,跟着她走出超市。

直到回家的路上,母亲终于爆发了,愤怒与无奈似乎能将我焚毁:“儿子,你知道你刚才是什么行为吗?那是‘偷’!也许你把那颗糖吃了不会有人知道,但如果你做了我还视而不见,你就会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说到最后,母亲的的手不自觉地抖动着,我那一刹那的念头,带给了母亲一片阴云。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是母亲指出错误,及时教诲,也许我就成了一个“贼”!

篇3:“季公火佛”的教诲

那时, 学校常常开周末文娱晚会。为了准备节目, 我这个中队文娱委员常向季老师求援。他办公桌上那叠厚厚的大本子, 在我心目中简直是个“宝葫芦”, 什么小常识、小游艺、小实验、笑话、剧本、歌舞、格言……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我贪婪地翻着、读着, 心中充满惊奇, 这么多, 怎么搜集的啊!我问季老师, 他说:“积少成多, 贵在坚持。”几个高年级同学悄声告诉我:这算什么?季老师的宝贝多着呢!

有年临放寒假时, 季老师给了我一卷画纸, 叮嘱我假期中好好画几张精细的图案和工笔山水。我喜欢画画, 但也很贪玩, 时间一长就有些坐不住了。开学后, 我拿着十多张大笔挥挥、匆匆涂抹的“作品”去见季老师。他皱皱眉头没说话, 我想, 这次要挨批评了。谁知, 他却把我带到他的宿舍, 打开了一只大木箱, 从里面拿出各式各样的纪念章、钱币、民间玩具和一大叠本子。他翻开本子指点着让我看, 本子里夹满了五颜六色的火柴贴花、剪刻纸、邮票和贺年片。那一套套绚丽灿烂的火花使我目不暇接:日本的浮士绘、巴黎的名胜凯旋门、苏联著名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的杰出表演《天鹅湖》……真是琳琅满目。我眼前顿时展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我仿佛置身于一座迷人的艺术宫殿。我沉浸在无穷的乐趣之中, 情不自禁地问:“季老师, 你是怎么想得起来去广泛搜集这些东西的?”

他笑着说:“我小时候很顽皮, 常常受父母的训斥。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 全家都在喝酒守岁, 我却一个人呆呆地盯着一枚火柴贴画。当时我痛恨自己没有毅力, 为什么不能从搜集火花上来改变坏习惯呢?后来, 我终于如愿了。”过了一会, 季老师收起本子, 轻轻地摸着我的头说:“我喜欢收集火花, 只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罢了。有位诗人说过:‘世人缺乏的是毅力, 而不是气力’, 一个人只要有恒心和毅力, 就能够聚沙成塔。任何一件事, 只要坚持认真去做, 就一定能有成果, 读书、写作、画画都是这样。你们小孩子要想将来成材, 一定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毅力。”

老师的藏品和教诲, 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它像一股温暖的风, 一股强大的力, 在我周身萌动。于是, 在我参加队鼓训练, 敲得烦躁的时候, 在我冬夜握笔学写、练画, 手指冻得发麻的时候, 在我排练节目, 感到厌倦的时候……我都咬咬牙坚持下来了。于是, 我肚子里的“书”渐渐多起来了, 我自编的《诗集》《文选》渐渐地厚起来了, 我的画被学校装裱、陈列起来了, 我成了星星火炬下一名娴熟的熟手, 我们的短剧在彩色的灯光中赢得了阵阵掌声……

后来我转学到南京便离开了季老师。作为教师, 他用自己的坚毅, 教学生懂得了什么叫献身, 什么是毅力。

篇4:终身受益的教诲

开学不久,几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而且郑重其事地要求我们,要有一本工具书,最起码每人要有一本《新华字典》。老师们说,中文系的学生,没有一本字典、词典是说不过去的。不仅要拥有,随时翻检,而且要读它一两遍。

拥有一本工具书的重要性我们理解,遇到生字、生词查字典也知道,但要“读字典”却是第一次听说,感觉很新鲜,印象也就特别深。

自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班上好多同学都陆续买了字典、词典,并且开始读起来,而我,心里却酸酸的。家里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挣不上一个工分,一个工分才值两三毛钱,哪有钱让我买字典!后来,学校开始评助学金,分甲、乙、丙三等。甲等每月3元,乙等2元,丙等1.5元。我评上了乙等助学金。第一次领到那珍贵的2元钱时,我毫不犹豫地去书店花了1.25元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这是我平生买的第一本工具书,也是最珍贵的一本。我把它放在枕边,当天晚上就读了起来。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读字典跟读其他书就不一样了,既没有人物,又没有情节,没有那么轻松有趣,读着读着就犯困。尽管如此,同学们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利用茶余饭后和临睡前的点滴时间,耐着性子一页一页地读着。一个月过去了,一学期过去了,夹在字典里的书签缓慢地向后移着,渐渐地我们也养成了用工具书的习惯。到毕业时,班上有的同学不仅通读了《新华字典》,还通读了《四角号码新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

一句教诲,终身受用。40年过去了,虽然我早已拥有了《辞海》、《辞源》、《康熙字典》等多种多学科的工具书,但这本《新华字典》一直还相伴着我。看见它,就想起了老师的教诲。今天,母校已走过了一百年风雨路程,在这值得庆贺、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我要向老师们深深地道一声“谢谢”,感谢恩师们教给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一切。

篇5:关于教诲的随笔:永远的恩师

那时,刘老师初中毕业不久,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在我幼小心灵中,他人帅气,爱学生,书教得好,歌也唱得好。他高亢嘹亮的歌声,满含激情的演唱,令我至今记忆如昨。后来我和老师各奔东西,失去了联系。

“”中,一次我去父亲工作的田市公社,意外地碰到了刘老师。这是我们分别后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已二十出头。刘老师送我一本当时难得一见的《马恩列斯语录》,还是红塑料皮的。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时隔十几年了,老师还记得我、牵挂我!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老师家在田市。

上世纪九十年代,听说老师在田市办了一家焊料厂,我曾从几十里外骑自行车前去看望。不巧老师不在,我只好留了一张字条,上边写了我的联系办法。再后来我还托过几个人打听老师,可惜都未能如愿。

末,我突然接到老师电话,说想见见我,惊喜中我赶忙去了田市,老师就在车站等我。老师虽已是耄耋之年,却远比我想象的精神。他耳不聋眼不花,谈笑风生,我从眼前的老人身上找到了记忆中的老师。听老师说,他后来也一直在找我。直到去年,他一个亲戚调到官底工作,一问到我的电话,立刻就打给我。谈话中得知,多年前我在田市焊料厂留的条子,老师并没有见到。当老师知道我还在写点东西时,就和师母把自己积攒多年的两大捆书籍,统统送我作见面礼。我也把自己的散文集《蝉儿声声》送老师指正。

生命可以平淡,却不可平庸。普通人的一生不一定会演奏出绚丽华章,但总需一些精彩的点缀,努力在生命的屋檐下,挂起一盏斑斓的灯。老师多才多艺,在村里组织过宣传队,集编、导、演于一身;在田市农械厂干过政工,主持引进本溪一家企业联营,使企业从此兴旺起来;他创办的田中焊料厂名噪一时,市县领导常去光顾。电子工业部七九二厂为我国发射澳星研发的继电器,用的就是田中焊料厂制造的专用高温焊料。一个农民,曾为我国的卫星发射做出过贡献,你说这盏灯的光亮还小吗!1995年,全国锡焊料行业第二次年会就是在渭南田中焊料厂召开的,《渭南日报》曾在显著位置专题报道过。那时的老师,曾让多少人艳羡不已!

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感恩老师当年的教诲,我更感恩老师几十年后仍对学生学习的念念不忘!我敬佩老师爱生如子,我更敬佩老师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一生!我常常在想:这世界上除了老师,大概不会再有人从小到老都在关注你的学习吧!我要说:刘兴魁是我过去的老师,也是我现在以至永远的老师!

衷心祝恩师笑口常开,身心康泰!

篇6:奶奶的教诲散文随笔

谈话逗众笑,热气满房间。

名书万代传,小人乱批判。

延安宝塔固,蜀道已通天。

杜老看完此诗,连说:“好,好!我要永久保存,留作纪念,咱们从今天起,算是忘年交了。你的笔名就叫吉春,把后边的‘盛’字简化掉吧。”说毕,将这首诗夹到他的笔记本中去了。

记得1982年5月24日上午在西安建国路71号作协杜老工作室,我请杜老对《司马迁演义》提斧正意见。杜老说:“《演义》我看了,有意思,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证明您下了功夫,比原来的《传记》要生动,文字也简练,司马迁太伟大了!您写了两万字,太单薄了。再搞长一点,能出书,字数再增加一倍,或者写十万字也可以。要把《演义》写成既是演义,又是历史知识性的读物。这就需要在正文之后搞个注释,一万多字注释也好。比如:司马迁的死因,根据是什么,翻了哪些书,都怎么说的;杨敞是华阴人,是个四平八稳的人,后来当了宰相,要注明;司马迁的妻子,姓名,芝川人,要注明是自己拟的名字,合理塑造的,旧社会女人没名字,韩城习惯孩子小小定婚;司马迁女儿聪明、美丽、很能干,她丈夫杨敞在大司农登门言废帝时不表态,而她申明大义,立即支持废立之举。《史记》能流传后世,她起作用,让儿子杨恽(念‘云’)保存《史记》、宣布《史记》。班固的《汉书》中录有《报长安书》草稿,能不是女儿保存提供的吗?刊布《史记》,司马迁女儿是后台,对杨恽教育的结果。她对父亲司马迁著书、受罪的情况和内因最清楚,司马迁妻子也最清楚。也可以说,没有司马迁的女儿、外孙,就没有《史记》问世,那就泯灭了!司马迁女儿应多写一些。外孙杨恽,也是个才华出众的人物,我读过他的文章,象李白那样豪爽,他对祖父司马迁很崇敬,听母亲讲的,冒死上书皇帝要求公布《史记》,了不起,当时是汉朝。司马迁小时候的故事,要注明是自己合理想象的。咱们韩城,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把风情、地理、历史等多介绍一点。司马迁太伟大了!不光中国,外国都极重视司马迁的东西,咱们没有的资料人家也可能有。史实一定要可靠。那些是自己的推断,还有高门、堡安等地的方位,东南西北,要写清,这既是演义,又是考证,使《演义》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注明己见有好处,相信后世文物会证实的。《孙子兵法》不是证实了吗?”

记得1982年9月24日晚8时许在西安作协后楼1单元2层杜老住室,杜老指点:“您可以将《演义》交给陕西人民出版社办的《绿原》刊物。您写个信,信上说明:《绿原》是陕西大型刊物,此稿较长,希望采用;《演义》初稿、修改稿均叫我看过两次。这样简单地写,再不多说什么。他们会找我的。”

记得1988年3月11日在107号院,杜老谈《司马迁演义》,答应作《序》。5月9日吉春领韩城参加全国《史记》会韩城代表到杜老家拜望。5月11日早吉春领妻雷英、儿向阳、女会琴见杜老,杜老让我全家坐省文联派的小车回韩,杜老却乘火车与全国史记会议专家教授到韩参观。当时,把我全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记得1991年8月11日上午在雍村14楼3层5室杜家,杜老又仔细看《序》草稿,小声唸开头:“《司马迁演义》这本历史小说,五易其稿,终于改好了。我以为,它比过去的一些传说故事更符合历史事实,更细腻、系统、生动,因而更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这是我的“忘年交”吉春同志的又一部力作,实在是应当庆贺的!” 看完后沉思了一会说:“这儿加‘经过八九年努力’,《序》下不要名字,我在最后签个名。杜老又在作协信纸上主动为我题词:“艰苦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绩。敬赠吉春同志,杜鹏程,一九九一年、八、十一”。谈话两个多小时,临别杜老让我给韩城司马迁大学捎两本杂志。这次会面,竟成永别!

篇7:奶奶的散文随笔

“哎呀!今天是初一啊!儿啊!待会你去买一些东西来祭拜神明”

唉,这是我家里最常出现的话。你们猜猜这话是谁说的?呵呵!肯定是我奶奶了。我奶奶非常迷信,每天看着日历,只要是逢初一十五的,都得祭神。每次看着奶奶跪着念念叨叨,心里想:“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信神鬼!”

奶奶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日历,她每天都会翻,但却不撕掉,真奇怪啊!有时候,她会做在门口的阶梯上,带着老花镜,翻弄日历,然后呆呆地痴想。一年复一年,日历也一本换了一本,奶奶的岁数也越来越大,有些事情开始不大记得清楚了。但仍还是偶尔坐在门口,抱着日历发呆。

那一天,真好是爷爷的忌日,祭拜完爷爷后,奶奶坐在门口开始发呆。我见状,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一把抱住她。她先是吓了一跳,后笑着说:“琪啊!你吓死我了。”我坐在她傍边,挽着她的手,看着手中的日历问:“奶奶,你在想什么呢?”奶奶看了看日历:“我在想以前的日子,想你爷爷,在想家。”她慢慢地讲诉以前的事。

奶奶出生在战乱年代,中国沦陷,我的家乡也被侵略,侵略者进村之后,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奶奶随着村里的大人去避难。那时,奶奶常常被饿醒,然后又被饥昏。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奶奶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她每天早起贪黑,像个男儿一样工作。那时候的爷爷总说奶奶,比男人还能干,比牛还有劲。

“唉!如果不是生病,我的力气还是很大的!”说到这里,奶奶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到爸爸出生后,爷爷的身体渐渐不行了。奶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事情都落到了奶奶的肩上。家里原本就贫穷,现在雪上加霜。奶奶也更卖力地工作,爷爷最终还是走了。奶奶讲到这,眼角泛起泪花,我笑着挽着奶奶的手说:“奶奶,我长大了就让享福。”奶奶笑了,皱纹荡开,像一朵花一样。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记录着她的回忆,诉说着她的过去。

我指了指日历问奶奶:“您为什么不撕掉日历呢?”奶奶痴痴地说道:“这样我才能回家。”我顿时明白了奶奶口中所说的“家”。那不是在地图上能找到的地点,也没有门牌号码。奶奶口中的“家”不是空间,是一段时光,是一段很贫穷但身体很好的时光,一段有爷爷陪着的时光,一段在厨房里做饭给孩子吃的时光……而在日历上,在某个时间点,能让她回忆着过去,能让奶奶坐上时光机回“家”,而奶奶却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在这之前,我认为日历只是一张冷冷的时间的评判书,然而对于奶奶来说那是“时光机”,带着她回到过去。日历静静地躺在桌上,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现在,我会帮奶奶翻日历,会问问关于以前的一些事,陪着奶奶,坐上那个“时光机”。对于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几分明白了。

篇8:母亲的教诲

母亲一生坎坷。1921年10月,她出生在粤东普宁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并不富裕,外祖父是个穷秀才,母亲3岁时他就离开人世,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母亲从小爱读书,她和外祖母顶着村民的闲言碎语,总算读到小学三年级。20岁时,她嫁给我的父亲。我出世时,兵荒马乱,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四处躲避日本鬼子,后来又拖着我们姐弟仨东躲西藏,生怕碰上南逃的国民党兵。父亲在出国前曾当过短暂的“伪保长”,家乡解放后,母亲因此受到连累。幸好她对乡亲向来友善,还不时救济贫困的邻居,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与体谅,“土改”时才免遭挂牌游斗之苦。

1956年,中秋节刚过,政府批准母亲携弟弟去越南。临行前,多少个夜晚,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和妹妹裁缝衣裤。还不时叮嘱我们:姿娘仔(潮州话,指女孩子)一定要学好本领,自立才有自尊。

母亲自小聪慧,虽然只读过3年书,但她能背诵古代诗词,吟唱潮州歌册,还会看书写信。她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虚心好学,常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她教我朗诵的第一首古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我唱的第一首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尽管时光流淌了五六十年,母亲的教诲依然历历在目,清晰难忘。直到前些年我去加拿大探望时,她还在叨念我们儿时她教给的那些歌谣和诗句。

当年母亲到了越南之后,又生下小妹和两个弟弟。父亲是个责任心不强的男人,母亲既要做工又要养儿育女,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将弟弟妹妹拉扯大。但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越南南方经历了战争浩劫,母亲忍痛把小妹和二弟送上难民船逃离越南。直到弟弟妹妹在加拿大站稳脚跟,先后把母亲父亲还有大弟小弟等亲人接到加拿大团聚,母亲才算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母亲两次中风,病魔无情地将她困在轮椅上,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弟妹们都为生计而奔忙,只好把母亲安顿在长期护理中心(国内称之為老人院),每天下班后轮流去探望她。

母亲是个倔强的人,一直与命运抗争,艰辛地抚养我们6个兄弟姐妹,谆谆教导我们要做诚实的人,要自强自尊,勤奋向上,还要爱心助人。她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中风以后右手无力执笔,就坚持练习用左手写字,每天还踩电动脚踏机锻炼双腿,避免肌肉萎缩。母亲在越南和加拿大分别居住了27年,但她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既不会讲越南话,也不会说英语,她这辈子惟一精通的语言,只有中国的粤东方言——潮州话。在老人院里,她每天要读一份当地的中文报纸,半懂不懂地看粤语电视,追香港的电视连续剧。

2011年春节过后,母亲病了,住进了约克区中心医院。当时我和先生正在加拿大探亲,我天天守在母亲的病榻前,听她讲我们儿时的故事。和母亲分别几十年,在她弥留之际,我能够陪伴在她身边,这也是一种福分。母亲这辈子太不容易,她太累了,她只在医院住了11天,就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母亲安详地闭着双眼,我轻轻地掰开她弯曲的手指,在她的手心写下“张素霞”3个字,让她带着自己的真名实姓前往天国。

母亲的离去,让我们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我的先生一辈子舞文弄墨,没见他写过多少篇带感情色彩的文章,可在母亲逝世后,他动情地写下大幅挽联:遗爱堪忆,未报春晖伤寸草;长歌当哭,空余血泪泣萱花。表达了我们的悲恸与怀念。出殡当天,万里晴空突然大雪纷飞,庄严肃穆。葬礼结束后,先生又写下悼诗:泰水骤枯,天公同悼,雪花作泪,送母西归;从今往后,阴阳两隔,悲乎痛哉,撕心裂肺;感恩无限,哀思难尽,萱花不萎,懿德永垂。

篇9:奶奶的散文随笔

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女人,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与封建传统的迫害!做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脚被裹成了畸形!半生都在艰难困苦中度过,却从未有过怨言,更没有过反抗!我深深地为奶奶悲哀,同时又很同情奶奶!奶奶十七岁便嫁给了爷爷,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奶奶在那个家庭中受了很多的苦,据说,稍有不慎便会受到长跪的惩罚。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多久,我无从考究!只知道,即使离开了那个大家庭,有了自己的家时,奶奶的苦难生活依旧没有结束,那是怎样的煎熬,我无法想象!直到儿女们长大成人,每一个都很孝顺,奶奶才算是享受了晚来的天伦之乐!

在我两岁的时候,为了追随在镇里工作的父亲,也为了我与哥哥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举家搬到了镇里!这对于奶奶是孤寂的开始,由于奶奶是裹脚,走路很不方便,便没有出门的可能,至多也就是走到离家三十米左右的胡同口,看一看川流的车流与行人!打量一下这个既陌生而又有些害怕的新环境!

由于家境的不富裕,父母常年在外为了生活奔波,我与哥哥的童年能感受到的,父母的爱很少!好像很久都不会见到父母一面,常常是我们还在睡梦中,他们已经出门了;当我们已熟睡时,他们才回来。我没有父母抱过的记忆,有的,只是奶奶点着小脚忙碌的身影!年迈的奶奶承担起了看护我与哥哥的重任,童年的记忆中最多的,也只有奶奶!很多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奶奶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奶奶用筛子,将烧过的煤渣重新筛一遍,没有烧透的就挑拣出来,留着下次继续使用,这样的劳动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奶奶去世。儿女们给的钱奶奶是从来不花的,给她买的好吃的,大多也填进了我们这些后辈的肚皮,她总是拒绝儿女们为她添置新衣!

奶奶唯一一次离开家超过三十米,走了很远的路便是因为我与哥哥。童年的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总想尝试着去探索。那是很小的时候,小到我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只是听母亲说起,我才知道,自己的童年还有如此大胆的时候。有一天,可能是哥哥突发奇想,带着比他小两岁的我“离家出走”了。挑了许久煤渣的奶奶猛然间想起,好像很久没有看到两个孙儿幼小的身影了,在家里找了很久依然踪迹全无!这可把奶奶急坏了,她忘记了自己腿脚不便,忘记了自己年事已高,开始了寻找我与哥哥的路程。奶奶走遍了我家附近的小巷,那么远的路,每一步对于奶奶都是异常艰辛的吧!当看到我与哥哥手牵着手出现在胡同口的时候,奶奶立时瘫坐在了地上,眼泪无声地滑落!是怎样一种情感的意志,支撑着一个裹着小脚,六十多岁的老人走过那一段艰难地路程!事后奶奶并没有责备我们,更多的是自责。

小时候的我很是顽皮,总是惹奶奶生气,而当奶奶举手要打我的时候,又快速地跑开,欺负奶奶的小脚追不上我,而我,跑开后又会在远处冲奶奶做鬼脸,每当这时奶奶总会又好气又好笑地说:等我抓到你,看我怎么揍你!而我知道,奶奶是心慈手软的人,从未真正打过我,我会笑着说:到时候你就舍不得了!奶奶总是无奈地笑一笑就过去了!而事实,奶奶真的舍不得!

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富裕,零食是很奢侈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卖冰棍的路过我家门前,边走边喊:“谁要冰棍――”幼小的我只知道“要”的含义,而不知道钱的意义。当时在院子里玩耍的我脱口而出:“我要!”当我喜气洋洋地接过冰棍的时候,那个阿姨却跟我伸手要钱了,我傻傻地说:“你不是说,谁‘要’冰棍吗?”阿姨哑然失笑。最终,我没能吃到美味的冰棍,悻悻而回!而这时,奶奶却点着小脚急冲冲地从屋里走了出来,问我卖冰棍的在哪里。但那个阿姨已经走远了。原来,奶奶看到了刚才的一幕,回屋去取钱了!自此以后,奶奶便经常留意路过的卖冰棍的人,我也便常常可以吃到冰棍了!奶奶不想让我幼小的童年留下失望的阴影!

美好的记忆总是有尽头的时候,奶奶是突然病倒的,缠绵病榻70天,终究离我们而去。病中的奶奶仿佛也有预感,自己的时日不多,总是满含留恋地打量我们!有一天,我与哥哥坐在奶奶的旁边,奶奶看看我,又看看哥哥,突然感慨地说:“我的两个孙儿,怎么看也看不够!”一句话,我的眼泪险些夺眶而出,我不敢在奶奶面前落泪,没有人敢那么做,那会使奶奶心疼,使她的病情雪上加霜!我虽将眼泪强忍住,但心中却满是悲苦!一个垂暮的老人,更多的,是对亲情的不舍,和对后辈的牵挂!

奶奶是在经常寒风怒嚎的冬季去世的,奶奶的离去让很多家庭笼罩上了悲伤的氛围,年关将近,却不会再有喜气洋洋!奶奶去世那天,天气异常的好,经常呼啸的风也不见了踪影,冬季的严寒也好像有了春的痕迹!奶奶的长明灯就摆在外面,却一直没有被吹灭,来吊唁的人都连连称奇,说:这老太太有福气!我不是迷信的人,但也相信:这是老天对一个善良灵魂的眷顾!

奶奶离开我们有十年了,十年中我时常梦到奶奶!我知道,时间会带走我们生命中不想失去,而又不能留下的一切!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怀念!

篇10:奶奶的散文随笔

奶奶,您一定对自己挑选的百年安身之处非常满意,因为那里确实是我们儿孙回乡的必经之处。当初您无数次交代后人,死后不要入葬彭家的祖坟,因为那里太幽静阴冷,主要是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您希望在外的儿孙回家时您能第一个听见他们的脚步声,第一个看见他们的身影,所以您身前选好了自己的墓地,就在入村公路旁边的山上。其实那里已经埋葬了许多故人,可是年过八十的奶奶您幽了我们一把,说:“城里时兴楼上楼下,就不许乡下的坟墓流行两层三层,你们把我埋浅一点,我住楼上,让那些先人住楼下。”奶奶您的开明睿智令我们后人释然,又令我们敬仰,这十一年我们每次回乡都要去您坟前怀念,和您说说心里话,而我们更感动是奶奶去世后对儿孙的那份永不隔绝的关爱和思念。

奶奶,您不愿和爷爷葬在一起我后来才知道还有另外的原因。英年早逝的爷爷我们孙辈都没有见过,后来听人说起他是一个小商人,一辈子忙于生计,后来终于发达了,萌生了娶姨太太的想法,而那时奶奶您已为彭家生育了六个儿子,尽管后来的全国解放让爷爷的非分之想流产了,可您还是耿耿余怀,天下有几个女人能够容忍男人的负心呢?奶奶,我理解并支持您的做法,如果那时我已存在,我也必然出来声援,可惜历史没有给我这个机会。

还有一件事,说是年轻时的爷爷好赌,有一年您把全家省吃俭用的一担谷子交给爷爷去县城换点油盐回来,而爷爷在卖了谷子以后,碰见有聚众的,一时赌瘾大发,进去堵了一把,几分钟后空手出来。回家后爷爷谎称路上河里涨水,把一担谷子全部冲走。从来没出过门的奶奶信以为真。多年后您到县城看望读书的叔叔,一路上仔细搜寻那条冲走我们家谷子的那条大河,直到到了县城都没有看见传说中的大河,奶奶刹那间泪如雨下,心痛那一担谷子,更心痛的是爷爷的欺骗,而那时爷爷已去世多年。

也许是年轻时生活的流离贫困,也许是爷爷的早逝,也许是那些传说中爷爷的背叛和欺骗,奶奶,您对爷爷并无多少留念,多次说你爷爷很少在我梦中出现,就是梦见了,也是他急急的在前面走,我急急的在后面赶,怎么呼唤都不应。我不知这是否就是人们说的阴阳两相隔得距离,如今的我有碰见了同样的情况,每次在梦里见着您的模样,慈祥安静,却从未和我说话,甚至对望一眼都没有。我想一定是奶奶害怕和我说一句话,甚至看一眼,便难以忘记割舍,便会把我带走,所以即使在梦中也强忍不和我交流。

奶奶,您一生有六个儿子,全部带大成人,生了三个女儿却都夭折,这也是您一生的遗憾,幸好老天让您儿孙满堂的同时,也有多个孙女,弥补了您的遗憾。每次我们孙女回去,奶奶您都有说不完的话,从年轻时说起一直到当时,那些逝去的人和事,在您的记忆里全部永存,了解奶奶和我们的家族就是在那一次次的长夜叙说中进行的。每每我们睡意朦胧,而您却方兴未艾,谈兴正浓。您把我们当做倾诉的对象,而我们把您的叙事当做催眠,说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是祖孙依偎在床头的那份温馨。

其实奶奶您一生并不幸福,年轻时操劳辛苦,不到五十便染病在身,走一里路便心跳气慌,很少看外面的热闹,也很少走门串户,每天就在自己的院子里忙乎,不是您不愿热闹,而是您因为身体的原因不愿给家人添麻烦。奶奶有六个儿媳,期间肯定有诸多琐事和不和,但您从不和她们争吵,一旦有什么不愉快,您总是默默地走开,而儿媳之间如果发生争吵,您会走的很远,直到听不到她们的争吵。您从不在别人面前说媳妇的坏话,即使外人怂恿您也不说,总是说大家对您都好。奶奶,您的处世开明豁达,为人仁厚睿智至今在家族当中传为佳话,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对生的渴求和对儿孙的眷恋让奶奶在疾病中度过了三十年,其实生死您都看得淡然,不舍的是亲情。每次离家时,年迈的您气喘吁吁送我至村口,那步履蹒跚的身影虽然当时在我的每次回头的视线中模糊,可如今愈来愈清晰,在我每次的回乡中,在我的每次回忆里,我都能强烈的想起奶奶送行的目光和那担忧千里的心思。

最忆的是奶奶弥留的前几天,我赶到家时其实您已病入膏芒,口齿不清了,或许是我的药起了作用,或许是回光返照,您居然说话利索了,无力的腿也有劲了,在强忍的泪光中我们帮您洗了头发,抹洗了身体,病重的您再一次发出了一生膝下无女的叹息,也庆幸有孙女的幸福。最后的时刻,您居然还要叔叔节约用煤,等她身体康复时还要烧煤的,您以为您会再次挺过难关,再次等待儿孙的探访。

我可敬的奶奶在也没有站起来,在我离开六天之后阂然长逝。

篇11:怀念奶奶的随笔:唠叨的奶奶

记得刚嫁过来的时候,奶奶爱跟我摆龙门阵,当时我完全听不懂她说的什么,只能不懂装懂时不时点点头附和着,她也不理会我,自顾自地说着只有她才知道的故事。后来我的口音从湘普改为了西充的苕话,慢慢的全部都听得懂了,只要有时间,也就喜欢上她一整天的唠叨不完,只要去过哪看到过啥,她都能一一清晰地给你说出来。

“我们那个时候当女娃娃,好多金银手饰,头上、手上、腰上到处挂起都是,打成各式各样的,好漂亮;那时候银子不值钱,随便哪个家里面都是一大堆,钱也不值钱,去买东西,一拉就是一大车拉起去。后来国家要造机器,把各家各户的金、银、铁全部收起走了,一点都不留。后来日子就越过越穷,没得吃,没得穿,娃儿多,吃个饭都要排起队,吃慢了的只有饿着。”

在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因胆结石入院,疼得睡不着,睡下去起不来,难受。第一天住院由我陪着她,她整晚整晚睡不着。我只得让护士给她打一针止痛针。

“阿香,你多吃点,我吃不到好多的。”她把肉丸子和饭大部分都留给我吃,她只吃了几小口。

“我已经不痛了,好了,我要回,不做手术,老都老了,我信佛的,死后要留个全,投胎才能变成人”。

因为天热,又没空调,她在医院的过道上转圈,一会又走到护士那去聊。

“我都九十几了,在家里种了芝麻、绿豆、花生,养了鸡,还在山上去撬轱辘抔(一种药材),卖了好几百元呢,山上到处都是……”。

护士笑着忙自己的事,也不好打断正说得起劲的奶奶,只一个劲夸奶奶精神好,福气好。

“还是在家里呆起舒服,想走哪里走哪里……”

从医院回到我城里的家,晚上陪着奶奶在小区里散步,她又唠叨上了。

“现在的社会才好哦,现在的皇帝也好,现在的人也聪明,晓得把房子建那么高,还种了花、草。那次去遂宁上庙子,那庙子要爬好高的梯步子,我一呵呵就爬上去了,一点也不累人;旁边种了好多花,又整齐又好看。现在的社会好,个个都吃得好,穿得暖。”

后面又说到她的三妹、她的每个儿女。

“程程、妹妹,你们要多吃点,个子才长滴高。”

“阿香,你吃了没得?你上班赚钱辛苦,要吃好点。”

我刚坐下,她又跟我摆起这几日看的电视剧《我的仨妈俩爸》里的剧情来了。这么大年纪,还能看得懂剧情,跟你讲里面的好人坏人。唠叨继续听起走……

今天奶奶回乡下去了。她说她放心不下她那几只鸡,她还说她梦见六十好几的未成家的大爸不好,要回去看看。平时大爸听不得奶奶唠叨,一唠叨就挨说。可始终是自己的孩子,大爸的事成了奶奶的一块心病,她走哪都放心不下。

奶奶不断地道着以往的事,不断地重复提身边的人,是因为她怕她忘了;是因为这辈子,她要回忆的太多;是因为她放心不下她的儿女她的亲人。

空空的房子似乎少了点什么,哦,是奶奶的唠叨声……

篇12:达仰的教诲

面对这个态度诚恳情真意切地东方才俊,喜欢提携后人的达仰,爽快应承下来。那次他们交谈甚欢,达仰还不忘告诫他:学美术是很苦的事,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临走时,达仰将自己的家庭地址留下来,并极为真诚地对徐悲鸿说,你每个星期天可以来我的画室学习作画。

此后,只要徐悲鸿身在巴黎,每个星期天的早晨,他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到希基路65号老师的画室,向老师请教。达仰亦师亦友,倾尽全力地对他进行学业上的指导。

留学期间的求学生涯是极其艰苦和枯燥的。为了节约开支,徐悲鸿甚至连续几周只是以面包和冷水充饥,学业上尽量不画耗材费用很高的油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费用偏低的素描上。请不起模特他就画妻子蒋碧薇,有时还对着镜子画自己。有一次,去参观法国全国美国展览,沉迷于艺术之中的他在展览馆里留恋忘返,一天都没有进食,黄昏的时候,走出展厅,天降大雪,可他只穿了一件单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又冷又饿的他跑回家中,赶快冲了一个热水澡以此驱走身上的寒气,没曾想,从此落下了终身不愈的肠痉挛病。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现存的一幅素描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到了1921年,因为国内时局动荡,北洋政府中断了留学生的生活费,徐悲鸿夫妇只好被迫来到消费较低的德国柏林继续求学。这期间,因为喜爱伦勃朗的画,他便去博物馆临摹,每天都持续画10小时,其间连一口水也不喝。特别在临摹伦勃朗第二夫人像时,他下了很大的工夫,觉得略有收获,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于是更加努力。

1923年的春天,一度中断了助学金又开始发放,徐悲鸿才从柏林回到巴黎。苦难困顿的生活和艺术技艺的徘徊不前,让他难以忍受,在看望老师达仰的时候,他道出了心中的苦闷。

达仰看着他困惑的表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极为平静地给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在法国19世纪有个名画家叫穆落脱,可以说是个天才,凭着他的才华,本应能成为最出色的艺术大师,但是,他最终没能达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一流艺术大师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没有经历过苦难。伟大的艺术家都有着坚韧的毅力和为全人类倾诉的愿望,而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就会缺乏这种远大的抱负。”

达仰洞若观火无比深邃的思想,仿佛是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徐悲鸿内心灰暗的世界,使他在迷惘的人生十字路口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听完老师充满着人生智慧的教诲,徐悲鸿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觉醒,重新激发了他在困境之中奋起前行的热情。后來,徐悲鸿把苦难作为知己,以苦难为精神养料,终于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大师级的画家。在导师达仰身上,他不仅学到了成为艺术大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还学到了极为珍贵的人格修养。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徐悲鸿仍念念不忘恩师的教诲。想起恩师,他总也忘不了当年分别的情景。面对即将天各一方的老师,他不胜感激,极为真诚地说:“今生除了父亲之外,教诲我最多的就是达仰先生了。”

(编辑 若水)

篇13:怀念奶奶的随笔写作:奶奶的后代

今年居然没有。

她迟迟不进入我的梦境,让我很着急。

我想她可能也忙。

农历七月半是传说中的鬼节。我们这里会(可能很多地方都会)为已故的家人烧伏纸。

这时候,绿化带,湖滨路,河堤旁,一到傍晚就是一簇簇人,点着香蜡,烧伏纸,磕头祭拜。

到处都是香蜡纸钱的味道。

以前我每次梦见奶奶都还是她活着时的样子,拄着一根拐杖,小脚颤颤微微,却又是那么雷厉风行。

大都时候她都会给我看她堆积的钱,好多好多钱啊——床下,毯子下,衣服最内面,她每次一掀开给我看,就露出一种狡黠的笑。和她活的时候差不多,她喜欢吹嘘她有钱,有很多钱,但是又不给我用。

她一直抱怨我们都是女娃娃。

在她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里,也许可能是觉得家中人丁稀薄,没有男人支撑,难免会被人欺负。

她嫌弃我最匪夷所思的地方是,每次我从水瓶里倒水喝,她就骂我,说我浪费水。说我糟蹋水。

偶尔她心情好,也会在夏日的傍晚,在橘子树下,给我们讲故事。

她的故事只有那么几个。

每次开头都是——张大枪会打枪、、、、这个故事后来是什么样子记不得了,但是这个开头一直非常清晰。甚至我有时候在梦里还清清楚楚的听见。

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天扯了一株草,草下有颗夜明珠,他把夜明珠捡回家,放在米缸里米就满了!放在钱匣子里匣子就满了!

地主听说了就要来抢,他抓起夜明珠就跑,途中把夜明珠放在嘴里,不小心就吞下去了,他越跑越累,越跑越渴,看见一条河,趴在河边喝水,河水就被他喝干了!他最后变成了一座大龙。

奶奶的故事非常有限。不过她每次讲,我都像第一次听一样。

她过世很多很多年了,我还是经常记得她讲故事的声音。

非常清晰的幻听。

前当我有了儿子时,我第一个反应时要是我奶奶活着看见我们彭家终于再现男丁,她该是多高兴啊。

我的奶奶一生有多个子女,活下来的却只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

那个儿子就是我的父亲。

因爷爷吸食鸦片略带匪气 ,奶奶被迫回到娘家,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居住地。

他后来怎么生活怎么死的,都是奶奶他们不知道的或者说并不愿意知道的。

奶奶的第二个女儿,年幼时被拐到成都,奶奶一个人艰难的带着其他子女,对此完全无能为力也无暇顾及。

多年后,80年代中期,在我上小学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群人,他们说这是当年被拐到成都天回镇的二姑妈的后代们。

古今中外都有孩童被拐的事件,中国显得尤为突出!

直到今天,儿童被拐依旧非常严重非常突出。

电影《亲爱的》再次真实的展现其中的种种冲突和痛苦,即便是千辛万苦找到孩子,一切都很难恢复,亲生父母好似二次拐卖,身份令人尴尬和伤心。

很多很多年前,我的二姑也是这样,年幼时被拐卖到成都天回镇,直到她过世都没能再见到过她的亲人们。

所幸,80年代末,她的后代们辛辛苦苦辗转反侧终于找寻到了我们。

父亲怎么找到的他们,或者说二姑妈的后代怎么寻到我们的,我并太清楚。

说起来显得很神奇。

只记得中间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一个他们叫他“海培舅舅”的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后来这个人也过世。

奶奶当时建在,有幸在她有生之年见到她二女的后代们。

当然这个二女而已经过世了。

她的二女儿生了两个女儿,他们的年纪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

我们的侄女侄儿们年纪大都比我们都还大。

从那以后这一大家成都亲戚每年都要来看望我们一家。

如今,虽然奶奶去世已经快30年了,奶奶的子女们只剩我父亲了,奶奶的大女儿的后代们再没和我们有任何来往了,她小女儿的后代们和我们也是少有走动,倒是当年她被拐二女儿的后代们和我们保持着密切关系。

他们坚持每年来看望他们的舅舅舅公舅老祖,二姑的子嗣已经繁衍到了第四代。

这个家族太庞大了,人物称呼总是要搞混。我的父亲虽说是表姐们的舅舅,年龄却只差了一两岁,都是七十多快八十的老人了。

我的侄女年纪比我还大,儿子总要喊错辈分,好多时候需要我给儿子梳理一下我们和他们的关系。

我指着我那比我还大的大侄女对儿子说,这个姐姐的外婆和你的外公是两兄妹,亲生俩兄妹。

侄女侄儿们的孩子有的上班有的读书,最小的也上初中了。

每次见到他们,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我们都被叫成大姑婆二姑婆了。

我的小侄孙还会调谑说,呀,好年轻的婆婆。

今年他们一大家初二来眉山,午后我们一同去湿地公园散步。

并且照了一张全家福——当然人数远远不止这几个,大表姐、大表姐夫、大侄女走不动了,在河边喝茶,还有我们家有的上班有的有事也没参加。

即使这张全家福里不完整,却依旧那么庞大!

这一切都皆由我 这个从未见过二姑妈,她显得那么神秘和不可思议!

我还记得当年二姑的后代找到我们家时,那时候并没有做什么DNA测试,但是所有的人却都没有丝毫的怀疑。

原因很简单,因为二姑妈的二个女儿长得太像我的其他姑妈和我父亲了。

这些人中尤其数当时还活着的大姑、二姑的大女儿,以及我们家的大姐最像。她们的体型像,脚板最像。

我奶奶是那种身材特别矮小的人,她的基因太强大了,使得她的后代们,尤其长女,大都如此。特别是脚,都长得短、厚。

当她们的几只脚泡在一个盆里泡脚时,大家都惊呼起来——天啦!太像了!!

如今, 终于在经历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奶奶的后代们终于脱胎换骨了,我的儿子、侄女侄儿们、侄孙辈们终于长得高高的白白的、漂漂亮亮的了!

上一篇: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下一篇:党员作风建设学习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