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古诗

2024-05-05

田园乐古诗(精选8篇)

篇1:田园乐古诗

田园乐七首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白话译文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创作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组诗就是作于王维退居蓝田辋川别业时期,故又称“辋川六言”。

整体赏析

这组诗共七首,各首独立成章,联缀起来又是一个整体,都是描写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辋川田园生活与自然景致,深婉委曲地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组诗写辋川山居的景致,重点不在外观景物的描写,而是着眼于体现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蕴,这恰恰是王维山水诗最显著的特点。因为写山、写水,其意当不在山水,而在于借山水抒怀明志。当代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指出,从王维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与“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这几句作品中,“便好似找到了开发王维诗的钥匙了,这钥匙就是个‘静’字。……唯其他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

王维诗歌美学的核心就是一个“静”字,而这组诗表现的也正是这个“静”字。他的静境,并非是一味能写环境的静谧,而重点在于抒写心境的宁静。这种心境的闲静,非思想修养达到极致而不可为的。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认为只有参透王维的六言诗,“乃真知摩诘者”,所指当是这种安闲淡定的禅心。在《田园乐》组诗中,尽管大多写得寂静清幽,描写的环境是一种冷色,表现的心境是一种空寂。但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美的,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无一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因此,王维对“静”境的向往,是与他个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秉性分不开的。

篇2:田园乐古诗

田园乐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六言绝句

作者: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

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诗文解释】

红红的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萦绕在早晨的烟雾之中。

昨夜被雨水打落下来的满地花瓣,家童还没有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词语解释】

1.宿雨:昨夜下的雨。

2.朝:早晨。

3.未:没有。

4.山客:隐居山庄的人。

5.犹眠:还在睡觉。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表达了王维悠闲的心情。 诗中的描写绘形绘色,由景生情,诗中有画。“桃红”、“柳绿”、“花落”、“莺啼”,王维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描画出一幅柳暗花明、清新幽寂的春之图。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其他几首赏析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官府鸣珂有底,崆峒(kōngtóng)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jù)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篇3:田园乐古诗

一、充分利用感官欣赏文中的自然之美。

在所有的山水田园类的诗歌与散文中, 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再现自然界的美景, 所以在感悟文章时也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用发现美的眼睛寻找文中的田园之乐。比如在教学田园诗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肥。青箬笠, 绿蓑衣……”时, 诗中那青翠如黛的西塞山, 轻盈飞翔的白鹭, 粉红娇艳的桃花, 清波漾漾的流水, 再加上那似乎古朴凝重的箬笠、蓑衣, 构成了一副色彩和谐, 建构合理的田园美景。教师应让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在我们想象的视觉中, 展现它如摄影师一般所捕捉的最美妙的镜头, 欣赏那美妙如画的意境与描摹精彩的语句。再比如教学田园散文《麦哨》时, 我们可以用视觉捕捉色彩之美, 其中“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美感, 我们同样可以从视觉的角度上去欣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的田园美景。

用充满灵性的耳朵捕捉文中美妙的声音。比如在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哞哞地咩咩的叫声。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 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不时向回村的人打听孙儿是否就回来。……种种声响构成了一曲和谐、温馨的萨克斯演奏曲《回家》, 让我们品味到诗人自然捕捉音响的高明之处。

用敏锐的嗅觉感知文中透出的浓浓气息。比如有“桂子花开, 十里飘香”的浓郁花香, 有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原野气息, 有弥漫着幸福安详的炊烟饭香……这些都在我们敏锐的嗅觉下深深地体味, 久久地回想。一如沈从文《边城》的田园描写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文中的生活之美。

在我们的课文学习中, 很多田园类的诗歌散文都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乡下人家》就是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 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其中“雨后春笋图”“鸭子戏水图”“门前晚餐图”都富有我们江南农村特有的风味, 学生有很多亲身体验, 甚至还有比作者了解得更有特色。如“门前晚餐图”, 学生会讲到当乡下人家吃完晚饭后, 还会在树下天南地北地讲些奇闻轶事, 直到人人都倦了才拍打着蒲扇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 如此种种丰富的乡土气息田园之乐。在比如《麦哨》中“剥开叶片, 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 把茎放进嘴里嚼嚼, 吮吮, 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儿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种尝试野果的滋味, 学生也有一些亲身的体验, 教者充分调动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悟, 再与文章的描述语言进行对比, 更能突出对语言美的领悟。再比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 我们会想到自家的小小菜园以及自我与众不同的感悟, 老师与学生一起谈谈对于自家小菜园的体验, 回味那种偷着乐的时光, 那种甜蜜温馨与和谐共鸣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及无尽的遐想。

三、深入意境感悟文中的造境之美。

田园诗歌散文中, 诗人所见无异于常人, 即平淡无奇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 而诗人却是以此为审美对象加以歌唱的。自然风物天造地设, 田园生活由来已久, 在诗人笔下产生了一种情浓而淡远的韵致。田园诗中对自然风光, 风物人情, 读书会友, 欢聚谈心, 甚至躬耕之苦的描述都是自然的。这样, 自然便成了田园诗的风格。而这种尽抒自然的田园诗, 也因诗人“性本自然, 非矫伪”地抒写胸臆而具有了那种真淳的韵味。自然、真淳作为田园诗的品格不是直白地显露出来, 而也恰恰是诗人通过其风格别具的语言来体现和深化的。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的《祖父的园子》中有这么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这里充分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与随意的氛围, 我们在学习此文时从它所营建的美妙意境入手, 就可以充分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以及作者的匠心独具。

再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使我们真切感觉到的是诗人劳动的艰苦情景, 是诗人到南山豆地里锄草, 晨出夜归, 披星戴月, 劳动地点之远, 时间之长的生动记述。“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形象极了, 真实极了, 是诗人收工太晚了, 路旁的草木都已结了夜露, 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陶渊明月光下披草归来的蹒跚步履。这哪里不是劳动的艰辛?

篇4:退休老人美国享“田园乐”

在十几年前阳光杂志上,每期都有一篇培植花草树木的文章,那是添宝花苑的主人黄永德教授的大作,他是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高材生,他教你如何种玫瑰、果树,如何施肥、接枝……,原来花苑就在天普公园对面,我每天早上都要去那儿做早操,顺道到他的花苑转一圈,我想拜他为师,跟他做义工,可惜他不要,真所谓“有眼不识泰山”,堂堂院辖市的教育局长,想当门徒,却不得其门而入,悲哀!

最初我花50元买三株近一人高的桃树、杏树和李树,一年后分别结果,不出十年又先后离我而去,我也不知原因。另从朋友家要来一株枇杷苗,如今,一棵树上结了六七百个枇杷,又大又甜,有一天有位仁兄西服革履在偷摘,我敲敲书房玻璃窗,他不好意思向我鞠躬离去。

记不清何时,朋友送来番薯藤及佛手瓜苗,我分别种下,如今,后院随处可见,我们常不买菜,山芋叶、佛手瓜藤加点大蒜,清炒是最好素菜,我们将吃剩的瓜皮、瓜子倒在番薯地内,不知何时,冒出十几株瓜苗,我分种在后院各空地上,如今结了十几个大瓜,最大一个有22磅。后院不知何时冒出若干小西红柿苗,结了几十粒小西红柿,每天都有十多粒可吃。

躲在一排桃树后面有几株苋菜,近一人高,除了叶子以外,杆子又粗又老,不能吃。

上月又去添宝找黄教授买了三株冬瓜苗,他只收我一块五,等于送我,四周下来,如今存活一株,去年我有九个大冬瓜的成绩,从幼苗到结果仅三个月,眼看着一天天长大,也享受这份乐趣,冬瓜能存放,放在车库,半年不坏。

如今,除枇杷在采收外,橘子及橙子也已成熟,后院门口辟了一座玫瑰园,种了30株玫瑰,如今盛开,有上百朵的花,另有茶花、天堂鸟、海芋、昙花、太阳花……

篇5:田园乐古诗带拼音王维

作者:王维【wáng wéi】

桃红复含宿雨,【táo hóng fù hán xiǔ yǔ 】

柳绿更带朝烟.【liǔ lǜ gèng dài cháo yān】

花落家童未扫,【huā luò jiā tóng wèi sǎo 】

莺啼山客犹眠.【yīng tí shān kè yóu mián 】

注释

1、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组成的组诗,表现了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做“辋川六言”。

2、宿雨:昨夜下的雨。

3、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赏析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够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莺啼等景物,和谐而富有诗意。诗歌题目中的“犹眠”一字最能够表现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

1.古诗《元日》带拼音

2.海棠苏轼古诗带拼音

3.江雪古诗带拼音版本

4.清明杜牧古诗带拼音版

5.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6.古诗相思王维

7.王维送别古诗

8.王维中秋古诗

9.江上渔者古诗原文带拼音

篇6:田园乐古诗

田园乐七首(一

作者:王维朝代:唐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篇7:读田园乐有感

当涂县围屏中心学校五(1)班周荣芳

这个学期我读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书中有许多唐诗宋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田园乐》这首诗。

这首诗描写了鸟语花香的春天早晨的画面,可以说是一幅“山客春睡图”。桃含宿雨,柳带朝烟,多么明丽的春晨啊!

《田园乐》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诗的大意是:桃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清晨的烟雾之中。被雨打下来的花瓣落在院子里,家童还未大嫂,“我”还在睡觉……看完全诗,我想到了生活中一个情景:在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妈妈叫我去自家的菜园摘小葱回来炒鸡蛋。那时我看到我家菜园附近的桃花花瓣上正含着昨夜的露珠,小鸟在桃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寻找一个新的家。那时我也闻到了菜地里花草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从远处看,被烟雾笼罩的家乡一片白色,等到雾散以后,我的家乡更是山清水秀,艳丽多姿……回顾头来,我看到了现在的家乡正在规划建设,我们洞阳安置小区也盖起了一座座高楼,小区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景色宜人。

读完《田园乐》(其六)这首诗,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如此美丽的景色也只有在农村随处可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动人。也希望当地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并建设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乡村。

地址:当涂县围屏中心学校邮政编码:243111电话:0555-6870231

简评:写读后感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小读者侧重回忆并介绍了可爱的家乡,感情真挚,内容紧贴现实生活。读后感最后向社会提出了希望,读了令人回味无穷。

王宁华

篇8:古诗词教学“乐”逍遥

“寓教于乐”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事实上, 却是我们一线教师踏上教坛以来, 一直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因为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 流传下来的, 能够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可谓字字珠玑。但却又因为它在时间上离学生比较遥远, 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常常对它敬而远之。于是时常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近它, 理解它, 欣赏它, 最终喜爱上它, 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乐”逍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并不多, 如果仅靠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爱上它显然有些困难。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不仅仅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同时也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 并针对老师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外必须有一定的积累。

一、积累诗词, 激发兴趣。

利用晨读课,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推荐给全班同学,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一开始的时候, 同学们推荐的古诗词可能会比较简单, 或许是大家都学过的, 那么可让其他同学一起参加, 谈谈自己读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的同学与推荐者深有同感, 产生共鸣;有的会提出小异, 相互补充;也会有大相径庭, 见解独到的。然后引导同学们去朗读原诗句, 体会此诗词所表达的诗情、诗境, 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

这一环节, 教师应注意少肯定或否定某个学生的看法, 以参与者的身份, 发表自己的见解。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 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 因时因人而有歧异。现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 即承认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因此尊重学生对诗歌的初读理解和感受, 才能使学生对诵读和积累诗词产生兴趣, 而这种兴趣恰恰是让学生持续这一行为的动力。教师还应注意此时千万不要与他们讲解有关诗歌的意象、语言、意境等知识。因为任何事情,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的变化。此阶段与学生讲解诗词的这类知识, 只会让学生对诗词产生畏惧心理, 从而情感上疏离甚至排斥积累诗词, 那就使这一环节失去了激发兴趣的作用, 背道而驰了。

慢慢地, 学生所熟悉的古诗词推荐完了, 就建议他们推荐课外的, 自己能看懂的给同学们。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经过“温故”确实能达到“知新”的效果, 学生能通过对原有掌握的知识的重组, 适当借鉴一些资料, 描述出自己所推荐古诗词的大致意思。

如此做法, 保留了学生的审美个性, 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为顺利学习课内的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二、教给方法, 乐于探究。

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 我们要相信, 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 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积累理解古诗, 特别是短小简单的叙事诗。如《赤壁》一诗的教学就充分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

《赤壁》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因为有了一年的晨读课古诗的积累, 可先问学生怎样学懂一首古诗?他们结合自己的积累和阅读经验, 基本能明确诸如“要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 才能看懂整首诗的意思”, “要多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要把握作者的情感”等。此时教师可补充学生没说到的解读诗词的其他方法, 比如诗词的解读还要了解作者创作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可搜集作者的生平、个性资料及同一时期的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关注和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接下去的时间, 就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一起查资料, 一起讨论, 有的组实在弄不懂的又想要解决, 就会举手请老师帮忙。老师也不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答案, 可说“我也不是很清楚, 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然后就同他们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 读通了一个诗句, 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求的吗?当然学生们翻译过来的古诗词肯定没有教参上的那么文采飞扬, 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 令他们兴奋。理解了诗意, 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

学生读完古诗后, 信心十足。教师可趁机布置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预习作业, 要他们课下自己研究研究这几首古诗词, 看能不能征服它们。相信学生的“能”字会喊得振聋发聩。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 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炼诗词学习的方法, 并适时加以补充;在探究过程中, 又能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探究取得成果后, 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 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树立自解古诗词的信心, 形成自解古诗词的能力, 培养自解古诗词的兴趣, 为学生终身热爱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无定法, 富有情趣。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捕捉时机, 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 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古代诗歌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其一, 用肢体语言悟出诗意。抒情诗中如何体会诗人情感?可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表演。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要有可配的动作, 可仿的语言, 可演的神情, 教师都不要放过。因为这些外在的言行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通过表演,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谭轶斌老师说过古文教学要“有趣”、“有味”、“有情”。古诗词的教学也应把“有趣”放在首位。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如《行路难》中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来表演“拔剑四顾”的动作和神态, 以表现诗人“茫然”的心情。

其二, 用音乐吟诗词。古诗词是经典, 有特定的创作背景, 特定的含义, 古诗讲究音韵平仄, 像音乐一样给人美感。在学生吟诵古诗时, 配上相应的古典乐曲会增添古诗的美感。也可以唱原诗词来带动读、背。如《武陵春》《一剪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除此之外, 鼓励学生根据古诗的情感基调自己给古诗谱曲。学生可运用平时熟知的音乐曲目进行改编。比如:学了《天净沙·秋思》之后, 可鼓励学生用音乐吟唱, 学过钢琴的同学还可用《秋日私语》的曲谱进行演唱。

其三、用课本剧演绎古诗。叙事诗有的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的记载着一个难忘的场面, 有的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单纯地讲解,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记住。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改编, 对古诗词情节进行想象拓展, 尽可能让每一个细节都贴近生活, 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可以是一句话, 比如:2011年区优质课评比过程中东海实验学校的丁老师教《相见欢》, 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从诗中想象词人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的样子吗?写一写他上楼时的脚步声、神态等。也可以是一篇小文, 如: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短剧。

其四, 以谜促教。谜语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其短小有趣轻松自然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 就从小伙伴口中学到了猜谜。比如2011年区优质课评比中某位老师以“无名小卒喝老酒, 酒力不支依酒缸”为谜面, 让同学们猜字谜, 导入诗歌《清平乐·村居》的教学, 一个“醉”字不仅起了导入诗歌教学作用, 同时也抓住本诗的情感着力点。这样不仅使学习气氛热烈, 还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五、用简笔画再现诗景。诗人的创作是触景生情, 缘情成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悟诗情画意, 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给古诗词配画。比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时, 借助简笔画描绘出“小儿卧剥莲蓬”的“卧”的姿态,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学生很快进入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常言“诗如画”, 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 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常让学生画画, 让他们根据理解, 发挥想象, 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学生们会异常地兴奋, 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学《使至塞上》一诗时, 学生用黄粉笔画下了茫无边际的沙漠, 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即将西下的落日, 用白粉笔画一缕烽烟……通过画画, 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 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图画进行背诵, 并且效果奇好, 真是一举两得。

我深知“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至高的教学境界, 说来容易, 做起来很难。但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 如果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让教师教得逍遥, 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上一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下一篇:宝宝睡前故事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