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4-05-10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精选9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担任语文教师的任课经验,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前言: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需要完成的重任,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初中语文教学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为了杜绝教学误区,在新时期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中学新课标改革以来,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大多依赖黑板板书、参考书完成教学目标,对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较少。笔者曾经就掉入一个固定教学“圈套”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直接安排下背诵内容,较少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一旦沿用从前教学模式,则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禁锢和限制。传统教学模式,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增添厌学情绪,严重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脱轨。

2.应试目的严重

在多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中考成绩的上线率,成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证明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筹码。虽然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新课标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扩大招生,不得不依然采取应试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的员工,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分关照,可是对班上的成绩较差的则不管不顾。

3.教师水平急需提高

初中语文教师水平急需提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语文教师整体趋向于老龄化。毋庸置疑,教龄越长,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学质量一般相对比较高。但是也存在问题,在新课标改革后,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更新的教学内容使这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难以接受;第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比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课堂的深入,虽然国家和学校投入巨资,在一般地区普及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很多教师,无论是年纪较大的还是刚工作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都还不够充分,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得不到改善;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欠缺,部分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是缺乏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感,忽视了备课的作用,没有花时间和精力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二、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要合理的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课堂;第二,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教学意境,化抽象为具体;第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角色互换,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魏书生提出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其中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出课本的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重难点,并且做好笔记记录,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之后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问题解决后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或相互出题来进行自测。此法创造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长期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师生之间要营造良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一般来讲,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带的科目教学效果较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的教学思想,不仅在语文学习上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丰富教学手段,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重视小组之间学习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在讨论中发现语文的魅力。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我只做引导,而课程的教授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评,充当“临时老师”,之后再对学生的“授课”进行总结,对于授课不完整部分再进行补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并且学生做了“老师”自身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4.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语文教师队伍中,在老青教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经验;第二,定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分几次,达不到学校标准的教师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请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资深的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第三,注重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水平,组织统一的培训,建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咨询中心;第四,在教师之间展开优秀语文教师的评比活动,定期让教师进行听课测评,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力。

结语:

作为长期坚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所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研究,希望给同行业者以及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秋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5,27:86.[2]翟张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3,22:62.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针对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2、教会学生听课。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2+(a-b+7)2=0,求(a2-b2)+(a+b)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2 +(a-b+7)2=0,②(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2-b2)+(a+b)2=(a+b)(a-b)+(a+b)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2)归纳与演绎。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初中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解题方法过于重视。在我国大多数的英语考试中, 阅读理解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而且题量存在着逐渐增加的趋势,阅读理解的得分直接影响着英语考试的最终成绩。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加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往往多重视解题的方法,或者是仅仅讲解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新词及语法,也有教师会讲解解题的方法。总体来说,这种训练缺乏对学生系统性阅读的指导, 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成绩提高不明显。

2 . 重精度轻泛读。初中生对于英语的阅读水平不是很高,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在现实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文章几段甚至几句的讲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泛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致使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下降。

3.没有系统性的阅读训练。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单词、句型及语法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阅读训练。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高速度的阅读,但因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这样的阅读方法会使得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容易适得其反。

二、初中英语阅读的改进措施

1.进行英语语境教学。初中英语阅读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如果在英语的阅读中充分运用语境因素, 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较好的效果。在进行英语语境教学的过程中,语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以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境中每一处的变化都会在文章的意义变化中得到体现。应用英语语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语境的学习, 最大限度的利用语境推测文章出现生词的含义,既节省了查词的时间,又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通过英语语境的学习,可以加快英语阅读的速度,节省阅读时间;可以加深学生英语阅读文章的整体理解及把握。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在初中英语的阅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才可以快速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准。要想精读可以阅读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是专家通过精挑细选,保证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在进行精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初中英语教材的利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但做到语法词汇用法的掌握,还要可以熟练地背诵,举一反三。此外,泛读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英文读物,也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西方英文版趣味性的儿童文学小说,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仔细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英语单词及短语在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实践证明,初中生在阅读西方英文版的儿童文学小说时,有利于奠定英语学习的根基,从而提升英语的阅读水准。

3.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在阅读中保证英语文章的连贯性,不能把词语单独的摘出来,要把词语放在句子,句子放到整篇文章中去阅读理解。在平常的英语阅读中,很多的学生存在着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习惯,这种方法不仅导致阅读的速度很慢,而且也很难弄明白单词在这篇文章中具体含义,影响了阅读的整体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具备能快速找到文章主旨句,进而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由已知的信息推测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实际想法及文章写作的目的。

4.正视师生间的关系。在初中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做好一个教学指导者应尽的职责。学生作为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部分,要积极地参与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依照学生的普遍阅读水平,开展多种学习活动,例如,举行趣味英语阅读比赛等,让学生从乐趣中掌握英语阅读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三、结语

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学习、总结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引导,并有选择性的精读。教师在实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把语境阅读引入进来,让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能力。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阅读的水平必然会有一个质的提升,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友良.初中英语阅读新视角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7):50.

篇4: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1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评价方式绝对化,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如对锻炼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对学习体育基本技术与知识常常表现为被动应付甚至是抵触情绪,对单调、强度较大的项目难以坚持,并普遍缺乏勇气与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很好的利用教学评价,师生通过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自然会让学生改变对体育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在目前初中体育评价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末采用统一评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信息的反馈过程,对改进教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均难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仅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但不利于调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教师也不能从评价中获取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教学意见及建议,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1.2评价内容简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

体育学习的目标一般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以及身体发展等几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认知方面的发展。对教学目标中的其他目标,尤其是对包括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精神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很少兼顾。这种考核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的目标不一致,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导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1.3评价方法及标准缺乏科学性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综合性评价,而忽视自我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更关注教学的结果,自我性评价更注重教学的过程。由于综合性评价只注重教学结果,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以及体育素质基础的差异,不能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不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也就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若对他们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单一的评价方法,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过程性评价则不同,它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体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综上可见,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无论在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的制定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要求,需要更新、发展和完善。那么如何改进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这些弊端呢?

2对策与建议

2.1采用师生互评方式,促进教学双方共同进步

由于终结性评价是由老师说了算,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反馈过程,因而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除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外,学生也可以对某堂课或某一体育锻炼项目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互评的方式一方面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能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取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教学意见及建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2采用全面的评价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目标单一,仅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评价这一问题,应采取全面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育作为学生一生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更应该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淡化对学生阶段性体育技能的过多追求,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初中体育教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教学的其他目标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等的培养也应放在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不但使身体得到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从而通过初中体育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3重视过程评价与自我评价

体育教师在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应更多的回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只注重技能测试的结果。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体育教师若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难免有失公平,也不科学,所以,教师评价时,要尽可能的客观评价,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而考核成绩只是作为一个参照。这样不但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可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除了教师要公正评价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更加了解自己的体育水平和个人能力的其他方面,这对促进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篇5: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正阳县兰青乡中心学校 王霞

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的学习存在盲目性

现在,一般的数学课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们讲„„”为什么要“讲”?教师不谈,学生也不清楚,反正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哪儿有学习的主动性?举个例子。一堂课是这样上的:“今天我们讲坐标的互化”,然后画图,写出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之间的三个关系式,下面讲如何把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把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课上完了,对到底为什么要把两种坐标互化,只字不提,学生中也没人问。教育学指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心理学认为,学习上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讲要教育学生树立为革命而学习的明确目的,这是一个总目标,要达到这样总的目标,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每门课程、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目的。“大目的”是建立在许多“小目的”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一个个小的目的教育,大目的教育只能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所谓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也就要落空。

2、、学生无准备听课的状态,采用自学存疑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而认识需要和求知欲又来之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只有当学生碰到似乎熟悉但又说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才会产生思维的需要,进行积极的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听课而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听课时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也就不易引起积极的思维。

三、教师细嚼慢咽,一讲到底的做法,采取教师重点讲课,引导学生“自得”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足于“讲细讲透”,学生致力于“听懂听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这样批评过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没有高级的心理活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他提倡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有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人,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教师指出门径,引导学生“自得”的方法,即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有条件时,对部分内容也可以采取独立发现法。

3、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演绎结构、不重合情推理的倾向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方法的揭示,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想数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结论不重过程,不注意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圆的性质的研究,往往只重视一个一个定理的推证而忽视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关系”。

4、缺乏思想性,不能起到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自觉性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只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至于思想教育,那似乎是额外的负担。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二、改进措施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针对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⑵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⑴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

⑵教会学生听课。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⑶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①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2+(a-b+7)2=0,求 a2-b2)+(a+b)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A、(a+b-5)2 +(a-b+7)2=0,B(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A得:a+b=5;a-b=-7,由B得:(a2-b2)+(a+b)2=(a+b)(a-b)+(a+b)2,综合A、B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②归纳与演绎。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③类比与联想。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④抽象与概括。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篇6: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广大中小学校都在围绕着改革的精神在改革的园地中进行着一些探索。由于经验缺乏等问题,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笔者就自己的发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对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学习、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实。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回答的人次多,发言的学生少,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教师不督促,不引导,视若无睹。

2、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得不到有效评价和指导。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当学生的多元解读、独特体验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指导,缺少教学机智和智慧。

3、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偏差。目标是“三维”的,但有核心、有重点,这个核心、重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否则学科设立将失去意义。

4、学习理念落实不讲究实效。

新课标中的学习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运用时自主缺乏,合作浮华初中语文论文,探究虚假,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对策:

1、各校要重视新课改理论和新课标的学习,《课标》要人手一册。

2、研读要联系实际,要和本地、本校、本人的实际联系。特别要重视研究本地有资源使用、本校有条件利用、本人有能力运用的部分;能支持、帮助、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的部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有利学生发展的部分。

3、尽快地把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也必然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不少教师死守教条,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分析与对策:细心倾听,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的核心是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教师不应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而应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诚地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初中语文论文,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创新,大胆张扬自我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给予延时性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给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预留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主体固定,忽视“学困生”

经常听学生抱怨“老师从来不叫我,总叫喜欢的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提问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给了班级大多数成员一个消极的反应——我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还有很多教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偏见。例如,教师等待他们回答花的时间短,没有给他们提供反馈,很少注意他们。但是,当某个学生开小差了,教师冷不丁地提起来让其回答某个问题,即提惩罚性问题。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

分析与对策:研究表明,教师的偏见会使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论文开题报告。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提问要面向全体,切忌针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我一直认为应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班级的全部或大部分学生集中精力,四、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初中语文论文,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分析与对策:我们的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老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所以,只要老师们在探索新教法的征程中,多学习,多借鉴,多反思,就一定可以多避免一些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得法了。

本文由菏泽市牡丹区天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编辑整理发布

投稿邮箱:hzqikan2013@163.com 责任QQ:

篇7: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红字》中的冲突 浅析中英恭维语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红字》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礼物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浅议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 44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45 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8 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4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 50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52 从电影《美丽人生》看完美男人形象 53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54 《宠儿》中黑人母亲角色的解读 55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58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

简析黑人英语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61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 62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64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65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67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69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71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交往的模式及其策略

Tragedy of a Woman and Society—Comment o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7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7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 75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网络语料库对英语词汇学习的辅助作用初探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78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80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82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ter 84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85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88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89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论中美饮食观念与餐桌礼仪的差异 91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93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94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96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 97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 98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00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101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的应用及例证 10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On the Manifold Functions of the Scene of Parties in The Great Gatsby 104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10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06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 10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9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10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11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 112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13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 115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116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 119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12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122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23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124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27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128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29 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中的朦胧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32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5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37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138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140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142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现实主义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体现 14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谈中国菜名的翻译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147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148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 150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51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152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53 [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道德心理契约下的社会诚信建设

154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55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56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157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158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159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60 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法错误分析及纠正策略 161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62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63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

164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 16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66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167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解构分析 168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69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1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 172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3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 艺术特色 174

175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76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17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178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79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 180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81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182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183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84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185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8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

187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18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89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190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91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92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193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194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 195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96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97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198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 199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篇8: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环境不利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之下, 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 教育环境把学科教育作为重心, 这一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方向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是相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人文知识的积淀、个人潜能的发挥、人格的不断完善, 明显和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强烈的反差, 当前的教育环境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举步维艰。

2. 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前的应试教育阶段,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 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被开发, 兴趣没有被激发, 无法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效果, 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外, 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课文,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根本产生不了兴趣, 这样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 部分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不合理

第一, 活动主题的设计难度过大, 不易实施。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虽然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丰富多彩, 但是其中部分活动主题和学生的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 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如八年级下册“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学习活动,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 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深刻含义, 可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背起行囊去体验和感悟, 这确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得活动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二, 部分活动主题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活动主题“黄河, 母亲河”, 尽管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壮观无比, 但是很多南方学生没有见过气势磅礴的黄河, 更无法理解“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壮观的描写。这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对活动产生兴趣。

4.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存在误区和弱化现象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中, 知识本位观根深蒂固, 部分教师以活动结论为主, 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过程往往被忽略。其实, 关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也是活动成果的一部分,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改进对策

1. 优化教育环境

根据前面所分析的教育环境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不仅需要抓好升学教育, 同时需要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大力推广课改新方法, 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创造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2. 合理设置活动主题

能否较好地开展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活动主题的设置是否合理。题目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参与兴趣, 题材不仅要贴近学生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还要保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主动积极探究。

3.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方面, 可以选择兴趣式、分层式、自主式等教学模式。兴趣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安排课程;分层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小组, 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自主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可以选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工具进行教学;或可以设置教学情境, 让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用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

4. 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要灵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会学”, 而不是“学会”。所以, 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时要注意以下要点: (1) 评价目的: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变为强调“促进发展”。给每位学生创造机会, 使其能够展示自己,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2) 评价过程: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强调过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 不仅要看题目的设计是否有价值、内容是否具有可实践性, 而且要看活动过程中能否全员参与,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以及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能力的提高。 (3) 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互动性”。这就要求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等相结合。 (4) 评价方式:不再量化评定, 改为综合评定。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文中指出的这些, 对策和解决办法有很多未提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的研究, 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尝试、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林秀芝.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2 (9)

篇9: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在初中阶段开展的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自主沟通、主动交流、密切配合、自主接受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目的,以系统化语文知识传授,特色化语文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推动促进受教育者更完整发展的课程。初中语文活动课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教师经验和精力不足而影响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较高,而多数语文教师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学校也缺乏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导致语文教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此外,不少中学班级容量很大,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组织如此大规模教学班的语文活动课教学,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组织了也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活动时间不够充裕。由于日常教学内容任务繁重,如果在上课时间开展活动课教学,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因此用来开展活动课的时间会很有限;如果在课堂教学之余进行活动课教学,时间调配是个问题;如果考虑利用假期时间专门来开展,课酬的计算和经费的保障又是一个问题。不少学校规定,在假期进行教学活动并不算在工作量内,而报告、小论文的批改量又很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致使语文活动课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且比较简单。语文活动课教学内容的确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上,不少教师经常以学生查找资料为教学内容,不能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出体现学校自身特色、适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缺乏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规划,这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2.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改进对策

2.1 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转变语文教师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语文教师的角色:①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组织者。初中语文活动课可以在教室、校园、社会或大自然实施,不同教学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不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活动课进行全程的监控,更要对活动课进行有效组织;②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参与者。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欠缺,他们对活动课整体目标、过程、要求等方面的把握是有限的,还无法系统全面的考虑和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关启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从而让学生获得最终解决问题的成就感;③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促进者。与课堂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战胜困难。

2.2 积极拓展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结合语文教材来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摘录名言警句、读书交流会、古诗词鉴赏、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课前十分钟直播新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修改错别字、钢笔字比赛、板报比赛、书法大赛、名家书法欣赏、成语接龙、猜字谜、文字游戏、诗词联句、汉字听写大赛、电脑输入汉字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利用仿写新闻稿、板报编辑、撰写日记、随感、微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热点、焦点讨论,参与社会调查及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社会经验;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寻求学习动力,克服“高分低能、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参观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等,体验实践、贴近生活,将社会作为学习的资源,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3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社会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较为关心社会的发展,注重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们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更愿意展示自我,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在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主题的选择,还是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积极创新,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4 从集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活动成果和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首先,从集体的角度出发来科学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和表现。集体的角度一般是由班级进行集体组织的,它是对学生组成的活动小集体的评价,有自评、互评等方式,它所反映的是一种集体合作的精神,是一种团队意识的集体体现,如团队活动计划是否合理有效,分工是否明确,是否能优势互补,成员是否能够有效沟通,遇到的困难有那些,活动中是如何克服的,有何体会,活动效率如何,是否有活动记录等。

3. 结语

开设语文活动课既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语文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资料缺乏、学生个体差异及应试教学压力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的方法,确保初中语文活动教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參考文献:

[1]周兴英.试论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优势[J].文理导航,2015(7).

[2]李瑛.对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新课程,2015(4).

上一篇:2011年理学院学生会生活服务部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