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2024-05-05

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精选6篇)

篇1: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体验式教学中的问

——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摘要:体验式的课堂通过体验与体验后的分享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我成长。本文就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的设置的三个阶段,结合了课堂的实例,进行了探索。关键词:体验 引导 问题 分享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与问题设计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进程中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或机会,使教学内容得以还原或再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该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是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领悟和体会。[1]由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可以得知,体验式教学重视活动体验,活动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体验,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达到改变认知,领悟成长的目的。

在体验式的教学课堂中,体验虽然很重要,但是升华体验,化感受为认知与行为的改变才是体验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升华的关键,便是体验活动之后的分享,而这里的分享,笔者定义为学生对于体验的思考的交流,是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一种经验交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除了自我了解还需要透过同班之间的彼此模仿学习,分享和回馈,体验活动后的分享能让青少年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他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共鸣与自我成长的契机。分享主要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安排并设计问题来引发。问题来源于体验,同时又可以让体验得到升华。因此,体验式活动后的问题设计,既反应了活动设计者对于活动设置目的的表达,同时,还体现了活动设计者对于体验式教学中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体验式教学分享中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的设计

在体验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引导者与主动学习者。因此,教师在面对体验活动之后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的直白或者直接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需要根据主题互动和学生的体验一步步的铺设,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达到认知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笔者认为,体验活动后的问题设计,可以分“顺,透,化”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顺。顺着活动进行问题设计,着重关注学生对于体验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参与过体验式活动的人,一定有一种很深刻的体验,那就是活动结束后,特别希望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有趣、难过、开心等各种让自己有强烈情绪的事情。这时的交流多数是比较浅层的,集中于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看到的行为,自己的表现和情绪等。因此,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必须给予参与者或者观察者一个发表内心体验和寻求同盟与共鸣的机会。有了第一阶段的分享,同时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同盟,参与者能更好的打开心扉,放下内心防线,进入更深层的思考与分享。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唠叨的父母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唠叨妈 妈不能理解女儿夜归的情景体验,部分同学参与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其他同学观察。在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时,首先让参与者分享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自己的做法与心情,然后再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看到的认为印象深刻的部分。这样一个浅层的分享,顺应了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打开了话题,让学生从活动做法与情绪体验开始,打开了话题,进入下一个阶段——“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透。透过活动发现自身优势和自身可发展之处,通过上一阶段的分享,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的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第一阶段的焦点在于“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那么第二阶段的焦点则需透过参与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来指导自我认识。以一个如何面对与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为例,在这个活动中,两名参与者要在绑着脚的情况下,分别在黑板的两端完成一幅老师指定的画,画得漂亮的为赢。活动的目的,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第一阶段的分享后,这一阶段的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作为参与者,你认为自己为赢得比赛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2)作为参与者,请想一想,假设活动重来一次,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3)作为旁观者,你看到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为什么?(4)作为旁观者,如果由你来挑战任务,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去反思自己的优势,以及反思自己对于竞争与合作的认识。透过活动的初步分享来更深层次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可以做出的改变和成长。因为第二阶段已经把第一阶段的浅层分享带入到了更深刻的自我反思,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反思融入现实生活。

(三)化。化感想为行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任何体验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能用之以指导现实生活,改善参与者学习与生活的身心环境。因此,最后一阶段是整个分享的升华,也是重点,前面两个阶段的分享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阶段作铺垫。仍然以如何面对以及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主题活动——竞争与合作为例,在这个阶段中,分享的目的在于引导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分享来指导现实中的行为。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问所有人,通过刚才的体验以及分享,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面对竞争与合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2)你说一说你的态度对于你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什么影响吗?(3)通过本堂课之后,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做得好的有哪些?如果现在让你来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通过笔者的实践总结得出,第三阶段的问题分享,更适合小组讨论,小组总结,再进行全班或者大组别的分享,这样有利于一些值得学习的做法,想法,反思得到分享,交流,也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分享中得到认可与进步。

三、总结

问题的设置只是好的分享的一个前提,教师对安排好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以及对于学生分享的回应同样影响着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考验着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分享的问题并不是写在纸上来让学生看,而是通过教师来提问。因此,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也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设置阶段性是不变的,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可以根据教师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而改变,以更贴合学生的实际。

体验式的教学,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力,引导分享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主体目标的把控能力。在这些能力上,笔者也属于一个成长中的体验者,要本着一颗积极,投入的心,方能与引导的对象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体验式教学浅谈,大学教育,2012,1(2).[2] 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编号FIB070335-B11-37.[3] 张恩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教书育人,2004,12.[4] 邱勇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0).

篇2: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揭东县锡场中学 林少佳

我的教学风格:

打破程式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打破程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美术鉴赏课或者美术理论课的上课形式基本都是老师根据课材内容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其中鉴赏课,主要依据课材的图片内容来进行教学,说实在的,本人一直在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鉴赏课大多是任课老师讲解介绍。但是,对于作品的鉴赏,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感受,甚至更多,而作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讲讲自己的感受,而老师的讲解是建立在本身的学识、修养、性格、阅历上以及自己的切入角度的,有自己的个人特点,这容易被学生误会为标准答案,这其实有悖于审美的初衷。另一方面是因为鉴赏书里面全是图片,学生很难看到原作品或亲临其景,这本身就很难激发人们对艺术作品感觉,更何况这些图片又很模糊,根本就没办法看清,这从何谈起对作品产生感受产生共鸣呢?说老实话,作为老师我自己看了里面很多作品都没感觉呢。为了教学自能查阅相关作品的文字介绍的通过有效创设情境、环境、氛围、或实验条件让学生参亲自与活动,亲身经历、亲自实验、切身体验、自己总结,从中获得对知识的第一手经验的过程。研究的意义: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体验式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有价值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活动,从而获得经验。不难看出,传统的讲授式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身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式学习能给学习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所谓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让学生在自己做、自己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体验式教学在美术课中的运用要根据教学的知识点有目的、有计划、恰如其分的巧妙设计、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获得经验,让美术课更加生动活泼。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 面地传授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完全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研究方式:课堂教学

研究过程: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不管是鉴赏课还是绘画实践课,老师的教学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介绍学生接受。或者就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这就是所谓主动性学习了。但是我认为,这种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终究还是别人的二手经验,因为网络上的资料也只不过人家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这样学生很难获得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得到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和知识体系。美术课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老师根据所要教学内容设计恰如其分的情境、环境、氛围、或实验条件让学生参亲自与活动,亲身经历、亲自实验、切身体验、自己总结,从中获得第一手经验的过程。这需要教育者在美术课教学中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合理设计实验 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在具体实验中得到直观体悟,让学生自己获得第一手知识经验。体验式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参与活动过程,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而美术课的教学很多术语或作品都是比较抽象和生涩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或感悟得到的。比如色彩的冷暖性质,很多学生弄不清楚色彩的冷暖感觉,而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说: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红、橙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等高温高热物质,所以产生暖热的感觉,而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冰川、湖海等低温冰冷的物质,从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么教学是没错,但学生很难较好地体会到色彩的这种冷暖感觉的存在。所以我在教学色彩冷暖感觉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色彩带给人的这种冷暖的感觉。首先我用两个玻璃杯,一个装着橙色的冷水,另一个装着蓝色的温水,让学生观看两杯水并判断哪杯水的温度高。结果,同学们都认为橙色水温度较高,蓝色水温度较低。此时我让同学上来用手试试哪杯水的温度高。同学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蓝色水的温度才是高的,这时候同学会惊讶于为什么凭视觉判断会产生这种失误,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我通过播放大海、冰川、湖泊、阳光、沙漠、火焰等幻灯片给同学看。让学生说出哪些照片给他冰凉的感觉哪些照片给他温热的感觉?这时学生都回答说:阳光、沙漠、火焰有温热感,而大海、冰川、湖泊给他们冰凉感。我又让学生总结这些自然界图片的色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大海、湖泊、冰川呈现的基本都是蓝、绿等 色,阳光、沙漠、火焰呈现的基本都是红、橙等色。这时候我才告诉学生说:色彩本身没有温度差,只是由于我们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积累了某些经验,当我们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潜意识的联想到低温寒冷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寒冷感。当看到红色橙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高温高热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温热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验来获得体验。这时我打开了教室的红、橙色光管(我把教室里六条光管中三条包上了红色、橙色彩纸,三条包上了蓝色、绿色彩纸),学生都说感觉到温暖了,过一会我又打开了蓝、绿灯光,学生又能感受到凉爽的感觉了。通过这样三个层面的实际体验,学生已能够深刻体验到色彩的冷暖性质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具体的经验。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少说多做”,因为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更多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受教育者得到收获。因为领悟力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自己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有时候一些术语很抽象,假如让学生慢慢领悟和体会需要花大量时间,有些学生还很难体会的到。老师完全可以通过有目的性的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形成个人经验,从而加快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质量。

二、综合利用、横向联系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抽象的美术学科知识点,实现寓教于乐。这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巧妙地来解决美术科目中抽象枯燥难懂的知识点,而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 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在教授书法课的时候,虽然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但因为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对于书法的了解就更少,也因为书法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书法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书法的线条美感。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懂得它的美才会去追求美。书法其实也就是线条的艺 术,但是刚接触书法时学生对于线条美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可能讲课的老师讲得自己陶醉其中可是学生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感受不到线条的美、线条的韵律、线条的生命与气质。我在教授书法线条美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自己精心收集了张继刚、陈维亚、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大家的优秀舞蹈作品和一些优秀戏曲舞蹈作品,在讲解书法线条美时给学生播放这些优秀舞蹈,通过讲解舞蹈演员的身段快、慢、刚、柔、轻、缓、虚、实结合音乐旋律所形成的旋律、韵味、律动、节奏等美感。再让学生观看书法家书写书法的视频,直观观察到法线条的起、承、转、合、刚、柔、轻、缓、虚、实节奏的变化是如何产生。通过具象的舞蹈身段、舞蹈线条来感受抽象的书法线条,这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深刻的体会书法线条之美。在理解线条美的同时感受音乐旋律的悠扬跌宕,将书法线条、舞蹈线条、音乐线条进行对比和结合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线条美。也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伦美焕的舞蹈当中学习书法,让学习变得多姿多彩,在轻松快乐充满美感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 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体验式教学采取游戏、实验等形式,切合学生的实际,即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舒缓学习压力,又可以有所学,达到寓教于乐。同时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获得更立体的知识经验。

三、虚实结合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从而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意识到情境化学习能让学生获取更好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会。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空间中。在讲授毕加索的《加莱义民》这一雕塑作品时我并没有急于去介绍作品,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告诉学生说:“假设现在我们班被恐怖份子所包围,要求我们派出五个人代表我们班同学去受死,否则所有人都得被处死,请问这个时候同学们会怎么做?”通过这一假设性的情境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引起同学们的讨论。当时讨论非常活跃可就是没有人自告奋勇站出来。这时我又说:“假如没有人站出来的话那么大家都没有活的机会,如果有五个人出来就可以救活四十多条生命了。” 之后陆陆续续有八九位同学站出来了,表示愿意代全班同学去赴难,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首先表扬了同学的英勇和大义,然后又问这几个同学:“你们站出来之前想清楚了吗?有没有想过自己现处在美好的年华,还有很多自己的事还没去做、很多义务没去完成,有没有想想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朋友他们的感受?如果之前没有想过,那现在就好好的想一想,想完了再做选择。想清楚了做出的选择是你个人的权利,不会受道德的批判的。”过了一会,有两三位同学坐下了。我给他们报以真诚的掌声,理由是他们的行为是真性情的,他们很真诚没有虚假。我又问几个没有坐下去愿代表全班出去受难的同学:“你们真的想好了吗?”同学说:“想好了。”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坐下?”同学说:“我们出来就我们几个死,大家都不出来大家都得死,横竖都得死,如果我们几个换回四十多个人活命这太划算了,何况老了也得死,现在为自己的同学去赴难比老死有价值。”同学的一席话引起全班暴雷般的掌声。我在激动地给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感叹同学的崇高和大义,我说:“一时义愤站出来愿为全班赴难非常可贵,但是经过理性思考、冷静分析之后还能做出牺牲、英勇赴难那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通过刚才的体验大家都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内心挣扎,有了更多的心理体验。这时我才让同学欣赏《加莱义民》这个雕塑作品,介 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原型,有了刚才的心理体验,现在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就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能从更多的细节体悟作品,更好理解毕加索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以及内心情感的刻画。通过情境的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把自身的经历与作品相互交融获得共鸣,使遥远的、冰冷的雕塑图片变得动情、变得激荡人心,通过情境体验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沟通和共鸣。

研究的效果: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我们过去很多年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 ;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有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智慧能力比左脑强,一些右脑极度发达的人,常常就是被我们称为有超能力和特异功能的人。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儿童教育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右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右脑被开发好的儿童才有可能有一个更智慧和更美好的未来。仔细想一下,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而如果你曾经学过骑自行车,虽然有十几年没再骑过了,可是当你一骑上车以后,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以驾轻就熟了,这是因为,你骑自行车的经验是来自你的身体,是一种右脑式学习,所以,它很难被忘记。

林 少 佳

2009年1月

我的成长历程

篇3: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在学校里, 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非常多, 班会作为其中主要的学生集体活动形式之一,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作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 各个学校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和途径, 在借鉴体验式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本土文化及教育对象的特点, 为探索如何有效地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体验式班会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以活动、情境等为中介, 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联想、体悟, 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为纽带, 通过行为、心理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达到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升华情感的目的, 并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受教育的外显行为, 以实现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角色、学习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看,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

体验式班会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融合了传统班会的特点及学科教学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目的, 主要在于使学生完成思想转变和素质提升。它使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体验、转换、整合, 以达到由现实体验当下情境, 由当下情境回归现实体验, 在体验式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目的。

体验式班会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同交流, 主要强调在做中学, 更注重即时感受, 通过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 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这种先行后知的班会就叫做体验式班会。要坚持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强调“以学生为本”。体验教育要强调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自议体验体会, 做真正意义上教育教学的主人。

体验式班会的特点

与传统的班会课相比, 体验式班会从理论基础、方法途径、结果实现等方面展现出了许多优势, 而这些优势也是体验式班会得以在学生中有效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保证。体验式班会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状况, 能有效地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目标。

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 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理论指导科学性体验式班会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 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传统的班会课堂上, 思想灌输的教育倾向较为严重, 对学生的要求性强, 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均已成年,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已经有较高水平。此外, 在信息高度膨胀的当今社会,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 教师能获取的知识资讯, 学生基本也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随着时代的进步, 要求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以探讨的口吻开展班会活动, 并且要承认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应允许多元观念存在, 允许一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在班会目的之外, 不认同教师和多数人的观点。

班会过程技术化, 注重经历体验的过程, 活动推进技术性在传统的班会中, 往往会制定很明确的班会目的, 表现在班会组织开展过程中会体现出很强的导向性, 甚至于是一定程度上的勉强, 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目的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感和抵触, 或者消极配合。此外, 传统班会的形式固化单一, 基本上是教师宣导, 学生听讲, 偶尔加一些互动。体验式班会在进行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当下体验。在设计体验式班会时, 教师需要通过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 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 设置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情境呈现的体验活动, 让学生以个体、小组和集体等三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这些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带到体验情境中, 从而使教师观察到教育对象的自然状态,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班会过程的情境化, 可以活跃班级气氛, 通过活动的技术化, 使学生的内心活动得到全景式的呈现, 将学生的内心活动外化、物化、具体化, 学生对自己的包装会减少, 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增加真实性, 而真实性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师生共同参与, 目标实现在“不知不觉”中, 结果实现人文性在传统的班会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班会效果的优劣和结果的实现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 供教师“雕琢”。体验式班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班会目标的“执著”,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内心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分成个人、小组、班级三个层面, 而三个层面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对实现班会目标的推动力。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细心观察、冷静思考, 从旁进行点拨, 促进学生的反思。

在技工院校开展体验式班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 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清晰。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认同、能力结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技工院校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行为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实行符合自身规定性的、有效的德育管理。

目前,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中技 (中专) 、高技 (专科) 、高职 (专科) 、技师 (本科) 等层次, 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

技校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 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纪律意识弱, 做事缺乏耐心、恒心。除此之外, 他们朝气蓬勃, 个性突出, 勇于表现自己, 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技工院校学生表现更为个性化、更为独立, 能感觉到知识的重要, 渴求以知识改变命运。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是全日制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高技、技师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7%以上, 这部分学生年龄多在17~21岁之间, 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 生理上趋于成熟或业已成熟, 心理上要求独立, 个体意识较为强烈, 有较强的自由民主要求, 但受限于社会经验和知识, 自身还不能真正独立起来, 面临各种心理冲突, 容易产生各种困扰和思想混乱。因此, 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 在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同时, 教师还要承担陪伴、引领的责任。

体验式班会要求调动起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与此同时, 德育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班会氛围, 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班会活动中, 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回应与引导。因此, 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和途径, 结合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中, 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也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验式班会的实践探索

2013年, 笔者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的1个技师班、4个高技班中, 开展了五个主题共12次体验式班会。

下厂实习班级离校前教育———“整装前行”每年6月份是职校生下厂实习、校园生活暂时中断的季节, 他们将赴实习单位开始全新的实习生活。这段时期, 学生将告别熟悉的校园生活, 走上陌生的实习岗位, 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彷徨、茫然、不舍、无奈等情绪。此时, 他们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 也更需要有各种力量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召开下厂实习前的班会, 通过一定的仪式和环节, 可以唤起学生的珍惜与感激之情, 产生心理正能量, 勇于挑战新的实习生活。

新生进校后的爱校教育———“原来你也在这里”每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后, 难免会有诸多不适应, 学生从高中过渡到职校, 从学习形式和生活环境上, 都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本次班会旨在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 培养互相之间的熟悉度, 提升心理舒适度, 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 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 拉近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形成集体意识, 初步产生凝聚力。

学生进校一个月后的班级团队建设———“我爱我班”学生在校读书, 班级和在班级里形成的小团体, 是陪伴自己最重要的人际圈, 经过上一阶段的爱校教育, 学生基本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之后, 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 可以帮助学生将认同感细化, 具体到班级及班级里的某些人, 使心容易安定在当前环境中。让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 把班级分成合作团队, 形成小组, 团队的细化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现实感。

学生进校两个月后的感恩教育———“妈妈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孝经》中提出:“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感恩教育特别是对父母的感恩, 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初始。学生入校后的前两次体验式班会, 都是针对当下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做的“此时此地”的班会体验。在这个前提下, 通过感恩教育, 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整合内心情感, 与父母建立良好的联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学生进校三个月后的同伴教育———“你我同行, 相知相惜”同伴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和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在经过三个月的共同相处后, 同学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 可以宣传班级内好的人和事, 形成班级正面的舆论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行。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互相学习, 对个体的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评选班级优秀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会进行反思、交流, 激发个体、小组和班级的动力, 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以上五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 第一个主题的离校前班会是单独召开的, 后面四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是层层递进的, 形成一个学期系列的体验式班会。实践证明, 体验式班会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形式, 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 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值得推广开展。

体验式教学在技工院校应用的前景展望

除了体验式班会外, 笔者还召开过3次体验式班干部会, 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团干部的培养, 均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除了开展班会课以外,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途径, 体验式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德育领域, 可以应用在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养等方面;在常规教学领域, 教师可以学习体验式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 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 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日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验式教学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3.

[2]郭佳, 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篇4:体验式教学中的问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与问题设计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或机会,使教学内容得以还原或再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该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是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领悟和体会。由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可以得知,体验式教学重视活动体验,活动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体验、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达到改变认知、领悟成长的目的。

在体验式课堂中,体验虽然很重要,但是升华体验,化感受为认知与行为的改变才是体验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升华的关键,便是体验活动之后的分享,而这里的分享,笔者将其定义为学生对于体验的思考的交流,是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一種经验交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除了自我了解,还需要通过同伴之间的彼此模仿学习、分享和回馈。体验活动后的分享能让青少年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他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共鸣与自我成长的契机。分享主要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安排并设计问题来引发。问题来源于体验,同时又可以让体验得到升华。因此,体验式活动后的问题设计,既反映了活动设计者对于活动设置目的的表达,同时还体现了活动设计者对于体验式教学中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下面,笔者通过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体验式教学中分享环节的问题设计。

二、问题的设计

在体验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收者,而是引导者与主动学习者。因此,教师在面对体验活动之后的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直白或者直接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需要根据主题互动和学生的体验一步步铺设,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达到认知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笔者认为,体验活动后的问题设计,可以分“顺、透、化”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顺

顺着活动进行问题设计,着重关注学生对于体验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参与过体验式活动的人,一定有一种很深刻的体验,那就是活动结束后,特别希望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有趣、难过、开心等各种让自己有强烈情绪的事情。这时的交流多数是比较浅层的,集中于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看到的行为、自己的表现和情绪等。因此,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必须给予参与者或者观察者一个发表内心体验和寻求同盟与共鸣的机会。有了第一阶段的分享,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同盟,参与者就能更好地打开心扉,放下内心防御,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分享。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唠叨的父母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唠叨妈妈不能理解女儿夜归的情景体验,部分同学参与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其他同学观察。在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时,首先让参与者分享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自己的做法与心情,然后再让旁观者分享令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这样一个浅层的分享,顺应了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打开了话题,让学生从活动做法与情绪体验开始分享,逐步深入进入下一个阶段——“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透

透过活动发现自身优势和自身可发展之处。通过上一阶段的分享,引导学生由外向内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第一阶段的焦点在于“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那么第二阶段的焦点则需透过参与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指导自我认识。以一个如何面对、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为例,在这个活动中,两名参与者要在绑着脚的情况下,分别在黑板的两端完成一幅教师指定的画,画得漂亮的为赢。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第一阶段的分享后,这一阶段的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作为参与者,你认为自己为赢得比赛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2)作为参与者,请想一想,假设活动重来一次,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3)作为旁观者,你看到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为什么?(4)作为旁观者,如果由你来挑战任务,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去反思自己的优势,反思自己对于竞争与合作的认识。透过活动的初步分享来更深层次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可以做出的改变和成长。因为第二阶段已经把第一阶段的浅层分享带入了更深刻的自我反思,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反思融入现实生活。

(三)化

化感想为行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任何体验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能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改善参与者学习与生活的身心环境。因此,最后一阶段是整个分享的升华,也是分享的重点,前面两个阶段的分享都是为最后一个阶段做铺垫。仍然以如何面对、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主题活动——竞争与合作为例,在这个阶段,分享的目的在于引导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分享来指导现实中的行为。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问所有人,通过刚才的体验以及分享,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面对竞争与合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2)说一说你的态度对于你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堂课之后,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做得好的方面有哪些?如果现在让你来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得出,第三阶段的问题分享,更适合小组讨论,小组总结,再进行全班或者大组别的分享,这样有利于一些值得学习的做法、想法、反思得到分享、交流,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分享中得到认可与进步。

三、总结

问题的设置只是好的分享的一个前提,教师对安排好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以及对于学生分享的回应同样影响着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考验着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分享的问题并不是写在纸上来让学生看,而是通过教师来提问。因此,教师不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也由此可以得出,问题设置的阶段性是不变的,但问题的提出却可以根据教师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而改变,以更贴合学生的实际。

体验式教学,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力、引导分享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主体目标的把控能力。在这些能力上,笔者也仅是一个成长中的体验者,要本着一颗积极、投入的心,方能与引导的对象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中山,528463)

篇5:体验式教学中的问——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摘要: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对于设计思想的展现,设计方案的实施以及设计要素的分析总结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将设计表现技法的课堂教学与设计理论知识的教授紧密结合,同时又与企业真正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使教学和实践两者能更紧密的结合,本文认为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平面设计 体验式 嘉兴文化 问题解决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以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来表现设计创意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计算机技术表现的专业性和良好可控性有利于他们真实、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软件的应用,平面设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教授,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展示个^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使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独特的美感。这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就需要引入体验式教学,全开放式的实践,让学生取材于生活和实践,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软件来创意地设计他们的作品,赋予作品独有的个性。嘉兴地处江南水乡,拥有深厚的江南水乡文化;同时又是党的诞生地,具有独特的红船文化。本文主要探讨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发掘嘉兴文化,以特色嘉兴旅游地图和嘉兴旅游文化名片的制作为设计的任务,学习使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同时也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学习,来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作品,做出有特色的嘉兴旅游地图和嘉兴文化名片推广嘉兴文化。

一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三本类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的学生会应用计算机网络,浏览计算机网页,使用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也有一部分同学还会使用AuTOcAD等相对较复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然而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基本的应用都不是很熟练,对学习相应的应用型软件缺乏动力和热情。因此,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制约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学会一个软件的使用。不是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软件某些使用方法,应用于设计中就可以了。而目前的教学中确实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照本宣科的讲得多,学生被动吸收的多,自主学习的少。基本状况是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训练和完成相应的作业,以达到会使用平面设计软件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简单、机械化和枯燥乏味,缺少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主动性。

二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等教育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学会相应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也是广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由于我国的学生大多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对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不适应。因此,如何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解放出来,如何让他们从习惯被动获取知识到主动学习掌握,怎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创造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和创新的动力是本门课程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调动起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不仅仅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完成相关作业,更多的是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创造性的学习。

(二)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程教学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培养学生的目标所编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的内容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案例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两点。教师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各个章节的讲解顺序,和不同内容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设计,引入体验式教学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老师教、学生学习的简单模式。我们使用的比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真正实行的时候也仅仅是让学生做一些例子分析研究,没有真正地和我们实际的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仅限于书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深刻体会和发掘知识的机会和能力。而课程知识很难满足职业需求和个人发展。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转换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真正做到如下几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促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为此,我们引入体验式教学,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创造性,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发散思维。

体验式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界就明确提出“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体验式教学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体验式教学思想。体验式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教学正是基于上述的系列理论,主张学生在平面设计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能感知快乐,得出认识,参与协作,进行创新,始终在积极主动的情绪支配下学得知识并能将其延伸拓展,进而升华。

三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教与学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也正是体验式学习。

Kolb(1984)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模型。该模式具体包含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

具体体验环节:作为体验式模式的第一步,学生需要进行具体的实际体验。

观察反思环节:学生对前一步进行反思,推理和修正。

抽象概括环节:学生对所体验的内容经过反思后进行概括总结。

创意升华环节:在最后一步中,学生需要主动对前三步进行检验,在实践中去验证,并创造性的对设计进行升华。

根据Kolb模式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循环步骤是一个螺旋式升华的过程。Kolb模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样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中也可以应用这一模式。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认为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同样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在课外体验情景的设计:

该环节主要是学生结合嘉兴当地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来制作嘉兴旅游地图、嘉兴旅游文化名片。取材于生活实际,既能展示当地独特的文化,又能赋予设计作品文化的内涵,这个是本课程体验式教学的重点。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到生活中发现嘉兴文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嘉兴文化。嘉兴有南湖、月河、梅垮街、桐乡乌镇、嘉善西塘、海宁钱塘江潮等著名旅游文化景点,让学生课外亲自拍摄各景点照片,练习摄影技术,同时获取课程第一手资料。嘉兴是著名的江南文化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嘉兴文化主要包含江南水乡文化和革命红船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江南的烟雨,水乡的风韵,斑驳的墙粉,迷醉在那柔美的灯光中;小桥流水边,雨中水阁里邂逅如花少女,那挽着竹篮的姑娘是古镇的风景,是每个游人的梦。嘉兴红船文化:嘉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嘉兴本地文化,以自己的角度去感知和选取设计的素材。

(二)在课堂上体验相关情景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所选取的素材,师生一起观看,共同体验不同角度发觉的文化特色。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探讨各自发掘嘉兴文化的角度。选取最能代表嘉兴文化特色的素材和最能体现学生独特视角的素材。

(三)在课堂上构建相关知识

针对课堂上相互体验学习的素材,有必要构建学生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知识,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素材,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学习习近平面设计中Photoshop、Al等相关软件修改和完善这些素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软件剪切和修改学生拍摄的嘉兴文化照片,在实践中练习软件应用技术。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的想象。例如,如何更好的展示素材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这种效果如何在电脑中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将平面设计的有关知识,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引导学生去修正不同模式下的图像效果图片。从而获得效果较好的图片效果,运用软件进行图文排版,完成嘉兴文化名片的创意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在课后进行创造性设计

在最后课后创造性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掘嘉兴文化的内涵,应用所学的计算机平面设计知识,整体上对素材进行修正,节选嘉兴文化节点,设计嘉兴旅游地图,制作嘉兴文化特色的旅游名片,使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并转化为旅游文化创意小产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同时,创造性的赋予了设计内涵,将设计产品转化为商品,极大的推动了嘉兴文化的推广。

四 结论

篇6: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转变

大港第四小学 黄绍芬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去感受知识,去探索知识,去应用知识,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的亲历性,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的主人。

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在体验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帮助,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体验式教学强调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教授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传授。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式和体验式的学习,看学生学没学会,以及怎样学的。教师究竟怎样帮助为好,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老师应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设置台阶,让学生自然习得,而非简单地包办代替,对一个话题的正、反讨论,着意地引导学生观察双方的辩论依据,指导学生积累阐述自己观点和结论的方法。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应该因师制宜、因生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适度推进。

首先,教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并根据教材内容,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确定一个能够统领本节内容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预设其他环节,因此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会做的不教,学生不会做的让学生先尝试后点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感受的机会与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哪怕是错误的体验,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不要仓促地下结论“对”或“错”。学生所需要的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介入“参与—体验—内化—外显”这个过程中来。因为体验并不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体验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为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种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教学效益更是鲜明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及课余时间能坐着、站着、看着、读着、说着、问着、想着、做着,没有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学探究和生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好滋味。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在学习中快乐。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体验式教学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悄然改变。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寻找规律,并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论证。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被调动起来,学生们都能为自己猜想的结论寻找证据,体验结论形成的重要过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会怎样变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它们的商又会怎样变化?” 问题抛出后,孩子们纷纷进行猜想,都想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课堂十分有序而又活跃。经过努力孩子们自己得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的结论。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相信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是不会轻易忘掉的。

通过几年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合作。而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引导者、辅导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思考

带着问题思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向下的自主探究。充分的自主学习是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对自主度的把握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师善于抓住一节课、一个环节的认知目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设计出统领性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序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自主研究活动。使学生都能用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学习新知。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用分割或添补的方法,将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边形,转化为简单图形再进行计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将自己手中的多边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有的学生很快计算出了多边性的面积。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定位为:“什么叫多边形?上”,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多边形开展自主观察、分析、交流,通过动手交流理解多边形的含义。学生们在掌握了复杂多变性与简单图形的关系后,多变性面积的计算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自然生成了分割(或添补)的解题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数学思想,突出问题引领下的自我感受,有效的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实践证明:以问题为引领并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更突出探究的目标,追求体验的有效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深度解读问题,自由地开展独立的身心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有结果的发现过程。

以问题为引领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情境创设”,情景创设不能被简单的仅定位于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社会环境,我们要简化情境创设,着重思想的渗透,为学生的自我感受提供必要的学科思想的启示,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成。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思想去交流

带着思想交流,就是学生能够形成、说出自己的感受,倾听、辨析他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交流,或在交流中不主动、有效表达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对认知对象生成自己的看法,而更根源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否生成了自己的思想是体验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带着思想交流,要求教师要善于在组织的有序中求得有效,引导学生充分有条理的表达,仔细安静地倾听,积极主动地辨析,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灵动、高效的目标。本文仍以多边形面积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过早地让学生研究解题方法,而用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体验多边形的意义,让学生对多边形形成深刻、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多边形的计算方法展开了讨论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汇报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并且表述的语言也特别清晰、有条理。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前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体验,从而生成了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这种交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乐于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生成自己对知识的情感、体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写出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路,使体验具有了很强的实效性。

带着思想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敏锐的思维品质,健康的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教学参与、指导、组织者的中心作用,在集体交流中关注分层教学,在突出双基中,兼顾方法、经验、情感等多维目标的达成,在着重过程体验中追求教学的高效率。

让学生带着思想去交流,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多交流的前提,教师的参与、组织、指导是交流的辅助,有效有序的过程组织是交流的关键,实现个人认知的完善与提升是交流的目标。

3、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带着问题去反思

带着问题反思就是让学生在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获取,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有效地体验应指向于会学和乐学,是解决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的重要策略。在多边形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对多边形含义、解题方法的充分的自我体验与互动交流后,学生虽然对解题方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都有了深刻的体悟,但这种体悟对于相当一些学生只是隐隐的感受,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展开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解题方法、转化思想、研究问题的策略认识更深刻了,有效实现了由知识向方法、经验、思想的转化,使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中的反思不同于以往的课后小结,它是学生自主或由教师点拨下对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学习目标的提升,意在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在头脑中进行思想性提升和结构化处理。

反馈提升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中所隐含的认知目标,并将这些隐性目标有机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以有效地体验建构智慧型课堂。

上一篇:转发市教育局《转发关于2012年开展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下一篇:乡镇小学招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