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2022-10-10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匆匆》描写得生动形象, 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如沐春风、如饮甘泉, 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我想, 这与他提倡的背诵是很有关联的。他说:学语文而懒于背诵是不行的。比如学诗, 你与其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 不如下功夫背几十首诗, 这几十首诗虽少, 却成了你自己的;那几十部诗集虽多, 看过后就还给了别人。古人也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无一不道出了同一个道理, 熟读多记, 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由此可知,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 是学生进行学习, 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石, 背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之一。那么,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呢?

一、让学生明确熟背的作用, 对背诵产生向往

古往今来, 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 无一不是记得旧句子, 便是新文章成功借用的高手, 如《争画》一文中, 毛泽东主席给齐白石的画的题词是“丹青意造本无法”, 这是毛主席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句诗, 只不过改动了前两个字, 用来称赞齐白石老人, 竟是如此精当!郭老也不示弱, 略一思忖, 接着写上“画圣胸中常有诗”, 这一句也很了不起, 它原来是陆游的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郭老也改动了前两个字, 使它与毛泽东所写上句合成一联, 对仗极为工整, 可谓一丝不苟, 巧夺天工。又如, 毛主席在《反对教条主义》一文中, 批评那些没有学问, 光讲教条主义的人, 写了“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就是李调元任江南主考时, 驳斥江南考生的“蜀西老棕, 枝长叶大根基浅”他回应“江南嫩笋, 嘴尖皮厚腹里空”的巧妙借用, 略改几个字, 便有了新意。同学们听了老师的娓娓动听的讲述, 对熟记、多背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背诵产生了一种欲望, 唤起了学生的背诵热情。

二、建立背诵激励机制, 让学生争先恐后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让学生的背诵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我在班上采用了“争星”激励活动。先由老师提出方案, 交学生讨论, 然后反馈上来, 再到班上形成制度, 即按时背诵, 背得熟练, 有感情, 就在他的名字旁记上“正”字的“一”画, 有了五个正字, 就换一颗星。为了巩固背诵的成果, 老师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利用早读, 班队活动, 自习课, 采用抽学生号, 抽你背的课文的号, 上台来检验, 检验起了就增加“正”字的“一”画, 反之就减去一画, 从而将背诵化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把背诵当成了一种乐趣。在背诵过程中, 我还设立不同的背诵目标和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比如优秀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好, 思维反应敏捷, 背诵也快, 就应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 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 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就给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如, 长一点的文章可分几次背, 每次背诵的错误不多于5个, 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对背诵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充满自信,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背诵。

三、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让学生争先效仿

俗话说:打铁必须本身硬, 要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自己应该把要背诵的课文背过, 而且要背得顺畅流利, 有感情色彩, 表现出背诵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来。这样, 你的学生才会跟你一块儿来体验背诵的快乐。例如,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背的, 老师应该首先给学生背一次, 在你声情并茂的背诵中, 你也把学生引到了那一个环境中, 让学生的心与作者一同跳动, 去感悟, 去理解;然后老师引领学生背诵, 几次下来, 较短的文章, 学生当堂就会背诵。让学生一边背诵, 一边展现情景, 通过语言, 动作, 深情, 让学生再一次去享受情节带给大家的乐趣。

四、运用背诵打擂活动, 促进学生各展风采

学生年龄小, 意志不强。教师在指导阅读背诵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 很多学生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应充分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利用活动课, 通过各种形式的竞争或游戏, 使学生始终处于盎然的兴趣中。例如, 我在教学中常常利用主题中队活动, 开展背经典打擂比赛。赛前一周确定背诵的项目, 如诗、散文、课内、课外, 背诵者需在开展活动的前一天, 交上背诵的内容给比赛评委。在比赛中, 采用必背 (即课文中要求背诵的) 、抽背, 为了时间关系, 在他写出的栏中, 抽其中一课, 选背 (即课外的由评委任选一处) , 根据三种的总分, 确定本次比赛的擂主。下一次活动, 则由擂主主持, 其余同学为挑战者, 挑战者获胜, 就作为擂主主持下一次的擂台比赛。就在这激烈而热情的比赛中, 同学们的背诵与日俱增, 素材多了, 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五、鼓励学生巧借用, 促进语文水平上台阶

学生记的东西多了, 就会产生一个突变, 由量的变化, 转化为质得飞跃。老师要鼓励学生, 将记的东西, 运用于写作之中, 巧妙借用。如有的借用人家的构思;有的借用人家写景的句子;有的借用人家人的神态、动作、内心活动;有的借用人家的修辞手法。达到一个巧借成新意之目的, 对这样的文章, 老师会为他记一颗星, 在班上作为优秀文章念给同学们听, 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让我班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不但考试成绩居同年级前列, 而且学生的习作先后在《作文大本营》, 《少年先锋报》, 《小作家选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由原来读别人的文章, 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被别人诵读, 从而使同学们的背诵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写作水平也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深受学校领导、同行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螺杆泵采油中适用的自动化技术下一篇:如何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