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2024-04-22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精选12篇)

篇1:“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徐xx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篇2:“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

叶雪利

邮编:315321

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培训会如此吸引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将再度回到我的母校,重温那往日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吟诵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说起吟诵,它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惭愧,自己对吟诵都不甚了解,更别说去教学生了。但她又有着如此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接近她、了解她。与其说是吟诵教学的培训,还不如说是吟诵学习的培训,因为在这次培训中,仅仅是吟诵的知识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本身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所以三天的学习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一、理论知识丰厚底蕴

在培训中,每位老师都安排了吟诵不同方面的知识讲座,布局合理,由浅入深,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吟。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者,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吟”既云“动声”,则其音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2.诗歌的形式

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律诗的。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比较长的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尝试着再读以前读过的诗词,发现果然有了变化,对诗词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二、实践教学深化理论

张如安教授理论结合实际的讲解使这次培训达到了高潮。张教授告诉我们,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基本调只是大致固定的旋律腔调,其间仍可以有吟者即兴发挥的自由空间。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高明的吟诵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吟诵谱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自由变化的,对基本调可以做出无数次的微调,直至形成自己的吟诵风格或形成适应自己的腔调。

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接下来,张教授开始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每一首示范的诗词都引来了学员们的啧啧钦佩,音韵时而婉转,时而铿锵,时而豪放、时而凄凉。虽然我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调,但我们依然跟着张教授学得不亦乐乎,全然没有了羞怯之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深切地感受到:与诗人相遇在诗词中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一次回家的车上,我的耳边还萦绕着张老师吟诵的音韵,想得出了神,竟不自觉地轻轻吟唱起来,觉得不妥的地方反复吟咏,居然没有注意到周围异样的眼光,但是内心还是充满了自豪感。

三、启蒙教学指明方向

黄铁成老师给我们做的讲座中,使我了解到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古诗文的篇目,省却了我们苦苦摸索却又理不出个头绪的诸多麻烦。“背诵是最野蛮的方法,也是最文明的方法。”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孩子在机械记忆的黄金时间段学会背诵,积累更多的经典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会渐渐明白其中的内涵,进而发现我们古汉语文化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何尝不是最美的教学方法呢?有了黄老师的引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得心应手。

篇3:诵读:学习吟诵的台阶

作为中国古人特有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 也是读者学习、 欣赏诗词歌赋的最佳途径。 但是,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 代代相传的吟诵艺术受到了很大冲击。 目前,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吟诵产生了兴趣, 并对此进行了抢救、研究。 著名吟诵学家叶嘉莹女士在2013 年5 月28 日《 光明日报》 发表的《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一文中提出, “ 传承吟诵的关键, 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并呼吁“ 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 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

但是, 由于吟诵已远离学校教育久矣, 现在要让它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之中, 让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从现在的“ 朗读”回归到原本的“ 吟诵”上, 这种转变确实不易, 需要在“ 朗读”与“ 吟诵”之间搭建一个可供凭借的台阶。

二、解决的策略

吟诵是介于读与唱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吟诵包括两种形式———“ 吟”和“ 诵”。“ 诵”是按一定的节奏, 出声地读出来, 是“ 吟”的基础;“ 吟”是对“ 诵”的一种音乐化处理结果, 带有一定的腔调, 类似于歌唱一般地读诗。 而所谓“ 诵读”, 是介于现在的“ 朗读”与古人的“ 吟诵”之间的一种读诗方式。 它有一定的节奏, 但是旋律平直, 跟现在的“ 朗读”音调一样。

从近年来笔者推广古诗吟诵的教学实践来看, 要让学生从早已习惯的古诗朗读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古诗吟诵本位上来, 诵读是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一级台阶。 通过加强古诗诵读的训练, 可以促进学生慢慢接受古诗吟诵, 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古诗吟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实施的步骤

1.比较读法, 感受古诗节奏。

通过比较古诗朗读与古诗诵读这两种不同的读诗方法,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诵读古诗时声音所具有的鲜明的节奏美。

近体诗的吟诵一般按两字为一个单位划分读的节奏, 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最后一字为一个单独的节奏单位。教学时, 笔者有目的地出示了仄起式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和平起式七言绝句 《 秋思》 ( 两首古诗都没有标注任何符号) , 让学生按照平时的习惯朗读几遍。 接着再出示这两首古诗, 但在入声字、 平声字和韵脚处分别标注了“ .”、“__”和“!”符号。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擎雨盖,

犹有傲

好景君记,

正是橙

秋思

[唐]张籍

城里见,

意万。

恐匆,

临又

笔者先把上述两首诗诵读给学生听, 之后让学生说一说, 老师的读法与他们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发现:按平时的习惯朗读, 各个字的发音长短基本一样;而老师刚才的读法, 有些字发音长, 有些字发音短, 听起来更有韵味、更有节奏感, 有一种像唱歌的感觉。 他们请求老师教这种读诗的方法。

2.反复诵读, 了解吟诵规则。

通过诵读各种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让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直观了解古诗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在学生对古诗诵读有了兴趣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每天的晨读课和两分钟的课前朗读时间, 给学生诵读不同格式的近体诗, 如仄起首句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等。 听多了, 学生会跟上老师一起学着诵读。 经过反复、大量的诵读活动, 学生们发现:诗句中的字, 标注“ .”号的读得很短, 标注“”线的读得较长, 而标注“!”线的则读得更长。 此时, 笔者顺势出示并结合各种实例解释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二四六, 平声长;韵脚字, 可更长;入声字, 急收藏;其他字, 一样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规则学习给近体诗标注吟诵符号, 并根据自己所作的标注符号进行诵读。

3.赛读互评, 提升诵读技能。

为了让学生保持对古诗诵读的热情, 同时深化对吟诵规则的认识, 提升诵读的技能, 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诵读比赛, 并让学生担任比赛的评委, 评价对方的诵读。小学生天生就争强好胜, 因此在比赛前, 个个都积极“ 备战”, 每个小组长都认真组织该组成员练习。 在比赛过程中, 除了自己努力诵读好之外, 每个人还认真倾听他人的诵读情况, 总想找到对方的不足。 从以下的这个片段中便可见一斑。

( 台上的同学展示完后, 台下的评委开始点评)

生1:××同学, 你其他各句都读得很好, 但是我觉得“ 复恐匆匆说不尽”的“ 尽”字不能拖得太长。

生2:为什么?

生1:因为“ 尽”字既不是平声字, 也不是韵脚字, 是属于其他字。规则不是说“ 其他字, 一样长”吗? 所以“ 尽”字的读音与没有标注符号的字一样长就行了。

生2:谢谢你! 你既听得仔细又会思考, 真棒!

4.结合诗意, 诵出诗人感情。

诵读与平时的朗读一样, 都要投入感情。 诵读时, 对各个吟诵节奏单位, 甚至各个字所作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等的处理, 其实质是诵读者个人对诗情的一种个性化表达。 而这种情感源于诵读者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并融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 因此, 要诵读好一首诗, 还是先要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在指导学生诵读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诗题, 了解创作的背景, 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接着, 抓住诗眼“ 忆”字,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情感,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然后让学生结合书本的注释和相关的资料, 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读懂诗意。 结束时, 再回扣诗题中的“ 忆” 字, 与开课伊始时的质疑遥相呼应, 使教学更完整。

有上述教学活动作基础, 在诵读时, 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中的“ 独”字读得更急切。他们觉得, “ 独” 字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 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也特别渴望回家, 因此要这样处理。而诵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时, “ 亲”字读得比平时的韵脚字还要长。学生们认为, 诗人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特别是在节日, 这种思念就更强烈, 不把这个字读成这么长, 就不足以表达诗人那份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可见,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意, 才能准确诵读出诗人之情。

5.声像并用, 激发吟诵之情。

宋朝张舜民云:“ 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 ”近体诗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郎朗上口等特点, 自然是吟诵甚至是吟唱的最佳文学作品。 但是, 要让学生得体地把古诗以吟诵的方式“ 读”出来, 还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愫。

诵读《 望庐山瀑布》 一诗, 单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 笔者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和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立即对瀑布那种“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壮观情景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此时, 凭借瀑布声、 形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所营造的氛围, 笔者及时示范吟诵《 望庐山瀑布》 一诗, 把情与景、声与像、诗与歌融为一体,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吟诵之情。 当笔者吟到第三遍时, 教室里已回荡着学生们“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吟诵之声了。当学生们有了第一个吟诵调子之后, 笔者又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调子迁移到吟诵格式相同、 情感相近的其他古诗上,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篇4:《诗经》的吟诵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诗经》 吟诵 教学 反思

【课题项目】此文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师范技能创新——“中国古典诗文吟诵及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5-02

一、吟诵概说

“吟”与“诵”都是古已有之的教学、读书、创作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说文解字》:“吟,叹也,呻也,从口今声。”《增韵·侵韵》:“吟,哦也,咏也。”《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咏),律和声。”《说文解字》:“咏,歌也。从言永声。”“永”即长言之,把声音拖长地读。《毛诗序》云:“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简单而言,“吟”与“咏”类似,都是拉长声音歌唱的意思。屈原《渔父》言:“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又《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讽、诵经常互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即以声音来分辨掌握句读的节奏韵律。具体而言,“吟”、“咏”、“歌”的音乐性旋律性更强,“诵”则声清而义明,类似于今天的朗诵,又比之多了节奏性和韵律感。

具体到《诗经》,它作为周代礼乐文明的体现,一开始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3]的乐官和乐工们在各地采诗、公卿献诗的基础上,加以收集、整理、编订、入乐,在各种典礼仪式和朝廷上奏乐演唱,以观风俗之盛衰,政治之得失,这是《诗经》之用。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诗歌逐渐不用于各种典礼仪式的演奏,也逐渐与繁复的音乐相分离,变成一种具体的学习用书,即《诗经》之学。在《诗经》的传承流播中,孔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墨子·公孟》也说孔门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作为教学用书,可以一般地诵读,可以配乐诵读,可以吟咏歌唱,还可以边唱边舞。从诵读到吟咏、弦歌的过程一直遵循的是汉语本身的读音,沈括《梦溪笔谈·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后人将此特点概括为“以字为谱”或“依字行腔”。时代久远,语音早已变迁,我们无法窥见孔子当时如何教学《诗经》,只能从历代传承的前人处觅见一缕芳踪。中华吟诵学会的老师们在采录了近千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整理了上万字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其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是声韵涵义。“九法”包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今天大中小学所学的普通话吟诵之法大都本于此。

二、《诗经》吟诵教学实践

一般而言,世上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吟诵便是古典诗歌的声音形态。《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嗟叹、永歌便是拉长声音地读或唱。宋代真德秀《读书记》:“读诗之简要真诀,学者不可以不知也。又曰,读诗正在于吟、咏、讽、诵其委曲折旋之意,正如自家作此诗相似,自然能感发人之善心。”足见吟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读者能够“因声入境”,体会“意在言外”,“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一)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整体风格

《诗经》中国风很多采自民间,但应该是经过乐官们加工整理过的,而大雅小雅、颂诗则更具庄重典雅的贵族风貌,因此吟咏时也须有贵族文质彬彬、温文典雅的特点。其次,周人是个农业民族,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色彩,安分守己、安土重迁是其主要特色。《诗经》整齐平稳的四言结构,犹如周代整齐划一的“井田”,象征着周人端庄方正的性格和精神。又孔子曾言“诗三百篇,思无邪”,评价《关雎》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之美,且《诗经》历来是作为“温柔敦厚”的教化用书和礼乐文明的载体传授给贵族子弟的,故吟咏时应该把握节奏简单舒缓、中正平和的感觉。具体而言,《诗经》结构大致是二/二划分的,第二字和第四字拉长,韵字最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声音和内容的节奏。吟诵雅诗和颂诗时更应有端庄沉稳、恭敬肃穆的感觉,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吟诵时能把这些感觉带给学生,基本上就把握了《诗经》的大体风格,而吟诵本身也是教育感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徐而不急的君子之风,若能配以雅乐,则效果更佳。

(二)有助于更好地感受《诗经》的音韵美

《诗经》属于最古老的四言诗,格律对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和工整,基本上只要符合“依字行腔、韵字拖长”的规则即可,如此我们吟诵时会很容易感受到《诗经》的音韵之美,所谓重章复沓大致也是声音和韵律的回旋往复。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会觉得这首诗很啰嗦重复,三章十二句,就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还容易混淆,可是我们一吟咏时,整个采芣苢的过程和画面感就出来了,无怪乎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繍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1]20在方先生看来,此诗无需繁琐的考证注疏,只需平心静气反复吟咏,就能体会诗篇的优美画面和意境了,自然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诗是复沓的,今人称之为叠句,所谓反复咏叹、一唱三叹是也,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其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属于复沓,或叫复歌,可以是一个人不停地吟咏歌唱,也可以是合唱,以此来反复咏叹由于宽广的河水的阻隔,所求之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哀伤、惆怅之情。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2]。

(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情感

《诗经》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比较繁复古奥,且其读音和辞义还有很多争议和分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古今隔阂,让学生重新感受领略《诗经》之美,是为师者需要认真考虑的教学难点。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吟诵的主旋律和基本调,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加深记忆的过程。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唯有曼声长吟,才会有苍茫的画面感浮现于眼前。首章押ang韵,这个韵有种深沉、高亢、壮阔之象,拖长声音吟咏时有种广阔苍茫之感,诗人上下求索的身影在浩淼宽广的天地中显得渺小孤寂,“伊人”的身影是那样的飘渺模糊。第二章的韵由开口音变为细口音,情感发生了变化,更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第三章不仅押细口音的韵,连声调都变成了仄声,更添一种焦急绝望之情。程俊英的《诗经注析》说:“首章‘蒹葭苍苍,由露为霜,写的是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写的是旭日初升,霜露渐融之状,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则已是阳光普照,露珠将收的时刻了。三章兴句,刻画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地,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边不同时间的背景,生动地描写了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迫切的心情。细细吟哦,余音是隽永的。”[1]346此处的“吟哦”即低声吟咏,有余音袅袅之感。方玉润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絶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1]345这是从声音上传递出来的感受,而非字词的含义,很显然,《蒹葭》是秦地音乐的异类,如此缥缈、浪漫和缠绵。从吟咏的音乐感知角度看,《秦风·无衣》应该是秦地的代表音乐,代表着《秦风》的典型风格,全诗充溢着同袍共衣,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积极豪迈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首军中战歌,气势高亢雄壮,可以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在锣鼓号角声中放声歌唱的情形,有长虹贯日,气吞日月之象,故钟惺云:“(此诗)有吞六国气象”,吴闿生则认为此诗“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1]357这是声音带来的深刻感发和直接触动。

又如《诗经》中的名篇《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自汉以来,学者对这首诗的主题和作者就颇有争议。《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1]194此说影响极大,“黍离”或“黍离之悲”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时常用的典故。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举《黍离》的复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1]194-195

此诗对后人影响极大,后世诗篇,写家国兴亡之感,或得其神,或效其形,如杜甫的《哀江头》,姜夔的《扬州慢》等。千百年来,此诗以其缓慢、悲怆、忧伤的曲调和旋律感动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华锋教授的《吟咏学概论》举过一个例子,《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著名教授郭绍虞先生七七事变后在北京教书,当时日本人让他到日本人所办的学校任教,郭先生断然拒绝,日本人便断其从教之路,先生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临下课时,郭先生动情地吟咏了《王风·黍离》,吟者泪流满面,听者更是泣不成声,这就是吟咏的感人力量[3]。

《诗经》中还有无数的经典篇章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情感的,唯有曼声长吟,细细诵读,方能呈现出感人的力量。朱自清《论朗读》总结道:“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诗歌很多无法言语的内涵只有文字是表达不完整的,必须加上声音,才能补充完整。所以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诗经》声音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大于辞义,我们用解释辞义、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述《诗经》,其价值减半矣。

三、《诗经》吟诵教学反思

笔者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吟诵教学后,发现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可能这些问题可能其他老师们也会遇到,在此提出,以待前贤共商:

(一)如何处理《诗经》中的古今异音字

由于《诗经》年代久远,关于其字音和辞义千百年来有成百上千本专著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释和笺注,历来众说纷纭,单说语音,历史上就存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之别,因此如何处理其中的古今异音字就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当今吟诵界的前辈大多赞成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各家的注音版本都不同时,就用普通话吟诵。于是就会出现古今异音字,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采”和“友”,“芼”和“乐” 在上古是押同一个韵的,然而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是不押韵的,我们也无法恢复古音,只能在这几个字的位置上明显拉长,表示押韵的特点。

(二)吟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因为吟诵是读书调,不需要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一般都是素读清唱的,没有各种乐器的伴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没有纵情高歌的舞台表演感觉,而且《诗经》节奏比较缓慢庄重,四平八稳,同一个调子读多了,学生也会产生倦怠之感。这里涉及到对吟诵“美不美”“好不好听”的评价和认识问题,有的老师比较重视吟诵的美感,如刘亮老师就认为:“教师在进行吟诵教学时,还特别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创新。具体的手段可以有这样一些:如请音乐家到课堂上来,用古筝、琴、箫、笛等乐器给吟诵进行伴奏,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吟诵的美感。”[4]事实上,若有音乐元素加进去,确实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如北京景山中学的朱畅思老师便以吉他伴奏来吟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大批的受众群。古人也经常自弹自唱,或朋友相聚,有人弹琴,有人吟咏歌唱,就像《论语》中的《侍坐章》和《兰亭集序》中描写的那样,整个场面充满了美感,遗憾的是我们普通文科老师很少精通音乐,自然也就减损其审美感受。当然,也有专家如华锋教授和叶嘉莹教授就认为吟诵就是传统的最基础的读书方法,无需加以繁复的音乐形式及舞台效果,若太注重音乐与旋律的美感,反而喧宾夺主,失却了读书真正的意义。

总而言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吟诵之法确实有助于改善当今古典诗文教学枯燥无味之弊,也已收到些微的效果,只是后续需要更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师生能加入吟诵的队伍,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继承经典诗词,传播礼乐文明。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沈德潜.说诗晬语[M]//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专著选辑[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3]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24.

[4]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0.

作者简介:

篇5:吟诵与吟诵教学

冠县实验小学

韩俊云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上周有幸参加的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吟诵”培训,使我对吟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三、关于吟诵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我认为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吟诵的校本课程,然后逐步推广。我也受到徐老师的启发,吟诵就应该让孩子多读,多诵。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四、关于吟诵推广工作

篇6:“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篇7:“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教学在现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前景是怎样的?

吟诵教学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还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虽然有很多有志之士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吟诵,这一份努力让许多一线的老师对吟诵有了一些认识,但是很多老师由于过去的观念已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再加之老师们一直都是很中规中矩的,突然要老师们来一个大的转身真的难上加难,尤其是一线的语文老师虽然觉得吟诵很不错,但因碍于要面临考试的压力,都舍不得时间来深入学习吟诵,自己不会吟诵,哪能遑论在课堂上运用吟诵进行教学。这是我看到的吟诵推广过程中的很令人悲哀的一件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阻力就是许多所谓的专家因为自己不懂吟诵,还用自己的影响力一个劲地指出吟诵的是不可取的。因为人都有迷信权威,所以吟诵推广遭遇了困难重重,真的有些举步维艰了。这样看来似乎很让人悲观的。

但是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在我的周围还是出现了很多喜人的景象,在不断地推广中,我发现语文老师很多不敢迈出的步子,却在另外的一些科目老师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有音乐老师,有物理老师,有政治老师,还有化学老师,他们对吟诵表现出来的喜爱让人无法想象,所以这是一股我们没有想到的强劲力量。吟诵虽然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吟诵教学法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流转已经验证过的科学的教学法,即使是备受摧残,依然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有老师已经在课堂大量运用吟诵教学法,他们在孩子身上播下的种子,开出的花朵已经让那些固守现行的语文教学的老师汗颜了,这一切已经强烈地冲击着那些还没有觉醒过来的老师。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吟诵教学的前景是乐观的,虽然现在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但是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只要有情怀的老师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吟诵一定是前景光明,不过这样的道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都要做好大攻坚战的准备。

吟诵教学和学生语文的学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吟诵是遵循了汉语规律的读书方法,我们的汉语是有音高的旋律性语言,吟诵充分的表现了汉语这一特殊的规律,所以吟诵让文本和学习的人有了充分的融合,教学效果好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因为吟诵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声音是意义的,这种用声音的来传递不可用词汇来表达的古诗文深意,可以通过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来表现。用吟诵的方法来读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情感的参而变得更生动形象。还有吟诵教学是一种充分发挥孩子个性的读书方法,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可以这样说,吟诵让孩子们爱上了读书,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通过阅读来提高了,所以吟诵教学可以是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吟诵教学和现有地语文教学方法相比有了什么优势? 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说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弊端,现行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这样的教学当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要通过大量的积累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的。而现行的语文教学总喜欢在一篇课文中用尽全力地精耕细作,以求举一反三之功效,可是这种用理性思维来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已经走入了一个此路不通的歧途。

而吟诵教学不同,它不是理性的分析,它是让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孩子们的,孩子们通过反复的吟咏,不知不觉就把文章的深意立体的获得,还有吟诵让学生开口读书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学生爱读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过去一节课都一首28字的古诗,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一个都混混欲睡,可是吟诵不同,它是让学生来参与读书活动,这样课的主角是学生,学生书声不断,有了自我的参与,进步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就亲身体验过,一节课我用现行的方法教只能教一首。还不能让孩子们读到背诵之目的,但是,用吟诵就不同了,我一节课可以读五首28字的古诗,孩子们还能做到在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语文课上背下。吟诵教学真的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吟诵教学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如果能,请说明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是肯定的。要说明原因的话,我其实在前边几个问题中已经有了大致的阐述,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吟诵让读书成了歌唱,歌唱是可以抒发内心感受的,同时也是自由的,孩子在读书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当然可以更好的想象,更好地走进古诗文中营造的意境之中,这样就让孩子可以切己体察了,孩子和文本有了一个很好的交融点,读书的过程中就是和化身为作者,这样的教学肯定是受孩子们欢迎的。第二、吟诵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如果真的进入了吟诵的境界,身体是必须要动起来了,这样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不是正襟危坐了,有了身体的自由,才有心灵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不是矫揉造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景象,吟诵真的是让孩子得到解放的好方法。

吟诵教学对古诗文对古诗文学习地帮助有哪些? 吟诵教学对古诗文教学的帮助是:

1、读书变成了一种饶有趣味的活动

2、孩子们成为了课堂读书的主人。

3、读书感受更加深刻。

吟诵教学对小学古诗文积累的影响是怎样的?

吟诵对小学古诗文积累影响很大,笔者每天的语文课都是运用吟诵来教学,每天实现背下150字不是问题,我班的孩子很轻松的实现了小学六年背下十万字目标。

吟诵教学对小学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影响是怎样的

吟诵教学对小学生古诗文记忆水平的影响 吟诵教学让背诵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孩子们爱读,所以就能达到反复多遍地读书,大大地训练了记忆力。记忆力也是要经过反复操练的,用进废退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的习得都是用千百遍的练习堆砌的,古诗文的记忆能力同样需要练习,吟诵让练习不枯燥,孩子们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洗礼。所以即使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吟诵,孩子们都会乐此不疲。有了操练的量的积累,也就有了记忆力水平质的变化。

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的影响

关于吟诵教学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些问题给了我思考机会,为此我很感谢能提出问题的同道之人,还要感谢对我如此信任,让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为此我深表荣信。

关于吟诵教学我还有要说的话,当然会有很多。但是我只想说一个最关键的话题,那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于吟诵师资的问题。

因为吟诵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没有老师就是一句空话,现在有的说可以放录音,这样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手段,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长远之际,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给孩子放录音的话,吟诵的录音就是一种噪音,孩子们会很反感的,笔者就得到了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放录音,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孩子们一听到吟诵就想睡觉了,吟诵成了一种催眠曲,这不是我们在推广吟诵的罪过吗?

所以,现在的吟诵师资培训班首要问题是让老师们去开口吟诵,而不是听大量的理论,我们要让老师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为此,我的讲座中,我会把吟诵的理论渗透在吟诵的过程中,我会腾出大量的时间激发老师们开口吟诵,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自信心,回到课堂上就能自己积极地带孩子们吟诵。老师的人肉吟诵可能不动听,但是有感情的投入,孩子们看到了老师的努力,自然就会跟着来了。

当解决了老师敢于开口吟诵的问题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关于吟诵调的,个人认为吟诵是我们民族的遗产,我们每一个爱上吟诵的老师都必须要虔诚的从传统吟诵调中获得营养,传统的吟诵调真的不悦耳,这也是我的出入吟诵门地感受,但是当我学了一些吟诵之后,我再去听传统的吟诵,我地感受真的不同了,我觉得传统的吟诵真的是有慑人心魄的魅力,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所以我们不着急自己接受新事物,我们要做的紧要的事情是把我们的传统吟诵继承下来,然后才是创新。

篇8: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篇9:古诗吟诵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有关“诗歌吟诵艺术”,在没有听这个讲座之前,对于“吟诵”我只能解释为“与朗诵的意思一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但徐老师把吟、诵分开做了解释,“诵”是“节奏上比‘读’缓慢,”“吟”是“是一种没有谱、自我性很浓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乐性”,而“吟诵”是“以唱的方式来读,运用的是乐调”,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吟诵了张继《枫桥夜泊》,还让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师吟诵的《敕勒歌》教学片段,用唱的方式来学诗歌,头一次听到让我们感到很是新鲜,如果也这样教学生们,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韵味。

篇10:吟诵心得体会500字

一、收获的地方

利用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和本班图书角的书籍。扩大学生的诵读量。本班在这学期借阅图书室的书四次,加上本班图书角的图书的随时阅读,充实了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双休日进行诵读,还进行了诵读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形体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更加亲近并热爱母语,敬仰祖国悠久的文化,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来说,真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的告诉孩子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高尚的人。

二、欠缺的地方

检测反馈需要改进,都是组长检查,教师没有做到全面检查,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自己所诵读的内容。以后要在检测激励上下功夫。

篇11:《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一、汉字揭题

1、看图说季节: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春天)板书:春

2、教学春字:

1)春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你看得出画的是什么吗?(指名说)

2)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就是春天阳光变暖,草木开始生长的意思。左边的“ ”表示草木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生长;右边的“ ”表示草木的种子钻出地面往上长的样子。

3、看春天是多么美丽呀!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当你从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鸟儿婉转的啼叫声;推开窗,吹来一阵阵清新醉人的空气,无比舒适;眼帘中印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 “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诵读古诗

1)、哪位小朋友会念这首诗?指名读,奖励。2).自读3).指名读

2)、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念相对应的诗句!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春眠不觉晓)

“眠”的意思是(睡觉),晓呢?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处处闻啼鸟)

“闻”是什么意思?(听见)这里的闻和鼻子没有半点关系哦!

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夜来风雨声)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花落知多少)

三、吟诵古诗

让我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读一遍这首诗吧!小朋友们真能干!还没上小学就把一年级要学的诗念得那么流利了!在中国古代,人们读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吟诵的。(板书:吟诵)有点像唱歌,但和唱歌又不一样,想听听吗?

1)欣赏吟诵(朱思凝吉他伴奏版)

2)一句一句跟着吟诵,师做手势。(PPT播放诗句)

3)为什么有的要把字音拖长,有的很短?因为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还有的是“入”声,小朋友们听得云里雾里了吧!这等我们再长大一些学习。4)跟着老师和录音一起来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最后一起来!

5)诗人在窗前,听着声声鸟鸣,看着满地的落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春眠不觉„„ 小朋友齐吟诵。

四、猜字游戏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个汉字短片,要求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记里面出现的汉字,看完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1、小朋友静静地看短片。

2、猜汉字(师出示事先写好的象形字,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

第一组:草、花、木、竹

第二组:鸟、马、象、羊、鹿、虎、犬(动物)第三组:门、舍 重点讲:

看“鸟”字,就藏在这首诗里。他和什么很像。(处处闻啼鸟的“鸟”)这个字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上面是鸟头,有眼睛;中间的四画是向右横斜的,上面一画是鸟颈部的羽毛,二三画是鸟的翅膀,最后一画是鸟的尾巴;最下面的则是鸟的脚。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猜字游戏,了解了古代的许多象形文字。前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了一首诗《春晓》,感受了吟诵的韵味。网络上这样吟诵的古诗词有很多,让你的爸爸妈妈从电脑上下载就行,你只要跟着吟诵就行了。而且吟诵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记忆更深,你现在学会的,到你年纪很大了也不会忘记!

五、齐诵《春晓》

春晓

孟浩然

吟诵

春眠不觉晓,平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入

篇12:吟诵,诗词教学的皈依

一、溯本索源,探寻教学经验

从古到今,诗词的教学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教学意旨、教学环境,教学指向下的教学意义也就有差别。在中国传统的诗词教学中,吟诵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古诗词,又能让他们逐渐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美学的角度看,吟诵可以使诗词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表现,从而渗透到灵魂中去。从创作角度看,吟诵是创作诗词的方法,“新诗改罢自长吟”,古人在吟中酝酿、推敲、修改、创作,吟是“情动而辞发”,吟也是“披文以入情”,吟诵是古诗文溯源性的学习方法。从声韵学角度,现代汉语,字音一般不表义;而在古代汉语,字音则具有表义的功能,因此吟诵也是理解诗意的方法之一。而当今古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朗读或朗诵方法。当然,朗读(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读者和听者准确地把握每个汉字的发音,也便于把字音与字形进行清楚的对照,对于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贡献颇大。朗诵和吟诵各有所长,不可替代。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朗诵在表现诗词的韵律、平仄、篇章结构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吟诵以浓厚的音乐美、独具的表现力,在教学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比较显著。

二、吟诵为本,提升诗性素养

(一)把握诗句,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起伏变化的平仄、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韵律,富有音乐美。诵读诗词的首要是准确地把握停顿与节奏。一般来说,多按表音节奏划分,少按表意节奏划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节奏形式,发现规律,加强训练。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有“二二一二”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二二三”节奏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在读出节奏时,也要把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以体现出诗词的音乐性。

(二)因色求声,吟出乐感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对古诗词鉴赏强调两个重点:诗词的“声”与“色”。要让吟诵依“色”行“声”,“声色”并茂,则应遵循“平长仄短,韵长入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律。

1. 平长仄短,运用规律。如在《咏柳》吟诵中,“高”“绦”“刀”这几个韵脚,是平声字应拉长;而仄声字要短促,“玉”“出”两个入声字后可加上衬音,“绿”可吟成“lù”,“下”“叶”“二月”“似”等字要强调。

2. 依字行腔,灵活处理。如《回乡偶书》吟诵中,首句“家”“回”字应延长,突出思家心切,步履沉重;次句“音”字拖长,“无改”稍快,紧接着送出稍微拖长的“鬓毛衰”三个字,让乡音不变与鬓毛之变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见”字音高略有提升且有力度,“识”字急促;末句,可一反常规,将“何处”的“处”(仄声)字延长,以表疑问,“来”字加颤音延长,以示诗人内心深藏之苦楚。

(三)定准基调,诵出意境

1. 把握感情,定准基调。大部分诗词感情基调比较清晰,便于把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读出喜悦的语气等等,这一些通常在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时学生就有所体验。而有些古诗要比较深入,才能把握其中情感,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时,要么进入不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么任由这种伤感泛滥而显得过于悲凉。李白送别孟浩然,其昂扬向上、乐观自信的送别之情是“伤而不悲”,整首诗押“ou”韵,韵律大气、豪放,昂扬向上。所以,让学生吟诵这首诗,在音调处理上就要指导他们吟出这种略有伤感却并不悲凉的情感。

2. 想象补白,入境悟情。古诗词言简义丰,字里行间留有空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白,通过文字符号的转换,在脑子里再现诗词中的场景,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如《江雪》一诗,学生初步读懂诗句意思后,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样的“雪”与“江”。让学生明白诗中未见“雪”字,但透过飞鸟远遁、行人绝迹,那铺天盖地的大雪,凛冽逼人的寒气,已然在脑里眼前。而“江”中,一叶扁舟,一身蓑衣,一顶斗笠,悠然独钓,一种凛然无畏形象更跃然纸上。这样,调动“眼—脑—口”多感官学习,让吟诵搭上想象的翅膀,让想象丰富吟诵的意境。

(四)与时俱进,提高成效

古诗词年代久远,吟诵时如何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教学中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形式。

1. 古为今用,因地制宜。由于古代没有录音技术,古音难以完整流传下来,因此我们无法也无需用所谓的“古音”去吟诵。我们主张学习吟诵要与时俱进,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进行。有时,可以利用方言来吟诵,因为有些方言还保存着入声、浊声母、尖团音,甚至保存着中古的韵母系统或声母系统。如东南地区,使用闽南语教学吟诵,更能表现出诗词的押韵,彰显出特有的韵味。

2. 吟唱结合,创编诗曲。广义的吟诵还包括吟唱,就是较吟咏更接近歌唱,有一些吟唱是依据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谱编写的,或是创编具有吟味的新曲调,可为数很少,不易学习。现实中,不少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自己的偶像演唱过的歌曲张口就能哼唱。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尽管较多学生还未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歌词却能熟记于心。受此启示,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根据古诗词填词的流行歌曲,借鉴其旋律中透露出来的起伏抑扬的节奏。可以想象,当学生配合着乐曲《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吟诵《水调歌头》时,那声音自然会像音乐一样脍炙人口了。

吟诵,使得纸面上的诗词变得鲜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内涵与审美意蕴,受到道德情操的感化,从而喜欢上古诗词。不可否认,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成效是显著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诗性素养也是明显的。

上一篇:青黄小事散文下一篇:医疗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