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2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杨田文

〔关键词〕习作教学 单一性 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在学生敢于“袒露自我,表白心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性格、语言、行动、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和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投入大而收效甚微。在新课改理念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对习作定位不准,要求过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忽视学生生活的单一性,教师把学生锁定在成人生活的多样性中,造成了视觉错位。习作教学中只重视遣词造句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而忽视情感兴趣的呈现,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了学生厌写,怕写。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症”。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就会忽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超习作、超目标、超阶段的习作定位直接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二、习作教学中,命题作文太多,半命题,自由命题的作文太少,扼杀了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写些空话、客话、套话。作文是学生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这样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却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

三、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方法呆板,评价方式单一。学生从批改中得不到启迪,得不到收获的喜悦,只把习作看做一种任务,东拼西凑。习作批改与讲评,是习作指导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传统习作评改中,多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甚至教师全权代理,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习作评改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呢?

(一)淡化文体意识,珍视独特感受。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并形成独立思考。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使生活向充实的方向发展,有两个致力的目标,那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呢?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不放过点滴的琐事,并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淡化文体的要求,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提“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和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你做过的,看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这样才会有写作的个性化 ,这才能促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二)鼓励自由表达,强调真情实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要写命题作文,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写空话、客话、套话。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的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批改方法多样化, 评价方式实效化。把批改和评价的空间还给学生一部分,从中有所交流,有所顿悟。知道了好与坏,得与失,也就明确了扬长避短的地方。

批改方法要多样: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改作文。叶圣陶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作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教师给学生改作文完全是“徒劳无功”。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叶老再三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而教师则研究怎样去引导和点拨。作文评改能力应该是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必须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改”,变“学生作文一交了事”为“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全过程”。我认为,从四年级开始,就应该采取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习作的能力。

训练学生评改作文须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教给评改文章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内容。即修改什么?这当然要结合各学段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评改习作还要教学生学习独立修改,做到“三读三改”:第一遍默读,看看文章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调整顺序,充实内容;第二遍轻声读,改正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第三遍放声读,进一步调换、修正词句或认真誊写。二是将个人评改与小组互相评改、教师评改相结合。自己独立修改后,接着在小组中互评互改。第一步是每个人都要谈一谈自己文章的构思以及自己初次修改了些什么;第二步是读一读自己的文章,请小组同学评议、启发、补充;第三步是自己结合小组的好意见再次修改;第四步是小组交换后互相阅读、修改、写意见;第五步是学生阅读同学提的修改意见。写下自己的看法;第六步是上交老师评改。

评价方式要有“针对性”。(1)过程评价: 一件事是否写得具体;段落中,有哪些好词佳句;是否抒发真情实感;是否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及时给于表扬,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2)质量评价: 题材是否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中;体裁是否基本符合常规。这里不能有过高要求,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凸显培优补差计划,一般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3)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和热情。

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正确的参与到学生的写作实践当中去,才能使学生高高兴兴看自然、看社会,轻轻松松学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同一个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纪律难于管理。

解决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开学初,对学生做一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摸底工作,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安排好分组,指定水平高的学生做组长,做好带头作用,帮助组内同学,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在每堂课的练习任务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层次任务,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多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

2、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

解决方法: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因此,当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敲打键盘鼠标,有的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其实,在设计这些理论课时,可以采用现代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尽量要配合一些视频、动画,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上机课上,大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操作,全然不知教师在讲什么。当教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知

从何入手。

解决方法:在设计操作课教学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刚才老师讲的例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者引导部分优秀生设计出有一定水平的电脑作品,以备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做讲解的范例的作品出来。

4、不能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

解决方法:对于这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 作文是一大难题, 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 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 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 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农村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学生有时苦无素材可写, 有时有素材但缺少观察。

大多数孩子双休日有许多的作业, 假期又被父母以安全为由关在家里, 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此外, 教科书 (人教版) 上的作文题目和要求书写的内容多少倾向于“城市化”, 农村孩子写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三年级第一单元, 要求写人们晨练的事情。农村人大多早晨不起来锻炼, 因此学生不可能知道晨练该怎么写。如果说教材上的题目都偏重城市的孩子是错误的, 可供农村孩子写的内容较多。比如, 要求三年级的孩子写一种植物或蔬菜, 这些东西是孩子们很熟悉的, 但不少孩子不知怎么写, 不知从哪里写起, 即使写一些内容出来, 也多是稀里糊涂的, 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缺少观察。

2. 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

有些文题, 学生本来是有些内容可写的, 但大多数不敢放开手、放开胆去写, 束缚住了手脚。比如, 写“我的老师”, 同学们写出的作文总是老师身材魁梧, 眼睛炯炯有神, 平时对同学们像子女一样爱护, 不但关心同学们的身体, 而且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写出的内容都是对老师歌功颂德的, 对于老师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只字不提, 这样的文章怎么能有自己的个性呢?同学们由于写惯了程式化的文章, 写爸爸妈妈也都是闪光的事情, 文章缺乏真实感, 缺乏感染力。

3. 过多依赖作文选。

不少教师过于依赖作文选, 在写作文时, 教师把作文选拿来一念, 然后就叫学生写。而80%的学生手里也有作文选, 在教师布置写作时, 学生翻过作文选, 一套即了事, 不能很好地进行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会作文了。有的教师让学生买来一些作文选, 划出重点作文, 布置学生背诵, 让学生考试套用, 导致学生不会作文, 只会抄文或者“截文”。

4. 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一部分教师平时不怎么练笔, 自己写文章都很费力, 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力不从心。

5. 教师评语缺乏指导性。

一些教师的评语经常是老生常谈, 缺乏新颖性、情感性。不少教师评价手段不够合理。有的教师认为, 作文评语可有可无, 甚至还有的教师认为, 学生小时候作文水平无所谓, 进入初中自然就提高了, 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自己写好的。

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途径

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的教学理念, 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村作文教学的水平。

1. 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老师再因势利导, 适当点拨和引导, 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

2. 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

往往在突发事件中, 学生会有感而发, 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在平时抓住最佳时机, 开展即兴作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 要多鼓励, 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

3.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比如家庭中的种种琐事, 校园内的桩桩小事, 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 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只有我们把学生引向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 以饱满的热情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 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 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在这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例如:春天, 山清水秀的农村到处绿芽压枝头、繁花似锦绣的美丽景象;夏天, 孩子们喜欢到小溪里捉鱼、游泳;秋天, 便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热闹非凡;冬天, 又是一番别样的沉静之美。这些农村特有的景象都是学生能亲身感受的真实内容。教师可以“陪同”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 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让学生观察后向同学、老师说一说或在日记中记下观察的感受。这些内容生活味道浓厚、真实, 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感, 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没有感受可以抒发, 从而使作文言之有物, 写出真情实感,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有了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 学生就不会觉得作文难写了。

4. 改变“古老”的批改方法。

大多数老师在作文批改上存在误区。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或全班批, 或小组批;或教师批, 或学生批, 等等。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语,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即使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 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 能让一些他们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语文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只给予适当点拨, 培养学生的自改意识和能力。可让学生反复诵读, 多次修改, 凭借语感, 看看习作布局是否合理、词语是否拗口;也可小组内传阅, 交流讨论, 共同提高。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朗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在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极其令人担忧。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正视语文朗读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优化朗读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兑了学生念书的工夫,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预习朗读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连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却叫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程序,以过渡环节取代。

2、朗读的目标性不明确

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老师只叫学生读,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但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点评,学生只是为教师的读而读,用心程度不够,有心无意地“念着经”,如此事倍功半的朗读,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几个优生,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造成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读练习,导致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4.朗读教学方式单调

常看见老师正在剖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那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类似的指导,致使朗诵溶“导”、“练”于一炉,理解、朗诵于一体。有的老师纵然有指点却茫无头绪,只重声音情势,不重心里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说话的内蕴。常听老师直截了当的指导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缓些),而疏忽了朗诵的要义。所以很多学生一碰到感情比教强烈的句子,就以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结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那个恩我一定要报!”学生常常读得快而昂扬,像正在喊口号。而真正的是要体验小金花心里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迟缓而低降,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传染力。有时,学生朗诵时轻重、缓急掌控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协调,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的。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如何换气,如何搁浅,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点几乎是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措辞,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机械、别扭,其真不代表“角色措辞”,却决心摹拟角色的声音,不单弄得怪腔怪调,也减弱了说话的显示力。

二、優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明确目标,精选练点

叶圣陶师长把有感情的朗诵叫做“好读”。好读得其法,不单能领会作者说些什么,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但是真正能读出感情来还真不轻易,需要在朗诵技巧上作恰当的指点,如搁浅、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那些指点不是课课皆有,次次具有。所以,要精心选择朗诵练习点,每次练习有个偏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川》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练习。“啊”的详细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跟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到达“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成果。同时,学生一旦把握技巧后,将触类旁通,极大地提高朗诵教学质量。

2.理解与朗读彼此依存

教学中,要把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朗诵要以理解为根底,经过朗诵又可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它们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此文中有一句话:“那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示他们:“如何才算准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降正在“那是”上,有的落在“大”字,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接着,我指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晰那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反复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夸大上文说的“很多棵”、“两棵”。朗诵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味也更深了。

3.采取多样化形式朗读

朗诵的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诵有各自的功效和规律。当需要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点;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条理时,宜用引读;当碰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纳分角色朗诵;当需要衬着氛围、火上加油时,宜用齐读……但要注重的是:(1)范读只是引罢了,只能起“树模”感化,而不是让学机械地模拟,由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需指导学生“出境入情”。一节课中范读不要太多,要尽量多地留些工夫让学生本人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氛围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凑数”和学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前后顺序交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当的使命、执教者要表现的目标意图也就差别。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朗诵练习进程,科学地选择好每个环节不同的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展其长。

4、足时朗读

教师要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读准字音,不破句,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做好读后评议,建立朗读的奖励机制,以表扬为主,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意境,形成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的良好氛围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着避而不谈、满堂灌以及囫囵吞枣等问题,需要进行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分散语法难点、习得语法规则、在任务中比较、生动讲解、探究合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法教学 问题与对策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九级目标体系的建议,在六年级结束时应该达到二级要求。“语言知识”二级对语法的要求是“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一些简单的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小学阶段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英语语法,为将来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但是部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存在偏差,于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许多的不和谐现象,要么避而不谈语法,要么还是语法满堂灌,要么就是囫囵吞枣式地教。近年来,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破解和矫正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愿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在点滴渗透中分散语法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语法现象,就要及时地说明,如名词、冠词、代词、数词、动词和介词等语法知识,要经常提醒、介绍;对于比较深奥、一时还说不清的有关知识,如不定代词、序数词、分数词、非限定动词等,可就事论事,不作过高要求。如《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A中出现了“There be句型”结构的就近原则,“can+动词原形”的用法以及“like加动词的ing形式”,这种平时点滴的渗透,既分散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的消化。

二、在情景交融中习得语法规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且其基本的句型结构得到反复使用,反复强化,他们就会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将语法结构放在情景中操练,有意义,直观、有趣、生动而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和机械。

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时,我带了一个篮球走进教室。学生以为要上体育课,很兴奋。于是我抓住这一教学的契机,自己边拍球边说:“I can play basketball.Look,I’m playing basketball.”又重复了两遍。这时许多的男生开始插嘴了,“Teacher,I can play basketball better than you.Let me show you.”我又说:“OK,pass the ball,play it and say I’m playing basketball.”经过一番操练之后,我总结语法规则并板书“I’m playing basketball.”。跟读之后,再让学生两两操练,让对方做一个动作不停下来,相互进行问答,我巡回指导,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表演和说的欲望相当的强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完成任务中比较语法现象

有了任务,学生才会真正运用语言,不但能达到先听再说、以说促听、以说促写的目的,而且可以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地学习的毛病。通过在运用中对比各部分语法项目,通过各部分语法项目的对比再加深对各种语法的认识,从而在交际、使用语言中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

学生到了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四种语法现象: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那么如何把这四种时态说清楚,光靠教师对着概念进行解释或者背诵相应的概念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我一般先运用含有这四种时态的句子和学生自由谈话,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这四个语法点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突出这四种时态的特征词或是关键的区别之处,让学生有进一步的印象;接着我运用自己设计的表格,综合这四种时态,让他们进行调查,对这四种概念有进一步的感知。表格如下:

Do a survey

Us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every day?/What are you doing now?/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las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对这种随意式的调查,学生相当乐意。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体会到四种时态之间的区别,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较好地对这四种时态进行了有效的操练。接着,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张表格,再进行第三人称的检查反馈:What does *** usually do every day?/What is he/she doing now?/What did he/she do yesterday/last...?/What is he/she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友谊,还可以让学生在输出中再一次地巩固四种时态,加深理解,感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生动讲解中提高语法的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枯燥讲解的内容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而对形象化、趣味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若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效果相当好。

如五年级出现了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由于汉语中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对“代词”也不理解,小学生的认知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我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记忆深刻。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第三者’吗?觉得这个称呼怎么样?”(学生都哈哈大笑)“很不雅,对吗?英语上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有点像第三者,它既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另外的某一个人,由于它这个称呼很不雅,所以它很难为情,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给它戴一个标志牌,一看就知道它是第三人称单数,于是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为它加上‘s’或‘es’或把‘y’改成‘i’再加‘es’,让它与众不同。”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解释,学生很容易地就记住了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用法。

五、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法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是语法现象特别集中出现的时段,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句式和一些基本的语法现象。如: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like+动词的ing形式、can+动词原形、want to+动词原形等。六年级学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样大部分最为基本的语法在小学阶段已经学完。如果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那么中小学就很难很好地过渡。基础不扎实,给初中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也使学生的英语根基不牢、底气不足。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能力或者技能都是在学生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只有多采用合作探究形式,才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在教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第二课时时,主要涉及现在进行时,我就适当讲解了它的结构:主语+Be动词+动词的ing形式。然后给出若干个活动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描述“What are they doing?”,接着再做了两个专项训练——“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和“运用助动词或者Be动词完成一般疑问句”,并提醒他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注意观察它们的特征词。做完后,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现在进行时的特征词有now,look,listen等;一般现在时的特征词有sometimes,every day,usually,often等;在一般疑问句的开头,当句中有动词原形时,开头填助动词;当句中没有动词原形时,开头填Be动词;等等。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语法现象、归纳了语法规律,他们才会主动形成一种语言习惯,而且在谈到这些内容时能如数家珍。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曼林小学 吴新月

新体育课程实施几年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只有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这几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心得,我发现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的问题。课前——研究不深,准备不够 2 课中——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过分强调过程评价,忽视了总结性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 比较注重结果的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模板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但实施新课程后,我 却发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我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几乎都用于过程评价,对结果评价很少涉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我在评价学生的练习结果时都只采用了笼统的口头表扬,而没有深入到内在,即学生经过练习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没有变化,都没有进行评价。3 课后——只有反馈,没有反思 上课后几乎没有进行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肯定有很多这样的时候,课上好后就完成了任务,至于这堂课是好还是坏已无关紧要了——“跟咱没关系了”。

反思只是流于浅层面,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有反思,可能他也只是停留在浅层面,停留在当时,停留在“听听激动,想想要动,回来不动”的状态上。我想这个感觉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的吧!

或者说大多数的老师的反思充其量职能算是反馈,根本没有再往深层次去考虑,没有再进一步问自己一个为什么,这种状态是非常无奈的,几乎不会有大的收获。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过于注重安全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精华也随着糟粕一起被抛弃了,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被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了,学生的挫折教育被忽视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常被提起的。但新课程后,我们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的确确被确保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被忽视了。淡化了对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使评价运用出现了偏差 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但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学”,重要的是学生努力了就行。解决的对策探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认为也是正常的。我 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把先进理念落到实处,要改变基层体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策略,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要改革现行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机制。

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我认为还是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下功夫。课前——注重研究,备好教案

教师能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编写教案,就是教师教学行为是否开始转变的具体体现。教案是一堂课的设计思路与组织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行为的开始。

(1)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既激发学生 的练习兴趣,练习充满情趣,让发展学生终身意识的目标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从空间上延伸到校外。

(2)以学生为主设臵目标

新课程教案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站在学生角度与立场上来定。由于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主体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练习。此时,学习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力,不同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不同的目标,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时则有很大的灵活性。

(3)给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能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能把课堂中所学的用到课余锻炼中。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如学生的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例如学生学练兴趣正浓时,就可适当增加练习时间;相反,有的环节学生不大感兴趣,则应及时缩短或调整。课中——注重实效,保证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练,同时又能巧妙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既有实效,又能达到一定的“质”和“量”。

(1)注重合理性

课的组织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课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组织的合理性,使每节课都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发挥最大的效应。

如在教学组织时要注意场地、器材布局合理且充满趣味,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要注意身体练习多样化、游戏化,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与目标;要注意提高器材利用率,尽可能地使一材多用;要注意因地制宜自创教具,根据有关教材需要,教师动手制作简易、安全;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增设一些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球类练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胜欲望,既达到锻炼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班级凝聚力等。

(2)注重实效性

除了合理性,我们还应注重的是实效性,要强调教师能控制课堂。走进新课程后,我们觉得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应该不断提升教学行为能力与艺术。

如我们应常以趣、新、奇的方式导入课,组织有效的教学秩序;多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表现,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注重分层教学,因人评价。采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如何分配,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难易程度、场地器材、性别差异等具体情况而确定,不能模式化、形式化。在评价时尽量注重差异,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横向比较,使得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快乐;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开展互助教学;让教师的语言(体态)丰富起来,让师生的交流真实起来。

(3)注重安全性

教学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课时,重视对练习方法的介绍,在课的各个环节中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课后——注重反思,促进交流

要改变现有的只有反馈没有反思的课后交流现状,我们认为关键是抓好自身和同伴互助两个环节。

(1)自身反思

我们认为每个教师都应经常进行课后的自我反思,主要可以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等进行分析研究。

(2)同伴互助

我们可以通过评课等形式进行同伴间的互助交流,通过交流使教师逐步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研究氛围。

在评课时,我们可以围绕以下这些要点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要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体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

(3)撰写案例 我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反思形式就是撰写教学案例。因为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就可以使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一个全面的、及时的反馈,使教师的思想、行为的改变获得力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

在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尽早解决。

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新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差距,还没有吃透,还没有把理念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思想中,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努力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注重研究、备好教案,注重实效、保证质量,注重反思,促进交流,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

上一篇:难忘的一次比赛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中学2011级高一新生军训总结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