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吟诵,一份青春的心灵悸动

2024-04-15

浅浅吟诵,一份青春的心灵悸动(精选3篇)

篇1:浅浅吟诵,一份青春的心灵悸动

浅浅吟诵,一份青春的心灵悸动_1500字

“在多年后,让时光的波涛冲淡了记忆,蓦然回首,心中不会再有激烈的情感。只会用温柔的语言描绘悲伤,用黑色的瞳仁注视过往,肆意的青春伴随着忧伤在心底的角落浅浅哼唱……”

初次看到这一篇文章,只觉得作者只是对青春的逝去时光的眷恋与悲伤,可是等我细细品味下去时才了却了作者的那一片心意,她是借青春的代名词来忆昔与姐妹们一起度过的日子。她使我们在他们纯挚的友谊中感受蓬勃的青春。

“停步在浩瀚的人海里,突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只是荟荟众生里的一粒沙,想来有一段多彩的时光,它只属于我们自己,它使我们绽放自由自在释怀充盈的快乐和简单。”青春使我们在世间杂尘与哀中不慕高山雄姿,不倾苍穹神秘,只留下我们心中最纯洁的东西。

于是,伴随窗外的夜空,烟雨蒙蒙,心事在夜的幽寂中缓缓展开,。细听书页“沙沙”的翻动着,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的岁月一闪一闪,我不知不觉进入书中陪作者重拾那段快乐的时光。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在花季年华与自己的好朋友好姐妹一同分享快乐的`故事,这群好姐妹们纯真,善良,无私,敢作敢当,蓬勃向上。她们曾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尽洒青春朝气,虽然也曾有过不和,也曾吵嘴,但是彼此内心的悸动却永远不会改变……看到这里,我停下来,不禁品味起正处在青春年华的我与好姐妹们的美好时光,如今蓦然回首,睹然发现自己的经历与作者是多么的相似。

还记得我们这群女孩子,没有林黛玉的软弱娇小,没有祥林嫂的孤独无助。我们开朗活泼,我们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正如久经风霜的老人所说的“不知天高地厚”,我们谈天论地,也曾一起沉浸在自己的秘密小世界里,也曾美美的谈论饰品的好看,也曾有过那段疯狂的追星年代。我们一起大哭,哭得泔畅淋漓;我们一起大笑,笑的开怀痛快。大人们对我们捉摸不透,“一群疯丫头”成为我们的代号,但我们仍就是这样,追求着向往着,我们唱着生活,热情永远熊熊燃烧。有时,伴着和煦春风,我们也会坐在洒满阳光的小草坪上静静沉思世界风云的变幻,沉思国内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沉思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我们勤于学习,在闲暇之时聚在一起分享欢乐,排解烦恼,快乐在这春风里更浓,烦恼也被这春风吹淡。这不是别的,就是青春。

是啊,多么相似的过往,这篇文章让我携着春风走进曾经的美好岁月里,流连忘返,忘不了作者那优美细腻的笔风和真挚动人的情感,更不会忘记与我携手一起度过青春的朋友们!

可是又令我们无法忽略的是“越宝贵的东西越容易失去”青春易逝,即使想起又怎样?当我们的最宝贵的青春已为过往,我们是会淡淡一笑那时的幼稚无知,还是会细细感受它的深厚蕴藏……

这篇文章给了我最美丽的答案。最后,当作者走过与朋友一起的地方,想要将这一切美好回忆一一收回,永驻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竟发现远处树上曾经青涩的小果子不知何时已变得成熟,伴随着,树叶也落了,散落在曾经欢歌笑语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与作者在此时此刻豁然开朗,青春的逝去其实是留给了我们成熟,留给了我们更为宝贵的东西!

清风吹过,一纸飘香,满屋皆香。春风就这样轻轻的吹走了我们的美好时光,但是我们曾经的这些美好记忆常常抵达我的梦境,时光的波涛永远冲不淡青春的记忆。只是多了几许憔悴,但笑颜依旧美丽,永远的透着热情与激昂。

故事在指尖上演绎成唯美的画面,我浅浅吟诵,只为一份心灵深处的青春悸动……

篇2:吟诵:与诗人的心灵相约

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理解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局限认识乃至“误读”。笔者认为, 有许多“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只能靠我们在反复吟诵中整体把握, 明达文义。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 它和唱的区别在于, 唱的目的在曲, 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吟诵摒弃了条分缕析, 抽死剥茧的繁琐分析, 而是引领学生从容而读, 走进“如春雨之润花, 如清渠之灌稻, 如鱼之游水, 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 在身心俱染, 沉浸其中的境界里口诵心惟, 得意悟神, 怡然性情。[1]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诗文的诵读方式, 自先秦始, 口传心授, 流传至今。它是古代私塾和官学中唯一的诵读方式, 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把“虚心涵咏, 切已省察”作为重要学习方法,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不断教诫儿子读书要“涵咏其间”, 才能有读书之乐。“涵咏”即吟诵, 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 得意趣, 悟神髓。在古代, 人人都是作曲家, 都是诗人。

《战国策》有“吴吟”一说。吟出自楚、吴, 传承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吟诵”。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 主要有吟诗的音调 (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 , 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运用常州方言吟诵, 它文化底蕴深厚, 代表性传人赵元任等均为我国文化界大师级人物, 它吟诵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形成高水平的吟诵群体, 此外吴音保留入声和部分古音, 接近中古语音, 因而, 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 抑扬顿挫格外分明。但这已是过去, 现在的老师学生已经基本不会吟诵了。

以上都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文来说的, 吟诵的方法, 特别是诵读的方法, 用于儿童诗的教学、积累也是有效的。儿歌、童谣、童诗, 是属于儿童的文学, 适合儿童诵读。教师如果持之以恒地坚持组织诵读, 让儿童做到熟读成诵, 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就为儿童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 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 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 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 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

吟诵的方法, 仿佛携起了儿童幼小的手, 投入到母语、文学温暖的怀抱, 回到生命应有的完整圆融, 健康美丽。

二、吟诵的方法

为了传承经典, 也为了儿童的未来, 笔者尝试了很多吟诵的操作, 梳理如下。

1.掌握规则, 步入吟诵的世界渐行渐远

针对中国古典诗文, 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 提出了普通话吟诵的主要规则。

首先, 在技巧上要注意:其一, 平长仄短。近体诗、词、曲、文, 吟诵的时候, 偶位字的平声字和押韵的字要拖长, 其余的字不拖长。其二, 依字行腔。按照字音的声调来决定旋律曲调。其三, 文读语音。即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 入声字要读短音, 韵字一定要押韵, 个别字约定俗成要文读。其四, 腔音唱法。一方面依字行腔, 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情感。

其次, 要注意汉语古音调。中古时期, 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种。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 但吟诵的时候仍要把入声字辨认出来, 把它们归入仄声字。

再次, 要注意近体诗的格律。主要为:每句都是五字或七字;只能押平声韵;首句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押韵, 二、四、六、八等偶句必须押韵, 三、五、七等奇句必须用仄声字结尾;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无所谓的, 二、四、六字的平仄是有规定的, 即同句相间, 同一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同联相对, 同一联的两句, 其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反;邻联相粘, 即不是同联而又相邻的两句, 其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最后, 要注意开口音、闭口音等。开口音是指以a, o为韵尾, 或者在没有韵尾的情况下, a, o是韵腹的字音, 闭口音是指以u, ü为韵尾, 或在没有韵尾的情况下, u, ü是韵腹的字音。开口音的发音响亮, 多用来表达开阔、明朗、有力的情绪;闭口音的发音低沉, 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低沉的情绪。另外还有齐齿音, 是指以i为韵腹的字音。吟诵是要拖长韵腹和韵尾的, 开口音与闭口音的情绪色彩完全不同, 所以要仔细体会。

以上的规则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文, 是约定俗成的, 在历史中也有变化, 但都从汉语的特点出发, 自然而然形成, 已是一种创作和欣赏方法。

2.吟诵古诗, 漫步远古的意境对话心灵

行话说, 不吟诵, 无同感。吟诵能走进诗歌的意境, 对话诗人的心灵。笔者经常在古诗吟诵时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创编式吟诵。带领高年级的孩子吟诵, 可以自行独创。比如, 读《枫桥夜泊》前两句, 我们这么读:月) 落↓乌↘啼﹋﹋霜﹎满ˇ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是入声字, 但由于是在第一个位置, 可长可短, “落”字必须很分明, 读得短而清楚。“江枫”二字都是平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 “江”字要短, 吐音清晰后就把“枫”字吟得长长的, “渔火”的重音落在“火”字上, 要收得有停顿感。“对”字不要太重, 声音由“火”的重转到“对”时变柔, “愁”字尽量拉长, 字音清晰而气息轻柔, 跟后面的“眠”形成对比感。

这样创编式的吟诵让孩子很好地进入了诗歌, 仿佛触摸到了张继那落第后的愁苦心灵, 效果要比常规的琐碎讲解好得多。

(2) 对白式吟诵。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要严格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吟诵。有些诗歌的吟诵可以采用简单的对白式。如我们在吟诵白居易的《忆江南》时这么分工:领: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合:呵, 旧时的风景, 多么熟悉呀!领:日出江花红胜火;男:哇, 日出时, 江边花, 鲜红胜火焰呀!领:春来江水绿如蓝;女:哇, 春来时, 江水清, 碧绿如蓝草呀!领:能不忆江南?合:唉, 能不忆江南?

这种对白式吟诵, 免去了教师的讲解, 因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基本能明白诗词的含义, 创设的吟诵调既能助兴, 又能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方式适用于古体诗和一些词, 规则可以少遵守些, 调式可以自由些, 依字行腔还是必须的。

(3) 律动式吟诵。吟诵时加上声音和手势可以变得自由、舒展, 整个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律动起来。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就这样读——

—|——||—

西塞山前白鹭飞﹋﹋欸……欸……

——||——

桃花流水鳜鱼肥﹋﹋欸……欸……

“飞”是平声字, 读到这张开双臂, 做飞翔状。教室里成了一湖春水, 霎时飞起一群白鹭。读下一句时, 有孩子扬起手臂, 画出丰满的曲线, 那是对美味肥鱼的描摹与向往。

(4) 理解式吟诵。把吟诵引入古诗文教学, 不但有助于理解, 还可以激发其兴趣, 促进记忆, 更能让儿童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 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 荡涤乖戾之气, 养成君子之风。

3.吟诵古文, 收获“文”“言”的魅力文道统一

儿童阅读古文出现障碍原因有二, 一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教学时引入“吟诵”, “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对理解“文”、感知“言”有着重要作用。

(1) 学“文”中, 带动习“言”。

吟诵古文前, 先借助字音读准, 在理解大概意思后, 带动对“言”的研习。笔者在教学文言文《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段落时, 设计了让孩子自己发现文字结构的规律, 主动去识记的环节, 先出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然后提供给孩子“独立、自由、进步”与“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两组词语, 让其试着用这样的结构读出来, 将“照本宣科”变为“主动建构”, 自主参与其中, 领悟到“国”与“少年”之密不可分。同时, 也感受到中国汉语的音韵之美, 由“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递进, 语音语调也随之层进激昂, 最后出示本段之中心“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至此, 水到渠成, 让孩子从头到尾, 一气呵成地朗读, 课堂上似乎有一股生气在流动、荡漾。

有专家强调, 儿童对古文词句并非完全空白, 而暂留一些语言障碍并不妨碍理解大意, 有些词句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 即“阅读转注”说。一如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2) 理“文”后, 集中归纳“言”。

一些对孩子而言词句浅显的文章, 先理解“文”这一层面后, 我们可以再引导孩子集中归纳一些有价值的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说, 要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总结“言”、梳理“言”。

语文教学就是“冰山体”教学, 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看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而这份功效的达成非吟诵的方法莫属。

4.诵读童诗, 品味“浅语”的艺术牵手童心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说:“读起来很愉快, 读过以后会使自己变得聪明, 那就是诗。”儿童诗就是这样, 适合儿童吟诵。因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直接的, 琐碎的讲解只会令儿童生厌, 令儿童诗失色。

(1) 同题诗诵读。

童诗诵读教学, 可以就一个主题选取几首诗进行。如我们就“树”这个专题上一节欣赏课, 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去观察,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从树的形状、树叶、特点、树上的小世界, 再到自己的感受, 从树引发的联想, 进行赏析诵读的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和审美能力。

(2) 专题诗诵读。

推出一个作家一个系列, 先介绍作者生平, 再推一组作品进行欣赏、阅读直至熟记于心, 能吟会诵, 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笔者重点选取了林良、林焕章、圣野以及金波等人的儿童诗组织孩子赏读。重点抓住语言、想象、意境、形式四个方面, 引导孩子去欣赏、去感受、去发现。感受名家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怀, 高尚的情操;发现童诗创作的一些方法或规律。同时感受“浅语”的艺术, 让孩子知道浅浅的意境后面, 其实也蕴藏了丰富的情感。

(3) 同伴诗诵读。

主要从孩子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推出一些优秀作品进行赏读、评析、比较。这类作品的赏读, 重点引导孩子与小诗人比想象、比表达, 常常这样提问:你能想出来吗?你还可以怎么想?你能这样表达吗?你与小诗人的区别在哪里?激发孩子与小诗人比智慧、比本领的同时引领诵读水到渠成。

同龄人的诗歌不管是语言表达, 还是思想境界都非常接近, 读来既亲切又敬佩, 激发了孩子的吟诵热情和兴趣, 更容易将孩子引入儿童诗快乐的世界。

(4) 自主性诵读。

孩子们自主地、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 带进学校, 走进课堂。自由朗读后, 将自己对作品特殊的见解和收获与同学一起自由畅谈, 相互交流, 共同分享。如孩子选择圣野的儿童诗《回声》, 悦耳的鸟鸣/甜甜地滚动在/青青的树林/它就是我的/童年的回声。孩子们站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 听鸟儿欢快的鸣叫, 一边读诗, 一边讲自己的感受。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被发挥, 朗诵水平得到了有效训练, 欣赏能力不断加强。

诗的最理想的教学状态在教与不教之间, 以吟诵的方式让孩子去感悟诗歌, 去寻找诗歌。童诗是一种生活, 从诵读开始, 让孩子爱诗, 爱生活。

5.建构课程, 期待母语的温暖呵护童年

通过吟诵, 笔者试图让母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就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一样, 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长期实践中, 笔者建构了以吟诵古典诗文和儿童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1) 课程实施的方法——吟诵学语文。

吟诵是母语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一改以往语文课堂生硬地讲解和呆板的分析研究, 完全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面对学生, 简言之有趣。这份有趣的达成对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钻研教材, 自己读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再读出感情来。引领孩子诵读做到“心到, 眼到, 口到”, 正如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提到的“美读”, 简单说即“读进去, 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让孩子享受母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更多具体手段上文已述, 不再赘言。

(2) 课程实施的内容——经典助成长。

做吟诵项目, 我们一直坚持把最好的东西捧给孩子!中国古典诗文要读, 但一定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紧密相关起来。最初的诵读, 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 既是对儿童的呵护, 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 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 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 是否因此更爱自己, 更爱这个世界。我们提倡吟诵的经典不仅仅指传统文化的经典, 不仅仅是指唐诗宋词、诸子百家, 不仅仅是读“经”;还可以有现代的优美诗歌、散文, 有我们世代相传的童谣民歌, 还有外国的作品。

这种熟读成诵, 既是语言的积淀, 更是在与先哲前贤对话, 从中汲取的营养是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 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 课程实施的目的——快乐享母语。

“在吟诵中享受母语”是笔者追求的境界。通过吟诵实验, 我们期许孩子能丰富语文积累, 提高写作水平,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优化心理素质。

三、吟诵的作用

诗歌是非常精练的语言, 它以最短的语言符号引起大家注意, 可是还隐藏了很多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当你拖长了声音来吟诵时, 没有说出的意思就慢慢地透过你拖长的声调表现出来了。高声朗诵可以畅其气, 就是把你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 这可得其韵。用孟子的话来讲还能“知言”, “养浩然正气”。

吟诵不但对于学诗很重要, 而且对于写诗很重要。清朝诗人范伯子说过, 作诗的时候要“字从音出, 字从韵出”, 就是说你吟诵得很熟, 你的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 这样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美妙的。

吟诵对于听诗的人来说也很重要, 因为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是架起了读者和诗人心灵的桥梁, 蓦然相约, 岂不妙哉!

儿童诗的诵读还能有效地唤起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为这是儿童文学的方法, 是适合儿童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儿童本能的冲动为基础, 关注了儿童的缪斯心性。通过诵读, 儿童拥有的将是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2]

希望吟诵的方式能被更多的人掌握, 使母语教育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文与儿童诗教学的误区出发,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适合儿童的吟诵的方法尝试改革, 试图抵达有效理解、兴趣学习诗文, 传承国学精髓、品悟儿童诗“浅语”艺术, 漫溯诗文深处、相约诗人心灵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文,儿童诗,吟咏,诵读

参考文献

[1]徐冬梅, 刘咏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研究和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26.

[2]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系列思考——《宋定伯捉鬼》教学相关感悟[J].语文教学通讯, 2009 (7) :15-19.

篇3:心灵的悸动

记忆深处,爸爸很是严肃!一旦做错事,迎接我的便是一阵狂风暴雨!

——题记

漫长的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了!下午,数学老师把我们的数学试卷发了下来,结果,我的成绩令我瞠目结舌:120分的满分,我才考了54分!完了!我心想:千万不要让爸爸知道,不然我的苦日子就要降临了!但,现实是残酷的,数学老师讲解完后,要我们带回家改正并让家长签字,我的心咯噔一下——真完了!

晚上,我背着书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我平时数学不是考50多分的人,但是,开学以来,我上课不认真听讲、时不时走神,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结果,成绩一出来,我傻眼了!我从小就很怕我爸。记得,有一回,我偷拿了爸爸枕头底下的五元钱,他知道后,大发雷霆,打的我屁股肿得两天都不能坐凳子。真不知道这次会是怎样的下场,是打屁股还是挨骂,唉!不管怎样,这次暴风雨是躲不过了!就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中,我走上了回家的大桥,大桥上昏暗的路灯照着我孤单的身影。我手心里都是汗,汗水甚至都浸湿了我那悲惨的试卷。平时漫长的路,今天一不留神就走完了!伴随着家的临近,我的心砰砰砰地加速跳了起来。一进门,爸爸便笑着迎了过来“儿子,回来了?”我默不作声。这时,爸爸看见了我手中紧攥的试卷,问道:“考试了?考的咋样?”我一直打哆嗦,无言以对!这时,爸爸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拿过了我的试卷,一边往开翻一边自言自语道:“怎么湿了?”果然,纸终究还是包不住火,只见那醒目的54分赫然出现在爸爸眼前,那么刺眼!爸爸坐到了沙发上,翻来覆去地看着试卷……我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站着,可怕的沉默!还不如打骂我一顿呢!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想象中的惩罚并没有降临,只听见爸爸说:“你去睡吧。”我赶紧惺惺地跑去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是我印象里爸爸睡得最晚的一次。

第二天中午,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时刻准备着迎接暴风雨的来临。没想到,爸爸却心平气和地说:“孩子,我们都是山沟里的人,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因为没文化,你将来要想走出这儿,必须得有知识,所以好好学习就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说完便出去了。我窃喜,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不想,一会儿爸爸抱着一大块土块进来了。我纳闷了,心想:完了,暴风雨终究还是躲不过!只见爸爸把土块举起来,在空中松手,随着浅浅的落地声,顿时,地上一片狼藉。正在我迟疑时爸爸转身又走出去,这次,他拿回了一小块石头,同样的,举起来,在空中松手,随着亮堂的响声,石块完好无损!我呆呆地站在旁边,百思不得其解:爸爸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知道土块为什么会被摔碎吗?因为土块根基不扎实。学习,要像石头一样打好根基,有了坚固的根基,才会有进步。”说完,爸爸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一声不吭、头也不回地出去了。

温和的细雨更能滋润干旱的土地,柔和的细语更具有深深的震撼。

那天中午,我一下子感觉自己应该长大了,为了父母的希望,也为了自己可以从这里走出去!

父爱是深沉的,更是伟大的,它总会在儿女最需要的时候来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放心吧,爸爸:今天,我以有您这样深沉的父亲而骄傲;明天,您将会以有我这样争气的儿子而自豪!

点评:

这是一位懂得“润物细无声”的父亲,自觉地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通过此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在此次的失败后确实有了新的认识,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明白了无声的父爱的伟大。这对小作者来说是心灵的成长、思想的成长。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二中初三(161)班

指导教师:连晓红

上一篇:美国什么信用卡比较好下一篇:接待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