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卡相关知识

2022-08-24

第一篇:社会保障卡相关知识

社会保障卡相关知识简介

概念: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社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信息卡。

主要功能:社会保障卡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等基本信息,卡内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及职业病伤残程度等。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可以凭卡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可以凭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可以凭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此外,社会保障卡还是握在劳动者手中开启与系统联络之门的钥匙,凭借这把钥匙,持卡人可以上网查询信息,将来还可以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

办理条件:符合申领条件的人员可以到社会保障卡申领服务网点申请办理社会保障卡。申领时需携带身份证、户口簿、申领表等相关资料。

挂失:挂失人确定丢失的社保卡无法找回,需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进行正式挂失,同时办理补卡手续。15个工作日后,申请补卡人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和《新发与补(换)社会保障卡证明》(简称:《领卡证明》)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领取社会保障卡。办理正式挂失后,不能再办理撤销挂失。

相关问题解答:

问:在职转退休人员应如何进行社保卡信息变更?

答:持卡人信息,可到发卡单位所在的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数据同步变更。

问:在职转退休人员没有及时变更社保卡信息会出现哪些问题?

答:在职职工退休后没有及时变更信息,在持卡就医时,仍将按照在职职工的门诊起付线和报销比例进行报销,这可能会损害参保人员的医保权益。

问:社会保障卡到哪里领取?

答:在职人员在参保单位领卡;退休人员在原参保单位领卡;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在参保街道社保所领取。

问:领到卡后,发现卡内信息有误怎么改?

答:发现此种情况,多为照片与本人不符,或姓名音同字不同等。凡属上述情况,持卡人应通过单位将社保卡交回县社保中心。

问:领到的社保卡与本人身份证信息不一致怎么办?

答:将社保卡与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交给单位,由其上交县社保中心重新制卡。

问:如何查询卡内信息?

答:可持卡到卡服务网点由工作人员帮助查询,或持卡在自助终端机电子触摸屏上自助查询。

问:初次使用社保卡的参保人员如何办理开卡的手续?

答:参保人员持社保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在办理挂号或交费的同时,社保卡即可开通。

问:社保卡丢了怎么办?

答:持卡人的社会保障卡遗失后,可拨打社会保障卡服务热线进行电话预挂失。也可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办理书面预挂失手续,或直接在社保卡服务网点及二级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的自助终端机上进行预挂失。预挂失的有效时间为10天,超过有效时限自动解挂。

第二篇:社会保障相关案例

案例题

1、交通事故私了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案例】李某是阳光化工厂采购员,一日李某在外出购买原材料的途中被一交通肇事车辆撞倒,导致腹部大面积软组织挫伤。李某与肇事司机,私下商定,由肇事司机赔偿了李某医疗费、误工费、陪护费等共计5000元。事后李某并未将这一事件告知厂方,而是提出因身体原因病休两个月,厂方同意了李某的病休申请,并支付其两个月的病休工资。两个月后李某病愈,但是并未上班,而是一纸诉状将化工厂告上法庭,要求进行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并要求厂方支付李某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等项费用。法院经审查查明:原告李某故意隐瞒了具体的受伤情节,使被告化工厂无从知道原告在交通事故中发生的伤害,没有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申请,且李某及其亲属也未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交通肇事的司机已经赔偿了原告的医疗费等项费用。因此,法院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求。

[讨论]:是找出法律依据证实为何交通事故私了不能享受医保待遇?

2、女职工产假有何规定? 【案例】汤某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1998年5月满20岁后结婚,不久怀孕,1999年8月,汤某临近产期,向单位请产假90天,单位却只批准了56天,并且表示在产假期间,工资将按基本工资标准的60%发放。汤某找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解释说,《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产假就是56天,企业完全是依法办事。汤某知道自己的一个女友生育时休了90天产假,并且全额领到了工资,于是向有关机构咨询,希望了解单位的做法是否合法,法定产假到底是多少天,产假期间是否减发工资。

3、企业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就可以不支付患病职工的病假工资吗?

【案例】李某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国有企业性质的A公司工作。A公司经济效益很好,员工工资水平较高,1999年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所有员工按时足额缴纳了医疗保险费,因此李某对自己的工作一直比较满意。但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3月初,李某因患上了一场大病而住院治疗。住院期间,A公司以已为李某按时足额缴纳了医疗保险费为理由,停发了李某的工资,要求李某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有关医疗待遇。6月中旬,A公司决定发给尚在住院的李某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与李某立即解除劳动关系。李某认为公司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委托代理人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请求仲裁机构责令公司补发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撤销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案后经查,裁决A公司补发李某住院期间的病假工资,并撤销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

4、用人单位不得以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形式逃避社会保险法定义务 【案例】某市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员工领取货币工资,社会保险费包括在工资之中,由员工自行参加社会保险。该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劳动保障年检中发现这一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后,责令该外商独资企业限期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补缴社会保险费。

5、失业保险费应以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 【案例】在一次社会保险执法大检查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某公司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与其工资总额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保障部门询问其原因,企业解释说,该企业是按支付给本企业所招用的城镇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中未包括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劳动保障部门指出了该企业的错误,并作出了责令其补缴应缴而未缴的失业保险费的决定。

6、养老金应由谁缴?

【案例】陈爱民系某供销社1985年4月招收的亦农亦商的临时工,1994年11月成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在陈爱民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用工期间,供销社按月收取陈爱民工资总额的3%款项作为离职返家的补助费,并纳入专户管理。自1996年12月起,供销社开始为陈爱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 社会保险法律宣传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社会保障意识逐步提高,陈爱民深感社会保障对自身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在企业干了十几年,供销社没有给他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时,就少领养老金,这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1997年初陈爱民遂要求供销社为其补缴做临工期间的养老保险金。供销社认为:陈爱民于1996年12月与供销社正式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期限为5年,劳动合同签订后,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在1985年4月至1996年1

21

月期间,陈爱民是亦农亦商人员,整个供销社系统与他同样身份的人都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其间对其所扣的工资总额3%的返家补助费可以退还,供销社不具有补缴养老保险金义务。因此,供销社拒绝为其补缴养老金。双方争执不下,陈爱民于1997年初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仲裁,要求供销社补缴养老保险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陈爱民的请求。陈爱民不服,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7年4月,法院对当地首起养老保险民事诉讼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决供销社从1986年8月起为陈爱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销社对此判决不服,于1997年10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后,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7、[案例]李某是某私营运输企业经理,赵某是其聘用的司机。1998年 9月,李某的朋友张某请李为其运输一批货物,李便指派由赵完成,要求越快越好,时间可以由赵某看着办。为了尽快完成李某指派的任务,赵某牺牲“十·一”放假休息时间,加紧运输。10月1日晚九点多,在运输途中,由于路况不好和连日劳累,不幸撞车,造成重伤。事故发生后,李某指派专人到医院照顾赵某,主动支付了所有医疗费用和赵某住院治疗期间的全部工资,还特别赠送赵某家5000元作慰问。赵某一家对此表示感激,但由于伤势过重,出院后赵某落下了重度残疾,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去年6月,赵某找到李某,要求为其申报工伤,享受工伤待遇,被李某拒绝,二人发生纠纷,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求解决。李某提出,赵某不能算作工伤,理由有三:第一,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是受自己指派,但并不属于企业正常业务范围。第二,赵某负伤时间在节假日,而且是晚上,根本不在工作时间内。第三,根据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第十条规定:“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赵某已经远远超过工伤申请时效,无权再申请工伤,劳动保障部门也不应再受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经审查,很快作出认定:司机赵某的负伤为工伤,应享受工伤保险有关待遇。

8、生育保险缴费需按政府规定执行

【案例】某合资企业,按照省政府规定1997年参加当地的生育保险,并要求按企业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0.7%的比例,按月向当地社保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但是,企业自行规定按照每个职工月工资0.3%的比例,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该企业职工认为,国家规定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用。因此,向劳动仲裁部门反映此情况,劳动部门与企业就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9、他的医药费该不该报销?

【案例】潘强原系骏马橡胶鞋业公司(以下简称鞋业公司)供销科科长。1985年6月因私自收受回扣被鞋业公司免去科长职务,但仍留在供销科任销售。1995年春节期间,潘强带着妻儿前往上海探望父母,在此期间,潘强因急性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住院治疗18天后出院,共花去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潘强回单位后,持病历、医药费发票等有关单据要求鞋业公司予以报销,鞋业公司以经济困难为由,告知潘强暂缓报销。同年12月,潘强因累计旷工35天被鞋业公司除名。1996年1月5日,潘强再次找到鞋业公司,要求鞋业公司报销其在上海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鞋业公司以潘强看病并非在定点医院及其已被除名为由,拒绝报销医药费用。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潘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被诉人鞋业公司报销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立即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在查明上述事实后,经多次主持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如下:①被诉人鞋业公司报销申诉人在上海期间治病的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②仲裁费用由双方平均分担。

10、社保缴费基数有“猫腻”

【案例】某单位职工李某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左右,可工资条上扣的养老保险费却只有几十元钱。李某心想,单位代扣我的养老保险费少,是不是表明单位给我交的那部分也少了呢?是不是我退休以后拿的养老保险金也会少了呢?李某的担心很有道理。其实,别看用人单位表面上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可是不是没把职工实际发放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少报、瞒报了工资总额呢?

11、[案例] 某市的一家企业招用了几十名农民合同制工人,今年8月,其中5名农

2

民合同制工人合同到期后没有能与该企业续订劳动合同,处于失业状态。当他们发现与他们一起失业的城镇职工能每月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也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告诉他们,他们原来所在的企业在他们就业时没有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费,也就是没有将支付给他们的工资计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因此,他们无资格申请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于是,这5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他们原来所在的企业为他们补缴失业保险费,以便他们也能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劳动仲裁委员会根据该市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裁定,农民合同制工人不在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之内,企业不应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费。这5人不服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并要求企业为他们补缴失业保险费。法院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定,判决企业应当将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纳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即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缴纳失业保险费。

12、老人“失踪”退休金如何发?

【案例】刘景秋原系某通风设备厂(以下简称设备厂)的工人,患有轻度精神分裂证,1996年6月退休,退休月工资为462元人民币。刘景秋老伴赵彩霞原系农村居民,1980年办理“农转非”手续后与刘老汉共同生活,一直在家操持家务。老汉退休后,老俩口主要依靠设备厂所发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刘老汉夫妇婚后生育一女,女儿长大后在外地成家生活。1997年6月9日,刘老汉得知居住上海的女儿生病住院,遂乘车前去看望,从此,下落不明。1998年4月20日,鉴于退休工人多、负担重,而企业效益不好及刘景秋老人失踪达7个月之久等原因 ,设备厂遂停发了刘景秋老汉的退休金。停发退休金后,赵彩霞老人当即找到设备厂,请求设备厂继续发放刘景秋老汉的退休工资,但未得到解决。因女儿生活困难,在多方努力均无结果的情况下,赵彩霞老人于同年8月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被诉人设备厂继续发放刘景秋老汉的退休工资。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申诉后,立即组成仲裁庭,在核实了上述事实的基础上,主持申诉人与被诉人进行了调解,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如下:设备厂每月发给赵彩霞老人生活困难补助费200元人民币,直至2001年7月止;刘景秋老人重新出现,设备厂恢复其退休工资的发放。至此,因老人“失踪”而导致的养老金争议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13、[案例]张某是一家建筑公司工人,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2001年8月,张某在一次施工中受伤,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张某属于工伤,并被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五级伤残。对此,张某及其所在单位均无异议。后来,张某主动提出一次性结算伤残抚恤金及其他工伤保险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其所在单位研究后同意了张某的要求,并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将应按月发给张某的伤残抚恤金、因工伤导致工资降低的伤残补助金以及按伤残等级应发给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进行了折算,一次性发给了张某20年的伤残抚恤金,并终止了与张某的工伤保险关系。事后,张某所在单位带着张某工伤有关的相关材料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求其支付单位已经支付给张某的伤残抚恤。对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部分满足了张某在所在单位的要求,即支付了应一次性发给张某的十六个月的伤残补助金。而张某所在单位认为,我们参加了工伤保险,我们支付给张某的伤残抚恤金属于先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垫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该如数返还给企业。张某所在单位就此事向直接管理该经办机构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经审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维持了经办机构的做法。

14、生育保险制度强制执行没商量

【案例】女职工A某被一家公司录用,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为4年。签订合同的第3年A某开始休产假。原公司合同规定:“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的,产假为56天”。A某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休产假,而是按照国家规定休息了90天。当A某上班时,公司根据内部规定,认定超出56天的假期为旷工,并给予除名处理。A某认为旷工一事不是事实,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5、合同制工人的医药费该不该报销

【案例】余德平系周庄治金粉末厂(以下简称粉末厂)于1992年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1992年6月7日,余德平与粉末厂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从1992年6月7日起至1995年6月6日止)。1995年6月2日,余德平下夜班后骑自行车回家,由于躲闪迎面开来的汽车,不慎跌入路边的水沟,致使右膝盖部分粉碎性骨折,余德平住进医院进行治疗。

3

同年6月7日,粉末厂通知余德平:其与粉末厂签订的劳动合同已届期满,厂方决定不再与其续签合同;鉴于余德平家庭经济困难,对其6月6日之前(包括6月6日)发生的医药费由厂方予以报销,同时支付余德平3个月工资的生活费;对于余德平在劳动合同终止后产生的医药费用均由其自行负担。因难以承受住院经费,余德平在住院50天后便办理了出院手续,继续在家治疗。住院期间,余德平共花费医药费用9205.7元人民币。1995年11月,余德平痊愈后到粉末厂领取了粉末厂为其报销的医药费820元人民币及3个月的工资款1218元人民币。

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德平就医药费的报销一事向律师提出咨询。在得知粉末厂的作法与法律、法规相悖以后,余德平便找到粉末厂,要求粉末厂报销剩余的医疗费及支付医疗期间的工资,粉末厂认为:余德平的受伤并非工伤;在合同到期以后,粉末厂已支付其3个月的工资,粉末厂的作法并未违法。对余德平的要求粉末厂予以拒绝。1996年1月,余德平遂委托律师向市劳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粉末厂履行法定义务,支付医药费及医疗期内的工资。

16、[案例]1998年4月,刘某等四人应聘到某公司,公司在待遇方面提出如果职工坚持要求办理社会保险的话,从职工工资中每月扣除300元。刘某等觉得还是多拿点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规定每月工资200O元,对社会保险事宜公司不予负责。 1999年12月,劳动保障部门在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单位没有依法为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遂对其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该公司为刘某等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该公司则认为,公司不负责社会保险是经双方协商同意,在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对其宣讲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双方依法修改了合同内容并为刘某等办理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 (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网站)

17、[案例]2000年3月份,刘某与某公司订立了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2002年5月份,公司经营陷入严重困难实行经济性裁员,公司与刘某解除了劳动合同。在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时,该公司认为本单位已经为刘某缴纳了失业保险费,以刘某解除合同后即可领取失业保险金为由,不予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刘某对此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该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员会受案后,经查实,认为该公司与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并无不当,但以刘某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则违反法律规定,经调解无效后裁决,由该公司支付刘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3000余元。 (佛山劳动保障信息网)

18、[案例]李某,男,1946年出生,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职工。2002年该厂由于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滑坡,决定对职工进行分流安置。经厂办公会研究,确定了三种方案:一是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退出岗位休养;二是厂内待岗;三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李某按照第一种方案,办理了“内退”手续,每月从单位领取550元人民币。李某"退休"后,每月领取的费用可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起初还感满意。不久。同厂比自己小6岁的女职工张某办理了退休手续,张某每月领取的"退休金"不但比自己高200多元,而且每月是到银行而不是到厂里领取,经向张某询问,得知张某的退休金是由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社保中心)通过银行发放的。李某觉得大为不公,自己比张某多工作了6年,同样都是退休,怎么相差这么多呢?李某向区社保中心提出书面请求,要求自巴的"退休金"也应由该中心发放,并重新核定自己的《退休金"标准。区社保中心接到李某的请求后,当即告知,张某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条件,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享受的是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待遇,其养老金依法由社保中心实行社会化发放。而李某尚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条件,办理的是单位内部退养,领取生活费而非养老金,李某的生活费发放与社保中心无关。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审查后认为:区社保中心审核发放养老金是行政行为,李某起诉的内容实际上是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因用人单位支付的生活费发生争议,应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李某又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审理后裁决,单位支付的生活费符合当地规定标准,对李某的请求不予支持。

(河北劳动保障网)

4

19、 [案例]某建筑公司职工代某在公司所属工地工作时,遇工地爆破作业,代某按要求撤离躲藏后被放炮飞过来的小石头打中头部,导致伤残,双方因工伤赔偿引发了劳动争议。随后,代某向自治区劳动保障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厅经调查作出了认定代某受伤为工伤的认定。建筑公司对此认定不服,向劳动保障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建筑公司的理由是,事发时,警戒员已吹响了表示警戒的哨音,要求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中止工作,离开各自的工作区域,而不是要工作人员继续留守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因此哨音响起后,工作时间即已中止。所有的工人均应听从哨音的指挥离开工作区域。而代某在听到哨音中止工作后,没有按规定离开工作区域,因此造成了受伤的结果。虽然代某是在工作区域内受到伤害,但当时工作已按要求中止,不属于在工作时间内及因工作原因。同时代某又未按要求撤离工作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伤,对代某受伤的认定,不能适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等规定,认定为工伤。

劳动保障厅认定代某受伤应为工伤。其理由是,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第四款“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以及《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28号)第六条“关于工伤认定问题。对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都应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犯罪或自杀行为”。劳动保障厅认为,代某受伤时,首先具备在“工作时间内”的条件,虽然爆破警戒员吹响了哨音,要求现场工作人员疏散,但并非中止工作时间;其次,具备在“工作区域内”的条件,代某受伤是在“工作区域内”,虽然代某等人未按要求撤离,在事故发生时有一定的过错,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与爆破警戒员未尽到责任,以及企业对职工安全生产常识教育和安全措施不力有关系。因此,认定代某是在生产工作时间和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和“企业不安全因素”而造成的意外伤害,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也应认定为工伤。

劳动保障部经审查,认为劳动保障厅作出的工伤认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充分、内容适当、程序合法。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决定维持劳动保障厅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02年11期)

20、生育费用不能包干

【案例】某皮件厂女工邱某,1993年11月与该厂签订10年劳动合同。邱某于1998年9月生小孩,住院期间花费检查费、接生费、住院费、手术费等医疗费用共1470元。而厂里规定生育费用采取包干的办法,一次性付给邱某2000元。邱某认为2000元的标准太低,加上生育津贴至少也需要3000元。但是,厂里认为企业女职工多,不能负担太多的生育费用,只能实行包干的办法。为此,邱某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提出申诉,要求厂里为其报销全部生育医疗费用和支付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21、应该支付医疗补助费

[案例]范某1997年5月大学毕业后,被本市某家国有企业录用,双方签订了自1997年5月至2001年4月30日为期四年的劳动合同。范某从事工艺设计工作。1999年10月初范某因患慢性乙肝住院治疗,同年12月1日范某出院在家休息,每月享受病假工资。2000年4月中旬企业以范某超过规定的医疗期为由,解除了范某的劳动合同,并支付了经济补偿金,范某不服,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其医疗补助费,企业未同意。于是,范某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查予以受理。

申诉人在劳动仲裁委员会开庭审理时称:申诉人因医疗期满,被诉人与申诉人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国家规定被诉人除支付经济补偿金,还应该支付医疗补助费。现要求被诉人支付医疗补助费。

被诉人辩称:申诉人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被诉人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所以被诉人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现已支付了其经济补偿金,对医疗补助费的请求不予同意。

5

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调查:申诉人1997年5月大学毕业后,进被诉人处工作,双方签订了自1997年5月至2001年4月30日为期四年的劳动合同。申诉人从事工艺设计工作。1999年10月初申诉人因患慢性乙肝住院治疗,同年2月1日申诉人出院在家休息,每月享受病假工资。2000年4月中旬企业以申诉人超过规定的医疗期为由,解除了申诉人的劳动合同,并支付了经济补偿金。

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申诉人医疗期满后,被诉人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被诉人应该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申诉人医疗补助费。

处理结果: 劳动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裁决,被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申诉人医疗补助费。 (东方劳动法律网)

22、[案例]刘某、王某二人1997年9月从甲企业技术科跳槽到乙企业。他们之间商定:甲企业向刘、工二人索要的2万元劳动合同违约金由乙企业承担,刘、王二人为乙企业提供正常劳动企业每月支付劳动报酬1000k(乙企业职工平均工资500元右),但乙企业不为他们参保缴纳社会保险费。为此,乙企业分别与刘、王二人签订了5年的劳动合同,并将上述商定内容在劳动合同中—一注明。合同订立期间,企业法人代表口头承诺“合同中来注明或已注明的事宜,以后我们都可以商量着来”。事过两年,乙企业职工的工资不断提高,并一步步向刘、王二人的收入水平逼近,刘、王二人没有了“高人一头”的工资收人优势,就开始忧虑未来的养老问题,因此向乙企业提出为他们参保缴费的问题,此时,乙企业已更换了法人代表,新的法人代表断然拒绝了刘、王二人的要求。刘、王二人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乙企业指出:“不缴保险费是有约在先,你们如果一定要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就要收取未履行的3年合同的违约金。”刘、工二人未听企业“劝告”,于30天后单方面‘撕毁”了合约,乙企业随即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诉,要求刘、王二人分别赔偿未履行合同3年的违约金18000元。仲裁机构没有支持乙企业的行为,裁定:乙企业与刘、王二人订立的劳动合同为无效合同,企业要求赔偿违约金的请求非法无效,刘、王二人可以与乙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乙企业对裁决结果不满意,遂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维持了劳动争议仲裁委的裁决。 (河北劳动保障网)

23、[案例] 孙某是某金融机构退休职工,1998年9月上旬申请退休,经过该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后,孙某于1998年9月14日正式退休。1998年9月27日,该金融机构下发文件规定:“已办退休手续的正式职工,在职期间经本人签名发放的贷款,不良贷款超过全部贷款额30%的,每月发生活费180元,停发其他一切福利„„”孙某认为该文件规定不合理、不公平,多次向该金融机构及上级金融机构申诉,无果。2002年3月,孙某诉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仲裁。孙某认为,单位不能扣除养老金用于偿还其发放的不良贷款。而该金融机构认为依据“中央金融纪工委驻济南金融系统纪检特派员办公室济金融纪2001年16号件”规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自己办理的违规贷款,逾期不能还清本息的,视情况给予党政纪处分,并可扣发工资。劳动争议仲裁的同志指出,济金融纪2001年16号文件适用范围是工作人员,而非离退休人员;工资与养老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调解时双方分歧太大,调解没有成功。2002年5月8日,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发裁决书,裁决该金融机构自裁决书生效后,按月足额支付申诉人孙某的养老金;裁决书生效前扣发的养老金,自裁决书生效之日起5日内返还给申诉人。

(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网站)

24、[案例]某电缆公司职工唐某,2002年10月在公司炼胶清理胶物时,由于违章操作,造成右手大拇指被炼胶机轧断,后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定为因工负伤,劳动仲裁委员会按照工伤职工无过错原则,依法裁决该公司承担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 (佛山劳动保障信息网)

案例答案提示:

1、【评析】本案涉及工伤保险申请时效和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赔偿两个问题。 首先,本案中原告李某故意隐瞒了在工作中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情节,使原告化工厂不能获取被告受伤的信息,以致于没有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原告及其亲属也没有在

6

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根据劳动部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十条的规定,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本案中被告化工厂没有在法律规定的15日内提出工伤报告,责任在原告,此外原告自己也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因此,原告李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时效,依法被驳回。 其次,本案中李某提出的原告应支付其因工受伤的医疗费用的诉求。经法院审理查明,交通事故发生后,原告李某与肇事司机私下调解,接受了肇事司机给付的5000元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根据劳动部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28条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因此人民法院依法驳回原告提出的要求被告支付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等项费用的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专刊2002年6期)

2、【评析】汤某所在企业的做法是错误的,法定产假应该是90天,产假期间不能减发基本工资。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关于产假期间的工资问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应该由企业支付。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另一种是实行了生育保险社会统筹,企业参加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生育保险,并且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根据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企业可停发其工资,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生育津贴,生育津贴的标准是本企业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本案中,汤某所在企业仍然沿用原《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只批准汤某56天产假,明显违法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该企业若没有参加生育保险,就应该承担向汤某支付产假工资的义务,但是企业却减发汤某的工资,违反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3、【评析】这是一起因企业不能正确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而导致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是正确的。

首先,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参保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享受的待遇只能是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用、诊疗项目费用、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但不能申请病假工资及治疗期间其他生活方面的补助。这与目前的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为参保人在工伤治疗和生育期间提供生活补贴的规定是不同的。关于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内的生活补助问题,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3年劳动部发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规定,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连续医疗期间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该向其支付病假工资;医疗期限超过6个月时,病假工资停发,改由企业按月付给疾病或非因工负伤救济费。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是:本企业工龄不满2年者,为本工人工资60%;已满2年不满4年者,为本人工资70%;已满4年不满6年者,为本人工资80%。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进一步规定,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按有关规定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根据以上规定,李某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但其病假工资应由A公司按有关规定支付。

第二,根据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企业职工实际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且本单位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疗期为3个月。A公司认为李某住院治疗已经超过了医疗期,仍然不能从事工作,因此决定与其立即解除劳动

7

关系。然而,A公司忽略了《劳动法》第26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也就是说,A公司在程序上违法,它可以以书面形式通知李某将于30日后解除劳动关系,但不能立即解除劳动关系。

第三,根据劳动部颁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企业与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工作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A公司只给李某发放经济补偿金的做法,也违反了以上规定。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4、【评析】该外商投资企业在工资中支付社会保险费的做法违反了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职工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企业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参加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是缴费单位的法定义务,不得以任何形式逃避。

对于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的缴费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缴费单位和其有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对于未依法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单位,由社会保险征缴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5、【评析】这是一起错误理解《失业保险条例》的案例。《失业保险条件》第六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对工资总额的正确理解,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明确规定,工作总额是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工资总额的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有: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奖金,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实行租赁经营单位和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和利息,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办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计划生育补贴等。根据这一规定,企业支付给本企业各类职工的工资都应纳入失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虽然,《失业保险条例》第六条中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是,这不能理解为企业支付给本单位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也不纳入单位的失业保险费缴纳基数。缴费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劳动成本的一部分,如果企业支付给本单位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也不纳入单位的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实际上就可以减少一块劳动成本,对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造成压力,甚至加大城镇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6、【评析】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供销该不该为陈爱民缴纳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自然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 ,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收入补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每个劳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的生活,如果每个劳动者都能对丧

8

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保障有信心,则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养老保险(也称老年社会保险)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按老年保障资金的筹措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投保资助型老年社会保险、强制储蓄型老年社会保险、统筹型老年社会保险。我国过去采用统筹型老年社会保险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国家(也通过企业)利用自己的财政资金发放退休金,而不专门为老年社会保险事业设立专项基金,也不向劳动者个人收缴老年保险费,显然,这种模式是非基金化的。我国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养老保险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要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针对现行的统筹型养老保险的严重缺陷进行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实现基金化和自我保障。关于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国务院关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基本养老基金由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需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措,具体提取比例和积累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际测算后确定,并报国务院备案”。该法规同时又规定:“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专项储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8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

(四)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该法规第26条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金的来源,由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缴纳退休养老金不敷使用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助。企业缴纳的退休养老金,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缴纳的数额为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左右,由企业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转入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专门机构在银行开设的退休养老金专户。对逾期不缴纳者,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本案中,陈爱民于1985年4月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尽管双方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依据《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之第8条规定,陈爱民有权享有养老保险待遇。事实上,供销社所扣的月工资总额的3%的款项,便是陈爱民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对于单位应缴纳的其余15%。供销社依法必须缴纳,否则违反了《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26条之规定,因此,本案

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7、[评析]本案涉及到职工工伤认定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认识。李某提出的三条理由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首先,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不属公司的正常业务范围,问且是在节假日的晚上,但却是受李某指派才进行的。根据劳部发[1996]266号文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因“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负伤的,都应认定为工伤。本案中赵某为张某运输的任务是作为公司负责人的李某指定的,因此,即使不属于公司正常业务范围且不在工作时间内,也不影响赵某工作的性质是为公司服务,因此负伤应属工伤。

其次,关于劳部发[1996]266号文第十条关于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问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规定,并不是职工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目前我国在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方面尚无明确的时效规定。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把上述规定理解为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最长不得超过负伤后三十日,这是一种误解。

劳动保障部门对本案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河北劳动保障网)

8、 【评析】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规定》明确规定,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保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该企业向职工个人征收生育保险费显然违反国家规定,应予以纠正。

【结论】企业撤销向职工征收生育保险费的决定;企业退还已经向职工征收的生育保险费。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9、【评析】申诉人与被诉人所争议的焦点是:

1、职工在非定点医院看病能否报销医药费用;

2、职工被除名以后是否有权报销其除名以前发生的医药费用。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第13条规定:“疾病、非因工负伤、残废待遇的规定:甲、工人与职员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该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或特约中西医师处医治时,其所需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均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细则修正草案》第49条规定:“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已设立医疗机构者,应根据必要与可能的情况,充实设备,并应建立健全制度;未建立医疗机构者,应单独或联合设立医疗所或医院;如因条件限制不能设立,应有特约医院或特约中西医师,为病伤工人职员负责医治。所有有关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特约中西医师的一切费用,均由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负担。”从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中不难看出:享有劳保待遇的职工,凡是在定点医院(即合同医院)就医所需的医药费用等,可以报销,对于不在定点医院就医所花费的医药费用,是否给予报销,则无明文规定。

在定点医院就诊方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此点当无异议,但是,对于职工在正当外出期间(如出差、探亲等)因患急性病,在非合同制医院就诊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等,应该可以报销,其主要理由如下:其

一、劳动者在患病、非因工(公)负伤时依法享有劳动保险待遇的权利,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条、第73条已有明文规定。其二,对于职工在正当外出期间急性病,仍要求职工回定点医院就诊在实践上难以成立,毕竟急性病不同于一般疾病,如不及进行医治,往往后果难以设想。本案例中,申诉人潘强原系鞋业公司职工,依然能享有医疗保险待遇的权利,在上海探亲期间患上急性黄疸性肝炎,在上海医治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所患急性病的特殊性,被诉人有义务为其报销医药费等,片面要求申诉人在患上急性病后赶回企业所在地医治,于情理实难成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享有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只要劳动关系存在,那么劳动者依法所享有的医疗保险待遇的权利便不能剥夺。本案例中,申诉人潘强要求被诉人制药厂报销的医药费用,是在申诉人潘强除名之前发生的,申诉人在上海就医期间,申诉人与被诉人之间仍存在劳动关系。至于医药费在申诉人被除名之后尚未报销,完全是被诉人一拖再拖所致,责任在被诉人。以劳动关系解除为由拒绝履行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法定义务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鞋业公司应当为潘强报销医药费用。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10、【评析】据了解,目前有不少企业没有将职工实际的工资总额作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而只拿职工的部分工资、甚至本市最低工资作为基数来缴纳社会保险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去年经审核确认,有六成多企业存在少报、漏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给这些职工今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埋下了隐患。

劳动部门提醒,各项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主要是由缴费职工的上年工资总额确定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部分组成。单位以各种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只要属于劳动报酬性质并且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计入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统计。

出自2004年03月16日 北京娱乐信报 那媛

11、[评析]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并具备就业能力而在一定时期内未找到或丧失就业岗位的情况。根据失业者对失业的主观心理态度,可将失业分为主动的失业和被动的失业。所谓主动的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并具备就业能力而自己主动地不愿意就业而失业的情况;所谓被动的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并具备劳动能力,由于自己主观原因以外的因素而未能就业,自己仍在积极求职的失业状态。失业保险是指对被动失业者,因失去工作而无法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工资收入,在一定期间内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此,劳动者既包括为城镇劳动者和农民合同制工人。因此,《劳动法》第九章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当然也适用于农民合同制工人,即农民合同制工人也应覆盖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范围内。

具体到失业保险制度,国务院于1999年1月22日发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对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失业保险问题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该条例第六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

10

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也就是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为工资总额。所谓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工资总额统计的规定,是指一个单位在一定时间如一个月或一年内发给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其中应当包括单位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该条还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也就是说,尽管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用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其所在企业必须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正是考虑到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这一不同于城镇职工的特点,该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这里没有规定农民合同制工人像城镇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由于该企业在农民合同制工人就业时没有将支付给他们的工资纳入失业保险费缴费基数,不符合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因此,应当补缴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以保证在该企业工作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后,能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据此,根据地方有关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定,裁定企业可以不将支付给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纳人失业保险费基数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此,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撤销,是正确的。 (河北劳动保障网)

12、【评析】退休职工“失踪”的情况本不常见,像本案例中,因“失踪”而引起的养老保险争议实属罕见。本案例的焦点问题是:退休职工“失踪”以后,其退休金究竟该不该发。退休金是职工在退休以后,确保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条、第73条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退休职工应有的权利,只要退休职工健在,退休职工有权领取属于自己的养老退休金。至于“失踪”职工,因其生存情形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对“失踪”退休职工的待遇问题,原劳动部办公厅于1990年1月26日发布的《关于退休职工下落不明期间待遇的批复》作了如下规定:“退休人员失踪后,在下落不明期间的待遇,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公安部有关户口籍管理的规定,可以暂按如下意见处理:退休职工失踪,下落不明在6个月以内的,其退休待遇可继续发给;超过6个月的,从其户主、亲属或利害关系户人申报失踪,户口登记机关暂时注销其户口的下月起,暂时停发其退休待遇,但对其供养直系亲属因此发生生活困难的,由发给退休待遇的单位酌情给予生活困难补助。下落不明满4年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依法被宣布告死亡的,改按死亡有关待遇处理。上述人员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下落,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可按有关规定补发和恢复其应享受的待遇,但应扣还下落不明期间(包括被宣告失踪、被宣告死亡期间)停发退休待遇后发给其供养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和死亡待遇。”养老保险制度是确保退休职工老有所养的一种制度,退休金与工资一样,应该发放给退休职工本人,如果退休职工死亡(包括被宣告死亡)或被宣告失踪,退休金当然应该停发,考虑到“失踪”的特殊性,原劳动部办公厅对退休职工下落不明期间的待遇问题作出上述规定是合情合理的。

本案例中,刘老汉“失踪”以后,赵彩霞老人领不到设备厂的退休金,生活陷入窘境,因此,由设备厂暂时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解老人的燃眉之急,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处理方法。 (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13、[评析] 本案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是正确的。本案的核心问题是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后,对于本单位的工伤职工,是否还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问题。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根据现行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职工因工负伤,无论被鉴定为几级,其下列待遇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主要包括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工伤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等。职工因工伤死亡的,工伤保险基金还应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1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除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工伤保险基金还应按月支付其伤残抚恤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按照《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区分不同情况,享受不同项目的工伤保险待遇。其中伤残程度被评为五级的,可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保险基金一次性支付其十六个月的伤残补助金。(2)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3)企业难以安排工作的,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的伤残抚恤金等。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对工伤职工应承担的责任,即后两项待遇应由企业支付。

从本案具体情况看,张某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单位为其发放了20年的伤残抚恤金,并不是基于“企业难以安排工作”,而是由于张某主动申请,并且伤残抚恤金不是采取按月发放,而是一次性领取。这种做法完全基于张某与其所在单位之间的协商,并由双方自愿作出的决定,而不是法律强制赋予职工的权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支付了其应该支付的费用,对于其他费用不予支付是有道理的,也是合法的。正是基于上述法律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才作出了上述行政复议决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02年2期)

14、【评析】《劳动法》第62条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分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产假”。该公司与A某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女职工产假为56天的规定,违反了《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属于无效合同,A某有权利享受90天的产假,不应视为旷工。

【结论】 (1)撤销该公司对A某的除名处理决定; (2)补发按照旷工处理期间的有关待遇。

出自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处

15、【评析】本案例在类型上属医疗争议,但案情却自呈面目。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当事人的一方是离土不离乡农民,争议的焦点是农民合同工是否有权享有医疗保险待遇。

何谓农民合同制工人?《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第2条:“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是指从农民中招用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包括从农民中招用的定期轮换工(以下统称农民工)。”该法规第3条规定:“企业招用农民工必须在国家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之内,用于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需要从农村中招用劳动力的生产岗位和工种。矿山企业招用农民工须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设区的市或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以上简称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他企业招用农民工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从上述法规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农民合同制工人不同于一般的临时工。具体而言,农民合同工指国有企业在国家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之内,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民中招用的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实际上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包括从农民中招用的定期轮换工。

对于农民合同制工人的疾病保险待遇,《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第19条明确规定:“农民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企业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期限长短给予3至6个月的停工医疗期。停工医疗期的医疗待遇和病假工资与城镇合同制工人相同。„„农民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不享受半费医疗待遇”。依据上述法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96年原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农民合同制工人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时,享有下列疾病保险待遇:①享有3至6个月的停工医疗期,医疗期内根据其连续工龄的长短,发给其本人标准工资的60%至100%的病假工资;②农民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该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或特约中西医师处医治时,其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均由企业负担,但所需的挂号费及出诊费则由农民工个人负担,在指定医院医疗时所需贵重药费,由企业行政负

12

担,但服用营养滋补药品,应由个人负担。农民工因病或因工负伤住院期间的膳费,由本人负担1/3,用人单位负担2/3。

本案发生于1996年1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1966年原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改进企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申诉人余德平应该享有5个月的停工医疗期(即从1995年6月2日摔伤时起至同年11月痊愈时止),在医疗期内,因其连续工龄满2年而不满4年,粉末厂应该支付其标准工资的70%的病假工资,并不得解除与余德平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对申诉人余德平因住院所花费的医药费用9205.7元人民币,被诉人粉末厂应该予以报销。粉末厂不顾医疗期的有关法律规定,擅自解除双方仍然有效的劳动合同关系,并拒绝报销医药费的作法显然与法律的规定相悖。

本案在仲裁审理过程中,仲裁庭多次主持双方调解,双方达成如下调解协议:①被诉人粉末厂补发申诉人余德平5个月的病假工资计2300元人民币,医疗期满后,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即告终止;②被诉人粉末厂为申诉人余德平报销医药费用9205.7元人民币;③仲裁受理费用由双方各承担一半。至此,一起涉及农民工医疗保险待遇的劳动纠纷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广东社会保险学会秘书处)

16、[评析]该案中双方虽然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由于合同中有关社会保险的约定内容违反了国家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导致双方合同中约定的部分条款无效,应当依法予以纠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明确规定了缴费单位的义务: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保险,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法定义务,因此,刘某所在单位有义务为其办理社会保险。而本案中,双方约定公司不负责为刘某等办理社会保险,虽然是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的约定,但是约定内容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自愿签订并不能改变其违法性质。因此该条款是无效条款,对合同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这个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的依法订立,其一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其二合同的内容要合法,不能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

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意识。

三、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鉴证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维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网站)

17、[评析]在这起劳动争议案件中,该公司解除职工刘某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其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二十六条、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金。本案中,该公司解除刘某劳动合同依据的是《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即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在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该公司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与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向刘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关于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合同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问题,《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㈠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㈡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㈢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本案中,刘某在履行了办理失业登记等程序后,也是可以按照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与失业保险金的

13

关系问题,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43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对符合规定的劳动者应支付经济补偿金,不能因为劳动者领取了失业保险金而拒付或者克扣经济补偿金。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经济补偿金、失业保险金是两种不同的待遇。经济补偿金是由劳动者所在的原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解除后根据《劳动法》向劳动者支付的费用;失业保险金则属于社会保险,是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劳动者失业后按照《失业保险条例》发放的失业保险待遇中的部分费用。无论是从资金来源、发放条件、发放标准还是功能上来看,经济补偿金与失业保险金都是不同的。前者由用人单位发放,将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及本人工资等因素考虑进来;后者则由社会统筹基金统管,具有社会性、统一性。因而,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也不能互相代替。 (佛山劳动保障信息网)

18、[评析] "内退",实际是 "在企业内退出岗位休养"的简称。用人单位安排职工 《内退",无论是条件还是程序,都是由相应的法规规定的。如不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履行规定的程序,用人单位无权擅自决定安排职工 "内退"。很多人因此认为,既然 《内退"是国家规定的,就应认定为国家法定退休,享受法定退休待遇。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无论是在待遇、发放机构等实体问题上,还是出现纠纷的处理程序上,“内退"与国家法定退休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待遇、发放机构等实体方面:“内退”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令[1993]第111号)等文件规定。该文件第九条规定:"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岗位休养"。关于内退职工的待遇及标准,根据该文件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标准由企业自主确定。但不得低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退休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国发[1978]104号)等文件规定。根据该文件第一条规定,符合下列四种情况的,应该退休: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2、从事井下、高空等特别繁重或其他有害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I0年;

3、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经法定程序确认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4、因工致残,经法定程序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加快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通知》(劳社部发02000019号)等文件规定,办理了正式退休手续的职工,其养老保险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基本形式是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乏金帐户,按月将规定项目内的应付养老金划人帐户。可见,"内退"是企业安置职工的一种方式,领取的是生活费而非养老金。退休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手续·领取养老金。员会提出申诉,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再向人民法院起诉。退休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发放待遇。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发放养老金的行为不服,属于行政争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途径解决。 (河北劳动保障网)

19、[评析]这个案件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是劳动保障厅对代某所受伤认定为工伤适用的依据是否适当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认定工伤的政策依据,另一个是工伤认定依据的政策规定是否准确。

关于认定工伤的政策依据问题。原劳动部办公厅于1996年2月 13 日发出的《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6]28号)指出,“现在认定工伤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和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问题解答》等规定。”原劳动部办公厅又于1997年6月 6 日发出了《对<关于工伤确认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明确规定“我部于1996年8月12 日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试行办法》第八条至第十二条对工伤范围和认定程序作了新规定。因此,目前认定工伤的政策应按照《试行办法》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以上规定,并对照本案例的具体情况,可以肯定劳动保障厅在适用政策依据上是正确的。

关于工伤认定依据的政策规定是否准确问题。某建筑公司认为,虽然代某是在工作区域内受到伤害,但当时工作已按要求中止,不属于在工作时间内及因工作原因,因此不能适用

14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规定认定代某所受伤为工伤。劳动保障厅则认为,代某所受伤符合《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政策规定的“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应认定为工伤的条件,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也应认定为工伤。从本案例的情况看,代某受伤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工作原因及企业不安全因素而造成的意外伤害,虽然代某未按要求撤离,对受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与企业安全措施不力等有很大关系,不应成为影响工伤认定的因素。

经分析,可以说劳动保障厅认定代某受伤为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准确无误,劳动保障部对此予以维持也是正确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专刊2002年11期) 20、【评析】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产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应该负担邱某的生育医疗费用,并支付其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不能采取包干的办法。

【结论】(1)企业撤销生育费用包干的办法;

(2)企业支付邱某生育津贴1984.5元,报销医疗费用1470元,共计3454.5元

21、[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应该支付职工医疗补助费。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按照本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按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第

(一)项解除劳动合同的,除按规定支付补偿金外,还须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6个月工资收入的医疗补助费”。所以,被诉人与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应按照本市有关规定除支付补偿金外,还须支付申诉人的医疗补助费。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被诉人应该支付申诉人医疗补助费。

(东方劳动法律网)

22、[评析]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特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1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999年国务院259号令)第七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因此,乙企业与刘、王二人订立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法》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功无效合同,乙企业强调的“有的在先”,这个“约”的有效性并不是企业可以认定的。《劳动法》第十八条还规定:“劳动合同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因此,乙企业与刘、王二人订立的无效合同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企业要求依据相关法规追究违约责任的要求自然也就非法无效了。 (河北劳动保障网)

23、[评析] 本案并不复杂,主要是被诉人对工资和养老金这两个概念不能正确区别,认为养老金是退休工资,是工资的一种。实际上,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而养老金是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出工作岗位后,所享受的一种社会保险待遇,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养命钱”。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和“济金融纪2001年16号”文件规定,劳动者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扣劳动者的工资,而非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外,依据《劳动法》第73条“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和原河南省劳动厅对《关于职工在职期间

15

给单位造成损失,单位在其退休后能否以扣发退休金补偿损失的请示》的复函规定:“企业不能强行扣发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以补偿该退休人员在职期间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在劳社厅函1999137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职工办理退休手续问题的复函》”还规定“关于职工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退休后如何赔偿问题,应通过有关法律程序解决。” (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网站)

24、[评析]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第八条、第九条之规定,唐某虽属违章操作,违反了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但唐某的行为不能构成是蓄意违章行为。劳动保障部《关于解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蓄意违章”的复函》(劳社部函[2001]48号)指出:“蓄意违章”是专指十分恶劣的、有主观愿望和目的行为。在处理认定工伤的工作中,不能将一般的违章行为视为“蓄意违章”。唐某在此事故中,本意并不是想自残身体,依此获得公司的赔偿,其违章操作行为仅仅属于过失行为。从法理学角度看,唐某自身并不想受伤,这种违章操作行为并非蓄意违章。唐某的违章操作行为,并不影响其工伤性质的认定,因此,只要不是蓄意违章,就可以认定为因工负伤,并依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落实待遇。

社会保障学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各国中,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私营化模式的国家是。 A.英国

B.智利 C.新加坡

D.日本

2、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事务,是以为标志的。 A.英国1601年《济贫法》 B.瑞典1763年《济贫法》 C.荷兰1854年《济贫法》 D.英国1782年《格伯特法》

3、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

A.稳定功能

B.调节功能 C.促进发展功能

D.互助功能

4、“福利国家”的理论蓝图构建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 A.《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B.《福利经济学》 C.《新大西岛》

D.《乌托邦》

5、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 A.行政划拨

B.征税 C.征费

D.自由筹资

6、中国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女职工。

A.65周岁;55周岁

B.60周岁;55周岁 C.60周岁;60周岁

D.60周岁;50周岁

7、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的特点。

A.刚性增长

B.柔性增长

C.阶梯式持续发展

D.水平式持续发展

8、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制度化社会保障的是。

A.慈善事业

B.社区服务

C.企业年金

D.商业保险

9、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式主要有。

A.预算管理

B.财务监督

C.投资管制

D.收益分配

10、下列各项中,实行分散管理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16

A.中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11、总体而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方式包括。 A.完全由国库保管

B.由基金管理机构直接从事商业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 C.委托专门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利润按委托合同规定共享 D.将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国家及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12、目前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缴费比例是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缴纳,劳动者按照个人工资的缴纳。

A.1% ;2%

B.1.5% ;1.5%

C.2% ;2%

D.2% ;1%

13、下列有关美国的401K计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典型的DB型企业年金计划

B.典型的DC型企业年金计划 C.需要有5个以上雇员参与

D.需要有50个以上雇员参与

14、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A.制度模式多样化

B.项目结构多样化

C.保障对象多样化

D.水平结构多样化

15、影响社会保障进程及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道德伦理因素

D.政治因素

16、在我国,行使社保基金管理职能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 A.监察部

B.财政部 C.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D.民政部

17、下列各项中,实行集中管理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中国

B.英国

C.新加坡

D.智利

18、下列各项中,实行补贴性自愿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荷兰

B.日本

C.芬兰

D.新西兰

19、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主体是参保单位缴费,现行缴费率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 A.2%

B.3%

C.5%

D.6% 20、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于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A.2001年4月1日

B.2003年1月1日

C.2004年1月1日

D.2003年4月27日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 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B、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C、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D、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2、英国实行的社会救助制度采取(

) A、特困救助形式

B、严审受益人条件 C、本国公民享受制

D、贫困收入支持

3、在国际术语中,“职业伤害”一般用来代替() A、工伤

B、职业病 C、工人灾害

D、因工致残

4、以下不属于社区服务内容的是()

A、医院定期为老年人检查

B、职业介绍 C、学历教育

D、接送孩子

5、失业保险所承保的风险是(

) A、自愿失业风险

B、所有失业风险 C、非自愿失业风险

D、离职风险

17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按照社会福利的形式分类,社会福利可以分为()

A、生活福利

B、文体娱乐福利

C、提供设施 D、货币津贴

E、劳务服务

2、社会保障的功能包括()

A、稳定功能

B、调节功能

C、促进发展功能 D、互助功能

E、防控风险功能

3、一般来讲,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

A、政府财政拨款

B、用人单位缴费 C、劳动者个人缴费

D、社会捐助 E、基金的运营和经营收入

4、养老金费用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国家有() A、德国

B、法国

C、智利 D、英国

E、意大利

5、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

) A、自然灾害救助

B、洪水、地震救助 C、孤、寡、病、残救助

D、城乡贫困救助 E、伤残军人救助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1935年()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瑞典

2、开养老保险立法之先河的是法国于1669年制定的() A、《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

B、《养老保险法》 C、《年金法典》

D、《老人保健法》

3、康复服务、养老服务属于()层次的社会保障 A、经济保障

B、服务保障 C、精神保障

D、权益保障

4、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A、支出规模过大

B、社保体系不合理 C、起点较低

D、社保资金缺乏

5、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A、失业保险

B、工伤保险 C、医疗保险

D、养老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公平性

B、社会性

C、互济性 D、法制规范性

E、发展性

2、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

A、养老保险基金

B、失业保险基金

C、医疗保险基金

18

D、工伤保险基金

E、生育保险基金

3、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有()。

A、预防性

B、互济性

C、盈利性 D、补偿性

E、自愿投保性

4、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主要包括()

A、预算管理

B、资金调度

C、财务监督 D、待遇给付

E、投资管理

5、根据失业的原因,可以将失业分为()

A、自愿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非自愿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实行医疗保险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A、政府

B、单位

C、被保险人

D、单位和被保险人

2、1948年首先宣布建成“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是(

) A、瑞典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3、军人保障是一种()的保障措施。

A、普遍性

B、个别性

C、综合性

D、盈利性

4、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最重要的部分是()

A、现金援助

B、实物援助

C、劳务服务

D、以工代赈

5、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

)1889年颁布的《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为标志的。

A、德国

B、法国

C、奥地利

D、比利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疾病风险的特点包括()

A、不可预知性

B、复杂性

C、普遍性 D、偶然性

E、社会性

2、一般来说,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A、在劳动年龄内

B、具有劳动能力

C、非自愿失业 D、有就业经历

E、有就业愿望

3、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有() A、尊重本国的国情

B、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C、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D、努力追求社会化 E、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

4、从目前实施状况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

A、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负担 B、街道财政负担C、企事业单位负担 D、各方出力、财政保底E、家庭负担

5、社区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A、多样性

B、自主性

C、社会性 D、持续发展性

E、非盈利性

19

社会保障学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

B、全体劳动者

C、全体社会成员

D、城镇劳动者

2、我国医疗保险的最高管理机关是(

)

A、卫生部

B、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C、全国总工会

D、民政部

3、我国职工因工负伤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由单位行政负担(

) A、75%

B、80%

C、90%

D、100%

4、由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出现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些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是(

) A、周期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5、我国下列法律中对社会保险有明确规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国行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职能的主要政府职能部门有()

A、财政部

B、民政部

C、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D、教育部

E、卫生部

2、社会保障管理在运行中须遵循的原则有(

)。

A、依法管理原则

B、公正与效率原则C、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分离的原则 D、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E、属地管理为主

3、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为() A、调节公平与效率 B、调节国民收入分配 C、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D、调节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E、调节市场体系

4、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主要有()

A、市场菜篮子法

B、国际贫困标准法

C、生活形态法 D、恩格尔系数法

E、物价指数法

5、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筹集基金包括()

A、个人缴费

B、单位缴费

C、利息收入

D、财政补贴

E、滞纳金

20

第三篇:社会保障相关英语词汇

安居工程 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families

安居小区 a neighborhood for low-income families

保障妇女就业权利to guarantee women’s right to employment 补发拖欠的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 All back pension entitlements have been paid for the retired covered by the overall government plan.

裁定保险赔偿 adjudication of benefits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guarantee of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urban residents

在城镇强制推行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 Social welfare insurance, particularly old-age, unemployment and medical insurance, must be made mandatory in urban areas.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areas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the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employees

大力推行个人助学信贷 Personal loans to finance education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待业人员 job seekers

待遇优厚的工作 a well-paid job

单亲家庭 single parent family

定向培训 training for specific posts

独生子女 the only child

对保障方案进行精算评估 Security programs should undergo actuarial review.

对口扶贫 provide poverty alleviation aid to the designated sister regions

福利分房 buy a benefit-oriented apartment from the organization one works with

岗位培训 on-job training

个人自愿计划 voluntary private plans

工伤保险制度the on-job injury insurance system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the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matters vital to national well-being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Programs to help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challenged deserve our care and support.

关心老龄人 care for senior citizens.

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guarantee of basic cost of living allowances for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过温饱生活 live a life at a subsistent level

合理调整就业结构to rationally readjust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后勤服务社会化 make logistic services independent in their

operation

基本养老金basic pensions

计划生育责任制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planning

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 capitalization process of housing distribution/allocation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further improve family planning

加强舆论监督 ensure that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is maintained in public opinion

家庭美德 family virtues

建立集体合同制度to establish a group contract system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to establish a market-oriented employment mechanism

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labor relations 教育程度 educational status; education received

教育程度比率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atio

精算界 actuarial profession

精算师 actuaries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to expand employment and reemployment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the labor security supervision system

劳动标准体系labor standard system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the system of handling labor disputes 面临困境 face adverse conditions

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 work to stabilize the low birth rate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to ensure that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laid-off workers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basic pensions for retirees are paid on time and in full

人口出生率 birth rate

人口老龄化 aging of population

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baby boom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try to keep population growth in line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人民生活水平 quality of life; the living standards

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The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k concerning women and children should be earnestly implemented.

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

扫除青壮年文盲 eliminate illiteracy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伤残保险 disability insurance

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第四篇:最新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全书目录

一、综合

(一)社会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 (1951年2月26日) 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8) (1999年3月19日)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11) (1999年1月22日) 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15) (1999年3片19日)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法(18) (1999年3月19日)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20) (2001年5月18日) 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22) (2001年5月27日) 社会保险稽核办法(26) (2003年2月27日) 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29) (1994年12月7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位外派职工在境外工作期间取得当地居民身份证后社会保险关系处理问题的复函(30) (2001年4月24日) 关于取得国外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回国工作人员在国内工作期问有关社会保险问题的复函(30) (2001年9月10日) 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理意见的通知(31) (2001年9月28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破产企业生产自救期间应否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的复函(32) (2001年12月30日) 关于如何执行和解释社会保险费征缴有关规定的复函(33) (2002年7月31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的指导意见(33) (2002年9月29日) 关于能否受理原公务员身份职工诉机关补交社会保险金的复函(37) (2002年9月29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进一步做好城镇从业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38) (2003年7月3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通知(39) (2005年1月21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征收理工作的通知(42) (2005年4月14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45) (2006年9月1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欠费管理和清缴工作的(47) (2006年9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50) (200B年12月25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军队文职人员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54) (2006午6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拖欠社会保险基金纠纷是否由法院主管的答复(56) (1998年3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和执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不得查封、冻结和扣划社会保险基金的通知(57) (2000年2月18日) (二)社会福利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例(57) (1998年10月25日)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62) (1999年12月28日)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67) (1999年12月30日) 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与销售管暂行办法(70) (1998年9月24日) 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75) (1998年10月5日) 民政部关于社会福利基金筹集、管理与使用规定(78) (1999年3月16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79) (2000年2月27日) 民政部关于批准发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83) (2001年2月6日) 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利机构的意见(106) (2005年11月16日) 民政部关于印发福利企业资认定办法>的通知(109) (2007年6月29日)

二、养老保险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12) (1991年6月26日) 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14) (1995年3月1日)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工基本养老保险度的决定(116) (1997年7月16日)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18) (2005年12月3日)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122) (2004年1月6日)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125) (2004年2月23日) 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134) (2007年11月2日)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139) (1997年12月2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144) (2001年12月2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有关问题的复函(146) (2002年2月26日) 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146) (2003年11月10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148) (2005年11月15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149) (2005年12月15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151) (2006年1月5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155) (2006年6月27日) 关于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156) (2007年1月18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见(158) (2007年4月24日) 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口径问题的复函(161) (2007年6月28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161) (2007年9月26日) 关于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息办法的通知(162) (2008年2月3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原有企业年金移交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函(162) (2008午4月14日)

三、医疗保险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度的决定(165) (1998年12月14日)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168) (1999年5月12日)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170) (1999年5月11日)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173) (1999年4月26日) 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175) (1999年6月30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工作的通知(178) (1999年7月16日) 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178) (2002年5月21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通知(179) (2002年8月1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181) (2002年9月16日) 关于在京中央直属企业及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参加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183) (2003年1月20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工作的通知(184) (2003年4月7日) 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通知(186) (2003年5月14日) 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190) (2003年5月26日) 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通知(192) (2004年9月13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193) (2006年5月16日)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5) (2007年7月10日)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儿童用药有关问题的通知(198) (2007年9月27日) 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199) (2008年10月25日)

四、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条例(202) (1999年1月22日)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206) (2000年10月26日) 关于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9) (1999年8月30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失业保险费(金)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210) (2000年5月16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参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11) (2000年8月4日) 关于对刑满释放或者解除劳动教养人员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212) (2000年9月7日) 关于银行系统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212) (2000年11月8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关于破产企业职工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213) (2001年5月23日) 关于对军队机关事业单位工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题的复函(213) (2002年2月22日) 关于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的通知(214) (2002年4月12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16) (2003年1月28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适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216) (2006年1月11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优化失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指南的知(218) (2006年9月11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有关工作的通知(231) (2008年8月17日)

五、工伤保险 (一)综 合

工伤保险条例(232) (2003年4月27日) <工伤保险条例>宣传提纲(242) (2003年11月13日) 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48) (2004年11月1日) (二)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 问题的通知(249) (2004年6月1日) 关于铁路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51) (2004年11月3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等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252) (2004年12月19日) 关于做好煤矿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53) (2005年11月30日) 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254) (2005年12月29日) 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255) (2006年12月5日) 对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安置在企业的伤残军人能否享受工伤医疗补助金待遇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56) (2007年1月4日) (三)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及业务流程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 的通知(257) (2003年10月29日) 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259) (2004午6月17日) 关于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工作的通知 (273) (2007年2月27日) (四)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办法(275) (2003年9月23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在工作时间发病不作工伤处理的复函(277) (1994年6月3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企业招工考核时发生伤亡事故问题的批复(278) (1995年7月5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在工作时间发病是否可比照工伤处理的复函(278) (1996年7月11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司机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279) (1996年12月30日)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工伤确认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0) (1997年6月6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违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 (281) (2004年12月28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工伤申请期限如何确认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2) (2006年6月1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公室关于工伤认定管辖和(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283) (2007年1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伤认定法律适用的请示的答复(284) (2001年6月15日) (五)职业病防护、诊断与鉴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84) (2001年10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296) (1987年12月3日)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99) (2002年3月28日)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300) (2002年3月28日)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307) (2002年3月28日) 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310) (2002年4月18日)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314) (2006年7月27日) 卫生部关于修订<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通知(318) (2007年3月21日) 卫生部关于对异地职业病诊断有关问题的批复(319) (2003年10月17日) 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机构有关问题的批复(319) (2005年7月26日) 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320) (2006年10月27日) 卫生部关于成立国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技术指导委员会的通知(320) (2006年9月20日) 卫生部关于如何确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权限范围的批复(321) (2007年1月26日) (六)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322) (2006年11月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新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衔接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395) (2007年3月6日)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396) (2002年4月5日)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 15499—1995)(401) (1995年3月10日) (七)工伤待遇与赔偿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452) (2003年9月23日)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453) (2003年9月23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外派船员伤亡善后处理问题的复函(454) (1994年8月31日)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455) (1996年2月13日) 人事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456) (1996年12月5日) 关于在国内发生并由外方支付赔偿的工伤事故待遇处理问题的复函(457) (1998年2月17日) 关于当事人对工伤认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问题的复函 (457) (2004年5月18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一至四级“老工伤”人员在二〇〇四年一月一日后死亡是否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问题的复函(458) (2005年12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郑立本与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追索赔偿金纠纷一案的复函(458) (1993年7月13日)

六、生育保险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460) (1988年7月21日)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461) (1994年12月14日) 生育保险覆盖计划(463) (1997年10月8日) 劳动音5关于女职工生育待若干问题的通知(465) (1988年9月4日)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问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465) (1994年2月24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城镇企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存款计息问题的复函(466) (1999年9月24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育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466) (2004年9月8日) 关于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的复函(468) (2006年9月14日)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468) (2007年6月4日)

七、优抚安置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472) 1987年12月13日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474) (2004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482) (1999年12月13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484) (2001年1月19日)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493) (2007年7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499) (2004年1月20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502) (2005年7月10日) 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505) (2007年5月8日)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如何理解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意外事件”的复函(506) (2007年10月26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办法的通知(506) (2008年6月18日)

八、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508) (1999年9月28日)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倒(510) (2006年1月21日) 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514) (2004年8月23日) 民政部关于公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公告(516) (2006年12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农村五保对象遗产问题的批复(517) (2000年7月25日)

九、住房

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518) (2007年8月7日)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523) (1999年4月3日)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529) (2007年11月19日)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534) (2002月17日) 廉租住房保障办法(537) (2007年11月8日)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印发<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的通知(542) (2005年3月14日) 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 的通知(543) (2005年7月7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546) (2007年10月30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551) (2002年5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止违反规定突击分房和低价出售公有住房问题的紧急通知(555) (1998年4月10日) 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等有关问题的通知(556) (2008年l0月30日)

十、工作时间及休假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558) (2007年12月14日)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559) (2007年12月14日) 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560) (1981年3月14日)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561) (1981年4月6日) 关于职工探亲路费的规定(562) (1981年4月8日)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563) (1981年3月26日)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阅的规定(564) (1994年2月3日) 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565) (1995年3月25日)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566) (1995年4月22日) 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568) (1997年9月10日)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571) (1994午12月1日) 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572) (1994年12月14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573) (2000年2月12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573) (2008年1月3日) 十

一、工资待遇

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575) (1985午9月24日)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577) (1994年12月6 H) 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580) (1995午5月12日) 最低工资规定(581) (2004年1月20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的通知(584) (2000年5月2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585) (2000年12月14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588) (2003年1月7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590) (2003年5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2003年7月1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593) (2003年11月17日) 关于从2004年7月1日起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596) (2004年9月30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跨地区从事生产经动工资支付有关问题的函(597) (2004年11月8日)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

办法的通知(597) (2006年6月20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一步健全最低工资度的通知(599)

第五篇:试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不少土地被征用,致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样本中就有97.6%的农民失地超过五年。总体来说,以北苑社区为样本, 失地农民的现状堪忧。他们大多步入老年,并且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要同时面临失去家人陪伴、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等包括心理上、经济上及一系列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独居老人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生活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马静、席淑华、朱丽妹,2009)而他们对人身安全、护理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将对政府、社会、家庭提出巨大挑战。高龄独居老人面临在家养老的意愿与自理能力日渐变差 的现实的冲突,从而陷入养老方式选择的困境。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老人都有孩子,且73.2%有至少一个孩子。但是现实是,有34.1%的老人是在没有孩子陪伴的情况下居住的,这其中不乏失去老伴的独居老人。

从这些种种现象表明,失地农民的问题已对当今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长期以来,土地征收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被征地农户的土地权益意识还比较淡薄,可持续生计保障制度缺失,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较为普遍。工业化、城市化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长期积累的征地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区域性的社会稳定。

在经过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分析我们对现今社会的失地农民保障措施有了如下看法:

(一)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土地在农民手中主要是作为生产资料发挥作用,而被国家征用后却成了价值不菲的商品,但是目前国家征地仅仅是把农民手中的土地当成了产出微薄的生产资 料,使得目前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方式单

一、标准偏低的问题。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之源,失去土地,他们就断了生活来源,征用土地时给予农民的补偿,不仅要 能使失地农民维持基本生活,还要让他们在失地后较长时间内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并有所提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1.提高一次性现金补偿标准,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

农民失地后大多成为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因此应当按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来补偿,使其不至于因失去土地而沦为城市贫民。

2.采取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一次性现金补偿是“输血式”的补偿,但如果没有自生能力,再多的钱也经不起长久的消费。因此,在补偿方式上,应以一次性现金补偿为基础,以安排就业 为重点,在征地搞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要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如官渡区关上街道办事处双 风社区将集体资产出租,要求受租方就地安置一部分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如果他们贫困没人问,生病治不起,年老无人管,他们就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低保制度

低保并非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特权”。不包括失地农民,这是不合理的。农民与居民的区别仅仅是一纸户口。农民也是公民,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 们应当享有政府为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提供的必要的资助和保障。建议一视同仁地将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对生活极其困难者给予低保补助,使其能维持基本生 活。特别应当关注失地年份较早的那部分失地农民,他们得到的征地补偿比较低,如1991-1995年间失地的农民得到的人均补偿不到1万元,不到后期征地 补偿标准的一半。因征地年份不同而造成的贫富差距呈扩大之势,应当予以关注。

2.大力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基础医疗设施

针对失地农民“小病无处医,大病治不起”的情况,应当大力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社区医疗体系,让失地农民“小病不出门,大病治得起”。在调查 中红云社区的居民就反映,他们周边除昆明卷烟厂的职工

医院外就没有一个正规的医院,看病要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十分不方便,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社区医疗 设施的建设,以确保失地农民方便就医。

3.健全养老保险,创新养老方式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规律。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 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的实施,失地农民家庭向小型化 发展,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应当健全养老保险体系,个人、社区、街道共同出资,为失地农民构建衣食无忧,精神愉快的老年生活。 同时,集思广益,创新养老方式,在实行社会化养老方式时,引入市场机制,有效利用各种资金。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调查中居民就反映他们个人和集体 都很想共同出资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社保局也无法解决。

(三)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是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推动力

现代社会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社会,加强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政策。转变失地农民的意识,提升其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进而改善其生活状况也应该从教育着手,这是因为:

1.教育是提高失地农民思想意识水平的主要途径

失地农民思想意识水平较低,难于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使他们产生被社会遗忘的思想,对此,应当从各方面多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要让他们的思想从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自由闲散的农民意识转变成守时守信,追求效率的现代城市人思想,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现代都市。

2.教育是提高失地农民劳动技能的关键

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更是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好办法。政府要对失地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进行各类职业技能教育,变输血为造血,使之能 够就业,从而融入城市。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其次是实行职业学校与企业联营,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企业急 需的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第三是调整学校布局,增强培训能力;第四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参训者的积极性。盘龙区北辰街道办事处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时采取了以 下措施,一是以电脑游戏带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对电脑的兴趣,消除其畏惧感;二是针对岗位需求进行培训,提高学员的就业率;三是在培训费用上采取“三三 制”,即街道、社区和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培训费,让学员觉得自己花了钱,使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北辰街道的这种方法很有借鉴价值。

(四)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对 象,因地制宜,坚持把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社区基础文化 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 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失地不被社会遗忘。

上一篇:上海辰山植物园报告下一篇:送给自己的一篇文章