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9-11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一位美国大学校长这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只能停留在“随波逐流”的行列中,而且永远没有机会“乘风破浪”。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世纪的教育要求现在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教现代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教师的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知之”的水平上,而是应该上升到“好之”、“乐之”的层次上来。老师们要赋予学生发展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 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在教学课堂中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在结合课本的情况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拥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财富,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求对学生设问质疑,让学生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2 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中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想象以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其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来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比如“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那么它会看到什么?”顿时,学生就纷纷举起了小手,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要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表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3 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情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此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教材里的因果关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

4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树立创新教育的新理念,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的历史潮流之中,开辟出一条条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新教育之路,取得应有的创新教育成果。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也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创新意识,民主,和谐

参考文献

[1] 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董蓓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世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8).

上一篇: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下一篇:使用乡土素材辅助教学、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