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情》

2024-05-14

《田园诗情》(共9篇)

篇1:《田园诗情》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美,在一种意境美,在一种诗情画意。

田园生活的宁静悠闲,是本篇课文的基调,“真正的荷兰”是我这节课的主线。我抓住课文“意象”的点——短语,如“抓住事物色彩的词语”,“抓住事物样子的词语”等,牵动全文,引领学生去体会整篇文章所营造的意境,进而领悟作者的情感。

理解与运用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用入情入境的语言引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由于课文比较长,而每一部分的语言都比较美,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是牧场的代表景观。对于其它的自然段,我采取让学生通过轻轻读,边读边看,看自己能看到什么的方法,让牧场的夜景在他们的脑海中时时浮现。

然后,以第六自然段为切入点,让学生再一次深深地明白:“说荷兰是花之国,是因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荷兰就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这样,就让学生从微观世界中走了出来,重新整体认识了荷兰的田园风光。

在整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着用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把语言的形象性映在自己的大脑中,让他们能透过文字,感触到田园诗情画意。对于重点的语句,像“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沉睡的牲畜,只有

远处的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句话,我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让这些语言形象,能深深地记忆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如什么样的绿草,什么样的牲畜,什么的夜晚等,让学生能深深地记在脑中,形成很好的语言积累。

总之,我侧重与引导学生突破词意的理解,再到整个篇章意境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表达的奥秘——不同的文章为什么读起来会感觉不同呢?每个词语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呢?原来都是文章的语言环境不同啊!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表达写作,没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篇2:《田园诗情》

《田园诗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良好。尤其是对“极目远眺”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问同学们“极目远眺”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迅速作出了回应“向远处看”。我接着问:“远眺”是向远处看,“极目”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来了。有的同学反应很快,马上拿出词典查阅,但很可惜,词典中并无“极目”的意思。我接着说:“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示呢?”有的同学迅速举起了双手。我把他请到了台上。我先让他表演“远眺”,他做了个向远处看的动作。我接着说“极目远眺”,他的动作和刚才的动作并无多大区别。我有些想放弃,想亲自示范。但又一想,这样哪有学生亲自体验来得深刻。于是,我又说了一遍“极目远眺”,这次我说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极目”上,他似乎受到了启发,眼睛开始睁大,用力向远处看。我又连续说了几遍,他做的越来越好,同学们也从他的表演中理解了”极目远眺”的意思,即”睁大眼睛用力往远处看”。紧接着理解“极目远眺”说明草原之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件事可以说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充分信任学生,收起我们的手,放宽我们的心,别再包办代替了。

篇3: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说课稿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所以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突破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语言的生动感知,语言积累。

4.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是,对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的理解。重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教学:景物的色彩之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宁静的夜晚之美,最后提炼升华理解“真正”二字。

三、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过本单元的写景文章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

1.采用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

2.情景教学法:我利用学生来荷兰玩的美丽的乡村景色的图片,多媒体,描述语言的方法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优美的段落,背诵一个或两个优美的句子。

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法。第一,初步体会语言生动的作品,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让学生阅读、规划、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从纵横两条线入手,纵线是对课文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整体的感知,横线是从具体文本中感受真正荷兰之美。

(一)视频激趣

本单元全是写景的文章,但“景有不同”,《泉城》《九寨沟》是孩子们身边的美景,而荷兰离他们太遥远了,一点儿概念都没有,怎么让他们走进文本,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最直观的情景教学,最吸引孩子的是美丽的画面。学生欣赏多媒体显示屏幕:在运河里,屏幕上的草原、郁金香、奶牛、马,所有在清远悠闲的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能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想象文字描述的乐趣和田园风光。

(二)整体感知

说明:免费自习静静地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的印象,它可以用什么画将它们画出来,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生字词的教学没有单独出示,完全融入课文中,比如学生读到牧场之国时,我出示这些牛马羊都是“牲畜”,当读到夜晚人们挤奶时,出示“汽笛”,这样不着痕迹地进行生字词的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整理,准备集体交流。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提炼文章的中心句

课文中哪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家的体会?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引出全文描述的重点“水、花、牧场”,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组织下面的阅读教学。

(四)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无处不在的美,这也是隐藏在课堂上的一条横线。

【设计意图】结合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男孩子读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体会荷兰的景美。

美: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之美(以读促悟)。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就是美,马儿的剽悍强壮的动态美,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色彩美,宁静夜晚的动态美。有动态、有静态,孩子的喜好不同,感兴趣的地方也会不同,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部分熟读成诵,形成积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作品的优美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是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本环节的设计是品读语句,加强积累,让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升华,小练笔

理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说一说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在这里让学生换位思考,可以是记者,可以是导游,甚至可以是老师……顾全不同层次的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内一人记录,一人发言,集思广益,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用三幅图片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人的形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了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五、设计反思

篇4:《田园诗情》文本解读

一、 诗情,源于美景

文章中,作者并没有集中笔墨,特意描摹田园的自然风光,而是将这些美景藏在对奶牛、骏马等牲畜的描写之中。如,“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碧绿色的低地”“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这样优美的短语俯拾皆是。

品味田园诗情,第一个层次便应该是对这些美景的欣赏,这正符合我们欣赏风景的习惯。来到一处,最先吸引我们,必定是这些外在的、易于感知的事物。让学生遵循这样的客观认知规律,找出这些优美的短语,美美地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景,读出诗情。

二、 诗情,源于自由

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描写了牧场上的各类牲畜,有奶牛、骏马、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等,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份源于自由的诗情。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牛犊像孩子,老牛似家长,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家给人的感受总是温馨而舒适的,和家人在一起一定是轻松、自在的,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就多了一份温情,多了一份愉悦。甚至,我们还可以尽情想象:还有的牛在做什么?将画面进一步充实,使这份闲适的自由更浓郁一些。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初读这句话,总被“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随风飞扬”这三个词打动。因为它们不仅写出了骏马的形,更表现出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神”,而这“神”的外在表现便是“自由驰骋”。文本虽是概括描写,但在阅读的再创作中,我们却仿佛看见:无论是水洼,还是山坡,或是丛林,骏马都可以风一般刮过,想到哪里,便跑到哪里,这份自由,便是无拘无束地奔跑。

此外,如“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等短语,也都写出了牧场上牲畜们安闲的状态。而无论是闲适,还是自由驰骋,它们共同的生存状态便是自由。而自由不正是诗一样美好的东西吗?

三、 诗情,源于宁静

作者一直在用舒缓的笔调描写着、叙述着,处处透出一份宁静,尤其表现在“傍晚挤奶图”中:“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段文字紧扣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阅读中,我们可以从“严肃沉默”“一片寂静”“都不叫喊吆喝”“没有响声”“默默无言”等词直接感受到作者对这份宁静的渲染。请学生轻轻地、柔柔地读出这份宁静,是解读本段的不二法门。

此处的宁静,并非死一般的沉寂。“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非但没有打破这和谐的画面,却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般,衬托出田园的宁静中又不失盎然生机。萦绕于牧场上的这份宁静,是构成田园诗情的重要因素。

四、 诗情,源于幸福

田园诗情,源于外在优美的风景,也源于牧场上牲畜们表现出的自由自在,还在于那份看不见、摸不着,却萦绕四周的宁静。读到此处,我们对田园诗情的品悟,从外在可感的层面逐步深入到内心感悟的境界。

诗情,往往是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因为心有所动,故情动而辞发。读《田园诗情》,似乎很少能读到人的活动,然而,细一推敲,我们又发现人无处不在。

直接描写人活动的句子,文中仅有一处“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个片段,学生很容易看到。还有些语句,学生稍一思考,也能“看到”,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从这些文字的后面,读者能看到人在无微不至地照料奶牛,也能看到人们在繁忙地运输着一罐罐牛奶。再深入一步,甚至从“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成群的骏马”“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中,我们也可以想见,为了饲养这些牲畜,人们付出了怎样辛勤的劳动。

田园的主人是谁?毫无疑问,是人,只是人将自己隐藏在了幕后。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牛羊成群的田园里,人们是忙碌的,无疑更是幸福的。幸福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种幸福感,更使田园之上,诗情浓郁。

细读这篇文章,至此,我们从“美景、自由、宁静、幸福”四个不同层次欣赏了荷兰田园上浓郁的诗情。

篇5:17、田园诗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②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方法:①朗读法

②讲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者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对荷兰人

和谐宁静的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①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形、音、意三方面进行辨析。

②学习“仿佛”“表示”“偶尔”的用法,能够仿照

课文及词语中的例句造出正确的句子。

三、教学课时:本课分为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教学重难点:能够从形、音、意三方面进行辨析。

3、导入新课: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我来听写一下上节课的生字,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4、板书课题,讲解生字。

17、田园诗情

5、领读课文,提出生字。毡 犊 眺 嵌 垠 肃 铛 蹄 籁 zhān dú tiào qiàn yín sù dānɡ tí lài

毛 牛 目 山 土 肃 钅 足 竹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独体结构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毛毡 牛犊 远眺 镶嵌 无垠 严肃 铃铛 马蹄 万籁俱寂

6、词语解释:

毛毡:用兽毛压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垫衬材料。反刍:牛等动物把食物粗粗吃下后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再咽下去。仪态:多指好的外表姿态。极目:用尽目力。远眺:远望。

镶嵌:指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使其更好看。剽悍:敏捷而勇猛。无垠:无边无际。

万籁俱寂:各种声音都沉寂下来了,形容周围非常寂静。

7、词语例解:

之——他是我们之中个子最高的。之——我们之中有五位是班干部。之——天空和草原之间出现了一道彩虹。好似——彩虹好似一座七彩桥。好似——她的脸红的好似苹果。

好似——天上的星星好似孩子们的眼睛。一切——在父母眼中孩子是一切。一切——她把一切都给了我。一切——这一切后果都由你来承担。

8、小结:通过本课时讲解,发现同学们速记能力比较好,但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说明在讲解过程中不到位,今后要改进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荷兰人和谐宁静的生活的赞美。

3、导入新课:同学们大都来自牧区,有自家的牧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好的,我来找几位同学分别说说。

自由发言......4、板书课题,讲解课文。

17、田园诗情

作者简介:卡·恰彼克,捷克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战鲵鱼》剧本《白色病》《母亲》等。本文从三个部分来讲述: 第一部分(1):开篇就点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重在介绍这个美丽的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2—3):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骏马的自由奔驰和绵羊的悠然自得,及这天堂般绿色低地上飞驰的骏马黑色的猪群和成千上万的小鸡,长毛山羊等。

第三部分(4—6):从傍晚时挤奶的人和云奶的船只,汽车、火车写起,反复咏叹这个牧场之国的宁静。

总结:本文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开篇,重在写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诗情画意。感受作者对荷兰人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

六、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造句。

3、P147页二、三题。

4、同步练习。

一、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篇6:田园诗情教案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荷兰、对牧场不是很清楚,学习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内容:

一、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作业设计:

向家人讲述荷兰的风景。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篇7:田园诗情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并质疑。

2、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并出示要求。

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语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交流

a)指名学生读课文,并随时正音。

b)让学生说说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c)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

5、抓住“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喜爱的感情呢? a)迁移运用,指导读好。

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一游。要求:(1)任选一个景点作导游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学生在小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指名学生介绍,评价。b)总结: 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请同学们去找一找,看准找到的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多,在班队课上,大家再作交流。板书 12 田园诗情 奶牛图 郁金香图 骏马图 动物世界赞美 挤奶图 夜晚图向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激情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黄山的奇峰怪石,游览了趵突泉的奇异景象,领略了九寨沟的神奇瑰丽。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乘着语言文字这辆高速列车,走出国门,到著名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走一趟,感受一下那浓浓的田园诗情,一睹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田园诗情》。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师:看到题目你首先想到什么?

生1:看到“田园”想到田地、苗圃、人、农舍„„

/ 6

生2:看到“诗情”想到这个田园可能充满诗情画意。

师:请同学们诗情画意地读一下课题。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吧!二.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

1、欣赏画面。

师: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荷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3:碧绿的草原; 生4:奔跑的牛群; 生5:鲜艳的郁金香; 生6:悠然自得的绵羊。„„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都被你们倾倒了。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也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师:这么美的田园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呢?下来我们踏上文字列车,走进荷兰的田园吧!请看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

(1)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认真品悟,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想想,注注。

(2)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读给你的合作伙伴听,并相互说说为什么喜欢它。(3)你喜欢的部分描绘了一幅什么图?读时有什么感想,如何来读? 师:大家认真学习,探讨一会儿后集体交流,看谁的收获大!学生自学探讨。交流归纳

(1)从文中第一句话得知荷兰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从这一句最能体现荷兰田园的诗情画意。

(2)从“牛犊跑前跑后„„好似牛群的家长”从中读懂了牛犊很顽皮,也感受到奶牛这一家很和睦,温馨。可谓其乐融融。

(3)从“有的牛背„..思考什么”中前一句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它们看作牛群大家族的家庭成员,生动描写了他们的活动。

(4)从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得知运河之多。从“成群的骏马„„自由王国的主人”得知马的强壮和生活的自由以及速度之美。师:这一段如何来读?大家试着想象一下?

师:现在你们好比是一匹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奔跑着奔跑着„„感觉如何? 生:好自在!生:心里很舒畅。„„

5、从第四自然段中读懂了猪,羊的悠然自得,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师:白天的荷兰,田园那么美,他有静的温情安详。也有动的自由欢腾,夜幕渐渐降临,让我们放轻脚步去感受一下大家喜欢的荷兰的夜晚吧!(自由读文思考:荷兰的傍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宁静。

师:从哪里看出? 生:奶牛严肃沉默。生:人默默无言。

/ 6

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 生:挤奶图。

师:最后的一抹晚霞渐渐消失,夜色加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请听录音:狗不叫了„„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同学们,荷兰的夜美不美? 生:太美了!

师:荷兰的夜是多么安谧静美。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从中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荷兰的喜爱、赞美。

生:荷兰那么美,作者非常向往。师:谁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荷兰吗?(提示:用一个词概括,)生:如诗如画。

师: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安谧静的夜晚。还有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向往之情。

四、领悟情感升华主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荷兰的田园风光。

感受了荷兰浓浓的田园诗情和美好神韵。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极目远眺花的世界,水的海洋。更是天堂般的动物王国,你想说些什么呢? 提示:假如你是荷兰人,导游,游客,摄影师,小鸟„„你会„„ 师:先想想,然后把想说的话写在自制卡片上,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看谁表现得最棒!生:假如我是荷兰人,我会说:“瞧,我的家乡美不美!” 生:假如我是游客,我会说:“这儿太美了,让我多住几天吧!” 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会说:我一定要把这儿的美景全部拍下来。“ 生:假如我是导游,我会说:“我一定要把世界人民带到这来游览一番,让他们也真正享受一下荷兰的田园风光。”

生:假如我是飞翔的小鸟,我会说:“这儿太美了,我该在这儿安家了?” „„

师:大家说的太精彩了,从你们质朴的语言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对荷兰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老师真心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后到荷兰游览观光。

五、课后延伸:今天回家,将你欣赏到的荷兰田园风光介绍给你的爸妈好吗? 板书设计 水之国

花之国

荷兰

牧场之国

奶牛图

向往

绵羊图

骏马图

赞美

一、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 6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拓展迁移

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大自然风光无限,跟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我们欣赏了泉城,领略了九寨沟,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奇特风景。今天,我们又要乘着语言文字这辆高速列车,去国外的荷兰走一趟,去感受那里浓浓的田园诗情。2.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

3.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 6

2.交流学习情况: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重点理解:

极目远眺:极,尽。用尽目力远望。

绿意盎然: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本文指荷兰的村野乡间到处充满了绿色,洋溢着绿的气息。

辽阔无垠:垠,界限、边际。辽远广阔,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广大。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骠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四、分节指读课文,师生相机正音。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荷兰“田园诗情”的一句话。

2.交流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1)指名读。

(2)说说从这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句式训练:是„„也是„„

3.文章哪几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兰的这一特点?(指导分段)

4.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感情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真正”的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2.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受荷兰的田园诗情。

二、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1)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划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感情朗读句子(陶醉、喜爱)(2)奶牛的活动:

①用曲线划出描写奶牛活动的句子。

/ 6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③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句子。(奶牛的乐园)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①出示: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②朗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郁金香有什么特点?(多)

③感情朗读。

3.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快乐的奶牛,大片大片的郁金香,这是真正的田园风光,所以,荷兰是(引读)——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4.图文对照,试背第二自然段。

5.指名背诵后齐背。

6.小结学法:看图——读文——找句——体会——背诵

(二)小组合作,根据学法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

(三)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2.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如果说第二、三、四自然段仅仅写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第五自然段则写出了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1.播放配乐范读录音,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2.交流并板书:

人——默默无言

奶牛——严肃沉默

自然——寂静

3.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人、奶牛、自然之间的融洽)

4.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你也读出了他们之间的融洽?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三、迁移运用,指导读好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一游。

要求:1)任选一个景点作导游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评价。

四、总结 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请同学们去找一找,看准找到的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多,在班队课上,大家再作交流。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 板书归纳

水之园

草原上:牛羊

田园诗情

花之园

运河边:骏马

真正的荷兰

牧场之国

上:寂静

篇8:《田园诗情》

假若不给这夏花一片绿荫, 一汪清泉, 一阵南风, 后果会怎样……

课堂上, 沉闷如笼, 孩子似乎更迷恋周公的美梦, 少数的几个在翻读着诗歌, 但终因闷热难当, 大多有气无力……

生之诗情, 难道不正如那夏花?

作为一名教者,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上述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 面对如此稀缺又如此娇嫩的生之诗情, 我们不得不去深思、不去拷问“究竟是师者授道乏术, 还是生之懈惰?”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执教经验、教学反思, 从创设情境氛围、提供展示平台、打开想象窗户三方面浅谈一下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孕育学生的诗情。

一垦一方沃土, 让生之诗情得以发芽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炫丽的瑰宝之一, 是文学形式里最独特深邃的, 是表情达意中最深沉厚重的, 是明志抒怀时最痛快炽烈的。它可以修人心、养人性、壮人怀、明人志。面对这一瑰宝, 很多学生都觉得离之甚远, 除了那漫长的岁月, “带着镣铐跳舞”的技巧, 还有那独特的风土人情, 各异的诗话人生……这些东西本该属于诗歌的精华, 此时却成了学生想亲近诗歌时的“厚障壁”。难道诗歌真的和学生无缘, 难道诗歌只能属于过去的那个年代?

有人说过, “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人都有诗心!”只是平时大家都把“诗心”藏于心之一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诗心”激发出来, 使之得以生根发芽?大教育家朱熹的一句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 给他们提供一方孕育诗情的沃土无疑就是让生之爱诗的源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一个学生, 从小学到初中, 学过或接触过的诗歌数量是非常可观的。以初中为例, 每个学期在课本上就会出现两个单元的《诗词五首》, 6个学期就是60首。为了充分发挥这60首诗“催化剂”的作用, 本人在执教毕业班的时候, 要求每个学生将这60首诗手写在一张白纸上, 然后在每天的早读或者晚读课上, 让科代表组织学生朗读、背诵、默写。一段时间下来, 很多学生都在琅琅的书声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感悟中接受诗歌潜移默化的洗礼。很多学生都在私下里跟我说:“老师, 原来诗歌竟是这么有魅力的!”不难看出, 他们潜藏于心的诗情被激活了, 诗的种子已悄然在生之心中生根发芽了!

二供一尺舞台, 让生之诗情得以施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云:“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由此可知, 诗歌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文学形式, 作为教者, 我们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时候, 不能将诗歌读窄, 应结合学生的个人特长, 充分把诗歌的多样性展示、演绎出来。俗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每个学生在某方面都有其“天才”的一面,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给他们提供展示其“天才”的舞台, 无疑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拉近孩子与诗歌的距离。例如, 我在引领学生赏析《天净沙·秋思》一课时, 我事先叫一些有绘画天分的学生, 让他们将诗词上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分别画出来, 然后让全班学生将这些景物结合诗词的内容、个人的体验, 随意组合, 最后选出最美的一幅图, 再让大家给这幅画拟一个恰当的名字……经过这样一番努力, 效果良好;又如在教《相见欢》一课时, 我事先让一些有音乐天分的学生去网上查找邓丽君的《无言独上西楼》, 让他们唱熟, 然后在正式上课时, 让他们领唱……这样一来,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诗兴趣, 还很好地把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特性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当然,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提供足够大的舞台, 哪怕只是一尺, 也定能使生之诗情得以施展!

三开一扇窗户, 让生之诗情得以翱翔

诗歌, 有人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这话确实不错, 尤其是格律诗, 在字数、平仄、押韵、词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传情达意、明志言礼, 确实受限颇多, 但这或者正是诗之魅力之所在!教者应充分了解诗歌的这种特性, 在我们引领学生赏析诗歌时, 除了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各种规则, 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外, 还要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窗”, 让生之诗情得以翱翔!让他们赏大江南北的奇异风光、风土人情, 听自然万物的低吟浅唱、啼嚎呐喊声, 看众生百态的嬉笑怒骂、酸甜苦辣, 悟人生命运的悲欢离合、平坦坎坷……我们教学生赏析诗歌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应是启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从而丰富学生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感知外界万物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帮学生打开那扇窗呢?诗歌是多样的, 如果从内容上来划分,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宫怨诗”……那么我们就可充分利用诗歌的内容去打开学生的那扇窗。如在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一课时, 我们除了让学生赏析“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日落美景, 还让学生结合诗人的性情感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份悠然自得的惬意。如果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我们的舞台肯定不只是那窄小的三尺, 学生想象的空间也绝不只是那四四方方呆板无情的教室。帮孩子打开那扇窗吧, 生之诗情急需翱翔!

摘要:生之诗情是如此稀缺, 又是如此娇嫩, 一如那夏花。教者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孕育学生的诗情呢?本文试着从创设情境氛围、提供展示平台、打开想象窗户三个方面浅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篇9:《田园诗情》 教学设计

1. 说说画面,读读词串。

碧绿草原 奶牛成群 /无垠原野 骏马驰骋/天堂草原 牲畜安闲/寂静牧场 无声挤奶/平静低地 万物沉睡

2. 作者在最后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通过上节课第1~2自然段的学习,知道荷兰是怎样的荷兰。

【设计意图】以词串方式回味荷兰画面,感知文中的主要内容,营造美好的课堂情境;词串中有本课难读的生词,也是对生词的复习巩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是作者文末的感叹,也是设计的一个线索,贯穿课堂教学环节始终,使课堂有浑然一体之感。

二、 精读品味荷兰牧场诗情

过渡导入:从课文里我们还能读到怎样的荷兰呢?

[板块一]感悟自由

1. 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第3自然段重点引导感悟以下关键句: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1) 句子中没有自由的字眼儿,你怎么看出它们自由的?

(2) 看骏马自由驰骋图片体会。

(3) 齐读。让我们这些小骏马们齐声诵读!读出群马在草原奔腾的气势!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

(1) 换个方式说这句话,说说感受。

(2) 想象画面,引读: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仍然——;即使前方出现了浅浅的河水,它们依然——;即使前方出现了小丘、泥沼,它们依旧——。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1) 想象一下在自由王国里,骏马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些什么?

(2) 当所有的要求和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

(3) 学生换位体验把“它们”换成“我们”,体验骏马的豪情。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它们自己的王国。

(1) 这还是谁的自由王国呢?指名学生汇报读。

(2) 引读交流理解。说说羊儿怎么会这么自由清闲,得意舒畅?“呼噜”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呼噜什么?相机朗读。

(3) 从丰富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齐读。

(4) 关注表达形式。在描写一幅幅画面时,可以有重点地抓住景物特写,如写“奶牛成群、骏马驰骋”的画面就是浓墨重彩的;而在一幅有较多事物的画面中,不妨抓住特点粗线条地勾画。

(5) 看图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动物们在绿色草原上悠然地游憩、自在地生活。此处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引导学生咀嚼文字精髓,感悟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走进言语深处,触摸语言文字,习得详略结合的语言表达形式,既得意又得言。

[板块二]感悟宁静

1. 白天的牧场自由悠闲,到了晚上又是怎样一番情景?聆听老师朗读,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感受。

2. 默读第5~6自然段,你觉得课文中哪些描写把你带入了这种独特的诗情之中,边读边圈画批注。

3. 汇报谈体会。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又是一片寂静。

(1) 交流感受。

(2) 抓住“偶尔”“又”等理解“以动写静”的手法。

▲谁都不叫喊吆喝……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1) 抓关键词品味,宁静的诗情。

(2) 想象奶牛静立不动,挤奶的人动作轻柔,没有嬉笑、呵斥,有的只是相对无言的交融、默契。想象画面读书。

(3) 奶牛严肃沉默,自然一片寂静,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人、动物与自然是那么和谐。再次悟读。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1) 交流感受。狗和牛怎么不叫了,马怎么忘记踢挡板,灯塔也成了蒙眬的睡眼。

(2) 换成诗行,配乐图片品味诵读。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设计意图】围绕“自由”“ 宁静” 设计板块,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生本课堂的呼唤,也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让学生关注文字,多向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配乐插入荷兰夜色的图片,让想象、画面、文字得到完美统一。

三、 回味领悟“真正的荷兰”

1. 沉醉于荷兰的牧场,内心无限安宁,难怪作者在游历荷兰之后也感慨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假如你是一匹骏马,或是一支郁金香,也许是一位牧民,你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此处创设说话的情境, 渗透说话的指导,激发对荷兰牧场之国的喜爱向往之情,使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着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3. 出示作家照片和文字资料:捷克作家恰佩克当年游历荷兰时,自己的祖国即将遭受法西斯的入侵,家园遭受着战争危险的冲击。眼前异国的风光、色彩、情调和氛围……无数的美扣动了作者诗人一般的心弦。荷兰就是他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是一座纯洁的世外桃源……

(1) 交流读后感受。

(2)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原因。让我们带着憧憬与向往, 和作者一起满怀赞美之情告诉所有的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文章是紧闭的眼帘,写作背景资料的呈现,露出晶光闪耀的双眸,露出美的精髓。此环节中让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对真正的荷兰产生更深意义的领悟;同时催生深层的思考,懂得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引导学生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四、 作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积累背诵。

2. 课后可以读读作者的《鲜花之国》《人与水》,也可以找找其他人写的荷兰游记读读,感受不一样的荷兰。下节课举行“我心目中的荷兰”为主题的读书汇报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比较阅读更多的美文佳作,丰富对荷兰的印象,看到语言丛林中更多更美的风景。

上一篇:风电环保制度下一篇:小班美术活动——好看的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