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2024-05-06

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精选8篇)

篇1: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建设局就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信用档案管理规定下发通知,进一步规范保障房申请、审核、使用管理等过程中申请家庭信用档案的记录和管理行为,引导申请家庭诚信申报、遵规守约,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按照规定,申请家庭信用档案的管理实施部门包含保障房小区物业、所在街道办(镇政府)、区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

同时,成立保障房信用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有异议的不良信用记录、良好信用记录以及情节严重的不良信用记录进行评审确认。

建立保障房信用评审委员会成员库,每次抽取不少于7人的单数成员出席信用评审会议。

评审结果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

该通知还明确了申请家庭记入不良信用记录的情形及办理程序。

对违反有关情形的申请家庭,其不良行为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情节严重的,5年内不得再申请保障房;已承租保障房的,合同期满后,不得继续承租。

篇2: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各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根据《厦门市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以及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从2006年8月1日起本市城镇户口失业人员(含8月1日前失业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调整如下:

一、失业人员失业时户口在思明区、湖里区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为:

1、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53元;

2、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9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85元;

3、累计缴费时间满9年以上的,月失业保险金为618元;

二、失业人员失业时户口在集美区、海沧区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为:

1、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10元;

2、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9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40元;

3、累计缴费时间满9年以上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70元;

三、失业人员失业时户口在同安区、翔安区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为:

1、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468元;

2、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9年的,月失业保险金为495元;

3、累计缴费时间满9年以上的,月失业保险金为523元;

四、对2006年8月1日前,已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不予补发差额。

五、医疗补助金不作调整,仍按原标准发放。

六、要继续加强失业保险金发放的管理,严格审核发放对象,既不能使应当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无法按时领取,又要根据其就业情况及时变更,确保失业保险金及时足额发放和安全。

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财政局

篇3: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当前的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一亿,所以我国的养老体制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国已于2011 年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 “ 十二五” 规划纲要 》 中提出将社会保障系统作为电子领域的重点建设系统,推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为我国在“十二五”末建设电子化社会保障系统铺平道路。 但是随着社会保障卡的不断发放,其在应用中也开始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尤其在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其所产生的问题对于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1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的方式

1.1 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的采集

信息采集是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的基础,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的采集是符合领取社会保障卡的个人以通过电话预约或者到服务站领取社会保障卡的时候进行登记的方式完成信息的采集。 社会保障卡领取人须在服务站填写《社会保障卡申请领取表》,通过相关人信息内容的填写完成信息的收集。

1.2 社会保障卡信息存储

对社会保障卡进行信息存储能够延长保障卡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寿命,还能够对其管理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说,社会保障卡信息存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管理环节,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之前对社会保障卡所进行的信息收集都是建立在纸质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其进行信息存储能够实现其电子化、联网化,为其信息查询提供方便。

1.3 社会保障卡信息开发

社会保障卡在经过信息的采集、组织、存储之后,应当对其应用开发给予一定的关注,让其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应用,能够满足信息需求的过程。 当前,我国社会对于社会保障卡所给予的应用包括就医、办理保险、申领失业保险金、参加就业培训等。 但是,这些功用远远没有发挥出保障卡的作用和价值。对其信息进行开发,是社会保障卡的重要发展。

2社保卡个人信息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对于个人信息的泄露一直是人们所担忧的重要问题,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个人造成无法预计的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2.2 加强防护机制构建

社会保障卡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保障实现途径,而其密码是实现人们生活需要的唯一保障。 持卡人应当具有增强保护个人社会保障卡信息的意识,不可以将其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对于废弃不用的社保卡也要做好相应的销毁工作;政府要对公民社会保障卡密码管理的手段、方式进行高频率的宣传,并对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予以严厉打击。

2.3 适度公开个人信息

社会保障卡的个人信息虽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其依然不应当成为完全封闭、不公开的内容。 相关部门对于个人信息的管理应当采用适度公开的策略,一方面保证信息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切实发挥其功能和效用;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社会保障卡持有人的信息能够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予以使用。

2.4 加快立法进程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只有将社会保障卡纳入到法律管辖的范畴,其功效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国家对于社会保障卡的法律监管还处于空白的尴尬境地中,这给个人信息的管理带来隐患。

3结语

社会保障卡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加强每个人的信息管理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 但是,相关部门要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予以重视,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不断实践,在让社会保障卡的个人信息得到保护的同时,实现其应用的便捷性,让社会保障卡早日发挥其保障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也正在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卡正是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相关部门通过对社会保障卡产生、发展及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社会保障卡使用中个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人们的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本文对信息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帮文,张婉,谢阳群.社会保障卡个人信息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9):63-67.

[2]范帮文,张婉.社会保障卡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4):158-159.

篇4: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一、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运作方式)的创新及其完善

分配机制即运作方式,主要涉及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分配方式和分配程序的确定,是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政策创新

厦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分配机制为中心,在明确保障对象、确定保障水平、探索新的保障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要创新,使厦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

(1)分配对象,即申请标准和申请对象的确认。厦门将保障性住房分配对象定位为包括中低收入家庭、公务人员(含教师等)、引进人才等,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一分配对象通过严格数量界定,使之呈现与以往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改变分配对象的模糊性,明确对象的特定性;淡化了“锦上添花”福利性,突出“雪中送炭”的保障性。

(2)分配标准或水平,即房屋租金补贴标准和出售价格的确定。保障性租赁房根据保障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采取递减的租金补贴制度,使越困难家庭得到越多的补助。保障性商品房实行政府定价,售房价格由土地开发成本、配套费用、建安成本三部分组成,政府不盈利。保障房供应坚持小户型的原则。

(3)分配或补贴方式。厦门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采取“补砖头”的方式,即住房还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而不是住户在市场上自己寻找住房,但借鉴了住房补贴货币化(“补人头”)计量方法的优点,从而暗补改明补,建立了保障性租赁房与市场接轨的租金体系。

(4)分配程序,即申请和审批流程。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均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领取申请表和提出申请,只要申请被受理和登记就发给轮候号进入轮候,按轮候号顺序组织审核、公示和分配。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审批和公示程序。

厦门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改革,通过对原有的“三层次”住房(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分配体系的改革和整合,逐步形成“五层次”(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保障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针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政策的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

2.进一步完善厦门住房保障分配机制的建议

厦门要真正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保障住房分配机制,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1)科学确定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合理的保障广度即适度的保障面应该是:既要防止住房保障覆盖人群过少,无法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又要防止住房保障范围过广,导致财政负担增加,影响住房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的发挥。保障覆盖面一般都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力、住房现状、居民收入现状、住房市场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而住房保障深度的确定,在考虑财政承受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公平问题,既要注意保障者与非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又要考虑保障者之间的公平。为体现保障者与非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必须在充分调研住房租赁和出售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租赁房发放补贴标准和保障性商品房价格。为实现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必须对越低收入阶层实行越为深度的住房保障,厦门保障性租赁房已实行递减租金制度,但原廉租房政策如何与之衔接,分配标准如何进一步精细化,保障性商品房如何体现保障水平的层次性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同时,还要对住房租赁和买卖市场动态变化进行适时监测,使保障水平具有动态调整性。

(2)合理选择和确定申请标准。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的界定实际上就是申请标准的确定,通过申请标准的确定来划分住房保障对象。是否选择科学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对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我国各地目前比较多使用收入等级和人均住房面积两个界定标准,以收入为划分依据因为便于操作而广为使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因为我国目前收入透明性较差,收入的准确把握和衡量比较困难和复杂。因此,厦门和我国多数地方一样,还采用人均住房面积这一标准(厦门界定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2平方为住房困难户),其优点同样是操作简单,但缺点是不能真正体现住房困难程度,因为在家庭中有的必需品是可以共享的,在住房中共享的资源更多,如一人的12平方米住房和夫妇二人的24平方米,都属于住房困难户,但夫妇二人的住房条件则明显优于单身一人。因此,应大胆借鉴和使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方法,如英国以及我国香港采用的按家庭结构确定住房保障的标准则更为科学,即按照单身成年人、夫妇、1个子女、第2个子女等分类,确定不同的标准。厦门社会保障性租赁房配租是按家庭人口和家庭结构进行,可以考虑把这一方法用于界定住房困难的标准和准入条件限制。此外,国际上较多采用住房支出比重指标也值得借鉴。

(3)完善以租赁房为主的保障方式。提出保障性租赁房制度是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一大创新,发展保障性租赁房是我国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但要规范和发展保障性租赁房运作,必须:

一要逐步实现从“补砖头”为主向“补人头”为主的转变。采取“补砖头”为主还是以“补人头”为主,这两种手段的选择与特定发展阶段的住房供求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厦门目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采取以“补砖头”为主的保障方式,与厦门目前住房供应状况相适应。但不可否认的是,“补人头”有其明显的优势,如:能充分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把保障机制融入市场机制之中,补贴公开透明,调整相对容易,省去物业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因此,在住房供求关系缓和结构较为合理的时期,“补人头”是较好的选择。厦门市应当审时度势,注重“补人头”手段的运用和推广。

二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补砖头”运作。在总结原廉租房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对“补砖头”的运作加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首先,明确对住房面积、质量、配套的要求。除在住房面积上要加以严格限制外,特别要重视确保保障房的入住效率,这不仅要求质量好,交通方便,而且要建立齐全的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在选择保障房的建设区域时,应该考虑困难群众上学、工作、购物、就医等众多问题,应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不能减轻了困难群众的住房负担,却提高了其它方面的生活成本。其次,是关于保障房房源的选择问题,即建新房和二手房以谁为供应主渠道。厦门根据目前住房供应总量和结构状况,实行以新建为主,加大建设力度。但必须明确,在满足保障性租赁房的住房面积、质量和配套的要求,避免贫民集中居住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旧的二手房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现有房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应以二手老旧住房为主。

二、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探索及其完善

建立保障房退出机制就是指当享受保障的中低收入家庭脱离贫困后,应及时退出,让社会保障性住房不断“回流”到政府手中,用于统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与保障政策的正常运行。

1.厦门建立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重要新举措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政策住房“住得进、退不出”的尴尬局面,保证住房分配给真正需要的家庭,厦门把退出机制建设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总结以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上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创新。

(1)明确退出的规定,即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必须退出住房。由于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房在性质上是用于解决特定阶层和特定对象的公共资源,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闭合式管理,即对已不符合条件或不需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政府将依法收回住房再重新分配,以保证将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到那些最需要的家庭手中。厦门政策规定:对于不符合保障性商品房条件的家庭,要向市建设与管理局申请回购,对于保障性租赁房资格条件发生变化的承租人,就得调整租金或退出所承租的住房。

(2)创新租金补贴模式,增强了退出操作的可行性和简便性。厦门对保障性租赁房的租金补贴采取“货币租金补贴”操作模式,采取这一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变“暗补”为“明补”,同时也增强了退出操作的可行性,即管理部门以租金补助调整为手段进行管理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住户一旦收入增加而失去租赁资格时,只需停发租金补贴即可。

(3)创新租金发放方式,增强政府退出的主动性。在实行“货币化租金补贴”操作模式前提下,厦门探索了货币补贴发放方式的重要创新,即补贴资金采取直接发给住房出租人(政府)的办法。这种做法源自美国的廉租住房政策,政府退出的主动性较强,可以保障住房补贴专款专用。同时还采取按月发放的规定,以避免延误对本应退出保障系统租户的退出程序的执行。

(4)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为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占用保障房,制定严格惩罚措施,明确规定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资产、人口和住房情况,骗购、骗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且五年内不得再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对已购买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追回已购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或由购房当事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已承租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的,承租人应退还所有租金补助款,且市国土房产局有权收回住房或依法处理。

此外,厦门严格限制住房面积的小户型原则实际上也有利于退出,因为收入水平提高的家庭,必然想改善住房条件。

2.进一步健全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从厦门关于保障住房退出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厦门已初步建立一套关于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政策体系,当然,制度是否切实有效,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

(1)建立收入的动态监控系统。由于保障性住房既得利益者一般退出的主动性较差,要依靠政府动态收入监控,及时了解其收入变化,同时及时发现转让、转租等违规行为。厦门必须始终把建立健全收入的动态监控系统作为完善住房退出机制的重点和基础工作。首先要建立关于家庭收入水平动态的、科学的划分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的同时,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家庭收入档案,并定期核实。为及时掌握收入的动态变化,在当前收入透明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采用定量指标的同时,借助必要的定性指标,如根据消费行为(是否经常出入高档酒楼、旅游)、家庭重要财产变更(增加汽车等较为昂贵的奢侈品)等进行判断。

(2)完善准入机制。准入机制主要包括入住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申请和审批程序、受理和审批机构、轮候配租配售制度等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申请标准的确立以及申请对象的确认,为准入条件而设置的申请标准和划分方法,也就是退出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因而准入标准和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退出判断方法是否准确有效。厦门对保障住房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等都作出了系统严格的规定,为完善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能否真正把好入口关与政策制度的完备、管理监督的水平等息息相关,因而把好入口关同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实践不断规范和完善。

(3)建立多元化退出方式。构建畅通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渠道是完善退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厦门针对不同的保障房(保障性商品房或租赁房)和不同保障对象提出不同的退出方式,如:保障性商品房住户全部退出、保障性租赁房住户的全部退出、保障性租赁房住户的部分退出“三种”退出途径。但如何实现规范化运作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目前厦门提出的退出方式是住户的退出,还应积极探讨新的退出方式,如住房退出(政府退出),即政府按市场价格转让所持有的部分产权或全部产权,政府强制改变住房性质,保障性住房变为商品住房。这种方式,适合政府根据市场住房供求现状以及自身住房资源的供求的变化,或出处于保障方式变化的需要,卖出政府拥有部分或全部产权的部分保障住房,让其走向市场。

退出机制有了一套好的制度,不等于退出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现有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地执行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相关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保障性住房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既要重建设、重分配,更要重管理。

1.厦门住房保障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创新

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制度运作的成败,厦门在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过程中,对管理监督机制也实现了一些重要改革探索和创新。

(1)管理运作新机制的建立。厦门明确了实行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在原有管理基础上,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并由分管副市长兼主任,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各区成立相应机构,各社区居委会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申请受理、入户调查、社区公示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市、区、街道办和居委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分配渠道的规范管理。厦门首先从分配渠道的规范统一管理入手,规定所有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只能从唯一渠道获取保障房,对已经享受了带有保障性质的政策住房的家庭,原则上不得再申请保障性住房,同时,为了防止家庭成员多头或多次占房,申请和分配实行全名制原则,对家庭成员的收入、住房等情况合并联网审查,避免公共资源被重复多头占有。

(3)程序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审批和公示程序,保障性租赁房包括五级审查、二次公示,保障性商品房包括四级审查、二次公示。搭建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申请平台。保障性住房申请配租配售将成为常年的日常工作,符合申请条件的市民随时可以提交申请。选房配租坚持五项公开,房源资料也实现五项公开。

2.进一步建立健全厦门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议

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管理机构中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如何理顺,后续管理如何切实有效,监督如何确保到位等,都直接关系制度运行的成效甚至成败。因此,在完善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把进一步强化管理监督放在突出位置。

(1)理顺管理机构及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成立权威、高效的专门管理机构。为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专门性和系统性,政府应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障性管理机构,统筹资金(筹集和使用)、土地、规划、建设、分配、退出以及物业管理等,而且内部要职能分工明确。同时,成立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以有效管理社会保障性住房。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制度保证。

(2)实施严格、规范、程序化的准入退出管理。一要把好入口关管理。必须严格核查收入情况,建立和完善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审核制度,只有严格把住入口关,才能切实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权益。二要明确管理重点,强化完善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应集中精力强化对住房使用的跟踪管理和对承租户申请条件的动态监控方面的管理。三要健全和规范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简化一些繁琐、不必要的办事程序和环节,使保障性住房的运作、管理既保持原则性和政策性,又做到简便易行,操作性强。

(3)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是实现厦门住房保障制度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监控对象包括对保障对象的监控,还包括对管理者的监控;监控制度应包括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体系的内部监控制度和外部或社会监控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完善,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如信息的公开,首先需要有完备的信息及信息管理制度;设施严格的监督,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等。

(4)规范完善物业等的后续管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包括房屋的建设、分配、修缮等一系列环节,因此,管理不仅在于准入退出,建设和分配,厦门目前采取“补砖头”为主的模式下,政府直接提供住房,物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厦门市相关物业管理政策正在制定过程中,谁来管理,采取什么模式管理,管理费用如何解决都值得认真研究,这方面香港公屋的物业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此外,还要完善其他配套管理。如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对保障性住房需求信息、现有享受保障性住房家庭的信息、住户收入变动信息、住房使用情况信息(是否违规使用)、政府维护历史和现状的信息等。再如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借鉴国外住房保障的成功运作方案,尽快制定并颁布住房保障法规而不仅仅是行政规章,从立法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惠及对象、供应标准、资金运作方式、运作机构、保障措施进行严格界定,以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篇5: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建设与管理局、市国土房产局和市财政局制定的《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实施意见

为规范本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依据《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规定》、《厦门市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和《厦门市保障性商品房配售管理办法》,结合目前我市公务人员住房制度及相关政策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申请对象

(一)本市市直机关、区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岗人员(以下简称公务人员)。

(二)驻厦省、部属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符合本实施意见规定条件的,可参照本实施意见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

二、组织管理

(一)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下称市保障住房办)负责公务人员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

(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受理、审核和组织公示工作,并审批、确认申请对象的租房、购房资格;各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协助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做好本区公务人员的申请、受理、初审工作。

(三)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选房、配售工作,并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购买统建房、解困房、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信息。

(四)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负责公务人员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选房、配租和社会保障性住房配租(售)后房屋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在房产权籍登记、房产交易、拆迁安置、危房改造安置、享受房改政策、公房租赁等方面的信息。

(五)市侨务部门应协助核实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落实侨房安置方面的信息。

(六)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所在单位应提供申请人本单位住房分配及领取住房货币化补贴等情况证明。

三、申请条件

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应具有本市户籍,共同申请人应为申请人的配偶、父母或子女;申请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必须作为共同申请人;

(二)无房户;

(三)未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不含住房货币化补贴)。

四、租售原则

(一)已组建家庭的公务人员及单身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可申请购买保障性住房,单身未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可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

(二)2008年7月15日前已按《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操作办法(试行)》(厦府办〔2006〕298号)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家庭,可保留原轮候顺序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也可以重新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

五、申请程序

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程序:

(一)提出申请。申请人如实填写《厦门市公务人员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表》,经所在单位同意,并将申请人家庭成员户籍、身份、住房情况等在单位内公示七日。

(二)登记审核。申请人持申请材料向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受理、发号、审核;属于区属单位的公务人员向所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统一上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复核。

(三)组织公示。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在政府相关网站上公示10日,公示无异议的,予以确认申请资格。

(四)约谈选房。市公房管理中心或市住宅办根据房源情况分批次组织选房。

(五)签订合同。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与公房管理中心签订社会保障性住房《房屋租赁合同》,与所在单位签订《社会保障性住房租金补助合同》;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与市住宅办办理购房手续。

(六)办理入住。由市公房管理中心或市住宅办按规定办理入住手续。

申请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表;

2、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出具的在编在岗证明和组织公示的情况、意见;

4、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住房分配情况等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

六、轮候选房

(一)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采取轮候配租、配售方式,轮候配租、配售操作办法由市国土房产局、建设与管理局分别另行制定。

(二)申请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市公房管理中心按轮候号顺序组织选房。申请人可根据规定条件、自身需求和公布房源自行选房。申请人拒绝选房,或选房不能选定,或已签订选房确认书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的,视为放弃本次申请资格,但可重新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

(三)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市住宅办按申请人轮候号顺序组织选房。未按规定参加选房或选房后放弃购房的,视为放弃申请资格,二年后方可重新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

七、房型安排原则

(一)申请人可按工作地或户籍地选择房源,工作地或户籍地在思明、湖里区的,允许选择其它区房源。

(二)社会保障性住房配房按取得本市户籍人口计算配房人口。原则上按1人户配一房型,2人户及夫妻带1子女户配2房型,3人及以上户(不含夫妻带1子女户)配3房型。

单身满35周岁的公务人员申请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可配2房型。

(三)承租工作地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公务人员,工作调动到其它区工作地的,可申请调换新工作地的住房。

八、售价和租金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的销售价格由扣除征地拆迁费用后的建设成本加基准地价及相关税费确定。销售价格由市保障住房办会同建设、财政、物价、国土房产等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市、区属单位的公务人员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承租人先按房屋市场租金标准全额支付租金。

(三)公务人员在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期间,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予以补助房屋租金的60%,租金补助年限不超过3年,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按季度发放给申请人。市、区属单位公务人员的租金补助由所在单位纳入部门预算,按规定统一支付,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统筹安排。

(四)公务人员工作调动或辞职的,所在单位应从调出或辞职的下月起停止支付租金补助,并书面通知市公房管理中心。若变动后仍符合租金补助条件的,原单位应出具租金补助清单,由新单位签订租金补助合同,续付租金补助金。租金补助合同期限不得超过房屋租赁合同期限。

九、监督管理

(一)公务人员租赁或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只能自住,不得出租、转租、经营、转借、调换,或违反规定转让。

违反以上规定,属于承租的,由所在单位或单位工会取消租金补助,市国土房产局收回出租房屋;属于购买的,市建设与管理局依法收回房屋。

(二)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除购房按揭抵押外,不得进行商业性抵押。

(三)公务人员对所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拥有有限产权,购房取得产权未满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确需转让的,可向市建设与管理局申请回购,回购价格为原购房价格并结合成新计算;购房取得产权满5年后上市转让的,应按原购房价格与届时相应地段社会保障性住房上市交易指导价格差价的60%向政府缴交土地收益等价款,政府可优先回购。公务人员购买社会保障性住房可按规定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四)公务人员购买或承租社会保障性住房后,出现拥有其它住房等不符合条件情形的,必须退出已购或已租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属承租的由市国土房产局收回,属购买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回购。

(五)弄虚作假、隐瞒户籍、身份关系和住房状况等情况的,经查属实,取消申请资格,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5年内不得再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对已骗租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的,所在单位予以取消租金补助,并追缴已发放的租金补助金。对已骗购保障性商品房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责令购房人退回已购住房或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情节严重的,所在单位应予行政处分。

(六)参与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

十、组织实施

(一)本实施意见自正式发文之日起施行。2006年12月28日下发的《厦门市公务人员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操作办法(试行)》(厦府办〔2006〕298号)同时废止。

(二)本实施意见未明确规定的事项,参照我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相关规定执行。

(三)本实施意见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一、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6: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

2009年12月28日 16时02分277

主题分类: 土地房产 公安安全

“住房”

“户口”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的通知

厦府办[2009]31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明确和规范本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的户籍管理,根据《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和本市户籍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登记、迁移及其管理。

第三条 各社会保障性住房小区设立公共户,办理特殊情况下的户口迁移落户。公共户地址不属于合法固定住所。

第四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在取得社会保障性住房后,申请人的户口应当迁入其所取得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共同申请人可按本市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思明区、湖里区的申请家庭选择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房源的,在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时,原属思明区、湖里区的家庭成员户口可迁回思明区、湖里区的合法固定住所或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五条 申请家庭成员户口在下列住房的,在办理社会保障性住房入住手续前,必须将户口从原址迁出:

(一)公有住房;

(二)已退管的侨房、信托房、代管房;

(三)经鉴定的危房;

(四)单位自管房;

(五)其它按规定应退出的政府优惠政策住房。

申请家庭成员是户主的,同一户口本的其他成员户口必须同时迁出。

第六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将户口迁入所承租或购买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由社会保障性住房所在地派出所办理立户,户主应是申请人。

第七条 每套社会保障性住房只能设立一户,立户时应在户口本首页上注明“社会保障性住房”。非申请家庭成员不得在社会保障性住房挂户。

第八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满足下列条件的,其亲属可按本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投靠落户:

(一)入住社会保障性住房满一年;

(二)无违规使用社会保障性住房行为;

(三)无违反小区管理制度和拖欠物业管理费行为;

(四)属承租的,无拖欠租金行为。

第九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亲属投靠落户申请办理程序:

(一)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向社会保障性住房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社区居委会

初审、公示后报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

(二)有关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属承租的,按《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核和公示。

(三)有关部门出具《社会保障性住房户口投靠落户联系单》。

(四)申请人持《社会保障性住房户口投靠落户联系单》、《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销售合同》或《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及相关材料到户籍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投靠落户手续。

第十条 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时,必须将本户家庭成员户口全部迁出社会保障性住房。家庭成员无合法固定住所可落户的,可暂时在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落户。

退出社会保障性住房后超过二个月不迁出户口的,户籍管理部门应按市公房管理中心出具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住户户口迁移协办函》将其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十一条 住户将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的,在其有合法固定住所后,应按本市户籍管理规定将户口迁移到其合法固定住所。

第十二条 属于本办法第五条情形,户口必须从原地址迁出但暂无合法固定住所可落户的,可将户口迁入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户。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申请家庭成员,包括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

第十四条 2006年之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家庭成员的户口立户和迁移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公安局、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7:厦门社会保障卡信息网

一、行政确认事项、编号

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申请资格

二、行政确认内容

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申请资格

三、设定行政确认的法律依据

(一)《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2009年5月23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二)《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厦府办[2009]197号(2009年7月29日该办法已经厦门市政府研究同意)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五条;

四、行政确认数量及方式

每个家庭只能申请一套住房,直接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领取申请表。

五、申请条件

1、低中收入家庭申请申请保障性租赁房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均应具有本市户籍,在本市工作和生活,且其中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户籍时间满3年;

(2)家庭收入符合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根据2006年我市公布的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控制标准为:3人及其以下户不高于5万元、4-5人户不高于6万元、5人以上户不高于7万元);

(3)家庭资产在中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4倍以下,即 3人及其以下户家庭资产在20万元以下、4-5人户家庭资产在24万元以下、5人户以上家庭资产在28万元以下。家庭资产主要包括房产、汽车、有价证券、投资(含股份)、存款(含现金和借出款)等;

(4)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高于12平方米);

(5)申请社会保障性租赁房实行家庭成员全名制,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申请人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必须共同申请。申请人及其配偶的父母、成年子女、单身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具有扶养或赡养关系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户籍的,也可共同申请。单身达到计划生育晚婚年龄的,可独立申请。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保障性租赁房:

(1)申请之日五年内有房产转让行为的;

(2)通过购买商品房取得本市户籍的;

(3)作为商品房委托代理人或者通过投靠子女取得本市户籍未满十年的;

(4)已领取拆迁公有住房安置补偿金未退还的。

(5)已领取住房货币化补贴未退还的。

六、申请材料

1、提供《厦门市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申请表》原件1份。

2、身份证、户口簿(户籍证明)、结婚证;配偶已去世的应提供死亡证明;离婚的应提供离婚证或法院离婚判决书及子女抚养权证明;因服兵役和到外地就学等原因户籍未在本市的应提供派出所证明。

3、所在单位开具的收入和住房分配情况证明,已享受政府住房优惠政策的,须提供与相关部门签订的原住房腾退协议等证明材料。

4、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拥有的房产户籍地房产及现居住住房的权属证明,属购买的应提供产权证或购房合同,属承租的应提供租赁合同,属借住的应提供房屋所有权人的证明材料。(以上材料须提供正本或经有关部门确认盖章的有效复印件,并提交复印件1份)

5、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拥有汽车的,应提供汽车行驶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6、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投资办企业的,应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1份,属企业股东的应提供企业开具的证明材料原件1份。

7、属于残疾、优抚对象、军烈属、低保户的,应提供相关证件或相应证明材料原件,并提交复印件1份。

8、居住地已退管侨房、已退信托代管房住户,应提供法院的判退文书或侨务部门、房管部门出具的符合落实华侨政策等退管证明。

9、户籍从外地迁入厦门的,需要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户籍信息表,属于购买蓝印户口入厦的,需提供城市增容费发票。

10、因在本市大中专院校读书取得本市户籍,且毕业后直接落户本市及满三年,提供毕业证书。

11、因支援内地建设、上山下乡等原因迁出户籍,现已返回本市定居且户籍回迁的相关证明。

12、现役军人作为共同申请人需提供经市民政局(双拥办)确认的符合转业安置厦门条件的证明材料,方可做为共同申请人分配房型。

13、未就业的提供失业证或其他相关证明。

七、申请表格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申请表》(附后)

八、受理部门

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受理。

九、行政确认机关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进行资格确认。

十、行政确认审批程序

申请人递交相关申请资料—社区居委会(受理、入户调查、对户籍分离户联查、公示)—街道审查—区民政局对低收入家庭的资格进行认定并确定租金补助比例—公房管理中心复核—市国土房产局审核、公示、确认资格。

十一、行政确认收费

不收费。

十二、法律救济权

《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及《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申请人对有关部门的审核结论、分配结果以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十三、监督机构和投诉电话

市国土房产局监察室:松柏大厦18楼,电话:5108056

厦门市监察局:湖滨北路61号,电话:5106000转

5十四、公示公开网站

篇8: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探讨

一、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

时值今日,经济与信息化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关,随处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穿透力和主导其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的融合度,信息技术产业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网络为王的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财工程”、“金保工程”电子政务是对行政性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

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特别是面向公众服务的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它面向的是客户需求而不仅是管理的便利,它是真正的变革,而不仅是流程的自动化。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公民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是为公民挡风遮雨的安全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保险进入“大社保”阶段,伴随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保信息化建设呈现从分散向统一的发展趋势。建设符合社保特点的、可促进服务自主化、流程电子化、管理现代化的业务和办公网络,安全、可靠的网络在支撑和保障社保业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化,加强基金监督。

为基金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减少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防范企业通过瞒报、漏报工资收入而少缴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有效地堵塞漏洞,节约支出;有利于核查参保人员的生存状态,防范企业和个人冒领死亡者和其他人的养老金;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安全,保障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以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2. 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

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地区间迁入迁出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者跨地区求职,跨地区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跨地区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等,都变得愈发迫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与这一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3. 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从面向机构管理向面向社会服务的转变,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务一生”。

4. 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改进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

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促进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必然要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也在急剧增长。面对庞大的人群和巨额的资金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将社会保险的登记、申报、审核、收缴、发放、稽核以及帐户、基金管理等诸环节纳入统一的体系当中,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而实现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对于提高社会保险业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参保人员个人帐户的管理、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更无法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任何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面向公众服务的财政信息系统毕竟还是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分析了当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 系统整合性弱信息平台孤立

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信息技术能顺利发展的关键。虽然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尽量避免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相关问题,并采用了可移植、可跨平台的开发技术。但由于系统的数据安全性,以及受到第三方软件的制约,系统没有预留充足的数据接口,为以后的升级、系统对接造成一定的困难。

各地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一些部门、机构争相上马,斥巨资建设的业务办公网络存在诸多问题,“一哄而起、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

另外在信息服务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布平台,造成了信息发布渠道的单一性。往往一条信息在一个部门发布后,只有通过原始的转载手段将信息传播,这样出现了网络信息落后于报纸、电视等媒体信息的奇怪现象,造成了信息平台的孤立,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速度优势。

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应该严格按照“金保工程”统一的标准,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得具体要求,要做到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将政府服务系统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 管理人员不足

系统与社保业务对接时,采用的是完全物理隔离模式,即通过数据库的备份、导入来实现数据转化。这一方面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却增大了网络管理的维护量,并造成了数据及时更新的瓶颈。

另外,网管人员配置不足,还极大地制约了系统的高效互动性。使得系统中信息反馈式栏目,不能及时反馈意见,解决问题。“工作交流”、“聊天室”等实时性、互动性较强的栏目,更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进行安全性管理,暂时没有开通。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网上办公流程的顺利衔接。

3. 服务宣传不到位

系统建设搭建了服务的平台,而真正让公众得到服务、认可服务才是社保面向公众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系统建设阶段,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从而轻忽了对广大公众,尤其是涉财公众对社保服务概念认知。

广大市民对社会保障信息化操作的不可知性,导致了当前的社保服务不能顺利进行。许多服务对象还没有充分使用信息系统,系统的作用还没有进一步发挥。台子搭起来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可是没有人来捧场,我们的工作不是白费了吗?

所以,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服务的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真正让公众了解系统能为我做些什么?通过系统我可以得到什么?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4. 系统更新速慢

为确保社会保障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对信息、数据的发布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各部门发布的信息要在前台显示或被查询,必须经过四道审核程序,并且实行信息发布负责制,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责任人,但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性。严格的审核流程,加强信息安全的同时,却极大地制约了信息发布的速度。大量信息积压在不同审核流程,一条信息最终显示后,往往已经过了信息的有效期,为服务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所以,如何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信息的审核流转,为系统提供及时的社会保障信息。如何找到安全与速度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是今后进一步完善系统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5. 信息化建设重复而效率不高

部门宏观规划不到位,微观规划的不严谨,造成一些部门单独建设的网络系统水平低,应用服务领域窄,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个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

如何充分利用政务网,避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复、低水平建设,成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者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一篇:疫情防控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药剂科质量与安全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