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3 公开课反思

2024-04-22

Unit 3 公开课反思(精选19篇)

篇1:Unit 3 公开课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3 Let’spaint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五种颜色,通过Let’sdo的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言。本课学习内容与前一单元没有太大的联系。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4人。他们活泼好动,爱表现,学习氛围较好,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浓.但是学生常凭兴趣做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采用各种参与性较强的`游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听说、认读颜色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

2. 通过用“Show me...”的指令来练习和运用有关颜色的单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唱歌、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养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启迪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感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和歌曲培养学生说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2. 爱色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听、说、认、读五个颜色单词.

2、会说唱Let’s do,并会听音做出相应的动作。

难点:“green”一词的字母组合“gr”的发音较难把握,要听清读准。

篇2:Unit 3 公开课反思

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第一教时Read and say.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a purse.2.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Come here.Let me see.Not at all.Where’s …? Perhaps he’s /she’s in …教学过程:

一、Warm up.1.Greetings(师生之间常规问好)

3.Free talk.(通过师生之间交谈,复习巩固1-2单元所学句型)

二、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1.创设真实情境,在交际中引出新授句型。

A. a.利用图片,复习句型:I can’t find ××,Where’s she /he ?

She’s /He’s in the …

b.出示句型卡片,领读,认读句型: Where’s ××c.出示A部分挂图,指导观图,学习句型:

T: I can’t find YangLing ? Where’s she ?

Let me see ,oh , she’s in the classroom.出示句型卡片,指导朗读句型:She’s in the classroom.Let me see.d.师生之间,同桌之间操练句型 :

S1: I can’t find ××,Where’s she/he ?

S2:Let me see.She’s /He’s in the classroom.B.a.师事先拿学生的文具用品,创设一个Lost property office ,然后取出学生的物品走到学生面前说Are you …? Is this your pencil –box?在得到学生肯定答复后,引导他们说Thank you.教师边摆手边回答Not at all.b.出示句型卡片,指导朗读如下句型:Let me see.Not at all ,Come here.Is this your …? Yes ,it is.No ,it isn’t.c.指导学生利用实物操练句型:

S1:Is this your …?S2: Yes ,it is.Here you are.Thank you.Not at all.C.a.创设真实情境,利用室内物品学习句型What’s that over there? Perhaps It’s ××’s.b.指导学生实际操练句型。

2.学习新单词a purse.a.指远处钱包询问:What’s that over there ?… b.出示图片领读单词。

c.听力练习: Whose purse is it? 生听录音回答问题。

三、Have a rest.Enjoy a song 《Perhaps 》.四、Consolidation.1.指导观图。

2.Listen and repeat.3.Read after the tape.五、总结。

Homework.1.跟录音读A部分5遍。

2.自编对话。

板书设计:

Unit 3Apurse.A.Read and say.Is this /that your purse ?

篇3:Unit 3 公开课反思

一、“火候不足”的一道菜———“燃旺底火”

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把握好“钻

间茉莉般的爱。学生个个积极认真, 划出细节, 我也真想走进去瞧瞧学生写些什么, 可老师听完学生的感悟, 也不做具体的肯定之处, 甚至偏离了文意也不指出来。每听完学生讲的, 总是一味地说“不错”, 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感悟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读完后评价总是用“读得很投入”这句话激励学生, 到总结这课堂的学习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概括一下茉莉般的爱是什么?学生哪能总结感悟出“就是平时日日见的父母之间的焦急、担心、理解、默默关怀”等。课堂开放有一个“限度”, 学有目的, 学有要求, 学有收获, 但不意味这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成为旁观者。

三、“追赶潮流”的一道菜———“返朴归真”

我听过语文教学骨干的课, 他们前些年的课中体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 整体感知, 抓关键词, 教学实而活, 学生入情入境, 完全进入故事发生的情节中去了,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得心应研教材”这一火候, 吃透教学的重难点, 燃旺底火。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踏上三尺讲台, 想给听课的语文教师留一好印象, 于是备好课后请前辈修改, 上公开课之前将教案背下来, 唯恐有什么闪失。在公开课上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 顾及不到学生的表情及心理, 课堂美好的生成资源更不顾, 想顺着教案上完, 不顾学生知识的掌握度, 自己不能将课堂所调控好, 烧上一道缺少火候的“菜”。这些“新厨”心里没招, 不知所措。其实我发现他们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对教材不能吃透, 对课堂预设不够。

我觉得为了使这些“新厨”能很快掌勺好语文教学这道“菜”, 首先要引导他

手, 教学效果突出, 让我这位听课的老师也成了一个学生, 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直观生动的课件吸引了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 颇为盛行, 本来自己是“光头鸡”的名厨, 看人家“龙虾”菜很受欢迎, 便烧起了“龙虾”菜, 可这道菜变味了。

我觉得课件少量为精华, 泛滥即糟粕, 如教学《灰惊鸟》一课时, 灰惊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可用录像呈现, 让学生为之壮观而惊叹, 但不能忘记作者对鸟儿归林壮观场面所表达的文字效应。让学生从“排空而至, 列队飞行, 数百米的长队, 椭圆形, 一批一批”等词语体会场面的壮观, 鸟儿似乎有了纪律性, 对它们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这样学生自然投入语言文字的学习, 体会到鸟儿也像人类一样是那么的欢乐和睦, 自然而然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四、“别具特色”的一道菜———“保持本色”

我曾经去过无锡、杭州等地听特级们钻研教材, 领会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等;其次让他们在课前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 预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的难易,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最后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新厨”也能把握好火候, 燃旺底火, 就能烧出一道美味。

二、“味道失调”的一道菜———“把握尺度”

两三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在课堂上显得有点老练, 总想把课堂搞得开放些,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一位新秀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爱如茉莉》这一课时, 放手让学生找出细节并批注感悟, 来体会父母

教师的课, 我慕名前去, 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在课上的小品以及同学们写的精彩作文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名家上公开课, 如行云流水, 酣畅淋漓, 课堂上更充满生命的活力。听课回校后我们想模仿名师的“大课”, 就犹如依大葫芦画小瓢, 照虎画猫;看长篇小说, 做微型小说, 真是易于着眼, 难于着手。想来想去, 我都难以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重点、难点。我在教学课外教材《分一些蚊子进来》时, 我想尝试一下大家的风范, 让学生找出体现慈母情的句子, 反复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意, 结果弄得我一无所措, 最后再拿出自己事先设想好的教学思路, 把自己的课堂型得好尴尬。

篇4: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篇5:公开课观摩反思

高三 生物组崔荣娥 新的一轮大公开课又开始了,周四上午听了学校组织的生物组大公开课,两位老师授课各有特色,课后组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点评。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课堂上,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欠缺的,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思想。课堂提问要有技巧,层层深入,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话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有条理,语言要凝练,语调上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时刻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重复啰嗦,做到言简意赅,句句精炼,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多媒体的灵活应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尤其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的演示更直观、生动、形象,而且紧密结合板书,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四.四、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本学科的特色,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生物是一门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学科,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像以上两位老师为榜样,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让学生热爱生物,学好生物。

篇6:公开课教学反思

杨海林

二零一三年四月九日,经历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堂公开课,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颇多!

其实,作为刚上任的青年教师,只有多经历这样的场合,多上公开课,多听公开课,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我想,这也是学校倡导“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听公开课”的原因吧。而我,从教近一年,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当然之前的公开课和优质课是有事耽搁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前的公开课没能上,虽然不能说是有遗憾,毕竟留给自己的机会还很多,但是自己还是很期待那种感觉,在台上的感觉„„

接下来的公开课周,老大(科组长)给了我任务,让我接下这一次的公开课,匆忙之间接下了任务,匆忙之间结束了公开课。

上完公开课,才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是那么大,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体态,亦或者课堂氛围都没达到预期效果。其他优秀青年教师的水平,自己更只能是望其项背,无法企及。学校一直倡导“四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讲练结合的方式,以取得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开课上,教学过程中虽然贯穿了这一理论,也实施了相应的步骤,然而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一个在于自己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对知识重难点部分的突出作用不明显,导致学生没能在第一时间把握课本的主要内容,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又进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

课后,科研组集体评课,老大(科组长)深刻的指出了自己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怎样去修正,各同事也提出了诚恳的建议。感谢他们!我想,这些才应该是公开课的意义所在。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无知和自以为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去克服它,才会让一个人变得强大,无比的强大!之后负责教学工作、有着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徐校长跟我深刻的讨论了公开课的有关细节,指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同时应该怎样去听取其他青年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收获良多!

我想,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这个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炫耀自己的成绩,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当,无限度的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修正的地方;还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探讨一种更合理,更适合教师,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才是学校倡导“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听公开开课”精髓。

篇7:公开课大赛反思

学校赛课活动,我个人的部分结束了。回顾此次赛课,感触颇深。

首先,选课。根绝讲课的时间安排和我们的进度计划,我大致确定了把课文定在六、七单元。组内研讨,选出了3课——《画家和牧童》、《寓言两则》、《丑小鸭》。《画家和牧童》可以带有相同中心——都是优秀品质的文章,《寓言两则》内容简短,可带寓言,选择空间更大,《丑小鸭》则可以带原著。

商议后,担心寓言学生说不出寓意,而《丑小鸭》文章太长,原著更长,最终决定讲《画家和牧童》。

其次,备课。先明确带文的目的是什么?二年级的学生,个人认为不必要从写法特点、语言特点、文章脉络等方面来学习。那带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决定把带文的目的和本单元的主题相结合,以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主,就是从

文中发现人物品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选择了《大作家的小老师》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两篇文章——一个大作家和课文中的画家一样,都非常的谦虚。一个伽利略和文中的小牧童一样都非常的大胆、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而在备课时,我抓住关键词“著名”,让学生找出能表现著名的句子,并在诵读句子的过程中,抓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句型重点训练,对照图片理解“浓墨涂抹” 和“轻笔细描”的意思,发现“称赞”、“夸赞”、“赞扬”三个近义词。在最后带文环节以两篇文章和课文对比,发现人物的品质,再次回顾单元主题。

试课。第一次试课在二(3)班,当时是按照三读的顺序,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二读读懂的时候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三读,读透课文,理解人物品质,但结果是,时间不够用。别说带文了,就读透部分都没有进行。我们几个商量后,决定对教学设计进行删

减。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正常情况下是分两课时进行,我们一般在第二课时带文和学习会写的字,但如果作为一节公开课,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包括会读、会写的字,第二单元专门进行二读,三读及带文。第二次试课,我们进行只进行二读、三读和带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四班的学生程度较好,课堂非常顺利。距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学生已经完成了带文的阅读,在进行名言积累了。为此,我们决定在最终讲课的时候,课前加上一分钟积累和生字默写,作为和上一节课的衔接。

讲课。课堂上我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了一分钟课前积累,默写了3个词语,然后进行课文的阅读,带文。但事实是,这节课都已经离下课只剩下3分钟的时候,我的课文还没有结束。最后还占用了下课的两分钟时间,才让学生阅读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大作家的小老师》,积累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而另外一篇文

章只能留在课下,成了作业。

篇8:对体育公开课异化现象的反思

一、公开课认识的异化

本次论坛交流特邀嘉宾陈明建老师两夺全国体育录像课小学组一等奖,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他认为公开课对自身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部分教师却认为公开课是一种作秀、作假, 毫无价值。

第一, 关于公开课作秀问题的思考

以魏书生为例, 他能够在公开课中用高二的教材给初二的学生授课, 这是建立在夯实的基本功基础之上的, 或许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远没有具备这种能力, 再加上很多比赛都是借班上课, 这就给授课教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且体育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反复打磨, 否则就无法做到胸有成竹,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只是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第二, 公开课作假问题的思考

作假原指公开课脱离了其本质, 但是现在少数教师为了达到目的创造了“加强版”的假课, 很多教师的疑虑、困惑、不满, 正是来自这个问题;课堂上组织的混乱等现象导致了一线教师对公开课的更大的认识偏差。但是, 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公开课比赛的积极导向, 担任过多次比赛评委的山东名师郝红老师曾指出:“评委不会将好课做没了。”

笔者认为, 在个别公开课比赛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对此, 作为一线教师不应过多地抱怨, 而是要认真搞好自己的教学, 相信当自身水平真正提高后, 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二、公开课过程的异化

公开课的教研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枢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 它更注重体现和追求一种教学理念。但在部分公开课的过程中却产生了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手段形式化、参赛代表局部化、专家全程导课等现象。

为何会出现上述现象?简单地讲, 就是教师的追求偏离了公开课的本质, 大家更关注的是追求自己的目的。当价值出现背离时, 公开课的目的与手段也就出现了本末倒置, 如, 公开课本是团队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 但却出现了“亲友团”的现象。在讨论中, 参与教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也有一些教师埋怨所在地区教研水平不高而导致自己水平难以提高。诚然, 公开课可以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研能力, 但不能形成“没有团队就上不好公开课”的认识。而作为授课教师, 则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活动的主角应在团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课反复打磨从而提升自己。

总之, 公开课是一个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纷杂的现象面前去伪求真, 在公开课教学的过程中磨砺自己。

三、公开课结果的异化

部分学者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在崇权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 个别教师、学校关注的重点只是公开课的结果, 如, 个别地区的学校领导对比赛的结果看得很重, 在这些领导权力的干预下, 教师更多地将心思花在了公开课以外的工作中;教师的评聘、职称的晋升等都和公开课直接挂钩, 在这种背景下无形中让教师挖空心思地去走捷径、托关系。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干预下, 公开课出现了异化。

对此, 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地去争取公开课, 在授课过程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切勿被一些消极的因素影响。

事实上, 在实践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公开课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 但这个认识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否则肯定会对公开课产生质疑, 因为“做”与“不做”所产生的认识肯定是有区别的。在讨论中, 主持人提供的全国名师程智的一篇“追求完美的过程”就很好地见证了一个名师的成长历程。公开课的异化现象是存在的, 作为教师要正确地去面对, 并积极发挥自己的智慧, 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将公开课的真正价值通过自己体现出来。

篇9:《秋声赋》公开课教学反思

构思的导入内容如下:大家学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把春天比作娃娃、姑娘、小伙子,如果说春天朝气蓬勃,那么比较而言,写秋该用什么词呢?我们学过了哪些关于秋的诗词呢?

依次导入的话,下一个程序是什么呢?通常切入文本是依自然节的顺序,这种方法不免俗套。我曾经借公开课上过歌德的《最后一课》,把师生告别的最后一节放在前面上,采取倒叙的方式,效果也还不错,此文能否也顺序颠倒一下?况且,我的导入提问是秋天里该体现出什么“气”?而这一问直指课文第二节。这一节除了介绍秋天的形状,还写了秋的含义(兵象、刑官、五行、十二律)。于是决定就先从课文的第二节进入。然后再依次转入一节、三节。这样的安排打破常规,为的是不落俗套。

课堂的流程大体定了下来了,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不少,一片迷茫中,似乎也看到了些亮光。

关于第一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首先一二节转换,用衔接语。师:我们学习秋气,最初是从秋什么写起的?(生:秋声),有必要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完成字词练习、句式学习。

2.写秋声的句子是什么?大家找出来。

3.“初、忽、其触余物也”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何不可?(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顺序)

4.文章又采取那些修辞来描绘秋声的?(波涛夜惊?摇金铁皆鸣?摇衔枚疾走)

关于第三节的教学安排如下:

我们学习了秋声一节,又知秋状、秋义了,作者由秋产生了对人生的感慨,那么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1.学生朗读第三节,学习该节的字词句式。

2.描写人生衰老的句子是什么?

3.人生为何衰老?(百事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4.面对岁月催老,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又何恨于秋声,“念”为何意,又如何读呢?(本来这个字未挖掘,原是打算让学生通读全节,直至背默,但是在完成备课后,心里总觉得本节朗读定位不准,把握不到位,若总是停留在泛泛朗读,未免肤浅,于是抓住此字,不及其余,反而有所收获。)

二、课文阅读理解的安排

读写能力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引导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享“渔”而得“鱼”,在逐步提高鉴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一直是当前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鉴赏。“阅读作为最为切要的技能技巧,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不能泛泛地处理,而是要有感情地读,深入地读,有重点地读,没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朗读是不够的、肤浅的。对关键字词的停顿、音韵的处理、高低音的区别,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先前安排学生朗读还不到位,不着重点,于是决定将第一节描写《秋声赋》的几句话突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突出,第三节抓住“念”字,这一处理,我感到较满意,全文朗读没必要,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满把抓”是不必要的,这样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主要和次要相结合,教案特色也就彰显了。

三、公开课的体会与教学反思

其一,懂得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技巧。课堂上,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

其二,学会了一点古诗词的能力。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整体感知——揣摩感悟——质疑探究——拓展创写”课堂模式。

本节语文课的活动,我认为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围绕“赏读、感悟”安排活动。这个“主体问题”就是就是如何突出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赏读古诗词。

第二,注重“张弛有度”的环节设计,让学生从心里去思考问题,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抓住“诱导时机”启发思考。及时把握住教育时机,才能体现活动者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迪。

篇10:公开课听课反思

这几节课我认为最大的共同亮点就是老师们眼里、心里都有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形容课堂教学:“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的老师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课前,大家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认真吃透教材,并撰写了教案。课堂上却并没有为追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精准地卡时间,机械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老师们一个个教态自然,或者严谨有序,或者亲切可亲,时而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时而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热情的反馈;学生不能接受的地方,思考不够到位的地方,老师们都自然的停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深入引导。在这些交流中,老师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进行撞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真实有趣。

另一个共同亮点是课堂真实有趣。

有教育专家提倡说,课堂教学要有“三声”,既赞美声、笑声、惊讶声。在这几节课中,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老师们都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引入了各种游戏、直观教具,尊重学生,开启智慧,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将识字课上得既有趣又有效。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关注有加,发出由衷的赞叹;因某一点的灵动有趣,老师和学生时不时的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学生有惊人之语时,老师惊讶有声,老师表现出独特的教学机智时,孩子们也自然地发出惊叹。老师和学生一起,都沉浸在教学中,激情焕发。

具体到每节课中,老师们在遵守教育共性的前提下,还表现出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格,向学生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窗户的同时,展示了鲜明的个性,教学反思《公开课听课反思》。

赵霞老师上的是汉语拼音ānɡēnɡīnɡōnɡ.为了让学生较科学,有趣地读准四个后鼻韵母,她首先利用书中插图引出音节,再从音节当中找出新韵母,然后进行字母发音和字形记忆上的指导,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参与学习。新授之后,她又通过采用“找朋友”“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拼音掌握情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缓冲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这一堂课足可以看赵老师的功底,以及这一个月所下的功夫。整个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的集中度、思维的敏捷、反应的快速,都让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这些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和反思。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因为内容过多,时间上赶得很,老师语速过快,整个四十分钟内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没有喘息的机会。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所以,建议赵老师以后在上课的时候,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高秀娟老师讲的是《操场上》,她的教态亲切自然,非常有亲和力,课堂节奏把握得张驰有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的导入语,拉家常的交流方式,都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乐于接受,乐于思考。课中操、做动作读词语、部首自我介绍,为部首找朋友这些游戏,让学生巩固了新授字词,还了解了词语的音形义,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稍有不足的是,高老师的课堂评价语相对单一,不够多元化。

郑明娟老师讲的是识字课《一去二三里》。在教学中,郑老师并不只拘限于识字教学,还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完整地表诉自己所见所感的能力;教学数字时,注意将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田字格操》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拍拍手说一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田字格的结构,为引导书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总之,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都相当活跃,识字教学进行得平实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是,老师过于追求完美,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语言略感尖锐。

我讲的是识字课《在家里》。我用三个难度不同的谜语导入新课,预热了思维、培养了兴趣。在识记生字新词时,我创设随老师家访的情境,贴近孩子生活,教学生字词也不忘记人文教育。我这堂课运用了多媒体,直观鲜艳的课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节省了时间,让课堂更加紧凑,立体。我的课堂评价语比较有新意,老师们给了较高的评价。不足之处是在遇到教育契机时,流于肤浅,没有抓住机会,让教学更加出色。

篇11:公开课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中,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接到任务以后,我便投入到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当中。首先是根据所安排的时间结合教学进度确定公开课的题目。这样我就定下了《探索规律》这一节。

通篇阅读教材发现,这一节分两个课时讲完,我计划讲第一课时。通过认真分析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一课时的主题是日历中的一些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经理谈随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导入课程,经过认真琢磨,我以一张残缺的日历作为引入。这样,学生面对情境顿时兴趣大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完全可以完成刚才设置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无形中就用到了日历中的一些规律,这个时候,马上让学生去找日历中规律,提问题时问题要大,这样学生能海阔天空的想象,找到的规律也就更全面,学生回答后,总结日历中的规律,这个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做,可以巩固刚才找到的规律。这样做给整节课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给出课本中的问题,一共有四个,学生一一回答。学生通过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发现3*3的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是中间数字的9倍,并且任意框出3*3的9个数字都有这个规律。学生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此时,趁热打铁,改变图形的形状,如十字形,X形,等等,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把问题推向让学生设计图案,使得这节课达到一个高潮。

此次公开课讲得基本成功,有不少青年教师以及同学科的教师听了这节课,他们分别提了不少宝贵意见,使我从中学会了不少东西。

对于这节课来说,有如下优点:

1、多媒体手段运用得非常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引入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还存在如下的不足:

3、思路连贯,体现出了准备得非常充分,教学秩序井井有条。

1、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以致拖堂5分钟之多,在时间安排上以后要多加注意。

2、探索规律设计图形处由于时间紧张,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展示过于多,应把这些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做。

3、语言表达方面以及教态还有待于提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讨论,我听取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从以个几个方面进改正:

1、加强业务素质方面的进一步训练,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2、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

3、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换自己的教学看法,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2: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秋天的变化时,教师在评价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事例,这种期待式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佳的积极性。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对于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内容,老师适时的补充了进去。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说明。在上课前充分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不关是学生应做的,更是教师应做的。

另外在“为什么有的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还是绿色的`”这一问题上,教师让学生回家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一起研究,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该提倡的。

篇13:公开课《端午的鸭蛋》教后反思

师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 题目是《端午的鸭蛋》, 文章是否一开始就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不是。)

师问:那么课文在哪一节才真正写端午的鸭蛋呢? (生答第四节。)

师问:在此之前写了哪些内容? (一生概括。)

师归纳并展示出相关课件。

师问: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呢?

第一步:请三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第4、第5、第6段, 其余同学认真听读感受。 (生分别读后师评价。)

师问:这部分写到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生:小孩兴挂“鸭蛋络子”。

师问: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习俗呢?

生同桌交流, 师生互动并展示课件: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师:想想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乐趣?

生:《社戏》中孩子偷豆、吃豆的情节, 文后说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与此类似。

师点评:说得非常好。小小的鸭蛋, 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生活乐趣。

第二步:课文又为什么在前面铺写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探究第2、第3自然段。学生抓住“出了名”“曾经沧海难为水”“尤为别处所不及”等体会。)

师归纳整合:充满自豪, 热爱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热爱怀念 (板书) 。

师引导: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借哪些特产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生:黑土地上的白桦林、红高粱等。

师小结:很好。本文作者却透过小小的咸鸭蛋, 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平淡无奇中发现情趣, 小小的咸鸭蛋里传达出浓浓的乡情, 这正是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师边说边展示课件:小小的鸭蛋→浓浓的乡情。

首先从整体上看, 这节课设计思路很清晰。按照文章的内容顺序, 先从标题入手提问, 接着转入文章铺垫的内容上, 进而落脚到对文章的重点——端午的鸭蛋的研读分析上, 衔接自然明晰。再看师生双边活动。教师整节课一直在提问、引导、点拨、评价,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单是朗读, 就有默读、品读、朗读程度好的竞读等, 读思议结合,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者, 老师恰当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体验或回顾学过的内容与本文比较阅读。学生和老师、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

所以这节课在整体构思、师生活动和旁征博引上, 体现了新课改“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但从学生角度反思这节课, 仍需要改进。

首先, 思路要创新。开始既然由文章的题目切入, 那么就让学生直奔主题, 寻找文章哪一节是真正写端午的鸭蛋的内容, 然后对这部分内容展开研读, 让学生尽情品味, 最后再回到前面看似与鸭蛋无关的内容上, 来把握作者的散文风格, 不必非按文章的顺序来理解文章的构思美。其次, 合作探究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本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若是难点问题, 还要分组交流讨论。最后, 整堂课几乎全是老师点评, 缺乏学生的点评。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时, 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那么对问题的答案也理应由学生先评价, 而老师急于点评, 会扼杀许多智慧的火花。所以, 先要让学生参与点评, 这样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教学无止境。课后加强反思, 反思备课预设和上课的生成, 注重教师的导, 关注学生的学,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14:“文言实词推断”公开课反思

上课前印发了学案给学生,学案中有四个环节:考点剖析、文言讲评、方法归纳、小练巩固。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剖析文言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考查对象是常见文言实词;第二层: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三层: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弄清楚了这一考点的三层意思,在复习时就会有的放矢。

接下来是试题讲评,笔者将几个学生的答案用PPT投影出来,然后结合评分标准请学生来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对在哪里,为什么对。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发言积极踊跃。接下来笔者及时总结,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四种:语境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字形推断法。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几种方法,紧接着设计了小练巩固这一环节。笔者摒弃了很多实词推断教案或学案中只有例句的形式,精选了五个文言语段,这样做是为了强化学生阅读及翻译时的语境意识。前四个语段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精选自二模之前的模拟试卷,学生在当时练习时错误率较高,第五段是陌生文言语段。这样的安排从简单到较难,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请个别学生直接上黑板来写实词推断答案,其他学生写在学案上。然后师生一起来评改黑板上的答案,结合刚讲过的几种实词推断方法,分析讨论其对错,课堂气氛显得很热烈。

评课老师认为这节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成功之处是:学案设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言语段选择精要,语境推断与字形推断举例讲解精妙。不足之处是语法推断涉及较少。

回顾本节课,笔者觉得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字形推断法的讲解。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和会意字。形声字中形旁往往是表意的,会意字中各部分共同来表意。笔者从二模文言翻译中大多数学生都漏译的一个形声字“赀”入手来讲,这个字是“贝”旁,是与财物相关的,可解释为“资财/财产/财富/钱财/积蓄/家产”。笔者又拓展了“贝”旁的其他文言实词,请学生来试着举例,并推断其意思,比如“购”“赏”“赉”等。以此为契机又列举了“禾”与五谷有关,比如“稷”;“言”与说话有关,比如“讽”“诮”;“系”与绳索有关,比如“缒”,等等。学生的思维延伸开去,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另外,使用联想推断法时,结合成语来联想推断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如何推断“河清”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成语“河清海晏”,那么其为“天下太平”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学生很会举一反三,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思维很快就打开了。比如例句“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推断实词“登”的意思,能联想到成语“五谷丰登”,自然能推断出“丰收、成熟”的意思。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指导在高三复习课上还是很必要的。

这节课有成功之处,更有值得深刻反思之处,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就这四种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来讲,内在逻辑体系还不够严密。在讲解归纳时应该注重其逻辑体系,应该先讲字形推断法,补充“六书”这一知识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接下来是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从造字的本源讲起更加合理。

其次,尽管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看起来也比较热闹,但课堂的“内涵”还不够,仅仅是教方法,呈现知识,课堂的深度不够。就字形推断来讲,没有补充六书造字法,仅仅讲了形声与会意字的推断,没有很好地讲解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原因是笔者的积淀还不够深厚。真正好的课堂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好的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笔者在这堂课上又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个不是太自信的自己。十年之前的一节公开课笔者上得很糟糕,写下了一篇反思叫做《公开课上的木偶》,反思自己被学生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的历程。笔者欣慰于自己的成长,同时又感叹自己的不成熟,而这种不成熟是心理上的。只不过掩饰得很好,别人没看出来,但笔者知道我还是自己的木偶。其实公开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而是上给自己的。努力准备后,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展现的是自己成长的历程。不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这应该是上公开课应追求的境界吧。

在这节公开课的结尾,笔者总结性地告诉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最最重要的是积累足够多的实词,只有有了足够的积淀,这些推断方法才会有用。若没有足够的积累,再好的方法都是空的。”其实作为一位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想真正上好一堂公开课,在课堂上做到从容淡定,游刃有余,除了不断积淀自己还是要不断积淀自己。而这种积淀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应该是心态上的,内在情怀上的。

篇15:公开课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首先,由于本课重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那么要使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方设法选择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启发下,本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主角交给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作为目标。所以当我讲七大内容时,不是直接让学生回答其内容是什么,而是通过阅读自主探究和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归纳回答。当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完时,七大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其次,讲抗战胜利的意义时,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其意义,而是提问抗战以前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结果,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这样就水到渠成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抗战胜利的意义。再次,能够结合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不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再然后,通过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检查教学效果,效果突出;通过记忆力大比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做到节节清。最后,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连最差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令我很是感动。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比较充分,目的通过学习历史,牢记历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足之处:

课件的动画效果有些欠缺,没有视频、音频资料,设备使用不够熟练。本节课老师讲的有点多,学生活动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不热烈;还有就是小结时图文的结合不是很紧凑;最后是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时间显得有些紧。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6:公开课教学反思

新建中学

徐依

今天的第三节课我有幸在七年级上了一堂公开课。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会几种球类单词并学习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的肯定和否定回答。该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说的能力。本单元仍在继续学习一般现在时,这是一个生活中离不开的时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般现在时,这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学好这一时态的用法对以后其他时态的学习和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挺成功的。在这节课上我提前做了精美的课件和打印了单词卡片以及准备了实物的照片采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图片卡片做出简单的判断,并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形式及肯定和否定回答。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训练就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此,在本节课上我运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任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节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大胆的去说,去练习。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纠正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力。因此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游戏环节,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很轻松的记住了本节课的重点球类单词及句型。在训练句型时创设了情境,采用每小组组长采访组员调查组员有什么球的活动形式巩固并延伸了重要句型。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无定法,教师不要为了任务活动而忽略了语言的传授。

2、以后的英语课堂要多说英语,使学生融入到英语学习氛围中,同时也锻炼学生听的能力。

3、学生的是主体,要重视后进生,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篇17:公开课反思20181009

2018年10月9日,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展示了一堂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为新教师的第一堂见面课,课前进行详细的备课和制作PPT课件,并结合《课堂作业本》和《先学后连》的题型,对备课内容进行了二次修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与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使学生感受从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体会两点觉得一条直线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进一步认识线段;

2、认识射线;

3、认识直线;

4、结合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区别进行练习;

5、通过观察事学生总结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6、让学生通过画一画体会:过任意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任意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二)认识角

1、角的含义;

2、角的符号;

3、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是要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改进和完善。本节课我力求知识结构清晰,板书明朗。

优点:

1、结合PPT课件,形象的将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内容,通过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

2、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进行的流畅;

缺点:

篇18:Unit 3 公开课反思

所谓“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 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值得肯定的几点

首先, 教态自然大方,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前后连贯, 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其次,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这一环节令我费尽了心思, 同时也是我这堂课上的一大亮点。“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很多同学都会谈其色变。如何导入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正视虚拟语气呢?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些话比较励志;我还试图在网上搜集一些歌词中带有虚拟语气语句而且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歌曲;我还想到了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思考再三, 我决定用最后一种方法导入:播放相关音频、视频, 通过幻灯片给出这段经典台词的英文版本, 紧接着让学生在诙谐搞笑的气氛中找出含有虚拟语气的台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这种借助视频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消除了很多学生学习虚拟语气的心理障碍, 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在张弛有度中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 无论是对学生, 对老师还是对教学效果, 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持愉快的心情, 人在心理愉悦的情况下, 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明显提高。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我想这样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活跃语法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 这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努力追求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除了看教师能否精确传授、认真指导外, 还要视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来确定, 学生积极的配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二、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一, 教学过程中汉语过多、英语较少。在英语专业课上,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以英语为授课语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上课之前, 因考虑到高师学生普通较低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语法课的特殊性质, 我还是决定课上用汉语对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讲解, 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对于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其中一部分毕业之后会承担一定的英语教学工作, 因此不仅要理解、掌握语法内容, 而且对其要能够用英语加以表述、讲解, 这些都是他们必备的素质。所以, 在以后的语法教学中, 我会更多地使用英语。

第二, 教学过程中练习较少、讲解过多。因本章虚拟语气内容较多, 在授课时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虽也有针对性练习, 但未能把握好比例的分配, 没有做到讲练有效的结合, 在巩固和反馈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第三, 课件中文本出现错误, 超链接衔接不够连贯。这一点是我感到最愧疚的。课件中的例句出现了两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是输入文本时马虎导致的。还有一张幻灯片在播放时超链接出现异常, 导致不连贯。我暗暗告诫自己, 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细心, 细心, 再细心。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反复播放仔细检查课件。

篇19: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是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去听了八年级100班饶龙艳老师的一堂课,她上的内容是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的Section B(2a-2c),听了她的这堂课后,使我感触很深,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一、微观方面

Step 1: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一开始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们运用刚刚学过的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Free talk, 同学们积极展示,很多同学谈到了My best friend and I, 基本上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反思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来交际,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就把英语学成哑巴英语了。在进行Free talk的时候,说的同学练习了口语,听的同学练习了听力。因此,Free talk是练习听力和口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Step 2: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道题,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来复习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首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到黑板上展示。

1. China is one of (larg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 Which city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Sanya, Beijing or Harbin?

3. Dick sings (good), and he sings (well) than everyone else in his class.

4. Of all my friends, Lily is the (creative).

5.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River in China. (long)

反思二:学习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一些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学生展示后,老师对解题技巧的点拨尤其重要,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找关键词,比如第一题的关键词是one of, one of后面要用最高级和名词复数形式,第二题的关键是三者比较要用最高级,第三题第一个空主要考副词修饰动词,第二个空的关键词是than, 看到than要知道用比较级,第四题的关键词是Of all, 看到of all要知道用最高级,第五题的关键词是second,看到序数词要知道用最高级。在点拨讲解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齐读这些知识点,英语教学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要乘热打铁。

Step 3:学习29页的文章Whos Got Talent,老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篇文章的短语和完成2c。

反思三:小组一起讨论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篇文章的短语,培养了写的能力,然后老师让全部同学齐读短语,培养了读的能力,通过对文章的翻译,学习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句型,通过完成2c,同学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

Step 4:达标测评,老师根据文章的内容出了几个题。

1. It s always interesting other people show their talents. (watch)

2. Talents show are getting

(越来越受欢迎).

3. They try the best singers? (寻找)

4. Who can the best?(弹钢琴)

5. That you to decide. (由某人决定)

6. They usually play a role in (decide) the winner.

7. Not everybody enjoys these shows. (watch)

反思四: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做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文章,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宏观方面

通过对饶老师这堂课的认真分析研究,我发现她真正做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她把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她还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能做到适时地鼓励学生。在这堂课中,她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听、说、读、写四个技能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培养。她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了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展示,参与面很大,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能选择典型的题型让学生训练,紧扣考点,在做题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找突破口,注重对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了把应试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素质教育当中。在这堂课中,师生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看出,对于七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八、九年级的教学才能得心应手。这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快节奏,大容量,真正做到了高效课堂。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潭常流水,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Unit 3 公开课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公开课开课通知05-17

unit5英语公开课09-20

5B Unit8校级公开课教案05-03

unit3课件04-13

八下unit3语法07-31

八下unit3复习07-31

三上unit3教案04-10

unit3电子教案05-17

unit5music公开课06-20

unit3教学设计07-31

上一篇:年明宇学校开展禁毒主题教育简讯简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下一篇:扫描电镜操作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