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2024-05-06

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通用8篇)

篇1: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上海市首发《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从认识、珍惜到热爱生命

有可疑的陌生人要跟你搭话你怎么办?你一个人在家房子突然着火了怎么办?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似乎对自己有意思该怎么处理……这些内容也许你零星接触过,或者从来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应付这样的棘手问题。别着急,随着一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出台,你会学会解决所有这些生活中的难题,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14日召开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长达14页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学校探索】

中学生利用业余时间———

自主探究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实,申城早已有许多学校走在前面,把生命教育融入在日常的教学中———

北郊高级中学青春健康教育———

从学会逃生开始

“大自然常常会给人意外的打击,当出现了一场大地震,很多房屋都倒塌了,你与其他人被困在一间倒塌的房屋里,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可以出去,最先出去的意味着能够幸存下来。请你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别人你要第一个出去……”在北郊高级中学青春健康教育的一个活动中,学生们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从2003年开始,学校和市计生委合作,在学校开展了“青春健康项目”教育活动,汇编了校本教材《生命青春》,共分五个部分:珍爱生命,父母、朋友和老师,友情、爱情和迷恋,行为的改变,“预防艾滋病”。活动以25人的小班化形式,以学生互动的自主式教育为主。学校还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内容】

小学阶段: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初中阶段: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高中阶段: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学会妥善处理和认识两性关系中的情绪问题和价值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北海中学禁毒教育———

拒绝烟酒和毒品

作为“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北海中学开展禁毒教育已经八年了。学校制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三年规划》,开通“北海中学禁毒教育专题网”,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充分交流,让同学们上台讲解,展示资料图片,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

初中阶段: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高中阶段:学会正确应对性侵犯;远离黄、赌、毒。

松江方塔小学———

给烦恼一个“出气”的地方

在很多人眼里,现在的小学生好象“烦恼”多了,孩子们曾经天真无邪的笑颜少了。如果不宣泄的话,德育就很难得到良好效果。

针对这个情况,松江区方塔小学开展了《养成道德好习惯———“说烦恼”体验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处理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中遇到的烦恼:第一阶段———畅所欲言说烦恼;第二阶段———条分缕析出主意;第三阶段———养成良习去践行。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学会自我悦纳,与人为善。

高中阶段: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

洋泾中学预防艾滋病教育———

关爱艾滋孤儿

“艾滋病”这个词,在许多人眼里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更不用说中学生了。然而在洋泾中学的课堂中,许多平时大人难以启齿的话题,在老师的口中却变成了一串串生动明了的句子,让同学们对性观念、性文化的选择、艾滋病教育等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面对相关问题,也不再迷茫、疑惑和羞涩,大家对艾滋病不再恐惧与陌生。

以关爱艾滋病孤儿为主题的活动———“阳光下我们共同成长”是洋泾中学办学特色中青春期教育的一部分。自2000年加入“青春健康”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以来,洋泾中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开展了许多针对中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课题。

【相关内容】

小学3~5年级: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初中阶段: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

高中阶段: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闻速递】

生命教育渗透多个学科

这一贯穿大、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纲要具备了完整的体系。

首先,纲要列出了从小学1~2年级、3~5年级、初中到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内容的各自侧重点,形成了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

其次,中小学生命教育将会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中。《自然》、《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生命科学》等显性课程,将被深度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同时,老师们也将帮助学生在语文、音乐、美术等隐性课程中学到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再次,学生们将接触到包括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从自己的兴趣、经验以及社会热点出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各种课外活动也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专家解读】

生命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

吴增强(市教委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

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早已有完整的生命教育网络,从性、防止艾滋病、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将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整体关注学生成长,这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也充分体现在刚刚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

和谐社会具有和谐生命体的公民,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每个人都在探索。学会与人相处,就是要学会爱,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他人,具备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生存,就是要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危险时,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比如身陷险境,当你面临强大的对手时,灵活的策略更显重要。

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而要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老师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灌输式的教育无法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晚报记者肖波 通讯员陈谷乔 摄影陈焕联)

篇2: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7 日 1、3 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成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和各职能部门。把教育优先发展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高教育决策执行力。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优先”政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8%,2012年达到16%,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2011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达到了国家要求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山西省16%财政投入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山西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健全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区)认真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蔚然成风,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部门以支教为荣、全民以兴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我们要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新改扩建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经完成建设212所,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当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的200所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推进顺利。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729所,建筑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3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现场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山西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校安工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5年投入100亿元、每年投入2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真正实现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办学水平相当。2011年已经有19个县(市、区)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左右的县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开学后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2012年秋季开学将免除全省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学费,惠及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两年争取资金近亿元,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建9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1两年有26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督导验收,今年按照规划准备验收39个县。有1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五是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2011年启动了占地近1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并出台关于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秋季新校区基本竣工。加快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三、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教育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篇3: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 明确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并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育规划纲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新时期如何创新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有关《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件精神解读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1]。本文旨在探索一种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学生党建新模式。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 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 就必须把发展模式转变、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作为主要任务, 全方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最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任务。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历来受到重视。渴望成才和要求入党是当今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两大热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培养、发展党员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把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中来,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青年大学生, 努力使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推动器。

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

建设学习型政党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 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教育规划纲要》则从工作目标和主要途径方面就高校如何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提出了具体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第二十二章第六十九则明确提出, 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重要任务是“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 主要途径是“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工作重点是“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 要求高校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着手, 推进工作创新, 增强生机活力, 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并加强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二)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所谓学习型社会, 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它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 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化社会, 后者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 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概念, 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文化组织和人才培养重要阵地,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全民大行动中, 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以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学习阵地, 加强和政府部门的合作, 积极承担起建设学习型社会引领者的责任。

(三) 新时期党员自身建设的需要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 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80多年来, 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 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目前我们党员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列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目前所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理论学习、学用脱节, 理想信念动摇;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党组织软弱涣散, 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个人主义突出,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先进性, 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

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和党员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共中央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这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仅是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而且已经成为确保党员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

(四)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需要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维护校园稳定、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和谐校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在培养、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党员主体性弱化、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不协调、学生党员培养机制不健全、学生党员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2]、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党建工作实效欠佳, 以及高校党建干部队伍与党建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等方面[3,4,5]。

面对诸多问题, 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坚持学校育人目标与党组织建设目标的相互融合, 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党建工作理应走在探索党建工作创新的最前列, 深入学习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加强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尤其是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 固然是为了青年学生多读书, 多学习, 提高素质和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 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途径。

三、思考和建议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贯彻实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它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任务。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 在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性地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既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和生命力旺盛的重要保证。

为创新性地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 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 构建长效机制, 保证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对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把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看做是“运动式”或“一阵风”。如果学习活动不能做到可持续,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失去意义。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长效机制, 首先, 应该完善院系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学校党委要求, 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和工作实际情况, 定期开展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学习, 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和表率作用。其次, 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学习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各支部每学期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 制订支部学习计划, 并做好主题活动策划等。各院系基层党委应完善支部活动经费审批制度, 为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通过制度把一些好的形式和做法固定下来。第三,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坚持党员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统一。

(二)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不断增加学习活动的有效覆盖度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相关法律约束, 不良信息也屡见不鲜。而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和自控能力较弱[6]。

网络的发展给新时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当前在多校区办学条件下, 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与老师和不同校区高年级同学交流, 从而尽可能弥补多校区办学导致的师生远距离居住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大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网络媒介主要有博客、QQ群、校园BBS、飞信群、微博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和校园网络平台的智力、人才优势, 搭建“网络党建平台”, 将党建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支部学习活动视频放在网络平台, 供学生党员随时下载学习, 并通过组织化、互动式、研讨式的学习活动, 分享心得体会, 及时解答疑难困惑, 形成立体化的学习网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积极占领网络新型阵地, 增加基层党组织学习活动的参与面和有效覆盖度, 从而使高校党委赢得网络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三) 找准开展学习与推动工作的契合点, 积极打造精品活动

品牌活动具有示范辐射效应,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党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各院系基层党组织应树立精品意识, 立足专业和院系特色, 把注重理论学习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精品活动。

提倡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和深入学生社团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一项科学工作机制。这一举措不仅能将党的纪律和文化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也会对拟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更为贴切的教育、培养和引导[7]。各基层党支部可组织开展“学生党建进学生宿舍”系列活动, 使宿舍管理和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建立“党员联系学生宿舍”制度, 给每个学生宿舍配备党员联系人, 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普通学生特别是本科新生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或参考内地部分高校的书院制办学经验, 如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 以宿舍楼为单位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 包括宿舍支部读书读报交流会、宿舍支部结对子主题讨论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此外, 各基层支部还可以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院系党委可结合本单位实际, 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 如建立班级理论学习小组和党员学习活动日制度[8], 举办“党员个性风采大赛”、“党建多媒体大赛”、“最佳党日活动”、“我是党员我优秀”及“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等。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和积累, 使得这些活动逐渐成为各院系党委的精品活动, 并在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创新中发挥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解和研究”———兼谈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8) .

[2]郭金丰.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10) .

[3][6]李红玫, 刘双清, 张素芬.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管理观察, 2009, (5) .

[4]万红慧, 肖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2) .

[5]易慧莲, 冯泽永.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

[7]潘秀山.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2) .

篇4: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关键词】大学理念 ; 大学理念建设 ; 新时期 ; 教育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共识。大学要承担起科教兴国的责任,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现代大学理念治理学校。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

大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办学中思想精华的积累与提炼的基础上,对大学本质及其发展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对大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超前意识,同办学历史、传承观念、学术风格、学科门类、学生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笔者认为应该紧扣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新时期大学理念:

一、正确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首先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正确而合理地定位(包括服务区域、学科性质、办学类型与层次、特色、发展目标等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这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即大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定位、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各因素在学校中的定位。大学理念建设要分析学校所处的社会、地域、以及历史背景等,明确学校定位,是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还是地方特色院校,一旦明确定位,就要在定位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大学的理念就会凸显出来。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大学也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大学在98年扩招后开始跟风似的办起综合类大学,原来是外语学校的,现在是法律,经济专业都开;原来是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也开;总之,在一所大学里你可以找到所有的专业。这就会把原来集中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精力分散,逐步弱化学校的特色,专属性。使人们觉得所有大学都一样,什么专业都有,原来优势的专业并不像以前那么优势了。我国高校进入世界优秀学校排名的少之甚少,纵观上榜名单,欧美学校居多,这正是因为我国高校缺乏特色建设,千篇一律所导致的。

二、紧扣质量关,提升科研水平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理念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观,尤其是人才培养观,重点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大学理念要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学理念建设要为高校创设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学术自由与独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加强学科建设,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并重;以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提高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我国高等院校飞速发展,自98年高校扩招后,暴露出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质量问题,学生就业困难。高校教育与社会服务脱节,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即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各种类型专门人才,利用大学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解决经济生产部门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产品更新、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決策咨询;通过人才培训为最广泛的人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推广,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发挥作用;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357,72.

[2]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篇5:素质拓展分中心建设纲要

为响应院党委、行政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我系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对我系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我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在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一心一意为同学,全心全意谋发展”为指导思想,特设立政法系素质拓展分中心,以科学领导我系开展素质拓展工作。

一、组成人员

xx

二、主要职责

1.负责监督、协调、管理各项素质拓展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利于各部门工作开展,发掘特长人才,建立相关档案。

2.负责素质拓展实施工作的调研、分析、收集情况,反馈信息,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基本情况统计及查询服务。

3.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刑事活动,内容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完成上级组织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

4.每学年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工作,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到素拓工作中来。

篇6: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发展措施,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党政责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新的起点谋划湖南发展,明确了“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总任务。“四化两型”就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绿色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就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建设教育强省领导小组,出台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州和各职能部门。各地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大教育投入。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明确要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并建立健全了投入保障监督机制。2011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拨款545.48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78亿元,增长29%。从今年开始,将按照国家部署,落实4%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我省的16%财政投入要求。三是强化督查考核。督促各市州、市县区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不断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加强统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和科学统筹的原则,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重点实施六大专项计划,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发展,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保教人员素质。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是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两项督导评估”内容,并设立10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力争到2015年,建设1万所合格学校,初步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相对均衡。2011年,全省共投入19亿元,建成合格学校1168所,目前共建成4861所。

三是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统筹职业教育规划与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立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先后组建了23个职教集团,加盟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达到1893家,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四是以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校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技奖14项,全省高校与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省内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是以农村师资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在全国首创实施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2011年共择优招录了3637名农村小学、幼儿园师范生进行公费培养。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招聘4397人到农村任教。

六是以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中小学宽带开通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数字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图书资源校际流通和大型仪器设备校际共享。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当前,教育强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与活力。

一是积极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南承担了7个国家改革试点项目,并对应安排了51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校也至少安排了1个自选改革项目。我们把改革试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认真组织,统筹谋划,以点带面,积极推进。目前各项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如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多次推介湖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经验。

二是深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以省部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分配机制,建立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机制;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探索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探索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模式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新途径。

三是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重点,努力促进湖南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高校来湘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收规模。加强政府间教育交流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继续承办好“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提高湖南教育国际知名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教育民生

坚持把教育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化解教育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安排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政策,全省城镇共安排40多万农民工子女上学。

二是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省政府将14所市州中心特殊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3亿元加快建设。目前有12所特殊学校配套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盲、聋哑和智障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全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5%。

三是建立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健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投入财政资金超过20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300万余人次,确保了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资助制度。

篇7: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综述

教书育人 学高身正――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综述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以来,中国全体教师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带着党中央与国务院亲切关怀的温暖,社会地位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精神面貌发生极大改变。 中国教师,正以全新的面貌,行走于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有力的实践者。师德为先让教师成为最有“德行”的职业 5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舍己救学生,她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人们传颂着张丽莉身上体现出的师德的力量。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措施。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是湖北省组织全省70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创新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师魂大讨论”、“我的理想・我的教师梦”,这是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的从教信念教育主题活动……海南、江西、吉林等省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福建、重庆、陕西等省市先后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任用的首要内容。 两年来,一项项师德教育的创新举措先后实施,一个个对师德的考核标准逐渐量化。师德,不仅成为一种道德的提倡,更成为一种制度的规约。 启动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更是让多位具有崇高师德与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走进人们的心中,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当中有“让数学之美走入生活”的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有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有心怀大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的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有培养了无数歌唱家的“中国夜莺”,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以及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保护学生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最高的职责,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行动向我们讲述,“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回更多人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学女教师周玉兰在危险来临之际,大声喊出了“什么都给你,留下孩子们的准考证就行!” 在这些普通而又伟大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教师的美好形象,看到了新时期丰富的师德内涵。新时期教师群体的良好风貌,正是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前行的“正能量”。质量为重让教师成为“含金量”最高的职业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师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过去的几年间,有这样几起标志性事件应该被提起:教师课程与专业标准制定完成,教师行业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完善;国家级培训计划扩大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教师专业标准,不同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差别较大,使得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基本素质方面也是千差万别。”面对教师行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现状,不少教师曾提出过这样的担忧。 令人欣喜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间,这一状况逐步改变。 20,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12月12日,教育部就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这三个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育战线许多工作者评价:“如果说,1994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月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则进一步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 更令人欣喜的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已出台,《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也在积极酝酿中。与此同时,《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先后颁发,颁布考试标准、32个科目笔试大纲和3类面试大纲。自此,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教师队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与教师队伍标准体系建设同步实施的还有一项重要的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这是一项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培训计划。 有这样一连串让人感到温暖的`数字: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5.6%;20,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5亿元,加大置换脱产研修力度,培训中小学教师100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8%;20,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4亿,计划培训130多万人。改善待遇让教师成为最有尊严的职业 如何才能让教师生活、工作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在过去的几年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完善分配方案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切实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同时退休人员382万人增加生活补贴。抽样调查,实施绩效工资后,城镇教师工资增长19%,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大幅度缩小。 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也在各地逐步探索建立。江西省从起,每年设立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年增至1.5亿元;湖南省泸溪县从起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多万。 教师的待遇提升之后,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也开始提上日程。2010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安排试点项目专项资金5亿元。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努力让农村教师把人留在农村、把心留在农村。 待遇提升了,房子解决了,个人的进步发展便成为教师们关心的问题。 喜报接连传来: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这改变了以往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最高为“副高”的状况,意味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评上“正教授”,有了通往“卓越教师”的途径。 在过去的两年间,我国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了中国教育的复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教师承担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正充满激情地书写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美篇章!本报记者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年09月07日 22 版)

篇8:生命教育中心建设纲要

金秋时节, 记者深入定西市安定区就该区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这一活动进行了采访。充满高效课堂文化的校园, 处处呈现着崭新的风貌;沐浴着高效课堂春风的师生, 个个活力四射, 幸福洋溢。这是记者对安定区教育的初印象。

这一切都是源于该区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高效课堂为安定区教育带来了生机, 也给安定区教育人注入了活力。

基于对长期以来困扰着师生的教育现状的思考, 为了消除因教育观念、办学条件、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均衡, 改变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微型班”等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 通过规避差异创出县域优质教育, 安定区教体局经过多方考察论证, 审时度势, 高效课堂建设应运而生。

在采访中, 记者发现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亮点无处不在, 感动无时不有。

“组合拳”打破课改瓶颈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 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是区域课改的最大瓶颈之一。安定区通过一套“组合拳”智慧地打破了这个瓶颈。

据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介绍, 在建设高效课堂伊始, 安定区教体局迅速烧起了“三把火”。据了解, 2012年2月, 安定区教体局邀请资深教育专家高万祥、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实战派课改专家张四保等专家学者进行了题为“建设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的专题讲座, 全区近千名校长、教师、教育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是一次思想的巅峰对话和观念的前沿交锋, 是新型教育思想的大集合、大贯通, 这次培训给他们的收获, 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提升和技能的进步, 更在于带给安定教育人启迪与滋养、思考与碰撞、激情与理想, 是一次“给力”的精神盛宴, 也正是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培训, 拉开了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大幕。

确立了目标, 拉开了帷幕, 安定区建设高校课堂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12年4月、5月、9月, 安定区教体局先后3次组织114名校长、骨干教师到山东实验中学、德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西省太谷县中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学习交流, 亲身体会和感受高效课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 校长和教师们的思想通了, 观念变了, 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

为了对前一阶段全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同时为以后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鼓劲加油, 2012年7月, 定西市安定区召开了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暨观摩研讨推进会, 分别观摩了交通路中学等6个区级实验基地和中华路中学、新集坪塬初中等高效课堂示范学校81名教师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 参加观摩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860人。7月4日, 在定西市政府礼堂隆重召开的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研讨交流大会上, 参会的局机关干部、学区校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近1000人。这场“千人大会”以课堂教学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专家精彩点评的方式, 诠释了高效课堂理念, 展示了高效课堂模式, 也展现了高效课堂建设成果。

与此同时, 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树立课改“红旗手”, 带动高效课堂建设。安定区教体局按照“先行试点、由点到面、骨干带动、有效辐射、城乡互动, 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 建立了交通路中学、公园路中学、大城小学、东关小学、内官中心小学、西巩驿中心小学6个高效课堂实验基地示范引领。教体局及时对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 并把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作为教师各类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推荐上报省、市级课题168项, 确立区级重点课题106项、规划课题364项, 省市区三级课题达到638项, 以此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全区中小学掀起了校长、教师共读高效课堂理论, 争鸣论道的热潮。

新集学区张耀明就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校长中的一员。他白天忙课堂实践, 晚上忙理论学习, 痴迷于高效课堂的探究, 仅半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学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华路中学水巧明、大城小学邢燕、东关小学张月军、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等, 都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骨干教师中的杰出代表, 在她们的课堂上, 学生们化茧为蝶, 一个个敢说善讲、勇于质疑、敢于展示,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果说“三把火”拉开了高效课堂的大幕, “红旗手”带动了高效课堂, 那么“推广站”则把高效课堂的建设推向了新境界。今年, 教体局编辑出刊《安定教育》高效课堂建设专刊, 教研室定期编印《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简报》, 在安定教育信息网开通“高效课堂论坛”, 为全区广大教师搭建起高效课堂背景下沟通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平台, 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制”保障高效课堂建设

“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后, 我们发现, 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 是学生没有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乐趣, 学习没有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需要, 于是, 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参与越来越少, 最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对教师而言, 单调、重复的机械付出与应试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教体局局长南俊武感慨的说:“教育只有真正‘以人为本’, 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学生和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唤醒师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是解决厌学、厌教的根本途径, 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为此, 安定区教体局从制度上对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建立了观摩巡查制, 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每周对6所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巡查;教研员包校制, 教研员一人包一校, 负责对实验学校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全员学习制, 教体局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教材《走进高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 局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人手一册, 通过系统的学习, 使广大校长、教师走出无意识的朦胧状态, 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撑、经验分享和实践智慧;跟踪问责制, 对观念不转变, 行动不积极的校长采取“不换脑子换位子”的办法进行强力问责。经过短短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 安定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课堂因“创新”而更显精彩

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的永恒主题, 安定区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 独出心裁地借鉴了学习书法的方法。一是模仿“临帖”, 依靠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转型, 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 实现角色转型,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教师与学生同步, 学会智慧导学。二是研习“入帖”, 依靠模式, 规范教与学的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比较“破帖”, 超越模式, 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模, 贵在得模;无模之模, 乃为至模”的境界, 升华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体局教研室在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 以及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学模式和总结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研发了“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学促教, 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 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 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 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的目标。

安定区的“六模块‘3+X’”建构式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区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效课堂因“目标”而具有方向

“我们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元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目标告诉学生‘学什么’, 过程告诉学生‘怎么学’, 评价则告诉学生‘学得怎样’。在导学案中,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实现‘先学后教, 以学评教’的目标。”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董志越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老师的语文课《落花生》导学案。在这个导学案中, 有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案、导学流程等环节, 把知识迁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更具体地呈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坚实的课堂文化、真实的导学过程。

小组建设是安定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的组建按照男女生比例、学生的性格、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组名、组训, 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 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 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记者走进大城小学二年级 (5) 班的教室, 黑板上面贴着每个小组的名称, 有乘风破浪组、超越梦想组、惜时如金组、谁与争锋组等,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 如团队奋斗目标、团队成绩目标、课堂表现目标、学习习惯目标、课堂纪律目标、文明礼仪目标、校园纪律目标、团队誓言等。

大城小学副校长张志军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效课堂因“文化”而更有生命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 才能展现它的无尽魅力。”

坪塬初级中学是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高地”, 记者走进该校的课堂, 每位教师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课, 与以往相比,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跃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 发言的多了, 互动的多了;课堂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师生的“群言堂”, 由教师的一人讲变为师生的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把读书权、思考权、发言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性, 在这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的“你真不简单!”“你真是好样的!”“大胆的猜测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很高兴你做到了这一点!”“说得好, 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关系!”等等对学生及时的鼓励语, 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感觉正在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坪塬初级中学校长石军章说, “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之后, 我比原来更加忙碌, 但学生们在我眼里, 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 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采访中, 南俊武局长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在全区中小学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不是心血来潮, 更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 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 我们是在用行动捍卫教育的本真。”

安定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给记者诠释了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什么是教育的本真?这里的‘本’, 是回归教育的本源, 皈依教育的本质, 把解放学生的智慧, 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惟一目标, ‘本’既是教育的起点, 又是最终归宿。这里的‘真’, 我们认为既是真实客观的‘真’, 更是真理的‘真’, 又是真诚的‘真’。‘本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 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自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把真诚待人, 诚实守信, 尊重自我作为立身的基础……”听了杨主任的介绍, 同样作为教育人的记者, 心里顿觉释然。

行走是一种态度。纪伯伦说, 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 我不愿意站住看着队伍走过。安定区教育人正在改变着自己的行走方式, 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 他们带着问题一边行走, 一边探索。

上一篇:学雷锋服务队工作制度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