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2024-05-05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通用6篇)

篇1: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网上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教师姓名:

所属院部:

课程名称:

听课时间:

项目

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教学

准备

10分

准备工作

到位

(5分)

(1)课前进行学习任务发布

(2)提前5-10分钟进入教学平台

教学资料

齐全

(5分)

(1)课程空间中教材、教案、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齐备有效

(2)课时内容与授课计划相符(2学时波动)

(3)提前5分钟发起签到

教学

过程

90分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10分)

(1)网上教学要言语文明规范、网络直播中要举止稳重

(2)知识的传授中体现育人,灵活运用课程思政要素

教学理念

(30分)

(1)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目的明确

(2)能按课程标准和进度要求认真建课,资源材料丰富,逻辑条理清晰

(3)教学设计能体现教改理念,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4)认真研究了教学对象和培养方向,教学针对性强;

(5)恰当选择与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内容

(20分)

(1)教学内容与资源有助于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与资源完整,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如视频、PPT等

(3)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内容划分合理,逻辑清晰,衔接流畅

(4)线上学习资源组织模块化,导航清晰有序,容易找到,可读性强

(5)教师知识面宽,能以自己独到思维、方法、经验影响和带动学生

教学方法

(20)

(1)教学方法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教学模式支撑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

(3)学习活动多样,任务适量

(4)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思考,注重锻炼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

(10分)

(1)学习评价应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式多种多样

(2)学习评价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

扣分项

违反教师课堂行为准则、违反师德言行等,根据实际情况,最低扣10分,情节严重的,一票否决,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教师讲课内容

专家评课反馈

专家对

本次

听课

评语

优点:

不足:

评分(按百分制评价)

听课专家签名

篇2: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评价;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由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阶段迈入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教育阶段。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形态,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后,远程教育的高级形态。网络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扩大了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众所周知,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将逐渐减弱,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将逐渐增强,最终将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网络课程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有利于规范网络课程,促进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外有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标准数不胜数,衡量标准多种多样,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带来了困难,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推广和网络教学水平的检验

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评价

(1)网络课程(web-based curriculum)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托网络课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网络课程评价(evaluation of network courses)

网络课程评价是对某一学科内容和实施该门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判断。它注重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寓于内容之中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评价,涉及到学生、教师、学习资料、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但又不是全部。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对网络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法很多,学术界已经达成一致的主要有:试验法、指标体系法、观察法和总体分析法四种。这些评价方法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得到不同形式和详细程度的评价结果。指标体系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

2.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概述

国外,与网络课程评价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由著名的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由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的)、《Quality On The Line》(在线学习质量,由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 Board公司联合发布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A framework for e-learning》(数字学习框架)、《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数字学习课件认证,由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主持开发的对网上课件和多媒体课件认证的标准) 这五个评价指标体系上。此外,还有EduTech的网络课程平台评价模型和Academic ADL(Advanced Digital Learning)的网上教学设计和评估指南(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MELOT(Multimedia Education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制定的多媒体课件评估标准。另外,有些文献没有提供评价标准,但提供了某门网络课程的案例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课程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课程的基本要求, 还必须具有与网络相关的如下特点:突出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评价以及教学管理与支持的评价内容占有很大比重

3.国内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概述

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月教育部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对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同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又具体规定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等内容,计划“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与清华永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组织30多位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一批网络课程及网络课件“ 进行了评审,由于没有现存的标准可供借鉴,专家们在普通多媒体课件评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 6月7日,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1-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同年11月9日又发布了第二版,但都只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没有权重

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1号)。国家教育部对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视,掀起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高潮,同时对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也大大升温。国内研究者非常关注国外研究现状,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研究成果。此外,许多网络教育单位、高等院校也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方式获取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方面的信息,致力于建立一套合理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有学者在从事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现在,许多研究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矩阵算法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

三、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数量不断增长,质量和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网络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评价量表、量规和见解。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体系化、标准化的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课程评价目的不够清楚

网络课程评价方法很多,每种评价方法有其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价,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模式来进行操作。例如,对于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形成性评价,多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方法。而以选优和鉴定为目的的评价,多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的方法。但是,由于评价目的的不明确,导致许多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式选择上的有些混乱,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

2.网络课程评价对象不够明确

对网络课程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导致对评价对象的把握欠准确,把许多对网络教学平台和环境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网络课程。例如,把具备完善的互动平台作为衡量网络课程的重要标准之一,显然混淆了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差异。再如,把教学结果评价也作为网络课程评价的一部分,混淆了网络教学评价与网络课程评价的差异

3.网络课程评价内容难以确定

从众多的评价指标、量表、量规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课程评价内容难以确定。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缺少可以借鉴的目标。另外,网络课程评价操作步骤不规范,没有可供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4.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实用性

评价指标体系是网络课程评价活动的核心。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关于网络课程科学而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许多评价项目和指标数目差得很多,各级各类指标之间权重分配不合理且有重叠、相斥和不可测等的弊端。指标体系缺乏普遍的实用性,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

5.量化评价和非量化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

量化评价和非量化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到网络课程评价中。目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定性评价。量化评价法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可操作性较高,客观性强,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东西,不能广泛的收集意见和建议。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监督和管理

四、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对策

1.明确网络课程评价目的

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优选、鉴定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目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评价之前,明确评价目的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网络课程评价的目的,才能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症下药,使网络课程评价活动顺利完成

2.明确网络课程评价对象

深刻掌握网络课程的内涵,明确区分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之间的差异、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差异以及网络课程评价和网络教学评价之间的差异,明确网络课程的评价对象。从众多的评价指标、量表、量规中,精确地找到适合网络课程评价的标准

3.明确网络课程评价内容

在网络课程开发设计之前,明确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网络课程评价内容的确定性,能让网络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明确设计方向,提高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效率,优化网络课程的质量。同时,提高可供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

4.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建立一套对于各种的网络课程都能进行的一般性的、权威的、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这” 套指标体系要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但又不能缺乏特殊性和个别性。例如,既能符合高等院校网络课程评价的需要,又能符合中小学网络课程评价的需要。另外,这套指标体系能够按学科划分,满足具体络课程评价的需要

5.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结合使用

“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泛指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率、计较成本效益以及可用机器计分等特点的定量化研究。“质性课程评价”是针对“量化课程评价”的偏失的一种反动,它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协调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例,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监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2]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S].北京: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4.

[3]黄建华,张淑君.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

[4]刘志波,鬲淑芳.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3.

[5]杨真,陆达.积极开展教育软件的评价工作.电化教育研究[J].,(1)51-53.

[6]何文静,孙杰远.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7]熊吉忠,马秀峰.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分析与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150-154.

[8]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9]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董林林,丁伟.网络课程评价系统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07.

篇3: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一、等第制评价概述

早在2013年上半年新学期开始之时, 上海市就推出小学一年级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等举措, 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秋季起将在全市实施, 这些举措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第制评价的提出获得了许多教育专家的赞同。那么等第制评价是一种怎样的评价方式呢?

(一) 评价依据标准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依据此纲要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采用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等第制评价作为其中重要的评价方法, 其评价也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这样教师的评价活动就有了统一的实施标准, 规范了评价的秩序。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也指出, 课程评价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准绳,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 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1]这也说明了评价需要有标准而不是依据教师的主观想法, 这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前提。所以等第制评价依据课程标准的做法促使了评价依据的标准化, 规范了教师的评价行为, 使评价活动有据可依。

(二) 评价方式多元化

上海市实施成绩评价等级制的具体做法是:一、二年级小学生的成绩单上可能不再出现具体的分数,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技能、课堂习惯、综合实践等模块, 每一模块下还细分若干小项目, 每个模块都以A、B、C、D四个级别评价, 并附上教师的学习建议。[2]这种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同时附上教师的评语即“等级+评语”的评价方式可以将主观与客观紧密地联系起来。[3]从中可以看出, 等第制并非百分制的简单转换,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即实行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且等第制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总结, 更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而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教学进行反馈, 使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 等第制评价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和促进性评价。除此之外, 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他评的方式, 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以单一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它打破了传统百分制的评价制度, 避免了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性与片面性, 可使评价变得多元且全面。

(三) 评价范围扩大化

上海市重点推进的等第制评价首先在小学一、二年级实行, 以后这一做法将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百分制评价, 现阶段等第制评价的对象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等第制评价的逐步实行, 当等第制评价全面取代百分制评价时, 其评价的对象将是全体学生。但是就评价的内容范围而言, 百分制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而等第制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因此扩大了评价的范围。根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这一准则, 确定了科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 即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 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4]因此等第制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认知, 而且还评价学生的情意、技能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因而等第制评价扩大了评价的范围, 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四) 评价作用全面化

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环节, 中小学学业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5]但是在当前百分制的评价制度下, 大多数评价存在着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 评价要求被人为地拔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手能力、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被忽视, 造成评价内容的窄化, 加上教师、家长只重视分数评价与按分数排名的做法, 使得评价的作用局限于向家长陈述学生的学业表现, 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无法发挥评价更多的作用。实行等第制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外, 还对学生在校的其他表现进行了客观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巩固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 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6]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 不仅有利于教师和家长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而且也可以让他们从中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以便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百分制评价的局限性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但是在现实情境中, 我国却仍在大范围实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从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二者的冲突显而易见, 而且这种冲突与纠缠从未停止过。“中国梦”的提出, 使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同, 同时人们也日益感受到减负的重要性, 因此百分制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其在当今教育改革中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一)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百分制评价单纯依据纸笔测验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传统的评价内容更多注重的是个体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7]由此可以得知百分制评价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其评价的片面性, 它只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无法体现学生在除学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 更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百分制评价虽然能够精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 但是也造成了教师和家长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更容易产生分分计较、分数至上的不良倾向。这种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分数攀比的不良心理和考试作弊的不良考风,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知识, 更应该培养包括道德、思维、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但是在百分制评价制度下, 学生这些认知以外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现在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但是百分制评价下的师生关系却是不平等的,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 学生是评价的客体, 评价的结果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教师评价时往往带有他们的主观意愿, 例如有些教师总是偏爱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他们给予较高的评价, 对于分数较低的学生往往冷眼相看, 有时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惩罚等手段进行所谓的教育。教师不能依据成绩的高低来断定学生的优劣, 而且教师依据学生分数进行区别教育的方式也有失偏颇。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 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因心理压力大而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而且分数低的学生家长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 学生因此怪罪教师, 更加深了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因此, 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 不仅使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 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 不利于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利用反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 一方面, 百分制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 强调甄别和选拔,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种只注重分数的做法不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反馈。另一方面, 将学校、教师和学生分成不同等级, 势必造成紧张情绪, 教学功利必然滋生, 它既压抑了管理者和师生的抱负, 又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8]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强调总结性功能, 而且也应注重诊断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 但是现实却是教育者都人为地忽视了评价的这些功能, 仅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在班级里的排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 但是却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而言, 百分制评价的不仅是学生, 也是教师自身。学校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考核, 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急功近利, 使之为分数而教。[9]这种不恰当的考核方式与评价观念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良性竞争, 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 评价的积极作用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等第制评价的优越性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明确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 取消百分制。由此可见, 百分制评价的弊端早已显现。而在当前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 也使百分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客观要求其逐渐退出评价的舞台, 已成为多数人的心声。

(一)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等第制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评分制, 它以一种相对评价的方式, 模糊了学生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分必较的敏感性和心理压力, 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10]采取等第制评价, 各个学科课程或学习活动可以依据各自确定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等级, 能够避免分数至上的弊端, 教师和家长无法对学生进行排名, 可使学生从排名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评价范围的扩大使得分数不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等第制评价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而且还能淡化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 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也有利于减少家长由于孩子学业成绩不好而采取的过激行为。在等第制的评价制度下, 学生不用担心分数, 因而他们能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支配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并尽情发展自己的个性,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二) 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国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多年, 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 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 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地位,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家长和学生等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而等第制评价能有效地促进人们转变教学观念。等第制评价是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既包括认知, 也包括技能、情感、价值观等, 因此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而且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11]主动学习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 有利于竞争观念的弱化

百分制评价方式的一大弊端, 是人为地激化了师生之间不必要的分数竞争, 使教师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分数的竞争上面, 也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被牢牢地束缚在分数的战车上。[12]受百分制评价方式的影响, 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分数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学校利用学生的考试分数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并跟经济利益挂钩, 因此受分数与利益的影响教师之间明争暗斗。而等第制评价不再有分数高低之差, 能使教师之间的这种竞争减少, 转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学生而言, 实行等第制评价, 分数的高低不再是教师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 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现象也将大大减少, 而且学生之间也可避免为了争取自己在教师和父母心中较高的地位而努力提升自己的分数造成的压力以及由此进行的学习上的竞争。实行等第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种竞争, 使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 达到教学资源共享, 竞争观念也就自然弱化了。

四、实施等第制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等第制评价在现阶段处于试行阶段, 还没有全面实行, 当前教育现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决定了等第制评价完全取代百分制评价仍然任重道远, 需要较长的时间改进与完善。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教学环境,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诸多问题, 为了保证等第制评价的顺利实施,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明确等第制评价的性质

首先, 等第制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评价标准的规定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 再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 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时应达到评价的整体性、期望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要求。[13]整体性保证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期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特长, 有利于因材施教;模糊性则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其次, 等第制评价是多维评价且应突出过程评价, 而非单维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 还包括情意和技能等, 而且评价认知不仅仅是纸笔测验, 而且还应该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简而言之, 等第制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的全面性评价。再次, 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 还应防止等第制评价被异化, 即喊着等第制评价的口号却仍实施百分制评价。坚持评价的等第制, 坚决抵制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 而且教师更不应在实施等第制评价时还与分数联系起来而使等第制评价名不副实。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格拉茨认为, 绝大多数儿童只有两个地方能获得爱与自重的同一性, 学会走上成功之路, 这就是家庭与学校, 而且学校是满足爱与自重的主要场所, 因此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成功。[14]对于学生而言, 发展与成功是他们所需要与渴望的, 因此学校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功。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其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作为教育者不应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而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好,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并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看法与态度, 教师教育学生所采取的观念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行等第制评价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 相信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 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 促进等第制评价的完善

等第制评价还只是在上海部分学校进行试点, 许多问题都不可预知, 因此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成功改革的先例, 也可在有限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而且在以后全面实行时也一定会遇到诸多问题, 所以在实践中应当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与不怕失败的精神,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其完善。首先, 应当明确的是等第制评价并非百分制的简单转换, 单一实行等第制评价也不够全面, 可以在以等第制评价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其他评价, 例如评语式评价。因为等第制评价的一个特点是模糊了学生的成绩, 加上教师的评语能够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日后发扬与改正。其次, 在实施等第制评价时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时过多地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开放式教育评价, 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15]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除了家长可以参与外, 还可以让学生也加入评价, 即可自评也可他评, 这样就可以较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五、结语

篇4: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近年来,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议,百分制评价与等第制评价孰优孰劣,尤为引人关注。文章采取对比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百分制评价的局限性,分析了等第制评价的优越性,认为等第制评价应将百分制评价取而代之,并就此提出实施等第制评价所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等第制评价 百分制评价 课程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评价采取的是传统百分制评价,然而这种单一重视分数的评价方式,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等第制评价的提出,无疑是对百分制评价的全面超越。所谓等第制评价即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可以让老师、家长模糊对分数的观念,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转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百分制评价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百分制评价单纯依据纸笔测验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内容更多注重的是个体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1]由此可以看出,百分制评价的最大弊端就是其评价的片面性,它只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无法体现学生在除学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更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百分制评价虽然能够精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也造成了教师和家长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更易产生分数至上的不良倾向。这种对学生进行排名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易使学生产生分数攀比的不良心理和考试作弊的不良考风,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应培养包括道德、思维、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但在百分制评价制度下,学生这些认知以外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不利于师生的和谐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但是百分制评价下的师生关系却不是平等的,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的客体,评价的结果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教师评价时往往带有他们的主观意愿,例如有些教师总是偏爱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他们给予较高的评价,对于分数较低的学生往往冷眼看待,有时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惩罚等手段进行所谓的教育。教师不能依据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而且教师依据学生分数进行区别教育的方式也有失偏颇。这种评价方式下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因心理压力大而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家长会因孩子分数低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学生因此怪罪教师,更加深了对教师的对立情绪。因此,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不仅使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也破坏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3.不利于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反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百分制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只注重分数的做法不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反馈。另一方面,将学校、教师和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势必造成紧张情绪,教学功利必然滋生,它既压抑了管理者和师生的抱负,又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须强调总结性功能,也应注重诊断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但是现实却是教育者人为地忽视了评价的这些功能,仅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在班级里的排名,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但是却牺牲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对于教师而言,百分制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自身。学校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考核,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急功近利,使之为分数而教。[3]这种不恰当的考核方式与评价观念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评价的积极作用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等第制评价的优越性

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等第制评价打破了传统的评分制,它以一种相对评价的方式,模糊了学生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分计较的敏感性和心理压力,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4]采取等第制评价,各个学科课程或学习活动可以依据各自确定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等级,能够避免分数至上的弊端,教师家长无法对学生进行排名,可使学生从排名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评价范围的扩大使得分数不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等第制评价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淡化学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家长由于孩子学业成绩不好而采取的过激行为。在等第制的评价制度下,学生不用担心分数,因而他们能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支配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尽情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我国已经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地位,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家长和学生等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而等第制评价能有效促进人们转变教学观念。等第制评价是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认知,也包括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因此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而且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5]主动学习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对于学校与教师而言,教学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通过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

3.有利于竞争观念的弱化

百分制评价方式的一大弊端,是人为地激化了师生之间不必要的分数竞争,使教师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分数的竞争上面,也使我们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被牢牢地束缚在分数的战车上。[5]受百分制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分数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学校利用学生的考试分数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并跟经济利益挂钩,因此受分数与利益的影响教师之间明争暗斗。而等第制评价不再有分数高低之差,能使教师之间的这种竞争减少,转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学生而言,实行等第制评价,分数的高低不再是教师评价的唯一依据,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现象也将大大减少,而且学生之间也可减少为了争取自己在教师和父母心中较高的地位而努力提升自己的分数造成的压力。因此,实行等第制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竞争,使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竞争观念也就自然弱化了。

三、实施等第制评价应注意的事宜

1.明确等第制评价的性质

首先,等第制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因此评价标准的规定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再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同时在评价时应达到评价的整体性、期望性、差异性和模糊性的要求。[6]整体性保证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期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因材施教;模糊性则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淡化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其次,等第制评价是多维评价且应突出过程评价,而非单维评价与结果评价。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情意和技能等,而且评价认知不仅仅是纸笔测验,还应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简而言之,等第制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的全面性评价。最后,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还应防止等第制评价被异化,即喊着等第制评价的口号却仍实施百分制评价。

2.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格拉茨认为,绝大多数儿童只有两个地方能获得爱与自重的同一性,学会走上成功之路,这就是家庭与学校,而且学校是满足爱与自重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成功。[7]对于学生而言,发展与成功是他们所需要与渴望的,因此学校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功。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者不应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而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看法与态度,教师教育学生所采取的观念态度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行等第制评价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相信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3.促进等第制评价的完善

当前等第制评价还只是在上海部分学校进行试点,许多问题都不可预知,因此在实施等第制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成功改革的先例,也可在有限的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不可否认,在以后全面实行等第制时也一定会遇到诸多问题,所以在实践中应当具备探索创新与不怕失败的精神,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其完善。首先,应当明确等第制评价并非百分制的简单转换,单一实行等第制评价也不够全面,可以在以等第制评价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其他评价,例如评语式评价。因为等第制评价的突出特点就是模糊了学生的成绩,因此加上教师的评语能够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日后发扬与改正。其次,在实施等第制评价时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时过多地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开放式教育评价,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家长可以参与外,还可以让学生也加入评价,即可自评也可他评,这样就可较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四、结语

百分制评价与等第制评价只是人们用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它们本身并无对错之分,错的是分数背后的分数观。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百分制评价已经呈现出许多的弊端,它对于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教学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它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意识到必须转变评价观念,更加科学合理的等第制评价便应运而生。等第制评价可以克服百分制评价的多个弊端,但是等第制评价也不是全能的,应在实行等第制评价的同时转变评价的有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采用多元评价等方式并不断完善,使等第制评价真正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婕.在我国树立发展性学习评价观探索[J].工会论坛,2009(3).

[2] 盛忠英.让评价由“判定”走向“诊断”走向“发展”[J].现代教学,2010(1).

[3] 舒瑞林.对学生实施“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的评价研究报告[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 刘玉萍.改革小学生评价办法的探索[J].河南教育,2000(4).

[5] 许书朋.对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的探索[J].小教研究,2003(12).

[6] 傅资云.把关切、关联和思考带进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1993(5).

[7] 谢慧萍.上海市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篇5: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评价标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增长,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其服务市场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保守地估计,在中国大陆地区这个市场的总量已经逼近10亿元人民币规模。

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公司:第一类是拥有网络信息搜索或(中文)文字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的软件公司;第二类是公关、广告公司,这类公司是在传统媒体监测业务基础上发展出网络新媒体监测业务;第三类是网络营销服务公司,近几年这类公司增长迅猛,网络社会化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其发展的催化剂;第四类是依托传统媒体延伸出的增值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传统媒体也开始“触网”,并逐步发展出针对网络媒体的新业务,而网络舆情监测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除了以上四类公司之外,还有一类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业务的参与者,他们是主管部门或行业机构所属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但严格意义上讲,此类机构和参与完全市场竞争的公司是不同的,因此,单独另归为一类。

社会化网络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机制。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速度快、范围大、持续力强、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一条负面信息从出现到形成舆论热点的周期,从原来的24小时(传统新闻媒体比较典型的更新周期)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微博热点话题达到第一个传播峰值比较典型的时间周期)。如果不能在这4小时内做出解释、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甚至可能发生极具品牌杀伤力的公共危机。由此,也就有了网络舆情监测响应“黄金4小时”的说法。

做出及时、准确应对的前提是,要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网络舆情的内容、发生源、关键传播途径等相关信息数据。由此,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性能提出相应要求。

如何来评价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性能呢?个人认为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评价标准之一:对网络内容监测的准确性。

对于内容的判断是一个关键技术,目前的监测系统还不能做到对内容信息的完全自动判断和处理,在不能保证内容识别百分之百准确率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对监测分析的中间产物或不能识别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校验和清洗。

中文信息在处理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和技术难点。英文每个单词之间用空格或标点符号进行分隔,与英文不同,中文字之间没有空格,由字组成词存在多种可能情况,中文分词是识别的一个难点。

分词难点:一是分词的歧义识别,歧义是指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主要有“交叉歧义”、“组合歧义”、“真歧义”(相关定义参见附录)三类情形。“真歧义”必须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确定在文中的具体涵义;二是新词识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文新词不断涌现,如果没有被收录而要进行自动识别是非常困难的。与之相似的还有专业术语、名称(包括,人名、商标、简称、机构名、缩略语等)等的识别问题。新词识别准确率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分词系统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分词基础上,中文内容监测还需要对信息自动进行聚类、情感分析、提取摘要,特别是自动根据上下文内容判断情感倾向与危机度、区分正负面。而这正是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工作之一。

为了提高内容识别的准确性,大部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取了专业化发展的策略,通过面向特定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基础数据的积累与不断更新,逐步建立起舆情监测系统在特定领域内的服务特长和功能优势。由此,也就有了舆情监测服务市场的细分化,有的专注于民生与社会动向、有的专注于消费品牌、有的专注于特定行业„„

也有一些监测系统提供全方位的监测服务,这些系统有较好的业务包容性,能够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需求,或者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做到定制化的服务,这类系统通常都会针对新客户有一个系统部署阶段,在部署过程中完成一些定制化的工作。

“专用型系统”与“通用型系统”各有特色,客户在选择时主要评估是否能够充分满足自身需求,同时拥有较好的性价比。两类系统相比较,我个人更看好“专用型系统”未来的发展。主要根据是,网络媒体和内容形式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个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必须有一个持续而专业化的服务保障体系为支撑,而“专用型系统”在此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另外,“专用型系统”还可以根据特定行业或其他特定领域的特殊需求事先预置一些特色功能,如果设计得当,这些功能会对目标客户有很大帮助和价值,也会成为营销中的主要卖点之一。

准确性方面不同系统的表现差异很大。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在商用领域,需要分行业进行监测服务的业务积累,在某个行业或细分领域有的系统监测得好、有的系统就不行;同样,在政府管理服务领域,也有数个细分领域,不同系统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

评价标准之二:网络内容监测时效性。

时效性的高低与软硬件技术和运营设备资源都有密切关系,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不是本文关注的范畴。这里要指出的是,时效性与前面提到的准确性是紧密相关的。如果系统对内容的判断准确性高,需要的人工干预就少(当然,理想状态是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监测信息处理的时滞就少,监测的时效性自然就会有保障。如果系统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通常情况下,会平均滞后0.5~3天左右。这个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前文提到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黄金4小时”周期。如果系统的时效性低,就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和应急处理,而这对危机公关服务是非常关键的。

有一些监测系统的结果是依赖于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再分析(所谓的元数据抓取),而这些大型搜索引擎的数据抓取更新是有自己的特定规律和周期。对于排名靠后的网站,搜索引擎爬虫软件会隔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光顾一次。这种情况下,时效性自然不会有保障。

当然,对于时效性,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客户会要求做到“实时监测”,例如提供危机公关服务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和一些关注于民生与社会动向的机构等;也有的客户对时效性要求不是这么高,例如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的服务需求,对特定事件做事后评估的服务需求等等。

通常情况下,时效性高低是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定价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节约经费的角度出发,客户还是应当选择满足自身业务时效性需求前提下性价比较高的系统和服务,不一定非要求做到“实时监测”。

评价标准之三:网络内容监测全面性。

网络内容监测全面性的概念很好理解,就是系统所监测网站的类别及总量。通常情况下,监测系统不会做全网监测,先不说技术上的困难,仅在运营费用和投入上就是中小规模公司难以承受的。性能优越的监测系统会有选择地进行网络监测,客户关注领域的相关网站、排名靠前的大网站、热点网站是监测的主要对象。

绝大多数号称能够做到“全网监测”的系统都是依赖对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再分析——元数据抓取。前文已经指出,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了大覆盖,但牺牲了时效性。

不过在全面性方面也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处理,一些主要的内容服务网站、社会化网络媒体和电商网站对于爬虫软件已经做了限制。限制的原因有所不同,内容服务网站、社会化网络媒体(SNS网站、微博等)主要是出于对信息及用户数据的保护和主管部门的特定要求,电商网站(自主平台类)主要为了防范网络商品比价。

综合地看,相对于“准确性”与“时效性”而言“全面性”问题更容易解决,技术因素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服务器和带宽等运营资源的投入也能够取得显著地改善。

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其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其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个人观点在今后5年内这个市场都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

我很赞同计世资讯研究(CCW Research)的观点——“舆情监测分析软件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行业化与服务化”。行业化主要是指软件及服务要与各行业的特点紧密结合,服务化是指舆情监测软件将采用软件运营服务SaaS模式,舆情监测运营服务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降低投入门槛的同时将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

目前,市场格局还很分散,还没有上规模的运营服务商,这是一个市场空白。近几年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在通过云计算大幅度提升软件系统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催生在这个细分领域内上规模的运营服务提供商。

从服务对象角度看,专业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服务公司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专业服务公司(主要是,公共公司、广告公司、网络营销服务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然而,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服务。虽然他们在客户市场中目前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0%,但是到2018年很有可能占到30%以上的比重。从商业服务角度,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及服务与网络营销服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能够提供品牌监测的软件系统,如果能够把营销评估(营销决策支持)和营销管理工具结合起来,把系统服务延伸到营销管理与营销作业流程中,将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在这方面市场参与者还较少,做得好的系统很少,未来应该有不错的发展空间。(陈兴跃)附录:

中文分词的歧义类型

(此附录的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

歧义是指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切分方法。例如:“表面的”,因为“表面”和“面的”都是词,那么这个短语就可以分成“表面▁的”和“表面的”。这种称为交叉歧义。像这种交叉歧义十分常见,前面举的“和服”的例子,其实就是因为交叉歧义引起的错误。“化妆和服装”可以分成“化妆▁和服装”或者“化妆▁和服▁装”。由于没有人的知识去理解,计算机很难知道到底哪个方案正确。

交叉歧义相对组合歧义来说是还算比较容易处理,组合歧义就必需根据整个句子来判断了。例如,在句子“这个门把手坏了”中,“把手”是个词,但在句子“请把手拿开”中,“把手”就不是一个词;在句子“将军任命了一名中将”中,“中将”是个词,但在句子“产量三年中将增长两倍”中,“中将”就不再是词。这些词计算机又如何去识别?

篇6: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在学期末给学生一个学科成绩,这样的评价是单一性的,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评价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新的评价体系将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尤其是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一、新的评价理念

1.评价方式多样化

做到测试与练习、口试与笔试、课内与课外、百分制与等级制或评语制结合。面对英语课程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学英语的具体状况,合理选用不同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不存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平等的态度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使评价方法使用时有相当的灵活性,从而使评价的作用和效益最大化。

2.评价内容全面性

不仅要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及智力开发的发展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非智力因素做出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评价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评价主体多元化

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改变传统评价中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的评价方式,构建自我评价、同学(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家长参与评价的整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评价功能。

4.规范测试管理,确保命题质量

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规范地设计每份试卷,控制试题的难度;必须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淡化测试的评判作用,强化其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发展性的。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会学”。以下几方面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其他评价形式还有很多,如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也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或形成性评价量化表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应该纪录在册,这样学期结束时,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自己走过的脚印,使学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学生也可把它送给家长,作为对家长的回报,同时也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成绩。

总之,我们应当学习和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认识英语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关系,规范和改进测试和评价,妥善处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学会利用测试和评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科研素养,努力成为优秀的教师 3.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改的推进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一﹑ 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二、发展课堂教学 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人生的领导者,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 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随着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得到加强,尤其是电教媒体的运用。电教媒体集音﹑图﹑色﹑文等内容于一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教师课后应多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师只有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意识。

五﹑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 的需要以及当地的客观条件,积极 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课堂开始,学生自学之前出示本节课的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教师将提出的几个问题科学地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能力。

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反思教学强调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面,而应注意教学的“过程”,要以多种形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循环反复的程序是:计划—教学行为—观察—反思。通过反思认识过程,最终改变过程。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作为外语教师就是要热爱教学事业,把它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外语人才,乃至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联系起来,并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可以说,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情,才回产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也才会自觉而努力地去战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

在我国,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古代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教师则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往是最有威望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师要“授业,解惑”,更担负着“传道”的重任。“诚信,严谨,谦虚,好学,幽默,耐心,宽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等”都是一个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教师一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人品修养,就会感染学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那么学生也回因为喜欢你从而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中终身的,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的传授本身。

(二)要有超前的教育观念

外语教师应该具备超前的教育观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和现在人才标准上,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吸收各种先进的外语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实践,不断创新。

(三)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

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熟悉并掌握英语语法及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当然还应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特别是“说”的能力。“一个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他基本素质的缩影。”英语,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教学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

(四)要有能胜任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改革地迅速发展,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专业基础知识以外,他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熟练地应用现代辅助教学工具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外语教育学,外语心理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法 的相关知识;熟悉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灵活地应用组织教学的步骤。

(五)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能有意识地总结经验,进行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相互交流。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扎实开展专题教育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下一篇: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