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2024-04-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通用9篇)

篇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21世纪的化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出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人民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因而要求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本文笔者仅从化学教学的角度并结合学科特点浅谈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周开荣 作者单位: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主体作用 实验 创新能力 兴趣 创新品质

篇2: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篇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兴趣导学,问题导学,质疑问难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顺应教学改革新形势,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 树立新观念, 践行新模式, 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现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如下体会:

一、兴趣导学,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兴趣是学生不懈探究的动力, 是认知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学生觉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 学习热情不高, 自然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 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 何谈创新。 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才能萌发出更多新的看法与见解, 才能富有创造性地学习, 才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科技创新的时代, 计算机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 这同样也是学生所喜爱的。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这本身就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尤其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现传统教学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与意境, 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人文性,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所在,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 将学生带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 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运用情景教学方法。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认知阶段, 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与直观事物, 这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同样需要直观的事物、生动的场景。 这就是新课改所提出的情景教学,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 能够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如故事情景, 故事是学生所钟爱的活动, 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展开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又如表演情景,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能够生动的角色表演正可以展现学科的交际性、 情感性与人文性,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问题引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传统教学以讲解为中心, 学生成为教学的附属, 接受知识的容器, 失去了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 自然无法创新。 采用问题教学法, 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寓于问题之中,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发现与创造, 使学习成为自主发现与探索的活动。

1.提出探索性问题。 学生的认知活动分为已知、最近发展区和未知三个领域。 着眼于已知领域的提问只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回顾, 着眼于未知的提问因有难度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有价值的问题切入点应在最近发展区,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新知的学习,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提出开放性问题。 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测, 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提问时我们不能只是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 如作者简介、主题思想等的巩固, 更关键的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活, 提出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多向思维,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提出实践性问题。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那块狭小而封闭的空间, 而是要将视野引向生活这一开放而宽广的教学空间, 这样的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 提问的角度要放在学习与运用之间, 提出实践性问题, 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 成为真正的发现者与创新者。

三、质疑问难,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自主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更要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提出者。 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问, 更要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以批判的精神展开阅读与思考, 不人云亦云, 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时才会突出学习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形成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2.启发学生展开思考。 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有时并不能展开深入的思考, 透过现象达到本质的认知, 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如可以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 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

3.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对于学生提问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行为。 为此我们要运用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不是只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 给予必要的肯定, 以此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提问。

总之, 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语文教学领域中,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展开主体探究, 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焕.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读与写, 2015 (7) .

[2]陈怡.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读与写, 2015 (20) .

篇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语文作为初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探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相关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如下几点体会,以与同仁共享。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

语文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创新理念的树立是创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拥有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首先要对创新教育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与素质教育相一致性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简而言之,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在领会创新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对传统教学模式不可全面否定,对创新教学模式也不可全盘吸收,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要把“继承”和“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改革”是促进语文教学优质的重要方式,而“传统”有着长期教学积淀下来的精华,因此在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对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取其清华,去其糟粕,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意愿,就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学生求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外在的学习兴趣内化为学习的动力,以激励学生主动去求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进行《死海不死》的教学分析人掉进死海却不会被淹死的原因时,可以设计一个浮力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盐量增多时,浮力的变化。这样变枯燥的讲解为生动的实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认真地做实验准备,积极而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实践证明,这种知行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寻求真理的浓厚兴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与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和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课外活动课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有着更为广阔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如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创办班级刊物、搞调查、自行设计实验等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积累,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人,才具有创新萌芽,才能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的素材,并精心设计,以启发、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教材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像猜测,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抛弃标准答案,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也要给以肯定与表扬,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武断地否定,而要注意“导”,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上来,这样才能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五、启发学生进行想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想像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散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切发明和发现的基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仔细研读古诗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像把古诗的意境用图画表现出来。从文字到图画,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在理解诗名的基础上在头脑里浮现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至五人一组,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立于不足之地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神圣的任务。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把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出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5: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篇6: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共同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致使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想象能力。学生写作文仅写自己看到的,这只是表面的东西,写出的东西也是有‚骨而无肉‛。俗话说: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重组,创造出新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是学生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独特的创意。大胆的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这样的文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主题更深刻,学生的思路也更广阔。如在教学《春天》这篇作文时,题目明确,不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春天万物勃发、姹紫嫣红的景象。也可以触景生情、由感而发: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来秋天的收获,由此联想到,我们正值人生的春天,只有辛勤的耕耘,才能有秋天的累累硕果。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不同认识,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再如,在教学作文《二十年后的我》时,我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二十年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把自己的所想所感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有的同学写自己二十年后成为一名科学家,驾驶航天飞机遨游太空;有的同学写二十年后成为一名医生,把人类现在无法治愈的疑难病症彻底攻破,为病人解除病痛…… 这样,学生的作文有了新意,个性得意张扬。这样的作文更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与活力。

二、善于细心观察,培养创新精神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观察力的培养是写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具有了观察力、有了生活的经验和积累,才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扩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材料。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是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

有许多学生的作文经常让人似曾相识,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总是下雨了我回不了家,一位同学或一好心人撑伞送我回家,或是我有病了老师或同学冒雨给我补课,写好人好事的,或是某同学扶老人过马路,或帮助孤寡老人等等,这些材料的选取缺乏创新,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写出来的文章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花草树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花香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作者通过缌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再如,有位学生养了一盆嫁接的仙人球,他起初以为仙人球其貌不扬,还很扎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仙人球耐旱,不娇贵。后来在一次大雪中,许多花都冻死了。当他伤心地拔开雪层,突然发现仙人球没有死,于是在作文中写道:‚霎时,我惊呆了,雪中那滴血的颜色似乎闪烁着迷人的光辉,这是生命的奇迹!‛至此,他认识到仙人球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有的人到处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感而发,写下了《还我们一片净土》,看到许多人都浪费水资源,写下了《请珍惜——生命之水》……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采取多种形式,锤炼创新思维

多数学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作文时‚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感到无从下手,为此。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要冲破老套定势,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同向思维,给学生定下写作思路,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新思维僵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同一题从多角度选材,如在教学写作《我的妈妈》时,多数同学都写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等等。我就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情、脾气、品德、爱好及社会的角度进行选材,写出有血有肉的妈妈,针对学生作文普遍对妈妈的颂扬,我又引导学生正确全面描写妈妈,并对妈妈提出善意的规劝,如妈妈关心爱我,却对爷爷不孝顺;如教我宽以待人,自己却与邻居、同事斤斤计较。二是同一素材。多种立意。如在教学《生日》这一习作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写作时都是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快乐。通过我的指导,学生把视线投向他人。写自己因学习忙碌而忘记给父母过生日的情景;写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过生日;过生日那天自己做了一件很在意义的事,觉得这个生日很有意义。这样的作文真是百花竟艳,各具特色。

其次,力求作文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另外,让学生依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由快乐的作文,作文中独特的见解也跃然纸上。同时,让学生习作片段作文、作文填空、想象作文等形式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再次,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有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可以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结合学生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例如习作《无家可归的小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小鸟无家可归联想到森林的不断减少,有森林的减少联想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愿望。从而使主题升华、意义深远。

四、合理有效的评价,培养创新人格

教师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作文创新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了春天‛,我们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要充满激情的鼓励他说道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脑海中能闪现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激情的意想吗?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教师将学生的作文中的‚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做‚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醒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新火种。我们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五、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进器,只有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应该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不同于作家的风格,学生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他们写作的优势(立意、谴词、造句等)上。再次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学生作文时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更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使之越烧越旺,达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写作境界。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努力为学生架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探索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导入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刘金良 刘兰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强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的吸引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做好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的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合的课堂氛围。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文课堂导入呢?本人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谈谈心得体会。

一、解题导入法

解题,顾名思义就是从分析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文章的标题就是对全文中心的集中概括,通过分析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自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爬山虎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一种带蔓的花。教师继续问:那自述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自述是对自己情况的叙述。‚那么,爬山虎既然是一种花那它怎么能叙述自己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的导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主线,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导入法

我们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第十一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日伪军围攻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我军,为了掩护党政机关、群众和部队转移,某部七连六班五名战士英勇阻击敌人,最后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子弹打光了,他们宁死不屈,毅然纵身跳下山去,这就是为人们代代传诵的狼牙山五壮士。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快进入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中有许多的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喻理抒情。我们可以借助挂图和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用投影机或多媒体课件出示

桂林山水的画面或记录片,在播放的同时教师配以有感情的配音:‚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水真秀啊……,‛情景交融,把学生带进美丽的桂林山水之中,让学生满怀激情的进入到新课当中。

四、设臵悬念导入法

设臵悬念是教师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造成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进入新课。在教学《老山羊和狮子》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设臵了这样的悬念:一只离了群的老山羊,在山里走得很累,看见了一个山洞就走了进去,它走到洞里一抬头简直吓呆了,一只高大威猛的狮子正坐在洞中,瞪着两只血红的眼睛盯着老山羊……话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却瞪着可求的眼睛盯着我,我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老山羊的命运如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山羊和狮子》。‛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新课当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五、谜语导入法

这是利用猜谜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维、勇于思考,教师因势利导,顺利进入新课。如在教学《蜘蛛织网》一课时,我为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打一动物)。学生都积极思考,得出谜底‚蜘蛛‛。教师适时导入:蜘蛛这‚小小诸葛亮‛是怎样‚摆阵‛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蜘蛛织网》。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猜对还是猜错学生都热情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欲望走进新课的学习。

六、设计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是熊熊烈火在你身上燃烧,此时的你将会怎样做?学生们一定会说:打灭身上的火,或者是翻滚灭火。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可是革命烈士邱少云面对身上燃起的熊熊大火,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设疑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进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着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样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音乐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或歌曲或是包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的歌词,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加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如课文《月光曲》是记叙100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我在上课之前就播放《月光曲》乐曲,这是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是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情的叙述:‚这首钢琴曲就是世界名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曲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成的呢?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巧妙的点拨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上课时还可以播放歌曲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英雄赞歌》,教师在歌曲的伴随下,配以激昂的说词:‚同学们,在这雄壮的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英雄的人民战士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血洒疆场,他们的英雄壮举世代流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人民英雄《黄继光》。这样自然的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英雄的敬佩之情,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八、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课前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游戏导入新课。例如,上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准备四方面的材料:第一组准备人物,第二组准备时间,第三组准备地点,第四组准备事件。然后每组分别派学生到台上组合四方面材料,组成一个基本故事情节(可能会出现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赵本山两万年前在月球上打扑克,姚明32世纪在太空散步,布什20年后在珠穆朗玛峰上翻跟头……,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作文教学: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这样在作文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多媒体导入法

既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幻灯、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新课。如在学习《买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在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傍晚,一个衣衫蓝缕、单薄的小女孩在风雪中艰难的走着,同时配上凄凉、低沉的音乐,再加上教师语调深沉的陈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在此情况下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导入新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导入使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很快就走进了新课。

此外,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诗歌名言导入、演示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开端,使教师能顺利地带着学生在课堂中畅快的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完成启迪学生心智教学任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导入

北安市二井镇自民学校

篇7: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篇8: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兴趣,质疑

作为教师要搞好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新理念、新思路去解决问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就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关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 去探索, 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 都进行鼓励与表扬,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 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设质疑的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 向书本和教学内容质疑, 例如, 在讲授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时, 对于方程引导学生去分母探索、尝试, 同时设置问题:最简分母是什么?怎样去分母?并把去分母的过程投影展示, 这时, 再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能否利用这一特点呢?从而得出换元思想。这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启发学生质疑, 从而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小组合作的氛围, 在小组协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 能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并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对于书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一边看一边想, 反复推敲, 弄清知识的提出, 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有:数学竞赛, 数学兴趣小组, 数学专题讲座, 周末数学晚会, 数学知识宣传, 数学问题研讨, 社会问题调查等。

篇9: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素质教育下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真理的发现者与开拓者,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专科学校更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不能只是让学生来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兴趣;探究;质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这是新时代所最为需要的人才。这对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更为重要。语文作为公共课,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再是机械而被动地讲解教材,只是就文讲文,而是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引向宽广空间的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走进知识的海洋,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进而为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只是采用千篇一律、千课一面的导入,难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应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用音乐来渲染

文字是无声的,而音乐是有声的,更能传递出文字所难以传递与表达的情感,用不同的节奏与旋律来传递不同的情感与意境,这与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材料比起来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在导入阶段播放富有节奏感或轻松或紧张,或愉悦或悲壮的音乐,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以此来愉悦学生的耳朵,营造出欢快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2.用画面来烘托

此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是认知的基础,教师同样要重视图片、画面的运用,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由地畅游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通过画面来展开想象,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插图、图片、照片、视频等烘托氛围,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丰富的思维想象。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讲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问题要有探索性

问题本身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活动的成败。如果只是就作者生平、主题思想、语言知识等的简单提问,固然能起到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效果,但是却无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活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延伸性与扩展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要有开放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就不能再是封闭性问题,这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条框内,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立足文本,向更寬广的空间延伸来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以解放学生的大脑,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学生才能立足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在更宽广的空间内展开更为自由与自主的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三、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较强的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就不能只是让学生来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获取更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扎实的语文基础,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会产生更多深刻的见解与感受,但是却畏于教师的权威与教材的经典而不敢提问。为此教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民主而自由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让学生打消种种顾虑,放下思想包袱,这样学生才能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各类问题。

2.相机诱导,让学生会问

学生在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时往往会浮于表面,而无法深入,所提出的问题思考价值不大,抑或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导向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多元思考与多向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进而能够深入本质地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3.正面肯定,让学生乐问

提问并不是偶尔的活动,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始末,伴随于学生的一生。而当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失去信心,会不再提问。因此教师要实施赏识教育,坚持正面肯定,不管学生所提问是否具有价值,都首先要肯定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与修正。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提问的乐趣,探究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科,爱上自主探究,才能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信心来展开学习,能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来。

参考文献:

[1]胡欣,高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4年15期

[2]李兴和,谈谈高中语文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学语文》,2013年5期

上一篇: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下一篇:接口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