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论文

2024-05-12

金融改革论文(精选6篇)

篇1:金融改革论文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改革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改革经济发展

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根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①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高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项目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项目充斥,造成银行贷款项目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改革现状

1.金融改革成绩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改革加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了多元的市场主体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逐渐完善的金融市场。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金融的深化程度的指标有两个:一是“金融相互联系系数”(Financial International Ratio,FIR),即总金融资产对国民财富之比,1978年我国FIR为0.88,2006年FIR达到3.13,是1978年的3.5倍;二是金融资产的构成情况,经济越发达,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总金融资产的比例就越高。

2.金融抑制表现

①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货币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参与主体少,并且存在市场分割,资金配置效率低。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影响了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仍然由政府主导,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稀缺程度。

②银行业垄断程度仍然相当高。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但实质上,国有独资银行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非国有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银行业面临很高壁垒,城市和农村金融分割现象严重。

③资本市场存在着缺陷。我国资本市场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国家对股票市场行政干预过多,资本市场主要偏袒于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设置了诸多障碍,并且资本市场投资现象十分严重。

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文章分四个部分: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紧迫感;

二、今后时期金融工作总体要求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三、几项重点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文章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工作成绩十分显著,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各项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监管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强。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一定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坚持把金融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强做好各项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文章指出,今后时期金融工作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城乡、地区金融布局;进一步深化各类金融企业改革,加快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调控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增强我国金融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和强化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文章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文章指出,在新的形势下,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做好金融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深化改革是建立完善高效金融体系的根本途径

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市场体系,在总结经济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防范金融风险的体制和法规。在发展金融市场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学生,应当虚心地学习他们的经验。

美国是当今全球金融市场最发达、金融法规最完善的国家,为了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防范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美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截至2005年底,美国共有各类外资银行442家,其中代理银行25家,分行221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20%,外资银行在美国的总资产为18000亿美元,占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1%。美国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形式主要有代表处、代理行、分行、子行等,在对国外银行准入方面,美国法律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和《改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法》,要求外资金融机构董事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美国公民,或要求外资金融机构的发起人或组织者为美国公民。根据1863年《国民银行法》,所有国民银行董事会成员都必须是美国公民,国民银行的CEO必须是董事会成员。美国法律还规定,限制外国银行通过设立或收购分支机构的办法从其注册州进入另一州进行跨州经营。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对外资银行跨州经营规定了限制措施,有14个州规定外国银行的直属分行和代理行从事支票发行兑现、外汇兑换、机动车融资、保费融资、小额付款等服务,必须获得登记或许可。美国联邦和州法律不允许依据外国法律成立的公司的分公司在美国开展信用合作社、储蓄银行和房屋贷款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政府认为,仅靠提高外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标准还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大幅度增加外国银行进入美国之后的业务限制,如《1991年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规定,凡是在1991年后才获准进入美国的外国银行,其银行业务必须受到4个方面的严格限制:一是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二是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三是不支持外国银行在美国当地扩充业务网络经营零售业务;四是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

美国政府作出的上述这些规定,对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由外部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从金融全球化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调控措施,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学习。

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研究好几个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内控机制。按照规范的股份制的要求,在明晰产权、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从总行到分支机构的严格的内控机制,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要强化管理,改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股票市场交易方式,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分步建设创业板市场。要加快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积极发展企业债券,不断拓展债券市场功能。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以国有上市企业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加强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社会监督,督促上市企业对股民负责,提高盈利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同时,吸引已在境外上市的优质企业包括银行回境内上市,使我国居民也能分享到国内优质企业的发展成果。条件具备时应允许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市,以发展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境内资本市场规模与我国的经济规模相比,还很不相称,居民的大量剩余资金存放在银行。应逐步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居民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对企业的评价和优选机制,推动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又有利于使我国居民在经济发展中更快地积累财富,使人民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

第三,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改革。逐步实施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的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反映,要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发展外汇交易的零售市场,改革银行结售汇制度,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稳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拓宽人民币汇率生成的市场基础。同时,要不断扩大外汇交易的批发市场,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开发避险工具,改进交易方式,适当扩大银行间市场的汇率浮动幅度,不断改进中央银行调控手段,建立健全汇率调控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第四,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的区域性的中小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民贷款难,是我国金融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发展区域性股份制或合作制的小型金融企业,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美国有2万多个小型金融机构,德国平均每70个人一个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小企业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有银行中,全国性的、大型的银行过多,地方性的、小型的金融企业太少,应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中小金融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允许外资金融企业进入的情况下,对内资进入金融领域仍然采取诸多限制措施,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文件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要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的同时,鼓励发展各种所有制的、区域性的中小金融企业,以此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大批运行良好的中小金融企业的存在,不仅不会带来金融风险,而且将成为植根于本土经济、有效抗御国外金融冲击的基本力量。也只有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能像毛细血管那样把资金送达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要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中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篇2:金融改革论文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篇3:现代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金融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重要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如果我们的改革事先没有一个模式的勾画, 那么改革的方向将会不清晰, 政策也会出现摇摆。我们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研究中国金融改革应当追求的战略目标。中国的金融改革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之后开始进行了20多年, 这20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达到我们追求的战略目标。在这20多年改革中, 对于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 有多种表述, 比如教科书上说, 金融体系应当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但问题是, 这样一种模式是不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一些修改, 甚至是重大的修改。

金融体系的分类标准非常多, 有一种分类得到全球金融学家的认可, 即从功能的角度分类。我们把金融体系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另一类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今天传统的商业银行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未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当前的这种金融体系能不能持续存在下去?能不能保证中国金融的安全而有效率?能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去?能不能使居民、投资者以及市场主体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我国当前的这个金融体系恐怕难以实现这些功能。

金融功能决定金融体系。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 金融功能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支付清算。贸易活动发达之后, 支付清算非常重要, 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必须提供支付清算的功能以提高全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实质上, 商业银行形成之后这个功能已经具备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第二功能是媒介资源配置, 这是因为市场中信息不对称, 风险无法分散等原因, 所以市场需要一个中介来完成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早期金融体系受技术的限制, 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地域发展, 工业社会后原来的金融制度满足不了要求, 所以现代股份制银行开始出现。上述两个功能是金融体系必须具备的。今天, 金融功能升级了, 上述两个功能仍然存在, 但它们不是最核心的功能。最核心的功能应当是成长性最好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功能。经济发展到今天, 经济活动不但要具有支付清算及资源配置的简单媒介功能, 而且更需要分散风险、对冲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 以使整个经济体系能够安全运转。这是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具有的一个新功能。第二个新功能是将经济增长的财富通过金融体系表达出来。只有经过证券化处理的金融市场才有可能与整个经济增长保持动态的联动关系。

简言之, 金融体系必须增加分散风险与管理财富这两个新功能, 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具备这两种功能, 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非常微弱, 因此, 我们所要选择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即建立以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金融体系三元素

自2004年起,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进入市场化改革。在此之前的20年中, 整个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具有自我循环的特征, 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显然, 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平台上的, 离开这个平台, 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不会成功。从2005年起, 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在境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须的, 同时, 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很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商业银行改制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平台, 它的股权通过证券化的处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相对接, 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一个重要的投资产品。

商业银行还面临另一个更严重的挑战是公司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是一年期以内的, 公司债券是一年期以上的。它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主体业务会产生正面的冲击。按照1983年企业债券发行有关条例, 企业债券的发行当时是由现在的国务院发改委来审批的, 所以在中国, 发行公司债需要很高级别的领导来审批, 比发行股票难得多。从目前看, 政府主要是让国有大型企业发行公司债, 这显然是极其落后的管理办法, 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股票市场, 它还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有厚度的债券市场, 这个债券市场主要品种应是公司债券。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就是残缺不全的, 它就无法进行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 也很难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所以公司债市场一旦放开, 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挑战就更加巨大。如果所有优质的企业都能够发行公司债, 5年就能达到5万亿元的规模。5万亿元公司债加1万亿元的短期融资券,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就将“穷途末路”了, 没有客户了, 没有利润来源了。对于投资者来说, 商业银行从中间拿走的那部分利差太多, 投资成本太高, 所以投资者更愿意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把商业银行截留的利差交给投资者。

可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做到这些, 其中有很多理由。有人说, 股票市场发展了15年, 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再把公司债市场发展起来, 问题将会更多, 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 风险控制的主体是投资者,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就是提供信息披露的标准, 制定提供虚假信息披露的惩罚机制, 而不是由政府来具体过滤市场风险, 谁来过滤风险呢?谁把真正的信息给投资者呢?不是政府, 而是专业性中介机构。政府的出发点很好, 致力于使投资者、老百姓不受损失, 所以基本对每家上市公司都要进行审查, 但实际上, 这不是政府的职能。应该把过滤虚假信息的功能交给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位, 社会中介也缺乏应有的诚信。我们很多中介的理念是为客户服务, 实质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介的天职是为社会服务, 为投资者服务, 代表全体的投资者, 审查投资对象的信息是否真实。如果是虚假的, 中介就要提示。而我国的中介机构往往参与作假, 把一个明明能看出来的虚假, 通过专业技术做成很难看出来的虚假。所以, 如何发展客观、公正、尽责的中介机构, 包括会计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等显得非常重要。没有合格的资信评估机构, 公司债市场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公司债市场的价格与信用高度相关。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资产价格和筹资成本应有根本差别。

商业银行的确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一个没有商业银行体系支持的社会主义市场一定是弱小的。

其弱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这并不是说要商业银行通过提供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而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转型, 把原来储蓄客户变成代客理财的客户, 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中国商业银行有很好的信用, 并且愿意通过其信用帮助顾客理财。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发现, 商业银行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成为社会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锁定风险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投资者的收益。金融服务是分等级的, 资产管理是金融服务链条中最高端的服务。未来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应该是资产管理。到那时, 我们的市场有足够的宽度和足够的厚度, 市场上有大量的金融资产可供组合, 它可以有效地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三、发展市场必须翻越三座大山与股权分置改革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没有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 金融体系会出现很多问题。社会主义市场要发挥功能, 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难以发挥基本功能, 可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有制度层面的, 有文化层面的, 有政策层面的, 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必须翻过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但是我们的信用文化严重缺失了, 甚至到处存在作假。在这种文化下, 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没信誉, 从而不可能建立起发达的委托-代理制度。没有发达的委托-代理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另外, 我们有点钱就存进银行, 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当然我不相信“文化决定论”。我确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文化会逐渐发展起来。第二座大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法律体系属大陆法系, 一般而论, 大陆法系更强调公权力, 对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过,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我们法律制度的架构虽然还是大陆法系, 但在微观之处也在逐渐吸收英美法系的某些内容, 这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第三座大山就是我们强大的商业银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只是一只小猫, 旁边站着却是商业银行这只老虎。社会主义市场受到了强大的商业银行的压抑。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 从20世纪90年代, 我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股票市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 我们终于发现存在缺陷的制度设计, 即股权分置。从理论上说, 股份公司的股东是有共同的利益取向的, 是平等的, 都是按自己的股份取得权利。但是股权分置却把股东之间的利益取向变成股东之间的利益对抗。在这种制度下, 大股东的利益来源于对中小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剥夺。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 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 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 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 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

我们从2005年4月29日开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最初有人反对这项改革, 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会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这是一个误区, 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在这里, 我们要理解:第一, 在市场上, 资产是升值还是贬值, 是亏损还是盈利, 不在于其所有者是谁。市场不看身份, 只看经营能力,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第二, 购买权利必须要付出成本。当然公权力是不能买卖的, 市场上的私权是可以转让的, 原来一些资产是不流动的, 现在要它拥有和流通股一样的权利, 包括差价收益的享有权, 也包括市场上买卖的权利, 那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价格。这种权利是有价值的, 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权利。

摘要:传统的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和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 而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增加分散风险与管理财富这两个新功能。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战略目标是构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即建立以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平台之上;要发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功能, 需要克服法律制度层面的、文化层面的、政策层面的不利因素的制约,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

关键词:金融体系,社会主义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佚名.论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协调发展[J].2006 (8) .

篇4: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民间金融的概念有着宽泛的外延性,但总体可概括为个人、企业、组织在国家监管之外的非官方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有国外专家经研究后指出,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一部分是由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组成的在国家监管下的金融市场;另一部分是由地下钱庄、高利贷等构成的在国家监管体制外的金融市场。这里提到的后一部分即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民间金融的分析仍局限于民间金融的微观层面,对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交互作用的研究也多是规范性分析,缺乏说服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民间金融尚处于官方监管之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为此,我国对这一未知领域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民间金融的界定

由于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对于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与正规金融相比,国内关于民间金融的文献、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少。所以,国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出发,对民间金融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有专家认为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不受国家信用控制和中央银行管制的内生条款;有专家则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并存却又相互割裂的两种金融体系。两者的差别在于,正规金融受到国家相关金融法律的控制,而民间金融则在这种控制力的范围内运作。除去以上两种主流观念,还有部分专家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主要差别在于依靠的对象。正规金融依靠社会法律体系运作,而民间金融则不受社会法律体系的限制。

综合上述几种观念,民间金融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民间金融的概念中既包括了如民间直接借贷等形式的民间直接融资活动,又包括了如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在内的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同时还涉及到如抗震救灾储金会在内的保障性互助组织,如农村互助合作基金会在内的商业资金通融组织。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在提供资金通融服务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社会组织。

我国的民间通融在不同地区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属于一种商业性质的融资组织;而到了经济落后地区,民间金融则带有更多的互助合作意味。总体而言,我国民间金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主要依靠地域、亲缘等因素来建立信用体系;其二,具有高效灵活的交易方式;其三,具有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2.民间金融的发展原因

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我国的民间金融存在历史悠久。结合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我国民间金融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内生性原因——民间资金市场供需两旺。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于民间私人财富。随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民间私人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和积累。各类中小型企业及农户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由于中小企业和农户受自身规模和市场信用等因素限制,难以在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大量资金,因而转向求助于民间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现行正规金融渠道不畅通。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信贷机构的减少,使我国民间金融活动获得了发展机会。改革后,正规金融机构受到的贷款条件更为严格,且出于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减少了信贷交易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只能将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而民间金融的存在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领域的缺陷,因而获得了生存空间。

管制利率制度使大量资金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我国政府对正规金融实现管制利率制度,且在正规金融体制内,人们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居民选择把资金存入民间借贷,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甚至有部分居民通过借入后再高息借出的方式,从中牟取利益。

民间金融自身拥有有利优势。与正规金融管理规定多、程序复杂的缺陷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交易成本低。民间借贷不借助信用系统,借贷活动一般建立在人情网络关系上。有时甚至仅凭借条或口头约定就可完成交易。其次,民间交易对担保的要求低。由于民间交易主要建立在人际关系上,因此交易双方往往对彼此的伦理、道德等有一定的了解和信赖,从而降低了对规范担保的要求。最后,民间金融的利率也相对灵活。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由交易双方根据自己供求状况来确定。民间借贷多在熟人网络中进行,因而交易双方对彼此的借还款能力及工作收入等都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对利率做出调整。

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民间金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民间金融还通过将部分民间储蓄转化为民间投资,提高了社会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其次,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正规金融的条件限制,农村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无法在这一金融体制下获得满足,而民间金融以其顺应生产、发展规律的优点,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再次,民间金融为正规金融注入了竞争因素,促进了正规金融的发展。近年来,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正规金融构成了一定威胁,促使政府和企业对正规金融的反思和改革。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相互的竞争中不断完善。

4.我国民间金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金融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其非规范性融资的特点,在发展中也显露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民间金融组织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一旦超出其原有的地域范围或客户群,其运营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导致交易成本优势的丧失。同时,由于民间金融缺乏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但凡发生贷款者对借款者信誉、贷款用途判断失误的情况,经济风险会显著加剧。民间金融还吸引了大量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外的闲置资金,容易造成监管失控,金融信号失真的情况。总体而言,民间金融具有风险性、盲目性、不规范性等特点,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5.完善民间金融的措施

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和缺陷但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投机性强等缺陷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干扰,甚至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国家必须对民间金融加以规范和完善,使民间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管。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化管理,必要时还可将其纳入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建立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对民间金融融资双方的交易操作进行监管。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管理,极易发生违约、破产等危机。为此,政府应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最大程度规避过高利率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统而言之,中国民间金融在产生和扩张的过程中,虽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甚至资金链断裂等不良现象,但在金融市场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民间金融总体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并且成为了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做到正确引导、必要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民间金融的潜能。

篇5: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

篇6: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金融改革

摘要: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终在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最为聚集的温州,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大规模断裂,爆发了温州借贷危机。随后国务院决定成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试图从民间金融阳光化合法化着手指出改革的十二项任务进而解决这一问题。一年多后的今天,改革的成果究竟怎样呢?本文从改革的背景,原因,举措入手,着重关注改革的成果及不足,进而得出金融改革的前进方向以及其对我国民间金融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村镇银行、利率市场化

一、温州金融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凭借着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使温州的民营经济越发壮大,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并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骄人成绩。

温州是我国较先进行金融改革的城市,而且它也创造出很多个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第一个利率改革的试点:1980 年,温州苍南县金乡农村信用社自发开始利率浮动,一举摘除了26年亏损的帽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随后 1987年温州就被全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确认为利率改革试点城市。第一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的建立:1986 年,成立了全国首创的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东风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被誉为全国首批“民间银行”;第一家私人钱庄的出现,以及最早一批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地方证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民营金融机构和典当商行等等。在这三十年间,温州在经济上取得的硕果累累。

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整体经济虽受影响较小,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从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利贷崩溃、担保公司链条断裂的现象。此番民间金融链条崩溃蔓延面积广泛,几乎遍及半个中国,而温州也难逃民间资本崩盘这股飓风之中。这时候便需要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以解决“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民间借贷**”、“民间资本外投”等等问题。

2011年,这些关键词都与温州这一民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相关联,温州成为民间借贷风险集中爆发的地方。民企老板集中跑路现象,不仅制造了大量呆坏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令维系巨额民间借贷的信用体系濒临破产。如果民间借贷这扇门再被关上,其他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也将面临拆借无门的困境。而且温州的民间借贷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规范。有关专家指出,对民间资本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与约束,因此存在包括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想办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庞大的民间资本寻找一个解决办法。与民间资本庞大无门相矛盾的是温州民营企业对资金之急需和民间信用风险之高。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从2011年下半年起,遭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民间资本十分充足,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大量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大量中小型企业却融资困难、借贷无门,使民营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凸显。

在上面一系列背景下的催化下,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6

二、温州金融改革的原因

从2011年年初开始,温州老板或大量外逃,或跳楼自杀,温州金融市场乱象频生,这些老板之所以如此,归根究底是因为企业资金融通出现困难。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随着债务危机的爆发也宣告破产。温州模式究竟为什么会宣告破产?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一方面近年来,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企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抑制;但在国内,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增加需求,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前期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人民币对内贬值,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而后国家为稳定物价,抑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政策,“温州模式”一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这些中小企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从正规的信贷机构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只能够从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极大的繁荣了高利贷市场。但是中小企业利润率较低,往往不足以偿还高利贷,所以将高利贷比作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毫不为过。而高利贷市场的繁荣大大激发了温州人民投身高利贷的热情,甚至是一些实体经济企业也抽取自有生产发展资金进行高利贷的运作,直接导致了其资金运行不健康,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温州市人行在2010年民间借贷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为800亿元,其中企业民间借款160亿元、个人民间借款470亿元、融资中介借贷170亿元。在被温州市人行调查的对象中,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个人参与民间借贷的数量比企业多;从企业看,被调查的6家大型企业中仅1家参与了民间借贷,而中小企业则有60%左右的企业参与其中,小企业参与度明显更高。

另一方面,温州民间资本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之后,从1998年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2012年8月13日,多位温州炒房者、房产人士认为,之前十多年叱咤全国市场的“温州炒房团”,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有可能全军覆没。以温州为例,新建商品房比最高价时已下跌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过高比例融资的财务成本,温州炒房者把房子卖出去,也已经资不抵债。这毫无疑问,对于温州经济是雪上加霜。

单单从以上两点来看,温州出现债务危机就不足为奇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严重,大量的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得不到可靠合理资金的支持,融资困难,面对内外压力,资金链断裂,温州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三、温州金融改革的进展

(一)成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主要任务十二项:

1、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2、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4、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5、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6、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7、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8、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9、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11、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

12、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这是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按照批复的总体方案,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着力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11月22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的《方案》,浙江省政府对应制订了“省12条”具体实施方案。“省12条”具体方案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省12条”提出了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其中,浙江省政府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下放相关审批权限,在机构设立审批及项目报批过程中给予支持。研究成立温州金融研究院。大力推进金融集聚区总部大楼建设,2015年前初步形成规模。

(二)全面启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012年8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改革发展金融信贷惠农体系、金融支付便民体系和农村保险支农体系。其中,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一大亮点。推进“三位一体”(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农村互助体系建设,首批20家农村资金互助会获准筹建,即将开业运营。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挂牌,为农村农民(集体)房屋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涉农”产权提供流转交易服务。率全省之先在农村地区启动手机支付试点。

(三)编制发布“温州指数”

2012年12月7日,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简称“温州指数”)首次发布。设立涵盖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内的7大类350个监测点,定

期发布分平台、分期限和分方式的融资利率指数,包括民间借贷利率指数和每周综合利率指数趋势图,以达到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利率

(四)信用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诚信建设。首创将征信系统进驻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把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延伸到金融机构之外。加快开发非现场实时监管系统,推动征信系统与民间金融监管对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信用体系建设。

(五)强势推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创新

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需求。推出“增信式”、“分段式”和“年审制循环贷款”等信贷创新,延长信贷实际使用期限,降低担保链和资金链风险。推广信用贷款,完成382家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全年中型以下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近2/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房产顺位抵押业务开闸,完成顺位抵押74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在全市银行系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六)2013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新要求

2013年3月8日,朱从玖副省长一行在温州召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听取温州市政府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下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建议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就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提出意见。指出2013年的具体工作:发行市政债,设立证券公司,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发行小额贷款公司定向债,金融服务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风险定价,征信体系建设,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农村资金互助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大额可转让存单,出台监管指引。

四、温州金融改革的不足与反思

(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不足,金融改革埋有隐患。

此次金融改革是在温州资金断链,出现大量企业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推出的,也意味着温州地区能够支撑起金融改革的实际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温州历来发展的是一些低端制造业,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饱和以及需求下降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这是温州金融乱象的根本所在。想要跳过这些实体经济问题,谋求金融改革发展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温州金融改革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够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能够拉动实体经济增长,那么金融改革的后果可能是金融泡沫膨胀、产业空心化出现,不能够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有悖于改革初衷。

温州市十大工业行业生产情况(图1)

注意与本地经济优势相结合,引导金融改革方向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向,避免产业空心化。温州金融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启示就在于金融改革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在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实业领域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改革。目前温州金融改革中最困难的地方也正在此。民间金融乱象在温州存在时间较长,在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遭遇恶化,如果不能重新建立实体经济增长点,金融改革中一旦出现产业空心化,全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为此各地金融改革一定需要综合考虑地方优势,找准政策着力点,例如温州金融改革中的村镇银行,才能够实现金融改革的有效突破,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

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各界人士中的呼声也很高。这场金融改革,若缺乏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便不能称之为彻底的改革。中央实施的管制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利率,直接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即使民营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也爱莫能助。另一方面,人民币存款的上限管制,给人民带来的是“负利率”。与存银行相比,人们更愿意把钱以高利贷的形式,贷给缺钱的中小企业,以获得更好的收益。某种程度上,是人民币利率管制加剧了高利贷的泛滥,把一些寻资金无门的企业逼上了绝路。2011年温州一些“跑路”的老板,正是被高利贷所逼迫。而且,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一定会持续上升。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充足,民间借贷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未必会坚持高利息,这将为国有银行和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开放,才能带来充分的市场竞争,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率范围,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更多中小企业老板不再“跑路”。

五、温州金融改革的意义与前景

总的来说温州金融改革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起航。标志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开始。改革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改的初始依然存在许多的限制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改革是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只有一

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改革之路。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放宽程度将会不断扩大,民间资本的发挥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的金融体系必将日益完善,原有的金融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现状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而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此次全国金融改革先锋,它的成果和经验必将被全国所吸收并学习。

参考文献:

[1]汪占熬, 陈小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启示[M].武汉金融,2012(8)

[2]周德文:温州金融改革一周年反思.[N].金融时报.,201

3[3]巴曙松:《从制度变迁看温州金融改革》,《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4]韦丽云: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与民间资本利用 [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04):35-38

[5]周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原因及对策-从浙江温州金融**看中小企业融资[J],特别关注.2012(01):12-14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简介下一篇: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