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2024-05-06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精选12篇)

篇1: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教学中要如何来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呢?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各有各的见解,我汲取众人之观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于教学中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环节,低段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乐趣;中高段可采用激烈机制来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在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则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读画画、读读演演、读读编编、指导学生开展摘抄活动、于阅读中穿插游戏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感到单调,而且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教会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读法,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去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读到一定的程度,很自然的就会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效果。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听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表达的情景,多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口语交际课上,不断引导学生练习表达。课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呢?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太注重教学生如何去写,给学生讲太多的写作方法,灌输太多的写作技巧,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写、批改、讲评的套路使得学生怕写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忽略了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关键这个因素。如若我们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书籍,当学生涉猎了群书,扩宽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领悟了各种表达方法后,再加以引导学生坚持练写,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作文难”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语言干巴不具体。由此种种都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原因。老师怕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有言不由衷的心虚之感;更怕改作文,错别字、语病、选材、谋篇,一项一项都要精批细改,犹如蚂蚁搬山,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作文水平不见长进,是师生心中越来越重的无奈和烦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对这个问题,语文教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则是众说纷纭了,莫衷一是了。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兴趣的产生可能源于偶然,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但要真正使这兴趣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对写作文乐此不彼,还必须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兴趣,将听说读写有机的联系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上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能力。关于语文的解题能力,我们要在平时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分析,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各个方面都是有机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解题的综合能力培养。

篇2: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一、概述课文内容,归纳文章的段意,层意及中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概述,包括口 头概述和书面概述,它要求舍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和次要内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内容,归纳段意层意 ,无论归纳自然段的段意、还是结构段的段意或是段中各层次的层意,既可从文中找出段落,层次的中心句, 也可以适当借用该段、该层的词语,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它们的中心意思;归纳中心思想,这是要求更高的综合 。

二、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方法。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必须 通过训练、实践才能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形成技能技巧,再把技能技巧 用于实践训练,以达到知识的迁移。这样反复实践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训练要从文章的特点、学生实际,掌握语文规律和培养能力等方面来设计,要力求精要,有 用。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中)单项训练固然不可少,但综合训练更重要。学生在单项训练中掌握的知识 是零碎的,缺乏系统的,只有通过综合训练,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综合训 练。因为它把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理比较,便于掌握同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

三、编写作文提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编写作文提纲的一般方法是先把表现中心思想要写 的几个问题或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然后再考虑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要点,各部分、各段落的内在联系 ,顺序的排列和材料详略的处理等。写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写时,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 工处理,使那些较典型、较新颖而又适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条理化。

如写一篇议论文,应包括论点的确立, 论据的组织,结论的提出。要在提纲中大体确定,用哪些道理、哪些事实来证明那些道理,等等。在编写过程 中,将乱麻团似的材料梳理清楚,搭好架子。正式行文时就能避免语无伦次、丢三拉四、层次不清、主次不分 等毛病。所以编写作文提纲,是提高学生驾驭素材,组织结构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综合 能力的提高,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从多方面培 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能开发智力,不断造就创造型的人才。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1、语文学习是各科学习的基础

很多学生数学看不懂题目、英语不理解段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没学好。例如某重点中学英语实验班的考试,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阅读一篇英文短文,总结出文章大意。很多学生能读懂文章,却无法精确总结文章大意,而总结段意恰恰是语文课所要修炼的基本功。同理,很多学生看不懂数学题目,也是一样的问题。

2、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不同,语文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上初中后,所学科目突然增加,学生往往会应接不暇,留给“皮厚”的语文的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所以指望中学阶段实现语文的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这也更加凸显了小学语文的重要。

3、语文成绩往往拖后腿

小学语文注重课本和基础知识,初中则更注重阅读、作文以及语文的综合素质。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顺畅对接,导致语文成为了拖后腿的项目。例如某重点中学初一期中考试,语文第一名仅78分,60分甚至是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4、语文的学习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一、坚持激励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所谓语文基本能力, 就是指较好地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基础, 是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隐形的综合学习”能力, 然而他们关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还是表现在“点点滴滴”上, 尚未形成综合阅读的整体性。到了中年级阶段, 我们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综合”阅读能力。比如,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1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 要求介绍自己“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 书的作者是谁, 主要写的什么事”, 就是以“提出读书要求”的形式, 提醒小学生应该怎样有意识、有目标地去通读一本书或一篇文本, 促使小学生注重把握阅读时的整体性。另外, 还要求“把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 这是在不露痕迹地启发和激励小学生, 阅读时要通过欣赏和鉴别来感悟“哪些语句是精彩的?它们分别精彩在什么地方?”并把之摘录下来与他人一同交流和享用。小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和体会中, 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才是正确完整的、符合要求的, 并逐步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环境、平台和机会, 经常举办一些读书交流、讲故事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 以此激活学教状态, 激发语文学趣, 尤其是激励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得以有效培养。

二、链接生活实际, 培养小学生的学用联系能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了“社会生活教育论”, 积极倡行“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 要努力把“教师所教、书本所学、学生所做”充分结合起来, 坚持“教学做三维合一”, 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求取“真知”, 有效增加学习“厚度”, 在学用实践中自我锻炼和培养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对此,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也是把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放在第一要素。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同样积极倡导“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关于这一方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设置显得非常的科学合理, 仅从练习安排中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板块的“处处留心”, 就是在教育小学生“生活处处有语文”, 指导和帮助他们对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深切感悟, 从中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和语文学习的妙趣。第四板块的“口语交际”亦是如此。

三、放眼长远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 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 可保一世无忧。新课程强调, 学校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把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良心工程”来认真打造铸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主要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初步的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 始终把教学关口前移作为提高课堂质效的有效措施来狠抓落实, 并积极开展双边教学活动, 从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分层教学, 培养小学生的初步习作能力

篇4: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萋萋”,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中考试卷。在历年的语文中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思索,对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探讨,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5: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差,考大学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而现在社会更需要初中级人才,这也是中国人才的一大缺口,因此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郑州市教育局连续几年开展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5+1”活动,就出于这样一个目的。

一、试用“演讲与辩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展开课堂“演讲与辩论”的训练。主要要求学生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他们喜欢上网,就让学生谈他们在网上如何建立博客。在博客上都做了什么,就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零碎的说话并不能实现最终目的,接下来要求他们说一说在上网时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就会侃侃而谈,语言流畅了,表达清晰了,最终进入忘我的境界。

2、我们说话的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能听得进去,那么怎么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这就要我们说话风趣、幽默,透着亲和力。我们最好的榜样就是中国的相声,让学生定期观看名家的相声,学习相声中的插科打诨,抖包袱等等手段,再结合课文剧本、小说使课堂适当地表演化、故事化。

只要长期进行以上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改观,他们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运用场景模拟法,提高应用文写作就能力

学生对文化课没有理性的认识,但不能因为这些原因,我们老师就任其放任自流,因此就必须根据学生想早早就业,参加工作的心理,在课堂中设计以下场景:

进行实战职场模拟,为本专业和学校作广告,把班级事务用通知形式来告知等等。

通知告知,班级每每有重大事件,不让班干部以口头传达,而是随机抽学生学号,让抽到的学生以通知形式写在黑板上。对于广告,可以选择的对象是学生很熟悉的事和场景,为本专业和学校作广告,因为是熟悉的事,学生就知道应该从何下手。

职场模拟,按照生活中毕业生找工作的顺序,投简历,面试这样的程序进行一场实战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写自己的个人简历,作为面试主考的学生,必须严格斟选,写作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下一轮实战。

在运用场景模拟法教学时,任务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运用一定的激励机制。一般学校奖学金的发放,完全是以学生每次理论考试成绩发放的,有很多理论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和它无缘,现在可以把学生平时参与的表现和成绩加进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实效性。

三、通过组织活动法,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缔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着重尝试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1、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这个活动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比如计算机专业,定期走向市场中去,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类似还有家电维修小组。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实行勤工助学活动,到餐厅进行服务,取得相应报酬。

2、让学生做一回班会主持人。每个学校每一星期都进行主题班会,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表现,让每一个学生做一回班会主持人,学生在充当主持人过程中,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创新概括能力都会得到集中的训练,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3、现代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很多的任务需要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课题设计,从而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特长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促使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领域里,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比的,学生今天所学的内容也许是明天已经淘汰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从中让学生收到以旧带新、举一反三之实效。

五、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职业资格考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首先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其次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需求。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近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建设内涵和实施办法,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尽管表述各异,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现了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学校能否帮其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将类似认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实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推动教育环节深层次改革。

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其落实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目前,教育部门和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核心素养实施路径探索。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介绍,未来核心素养将体现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强调,“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教育创新。

彭凯平指出,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

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不久前专门前往山东,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学之旅。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研学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培育。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介绍,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此外,专家强调,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信息进行追踪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篇7: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素养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采取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那何为技术素养呢?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完整的技术知识结构,熟练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创新、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前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1.设计教学情境导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我拿两款不同的手机走进教室,让学生们来选择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一下把学生情绪带动起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视频导入

教师可以展示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一节“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时,首先给学生展示“几个有关技术发明的故事”视频,同学们很认真地看,然后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视频中得到什么启示?”进而归纳总结优秀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这样使学生们对学习本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激情

大家知道,任何课程都有相同的特征: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可是通用技术课没有高考支撑,学生不学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担心的问题。我认为吸引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法很重要,评价方式也很重要。而这门课程内容又偏重于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到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有可能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系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就是要一门培养高中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如果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就会显得空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要有所应用,然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大培养和练习的力度。

例如在安装双联开关、单相电度表接线时,学生对照电路图安装完,调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故障。这时我就帮助引导他们从电路原理、元件安装、调试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哪些原因会产生这种现象的故障,又有哪些原因会产生那种现象的故障。而在这些原因中有可能是电器类故障,也有可能是机械类故障,有些故障甚至可以用数学、物理的知识来分析。注意筛选,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的各方面知识得到了贯穿,让他们觉得以前孤立单一的学科知识块其实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感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要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变成灵活的知识,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的探索时间,把平淡无奇的知识变成探索奥秘的翅膀。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多鼓励多想象、探索、营造出一种民主、活跃、热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建构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劲射勇气,有限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针对高中生自我意识太强,不善于沟通交流这个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分组的形式,5、6人一组。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分工、研究等形式加强组员之间彼此的沟通、交流、合作。在活动时间完成后,各组通过项目作品介绍,交流表现,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估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学生养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善于聆听他人意见的合作品质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学校的上课方式还是采用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授的内容则只是简简单单的知识点,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来我的办公室交作业, 我就顺便问了一下, 说你们的语文翻译是不是死记硬背呢, 他说他们初一、初二的语文古文翻译就是背下来的, 根本就不理解每个字的意思。我大吃一惊,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能力只是停留在单个的一篇课文上, 要是换一篇文章, 同样的字词依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但我们的老师却成了课堂的领导,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这种授课方式抑制了学生主体的发挥, 并随之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等, 所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者在恰当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时, 他所使用的学习时间将大大的缩短, 并且效率会有所提高, 而更关键的是学习者在这种有效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很好地调动自己的情绪, 激发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热度, 最后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吸收。

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 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 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所以我在课文导入的时候就给同学们看了一系列的图片, 并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在文章中找答案, 看看文章是怎么描述这些云彩的, 几分钟过去后, 同学们基本都知道我所放的图片的名称, 以及它出现所带来的天气情况, 就是通过这种方法, 我的那节课成功地完成了, 并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在以后的上课中, 我都是通过这种方法, 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 我就通过一些外在的形象化的东西去引导他们自己探索, 比如说诗文, 我就通过一些轻音乐让同学体会那种步入到作者感情世界来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怀。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文章的时候, 我则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理解, 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找资料去思考。也就是这样, 我们班同学的语文知识素养也在全年级排到了第一的位置。可以说一定情境的创设能刺激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意识, 增强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

二、师生互动, 在交流中寻求解答, 促进合作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发挥, 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互动, 没有互动的课堂是缺乏活力的, 没有互动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由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太少, 而使得整个课堂陷入一片淤泥中, 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很多学生都快睡着了, 这样的课堂就是缺乏互动的明显表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学的东西,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现, 例如有一幅图, 或者是一段文字。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一个良好的水平, 从而锻炼学生自己的探究能力, 并应用到其他科目中。

例如在上《白毛女》这篇文章时, 我让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 并把自己融入角色中, 然后为大家表演一段话剧。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篇生涩文章活了起来, 这篇课文也就这样被同学们理解吸收了。其实这种对话式的互动教学才能让学生深深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和学到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去思考, 去交流, 去感受和他人合作的那种愉悦。

三、自我纠错, 在纠错中学会分析

自我纠错是一个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质, 而在教学中这种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自我纠错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的不足, 并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 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每节课后, 每次阅读后, 每次考试后, 学生都应该进行自己纠错。在传统教学中, 我们却往往忽略纠错的必要性, 总是忙着给学生讲授, 把他们不懂的地方说给他们, 或者通过体罚的方式, 让他们记住应该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后果。这些有用吗?不断的教育改革证明了它的错误性。其实真正的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纠错, 要比直接告诉他答案好许多倍。自我纠错可以应用到所有的科目中,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是让学生学会纠错自己写错的字、语法错误的句子以及思维上的误区。这些对于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纠错, 才能更好将整个教学活动继续下去, 才可能使得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进一步, 这在整个语文素养的培养上起铺垫的作用。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1、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必备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是经过不少教育专家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与修订而成,其在内容的选取和结构的编排上都极大地注重了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通过有效的课程安排来激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目的。此外,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旧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方法,从而使教学方法在满足语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都包含大量的诗歌,但是不同的诗歌都包含不同的寓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感悟。如表现强烈爱国热情的《革命烈士诗二首》,表现长征战士艰苦拼搏精神的《七律长征》,也有众多表现浓浓亲情的散文诗目等。由于这些初中教材收录的诗歌的内容通常比较简短,且韵调也比较明了,学生很容易朗诵,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各种思想情感,所以这些诗歌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大有益处,对于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们详细的讲解教材中的诗歌,让学生明白诗歌蕴含的寓意,再创设一些新的情景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让他们切身实际的感受中国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重视与其他教育资源的结合

初中语文涉及到的方面广、领域多,故与其他方面的教育资源容易形成交叉,即可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增强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融合,使其他的教育资源也服务于语文教学。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该与社会生活实践进行相互的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文技能的能力。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通常涵盖的内容较多且形式多样,除了有一般性质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还有抒情性质的散文、古诗词等内容。此外,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也加了一些社会生活实践探索以及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通过不同资源的交叉学习来避免课程出现单调、乏味的问题,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改善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有关教材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先将教材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搜集到的其他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再为学生讲解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趣味,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增强了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3、调整或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大都采用新型的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要以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教师在每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接近社会的机会,为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活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奠定基础,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其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区调查,演讲比赛或制作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作品等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10: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广水市实验高中 孙建华

摘 要:新课改已经广泛推行,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多融入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生活情趣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广泛实验。湖北省新课程改革也启动一年多了,面对目前的语文教材模块化的内容设置,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对新课型的反应,我想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过去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第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改革中可以看出,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又兼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来看,应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以课文和现实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包身工》时,我就问学生“课文中包身工的生活,你们有体会吗?,他们为什么会过那样的生活呢?”学生在预习完了过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讨论纷纷。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包身工命运的悲剧在于社会制度的黑暗,同时,也跟他们知识浅,文化低有关,思想上还没有觉醒。通过这种讨论课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创造美好的生活。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也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生活,热爱求知,热爱读书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以生活为源点,对生活的热爱会激发我们无穷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 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惯性运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熟读精思的习惯,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看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写作相结合的习惯等等。

熟读精思可以让学生自己参透很多深刻的疑难问题。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

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如《致橡树》中的“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我们对“土地”一般的理解就是“立场”、“信仰”“人格”等,但有学生就提出来新观点了,认为“土地”还可以理解为“家人”、“工作”等,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和掌声。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看书做笔记的习惯也是一个好习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捕蛇者说》揭示主旨的句子:“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在旁边批注“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看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读书、写作相结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法宝。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既广泛地阅读名篇佳作,又勤于练笔,那么写出好文章自然不是难事了。

篇11: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能力中心论的影响,过于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单一,忽视了教学中“人”的的主体地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知识面狭窄、语文能力比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文化修养及主动积淀吸收能力差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反思,寻找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

一、兴趣是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是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是主阵地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篇12: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叹时光的伤感句子下一篇:打造具有动力特色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