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2022-09-11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其他条件基本相等的情况下, 学生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打下扎实深厚的语文知识基础外, 还必须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跟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其中创造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1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是21世纪的中学生安身立命, 求职创业, 获得发展的重要素质。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1.1 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练习

本人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上课前的三分钟, 由一位学生登上讲台作简短演讲, 内容由自己选择。刚开始, 有的学生演讲时, 前言不搭后语, 不得要领且拖泥带水;有的学生急得面红耳赤, 抓耳挠腮。但是坚持一段时间, 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练习, 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1.2 定期举行演讲比赛

利用一定的晚自习和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 给大多数同学以上台锻炼的机会。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绝大多数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1.3 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表达能力

利用课堂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是这样做的:一是提问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二是规定回答问题的标准:语言简洁、思路清楚。对于达到这一标准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 强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和规范表达的自觉性。

2 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 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升学, 一部分学生将要升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 大学教育环境和知识体系的改变, 也要求高中生必须在中学阶段学会自学, 以便为大学系统学习打下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形成自学能力, 才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乃至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1 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讲授之前的预习, 既是对新课的一个熟悉过程, 又是一个自学的过程。不少学对自习的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 认为即使不去预习, 老师也会进行讲解。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提高预习效果, 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预习课。

一是设置合理的预习目标, 目标的设定既要明确又要贴合语文教学实际, 把主要精神放在重点难点上, 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耽误时间。具体说就是通过“四看三查两问一记”完成预习任务:“四看”:看课文、看提示、看注释、看练习。“三查”:查字典、查词典、查有关资料。“两问”:有疑问先问自己, 再问别人 (同学、老师等) 。“一记”:记预习笔记、心得和疑难问题。经过预习, 每个学生都带着收获, 也带着疑难, 更带着期待走进课堂, 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是对设置的预习目标要及时检查, 在讲授新课时对于预习目标要有针对性的提问, 奖勤罚懒, 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预习。

2.2 利用自读课文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大量的自读课文, 很多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材料。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自读课文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是注意学生自读思路的开启, 在自读之前提示学生应从哪个方面着手自读?自读中应注意解决哪几个问题?二是把自读当成教读课文, 让学生登台教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 它不是运用现成的方法和步骤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前进, 而是运用新的方法和步骤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开辟新的道路的能力。创造活动, 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创造的关键是思维,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看出,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在语文教学培养目标中占有特点重要的位置。归结到教育的层次上, 同样可以体现出培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 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 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 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第三, 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 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可以说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培养怀疑精神, 形成求异思维

“见人之未见, 思人之未思, 行人之未行”。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 敢于存疑, 勇于质疑。”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途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对存在求异思维的课文进行体会, 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角度和写作艺术;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讲授内容发表不同的看法。

例:《过秦论》和《六国论》同为政论文章, 虽然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 但具体分析, 在篇章结构、思想情感和历史借鉴意义上有着差别,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用来锻炼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过秦论》在整体结构上, 大篇幅的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5段才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论证特点上通过大篇幅记叙秦王朝辉煌的发迹史和灭亡的短暂历程, 提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语言风格上, 明显还有赋有的特色, 讲究铺排渲染, 显得文章非常有气势。在情感上, 作者贾谊更倾向于历史学家, 评价完毕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后, 嘎然而止, 如切金断玉, 利索干脆。

《六国论》在整体结构上, 开篇点题, 直抒胸臆:“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论证特点上, 《六国论》是从六国的内部原因来分析的, 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在语言风格上, 苏洵的说理非常透彻, 分析鞭辟入理, 环环相扣, 相当严谨, 体现了宋代散文长于议论, 善于说理, 学以致用的风格。在情感上, 《六国论》最后颇耐人寻味:“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又在六国下矣”。有针对现实, 针贬时政之意。

以上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点拨, 在讲完《六国论》之后, 再将《六国论》和《过秦论》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感悟其差别, 效果会更好。

在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求异思维要密切结合课文, 从课文实际出发, 不能为了所谓的求异而求异, 牵强附会, 甚至歪曲课文本意;二是求异思维不是盲无目的怀疑, 不是海阔天空、漫无目的的空想、瞎想, 而是一种“理性的质疑”, 不能为了求异, 导致学生由求同思维转向空想、瞎想的极端。

3.2 辩证分析问题, 形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称为评价性思维或评论性思维, 指的是迅速正确的评估、判断某一信息或事物的“价值” (即好坏, 有没有用) 的思维。其最重要的要求是遇事 (或面对信息) 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同属于创造性思维, 要求思想上不盲从已有的结论, 能够发表自己具有创造性的看法。

求异思维要求变换角度看待问题, 从而发现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性。重点在于向外发散, 而不是趋同;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求变换角度看问题, 大胆质疑已有的结论, 而且要求形成自己的合理建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在于批判性的重构。因此, 批判性思维比求异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 运用想象能力, 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说, 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 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 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 (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 , 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将课文中包含的文学形象具体化, 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形象美;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 个人对文学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重构。

例:在进行《琵琶行》的讲授时, 可以找到一把琵琶, 上课前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观察, 同时介绍琵琶和琵琶乐曲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给同学播放一段传统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 让优美乐曲飘扬在教室里。这样非常有利于直观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 它需长期的不懈努力。它的培养任务是艰巨的, 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它的归宿点。只要持之以恒, 在正确理论指导下, 通过大量的、科学的、有意识的培养, 一定能够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摘要:学生能力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

上一篇:浅谈综合材料绘画下一篇:8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