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辩论资料整理

2024-05-04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辩论资料整理(共2篇)

篇1: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辩论资料整理

1、客观存在:主观感受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客观物质性)

2、为什么是主观感受:美并不在于事物本身,因为人们对事物投入了感情和想象

3、想象和情感只能是人所独有的,所以美和人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因素都可以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1)人与人评价的差异:为什么针对同样的事物是否美的认识,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人的想象:人想象出来的东西又该如何解释呢?被想象出来的东西美不美?又是否客观存在呢?

(3)人的感受:什么美能够脱离人的主观感受呢?人无法感受的事物,又如何证明它是美的呢?

4、防线:“善”与“美”

1、对“客观存在”定性为:物质基础。

这样就将对手的题目定性为:美需要一种客观物质基础,从而将“美”与“美的事物和行为”直接等同起来,用“客观物质性”替代了对手立论中的“客观规律性”。

2、强调概念: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因此实际上也是做出了进一步的推论:美并不在于事物本身,因为人们对事物投入了感情和想象,所以美是主观感受。

3、主攻线路:为什么针对同样的事物是否美的认识,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感受到的美,美是人感受出来的,只有感受到的才叫美

美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之中,这正反应了人们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美丑,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这才是美存在的最大意义。

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才能够见到国旗、国花,觉得它们是最美的;所以我们过三峡时,看到的不是山,而是等待(时间警示)夫婿归来的女子;所以我们见到黄河就能够感受到母亲般的情怀。

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感受反映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真假对错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

对“美”的解释:(名言)

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早在二千余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对“有用就是美”及“有益就是美”的命题作过探讨。

亚里斯多德说:善就是美!柏拉图还说:实用就是美。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儒家经典《礼 记》也提出“美恶皆在其心”,柏拉图更是高呼:“只有心中有了美的理念,一切事物才能称其为美。” 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就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想像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大家看一看,这么理性的哲人对美的认识都不统一,不更加证明美是主观感受吗?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

美和审美之间究竟有什么分别呀?

当然有分别,我来告诉对方辩友:美是审美的主观判断的结果的一种。因为审美的结果可以有美,可以有丑,可以有非美非丑。

如果美的东西不用“审”的话,那它才真叫是客观存在呢!但事实上今天有人脱离过人而谈一个东西是美的吗?

美VS善

孔老夫子就讲过“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什么意思呢?美和善根本就不是同样的关系

对方同学说善良这是什么是美呢?可我们知道什么是客观存在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才是客观存在。善是什么?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意志,这还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如果美就是真和善的统一,如果善和美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话,为什么今天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尽善尽美”?为什么我们还要叫追求“真、善、美”,不叫追求“真、善、善”呢?

音乐

黑格尔:音乐反映的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是人的内在心灵呀!

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黑格尔《美学》: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四辩总结

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才告诉我们,这本儿唐诗拿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儿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第二,对方又把美和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其实是可以统一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没有感到它的美的话,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人了人的主观想象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的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象,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会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看到,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但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儿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无论如何对方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

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主观感受,因为这反映了人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时间警示)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而,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

篇2: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辩论资料整理

美是什么?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其实不然。

当达·芬奇呕心沥血耗费整整三载完成《蒙娜丽莎》时,这位来自佛罗伦萨平凡却奇特的贵族女性成为美的象征,引发了无数人千年的追索。她的微笑,是温婉仁慈的永恒微笑?是内心真挚欢愉却一不小心显露于外的微笑?还是多愁善感的伤感微笑?有谁能说清楚那“永恒的微笑”究竟传递的是什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象征—对美丽人性的赞美.对生命活力的歌颂?对人类母爱与宽容品格的向往?还是时卓越女性灵与肉结合的尊崇?所有这一切解释,都在蒙娜丽莎拥有的广阔而安谧的精神天空面前苍白单薄。诚如休谨所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美,无法被 客观标准统一。”

回到语言本身,从“美”的词语中去探讨“美”的真实世界。“美”这一字就有主观价值判断在,凡是带“美”的词语都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表述。首先,从词性看,“美”在多数情况下是形容词,往往作为限定词来描述事物的特征,也可作为名词独立地概括某类事物。当我们说一个“美”字,脑中会浮想联翩:麦浪起伏的广裘原野、头顶璀璨的深邃星空、奔腾不息的滔滔九曲等等,万事万物,我们认为美,有哪一样不是经过我们的感官与大脑呢?我们用美来形容这些事物,如果说“美是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岂不是用“存在”来形容“存在”了?其次,从字义看,((辞海》的解释:一指味、声、色的好,二指才德或品质的好,三指善事、好事,四指赞美、称美‘我们发现,“美”依附于味、声、色、才德、品质、作为等等。美无法作为个体存在,它必然需要一个客观载体来显现一而人们之所以会情不自禁感叹“美”,是由于该载体从声色才品行为等方面引起人精神的愉悦、内心的舒畅,因此人们不由产生“美”的感觉并赋予。而一旦忽略人这一存在,美就仿佛失去“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人感知不到“美”的事物,更何来“美”一说?可见美是人的主体精神力量的对象化,缺少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观照,无法构成美,可见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妨追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派梁之辩”,关于这场辫论的胜负历来争论不休,而我们是否能撇开结果从故事本身得到启发呢?庄子感觉倏鱼出游从容快乐,这其实是因内心的欢愉而引起的。同样道理,美感也源于人的心灵,源于人的主观感受。在庄子眼中,大鹏扶摇直上是美,秋水浩荡澎湃是美,天之苍苍无垠是美。当然,美的事物自身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但是这些自然属性并不是美,唯与个体内在的审美标准相契合时,人才会产生美这一主观感受,(需要提出的是,主观感受具有普遍性)或者说,我们可以将美理解为人的一种情绪。我们因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而激动不已,我们因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失去而欣慰抑或沮丧,我们因遍历爱恨情仇离合聚散而达到宠辱不惊、超脱从容的至上境界„„美源于我们起伏的万千情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辩论资料整理】相关文章: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07-10

辩论赛反方陈词资料05-14

反方辩论稿04-20

反方辩论辞10004-10

辩论赛正反方安全辩论04-23

网络利弊辩论赛反方08-28

愚公移山反方辩论稿09-04

善意的谎言反方辩论词04-08

科技发展辩论会反方04-07

开卷无益正反方辩论稿04-08

上一篇:韩国端午节申遗下一篇:太山吟,太山吟陆机,太山吟的意思,太山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