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课程

2024-05-07

田园课程(精选十篇)

田园课程 篇1

1.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内涵

对于幼儿园来说,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儿童,开启儿童的学习之路,因此,种植活动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承载教育价值。在很多幼儿园内,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植物的存活,要求儿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种植,这种方法会导致儿童无法遇到失败, 使其失去一次了解植物生长和种植的规律探索,同时,会打消儿童的探索心。有些教师在教育儿童时,发现有些儿童将植物的一些茎叶折断,就将这些植物直接拔掉,并没有引导儿童观察植物被折断茎叶后的生长变化,使儿童对于植物的生长仅仅停留在正常阶段, 无法了解其出现特殊情况下的生长变化, 同时失去了一次帮助儿童心理成长的机会。

另外,对于幼儿园种植课程来说,其性质不同于农业院校的种植专业,其目的不是让孩子获得一些种植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植物这种物质为一种媒介, 使孩子能够更加快捷地融入到自然和课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种植课程在设置时,需要重点强调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然而,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对于如何正确种植没有正确认知,同时,对于年龄不同的儿童,其对植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速度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实施方法。

2.发挥种植课程资源作用 ,为幼儿成长提供服务

2.1种 植 园 架 起 师 幼 互 动 的 桥 梁

在进行种植课程的开设时, 需要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共建。像在教授大四班的孩子时,孩子们发现在玉米的植株上有钻心虫, 孩子们通过资料查询, 找到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喷洒一定数量的农药,另一种方法则是寻找七星瓢虫来帮助, 老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 选择七星瓢虫帮助除虫。之后,教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植物园,并将七星瓢虫如何除虫的过程告诉孩子,然后让孩子们亲自观察除虫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寻找相关资料,并对亲身观察的七星瓢虫除虫过程进行整理, 使孩子们对七星瓢虫的特性和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对种植园课程具有了浓厚兴趣,并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其中乐趣。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是给孩子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们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对孩子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其相应支持和表扬,使孩子们能够更加积极地互动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让 种 植 园 地成 为 引 发 幼 儿 主 动 探究的试 验 田

在种植课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根据幼儿的兴趣制定相应的课程教育, 并让幼儿亲身参与到种植和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主动观察和合作,通过亲身参与,使其能够得到收获的喜悦,并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种植园地的探索中,丰富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大二班的孩子,其在种植稻谷时,发现谷子的颜色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了很多猜想:谷子是不是生病了,或者缺少水,还是被太阳晒得太多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不直接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其先回家问问父母,孩子回家后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然后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过程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工作总结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孩子们在主动构建知识架构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其搭建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平台, 然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问题答案,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孩子们会很乐意地参与其中。

3.结 语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启蒙的教育机构, 其不仅需要告诉孩子们一些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孩子开发创造性,通过相应的创造性活动, 能够对种植课程的价值进行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很好地亲近自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园是专门为3到6岁的幼儿设置的教育机构,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其需求和学校内的儿童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其具体需要设置合适的课程,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过程。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将种植融入其中,能够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学习头脑,提高其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教案 田园课程 篇2

灵山镇中心小学

陈淑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进一步感知实际面积的大小。2.提高综合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正确的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且学会应用估计法取值。2.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学具

多媒体.投影仪.皮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假期同学们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生:举手发言)在生活当中好玩的地方数不胜数,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有趣的田园课程。(出示QQ农场图片)仔细观察这片田园,田园里的地块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长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吴爷爷有4块空菜地,分给4个儿子每个儿子种植一种蔬菜。(多媒体出示儿子种植的菜种)你能帮他算一算每种蔬菜需要多少颗菜苗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地的大小…..师:为了让菜苗更好的成长,我们一般规定每平方米种植白菜20颗,豆角6颗,茄子4颗,芹菜16颗。(美媒体出示)师:根据老师给的信息你能解决了吗? 生:不能

师:我们知道了每平方米所种植的颗数,还得求出这四块空地的大小,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到QQ农场看看吴爷爷留给他四个儿子的地是什么形状的。并且测量出它的长和宽。

去QQ农场之间请同学们把老师所要求的事项读一遍。• 1.分成四个小组,每组5人。

• 2.带上笔和学习单(第一小组测量菜地1,第二小组测量菜地2,第三小组测量菜地3,第四小组测量菜地4.以米为单位,不足一米按一米来计算,测量结果填写在学习单上)• 3.两位同学负责测量,其他3位记录。• 4.时间为10分钟。

• 5.有秩序轻声慢走走出教室,爱护花草不得随意踩踏。师:给3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把表格当中的数字填写完整。填写完的小组讨论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如何算出结果,并且汇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问题”(板书)三:巩固练习1.陈明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每块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 四.课堂小结

田园课程 篇3

关键词:四时田园杂兴 传统田园题材 突破

一.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点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要追溯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其后又出现了王维、孟浩然等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们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杜甫、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的田园诗为出发点,总结出传统田园题材的共同之处,即: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弃官躬耕的隐逸之志;采用隔河观望式的创作视角;运用简笔勾勒的描写手法。

二.《四时田园杂兴》实现对传统田园题材突破的体现

1.组诗的表现内容覆盖广泛

《四时田园杂兴》不仅描述了王孟式的美丽田园风光,而且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忙时节的各项活动,有辛酸,有欢乐,有同情,有赞美;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劳动者的生活习俗,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简言之,麦黍桑麻之景、鸡犬蜓蛛之物、山童老翁之人、耕作纺织之事、压迫剥削之苦、劳作丰收之乐,一览无余,无所不包,尽收范成大的组诗之中。

2.组诗首创四季体大型组诗的艺术形式

纵观文学史上作家的创作情况,仅有魏晋时期的阮籍曾作过一组大型的政治抒情组诗,共82首,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也只有20首。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分五部,每首都运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各具特色的四时之景,又不乏优美明丽的艺术画面,其体例和题材的有机结合是很多诗人无法企及的。

3.组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

组诗中多次用到了侧面烘托、暗示、对比的手法。这样的艺术手法在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的田园诗中并不多见,他们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比如王维的“斜

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范成大的组诗中没有佶屈聱牙的字句,没有稀奇罕见的意象,没有讳莫如深的旨意,有的只是如陶渊明、王孟、储光绪他们那样淡而有味的田园韵味,还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热闹而不嘈杂、浓艳而不露骨的农村氛围。

4.从诗人的创作意趣上看,是很明显的写实倾向

范成大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其写实的倾向,与陶渊明注重整体风貌、总体画面的描写方式大不相同。组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我”基本不在作品中直接出现且作品的抒情方式显得从容不迫、舒缓自然,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作者客观公正的态度,“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首》(其十一))”。诗人从容不迫地娓娓道出自己在田园生活中恬淡自足的心绪,让人不禁沉浸在纯净、安宁、和谐的田园氛围中。相比之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之田园诗在抒情节奏上就显得较为紧凑一些,如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况下,他尽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向往自由之情,在《读山海经》极写“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优哉游哉的闲情,又在《归园田居》(其三)里突然以第一人称的身份站出来,表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激切之情。此外,诗人对事物或现象渐变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深婉细腻。例如:“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非常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蠹虫破茧成蝶的渐变过程,给人一种强烈的生命震撼感。

5.从诗人的创作立场上看,范成大置身农民其中,为农民说话

传统的田园诗侧重描写充满牧歌情调的恬静安宁的农村氛围,这显然是美化了隐士眼中的农村。组诗抨击了农村中的苛政弊端,体现了农民艰难的生计,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活动,还写了他们受到的种种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些在传统的田园诗中很难找到。

总的来说,范成大的这组诗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传统田园题材的不足,突破了历来田园诗注重于山野风景寄寓隐逸思想的樊篱,重在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全方位地描写农村生活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张爱东 郭淑云:《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田园课程 篇4

我园地处农村, 幼儿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 农村的幼儿“野”性十足, 他们的思维、情感都带有野性, 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农村幼儿, 是否可以利用农村幼儿熟知的事物来开发课程, 是否能够做到让他们在感受城市信息的同时不要忘记农村的美好?带着这些思考, 我们开始围绕真实的农村生活世界, 构建田园课程。

一、直面幼儿, 明确田园课程目标

“生本教育”倡导的幼儿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围绕这个目标, 我们以“崇尚田园根植生活”为课程理念, 构建田园课程, 追求田园活动中的“自然、自由、自主”, 以田园探究、田园艺创、田园游戏为载体, 构建起艺术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 最终健全幼儿人格、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目标。

1. 喜欢大自然, 喜欢田园里的动植物, 对田园的美和奥妙充满好奇心和认识的兴趣, 并能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动手操作和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产生亲近田园, 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 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能初步感受田园的美, 并能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利用田园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 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围绕幼儿, 构建田园课程的内容框架

生本教育重“实践”“体验”的知识, 重动态性, 重行动, 重建构, 教育内容向生活世界回归。因此, 生本教育下的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符合并关注幼儿的需要。

在探索田园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将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放到幼儿生活上, 思考“幼儿园周边有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玩?可以玩什么?”。通过访谈家长幼儿、实地调研等方式, 最终形成了由田间劳作与探究、田园艺创、田园游戏三个版块的田园课程内容。

在田园劳作与探究中, 春天, 我们带幼儿种种子、挖野菜、追逐小昆虫等, 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究能力。夏天, 我们带幼儿找知了、寻青蛙, 感受夏的乐趣。秋天, 我们和幼儿一起收获瓜果粮食, 体验付出的快乐。冬天, 走进田园了解冬天的动植物特点及它们的御寒方式等。

在田园艺创中, 我们将农村常见的竹器、草制品、瓦片、麦穗、鹅卵石, 树根、泡菜坛子等投放到区角, 让它们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创作的源泉。

在田园游戏中, 我们利用当地的民俗民风, 开展“风趣”“农趣”“果趣”等系列活动。同时, 捏泥巴、制香水、枝搭窝、抓蝈蝈、打草人、打野战等都是幼儿喜欢的田园游戏, 幼儿能在玩耍中充分感受田园的乐趣。

三、支持幼儿, 实施田园课程

在田园课程实施中, 我们以“走进田园”“玩在田园”“玩转生活”三步曲满足幼儿在自然中野, 在生活中玩, 自由学习和探究的需要, 实现了生本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个人、小组、班级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走进田园”激发了幼儿关注自然的兴趣, 让幼儿多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玩在田园”让幼儿园里的随机教育活动多了起来。比如基于幼儿的发现“叶子怎么变黄了”“叶子上的洞洞”, 我们生成了活动《种子的敌人》。在敌人和朋友的谈话中, 孩子们表达了他们朴素的辩证理论。孩子们说:“阳光是种子的朋友, 可是太阳太大, 就会把种子的晒死!”“水是种子的朋友, 可是雨水太大就会把种子给淹死!”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展源自幼儿的兴趣和发现, 而非教师预设, 让教师的作用从引领变成了支持。

“走进田园”“玩在田园”的活动是基于儿童的兴趣, 除了儿童的兴趣, 主题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也是我们要思考的。而这些不仅是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捕捉教育契机, 启发幼儿思考和尝试的基础, 也是儿童“玩转生活”的前提。开放的田园活动给了幼儿广阔的探索空间, 与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完全不同, 它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了幼儿的学习主体。当教师放手给幼儿真正自主时, 发现幼儿可以自己学习、甚至可以玩地超出教师自己的预期。

比如在探索豆宝宝长高的过程了, 在豆苗小的时候, 孩子们将雪花片作为测量工具, 将雪花片插起来, 最后数一数一共插了多少片雪花片并将数字记录下来。后来豆苗长高了, 幼儿又将美工区的毛条作为测量工具, 他们把毛条连起来与豆苗比身高。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的力量, 就像生本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潜能无限, 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这样的理念影响着我们对儿童的看法, 也指导着我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欣赏幼儿, 确定田园课程的评价体系

为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 在田园课程开发中, 我们以新西兰学习故事作为评价方式, 用图文形式记录下儿童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能力和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 通过捕捉儿童学习中令人惊喜的时刻来建构儿童作为学习者的形象。在学习故事中, 教师们认真分析在幼儿活动中“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孩子表现出哪些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我对于孩子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和认识”。基于记录和分析, 教师开始反思如何进一步为幼儿提供学习支持, 如何通过与幼儿互动来回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评价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积极的认识, 实现了幼儿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生本理念下的田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经验, 而且让孩子喜欢探究、乐于探究。在田园活动中, 我们看到了这样美好的小人儿:活泼、开朗、善于提问、乐于表达、专注、有责任心……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从自然,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作者所在幼儿园紧紧围绕农村幼儿的生活世界构建田园课程, 实现了幼儿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田园课程

参考文献

[1]郭思跃.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激文.幼儿园田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田园课程 篇5

田园乐七首(一

作者:王维朝代:唐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根基乡土,描绘田园 篇6

孙志江,号翠竹居士,男,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三峡画院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邢台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中国艺术顾问,宁晋县政协常委。擅长写意葡萄、龙、瓜果虫蝶、八破、山水画并喜画花鸟。作品《莱根香》获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铜奖。作品《中国龙》《集翠图》《岁朝图》等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级展览比赛并入选、获奖或被收藏。传略及作品载入《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精品选》《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书画家名人录》《共和国足迹》《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作品在新华网、央视频书画频道,《农民日报》《中国书画报》《今晚报》《河北日报》《邢台日报》等媒体进行过系列报道。

在中国文化和先贤哲人们的思想影响下,历代已经产生了和当代正在不断产生着诸多的卓越艺术家——著名国画家孙志江,就是这些杰出人士中的一个。

走进孙志江先生的艺术世界,看着一幅幅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他用我国传统的中国画绘画颜料、宣纸、笔墨,加以独特的笔法表现手法,并以西方油画的一些色彩效果处理方法,形成了现在观者看到的色墨对比线面相容的和谐现象,使作品有了独特的面貌。

孙志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画家。在农村这块沃土的养育下,饱尝了农村生活,饱读了春华秋实的田园风光。使其绘画作品洋溢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容丰富,以情入画,气韵生动,形象真实,笔墨虚实相生,雅俗共赏。

艺术来源于生活,孙志江主要以家乡的玉米、谷子、高粱、山药、辣椒、白菜、蝈蝈、蚂蚱,以及路边行人脚下的野花等为创作题材,这里有着他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情感……他带着亲切的情感,对家乡美景作出的传神写照。并深知自己该怎样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农民心中所向往的丰收成果,拿出最精彩的田园风情系列作品奉献给社会。

纵观其作品,不仅笔墨精良,构图明快、结构和谐巧妙,而且意境深远,气韵生动,造型准确优美,似一首首形象清新的抒情诗,一曲曲无声胜有声的真善美颂歌,给人心灵以启迪和震憾,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充满自然天趣,一草一木,一花一乌、瓜果草虫都体现了他对大自然深切的爱恋。不计一叶一花是否尽用,而着意于大的效果,花与花、鸟与鸟、花与鸟,瓜果草虫相互照应,一片浑然,富于整体美。对于他来说瓜果草虫是其精神寄托,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他寄意写心的载体,孙志江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都借花卉、瓜果草虫抒发了。

中国绘画是即兴神驰的产物。傅抱石也曾说:“中国绘画原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调剂。”作为富有灵气与才情,“笔迹劲爽”的国画家孙志江,这些画作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本根特质,是物我如一,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运用艺术语言的结果。可以说,是“意飘云物外,诗寄图画中”。读他的画作,就使人想起杜甫的绝句:“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如果说,东方艺术的太阳,是由诗经、楚辞、汉赋,先秦诸子百家和吴道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等等名家名作点燃的话,那么,孙志江的艺术生命之火,就是继吴昌硕,林凤眠、鲁迅、郭沫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干、傅抱石、陆俨少、黄宾虹等等先辈之后,为这轮太阳增添的又一份光热。

如今,这轮图腾辉煌的太阳,正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田园课程 篇7

我校在探索“强化英语、试验双语、探索多语”的基础上,利用区域优势以及我校已有的外语师资优势,重点建设和发展了“大英语课程”。我校“大英语课程”的体系正逐步形成,课程框架已搭建完成,正在充实和完善国际理解课程,丰富学生对外交流活动。

一、明确目标,达成共识

我校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课程资源,依托现有英语双语教学多元并存形态,开发国际理解课程,推动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逐步形成以多元发展为特征的学生外语学习新模式。

在这样的总目标引领下,依托学校核心的英语基础型课程的优势,我校教师对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国际化项目课程和学生活动提出了学科渗透方略。基础课程以上海牛津版教材、上海牛津阅读故事和校本教材《Go Go Study》为主,为“大英语课程”中的国际化项目——外教进课堂项目、校本双语课程、健康与幸福课程、海外游学课程、京剧艺术课程、舞向未来课程、英语戏剧课程、击剑课程、皮艺课程等众多课程和活动奠定了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眼光和思维方式的目标,并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梳理体系,搭建框架

第一,梳理原有课程。自2013年8月起,我校课程教育教学中心和“大英语课程”的教师们把全部现有的相关课程,分三个条线进行了梳理。我们发现,我校现有的课程非常丰富,但缺少梳理和统整,有许多零散的课程和学生活动可以经过统整归入“大英语课程”国际化项目和“大英语课程”学生活动板块,使得课程的体系更清晰明确,也更能体现出我校外语特色和国际化水准。另外,教师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编写了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但课程的编写还缺少规范性,过程性资料积累不够。

第二,搭建框架体系。在梳理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课程团队的教师们搭建了“大英语课程框架”,详见下页表格。

三、专设课程,培训教师

第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丰富完善的“大英语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近年来,我校一直在打造和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英语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外语专业水平和学历。目前,我校大英语课程的教师已有10人具有英语专业八级水平,11位教师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26位教师获得BFT全国外语技术专业考试证书。

第二,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我校多年来主动承担“国培计划”,各类英语、双语、外教进课堂项目和国际化课程的展示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我校为“大英语课程”的教师搭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闵行区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与特级教师进行定期定专题的指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第三,建立国际培训通道。建立外语师资国内外培训的通道。我校教师还有很多机会参加国内外各类进修研讨交流活动,与英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姐妹校建立了常态化的互访交流学习制度。这些平台不仅使国际知名的学校和专家走进来,也能提供机会使我校教师走出去,学习和了解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国际视野,为我校“大英语课程”的梯队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四、丰富活动,促进交流

1. 语言跨越国界

我校“大英语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活动平台,每年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外交流活动、国际探究活动更丰富多彩,且由学生自己完成,如中法姐妹校、中英姐妹校交流活动,中美学生书信交流活动,英国切特豪斯公学来访交流活动等。

2. 西方文化融入本土文化

每年“大英语课程”主题节都时值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和中国传统的新年,学生在主题节的系列活动中感受、体验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使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交融。从2013学年起,中外教师联合开设的英语戏剧课程,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经典的英语戏剧被中外教师联合改编后,由专业戏剧导演进行指导和排演,如《胡桃夹子》《白雪公主》《狮子王》等。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想象力与观察力,其表达能力、表演技巧、创造能力、领导能力与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 本土文化走向国际

田园课程 篇8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 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 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 广置田园, 掠夺土地,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 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 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 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 纵情于山水之间, 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 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 于是弃官归隐, 躬耕自食, 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 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 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 (公元365—427年) , 又名陶潜, 字元亮, 浔阳紫桑 (今江西九江) 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 是元勋之后, 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 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 在仕途中有所进取, 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 政治时局紊乱, 曾三易朝代, 几次废立皇帝, 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国家风雨飘摇, 人民灾难深重[2]。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 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 到41岁时, 求为彭泽县令, 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 赋《归去来兮辞》, 息绝交游, 不再出仕, 躬耕自资, 饮酒赋诗, 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3]。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 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 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 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 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 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 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 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 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而在诗歌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 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 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 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 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 而且是直写其事, 不假雕琢, 不尚辞采, 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 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然而, 如果仅仅是平淡, 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 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来韵味隽永。《劝农 (其三) 》:“熙熙令德, 猗猗原陆。卉木繁荣, 和风清穆。纷纷士女, 趋时竞逐。桑妇宵兴, 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 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 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 以简淡的笔墨, 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 镜头推开, 视线远移, 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 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 在归隐时期, 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 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 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 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 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 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4]。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 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陶渊明写田园生活, 写自我耕种, 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 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 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 抒情方式平淡自然, 其“素淡”的风味, 乃剥落繁华所致, 发源于真, 归乎自然,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 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 即使使用典故, 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 倾其所有, 尽性发露, 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 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 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 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 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 陶不得风也。”[5]例如,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等等, 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 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 本色本香, 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 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 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 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 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 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 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 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 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 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 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襟怀气度, 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 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 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 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 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表现对人生的探索, 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 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6], 而且, 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 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 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7], 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 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 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 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 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 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 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 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 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 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8]。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 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 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 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 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 他在“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 在“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 在“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 没有华丽的词藻, 多通篇简洁, 少作铺排, 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从感观上感染, 从内心上震撼, 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 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 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 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 可以说, 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 他把理与情相统一, 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 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摘要: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 从语言到修辞, 从质朴到恬淡, 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田园诗歌的著名代表, 陶渊明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 创作的诗歌恬淡醇美、本色自然, 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主要对从陶渊明诗歌中所绽放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作重点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 (卷上) [M].

[2]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1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46.

[5]敬晓愚, 宋延屏.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 :71.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4cf301000d00.html, 2007, 11, 23.

[7]宋瑞芳.结庐在人境——论陶渊明的真性情[J].语文学刊, 2009, (20) :79.

四时田园杂兴 篇9

村庄儿女各当家。 (2)

童孙未解供耕织, (3)

也傍桑阴学种瓜。 (4)

今译:

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绳,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小孙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是怎么回事,却也在桑阴下模仿大人把瓜苗栽种。

注释:

1.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的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绳。

2.村庄儿女:农家的男女青年。当家:参加劳动,承担家务。

3.童孙:指幼小的孙子。未解:不懂得。供耕织:从事种田纺线。

4.傍:靠近。

赏析:

这首诗写出农村繁忙的劳动情景,歌颂了农民勤劳的品德。全诗是以祖辈的口吻来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农家的青年男女各自承担起农务劳动。白天,他们到田间去锄草;晚上也不得安闲,还要在家里搓麻绳。诗中所说的“儿女”不是指“小孩子”,是祖辈的“儿女”,是青年人了,是后两句所写的“童孙”的父母。这里,诗人虽只写了青年男女日夜劳动,但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辈们也是不得空闲的,正是他们的表率作用,青年男女才如此勤劳。

四时田园杂兴 篇10

万草千花一晌 (4) 开;

舍后荒畦 (5) 犹绿秀,

邻家鞭笋 (6) 过墙来。

注释:

(1) 杂兴:一种没有固定题材, 就不同景物抒发感情的诗。本诗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60首中的一首。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

(2) 土膏欲动:土地解冻的意思。土膏, 形容泥土滋润肥沃。

(3) 雨频:雨下得很频繁, 下的次数很多。催:催促。

(4) 一晌:片刻, 一会儿。形容在很短的时间里。

(5) 荒畦 (qí) :没有栽种的荒地、荒园。

(6) 鞭笋:竹根上生出的新笋。鞭, 竹子埋在地下的茎。

大意:

春回大地, 土地也变得滋润了;春雨频频, 催动各种各样的花草一下子都出芽、抽叶、开花了。屋后的荒地长满了野草野花, 一片葱绿秀美;连邻居家的竹鞭也从院墙下穿过来, 钻出了新笋。

赏析:

上一篇:管理品牌建设下一篇:环境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