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教育视角探析生命困顿诱因研究

2022-09-11

上海市2004年制定并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正式成为国家教育的战略决策之一;2012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生命教育导师”职业岗位培训认证, “生命教育”走向职业化;从2005年开始, 宋庆龄基金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复旦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都有教师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 帮助学生正视“生”“死”。但是, 这仅是少数且影响极为有限。当前社会的功利性和浮躁性是生命教育难以普及的无形之墙。如何推倒这面墙, 或许是值得许多高校深思的问题。

1 生命教育缺失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 自杀、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屡见报端。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选择轻生、滥用暴力呢?面对生命之花的凋谢, 我们禁不住要发问: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愿再走这风华绚丽的人生?

1.1 爱的异化—家庭关怀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可以说会影响孩子终身, 青少年在学校里的各种消极心理行为、情绪和态度与片面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过去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过多的关注的是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 忽视了心理和精神需求。过高期望让爱产生异化, 笔者在郑州市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 79%的家长对自己孩子认识不清;68%的家长对孩子有语言上的伤害;83%的孩子认为压力大。“望子成龙, 盼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们的心愿, 过高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病理性的语言成为扼杀孩子生命的缆绳, 多数父母意识不到自己病理性语言对孩子的伤害, 从而形成紧张与对立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使孩子对生命价值产生怀疑, 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创新精神, 生活中缺乏个性主张, 盲目追求时尚。使本该充满灵性的生命出现了机械性的模仿, 心灵受到了压抑, 天赋遭到了扼杀。截断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道路。

1.2 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家长和学校过于追求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 而忽视了品德修养的树立, 导致心理发展畸形学生的产生, 在大学里, 学校在各方面的管束都相对较松, 对学生的行为约束甚少。初高中时期压抑着的畸形心理开始以语言或肢体行为表现出来, 最终导致伤害性事件的发生。

此外, 即使在大学里, 学生也会因到受各种不同思潮的影响难以找到信仰, 而陷入各式各样的迷茫困惑之中。而且, 目前大学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化知识上, 忽视了对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信念的培养, 在缺少可以预防和干预学生不良行为的机制的条件下, 难以制止有害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 所以在其出现生命的困顿时, 不能有效的去寻找解决办法。在思考问题时, 就会因某些消极思想占据上风出现无生活目标、丧失价值感等现象。极端些的, 就可能破罐子破摔, 导致虐物、暴力、自杀等有害行为产生。从本质上讲, 这是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缺乏正确的认识,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重和对生活的信仰,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改变大学生的这种状况绝非一日之功。

1.3 浮躁致使社会生命关怀缺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 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由于缺少生命关怀及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能正确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人比人, 气死人”。一方面, 由于个人间的攀比, 年轻人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 感觉前途一片灰暗, 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另一方面,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使人们产生了既仇富又羡富的不平衡心理;再者, 现在生活条件虽然提高了, 但高额的教育、卫生和医疗费用, 又使普通人产生了前途渺茫的情绪。因此, 为了找份好的工作或者赚更多的钱, 人们开始忽视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修养, 变得日益功利化, 极力追求眼前的利益。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正确定位, 金钱成为禁锢人们的枷锁, 人们所有的欲望、情感、行为都被封锁在这种物质化的囚牢之中, 难以逃脱其束缚。

2 构建生命教育体系需全员发力

2.1 生命之基———家庭教育

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的关键, 在于尊重孩子的生命选择, 特别是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 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溢生命内涵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是生命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卡连柯曾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 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 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4]同时, 言传身教亦是我国传承教育的主要形式, 父母榜样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首先, 作为父母应随时体现出积极求知上进的精神, 给孩子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 在进步!”使孩子明白“活到老, 学到老”的道理;其次,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缩短与孩子心灵的距离, 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 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 帮助其健康成长;再次, 理性的爱孩子, 防止爱的异化。病理性语言就是爱异化的表现, 虽然它没有肉体虐待那种明显的外部伤害, 却无情地践踏了孩子的人格尊严, 会在孩子心灵中投下阴影。从而对其生命潜能产生终身性压抑。心理学家称这种精神虐待为“看不见的灾难”。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 了解病理性语言对人的危害, 杜绝病理性语言在我们生命中出现, 进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2 教育之重———学校教育

2.2.1 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和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 竞争日渐加剧, 孩子在社会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因此, 学校教育出现了功利化现象, 学校和学生都更注重对学生就业和生存发展直接有用的东西的传授和学习, 而忽视了对道德、信仰、人格尊严等生命存在精神的培养和学习。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学生学习功利化, 使人们对人的本质出现错误性理解, 只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审视生命和把握生命。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引导学生强化生命使命感, 找回生命成就感, 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生活中得到专业能力与生命品质的双丰收, 找到充实灵魂的精神依托。

2.2.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生命关怀能力。

使大学生真正认识生命, 提高生命意识。大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受益者, 其主观能动性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矛盾, 主要矛盾起主要作用, 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因此, 开展教育活动时, 一定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性, 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 注重生命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避免流于形式。生命教育不是搞活动, 需要建立持续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应当把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德育体系、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 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踊跃性, 真正使生命教育成为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基础推动力。

2.3 关怀之柱———社会的支持

2.3.1 政府力量的主导。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对生命漠视、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 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 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5]。因此, 政府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代替的作用。政府对进行生命教育的权威调控是不可或缺的。

2.3.2 媒介的舆论导向。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时代, 各种媒体特别是移动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既然社会需要生命教育, 就应该让它驻进我们的心里, 就像流行文化一样, 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要为大众所认知, 最重要的是宣传普及, 任何不被人所熟知的事物都是通过宣传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的, 生命教育之所以不被大众所熟知, 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推广方法和方式。意识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今游戏、娱乐、影视、网络社交等文化载体飞跃式发展, 生命教育的传播需要, 完全可以做成“段子”、拍摄成广告或者把它融入到电视、电影题材中, 使其分布在现实与网络的各个角落, 让人们像了解电影、游戏一样, 了解生命教育、了解生命。

结束语

影响生命教育的因素源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 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遵循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舆论是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为生活学习提高便利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因此, 要使大学生减少生命困顿, 探寻生命意义、人生价值, 需要学校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成员的支持、社会舆论导向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同步展开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是整个学校生命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要:遵循生命循环的内在规律,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为指导, 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 关注个人成长发展, 对现今许多大学生出现的“生命的困顿”现象和因“困顿”而表现出的虐物、暴力、自杀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探论生命教育普及之路, 文章简要分析了大学生恶性行为的主要诱因, 并结合实践经验, 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困顿,困顿诱因

参考文献

[1] 万慧进, 金敏, 吴卫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9) :18-19.

[2] 吉喆.论家庭生命教育[D].河南大学, 2006.

[3] 苏霍姆林斯基著, 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 马卡连柯著, 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5] 艾医卫.论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 2005 (10) :89-90.

上一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及其在电梯检验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浅谈桥头跳车的几项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