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文昌市农村经济金融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作为海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县,文昌市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本文结合文昌市当前金融经济实际,并借鉴国内其他市县改革成功经验,对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路径进行探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论文 篇1:

对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几点建议

自2015年底开始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吉林省农村金融开始进入战略性的调整、创新、发展时期。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的一个过程,更将成为一个新的区域性经济增长点,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一带一路”战略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输出中心。通过综合改革发展,吉林省农村金融将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较大辐射空间的金融腹地。对此,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试验提出如下建议。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必须跨越农村土地制度的门槛

土地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就不能实现资本化,不能实现资本化就不能建立产权明晰的所有制结构,大规模的农业融资就无法实现,从供给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从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不难看出,农村金融发展已经从中寻找到创新空间,特别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土地金融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跨越农村土地制度的门槛,一是逐步要将承包权虚化,由具体的农村土地承包地块转变为集体土地的股份,使金融机构能够由面对几十乃至数百个经营主体说话转变为面对一个股份制经营主体说话,以降低农村金融成本和风险,提升农村金融产业效率。二是土地经营权保护机制建设要强化,对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债权人行使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权时,应通过行政和司法力量予以保护,避免因债务人的阻挠而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三是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金融支持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将散居的农民搬迁至小城镇,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连片开发,为大规模的农业项目融资提供运作的条件。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必须扩大试验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应该是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加快农村金融的开放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做大农村金融的总量,以农村金融的量变实现农村金融的质变。

一是加快推進农村金融产业多元化,实现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提升和金融服务面的扩大,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将经营网点或业务覆盖向县域倾斜,并开放民资、外资参股在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或直接吸引民资、外资在试验区内设立各类金融机构。

二是加快吸引各类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入住试验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向农村偏远地区拓展,依托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加大对农民电商的创业资金贷款支持,探索针对偏远地区农民在实体与网络多重空间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三是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体系,在传统的涉农保险及担保机构体系之外,鼓励商业保险、AMC等参与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风险保障产品,进一步构建涉农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消化体系,充分发挥它们消化风险、提升信用度、活化金融资源的作用。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要有更大的改革放权和政策支持

一是提升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的试验权。全国性金融机构应结合试验区特点,争取各家金融机构以总行、总公司层面的出台政策,强化对试验区的支持,由总行、总公司直接下达试验项目,专项下拨试验经费,专门派驻试验机构和人员,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享受省级业务审批权,直接对总行、总公司负责。

二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金融类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深入试验区,与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或金融项目对接,对试验内区的农村金融经营管理体制和业务产品进行精准开发。

三是试点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大的村镇银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盘活农村金融资本,提升农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四是规范非正规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对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高的农民资金互助机构由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颁发金融业务准入批文,在一定资金规模内允许其正式挂牌营业,并由地方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监管,超出一定资金规模应向银监部门申请正规的金融许可,以防范和控制风险。另外,在改革试点地区应逐步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限制,政策当局应多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信贷规模调节。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行政发力点应聚焦于农村金融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一是加快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的确权、登记步伐,加快农村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农村资产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可抵押、可流转。

二是加快各类金融交易平台建设。平台包括区域性的高端农产品结构化投资交易机构、农村小微企业孵化资金对接平台、农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可以扩大生产和开拓资金的来源,规避和控制市场风险,化解和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提升农村资金的流动性。

三是加快人才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稳固的人力支撑。强化对现有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发展理念的培训,以开拓从业人员的农村金融视野,提升农村金融从业能力,并切实为基层优秀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建立晋升通道和展业平台。另外,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强高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引进。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视野應扩展至整个东北亚

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本身就是一项政策资源,充分利用这一政策资源,以改革试验区为中心向周边乃至整个东北亚辐射,将极大提升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影响力和农业保障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目标应进行再设计,最终目标应定为推动建立东北亚农村金融中心。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在改革和试验中加快区域性农村金融发展协调机制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强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农村金融合作,以及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周边省份的农村金融联系,使吉林省能够成为区域性的农村金融产品集散地、农村金融价格发布所和农村金融资源中转站。

二是在引进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方农村金融机构走出去,支持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在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控股机构,提升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壮大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影响力,分散吉林省农村金融风险。

三是仿照亚投行的模式,组建东北亚农业投资银行。以投资银行的形式改变国内商业银行和国有政策性银行为主导的农业投资模式,灵活实现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并以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带动各利益相关方能够积极推进各类农业投资项目的运作,实现资本与农村产业的无缝对接。组建后的东北亚农业投资银行的投资项目可以放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重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和大型高端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上,项目的地点可以超出吉林省范畴,以实现借助投资银行的平台,推动吉林省农产品走出去,以金融力量提升国家农业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

作者:刘大宇 高玉杰 刘勇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论文 篇2:

海南省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路径探析

摘 要:近年来,文昌市农村经济金融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作为海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县,文昌市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本文结合文昌市当前金融经济实际,并借鉴国内其他市县改革成功经验,对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 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路径探析

近年来,在政府及央行加大对“三农”支持政策作用影响下,农村经济金融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作为海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县,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海南省文昌市政府和当地人民银行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本文结合文昌市当前金融经济实际,分析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面临问题,并借鉴国内其他市县改革成功经验,对海南省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路径进行探析。

一、海南省文昌市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现状

文昌市是海南省农业大市,目前乡村人口4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7.9%。近年来,文昌辖区金融部门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出台惠农举措,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一是农村经济持续增强。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75.34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89亿元,同比增长1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03元,同比增长12.3%。二是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0家,储蓄网点108个,分布全市17个乡镇。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5.2亿元,同比增长9.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8.7亿元,同比增长37.6%;全市涉农贷款余额54.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55.45%。三是农保试点有效推进。2013年文昌市农保试点启动以来,全市已开办水稻种植等6项险种,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农险保费累计453万元。其中2014年1-6月农险保费99万元,责任险在校园、运输、旅游、医疗、建设等领域的保障作用增强。

二、海南省文昌市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抵押担保不足制约涉农投放

一是缺乏抵押物流转平台。目前农村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农业养殖生产用房和民用住房等,由于缺乏流转平台而无法及时变现流转,这是制约涉农贷款投放的主要因素。二是抵押物评估机构缺失。目前文昌市具备评估资质的人员缺乏,专业评估机构较少,导致抵押物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且评估收费也较高。如农信社现开展的林权抵押贷款,评估费用达贷款额度的7%。而其他抵押物种类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海域使用权等,因评估人员缺乏相关经验而无法得到有效评估。三是农业担保功能作用弱小。目前文昌市仅有的3家担保机构,且规模较小,业务渠道不畅通,经营品种单一,涉足农业担保业务较少,形同虚设,与市内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发生担保业务。

(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较弱

近年来,文昌市不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仍然较弱,其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撤并。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置服务网点需较高的投入成本。据测算,在农村地区增设一家网点,一次性投入需60万元,每年营运成本需3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基层网点涉农金融业务较低的盈利性难以覆盖高昂的投入成本,从而造成一些国有银行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单一。基层网点的金融服务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存取款层面,开展其他业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县域农村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三是信货投向“非农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出于改善经营需要,信贷资金投向“非农化”城市趋势较为明显,涉农信贷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弱化了支持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三)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尽管县域保险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县域农业保险发展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有:一是农保服务水平较低。如文昌市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虽有所进展,但农业保险服务水平还较低,整体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农险市场上,业务主要集中于水稻种植、商品林等6个险种,体现农业保险优势的保障型产品还有待挖掘。二是农业承保面覆盖较小。如文昌市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试点过程中,乡镇一级政府响应力度不够,水稻险目前仅在文城、会文等乡镇开展,大部分乡镇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三是农业保险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农业基本处于较偏远的地区且交通不便利,加上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农业风险控制和管理成本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在承保时相对审慎,积极性较低。

(四)贴息惠农作用有待加强

近年来,针对农民融资成本较高这一问题,文昌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贴息贷款政策,但由于贴息贷款制约因素多,影响了政策的扶持效果。一是申办流程繁杂。目前县级农民小额贴息贷款审批要经农业局、财政局及经办银行等部门,涉及部门多,操作手续复杂,影响贷款效果。二是小额贴息贷款期限短。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期限只有2年,且只有2年内按规定财政给予贴息,展期不享受贴息,这对于农民来说普遍感到自主创业资金压力较大。三是小额贴息贷款额低。新发放的农民小额贴息贷款一般为5万元,但目前从事创业的成本较高,即使随便租个小店铺动辄就是几万元,甚至更多。四是参与银行较少。由于农民小额贴息贷款额小,成本较高、效益低而工作量大,经办银行热情不高,如文昌市目前只有农信社等4家银行机构参与。

三、文昌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案例参考

(一)丽水模式[1][5]

(二)建立抵押物流转平台,破解农户融资难制约瓶颈

将农民的生产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贷款抵押物,是解决农民抵押物不足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抵押物流转平台。为使潜在的抵押物发挥作用,建立抵押物流转平台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建议文昌市政府借鉴丽水市经验,设立涉农贷款抵押物管理中心,负责抵押物的确认登记、资源资产的收储管理和挂牌交易等,并设立涉农贷款抵押物调查评估机构,统一提供资源评估和流转中介的有偿服务。二是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文昌市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利率优惠和评估费用减免政策等,充分调动文昌市农户、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涉农抵押物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抵押担保合作机制。建议建立金融机构与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多种方式如在抵押物价值确定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等,拓宽抵押物贷款途径。

(三)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完善涉农贷款风险保障机制

针对涉农贷款易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特点,积极健全涉农贷款风险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和金融机构利益。一是积极扶持文昌市现有的担保机构,并设立专门的农业担保公司,为县域涉农贷款投放扫除障碍。建议借鉴广西田东经验,由政府整合闲散的支农资金,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专门服务于涉农贷款的担保。二是在大力推广现有的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建议文昌市政府联合辖区内保险机构开发更多类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并通过补贴或减免税收的方式对涉农保险业务进行补贴,减轻保险机构负担。三是建议借鉴广西田东经验,出台相关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并在文昌市财政预算中安排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以补偿金融机构因涉农信贷风险造成的信贷损失。

(四)完善“三农”服务品种,扩大金融支农服务领域

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扩大支农领域。一是创新抵(质)押品种。建议地方政府配合金融机构研究制订海域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设施、大型农机具、大棚设施等可列为农业贷款抵(质)押物贷款管理办法;并积极探索应收账款、股权、分红、商标专利权、知名品牌等作为质押品种的贷款业务。二是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特点,开发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 多元化消费信贷产品,推进居家养老、休闲文化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信贷。积极开办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妇女等人群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三是支持小城镇建设。抓住文昌市龙楼镇建设卫星发射基地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满足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基础的住房消费需求,大力开展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创业等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贷款业务。

(五)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议借鉴浙江丽水市经验,将征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年度考核指标,并抽调机关干部、乡镇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金融机构干部、各行政村干部及村民代表组成信息采集小组,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采集。二是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征信服务中心,由当地人民银行代管,负责管理农户信用信息和开展“信用户”等评价工作。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氛围,全力推进信用县市创建工程。三是推动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室建设。借助村邮站这一平台,并结合安徽金寨县经验,建立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室,在原有的便农取款功能基础上,增加并完善协助采集征信系统信息、代办评估农户信用、提供代理咨询、金融知识宣传等功能,并以此为模板推广至辖区内所有其他行政村。

(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策扶持效果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政策扶助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策扶持效能。一是建议借鉴广西田东县经验,建立财政性存款与贷款投放挂钩机制。根据各家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投放规模占文昌市的比重,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金融机构的比例。二是建议借鉴丽水经验,在稳步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如简化申请贴息贷款手续和提高申请贴息贷款额度上限等,对优质信用农户进行奖励,以此调动农户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议借鉴安徽金寨县经验,在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乡镇合理开设网点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或助农取款点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补贴。四是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流向“三农”的杠杆效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吴豹.关于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EB/OL].[2013

-03-25],http://www.dss.gov.cn/News_wenzhang.asp?ArticleID=341356.

[2]佚名.安徽金寨县探索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新路[EB/OL].[2013-07-02],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n/2013/0702/c202331-22045089.html.

[3]中国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金寨县“六个创新”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EB/OL].[2013-01-22],http://www.sinotf.com/GB/News/1002/2013-01-22/zNMDA

wMDEzNzUzNg.html.

[4]刘振伟.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及启示[N

].农民日报.2010-07-21.

[5]孔祖根.改革生金——浙江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6]中国人民银行六安中心支行.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获得全国人大中期评估肯定[EB/OL].[2014-06-19]http://

www.luan.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3a23684e1b1d15f6

b49c46c.html.

[7]王西翼.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样本”[J].中国金融,2011(11).

[8]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情况[EB/OL].[2014-02-20]http://www.lishui.gov.cn/ztfw/

ztzl/schy/cywj/t20140220_957150.htm.

作者:欧贻海 叶盛 陈修灿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论文 篇3: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近几年,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风起云涌,先有2011年底农业部、银监会等四部委启动的福建沙县、吉林九台等6个国家级试点县;后有2012年人民银行先后联手浙江省政府、安徽省政府发起的丽水和金寨试点;今年春天以省级政府为主导发起的湖南益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等地的试点也陆续亮相。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但靠现有银行机构单打独斗显然力有不逮,因为,如果不突破现有农村金融体制框架,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机构改革、通过增点扩面和服务创新来提高支农支小能力的单兵突进式改革,既缺乏整体协调,也难调动社会参与力,更无法突破“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中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金融瓶颈。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完善政策配套扶持体系,特别是要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静态资产盘活,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新路。

“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去年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安徽金寨调研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时如是说。因此,通过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来探寻适合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之路,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破解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金融服务短缺困局的现实需要。

两年多来,福建沙县、湖南沅陵等探路者在金融改革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一条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党政强力支持、监管部门牵头协调、金融机构全体参与的金融运行模式。这种“政府主持、监管主导、机构主动”的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对于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漫漫征途来说,也许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不失为开局良好的第一步。

为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设计者们或许还需要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累宝贵经验;地方政府仍要加大支持力度,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探索出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的农村金融运行体系;银行机构则需针对各地农业产业个性化金融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强化风险防控,切实提高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与水平,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完善、更加稳固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国际经济贸易教学论文下一篇:物资采购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